Workflow
华为小艺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第45周:数码家电行业周度市场观察
艾瑞咨询· 2025-11-20 08:04
eSIM手机技术发展 - eSIM技术在国内正式落地,智能手机迈入“无卡时代”,工信部批准三大运营商开展eSIM商用试验[2] - OPPO推出首款支持eSIM的国产旗舰Find X9 Pro,采用“双卡兼容”设计,华为计划发布eSIM机型Mate 70 Air[2] - eSIM技术在便捷性和空间利用上有优势,但普及仍面临流程、资费等挑战,未来将逐步推动行业变革[2][3] AI智能体与手机升级 - 手机AI正从传统语音助手升级为以AI智能体为核心的“自进化AI原生手机”,成为智能经济的关键力量[4] - 荣耀、华为等厂商通过端云协同技术,推动AI智能体在购物、出行等场景中实现主动服务,重构消费模式[4] - 这一变革将手机从“硬件+应用”组合升级为“智能服务中枢”,催生新商业模式,共同挖掘百亿级智能经济潜力[4] 生成式AI与边缘计算 - IDC报告显示,79%的中国企业认为生成式AI将在未来18个月内颠覆其业务,37%已将其投入生产环境[5] - 2025年AI发展重点从“大模型竞赛”转向“场景落地”,边缘计算成为关键,可降低延迟、节省带宽并满足数据合规要求[5] - 报告预测到2027年,80%的亚太CIO将依赖边缘服务支持AI工作负载,企业需构建整合“云-核心-边缘”的现代化数字基座[5] 人形机器人产业竞争 -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凭借制造业优势,在硬件量产和成本控制上取得突破,如宇树科技将产品价格压至10万元内[6] - 美国企业在智能模型和软件生态方面领先,特斯拉和Figure AI通过“端到端神经网络”和具身大模型在自主决策和环境适应上领先[6] - 未来竞争核心在于“具身智能”的突破,中美在AI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较量将决定行业走向[6][7] AI电商发展现状 - 今年双11期间,AI电商产品如豆包、美团“小美”等表现亮眼但体验尚不完善,功能有限[8] - AI电商竞争聚焦信息分发权和代理执行能力,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正强化AI基建,优化技术[8] - 未来博弈将围绕消费需求理解权展开,AI电商潜力大但落地仍需时间[8] AI应用出海与情感陪伴 - AI情感陪伴类应用热度攀升,中国创业者借助硬件供应链和开源大模型降低门槛,推动AI应用快速落地[9] - 中国生成式AI用户半年增长2.66亿,普及率达36.5%,情感陪伴应用Talkie月活超1100万,年营收7000万美元[9] - 中国企业出海需本土化合作,应对数据安全和侵权问题,复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成功路径[9] AI耳机市场分化 - 过去三年AI耳机市场迅速从概念走向规模化,2025年上半年500元以下产品占比达60.1%,新增型号增长263%[10] - AI技术使耳机从音频工具升级为集翻译、交互、场景感知于一体的智能终端,市场分化明显[10] - 未来市场将向高端专业化、中端场景化、低端标准化发展,竞争焦点转向技术突破与场景深耕[10] AI虚拟偶像商业化 - AI虚拟偶像赛道在2025年因AI技术强势回归,大幅降低制作成本与周期,现象级案例包括《没出息》全网播放量超2亿[11][12] - 虚拟男团PLAVE专辑销量破百万,AI技术使音乐制作门槛降低,创作时间缩短至数小时[12] - 商业模式多元化,包括音乐版权、品牌代言和虚拟演唱会,YURI与The North Face的合作已验证市场潜力[12] 智能眼镜技术流派 - 2025年被称为“智能眼镜年”,苹果、vivo等20多家厂商入局,IDC预测全球出货量达1451.8万台[13] - 智能眼镜分为音频派、摄像头派和MR派,普及需核心场景驱动,隐私、技术和体验仍是挑战[13] 人形机器人量产与供应链 - 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爆发,特斯拉计划2026年量产百万台Optimus,但当前试产不足千台[14] - 中国供应链在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部件上已实现突破,国产化率超70%,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关键支撑[14] - 宇树科技以3.99万元的R1机器人切入消费级市场,推动技术普惠[14] AR眼镜显示技术 - AR眼镜正加速从产品迭代走向消费市场,微显示与光学模组作为显示功能的核心,直接决定设备体验与产业落地速度[15][16] - 微显示技术中硅基OLED和Micro LED是主要方向,但全彩化量产和高成本仍是挑战,光学模组方面光波导技术是实现轻薄AR眼镜的关键[16] 人形机器人芯片需求 - 2025年下半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AI芯片成本约1-3万元/颗,英伟达、英特尔主导高端市场[17] - 运动控制、视觉传感芯片需求大,国际厂商占主流,国内全志科技、奥比中光等逐步追赶[17] - 通信接口、电源管理芯片需求增长,国产厂商切入供应链,高端AI芯片仍依赖海外[17] 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布局 - 中国家电企业正通过多元化海外布局应对全球经济复杂形势,减少单一市场依赖,提升抗风险能力[18] - 美的、TCL等企业加速全球制造和研发布局,带动当地产业链升级与就业,数字化技术成为关键驱动力[18] - 专家建议加大技术研发、优化供应链管理、重视合规及跨文化团队培养,以应对未来全球家电市场增长[18] 中美AI发展路径对比 - 美国科技巨头正联合打造AI基础设施,中国AI芯片产业热潮背后是实用主义路线[19][20] - 美国通过闭源模式追求颠覆性突破,中国则注重技术落地与产业赋能,形成平行体系[20] - 未来竞争焦点在第三方市场,美国输出技术标准,中国以性价比硬件竞争,端侧芯片因应用场景丰富将成为重要增长点[20] 头部品牌动态与财报 - 海信视像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399.89亿元(+5.65%),净利润16.29亿元(+24.27%),高端大屏销量显著增长[22] - 美的集团未来三年将投入超500亿元研发资金,聚焦AI大模型、具身智能等领域[25] - 华为鸿蒙6发布,性能提升15%,推出星河互联架构,传输速率达160MB/s,支持与苹果设备近场直连[26] 自动驾驶与无人配送 - 新石器完成逾6亿美元D轮融资,累计交付超1万台L4自动驾驶车辆,占行业60%以上份额[27][28] - 公司采用“重感知,轻地图”的视觉算法路线,降低90%高精地图成本,计划明年交付10万台车[28] - 预测2027年全球无人配送车需求量将超过10万台,形成万亿级智能运力网络[28] AI芯片与算力市场 - 英伟达股价达207.16美元,市值突破5.03万亿美元,2022-2025年AI芯片市场规模从215亿美元增至1920亿美元[31][32] - 高通发布AI200和AI250两款数据中心AI推理芯片,计划分别于2026和2027年商用,股价当日飙升11.09%[30] - 英伟达在高端AI芯片市场占据70%份额,毛利率高达75%,并通过CUDA生态构建技术壁垒[32] 企业战略与资本市场 - 海尔集团计划推动旗下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于明年赴港IPO,预计募资5亿美元[33] - 小米集团未来五年目标进入全球企业前100强,2025年二季度研发费131亿元,同比增47%[34][35] - 蚂蚁集团宣布未来十年将从数字支付转向数智支付,以AI为核心战略,成立AGI部门探索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技术[36]
新京报联合Xsignal发布9月“全媒介之星”中国AI应用榜
贝壳财经· 2025-10-18 20:13
榜单概览 - 新京报AI研究院与Xsignal联合发布2025年9月“全媒介之星”中国TOP 20 AI应用榜单,榜单基于全媒介声量和MAU数据对国内AI应用进行排名 [1] - 榜单通过声量数据(用户发文总量)反映应用受关注程度和未来发展潜力,通过MAU数据反映应用当前真实用户数量和活跃度 [6] - 豆包和DeepSeek在月活用户数据上显著领先,分别达到2.58亿和1.8亿,已破亿量级 [6][10] 声量排名分析 - 声量前八名应用与8月保持一致,分别为豆包、AI抖音、夸克、即梦AI、腾讯元宝、DeepSeek、Lovekey键盘、纳米AI,虽然细节排名有所升降但总体格局稳定 [8] - 豆包声量数据从8月的1535.93万下降至9月的754.26万,讨论度开始下降,但仍远超第二名AI抖音的199.04万和第三名夸克的184.49万 [9] - 华为小艺、Qwen首次出现在声量榜单中,讯飞星火在8月跌出榜单后于9月重新回归 [6][15] - 海豚AI学、讯飞AI学两款教育类APP以及Kimi从声量榜单中消失,教育类应用显示出“开学季依赖症” [6][15] 月活用户表现 - 豆包月活用户环比8月上涨12.27%,DeepSeek月活用户环比8月上涨7.37% [10] - 豆包声量数据由于显著高于其他APP,在图表中未按实际尺寸比例展示 [6] 公司动态与市场影响 - 阿里云在9月24日云栖大会上一口气连发7款模型,带动阿里巴巴港股股价单日上涨9.16,同时提高了旗下千问模型的热度 [15] - 华为在9月多场发布会上对小艺的多项功能进行了升级,包括拟人事实音视频通话、车载小艺的真人感交互功能等 [15] - Kimi在发布K2大模型后进入新一轮研发周期,保持对外低调 [15]
值得买科技与华为、航班管家等在AI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新华财经· 2025-09-24 19:36
AI基础设施与生态合作 - 公司与华为在AI应用加速落地和赋能行业方面取得多项进展 推动业务实现多维共赢 [1] - 基于MCP构建的消费领域智能体能力增强平台"海纳"MCP Server已接入华为小艺 AI能力与终端产品深度融合 [1] - "海纳"平台入驻华为云开放平台 赋能更多AI应用服务消费者 [1] 智能体平台与技术整合 - 新一代消费智能体"张大妈"将通过A2A协议接入华为智能体平台 鸿蒙应用版本正在开发中 [1] - 与航班管家合作提升"张大妈"App机票预订功能 通过自然语言理解和多轮对话技术优化场景服务能力 [2] - 双方优势互补:航班管家提供出行全流程痛点洞察 值得买科技提供知识挖掘和技术支持 [2] 云计算与联合创新 - 与华为云将持续拓展公有云基础设施合作 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方向进行联合创新 [2] - 华为可为公司出海业务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及生态服务 包括政商渠道资源和合作品牌对接支持 [2] - 公司将基于华为云定制AI营销类系统产品 提升推广效率 [2] 终端业务与营销协同 - 与华为终端BG开展营销合作探讨 为华为各类产品提供优质流量及营销服务 [2] - 双方将通过联合宣传、活动曝光及共创白皮书等行业报告实现深度合作 [2]
鸿蒙5到底好不好玩?这里有500+答案|2025年轻人嗨玩鸿蒙报告
36氪· 2025-08-19 11:02
核心观点 - 鸿蒙5系统在年轻用户群体中迅速普及 用户覆盖高学历人群且忠诚度高 系统体验以流畅性、安全性和智能互联为核心优势 同时带动了开发者和高校生态的快速发展 [2][3][77][78] 用户画像与采用情况 - 调查样本规模达596人 其中男性占比64.4% 女性35.6% 学生群体占比高(大学生42.1% 研究生25.4% 博士生4.0%) [3][4] - 高学历用户将鸿蒙5作为主力机比例显著:博士生达50.0% 研究生42.7% 大学生33.3% [8][9][10] - 用户迁移自其他系统:36.9%为鸿蒙老用户 34.5%来自安卓 28.6%来自iOS [13] - 转向鸿蒙5的主因包括支持国产技术自主化(58.8%)、热衷体验新技术(52.4%)和生态互联优势(38.1%) [16] 系统体验与功能评价 - 用户使用时长突破新鲜感周期:39.3%使用3-6个月 38.1%使用6个月至1年 [20][21] - 鸿蒙版应用平均评分4.0分(满分5分) 其中界面交互流畅度4.4分 多设备协同流畅度4.3分 [24][25] - 核心用户印象聚焦于"流畅丝滑"、"安全"和"智能" 同时认可其"成长空间大"的特性 [22][23] - 隐藏功能受追捧:如微信直接调用多摄像头、跨设备碰一碰分享、扫码直达应用等 [26][28][29] 生态协同与AI集成 - 90%用户需多设备协同工作学习 49.7%偏好手机+电脑组合 26.2%使用手机+平板+电脑三设备 [44][45][46] - 最常用跨设备功能为文件传输(85.2%)、跨设备复制粘贴(64.4%)和多设备接续处理(74.7%) [49][50] - AI助手小艺使用率达63.1% 最受欢迎功能为AI知识问答(61.9%)、AI识图(42.1%)和AI写作(36.7%) [33][39][40] - MBTI人格中INTJ用户最依赖小艺 主要应用场景为解答生活常识(65.5%)和旅行规划(32.4%) [34][41] 安全特性与数据保护 - 96%用户高度关注数据隐私 仅4%不关注权限管理 [55][56] - 最重视的隐私功能为敏感数据权限控制(83.9%)、身份认证与授权(79.2%)和数据保密(69.8%) [58][59] - 系统采用最小化权限授予机制 禁止9类不合理权限开放 从数据源头保障安全 [60][61] 开发者生态与高校渗透 - 13.4%用户在校园接触过鸿蒙活动 参与最多的是鸿蒙公开课(41.5%)和技术讲座(22.5%) [63][64][65] - 超400所高校参与鸿蒙人才培养 鸿蒙学堂学习人次达732万 [67] - 已有5%用户成为鸿蒙开发者 近20%学生计划参与开发 工科学生热情最高 [72][73] - 高校资源覆盖课程开设、技术社团及实验室设备支持 [69][70] 市场表现与行业影响 - 搭载鸿蒙5的终端设备数量已突破1000万台 [78] - 系统通过持续更新和功能挖掘保持用户探索欲 形成从使用到开发的生态闭环 [77][78]
鸿蒙5到底好不好玩?这里有500+答案|2025年轻人嗨玩鸿蒙报告
后浪研究所· 2025-08-19 08:34
鸿蒙5用户画像 - 用户性别分布:男性占比64.4%,女性占比35.6% [4] - 年龄层分布:大学生42.1%,研究生25.4%,博士生4.0%,已毕业人群28.5% [4] - 高学历用户偏好:42.7%研究生和50%博士生将鸿蒙5设备作为主力机 [7][8] 用户迁移动机 - 转向鸿蒙5的主要原因:支持国产技术自主化(58.8%)、热衷体验新技术(52.4%)、鸿蒙生态互联(38.1%)[13] - 原系统用户来源:36.9%为鸿蒙老用户,34.5%从安卓迁移,28.6%从iOS迁移 [11] 系统使用体验 - 用户粘性:39.3%用户使用3-6个月,38.1%使用超半年 [17][18] - 核心印象:流畅丝滑、安全、智能是用户最认可的三大标签 [19] - 应用评分:鸿蒙版应用平均分4分(满分5分),界面交互逻辑丝滑度(4.4分)和多设备协同流畅度(4.3分)最受好评 [21][22] 功能亮点 - 隐藏功能:微信直接调用手机原相机切换镜头、跨设备碰一碰分享内容等 [23][27] - AI助手小艺使用率:63.1%用户经常或偶尔使用,最受欢迎功能为AI知识问答(61.9%)、AI识图(42.1%)、AI写作(36.7%)[30][38] - 跨设备协同:85.2%用户高频使用文件跨设备传输,64.4%依赖跨设备复制粘贴 [49] 隐私保护 - 用户重视度:96%用户关注数据隐私,58.4%高度敏感 [52][53] - 核心需求:敏感数据权限控制(83.9%)、身份认证与授权(79.2%)、数据保密(69.8%)[56][57] - 系统措施:禁止9类不合理权限,实施最小化精准授权 [58] 校园生态与开发者潜力 - 校园渗透:13.4%用户参与过鸿蒙活动,公开课(41.5%)和技术讲座(22.5%)最热门 [61][63] - 高校资源:57%高校开设鸿蒙开发课程,部分提供设备支持 [67] - 开发者兴趣:20%学生考虑加入鸿蒙开发,工科、理学、管理学专业最积极 [70] 市场表现与未来展望 - 装机量突破:搭载鸿蒙5的终端数量超1000万 [74] - 用户期待:从基础使用转向深度开发,推动生态共建 [73][75]
插件式AI应用异军突起 手机厂商原生智能助手陷增长瓶颈
AI应用市场格局变化 - 国内AI应用主要分为四大类型:插件形态AI应用、手机厂商原生AI类APP、互联网及AI科技企业原生APP和PC端网页AI应用 [1] - 插件形态AI应用用户规模爆发式增长,5月月活跃用户达5.8亿,同比增速106.0%,跃居四大类型首位 [1] - 插件形态AI应用深度融入微信、抖音、百度等超级APP,月人均使用次数达34.7次 [1] 插件形态AI应用 - 抖音、腾讯凭借AI搜索服务等入口扩展功能快速抢占市场,月活用户分别达2亿和1.6亿 [1] - 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模式形成"产业基础设施+多元生态应用"的发展路径,推动各行业升级并孕育新竞争模式 [1] - 巨头正优化插件AI的入口位置和形态,如QQ浏览器和京东的AI入口分别增加至3个和2个 [3] 手机厂商原生AI类APP - 5月月活跃用户规模为5亿,同比增速仅为9.5%,面临增长瓶颈 [2] - 华为小艺、OPPO小布助手等应用因功能差异化不足导致用户增长和使用频次放缓,月人均使用次数为17.7次 [2] - 正面临互联网企业原生APP强力拉新造成的用户分流 [2] 互联网及AI科技企业原生APP - 5月整体月活用户规模2.7亿,呈现两极分化 [2] - DeepSeek和豆包两大应用月活跃用户数分别突破1.68亿和1.3亿 [2] - 83.8%的中小AI应用月活用户不足百万,且大部分用户数量持续下滑 [2] PC端网页AI应用 - 5月整体月活跃用户数1.9亿,同样呈现分化态势 [2] - 随着巨头加码AI插件布局,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开发者将面临更大生存压力 [2] AI应用生态构建 - 玩家将自身优势能力绑定AI插件构建"新护城河",如腾讯布局AI搜索、社交互动、文案插件,抖音发力AI搜索、图像及视频处理插件 [3] - 巨头插件AI的布局不仅在细分领域挤压手机厂商等AI原生APP的市场份额,更改变用户搜索、获取新闻、处理图像等传统习惯 [3]
‌插件式AI应用异军突起,手机厂商原生智能助手陷增长瓶颈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3 08:52
AI应用市场格局变化 - 我国AI应用市场格局正经历显著变化,嵌入式插件形态AI应用用户规模爆发式增长,正在重塑移动互联网生态 [1] - 国内AI应用主要分为四大类型:插件形态AI应用、手机厂商原生AI类APP、互联网及AI科技企业原生APP和PC端网页AI应用 [2] 插件形态AI应用 - 插件形态AI应用用户规模达5.8亿,同比增速高达106%,跃居四大AI应用类型首位 [5] - 深度融入微信、抖音、百度等超级APP,月人均使用次数达34.7次 [5] - 抖音、腾讯凭借AI搜索服务等入口扩展功能,月活用户分别达2亿和1.6亿 [5] - 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模式形成了"产业基础设施+多元生态应用"的发展路径,正推动各行业升级 [5] 手机厂商原生AI类APP - 手机厂商原生AI类APP月活跃用户规模为5亿,同比增速仅为9.5% [5] - 华为小艺、OPPO小布助手等应用面临互联网企业原生APP强力拉新造成的用户分流 [5] - 陷入功能差异化"迷茫期",月人均使用次数为17.7次 [5] 互联网及AI科技企业原生APP - 互联网及AI科技企业原生APP整体月活用户规模2.7亿,呈现两极分化 [6] - DeepSeek和豆包两大应用月活跃用户数分别突破1.68亿和1.3亿 [6] - 83.8%的中小AI应用月活用户不足百万,且大部分用户数量持续下滑 [6] PC端网页AI应用 - PC端网页AI应用整体月活跃用户数1.9亿 [6] - 随着巨头加码AI插件布局,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开发者将面临更大生存压力 [6] AI应用生态构建 - 巨头正优化插件AI的入口位置和形态,如QQ浏览器和京东的AI入口分别增加至3个和2个 [9] - 玩家将自身优势能力绑定AI插件构建"新护城河",如腾讯布局AI搜索、社交互动、文案插件,抖音发力AI搜索、图像及视频处理插件等 [9] - 这种趋势正在改变用户搜索、获取新闻、处理图像等传统习惯 [9]
QuestMobile 2025年5月AI应用行业月度报告:插件形态AI应用崛起,原生AI类APP分化,三大趋势重塑产业大格局
QuestMobile· 2025-07-02 09:59
AI应用行业核心趋势 - 插件形态AI应用(In-App AI)成为主流模式,5月月活达5.8亿,同比增长106%,月人均使用34.7次,Token消耗量34.2万亿,形成"产业基础设施+多元生态应用"发展路径[3][12] - 手机厂商原生AI应用增长乏力,5月月活5亿同比仅增9.5%,月人均使用17.7次,Token消耗5.6万亿,面临功能同质化与互联网企业分流压力[4][16] - 互联网/AI科技企业原生APP爆发式增长,5月月活2.7亿同比增316%,月人均使用58次,Token消耗69.9万亿,但头部集中度显著(千万级以上APP占比仅7.8%)[4][14] 市场竞争格局分化 - 头部应用集中化:DeepSeek(1.69亿月活)、华为小艺(1.59亿)、OPPO小布助手(1.56亿)占据移动端前三,PC端网页应用DeppSeek、百度系工具形成"一超多强"[3][38] - 两极分化加剧:千万级以上原生APP用户环比增2.3%,而83.8%的百万级以下APP用户环比下跌,长尾效应显著[25][27] - 传统APP通过增加AI入口实现低成本获客,如QQ浏览器AI入口从1个增至3个,京东增至2个,入口显性化改造带动Qbot插件用户环比增129.6%[34][35][74] 垂直赛道发展特征 - 创作设计赛道高速增长:AI漫画推文环比增59%,即梦AI(30.4%)、创客贴AI(23.9%)领跑,抖音生态通过"创作-分发"社交闭环提升渗透率至99.2%[42][45] - 图像处理赛道专业化导向:美图秀秀AI修图(环比增29.8%)、搜狗输入法AI皮肤主导,头部应用星绘月人均使用27.7次,远超赛道均值11.6次[48][50][52] - 企业服务场景突破:腾讯ima通过办公生态协同实现116.8%增长,天工PC端环比增速领先,银行类AI应用3家进入插件TOP10[28][39][74] 互联网集团战略布局 - 抖音集团聚焦内容生态:移动端Token消耗超40万亿,原生APP消耗是插件3.7倍,AI搜-抖音(2.07亿月活)、豆包(1.31亿)形成搜索+创作双引擎[58][60] - 腾讯集团强化社交协同:微信AI搜索(1.6亿月活)领跑,腾讯元宝双端协同,移动端插件Token消耗近10万亿,办公场景渗透率持续提升[64][66][68] - 技术场景化落地差异:百度聚焦搜索/翻译工具,阿里侧重电商服务,抖音娱乐+内容,腾讯社交+办公,四大集团占据TOP30应用的73%份额[54][56] 高增长应用案例 - 原生APP增长TOP3:万能AI盒子(付费模式)环比增345.7%,ima(116.8%),即梦AI(30.4%),显示创作/办公赛道爆发力[70] - 插件增长TOP3:QQ浏览器Qbot(129.6%),京东京言(36.4%),美图秀秀AIles(29.8%),验证入口优化策略有效性[74] - PC端增长TOP3:天工(环比增速领先),腾讯ima(13.8%),即梦AI(9.5%),办公场景需求逐步释放[39][79]
汽车板块助推 小米一季度收入1113亿,净利润107亿,同增64.5%|汽车财经
搜狐财经· 2025-05-27 18:33
小米集团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 - 公司总收入达人民币1113亿元,同比增长47.4%,创历史新高 [1][4] - 手机与AIoT业务收入为人民币927亿元,同比增长22.8% [1] - 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107亿元,同比增长64.5% [1][4] - 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达人民币186亿元,显示新业务强劲势头 [1] 智能手机业务表现 - 公司在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330万台,同比增长39.9%,位居榜首 [5] - 国产手机厂商普遍集成端侧AI功能(如小米超级小爱),推动市场回暖 [5] 新能源汽车业务进展 - 小米SU7上市后零售销量接近2.9万辆,位列新能源汽车销量榜前茅 [1]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预计2025年销量达1600万辆,增幅25% [4] - 以旧换新政策刺激消费需求,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4] 财务数据同比/环比变化 - 总收入环比增长2.1%(2024Q4为人民币1090亿元) [4] - 毛利同比增长51.0%至人民币254亿元,环比增长13.1% [4] - 税前利润同比增长152.1%至人民币131.7亿元,环比增长40.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