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式基金

搜索文档
第一桶金的来源与积累之难
集思录· 2025-06-29 22:22
本金积累路径 - 多数人通过打工储蓄积累本金 包括极端节省生活成本如住远郊毛坯房 控制月消费在900元以下等[2][5][8] - 部分群体通过房产置换实现资本增值 如2005年购入小户型后置换三房 资产从60万增长至100万[9] - 高收入群体通过3倍社平工资加速积累 15年积累现金资本达300+万[5] - 早期资本市场参与者通过封闭式基金等工具实现资产增值 如2014年60万本金在牛市中突破100万[9] 消费观念差异 - 保守型投资者坚持极简消费 如使用红米手机 月消费控制在2000元以内[3][5] - 享乐型投资者注重消费体验 选择四星级酒店和便捷出行 年消费达6k[12] - 阶段性消费变化明显 资产270万后从2000元手机升级至4000-5000元机型[8] 投资策略演变 - 从单一品种(封闭式基金)向多元化发展 包括QDII 可转债 外汇等十余种工具[2][9] - 套利策略被视为普通人最佳投资方式 包括分级基金套利 港股打新等[7][11] - 风险控制意识增强 经历2015年股灾后注重分散投资和负债率管理(控制在50%以内)[9] 时代特征对比 - 2003-2013年期间房产投资回报显著 60平小房增值至70万[9] - 当前经济环境下打工攒钱难度加大 需要更高效的投资策略[7] - 年轻一代存在高收入高消费特征 与老一辈储蓄理念形成对比[3][12] 关键财务数据 - 典型资产积累案例 从50万目标发展到270万金融资产[8] - 房产投资案例 首套房30万首付 置换后资产增值40万[9] - 消费对比数据 保守派5年手机支出6k vs 享乐派单次换机支出6k[3][12]
重磅数据,创新高!
天天基金网· 2025-05-28 13:44
公募基金市场数据 核心观点 - 截至2025年4月末,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3.1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环比增长2.79% [1][3] - 4月公募基金规模单月增长近9000亿元,份额增加8413.69亿份,环比涨幅2.86% [3][5] - 货币基金、债券基金、股票基金是规模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单月分别增长6648亿元、1402亿元、1120亿元 [1][7][8] 规模变化趋势 - 2024年12月末公募基金总规模为32.83万亿元,2025年1月回落至31.93万亿元,2月回升至32.23万亿元,3月微跌至32.22万亿元,4月突破33万亿元 [5] - 开放式基金规模增长9240.87亿元,封闭式基金规模减少255.83亿元 [9] 各类型基金表现 - **货币基金**:单月规模增长6648.39亿元,总规模达13.99万亿元 [8][9] - **债券基金**:规模增长1401.82亿元至6.56万亿元,份额增加716.83亿份 [8][9] - **股票基金**:规模增长1120.44亿元至4.58万亿元,份额增加1093.9亿份 [9] - **QDII基金**:规模增长82.94亿元至6440.24亿元,份额增加230.89亿份 [9][10] - **混合基金**:规模缩水12.73亿元至3.58万亿元,但份额增加26.46亿份 [9][10] - **封闭式基金**:规模减少255.83亿元至3.76万亿元,份额减少304.4亿份 [10] 机构数量 - 截至2025年4月底,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3家,包括148家基金管理公司和15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 [3]
公募基金规模 首破33万亿元
中国证券报· 2025-05-28 04:31
公募基金规模创新高 - 截至2025年4月底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3.12万亿元首次突破33万亿元 [1] - 较3月底增长8985.04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增长1120.44亿元债券型基金增长1401.82亿元货币型基金增长6648.39亿元 [2] - 2024年9月底首次突破32万亿元达32.07万亿元12月底达32.83万亿元2025年1月底回落2月底重回32万亿元之上 [2] 基金类型结构变化 - 固收类基金成为增长主力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合计增长超8000亿元占4月总增量的89% [3] - 2024年9月权益类基金主导增长股票基金规模从3.29万亿元增至4.27万亿元混合基金规模从3.3万亿元增至3.75万亿元 [3] - 2025年2月增量主要来自货币型基金3月规模基本持平4月固收类贡献超8000亿元增量 [3] 市场动态与资金偏好 - 2024年9月A股港股快速反弹权益类基金净值增长叠加增量资金通过ETF和主动权益产品入市 [4] - 2025年市场呈震荡格局资金风险偏好下降转向固收类产品 [4] - 当前市场存在AI赋能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结构性投资机会 [5] 行业机构数据 - 截至2025年4月底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3家含148家基金管理公司和15家资管机构 [2] 未来展望 - 经济预期转向积极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丰富将吸引增量资金 [5] - 在AI应用核心卡位标的和供需优势公司推动下公募基金规模有望持续增长 [5]
公募基金最新规模达33.1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中国基金报· 2025-05-27 23:14
公募基金规模创新高 - 截至2025年4月末,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3.1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1][3] - 4月公募基金规模环比增长9000亿元(2.79%),总份额增加8413.69亿份(2.86%) [4][6] - 2024年12月末规模为32.83万亿元,2025年1月回落至31.93万亿元,2月回升至32.23万亿元,3月微跌至32.22万亿元,4月突破33万亿元 [6] 不同类型基金贡献分析 - 货币基金规模单月增长6648.39亿元至13.99万亿元,份额增加6650.02亿份至13.99万亿份 [8][9][10] - 债券基金规模增长1401.82亿元至6.56万亿元,份额净申购716.83亿份至5.63万亿份 [8][9][10] - 股票基金规模增长1120.44亿元至4.58万亿元,份额净申购1093.9亿份至3.51万亿份 [9][10] 其他基金类别表现 - QDII基金规模增加82.94亿元至6440.24亿元,份额净申购230.89亿份至5859.57亿份 [10][11] - 混合基金份额净申购26.46亿份至3.05万亿份,但规模缩水12.73亿元至3.58万亿元 [9][10][11] - 封闭式基金份额减少304.4亿份至34,455.45亿份,规模减少255.83亿元至37,622.76亿元 [9][10][11] 行业结构 - 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3家,包括148家基金管理公司和15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管机构 [3]
3月公募基金规模站稳32万亿元 多类基金获净申购
环球网· 2025-04-30 09:57
文章核心观点 3月公募基金份额增长至29.39万亿份,较2月增长0.15%,整体变化趋于平稳,多类基金在3月迎来净申购,仅货币基金份额缩水 [2][3] 基金数据情况 - 截至3月底,境内163家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合计管理资产净值32.22万亿元 [2] - 3月公募基金份额增长至29.39万亿份,较2月增长0.15% [2] - 3月封闭式基金数量为1339只,份额34759.85亿份,净值37878.59亿元;2月数量为1338只,份额34277.86亿份,净值37487.90亿元 [2] - 3月开放式基金数量为11260只,份额258999.27亿份,净值284287.69亿元;2月数量为11147只,份额259034.80亿份,净值284776.42亿元 [2] - 3月股票基金数量为2794只,份额33959.90亿份,净值44661.40亿元;2月数量为2727只,份额33527.51亿份,净值44844.54亿元 [2] - 3月混合基金数量为5144只,份额30513.09亿份,净值35823.28亿元;2月数量为5119只,份额30286.84亿份,净值35323.07亿元 [2] - 3月债券基金数量为2636只,份额55604.76亿份,净值64177.47亿元;2月数量为2618只,份额55002.09亿份,净值63542.86亿元 [2] - 3月货币基金数量为371只,份额133292.84亿份,净值133268.24亿元;2月数量为371只,份额134783.60亿份,净值134747.16亿元 [2] - 3月QDII基金数量为315只,份额5628.68亿份,净值6357.30亿元;2月数量为312只,份额5434.76亿份,净值6318.80亿元 [2] 基金类型表现 - QDII基金和股票型基金3月申购热情高涨,份额分别环比增长3.57%和1.29%,封闭式基金份额增幅1.41%,债券型和混合型基金也出现净申购,货币基金因季末时点因素份额缩水 [3] - 股票型基金3月末份额攀升至3.4万亿份,环比增长1.29%,受成长板块回调影响,整体规模微降至4.47万亿元,环比下降0.41% [3] - 混合型基金3月份额增长0.75%至3.05万亿份,规模同步回升1.42%至3.58万亿元,自去年5月以来首次连续两个月规模环比上升 [3] - QDII基金3月份额环比增长3.57%,达5628.68亿份,港股通互联网ETF等产品获大额净申购,因部分跟踪海外市场的QDII净值下跌,整体规模增幅仅为0.61% [3] - 债券基金3月份额与规模分别增长1.1%和1%,达5.56万亿份和6.42万亿元 [3]
慢慢等待回本。。。
集思录· 2025-03-02 21:59
从2022年元旦进入股市,到今天真的是一场长长的噩梦,这些年辛辛苦苦打工赚的钱,差不多亏了一半 还多。 我已经知道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股市,比如追求完美的强迫症,极端主义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心急总 想尽快回本,一买就是满仓满融,看到别人的票天天涨自己的没涨总想换过去……但我真的不想就这样 退出股市,就算退出也要等到回本了。 认真思考后想把红利股作为回本的战场。想想也真是悲催,前几年我在科技股的时候红利股涨的好,今 年我换到红利股了红利开始跌,科技又开始疯涨。今年开年我一直满仓满融持有中远海控,无奈开年后 海控天天跌,科技天天涨,今天心态终于崩溃了,卖了海控买了恒生医疗ETF,结果刚买就开始往下 掉,彻底受不了了,清仓恒生医疗ETF,又买回海控。 纠结了很久,还是决定把这个帖子发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我知道后面肯定还有很多诱惑,所以开这个 帖子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家一起监督,不要追高别的,坚守红利等待回本。我会每周上来报告一次情况, 希望不要打自己脸。 目前持有海控57W,三年总亏损75万。 宿不移 看到有人说,持续稳定赚钱只不过是幸存者偏差,我认为你是很不懂JSL呀,真是白来了。这是一个很 有代表性的切入点,下面我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