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OS

搜索文档
计算机软件2025年二季度投融市场报告
Wind万得· 2025-08-12 06:36
以下文章来源于RimeData 来觅数据 ,作者来觅研究院 RimeData 来觅数据 . 全面的一级市场数据平台 2025年二季度,计算机软件行业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达70,585亿元,同比增长 11.9%,利润总额为8,581亿元,同比增长12.0%,整体增速高于一季度,彰显出行业良好的上升势头。 近两年来,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持续进步,继续推动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变革。众多开发者在工作中运用AI编程工具,且多国开发者认可其对代码质量的提 升作用。同时,智能体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重塑企业软件交互界面。此外,基础软件国产化进程也在稳步推进。其中,国产数据库的大额订单频现,在 各行业的渗透率持续提升,表明其技术成熟度和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提高。 据来觅PEVC数据,2025年二季度国内计算机软件领域合计发生融资案例126起,涉及融资金额88.2亿元。其中,商业生产力软件相关的融资案例数量最 多,为35起;基础软件(含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相关的融资金额最多,约30.1亿元。 Rime 来觅 行业赛道研究 计算机软件 2025年二季度投融市场报告 Rime 来更 ...
从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 透视未来大家居行业格局?
36氪· 2025-07-15 11:01
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核心 - 生态本质从"产品控制"转向"场景控制",通过传感层、执行层、交互层三层技术闭环实现需求与响应的自动联结 [2] - 传感层部署人体传感器、门窗传感器等环境感知终端矩阵,提升自动化可靠性 [2] - 执行层实现车家协同响应(如车内语音控制家居设备),倒逼行业从单品研发转向系统集成 [2] - 交互层通过毫米波雷达等生物感知技术预判需求,用空间智能取代人工指令 [2] 战略动因与行业影响 - 解决用户跨场景智能联动痛点:生态协议不统一、需多APP操作、安防隐忧等真实需求 [4] - 小米家电业务2025年最新季度财报显示空冰洗三大件均跻身中国市场第四,家电板块升级为集团战略业务 [4] - 推出澎湃OS统一连接协议,开放第三方接入标准,通过跨场景数据流构筑竞争壁垒 [6] - 竞对如美的与海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AI、制造等领域合作以对抗小米开放生态 [7] 智能家居行业趋势 - 2025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美元,中国市场复合增长率保持25%以上 [8] - 国家"十五五"规划要求新建住宅全屋智能预装率达30%以上,行业向空间智能化发展 [8] - 模块化设计成为关键,需打破家装标准化桎梏,通过预制化智能空间单元缩短交付周期 [10][11] 生态开放与服务重构 - 小米支持Matter等开放协议,推动不同品牌智能模块自由组合,降低集成成本 [12] - 行业利润来源从硬件制造转向数据应用效率与生态协同能力,封闭系统模式被打破 [12] - 用户决策逻辑重构:从关注硬件参数转向"系统预判需求"、"场景切换流畅度"等软体验 [13] 未来竞争格局 - 行业话语权将集中于两类企业:掌控数据护城河的生态寡头或深耕场景体验的垂直服务商 [15] - 技术标准化、生态开放化、服务场景化是推动智能化体验普惠化的核心路径 [14]
小米 YU7 首测:当一台性能猛兽,开启了「顾家模式」
36氪· 2025-06-27 09:49
产品定位与核心亮点 - 小米YU7定位为舒适节能的家用纯电SUV 主打日常实用性和家庭场景适配性 与性能导向的SU7形成差异化[12][36] - 全系标配CDC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 Pro/Max版本配备双腔空气悬架 实现舒适性与操控性的精妙平衡[14][16] - 超长续航后驱版CLTC续航达835公里 位居中大型纯电SUV榜首 轮胎宽度选择优先考虑续航表现[12] 创新座舱设计 - 首创1 1米Mini-LED"小米天际屏" 采用前风挡投影技术 亮度1200尼特 视觉焦点更远减少眼部疲劳[3][5] - 全车布置16个磁吸点位 支持蓝牙按键 纸巾盒等配件自由吸附 后备箱配备120W供电的百变磁吸轨道[24][35] - 后排配置135°可调座椅 可拆卸控制屏 冰箱及EC智能调光天幕 空间表现优于特斯拉Model Y[28][30][32] 智能生态整合 - 澎湃OS系统支持天际屏模块化自定义 动画效果细腻 萌宠模块可实时反馈驾驶状态[7] - 实现"人-车-家"全生态联动 如小米AI眼镜拍摄内容可自动同步至车机中控屏[40] - 配备晕车舒缓模式等家庭场景专属功能 体现对主流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38] 性能与能耗表现 - 四驱Max版搭载双电机690马力 整车重量接近2 5吨 综合路况实测能耗24 0kWh/100km[41][43] - 提供三款配置 价格区间25 35-32 99万元 顶配版较基础版溢价30%[8] 行业竞争策略 - 通过SU7树立技术标杆后 YU7瞄准主流家庭市场 标志小米汽车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36] - 磁吸生态 投影显示等创新设计构建差异化壁垒 强化"科技生活"品牌标签[22][35]
小米集团20260626
2025-06-26 23:5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智能手机、家电、汽车 - 公司:小米集团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小米集团发展历程 - 小米集团成立于 2010 年 4 月,2018 年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从硬件生态圈建设到人车家全生态闭环 [3] 主营业务 - 包括智能手机、IoT 与生活消费用品、智能汽车业务,以及基于前两者衍生的互联网服务,共同构成整体生态系统 [5] 2024 年财务表现 - 实现营业收入 3,659 亿元,利润约 237 亿元,同比增速达 35.4% [2][6] 智能手机市场现状 - 2024 年全球出货量约 12.23 亿部,同比增长约 7%;中国大陆出货量约 2.85 亿部,同比增长约 4% [7] - 全球市场由苹果和三星引领,前五大公司为苹果、三星、小米、传音和 OPPO,占比 67%;中国市场主要由国产品牌占据,前五大公司为 vivo、华为、苹果、OPPO 和荣耀,占比 78% [7] AI 技术对智能手机行业影响 - AI 技术有望成为未来智能手机行业重要驱动因素,生成式 AI 优化升级提升用户体验,推动 AI 手机渗透率提升 [8][9] 小米自研与高端化成果 - 从软件到硬件多环节自主研发,自小米 10 系列突破高端机型市场,ASP 显著提升,2020 年以来毛利率最高达 15%左右 [10] - 2024 年出货量达 1.69 亿部,同比增长 15%,平均单价从 973 元提升至 1,137 元 [10] 小米手机品牌矩阵与市场定位 - 旗下有小米、红米和 POCO 三个子品牌,小米定位高端旗舰,红米走性价比路线,POCO 针对海外市场 [12] 小米手机高端市场表现 - 2024 年在中国大陆 4,000 - 5,000 元价位段市占率达 24.3%,排名第一;5,000 - 6,000 元价位段市占率为 9.7% [13] 小米手机硬件与自研成果 - 硬件性能处于行业前列,2025 年 5 月发布的小米 S Pro 采用自研芯片玄武 O1 等先进技术 [14] - 操作系统从 MIUI 发展到澎湃 OS,实现人车家全生态打通和多设备融合 [15] - 2025 年 5 月发布自研手机芯片玄武 O1 及手表芯片玄武 T1,截至 4 月底自研技术投入达 135 亿元 [16] 小米家电业务发展情况 - 家电业务在收入和利润中占比渐重,预计 2025 年整体规模超 500 亿元,白电业务增长迅速 [2][17] 小米白电市场表现与潜力 - 2024 年收入规模约 180 亿,2025 年预计接近 300 亿,增速 60% - 70%,国内空调市场占有率预计达 10%,冰洗产品超 5% [18] 小米应对中高端消费市场挑战情况 - 2025 年份额和价格提升节奏未受太大影响,主要抢占二线品牌和线上长尾白牌份额 [19] 小米白电市场发展方向 - 包括主流价格带突破和线下渠道扩展,2025 年四季度 ASP 同比增长约 30%,线下渠道待进一步拓展 [20] 小米海外家电业务前景 - 中长期有扩张基础,但需关注产能组织情况,一两年内非主要成长点,长期可通过消费电子带动传统消费电器 [21][22] 小米家电领域竞争优势 - 体现在生态系统和互联网思维,能兼容传统家电品牌,实现高性价比,线下渠道效率高,有 20%以上竞争空间 [23] 小米汽车发展历程与市场表现 - 2021 年宣布造车,2024 年推出首款车型小米 SU7,全年交付量 13.9 万辆,占该价位乘用车增量贡献比例达 30% [24] 小米汽车未来发展战略 - 基于高端化和全球化,通过新零售方式布局,计划 2025 年国内扩展到 2 万家门店,中期海外布局 1 万家门店 [26] 小米汽车成功关键因素 - 包括高端化和智能全球化战略、新零售销售、研发供应链投入,雷军带队研发,自动驾驶团队规模超 3,000 人 [29] 小米汽车交付渠道建设 - 采用“一加 N”模式,截至 2025 年 5 月在全国 82 个城市开设近 300 家门店,6 月计划再增加 37 家 [30] 小米纯电 SUV 市场表现预期 - 对标 Model Y,预计各方面性能领先竞品,2026 年单月销量可达 3 - 4 万辆 [31][32] 小米汽车产能及毛利率预期 - 预计 2026 年满产交付水平 60 - 70 万辆,若不新增产能,明年将迎毛利率爆发周期,三期产能筹划中 [33] 小米集团盈利与投资意见 - 预计 2025 - 2027 年收入快速增长,2025 年净利润 430 亿元,2026 年 570 亿元,保持推荐评级 [3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小米面临品牌趋势波动影响生态产品销售、传统供应链无序扩张损失体系效率两个风险点 [27] - 2025 年初发布的小米 SU7 Ultra 版本市场表现出色,订单量超一万,达到年内交付目标 [28]
系统设计拒绝跟进iOS 26,安卓厂商为何不再「仰望」苹果?
36氪· 2025-06-23 12:04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iOS 26的液态玻璃UI设计引发争议 微博话题iOS26丑阅读量达7905 6万 在榜时长8小时59分[4] - 安卓厂商集体拒绝跟进iOS 26设计 OPPO ColorOS设计师明确表示不借鉴[1][3] - 三星 微软 谷歌等巨头公开调侃iOS 26 指出其设计缺乏创新性[11][15][17] 设计语言演变 - iOS 26液态玻璃设计被批开倒车 网友类比非主流主题MIUI和Windows Vista[6] - 安卓UI完成从拟物化到扁平化的进化 当前主流认为扁平化仍是成功实践[10] - 国产系统设计呈现百花齐放:小米澎湃OS转向简洁风格 OPPO采用水生设计 vivo融合拟物与扁平元素[23][25] 高端市场竞争动态 - 2020年后安卓厂商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小米OPPOvivo等不再盲从苹果设计[20] - 系统差异化成为高端市场竞争核心 硬件性能趋同背景下UI体验成关键[28] - 外媒统计iOS 26与小米澎湃OS存在7大相似功能 显示双向借鉴趋势[27] 技术性能与用户需求 - 液态玻璃设计导致GPU负载和功耗上升 但苹果优化能力获部分用户认可[17][19] - 安卓旗舰性能可支撑液态玻璃UI 但厂商更关注功能性与情感化平衡[19] - 厂商转向聚焦用户真实需求:OPPO优化色盲体验 vivo提供原子组件快捷操作[23][25] 未来发展方向 - AI与系统深度融合成行业重点 苹果进度落后于安卓阵营[28] - 设计语言趋同化仍将存在 但厂商会根据生态一致性自主调整[31] - 行业进入双向学习阶段 iOS和安卓系统功能出现相互借鉴现象[27][31]
苹果打起价格战,国产手机只能靠边站
钛媒体APP· 2025-05-30 16:33
苹果降价策略与市场表现 - iPhone 16 Pro激活量在第20周突破52万台,达到第19周的3.8倍 [3] - iPhone 16 Pro Max机型激活量32万台,实现1倍增长 [3] - 苹果市场份额从Q1的13.7%提升至第20周的21.5%,重返第一 [4] - iPhone 16 Pro与Pro Max包揽周销量TOP15冠亚军,前五占三席 [4] - 京东iPhone 16 Pro首次支持国家补贴,至高直降2500元,128GB版本到手价5499元起 [6] 消费者行为与品牌认知 - 63%消费者在同价位选择中倾向于苹果,理由包括系统顺滑、生态闭环、品牌稳感 [6] - Apple全家桶生态协同形成近乎不可替代的闭环体验 [6] - 年轻人和专业用户(如视频博主、设计师、商务人士)对苹果生态依赖度高 [6] - 消费者在社交媒体高呼"支持国产",但在电商平台仍优先下单iPhone [6] 国产手机面临的挑战 - 国产高端机型利润空间被压缩,如小米15Ultra价格触及6000元+但溢价感失效 [8] - 国产厂商依赖"卷硬件"策略,技术堆料天花板逼近 [8] - 华为鸿蒙、小米澎湃OS生态协同能力仍落后iOS [8] - 国产厂商陷入"价格战无赢家"逻辑,研发投入受限 [8] 国产手机潜在突破方向 - 华为鸿蒙NEXT已剥离安卓代码,联合200多家厂商建立原生生态 [11] - 华为双向卫星通信、小米徕卡影像合作形成差异化优势 [12] - 国产厂商加速布局端侧AI,如OPPO安第斯大模型、vivo小米荣耀加码AI助手 [13] - 未来竞争关键在AI能力、场景创新和重构手机定义权 [14]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苹果通过"品牌生态+价格刺杀"双线推进形成降维打击 [9] - 国产手机需建立"高端认知"和全链路体验替代苹果生态 [15] - 突围关键在于AI、系统、场景创新的不对称战 [15] - 最终目标是让用户换习惯而非仅换手机 [16]
卢伟冰:玄戒O1目前仅规划用于小米高端旗舰产品线
快讯· 2025-05-27 19:15
公司动态 - 小米集团发布2025年Q1财报,集团总裁卢伟冰透露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3nm旗舰SoC芯片玄戒O1目前仅规划用于高端旗舰产品线 [1] - 玄戒O1是中国大陆首款自主研发设计的3nm旗舰SoC,采用第二代3nm工艺制程,晶体管数量达190亿个,性能与苹果A18 Pro相当 [1] - 卢伟冰表示玄戒O1的性能和体验处于全球第一梯队,但承认这是公司首次尝试3nm工艺旗舰SoC [1] - 公司计划将芯片业务与澎湃OS和AI技术融合,预计将形成强大平台能力 [1] 技术进展 - 玄戒O1芯片采用第二代3nm工艺制程,晶体管密度达190亿个 [1] - 该芯片性能对标苹果最新A18 Pro处理器,标志着国内半导体设计能力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1] - 芯片技术将与公司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整合 [1]
小米雷军:芯片是我们必须攀登的高峰,也是绕不过去的一场硬仗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2 20:05
公司芯片研发历程 - 公司芯片研发始于2014年9月,立项澎湃OS,历经4年因巨大困难暂停 [2] - 2017年推出首款自研4G手机SoC芯片澎湃S1,基于28纳米工艺应用于小米5c,但未持续迭代 [2] - 转向技术难度较低的专用小芯片领域,2021年起商用多款自研小芯片,涵盖影像处理、电源管理等功能模块 [2] 芯片战略重启与投入 - 最新一轮芯片研发重启已持续4年多,累计投入135亿元 [2] - 当前芯片团队规模超过2500人,2024年芯片研发预算超60亿元 [2] - 近期官宣推出全新自研旗舰SoC芯片玄戒O1 [2] 芯片研发动机与挑战 - 公司认为芯片是成为伟大硬核科技公司必须攀登的高峰 [2] - 芯片研发需足够装机量支撑,否则难以盈利 [2] - 11年芯片研发历程包含巨大艰辛与汗水,体现长期战略决心 [2]
被骂了两个月,雷军变了
搜狐财经· 2025-05-21 17:50
小米近期负面事件 - 过去两个月是小米造车以来的至暗时刻,包括SU7高速事故、SU7 Ultra马力限制投诉、4.2万挖孔碳纤维机盖涉嫌虚假宣传等事件[2] - 小米手机旗舰小米15 Ultra的独特性也被其他Ultra产品冲击[2] - 雷军风格转变,不再扮演"许愿池"角色,对近期事件保持沉默[2] - 公司选择用产品热度压过质疑,战略上忽略舆论诉求[2] 玄戒O1芯片发布 - 5月19日官宣将在22日召开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推出自研芯片玄戒O1[2] - 采用台积电第二代3nm工艺,2+4+2+2的10核心设计,Arm最新Cortex X925架构,最高主频3.9Ghz[5] - GeekBench6单核3100分、多核8700分,超越联发科天玑9400+和高通骁龙8至尊版[5] - 央视评价为"中国内地3nm芯片设计的一次突破"[7] - 研发投入达500亿级别,代表公司现阶段最强技术力[10] 芯片自研程度争议 - 网友质疑玄戒O1自研"含金量",因从小米澎湃S1(28nm中低端芯片)到顶级芯片的跨越过大[11] - 自研主要指芯片设计层面,采用Arm公版架构基础上进行优化[14] - 与行业对比:联发科基于公版架构优化,高通自研Oryon CPU架构,苹果自研CPU/GPU微架构,华为魔改Arm V8架构[14][16][17][20] - 玄戒O1设计最接近联发科天玑芯片,采用Arm公版X925架构[19] - 因采用公版架构,被质疑可能是套壳换皮产品[19] 小米"真诚"形象崩塌 - 此前通过"小米汽车答网友100问"、"雷军答网友问"视频、"雷军的副驾"直播等活动建立真诚形象[24][27] - 3-5月连续事件击碎形象:SU7智驾宣传与实际功能不符、SU7 Ultra马力限制OTA风波、4.2万挖孔机盖虚假宣传[33][35] - 公司回应被批评为回避和淡化处理,雷军内部讲话使用"新手保护期"等营销词汇引发更大争议[37][38] - 网友不再接受公司不真诚的营销方式,要求回归产品本质[39] 战略意义与行业地位 - 玄戒O1发布意在淡化负面舆论,为15周年发布会奠定基础[21] - 若不过度营销,将成为全球第四家能设计3nm制程芯片的科技公司[40] - 公司需要证明技术实力和产品诚意,而非仅靠营销[41]
从2299元跌至1466元,骁龙8s Gen3+512GB存储,雷军简直太良心
搜狐财经· 2025-04-28 21:41
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 - 公司通过红米Turbo3重现"小米性价比"策略 将高性能手机价格下探至1466元 形成对同价位产品的降维打击 [1][12] - 产品定位为"现象级"千元机 搭载旗舰级骁龙8s Gen3芯片 实现高端性能大众化 被称作"科技以性价比为本"的典型案例 [3][5] 核心硬件配置 - 处理器采用骁龙8s Gen3芯片 安兔兔跑分达175万分 显著超越同价位产品常见的骁龙7系处理器 [3][5] - 配备5000mAh大电池+90W快充组合 支持重度使用一整天 快充5分钟可游戏2小时 [5] - 屏幕采用1.5K分辨率小米青山护眼屏 支持120Hz高刷及高频PWM调光 兼顾显示效果与护眼功能 [7] 用户体验优化 - 影像系统搭载5000万像素索尼主摄+OIS光学防抖 实现稳定拍摄效果 暗光环境下细节表现突出 [8] - 预装澎湃OS系统 通过智能资源调度实现流畅操作与功耗平衡 后台管理效率提升明显 [10] - 产品通过实验室严格测试 在抗摔耐磨等耐用性指标上表现优异 [12] 价格策略与市场反应 - 12GB+512GB版本首发价2299元 后续价格调整至1466元 形成强烈市场冲击 [12] - 价格调整后性价比进一步突破 引发消费者购买热情 被评价为"打破次元壁"的定价策略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