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别提款权(SDR)
icon
搜索文档
3月末我国全口径外债余额为175967亿元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7
从机构部门看,广义政府外债余额为29062亿元人民币(等值4049亿美元),占16%;中央银行外 债余额为8077亿元人民币(等值1125亿美元),占5%;银行外债余额为77143亿元人民币(等值10747 亿美元),占44%;其他部门(含关联公司间贷款)外债余额为61685亿元人民币(等值8593亿美 元),占35%。 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公布的2025年3月末中国全口径外债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我国全口径 (含本外币)外债余额为175967亿元人民币(等值24514亿美元,不包括中国香港特区、中国澳门特区 和中国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 我国外债主要指标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我国外债风险总体可控。 从期限结构看,中长期外债余额为74248亿元人民币(等值10344亿美元),占42%;短期外债余额 为101719亿元人民币(等值14170亿美元),占58%。短期外债余额中,与贸易有关的信贷占33%。 责任编辑:杨喜亭 从债务工具看,贷款余额为23585亿元人民币(等值3285亿美元),占13%;贸易信贷与预付款余 额为26904亿元人民币(等值3748亿美元),占15%;货币与存款余额为339 ...
全球经济治理新范式|新刊亮相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08 18:00
全球经济治理新范式 - 全球经济治理范式正经历深刻演化,从效率导向转向共建共享,从规则输出走向机制协商,以多边参与、制度重塑为特征的新范式正在形成[6] - 金融秩序重构成为全球治理结构调整的重要表现,单一主权货币供给安排显现出内在不均衡,主权货币在本国政策目标与国际责任之间形成错位[6] - 国际社会加快推动多元主权货币共存、有序竞争的格局演进,欧元地位稳固,人民币作用持续增强,SDR使用转向常态化[7] - 跨境支付体系建设不断提速,数字技术深度嵌入清算流程,推动体系朝高效、安全、包容方向演进[7] - 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正由规则接受者向制度塑造者转变,围绕数字支付、绿色金融等领域构建完整政策体系[8] 国际货币体系变革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17次份额调整与治理结构优化将重塑未来全球经济治理格局[21] - 全球货币体系未来演进的重要问题是非美元货币能在多长时间并在多大程度上取代美元现有地位[21] - 人民币国际化正迎来战略机遇期,中国须肩负起金融大国的责任[21] - 国际数字货币体系有望通过"CBDC+稳定币"的协同并行构建双层架构[21] 全球金融治理 - 巴塞尔协议框架存在争议与挑战,中国应增强话语权并推动国际金融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包容的方向发展[18] - 世界银行改革需团结新兴经济体推动股份结构调整和投票权等治理改革[19]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变革将影响全球经济治理格局[21] - 美联储需要在数量型政策上和美国财政部形成配合,防止美债发行困难[21] 绿色金融与转型 - 转型金融面临标准不统一、碳核算基础薄弱、产品单一、激励机制不足等挑战[21] - 未来须加强标准建设、数据基础完善、产品创新和政策协同,推动转型金融发展[21] - 绿色金融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8] 数字金融与支付 - 数字技术深度嵌入跨境清算流程,推动支付体系朝高效、安全、包容方向演进[7] - 稳定币应用场景拓展的重点是跨境支付,而非境内支付[21] - 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RWA)通过区块链技术为实体经济项目开辟高效透明的融资新路径[22] - 美国加密资产发展趋势对各国监管提出新挑战,需重新审视价值与安全的平衡点[22]
2025陆家嘴论坛在上海召开,外媒关注“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
环球时报· 2025-06-19 06:45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 - 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约20%,仅次于美元[1] - 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三大支付货币、在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权重位列第三[1] - 国际货币体系可能向少数主权货币并存竞争格局演进[1] 美元地位变化与市场反应 - 美国关税政策削弱市场对美元信心,投资者转向亚洲货币和欧元[2] - 美元兑欧元、英镑和瑞士法郎贬值逾10%,兑主要货币悉数走低[2] - 欧洲央行行长认为美元主导地位不再确定,为欧元创造机会[2] 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 中国推动人民币在贸易中发挥更大作用,尤其在美中关系紧张背景下[2] - 部分出口商要求以人民币等替代货币结算以规避美元波动风险[3] - 六家外国金融机构将加入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3] 上海金融政策举措 - 上海将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发展自贸离岸债[3] - 八项政策旨在构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与规则体系[3] - 措施被认为将助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3]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货币稳定,陆家嘴论坛求解全球政策协调
第一财经· 2025-06-18 21:25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从2024年的3.3%放缓至2.8%,若全球贸易转向更高关税框架,增长率或仅为1.7% [1] - 全球高债务状况遭受严重冲击,通胀风险成为普遍关切 [1] - 各国货币政策立场分歧扩大,外溢效应显著,新兴市场面临资本流动加速、货币贬值和贸易不确定性压力,发达经济体需平衡抑制通胀、支持增长和防范债务风险 [3] 货币政策协调困境 - 当前全球宏观经济调控陷入"三无"困境:缺乏全球性统筹机构、调控手段匮乏(如SDR实际应用有限)、国际社会未达成广泛共识 [4] - 各国经济目标、政治环境及货币政策周期差异显著,实现政策同步几乎不可能,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加剧协调难度 [4] - 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引发广泛不确定性,干扰投资、消费决策,导致汇率市场剧烈波动,削弱国际社会对美元及美国国债信心 [4] 新兴挑战与政策应对 - 气候变化、环境恶化及生物多样性丧失冲击增长、就业和物价稳定,推升金融风险,人工智能监管不足可能加剧金融风险 [5] - 各国央行需完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纳入新兴因素,加强市场沟通,优化货币政策方向,强化风险评估与压力测试 [6] - 政策制定者需聚焦中期目标,准确判断外部冲击的长远影响,审慎评估关税等措施 [6] 国际协调机制 - 央行间协调至关重要,应通过IMF、国际清算银行等平台深化宏观经济对话与合作 [7] - 需加强国际沟通与协调,避免不确定性及经济剧烈波动,持续监管与追踪全球经济发展 [6] 货币体系多元化趋势 - 美元单极主导地位面临挑战,国际社会对其信心动摇,加密货币和数字货币发展迅猛 [8] - 美元地位演变受美国经济表现和政策走向驱动,其他主要货币发行国的经济状况也密切相关 [8] - 全球货币体系加速从美元单极向多元化转变,需形成共同认知,开发替代性货币支撑点 [8] 稳定币与美元化现象 - 美元稳定币基于强大美元体系支持,可能提高交易效率并活跃资产购买,但也可能推动美元化现象 [10] - 美元化对经济影响存在争议,需深入研究其对不同国家的潜在影响,警惕副作用 [10] - 数字货币代表机遇,可改善金融渠道和效率,稳定币不一定以美元计价,未来可能出现多地区稳定币 [11] 欧洲视角与解决方案 - 欧洲需反思战略脆弱性,构建深度一体化金融市场,如统一欧洲债务市场作为美国国债替代 [8] - IMF等机构可牵头建立全球性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平台,CBDC应为央行直接发行的法定货币 [9]
聚焦主权货币之争,潘功胜详解全球金融体系变革
第一财经· 2025-06-18 19:57
国际货币体系 - 国际货币体系处于动态演进中,美元主导地位源于二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但主权货币作为国际主导货币存在内在不稳定因素,易受主权国利益优先、金融风险外溢及地缘政治工具化影响 [3] - 改革方向包括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依赖形成多主权货币竞争机制,或采用超主权货币如IMF特别提款权(SDR)以增强稳定性 [3] - 多极化发展可提升体系韧性,未来或呈现少数主权货币并存制衡格局,需主权货币国强化财政纪律、金融监管及经济结构性改革 [4] - SDR理论上能克服单一主权货币缺陷,但需优化机制安排,包括常态化发行、扩大使用范围至私营部门及建立SDR计价债券和结算机制 [5] 跨境支付体系 - 传统跨境支付体系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技术代差及政治化利用等问题,推动体系向多元化发展 [7] - 币种多元化表现为本币结算增加削弱单一主权货币主导,渠道多元化体现为新兴支付系统及区域性多边系统提升效率 [7] -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通过延长运行时间、通用报文及快速支付互联互通实现,亚洲二维码互联互通显著便利零售跨境支付 [7] - 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和稳定币发展,实现"支付即结算"重塑支付链条,同时带来监管挑战 [8]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2008年后全球金融监管强化事前防范,但当前面临监管碎片化、《巴塞尔协议III》执行摆动导致监管套利风险 [10] - 数字金融领域监管不足,加密资产市场、气候风险及AI应用缺乏统一标准,需加强全球协同 [10] - 非银行中介机构监管薄弱,其融资占比上升但稳定性差、透明度低且杠杆水平高 [10] - 需以IMF为核心构建高效金融安全网,维护监管规则一致性以应对危机 [10]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国际金融组织份额和投票权未反映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地位,改革需动态调整份额占比以提升其话语权 [12] - IMF份额规模与占比直接关联救助能力及成员国权益,当前亟需按共识调整以完善治理合法性 [12]
美元例外或才是历史的例外?——特朗普“对等关税”观察(二)
国联证券· 2025-06-02 08:35
全球货币更迭历史 - 1500年以来全球货币发生3次更迭,美元之前英镑、荷兰盾和西班牙比索曾成全球货币,更替时间似在缩短,英镑盛行90年,美元已盛行80年[6][17][18][24] - 美国1870年后经济体量超越英国,20世纪20年代美元在全球储备中超越英镑,二战后在全球贸易占比显著领先英国;英国1916年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超100%,1922年超180%,二战时最高近250%;美国2024财年联邦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为6.4%,穆迪预测2035年升至9%,净利息支出占6.1%,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2055年公众持有政府债务占比达156%,2024年为98%[26][30][37][38] 全球货币决定因素 - 长期看全球货币决定或取决于体量,经济总量和国际贸易份额是国际货币领导力强大驱动力,金融和贸易互补,双向反馈强化全球货币地位[41][42] - 全球货币需求源于全球贸易,巅峰时英镑在全球出口比例接近一半,1920s下跌到不足20%;发达金融市场使美元使用广泛,但变革来临时加速作用也会作用于替代者[47][50] 美元体系结束影响 - 若美元不再是全球货币,长端美债利率或显著上行,Eichengreen等估计美国长期利率可能上升多达80个基点;美联储本轮周期降息100个基点,10年期美债利率却上行55个基点[9][58] - 美元相对其他货币和黄金价值可能下降,历史上主要货币至少6次大幅贬值;对等关税后美股三大股指最大跌幅超10%,美股在全球股票市场市值占比处历史高点,英镑时代英国股市占全球7成,美元时代美国股市也占7成[9][64][69][71] 全球货币方案与多极化趋势 - 凯恩斯1944年提出设国际清算联盟并发行“班柯”;周小川2008年后建议利用特别提款权;卡尼2019年提出“综合霸权货币(SHC)”[10][78][80][82] - Vicquéry研究显示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是历史常态,当前美元霸权是特殊时期;2007 - 2017年形成美—德—中“三中心”全球供应链网络,或意味着未来主导货币呈全球“三中心”格局[11][84][91] 风险提示 - 美联储高利率政策可能使美国经济放缓超预期,陷入衰退时或需快速降息[97] - 特朗普政府政策不确定性大,可能出台意外政策组合[97]
全球货币体系站在“十字路口”:美元面临历史性挑战,人民币被看好
北京商报· 2025-05-17 19:53
全球货币体系转型 - 全球货币体系正处于从"美元单极主导"向"多极共生"转型的关键节点,人民币等新兴市场货币的角色演变成为观察重点 [1] - 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从峰值73%降至60%,新兴市场央行通过增持黄金(如中国央行)和调整资产配置降低美元依赖 [3] - 美国单边关税政策及"强国政治"转向冲击了美元作为全球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的信用基础 [3] 多极化货币格局的竞争者 - 欧元和人民币被视为美元的主要潜在竞争者,欧元需通过建立财政联盟(如统一欧元债)和推进金融一体化提升地位 [4] - 人民币虽未完全可兑换,但通过"一带一路"货币互换、亚投行等机制拓展跨境使用场景,内需驱动型经济转型为其国际化奠定基础 [4][7] - 欧元区需意大利、法国、德国等核心国家带头推动金融一体化进程 [4] 改革路径与多边机制 - 建议以亚投行、新开发银行等区域机构为支点构建"非美国主导"的多边合作网络 [5][6] - IMF可通过扩大特别提款权(SDR)篮子并纳入更多货币(如提升人民币权重)构建多元储备体系 [7] - 跨区域基建合作(如亚洲/美洲基础设施银行)被提议为平衡美元压力的务实路径 [7] 技术创新与数字货币 - 美国试图通过美元挂钩的稳定币维持货币霸权,欧洲探索央行数字货币,中国数字人民币试点已延伸至跨境场景 [8] - 未来货币体系将依赖数字货币技术创新与多边协商制度包容的双重突破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