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君越
icon
搜索文档
比亚迪,叫停价格战?车市“一口价”或在失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8 22:37
比亚迪限时"一口价"政策调整 - 公司将于2025年7月1日起启用新购车政策,现有报价方案将全部作废 [1] - 北京比亚迪海洋网和王朝网销售员确认政策调整属实,建议消费者在6月30日前享受限时"一口价"优惠 [3] - 5月23日公司已对王朝网、海洋网22款智驾版车型进行罕见力度的限时促销 [3] 公司价格策略表态 - 高管在股东大会上表示"不打价格战",强调通过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和规模效应将价值反馈用户 [5] - 董秘明确表示公司具备应对任何价格战的能力,但选择不以价格战为主要竞争手段 [5] 行业"一口价"政策现状 - 该政策原为合资品牌应对竞争压力的统一价格策略,但6月开始出现松动 [7][8] - 别克昂科威Plus在不同区域出现差异化优惠,包括950元交强险、6000元置换补贴及10%贷款优惠等 [9] - 君威、君越等产品在不同地区销售策略不一致,显示"一口价"政策面临严峻考验 [10] 行业价格策略执行困境 - 经销商买断车型后拥有实际定价权,厂家对违规行为往往采取默许态度 [11] - 业内人士指出"一口价"本质是营销手段,是价格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11] - 日系品牌人员表示政策失效会导致终端价格混乱、用户信任度下降和经销商管理难度增加 [11]
合资的日子终于好过了些
36氪· 2025-06-26 10:41
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变化 - 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从巅峰时的接近70%下降到如今的不到40% [1] - 5月份部分合资品牌销量实现逆势增长,如上汽大众销量8.7万辆同比增长4.3%,一汽丰田销量6.8万辆同比增长24% [2] - 主流合资品牌5月销量47万辆,同比下降5%,但下滑幅度较2024年两位数降幅明显收窄 [3][4] 合资品牌销量触底反弹迹象 - 2025年5月主流合资品牌销量同比下滑5%,相比2024年普遍超过10%的降幅显著改善 [3][4] - 2024年1月至2025年5月数据显示,主流合资品牌销量下滑幅度从最高43%收窄至最低2% [5] - 西北、东北地区燃油车需求增长为合资品牌带来利好 [8] 销量增长驱动因素 - 以旧换新政策推动5月近70%私人购车用户换购 [6] - 主流车型完成技术升级换代,如帕萨特、迈腾、凯美瑞等更新动力系统和智能配置 [6][7] - 价格策略调整,B级车优惠达5万元,12万可购经典合资B级车 [7] - 上汽通用等推行"一口价"政策后,昂科威、君越等车型销量同比增长 [7] 新能源领域进展 - 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型开始贡献销量,如广汽丰田铂智3X月销超6700辆 [11] - 价格策略转变,新能源车型定价更激进以追求销量而非利润 [12] - 渠道改革,如东风日产实施订购、交付、服务分离模式 [12] - 一汽-大众将新能源业务并入主体系,区域经理奖金与新能源销量挂钩 [12] - 2026年主流合资品牌将迎来新能源产品大年 [13]
止住“内卷式”价格战:价值竞争重塑汽车产业新生态
经济观察网· 2025-06-12 21:38
价格战现状与影响 - 汽车行业价格战持续两年,从功能竞争转向降价竞争,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1] - 2024年降价车型超200款,2025年前4个月达60款,5月开启新一轮更惨烈降价[2] - 比亚迪22款车型降价,海豹07DM-i智驾版降5.3万至10.28万,零跑C16直降4.4万[2] - 吉利星愿补贴价5.98万起(降9000元),别克/奇瑞等超30款车型加入降价[2] - 2024年1-10月行业收入8.33万亿(+2%),利润3758亿(-3.2%),利润率4.5%[2] - 2025年5月利润率跌破4%(一季度3.9%),较前几年6%-7%水平大幅下滑[3] 产业链传导效应 - 价格战导致供应商账期延长至近1年,中小供应商面临资金周转困难[3][4] - 整车厂通过降价转嫁融资压力,拉长供应商账期挤压上游利润[4] - 主机厂要求钢铁行业汽车板降价超10%,超出钢厂承受能力[5] - 供应商利润挤压引发偷工减料风险,魏建军指出部分车型降价10万难保质量[5] 行业反思与政策应对 - 中汽协倡议停止无序价格战,工信部称价格战冲击正常经营[3] - 6月起车企承诺将供应商账期缩至60天,政策监管效果显现[6] - 中央多次强调整治"内卷式竞争",发改委提出创新驱动等四项整治措施[6] - 李书福宣布吉利停止新建工厂,尹同跃呼吁回归价值竞争[7] - 何小鹏主张卷科技/服务/质量,朱克力建议差异化竞争替代同质化砍价[7] 深层原因分析 - 产能过剩+创新不足是价格战本质,技术同质化导致中端车型扎堆[5][6] - 资本涌入致新能源车产能扩张,市场增速放缓后库存压力触发降价[6] - 王侠警告无底线价格战将危及行业可持续发展[3]
自主、合资品牌“激战” 车企花式冲刺“6·18”
中国经营报· 2025-06-05 12:23
618大促车企降价潮 - 5月中下旬以来,上汽通用、吉利银河、奇瑞汽车、长安汽车、智己汽车等数十个汽车品牌宣布降价 [1] - 奇瑞汽车超30款车型全面开启限时优惠补贴,奇瑞风云车型在京东平台上新618元限量优惠券仅售9.9元 [1] - 别克宣布至6月18日,昂科威Plus和别克君越全系车型可享1000元定金抵3000元 [1]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于5月30日发出倡议,反对无底线的"价格战",工业和信息化部表态支持该倡议 [1] 一口价模式推广 - 凯迪拉克XT4推出全款"一口价"15.99万—18.99万元,无任何附加条件 [2] - 凯迪拉克全新XT5上市后,2024年12月终端销量6161辆,同比大涨114% [2] - 全新CT5"一口价"为21.59万—26.59万元,相比官方指导价最高降幅达8.4万元 [2] - 别克昂科威Plus推出16.99万元的"一口价",销量从月均不足5000辆攀升至破万辆 [2] 自主品牌促销活动 - 吉利银河推出"百万银河限时补贴价"活动,吉利星愿限时补贴价5.98万元起,降价9000元 [3] - 智己LS6推出限时"一口价"19.49万元,相比上市时的价格21.99万元起,优惠幅度达到2.5万元 [3] - 奇瑞汽车发布旗下四大品牌百亿厂补政策,超30款车型全面开启限时优惠补贴活动,降幅最高为5.5万元 [3] 行业对价格战的反思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指出"价格战"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5] - 工业和信息化部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 [5] - 上汽通用拒绝"内卷式"参数竞赛,坚持价值和安全导向的技术创新 [5] - 东风本田表示单纯以牺牲利润换取短期份额不可持续,坚持长期主义 [6] 企业经营策略调整 - 上汽通用汽车总经理卢晓强调公司追求量利平衡,更加着重盈利性 [1] - 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袁小林表示良性竞争是基于能力的优胜劣汰 [6] - 东风本田通过精准优化产品矩阵和渠道布局,守住燃油车市场份额 [6]
中国汽车市场一周行业信息快报——2025年5月第5期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6-03 16:56
别克品牌里程碑与促销活动 - 昂科威家族第180万台整车下线 6个月内实现10万辆销售增速 连续数月同比高速增长 [2][4] - 君越车型第130万台整车下线 近20年历经四代产品进化 [2][4] - 推出限时礼遇 昂科威Plus起售价16.99万元 君越起售价15.99万元 活动持续至6月18日 [2] 小米汽车业务表现 - 2025年Q1交付新车75869辆 总营收181亿元 毛利率23.2% [5][7] - 毛利率从2024年Q2的15.4%持续提升至23.2% 经营亏损缩窄至5亿元 [7] - SU7系列累计交付突破25.8万台 连续6个月单月交付超2万台 线下渠道覆盖65城235家门店 [7] 岚图FREE+智能座舱升级 - 搭载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 支持五屏联动与跨设备任务流转 [8][10] - 配备15.6英寸2K超清屏 后排MagLink拓展坞兼容多品牌平板 [10] - 全系标配四门电吸门 7L冷暖箱 三温区独立空调 语音助手支持学习用户习惯 [10] 蔚来能源换电网络扩张 - 天津实现换电县县通 建成56座换电站覆盖16个区 京津冀高速换电站平均每110公里一座 [11][13] - 全国换电站达3337座 覆盖超1000个区县 高速换电网络布局近1000座 平均每180公里一座 [13] - 计划2025年6月30日前实现充电桩覆盖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 年底完成27个省级行政区换电站全覆盖 [13] 理想汽车财务与交付数据 - 2025年Q1净利润6.466亿元 连续10个季度盈利 现金储备1107亿元 [14][16] - 交付量92864辆 同比增长15.5% 预计Q2交付12.3万-12.8万辆 营收325亿-338亿元 [16] - 研发费用25亿元 聚焦人工智能技术 北京工厂加速提升MEGA产能至2500-3000辆/月 [16] 尊界S800高端车型发布 - 售价70.8万-101.8万元 基于途灵龙行平台 搭载HUAWEI ADS 4与鸿蒙ALPS座舱2.0 [17][19] - 车身尺寸5480x2000x1536mm 轴距3370mm 配备76英寸抬头显示与36个传感器 [19] - 提供纯电与增程动力 增程版含三电机版本 标配双腔空气悬架与多轮转向控制 [19] 东风猛士M817产品细节 - 座舱采用硬朗机甲风格 软包面积32㎡占比91.2% 配备Nappa真皮座椅与18扬声器丹拿音响 [20][22] - 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 4系统 支持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 鸿蒙座舱5实现一键投屏 [22] - 空间可变形为1.7米双床或2.1米大床 后备厢容积828L 最大扩展至2112L [22]
一线调查 | 帝豪2.99万、瑞虎3.49万!车市价格战“硝烟”再起 是真优惠还是玩套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30 18:47
车市价格战现状 - 比亚迪推出"限时一口价"促销活动后,吉利、奇瑞、凯迪拉克等品牌迅速跟进,部分车型价格大幅下降,如吉利帝豪2.99万元、奇瑞瑞虎3x 3.49万元、比亚迪海豹直降5.3万元 [1][2] - 降价策略实际为重新包装国补、置换补贴等政策,本质与之前优惠无太大差异,部分销售人员坦言清库存冲销量是主要目的 [2][3] - 合资车企如上汽通用别克推出"一口价"政策,昂科威16.99万元起、君越15.99万元起,宣称价格已到底线 [7] 车企销量与利润压力 - 吉利汽车前4个月销量约93.8万辆,全年目标271万辆,部分走量车型如星愿单车利润仅2000元 [8] - 比亚迪前4个月销量约138.09万辆,全年目标550万辆,降价目的为冲刺上半年销量及清理老款库存 [8] - 中国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从2017年7.8%下滑至2024年4.4%,比亚迪汽车毛利率21.02%,上汽集团9.38%,零跑汽车8.4% [16] 市场反应与行业趋势 - 消费者对降价态度分化,部分担忧后续降价或偷工减料,选择观望 [2][15] - 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2025年5月为52.7%,同比下降5.5个百分点,显示库存压力有所缓解 [12] - 行业观点认为价格战不可持续,应转向卷品质和科技,长安汽车董事长预测行业两年内回归良性竞争 [16][17] 车企应对策略 - 吉利银河推出"百万福利"活动,星愿限时补贴价5.98万元起,前4个月销量12.5万辆超过比亚迪海鸥 [5] - 奇瑞推出"百亿厂补",瑞虎3X卓越版降至3.49万元起,主机厂称价格已到底线 [5] - 经销商转向依赖售后保养、保险续保、精品加装等服务维持利润 [16] 新车发布与行业乱象 - 东风纳米06上市限时价7.99万~10.99万元,捷途山海T1售价13.49万~17.99万元 [10] - 存在"0公里二手车"现象,经销商为完成销售任务将库存车注册为二手车售卖 [10]
二十载树越级标杆,四代君越演绎多“10%”实力
北京商报· 2025-05-30 10:32
别克君越品牌发展历程 - 别克新世纪轿车(君越前身)于1998年下线,是首辆国产中高档轿车,搭载3.0升V6发动机、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独立悬挂等配置,代表当时国产中高级轿车最高水平 [7] - 2006年第一代别克君越诞生,首次引入HUD抬头显示系统、CDC主动液力减震系统(每秒100次扫描路况),全系标配侧气帘和哈曼卡顿音响系统 [11] - 2009年第二代君越采用"流动雕塑"设计理念,配备8英寸液晶中控屏、后排液晶屏及独立控制面板,开创"行政级后排"概念 [14] - 2016年第三代君越通过铝制引擎盖等轻量化设计减重200公斤,操控灵活性提升12%、油耗降低15%,搭载9速变速箱和eConnect智能互联系统 [14] - 2023年第四代君越拥有5米级车身长度,配备30英寸6K屏(分辨率6008×934)、高通骁龙8155芯片,支持14项L2级智能驾驶功能 [18] 产品技术迭代与市场表现 - 第四代君越搭载第八代Ecotec 2.0T发动机(最大功率174千瓦/350牛·米),0-100km/h加速7.2秒,WLTC油耗6.99L/100km [18] - 2023年第四代君越售价区间17.99万-23.99万元,较老款降低4万元;2024年推行"一口价"模式起价15.99万元,实现销量连续6个月两位数同比增长 [21] - 截至当前别克君越累计产量达130万辆,同级唯一配备"四大天王"座椅和全新云台式底盘 [4] 品牌战略与行业地位 - 君越系列四代车型持续以越级配置树立标杆,在中高级轿车市场保持20年领先地位 [1] - 品牌通过持续降低价格门槛(从23.99万下探至15.99万)重塑合资中高级轿车价值标准,提供"B级价格C级体验" [21] - 130万辆里程碑体现消费者对"越级品质"的深度信赖,反映品牌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洞察 [24]
两款产品迎来里程碑 别克如何赢得消费者信赖
中国青年报· 2025-05-29 10:47
别克昂科威家族里程碑 - 昂科威家族第180万台整车在东岳工厂下线[2] - 从2023年170万辆到2024年180万辆实现半年10万辆销售增速[3] - 11年间历经三代产品革新迭代[3] - 采用"多10%"开发理念 昂科威Plus配备2.0T可变缸发动机 昂科威S采用1.5T高功率发动机 均匹配9AT变速箱[3] - 底盘采用大尺寸全框式副车架设计 多处布置液压衬套[4] - 昂科威S白金版配备同级唯一五连杆独立后悬架[4] 别克君越车型发展 - 君越第130万台整车在金桥基地下线[2] - 2006年至今历经四代进化 应用可变缸技术/直喷技术/CDC悬挂/HUD显示/安吉星互联等创新技术[2] - 2024年开启一口价模式 实现连续6个月两位数同比增长[3] - 2025年推出车主共创改装计划 包括双色车衣/电吸门/悬停桌板/巨幕投影等热门附件[3] - 现款车型拥有5米车身 "双十佳"动力系统 L2级智能驾驶 BFI一体化车身结构[2] 别克品牌战略 - 昂科威家族与君越共同巩固主流合资品牌领先优势[2] - 践行"油电共进"发展策略[2] - 未来将通过智能化/网联化/高端化实现"油电同智"体验[4] - 持续聚焦消费者需求 以科技打造越级产品[4]
比亚迪年内第三次大规模调价,22款车型开启“一口价”,奇瑞、吉利、上汽通用等纷纷跟进
华夏时报· 2025-05-28 20:48
比亚迪降价策略 - 公司针对王朝网、海洋网22款智驾版车型推出"一口价+限时补贴"双重优惠,最高降幅达5.3万元,创智驾车型价格新低[2] - 海洋网10款车型限时"一口价"5.58万元起售,海豹07DM-i智驾版降幅最大,限时价10.28万元(较指导价降5.3万元)[3] - 王朝网12款智驾版限时补贴起售价降至6.38万元,其中夏降幅最高达3.2万元,限时起售价21.78万元[3] - 促销叠加国家以旧换新政策(最高2万元)及本厂置换补贴(比亚迪车主额外2000元),汉DM-i智驾版叠加后降幅达4.5万元[4] 市场反应与销售情况 - 商超店客流量显著增加,智驾版车型成为销售主力,非智驾版库存有限且价格可议[4] - 消费者对5万多元即可体验自动泊车、高速领航等智能功能表示高度认可,认为性价比突出[5] - 典型案例显示降价直接促成商务车(夏)和中端车型(汉DM-i)的购买决策,释放潜在需求[3][4] 战略意图与行业影响 - 此次降价标志着公司战略重心从"硬件平权"转向"智能平权",加速智能化配置普及[2] - 为达成2025年550万辆销量目标,公司需在剩余8个月维持月销41万辆以上,前4个月累计销量138.09万辆(完成率25%)[7] - 促销活动短期可提升销量与市占率,长期有助于品牌形象塑造和用户口碑传播[5]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吉利银河全系推出限时补贴,银河L6 EM-i下探至6.98万元,银河E8补贴后13.48万元[6] - 上汽通用昂科威直降15%,凯迪拉克XT4起售价15.99万元,但XT5降价30%后月销仍不足2000辆[6][8] - 4月行业降价车型数量同比减少53.7%,但头部企业调整预示更激烈竞争,第三季度或现技术迭代与价格体系双重洗牌[6] 技术竞争维度升级 - NOA导航辅助驾驶成为15万元级车型标配,竞争焦点转向三电系统效率(如宁德时代4C快充、吉利雷神电混热效率46%)[8] - 燃油车因电子电气架构限制,智能化升级成本比新能源平台高300%,传统合资品牌面临双重挤压[8] - 行业竞争将转入"技术储备+制造效率+生态构建"复合维度,800V高压平台等技术重构成为决胜关键[8]
哪吒汽车原CEO股权遭冻结;禾赛科技一季度营收5.3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8 06:40
别克昂科威家族及君越车型里程碑 - 别克昂科威家族累计产量突破180万辆 君越车型累计产量达130万辆 [1] - 上汽通用汽车宣布坚持"油电共进"策略 通过智能化 网联化 高端化升级实现"油电同智"体验 [1] - 两大战略车型持续巩固别克在主流合资品牌中的领先地位 战略布局体现应对新能源趋势的灵活性 [1] 福田汽车新能源重卡合资项目 - 福田汽车拟与亿纬锂能合资设立新能源公司 注册资本5亿元 双方各持股50% 投资额2.5亿元 [2] - 合资公司将提供电池租赁解决方案 重点拓展新能源重卡业务领域 [2] - 战略合作有望提升福田在电动车市场的产品竞争力 优化利润结构并推动行业技术创新 [2] 禾赛科技一季度业绩表现 - 2025年Q1营收5.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46.3% GAAP净亏损收窄84%至1750万元 [3] - 激光雷达总交付量19.5万台 同比增长231.3% 其中ADAS产品交付14.6万台(同比+178.5%) 机器人领域交付4.9万台(同比+649.1%) [3] - ADAS与机器人领域的高增长验证技术竞争力 市场对激光雷达产业链关注度提升 [3] 哪吒汽车股权冻结事件 - 原CEO张勇名下4050万元股权被冻结 冻结期至2028年 另两位创始合伙人股权同期遭冻结 [4] - 事件反映公司存在资金链压力与治理结构问题 可能影响市场对其管理稳定性的信心 [4] 沃尔沃集团裁员计划 - 宣布裁员3000人 涉及研发 沟通等部门 主要位于哥德堡基地 计划秋季前完成结构调整 [5] - 裁员系180亿瑞典克朗(约135亿人民币)成本削减计划组成部分 旨在应对电动车需求放缓与贸易不确定性 [5][6] - 重组措施显示行业面临成本压力 但可能对创新能力与员工士气产生负面影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