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OS
搜索文档
小火靠产品,大火靠模式,小米正迈向模式级胜利
雷峰网· 2025-11-20 15:35
核心观点 - 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增长超预期,标志着从单一爆品驱动转向“人车家”生态协同的模式化领先阶段 [1][6][43] - 手机、汽车、AIoT三大业务曲线齐头并进,共同支撑公司进入“千亿营收、百亿利润”的常态化增长时代 [5][9][20] - 公司展现出跨品类、跨周期的增长能力,为未来长期价值释放奠定基础 [6][20][52] 财务业绩概览 - 第三季度总收入达11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3%,连续第四个季度收入破千亿 [3] - 第三季度整体毛利率为22.9%,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4] - 第三季度经调整净利润为113亿元,同比增长81%,远超投行预期,连续四个季度刷新纪录 [4] - 前三季度总营收达3404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经调整净利润328亿元,已超越2024年全年总额 [5] 手机业务表现 - 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4330万台,连续九个季度保持增长,全球市场份额13.6%,连续21个季度保持全球前三 [23] - 中国大陆市场第三季度销量排名第二,市占率16.7%,连续六个季度稳居前二 [23] - 高端化战略成效显著,中国大陆4000-6000元价位段销量市占率达18.9%,同比提升5.6个百分点 [24] - 小米17系列首月销量较上代增长约30%,其中6000元以上超高端版本销量占比超80% [25] - 目标在2030年实现高端机型年出货3000万台,今年预计达1600-1800万台 [27] 汽车业务表现 - 第三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分部收入达290亿元,同比增长超199%,其中汽车贡献283亿元 [13] - 第三季度交付新车108,799辆,创季度新高;前三季度累计交付超26万辆,10月单月交付超4万辆 [30] - 汽车业务在交付18个月后首次实现单季度扭亏为盈,经营收益转正达7亿元 [15][32] - 第三季度汽车平均税后单价达26万元,毛利率高达25.5%,领先于行业主要竞争对手 [35] - 预计将提前完成年交付35万辆的目标 [30] A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表现 - 第三季度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为276亿元,同比增长5.6%,毛利率升至23.9% [10][38] - 该业务已连续七个季度实现收入同比增长,毛利率也连续七个季度提升 [38] - 截至2025年9月30日,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首次突破10亿台,达10.36亿台,同比增长20.2% [18] - 拥有五件及以上接入设备的用户数达2160万,同比增长26.1%,用户粘性持续增强 [18] - 第三季度IoT业务海外收入创历史新高,计划2026年进一步加大海外拓展 [39] 研发投入与技术布局 - 第三季度研发投入达91亿元,同比增长52.1%,预计全年投入超300亿元 [47] - 截至9月底,研发总人数达24871人 [47] - 研发投入推动影像、性能、智能工厂、自动驾驶及AI等领域的技术落地 [51] - 澎湃OS、端到端辅助驾驶新版本HAG增强版等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51] 智能制造与生态协同 - 小米智能家电工厂正式竣工投产,总投资超25亿元,规划峰值年产能达700万台空调 [40] - 智能工厂的投产使大家电业务在设计、研发、生产和验证上形成完整闭环 [41] - “人车家”生态构建了全球唯一的协同增长模式,三大业务在规模与效率上形成协同效应 [51] - 技术投入、供应链体系、智能制造等长期能力支撑公司从阶段性突破走向模式化领先 [56]
小米高管解读Q3财报:本周应可提前完成“超35万台汽车交付”的目标
新浪科技· 2025-11-19 00:09
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表现 - 总收入达到11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3% [1] - 净利润为1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9.5% [1] - 经调整净利润为1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0.9% [1] 内存成本对手机业务的影响与应对 - 管理层判断由AI高性能计算驱动的内存成本上涨将是一个偏长的周期,因需求猛增而新增产能到2027年才有产出 [2][3] - 内存成本上涨对手机、平板、笔记本等存储成本占比大的产品毛利率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是行业共同面临的课题 [3][4] - 应对措施包括产品适当涨价(但涨幅无法完全覆盖成本涨幅)、厂家自身消化部分成本导致毛利减少、以及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来对冲 [4] - 公司过去几年推进高端化以提升ASP(平均售价),改善产品结构,这些举措能对冲部分成本上涨,但预计从第四季度到明年,手机等品类的毛利率下降是确定的 [4] - 公司“手机×AIoT”业务的毛利率在过去十个季度左右均保持在20%以上,IoT业务的健康毛利率有助于从整体上对冲部分成本压力 [5] 手机业务战略 - 公司经营观已从“规模优先”转变为“利润和规模并重”,同时高度重视市场份额,目标是中国市场每年稳定增长一个百分点(去年15.8%,今年约17%) [7] - 公司坚持推进高端化战略,目标在2030年将高端机销量做到3000万台,今年预计在1600万到1800万台区间,内存成本上涨不会改变此方向,反而可能促进转型 [7][8] - 若手机零售价上涨,公司判断手机大盘会下行,因用户换机动力不足,但公司会基于对大盘的判断来平衡份额与利润 [7] 汽车业务发展 - 小米汽车交付量持续增长,产品交付仅18个月总交付量已超过40万台 [5] - 通过技改,七月八月交付量提升至超过3万台,九月十月单月交付量已超过4万台,并提前完成年初制定的“超过35万台交付”目标 [5][6] - SU7 Pro和SU7 Max交付周期缩短的原因包括技改提效以及优先保障该系列产品的供应 [6] - 短期内汽车业务以“量”为目标,毛利率并非最重要目标,因年交付35万台在中国年销量约2200多万台的市场中占比较小 [9] - 针对购置税政策,行业友商推出优惠,公司也可能进行补贴,这会对明年ASP和毛利率产生影响,但公司目标是在保交付量的同时保持健康的毛利率水平 [9] AIoT与端侧AI布局 - IoT设备连接数量首次突破10亿台,同比增速在20%以上 [9] - 公司通过澎湃OS统一原有系统,作为实现“人车家全生态”和万物连接的重要能力 [10] - 公司开源智能家居方案Xiaomi Miloco(视觉语言大模型),将AI大模型与AIoT设备打通,实现对话式和视觉感知的智能家居交互 [10] - 公司已成立基座大模型团队一年多,在端侧AI追求更轻量算力、更低功耗和成本以促进普及 [11] 大家电业务展望 - 国补退坡和竞争对大家电业务造成同比压力,但公司在第三季度ASP仍保持增长,产品结构良好,毛利率保持在较好水平 [12] - 应对策略包括产品结构优化、创新产品推出以及加速大家电出海 [12] - 公司在武汉投产了首个大家电智能工厂,具备高度自动化与AI技术,旨在助力高端化、提升工艺和合作伙伴效率 [13][14] - 公司长期目标不变,即2030年进入大家电第一阵营,短期外部因素不影响此方向 [14]
网传雷军千万年薪招揽,罗福莉官宣加入小米
观察者网· 2025-11-12 15:12
罗福莉职业动态与加入小米 - 原DeepSeek研究员罗福莉正式加入小米 担任Xiaomi MiMo项目研究员 致力于从语言智能迈向物理世界的AGI研究 [1] - 罗福莉拥有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硕士学位 曾任职于阿里巴巴达摩院 幻方量化及DeepSeek 并参与开发DeepSeek-V2 MoE大模型 [4] - 2024年12月媒体报道小米创始人雷军以千万年薪招揽罗福莉领导AI大模型团队 其加入小米的推测在2025年10月因一篇与北京大学合作的论文通讯作者署名而得到强化 直至此次确认 [4][6] 小米AI大模型战略与投入 - 小米AI实验室大模型团队于2023年4月成立 由栾剑负责 团队成立初期已拥有6500张GPU资源 公司正积极搭建万卡GPU集群并进行大规模投资 雷军在计划中扮演关键领导角色 [6][7] - 公司计划在2025年300亿研发总费用中投入四分之一即75亿于AI领域 全力推动AI技术在各终端产品落地 目标在未来2到3年完成向AIOS的进化 [8] - 2025年4月30日小米开源推理大模型Xiaomi MiMo 其7B参数模型MiMo-7B-RL在数学推理和代码竞赛测评中得分超过OpenAI的闭源模型o1-mini 同年5月30日开源的多模态模型Xiaomi MiMo-VL在多项任务上领先同尺寸标杆模型 [7]
宝格丽CEO盛赞小米:其生态革命堪比乔布斯时代的苹果
搜狐财经· 2025-11-07 15:38
核心观点 - LVMH集团腕表部门首席执行官将小米定位为与苹果iPhone同级别的生态系统革命者,而非单纯的手机或汽车制造商 [1][3] - 小米的独特价值在于通过技术连接和同步用户的日常节点与任务,在现实世界中管理真实生活 [3] - 小米被视为21世纪中国企业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发展前景被评价为“这仅仅是开始” [3] 战略定位 - 公司持续扩展“人车家全生态”战略,产品线涵盖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电动汽车等多个维度 [6] - 2024年小米SU7电动汽车的发布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入智能出行领域 [6] - 公司已超越传统硬件厂商定位,构建起覆盖用户全场景生活的智能生态网络 [3] 技术协同与生态构建 - 依托米家平台与澎湃OS的底层协同,实现了从家庭安防、环境控制到办公协作、出行规划的无缝衔接 [7] - 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打通设备与服务边界 [3] - 生态系统革命的核心是在现实世界中管理用户的真实生活,连接所有日常节点与任务 [3]
AI智能体“上车”加速,荣耀联手比亚迪,聚焦AI智慧出行
南方都市报· 2025-10-23 18:57
公司战略与投入 - 荣耀公司董事长表示AI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终端生态,公司已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用于AI研发 [2] - 荣耀公司与比亚迪达成全面战略合作,AI智慧出行是双方现阶段关键战略落子,合作将围绕技术共研、产业互补、生态共建深度协同 [2] - 荣耀公司在开发者大会上将互联平台升级为HONOR AI Connect,并发布覆盖智慧车联等八大场景的AI解决方案,目标是串联人、车、家场景 [3]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将手机端成熟的AI与操作系统能力复刻到汽车上,已成为多家头部手机厂商的选择 [3] - 华为通过HI模式与智选车模式以鸿蒙系统深度赋能AITO问界,小米以澎湃OS打造人车家全生态闭环,苹果通过新一代CarPlay强化对智能座舱控制力,OPPO、vivo也与蔚来、理想等新势力深度合作 [3] - 汽车正从交通工具加速进化为移动智能终端,成为手机之外最重要的AI应用场景,AI智能体推动人机交互从连接走向智联 [3] 技术融合与生态演进 - 荣耀与比亚迪合作的核心是AI智能体融合,旨在打通荣耀车联解决方案与比亚迪DiLink生态,超越NFC钥匙或车载快充等基础功能 [2] - 手机端的AI智能体YOYO将与车机系统实现联动与无缝流转 [3] - 智能体被视为继操作系统后的超级入口,能理解用户习惯与偏好,在汽车场景中主动提供行程规划、车家控制等服务 [4] - 跨界融合已从功能嫁接进入系统级、AI级深度融合阶段,未来行业竞争焦点将聚焦于生态体系较量 [4]
雷军年度演讲透视:小米为何“干啥成啥”?
搜狐财经· 2025-10-16 20:54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用户×技术×效率×领导力"的方法论方程驱动创新,在芯片和汽车等关键业务上实现突破 [21][25][43] - 公司创新成功率高源于植根长期实践的方法论,包括用户为先、技术为本、性价比、效率革命和领导力的乘法效应 [2] - 公司方法论的价值超越单一企业成功,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标杆和示范作用 [44][45] 灵魂反思与复盘三问 - 2020年公司进行触及灵魂深处的大反思,当时公司营收已破2000亿但面临外部质疑和内部疲惫 [3][4] - 复盘围绕三大关键问题展开: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重来一次会怎么做,持续半年召开四五十次会议 [4][6] - 复盘明确了向硬核科技公司转型的战略方向,并定下五年投入1000亿核心技术计划 [6] 芯片业务突破 - 2014年成立松果电子自研SoC,2017年首款芯片销量60多万台但走中低端路线失败 [8] - 2021年重启大芯片定名玄戒,核心调整是团队与手机业务深度绑定构建风险共担共同体 [9] - 2024年玄戒以3纳米工艺投片耗资2000万美元,2025年搭载手机上市即跻身市场第一阵营 [9] 汽车业务突破 - 2021年宣布造车定下全球最强纯电性能车目标,自研V8s超级电机并自建工厂 [11][12] - SU7 Ultra在纽北测试中创纪录并登顶全球量产电动车榜首 [14] - YU7基于用户洞察选择运动型赛道,将续航提升至835公里后创下3分钟大定20万辆奇迹 [14] 用户维度 - 用户是方法论起点,容纳用户洞察、用户为先、用户共创等理念 [25] - 早期MIUI通过100位用户参与测试并每周迭代,一年后用户破30万 [26] - YU7成功体现丰田顾客之声机制和德鲁克创造顾客的论断 [14] 技术维度 - 技术为本是方法论核心,五年投入1000亿研发核心技术 [6][32] - 玄戒芯片采用3纳米高端工艺,汽车业务自研V8s超级电机 [9][12] - 底层技术如芯片、OS和AI能力代表公司长期竞争力优势 [33] 效率维度 - 效率革命是商业模式基础,铁人三项和新铁人三项构成一体化开放商业模型 [28] - 2011年小米1定价1999元为首销30万台,红米1代以799元年销4460万台 [27] - 效率优势支撑性价比逻辑,通过爆品海量长销分摊全链路成本 [28][48] 领导力维度 - 领导力是方法论关键要素,创始人亲自执掌汽车业务确保战略执行 [36][37] - 公司核心高管中9位为新面孔,标志领导力与组织力进化到新阶段 [36] - 硬件综合毛利率不超5%的红线写入公司章程,保障核心价值观延续 [41] 方法论溢出效应 - 公司实践打破高端等于高价和跨界等于外行的刻板印象 [45][46] - 效率革命为传统制造业提供降本增效路径,复制到家电和消费电子等领域 [48][49] - 用户共创理念重构用户关系,是C2B和C2M模式的核心践行者 [50]
vivo将与小鹏汽车开展合作 手机品牌“生态战”升级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11 00:10
公司战略与产品发布 - 公司在2025开发者大会上发布全新升级的蓝心智能战略以及原系统6(OriginOS 6)[1] - 公司宣布与小鹏汽车深度合作,围绕应用生态互融、AI能力互融、设备数据互融三大方面共研共创[1] - 公司持续坚持开放生态,未来几个月飞猪等更多应用将在蓝河智能平台上陆续上线[5] AI与大模型技术进展 - 蓝心大模型矩阵实现语言、语音和图像全面突破,智能体小V语音可感知情绪和语气,交互更自然[2] - 通过对蓝心图像大模型渐进式训练,提升图文一致性和美观度,并突破长文本渲染难题[2] - 公司目标将端侧模型做到全球领先,聚焦3D模型进行多模态聚合,持续夯实模型端侧能力[2] 操作系统技术突破 - 原系统6首发搭载蓝河流畅引擎,从计算、显示、存储三大核心模块入手,重构安卓底层架构[3] - 公司在操作系统领域拥有超过200项专利,实现从单点优化到系统级协同的突破[3] 生态合作与行业趋势 - 手机厂商竞争加速从硬件参数转向生态体系构建,开放自研系统成为建立行业标准、争夺生态主导权的重要一步[1] - 车机互联成为智能手机生态扩展的核心场景,手机与车机深度融合将创造巨大用户体验价值[4] - 行业呈现“群雄割据”态势,华为、小米、OPPO等厂商均在构建自己的生态体系,但未来生态发展更注重合作共赢[5] 具体合作与功能创新 - 公司与小鹏汽车联合演示“镜像小窗2.0”功能,实现手机应用无缝流转至车机屏幕[4] - 双方共创“一句话控车”功能,打通手机语音助手与车载系统壁垒[4] - 公司实现手机能控车、控家电,再度进行生态破壁[1]
国产手机18年的逆袭密码,藏在一块背屏里
凤凰网财经· 2025-09-28 22:40
文章核心观点 - 小米通过小米17 Pro系列的"妙享背屏"创新 首次在高端市场与iPhone Pro系列全面对标 标志着中国手机品牌从技术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并体现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创新定义权上的突破[3][5][6] - 公司通过五年超1000亿元的研发投入 在屏幕 电池 影像三大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并构建了芯片 操作系统 AI的底层技术能力 支撑其高端化转型和生态扩张[9][10][13][16] - 小米已形成"人车家全生态"的战略布局 横跨手机 汽车 家电三大领域 通过全球最大消费级物联网平台(近10亿台设备连接)构建竞争壁垒[17][19] 从仰视到平视 一块屏的战争 - 2007年iPhone以电容触控屏颠覆行业 而2025年小米通过"妙享背屏"解决用户核心痛点:减少频繁解锁繁琐 改善自拍构图和多人合影体验[6] - 双屏交互重构手机使用逻辑 打破西方企业对智能手机交互的垄断 背后有屏幕 电池 影像三大国产技术支撑[8] - 屏幕采用国产M10发光技术(发光效率82.1cd/A) 同等亮度下功耗降低30% 电池采用L形异形叠片设计(空间利用率提升15%)和金沙江电池(能量密度894Wh/L)实现两天续航 影像搭载第三代LOFIC技术(动态范围16EV)提升逆光拍摄能力[9][10] 五年千亿的蛰伏 小米硬核实力养成记 - 2020年公司营收突破2000亿元后决定转型"硬核科技公司" 五年投入1000亿元研发费用 研发投入从2020年93亿元增至2024年241亿元 2025年预计超300亿元 累计投入超1020亿元 研发人员翻倍至2.26万人[13] - 自研3nm旗舰芯片"玄戒O1"由全资子公司玄戒科技设计 投入超2500人和135亿元资金 使公司成为中国大陆首家 全球第四家具备3nm设计能力的企业[14] - 澎湃OS取代MIUI成为"人车家全生态"统一系统底座 自研大模型构建AI技术矩阵 智能工厂实现装备自研率96.8%和软件100%自研 年产能千万台[16] 从手机到生态 全球独一份的"人车家全生态" - 手机在4000-6000元高端市场与iPhone Pro系列对标 汽车领域SU7系列成为20万元以上最畅销轿车 YU7 SUV上市18小时锁单24万台 家电收入同比增长66.2% 空调业务跻身全渠道前三[19] - 全球最大消费级物联网平台连接设备近10亿台 实现手机 汽车 家居无缝联动 形成独特竞争壁垒[17][19] 逆转 不是终点 是一个新起点 - 小米的蜕变反映中国科技产业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型 核心技术的突破形成集群效应 创新主动权向东方转移[21][23] - 公司通过长期研发投入和技术突破 实现从跟随到定义的转变 创新主动权属于敢于长期投入的企业[23]
无缝战争
36氪· 2025-09-24 16:03
消费硬件竞争逻辑转变 - AI驱动生态一体化战争成为新竞争焦点 硬件竞争从单一产品转向产品矩阵和统一操作系统 实现数据与服务在设备间自如流转 [1] - 无缝体验核心是让用户"无感" 设备成为统一"超级设备" 系统自动调度最合适硬件响应指令 [1] - 交互方式从点击触控转向语音手势甚至意念 系统级能力成为无缝体验基石 [1] 苹果系统更新与功能集成 - 2025年9月16日推送iOS26正式版 同步更新iPadOS/macOS/watchOS/visionOS 为2013年以来最大更新 [2] - 采用液态玻璃半透明视觉效果 Apple Intelligence深度集成系统 成为跨设备智能层 [2] - Mac可直接接听iPhone来电运行手机APP iPad新窗口系统提升多任务流畅度 Continuity功能实现设备间无感任务接续 [2] - 新增"保持音频于耳机"选项 避免AirPods靠近CarPlay时音乐外放 [2] 华为鸿蒙系统突破 - 2024年10月发布原生鸿蒙HarmonyOS NEXT 实现操作内核/编程语言/开发环境/AI框架/大模型全栈自研 [2] - 成为iOS与安卓外第三大操作系统 通过分布式软总线与统一任务中心实现设备秒级互联 [3] - 设备互联速度成倍提升 用户无需重新打开应用即可在手机/平板/电脑间无缝接续任务 [3] - 鸿蒙版钉钉会议可通过设备靠近实现秒级迁移 [3] 小米澎湃OS生态整合 - 2023年10月推出澎湃OS 定位"人车家全生态" 底层整合深度定制Android与自研Vela系统 [3] - 主打"靠近即发现 手势即触发" 手机靠近车机自动流转导航至中控屏 三指下滑分享内容至平板或电脑 [3] - 新版本强调主动智能 系统学习用户习惯预判设备组合 语音指令可联动多设备启动场景模式 [3] - 会议提醒自动同步笔记本日程 实现剪贴板跨端共享资料 [3] 自研芯片与系统协同 - 自研芯片减少协议转换延迟和功耗 从根源解决兼容性问题 实现精细化调度 [6] - 多设备待机互联时芯片仅激活低功耗协处理单元 大幅提升续航 [6] - 端侧AI计算比云端更快速安全 自研芯片是构建分布式算力网络前提 [6] - 苹果攻关基带芯片补全闭环生态 华为麒麟芯片与鸿蒙/小米玄戒芯片与澎湃形成芯片-系统-AI-硬件协同体系 [6] 生态建设挑战与行业动态 - 生态建设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困局:需要产品触点吸引开发者 依赖应用生态吸引用户 需持续投入系统和芯片 [6] - 主流手机厂商均推出基于安卓深度改造系统 多家尝试造芯 家电巨头布局全屋智能方案 [7] - 格力/蔚来造手机 理想造机器人 追觅从扫地机器人扩展至大家电/大厨电/手机/造车/无人机 [7] 垂直无缝机会与商业范式 - 中小玩家可聚焦"垂直无缝" AI时代单体硬件需改变碎片化服务模式 [8] - 自然语言交互替代复杂操作 模糊描述即可触发舒适体验 [8] - 无缝战争本质是关于"人"的战争 追求体验零摩擦/认知零负担/情感零隔阂 [8] - 技术需隐于身后 实现对用户意图精准理解/场景主动适应/服务自然交付 [8]
小米17“跳变式”升级,雷军对标苹果又有新说法
搜狐财经· 2025-09-21 07:57
产品命名策略 - 小米17系列命名被官方称为产品力"跳变式"升级而非蹭苹果热度 [2][3] - 数字"7"被赋予幸运数字含义 与SU7和YU7形成关联 [3] - 历史上小米曾跳过数字7直接发布小米8 官方解释为超越期待 [3] 高端化战略 - 公司明确小米17系列全面对标iPhone并正面迎战 [3] - 2018年跳过数字7被视为冲刺高端市场的战略调整 [4] - 高端化战略需要以具有说服力的创新打破质疑 [7] 生态兼容策略 - 澎湃OS投入巨大精力兼容iOS生态 旨在提升苹果用户使用小米全家桶体验 [5] - 公司强调不蹭苹果热度但处处体现苹果影子 [6] 产品创新特性 - 小米17 Pro Max配备行业独一无二的"妙享背屏" 据称斥资10亿元打造 [10] - 公司强调创新功能是最大差异化优势 而非外观设计 [8] - 背屏设计类似2017年魅族Pro7的"画屏"概念 [10] 营销策略特征 - 公司被指擅长操作"莫须有"的热度话题 国内智能硬件厂商中独树一帜 [7] - 数字跳跃策略被复用为小米17造势 但故事完整性受质疑 [4] - 改名动机被质疑是技术自信还是营销策划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