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封闭式基金
icon
搜索文档
基金分类和区别是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8-17 14:59
基金分类与投资对象 - 股票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市场,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特征,收益受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和企业基本面影响 [2] - 债券基金主要投资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等,收益稳定风险较低,但受利率变动和信用风险影响 [2] - 货币市场基金投资无风险货币市场工具,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动性和稳定收益性特征 [2] - 混合基金投资股票、债券和其他资产组合,风险收益介于股票和债券基金之间,资产配置比例可灵活调整 [2] 基金运作方式与交易渠道 - 开放式基金规模不固定,投资者可随时申购赎回,基金规模随投资者需求变化 [3] - 封闭式基金规模固定,存续期内不可申购赎回,份额只能在证券市场交易,价格可能出现溢价或折价 [3] - 场内基金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需通过证券账户买卖,价格实时变动 [3] - 场外基金通过银行、基金公司和第三方平台交易,以当天净值为准,价格未知 [3] 基金费用结构 - 主动管理型基金管理费较高,因需复杂投资决策和资产配置 [4] - 被动指数型基金管理费较低,主要跟踪指数无需过多主动操作 [4] - 托管费为保障基金安全收取,因基金类型和规模而异 [4] - 交易手续费包括申购费和赎回费,部分基金设置阶梯式赎回费率鼓励长期持有 [4]
我在投资上犯过的错
雪球· 2025-08-03 13:33
投资历程回顾 - 1992年因情绪化决策错失股市黄金十年 30元认购证黑市价曾达1万元(相当于现今100万) 但第二批认购证中签的上海石化因5元股价+3元认购成本导致长期亏损[3][4] - 2008年受奥运行情舆论误导 清仓年化收益率10%的分离债(青啤债/江铜债价格仅50-60元)转投封基 导致20%亏损(同期华夏大盘跌65.95%)[6][7][8] - 2012年过度依赖历史规律 在打新资金释放日满仓分级B(杠杆效应)首次盈利创纪录 但第二次遭遇黑天鹅回吐全部收益[10][11] 市场特征演变 - 早期股票认购证制度存在暴利机会 1991年30元认购证成本相当于当时月工资30%[3] - 2008年分离债市场存在特殊结构 可转债拆分为高溢价期权与深度折价债券(到期收益率超10%)[7] - 2012年前打新机制需冻结资金 历史数据显示资金释放日与市场上涨存在强相关性(3000亿阈值)[10] 投资教训总结 - 单次失败不应成为放弃领域的理由 上海石化案例显示长期持有也可能亏损[5] - 社会舆论与重大事件(如奥运会)易形成市场认知偏差 需保持独立判断[9] - 历史规律存在失效风险 分级B杠杆操作放大收益同时加剧波动[11]
第一桶金的来源与积累之难
集思录· 2025-06-29 22:22
本金积累路径 - 多数人通过打工储蓄积累本金 包括极端节省生活成本如住远郊毛坯房 控制月消费在900元以下等[2][5][8] - 部分群体通过房产置换实现资本增值 如2005年购入小户型后置换三房 资产从60万增长至100万[9] - 高收入群体通过3倍社平工资加速积累 15年积累现金资本达300+万[5] - 早期资本市场参与者通过封闭式基金等工具实现资产增值 如2014年60万本金在牛市中突破100万[9] 消费观念差异 - 保守型投资者坚持极简消费 如使用红米手机 月消费控制在2000元以内[3][5] - 享乐型投资者注重消费体验 选择四星级酒店和便捷出行 年消费达6k[12] - 阶段性消费变化明显 资产270万后从2000元手机升级至4000-5000元机型[8] 投资策略演变 - 从单一品种(封闭式基金)向多元化发展 包括QDII 可转债 外汇等十余种工具[2][9] - 套利策略被视为普通人最佳投资方式 包括分级基金套利 港股打新等[7][11] - 风险控制意识增强 经历2015年股灾后注重分散投资和负债率管理(控制在50%以内)[9] 时代特征对比 - 2003-2013年期间房产投资回报显著 60平小房增值至70万[9] - 当前经济环境下打工攒钱难度加大 需要更高效的投资策略[7] - 年轻一代存在高收入高消费特征 与老一辈储蓄理念形成对比[3][12] 关键财务数据 - 典型资产积累案例 从50万目标发展到270万金融资产[8] - 房产投资案例 首套房30万首付 置换后资产增值40万[9] - 消费对比数据 保守派5年手机支出6k vs 享乐派单次换机支出6k[3][12]
重磅数据,创新高!
天天基金网· 2025-05-28 13:44
公募基金市场数据 核心观点 - 截至2025年4月末,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3.1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环比增长2.79% [1][3] - 4月公募基金规模单月增长近9000亿元,份额增加8413.69亿份,环比涨幅2.86% [3][5] - 货币基金、债券基金、股票基金是规模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单月分别增长6648亿元、1402亿元、1120亿元 [1][7][8] 规模变化趋势 - 2024年12月末公募基金总规模为32.83万亿元,2025年1月回落至31.93万亿元,2月回升至32.23万亿元,3月微跌至32.22万亿元,4月突破33万亿元 [5] - 开放式基金规模增长9240.87亿元,封闭式基金规模减少255.83亿元 [9] 各类型基金表现 - **货币基金**:单月规模增长6648.39亿元,总规模达13.99万亿元 [8][9] - **债券基金**:规模增长1401.82亿元至6.56万亿元,份额增加716.83亿份 [8][9] - **股票基金**:规模增长1120.44亿元至4.58万亿元,份额增加1093.9亿份 [9] - **QDII基金**:规模增长82.94亿元至6440.24亿元,份额增加230.89亿份 [9][10] - **混合基金**:规模缩水12.73亿元至3.58万亿元,但份额增加26.46亿份 [9][10] - **封闭式基金**:规模减少255.83亿元至3.76万亿元,份额减少304.4亿份 [10] 机构数量 - 截至2025年4月底,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3家,包括148家基金管理公司和15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 [3]
公募基金规模 首破33万亿元
中国证券报· 2025-05-28 04:31
公募基金规模创新高 - 截至2025年4月底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3.12万亿元首次突破33万亿元 [1] - 较3月底增长8985.04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增长1120.44亿元债券型基金增长1401.82亿元货币型基金增长6648.39亿元 [2] - 2024年9月底首次突破32万亿元达32.07万亿元12月底达32.83万亿元2025年1月底回落2月底重回32万亿元之上 [2] 基金类型结构变化 - 固收类基金成为增长主力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合计增长超8000亿元占4月总增量的89% [3] - 2024年9月权益类基金主导增长股票基金规模从3.29万亿元增至4.27万亿元混合基金规模从3.3万亿元增至3.75万亿元 [3] - 2025年2月增量主要来自货币型基金3月规模基本持平4月固收类贡献超8000亿元增量 [3] 市场动态与资金偏好 - 2024年9月A股港股快速反弹权益类基金净值增长叠加增量资金通过ETF和主动权益产品入市 [4] - 2025年市场呈震荡格局资金风险偏好下降转向固收类产品 [4] - 当前市场存在AI赋能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结构性投资机会 [5] 行业机构数据 - 截至2025年4月底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3家含148家基金管理公司和15家资管机构 [2] 未来展望 - 经济预期转向积极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丰富将吸引增量资金 [5] - 在AI应用核心卡位标的和供需优势公司推动下公募基金规模有望持续增长 [5]
公募基金最新规模达33.1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中国基金报· 2025-05-27 23:14
公募基金规模创新高 - 截至2025年4月末,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3.1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1][3] - 4月公募基金规模环比增长9000亿元(2.79%),总份额增加8413.69亿份(2.86%) [4][6] - 2024年12月末规模为32.83万亿元,2025年1月回落至31.93万亿元,2月回升至32.23万亿元,3月微跌至32.22万亿元,4月突破33万亿元 [6] 不同类型基金贡献分析 - 货币基金规模单月增长6648.39亿元至13.99万亿元,份额增加6650.02亿份至13.99万亿份 [8][9][10] - 债券基金规模增长1401.82亿元至6.56万亿元,份额净申购716.83亿份至5.63万亿份 [8][9][10] - 股票基金规模增长1120.44亿元至4.58万亿元,份额净申购1093.9亿份至3.51万亿份 [9][10] 其他基金类别表现 - QDII基金规模增加82.94亿元至6440.24亿元,份额净申购230.89亿份至5859.57亿份 [10][11] - 混合基金份额净申购26.46亿份至3.05万亿份,但规模缩水12.73亿元至3.58万亿元 [9][10][11] - 封闭式基金份额减少304.4亿份至34,455.45亿份,规模减少255.83亿元至37,622.76亿元 [9][10][11] 行业结构 - 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3家,包括148家基金管理公司和15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管机构 [3]
3月公募基金规模站稳32万亿元 多类基金获净申购
环球网· 2025-04-30 09:57
文章核心观点 3月公募基金份额增长至29.39万亿份,较2月增长0.15%,整体变化趋于平稳,多类基金在3月迎来净申购,仅货币基金份额缩水 [2][3] 基金数据情况 - 截至3月底,境内163家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合计管理资产净值32.22万亿元 [2] - 3月公募基金份额增长至29.39万亿份,较2月增长0.15% [2] - 3月封闭式基金数量为1339只,份额34759.85亿份,净值37878.59亿元;2月数量为1338只,份额34277.86亿份,净值37487.90亿元 [2] - 3月开放式基金数量为11260只,份额258999.27亿份,净值284287.69亿元;2月数量为11147只,份额259034.80亿份,净值284776.42亿元 [2] - 3月股票基金数量为2794只,份额33959.90亿份,净值44661.40亿元;2月数量为2727只,份额33527.51亿份,净值44844.54亿元 [2] - 3月混合基金数量为5144只,份额30513.09亿份,净值35823.28亿元;2月数量为5119只,份额30286.84亿份,净值35323.07亿元 [2] - 3月债券基金数量为2636只,份额55604.76亿份,净值64177.47亿元;2月数量为2618只,份额55002.09亿份,净值63542.86亿元 [2] - 3月货币基金数量为371只,份额133292.84亿份,净值133268.24亿元;2月数量为371只,份额134783.60亿份,净值134747.16亿元 [2] - 3月QDII基金数量为315只,份额5628.68亿份,净值6357.30亿元;2月数量为312只,份额5434.76亿份,净值6318.80亿元 [2] 基金类型表现 - QDII基金和股票型基金3月申购热情高涨,份额分别环比增长3.57%和1.29%,封闭式基金份额增幅1.41%,债券型和混合型基金也出现净申购,货币基金因季末时点因素份额缩水 [3] - 股票型基金3月末份额攀升至3.4万亿份,环比增长1.29%,受成长板块回调影响,整体规模微降至4.47万亿元,环比下降0.41% [3] - 混合型基金3月份额增长0.75%至3.05万亿份,规模同步回升1.42%至3.58万亿元,自去年5月以来首次连续两个月规模环比上升 [3] - QDII基金3月份额环比增长3.57%,达5628.68亿份,港股通互联网ETF等产品获大额净申购,因部分跟踪海外市场的QDII净值下跌,整体规模增幅仅为0.61% [3] - 债券基金3月份额与规模分别增长1.1%和1%,达5.56万亿份和6.42万亿元 [3]
慢慢等待回本。。。
集思录· 2025-03-02 21:59
投资者行为分析 - 投资者2022年入市后亏损超50%,主要持仓中远海控57万,三年累计亏损75万[1][2] - 投资行为呈现频繁换仓特征:从科技股切换至红利股失败后,又追涨恒生医疗ETF并快速止损,最终回归海控[1] - 典型行为模式包括满仓满融、追求短期回本、跟风追涨杀跌,缺乏系统性交易逻辑[1][17] 投资策略讨论 - 封闭式基金历史案例显示,熊市折价50%买入的封基在牛市可获得232%总收益,包含折价修复、分红再投资、清盘套利三重收益[3][4][5] - 分散配置被强调为关键原则,满仓单一行业属于赌博行为,成功投资者通常跨行业配置(如煤炭/石油/科技/中概)[13] - 跟车策略建议:将资金分20份,按知名投资者估值打8折分批建仓,未达条件时转向北交所或逆回购[12] 市场认知与学习路径 - 股市存在"七亏两平一盈"规律,新手需认识90%概率亏损的客观现实[7] - 有效学习需3-5年基础研究,包括阅读公告、理解牛熊周期,建议从可转债等结构化产品入门[7][9][15] - 持续盈利者多通过证券衍生品获利,股票投资难度显著高于其他工具[8] 投资阶段特征 - 投资者普遍经历三阶段演化:暴富幻想→回本挣扎→本金保全[16] - 港股与A股市场存在显著轮动效应,2024年科技股反弹与红利股回调形成鲜明对比[1] 交易逻辑构建 - 情绪驱动交易与价值投资逻辑存在根本冲突,ETF需坚持估值修复策略或严格波段纪律[17] - 历史数据显示宽基指数长期年化收益约7%,10年可实现净值翻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