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装备

搜索文档
让外贸发展韧性更强活力更足
每日商报· 2025-07-31 06:20
中国外贸半年报核心数据 - 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21 79万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 9% [1] - 对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实现增长 [1] - 高端装备出口增长超20% "新三样"产品出口加速 [1] 外贸发展动能分析 - 出口结构持续优化 从价格成本优势转向技术比较优势 [1] - 产业转型趋势明确 聚焦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方向 [1] -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提升自主可控水平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 市场拓展策略 - 实施多元化布局 同步巩固传统市场与开拓新兴市场 [2] - 精准捕捉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提供差异化定制化产品 [2] - 强化市场响应速度 加速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2] 国际合作深化 - 纺织服装 农业机械 能源装备等产品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2] - 中国超大规模进口市场持续惠及全球 [2]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世界创造新机遇 [2] 竞争优势展望 - 外贸综合竞争优势基础稳固 保持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2] - 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活力激发 持续增强外贸发展韧性 [1][2]
新华时评·年中经济观察丨让外贸发展韧性更强活力更足
新华社· 2025-07-25 18:52
外贸总体表现 - 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2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 [1] - 对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实现增长 [1] - 高端装备出口增长超过20%,"新三样"产品出口加速 [1] 外贸发展动能 - 推动外贸从价格优势、成本优势向技术比较优势转变 [1] - 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1] -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可控水平,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1] 市场多元化布局 - 巩固传统市场同时大力拓展新兴市场,降低单一市场波动风险 [2] - 捕捉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提供差异化、定制化产品 [2] - 加速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2] 国际合作与市场机遇 - 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 [2] - 中国进口惠及世界,超大规模市场具有高成长性 [2]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2] 外贸竞争优势 - 作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综合竞争优势基础稳固 [2] - 稳中有进的外贸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强动能 [2] - 为世界贸易增长贡献更多力量 [2]
生意红火、成果丰硕!多个地理视角透视外贸亮眼“成绩单” | 解析↓
央视网· 2025-06-09 15:48
北部湾港与东盟贸易 - 北部湾港由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组成,2020年纳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6] - 2025年一季度制造业产品占中国与东盟贸易比重超90%,其中出口平板显示模组、汽车零配件、锂电池增速超20% [18] - 钦州港至越南海防港航程仅8小时,跨境"直通船"实现常态化运行 [11] - 中国与东盟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2025年前5个月贸易数据亮眼 [13] - 广西口岸东盟水果进出口值占中国与东盟水果进出口值20%以上 [20] 长三角外贸发展 - 2025年前4个月长三角进出口总值5.29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跨境电商出货量预计达300万单 [34][33] - 长三角机床出口占全国近70%,高端机床出口突破10万台,贡献出口总额50%以上 [36] -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全国近50%,民营企业贡献区域出口总值超60% [39][41] - 杭州综试区集聚2000家跨境服务商,覆盖120多国商品,6.5万家电商卖家 [28][30] 粤港澳大湾区外贸 - 2025年前4个月大湾区内地9市进出口总值2.8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52] - "一港通"模式使物流时间从5-7天缩短至1-2天,单箱成本降低300元 [46] - 大湾区工业机器人出口同比增长56.4%,海关监管模式提升交货速度一倍 [56] - 湖南至南沙港电冰箱1天抵达,5天运至越南,7天送达泰国 [49]
连续5年互为首位 看我国与东盟如何实现“双向奔赴”创新高
环球网· 2025-06-09 14:33
中国与东盟贸易概况 - 今年前5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2 5% [1] - 中国与东盟已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1][7] - 中国对东盟连续9年进出口保持增长 [5][7] 北部湾港的战略地位 - 北部湾港由钦州港、北海港、防城港三港口组成 [2][4] - 2020年钦州-北海-防城港被纳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4] - 北部湾港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国际门户港 辐射中国西部区域并衔接亚欧大陆 [5] - 钦州港至越南海防港航程约8小时(163海里) 跨境"直通船"已常态化运行 [7] 贸易商品结构 - 一季度制造业产品占中国与东盟贸易比重超90% [9] - 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速超20%的产品包括平板显示模组、汽车零配件、锂电池 [9] - 中国自东盟进口保持增长的产品包括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部件、印刷电路、纺织原料 [9] - 东盟连续8年保持中国农产品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广西口岸东盟水果进出口值占中国-东盟水果贸易总值20%以上 [11] 物流与基础设施 - 一季度中国对东盟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进出口分别增长37%、23 2%、5 8%、16 4% [13] - 中老铁路累计开行货物列车超5万列 西部陆海新通道实现铁海联运无缝衔接 [13] 区域合作深化 - 中国-东盟自贸区3 0版建设将扩展新兴领域和新质生产力合作 [15] - 双方通过资源优势互补带动上下游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 [7][15]
华光环能(600475):2024年年报、2025年一季报点评:热电运营规模稳步提升,公司预计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105亿元
光大证券· 2025-04-30 21:1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3][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4年营收91.13亿元同比-13.31%,归母净利润7.04亿元同比-4.98%;2025Q1营收19.65亿元同比-32.25%,归母净利润1.29亿元同比-30.77%环比-42.14% [1] - 装备制造业务收入回暖,光伏电站EPC业务阶段性承压;2025Q1电站及市政工程业务收缩使营收下滑,投资收益减少使归母净利润下滑 [1][2] - 公司预计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105亿元,利润总额11.5亿元 [2] - 热电运营规模稳步提升,能源装备海外市场持续突破;扎实推进氢能电解槽及火电灵活性改造业务 [2][3] - 下调盈利预测业绩,预计2025 - 27年归母净利润7.63/8.33/9.11亿元(下调16%/下调17%/新增),当前股价对应25年PE为11倍,维持“买入”评级 [3] 各目录总结 盈利预测与估值简表 - 2023 - 2027E营业收入分别为105.13亿、91.13亿、101.29亿、109.79亿、118.63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8.93%、-13.31%、11.15%、8.39%、8.05% [4] - 2023 - 2027E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41亿、7.04亿、7.63亿、8.33亿、9.11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65%、-4.98%、8.38%、9.07%、9.38% [4] 利润表 - 2023 - 2027E营业收入分别为105.13亿、91.13亿、101.29亿、109.79亿、118.63亿元 [10] - 2023 - 2027E营业成本分别为85.87亿、73.65亿、82.32亿、89.16亿、96.34亿元 [10] 现金流量表 - 2023 - 2027E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3.94亿、10.28亿、13.49亿、15.94亿、18.70亿元 [10] - 2023 - 2027E投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分别为 - 14.24亿、 - 7.43亿、 - 7.48亿、 - 7.50亿、 - 7.50亿元 [10] 资产负债表 - 2023 - 2027E总资产分别为261.45亿、263.39亿、269.09亿、275.08亿、280.55亿元 [11] - 2023 - 2027E总负债分别为158.86亿、155.11亿、155.47亿、155.60亿、154.76亿元 [11] 盈利能力 - 2023 - 2027E毛利率分别为18.3%、19.2%、18.7%、18.8%、18.8% [12] - 2023 - 2027E ROE(摊薄)分别为8.9%、8.0%、8.3%、8.7%、9.1% [12] 偿债能力 - 2023 - 2027E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1%、59%、58%、57%、55% [12] - 2023 - 2027E流动比率分别为1.03、0.93、0.97、1.02、1.08 [12] 费用率 - 2023 - 2027E销售费用率分别为0.87%、1.06%、1.04%、1.02%、1.00% [13] - 2023 - 2027E管理费用率分别为5.92%、7.20%、6.80%、6.40%、6.00% [13] 每股指标 - 2023 - 2027E每股红利分别为0.35元、0.45元、0.47元、0.50元、0.54元 [13] - 2023 - 2027E每股经营现金流分别为0.42元、1.08元、1.41元、1.67元、1.96元 [13] 估值指标 - 2023 - 2027E PE分别为11、12、11、10、9 [4][13] - 2023 - 2027E PB分别为1.0、1.0、0.9、0.9、0.9 [4][13]
上海电气Q1净利润飙升145.7%,主营业务毛利额增加|财报见闻
华尔街见闻· 2025-04-28 21:49
业绩表现 - Q1归母净利润2.92亿元,同比增长145.7% [1][2] - 营业总收入222.45亿元,同比增长8.1% [1][2] - 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的-1.2亿元转为盈利2.05亿元 [1][2] - 基本每股收益0.0188元,同比增长147.37% [4]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0.55%,同比增加0.34个百分点 [4] 盈利能力与经营效率 - 主营业务收入及毛利额增加,带动整体业绩提升 [1][6] -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38.7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0.7亿元 [1][4] - 投资收益5.14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达3.98亿元,同比增长36.6% [6] - 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合计约1.5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09亿元减少 [6] 资产负债与现金流 - 总资产3004.74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0.67% [4][7]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535.59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0.69% [4][7] - 短期借款9.58亿元,流动负债188.2亿元 [7] - 投资活动净流出29.24亿元,去年同期为净流入8.29亿元,主要因收购子公司支付14.41亿元 [7] 业务结构与战略布局 - 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优势明显 [1] - 存货从34.55亿元升至39.63亿元,反映项目推进和备货增加 [6] - 拆出资金从262亿下降至164亿,显示资产结构优化 [6] - 公司在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资产规模超3000亿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