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One

搜索文档
'Tesla Has The Robot And The Customer': Dave Mazza's HUMN ETF Makes A Calculated Bet On Optimus
Benzinga· 2025-07-01 01:40
The robots aren’t arriving — they’ve already started their shifts.Tesla Inc.’s TSLA Optimus is sorting 4680 battery cells in Fremont. Xiaomi’s CyberOne and Hyundai-owned Boston Dynamics’ Atlas are patrolling factory floors in China and South Korea. And as humanoids transition from science fiction to supply chains, investors are posing an extremely 2025 question: how do we get exposure?Also Read: TSLA’s Robotaxi Could Disrupt Auto Industry, Says Piper Sandler, Contrasts Goldman’s Cautious View: ‘Tesla Will L ...
摩根士丹利:中国新兴前沿-从轮式到步式- 汽车如何跨足人形机器人
摩根· 2025-06-23 10:1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公司 | 原评级 | 现评级 | | --- | --- | --- | | 拓普集团(601689.SS) | OW | OW | | 三花智控(002050.SZ) | EW | OW | | 旭升集团(603305.SS) | UW | EW | [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将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带来第三波增长 此前汽车行业经历了电动化和智能化两波发展机遇 未来人形机器人领域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2][20] - 汽车公司可凭借自身优势进军人形机器人市场 汽车OEM可利用自动驾驶算法训练机器人“大脑” 零部件供应商能制造机电部件和传感器 经销商可开展销售和服务业务 [4] - 更看好一级供应商和具有业务协同但未宣布计划的供应商 一级供应商在订单获取上更具优势 而具有协同效应的供应商未来潜力较大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投资总结 - 探讨汽车行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机遇 旨在推动相关讨论 明确识别潜在参与者 理解业务协同 进行SWOT分析并形成投资结论等目标 [19][20][21] -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将迎来第三波增长 过去十年经历了电动化和智能化机遇 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带来新的增长 [20][22][36] - 汽车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优势及参与方式 OEM可利用自动驾驶算法 供应商可制造部件 经销商可开展销售服务 [4][23][24] - 优选一级供应商和有协同效应的供应商 一级供应商订单可见性高 有协同效应的供应商潜力大 [5][116][117] 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供应商的第三波增长 - 第一波增长:电动化(2021 - 22) 特斯拉上海工厂交付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 助力电动动力总成相关零部件企业增长和估值提升 [37] - 第二波增长:智能化(2022至今) 中国L2 +智能驾驶渗透率提高 智能汽车相关零部件企业实现增长和估值提升 [42] - 第三波增长:人形机器人(未来) 目前人形机器人处于早期阶段 长期有望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带来增长 [46] 哪些汽车公司涉足人形机器人 - 汽车产业链各环节均有参与 OEM如特斯拉、小鹏等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原型 零部件供应商多数愿意拓展业务 经销商如永达计划开展相关业务 [51][56][60] - OEM参与情况 部分OEM注重机器人“大脑” 部分注重运动控制 不同企业有各自的软件算法 [57] - 零部件供应商参与情况 77%的供应商愿意拓展业务 46%有具体产品规划 一级供应商组装模块 二级供应商提供组件 [60][61][66] 汽车与人形机器人的协同效应 - 算法协同 智能电动汽车制造商可将自动驾驶算法应用于机器人 如特斯拉、小鹏、小米等企业在算法上有协同应用 [78][79][80] - 运动控制协同 汽车中的电子膨胀阀、线控底盘等与机器人的执行器工作原理相似 部分企业已积累相关技术并开展业务 [90][93][97] - 精密铸造协同 汽车铸造供应商可利用材料和工艺知识为人形机器人制造肢体结构部件 [104] SWOT分析 - 汽车公司整体优势 具备自动驾驶算法、大规模制造经验、销售网络和财务实力 劣势是战略调整和决策较慢 [110] - 不同细分领域对比 OEM与初创企业、零部件供应商与机械供应商、经销商与其他经销商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方面各有不同 [112][113][115] 哪些公司在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更具优势 - 一级模块组装商 行业早期更看好一级模块组装商 其订单可见性高 如三花和拓普在执行器模块供应上有优势 [117][118][120] - 有协同效应但未进入的供应商 如德赛、伯特利和耐世特等公司有潜力成为人形机器人供应商 [121][122][124] 股票影响 - 三花智控(002050.SZ) 升级为买入评级 下游客户多元化 全球电动汽车渗透率上升 人形机器人业务带来“期权价值” [125][126][127] - 拓普集团(601689.SS) 维持买入评级 中国电动汽车是增长动力 美国市场有拖累 人形机器人业务有发展 但下调目标价 [138][139][140] - 旭升集团(603305.SS) 升级为持有评级 主要客户影响盈利 人形机器人铸造有潜力 下半年收入有望恢复 [148][149][150] 三花智控财务总结及估值方法 - 财务总结 展示了三花智控的收入、利润、资产负债等财务指标及变化情况 [157][158][159] - 估值方法 提高2025年净利润预测 下调2026和2027年预测 提高中期增长率假设 提升目标价至30元 采用DCF模型估值 [160][161][163] 三花智控风险回报 - 业务情况 电动汽车和冷却部件业务稳定 机器人业务逐步发展 [165] - 目标价格 基于DCF估值得出30元目标价 关键假设包括12%的WACC和3%的终端增长率 [165][166][169] - 风险回报主题 电动汽车业务有积极影响 定价能力有负面影响 [175] - 投资驱动因素 受家用/商用空调销售、汽车销售和电动汽车渗透率、订单份额变化、人形机器人潜力等因素影响 [182] - 风险因素 上行风险包括特斯拉销售强劲、空调销售增长等 下行风险包括市场萎缩、竞争加剧等 [183]
手机厂商都不想造机器人的“肉身”,除了小米
经济观察网· 2025-06-21 11:21
华为云具身智能战略 - 华为云发布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 明确不做机器人本体 目标是将一切联网本体变为具身智能机器人 [1] - 华为通过提供盘古大模型 华为云 OpenEuler等核心技术 专注扮演机器人"大脑"与"神经系统"技术提供商角色 [2] - 合作模式为赋能达闼 乐聚 科沃斯等本体制造商 帮助开发更智能高效的机器人产品 [2] 手机厂商差异化布局 - 主流手机厂商(华为 荣耀 vivo)选择不直接制造机器人本体 小米凭借供应链优势成为例外 [1] - 荣耀宣布五年投入100亿美元构建全球AI终端生态 组建AI终端生态联盟联合产业链各方 [2] - vivo聚焦机器人"大脑"(蓝心大模型)和"眼睛"(MR影像技术)两大核心模块 [2] - 小米CyberOne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北京亦庄工厂规模化制造阶段 是唯一直接涉足本体制造的手机厂商 [3] 行业技术架构与挑战 - 具身智能行业将机器人分为"大脑"(感知决策) "小脑"(运动控制) "本体"(硬件结构)三层架构 [1] - 机器人本体量产难度大 多数初创公司仍处于"手搓"阶段 制造环节迭代成本高周期长 [3] - 本体制造需与硬件巨头竞争 涉及工厂建设 设备采购等重资本投入 导致厂商更倾向提供高附加值解决方案 [3] 市场驱动因素 - 智能手机市场饱和促使厂商寻找新增长点 机器人产业成为技术迁移的战略选择 [1] - 手机行业现有技术储备(AI算法 芯片 操作系统 影像 显示屏 电池等)可复用至机器人领域 [1]
“后手机时代”卡位战:手机巨头“奔”向机器人新赛道,是突围还是跟风?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1 21:49
行业动态 - 人形机器人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方向,吸引传统机器人巨头、互联网大厂、汽车企业及创业公司入局,手机厂商如荣耀、华为、vivo、OPPO、小米、苹果、三星等也纷纷布局[1] -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1.58亿元,2030年达近380亿元,复合增长率超61%,销量从0.40万台增长至27.12万台[2] -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9.1万套同比增长27.0%,服务机器人(含人形机器人)产量149.4万套同比增长35.7%[2] 公司布局 - 荣耀展示奔跑速度达4m/s的机器人,布局运动控制算法、具身大模型及核心零部件技术,新设AI OS、AI硬件等部门及具身智能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计划五年投入100亿美元构建AI终端生态[1][4] - 苹果推进家用机器人项目处于早期概念验证阶段,预计2028年后量产,核心技术聚焦环境感知硬件与智能交互软件[3] - 三星2012年推出32关节人形机器人Roboray,计划将技术应用于制造、零售、家庭等领域[3] - 小米CyberOne定位家庭护理陪伴机器人,已在制造产线分阶段落地[5] - vivo成立机器人Lab聚焦孵化机器人大脑和眼睛[5] - 华为提供云机器人平台,乐聚人形机器人搭载其盘古具身智能大模型[6] 技术优势 - 手机厂商在操作系统、AI算法、芯片研发、视觉影像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可迁移至机器人,生成式AI加速机器人学习能力[2] - 荣耀YOYO智能体实现AI视觉和自主执行任务,已布局大语言模型、图像大模型等多模态大模型技术[7] - 头部手机厂商的供应链和制造能力可推动机器人行业标准化,实现精密组装和快速量产[8] 发展挑战 - 人形机器人技术难度高,硬件上机械手臂、减速机发展不足且价格高,移动机器人需解决平衡运动、高精度感知及续航问题[8] - 软件上大模型虽发展快但需平衡智能与成本,还需面对伦理、隐私、法规等推广障碍[8] - 行业预计2025-2028年进入高速发展期,取决于特斯拉等头部厂商的产量突破[8]
单价250万美元的悲剧:死在“黎明”前的日本人形机器人产业
36氪· 2025-06-10 14:37
摩根士丹利科技产业报告 - 摩根士丹利发布《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报告 通过拆分产业链梳理投资机会 [1] - 报告将产业链分为"大脑"(AI芯片与软件 27家)、"身体"(传感器/执行器/电池等 53家)、"集成商"(20家)三大层级 [3] - 集成商包括苹果、阿里巴巴、美的(库卡)等跨行业企业 库卡因减速器技术被重点提及 美的增持其股份至30%以上 [3][5] 日本机器人产业发展历程 - 索尼2004年推出QRIO机器人 拥有38个关节和5指机械手 采用镁合金结构和自主操作系统Aperios [6][7] - 本田ASIMO项目始于1986年 2000年推出初代 2011年第三代拥有57个关节 时速达9km 具备避障能力 [12][14][24][25] - 日本机器人造价高昂 ASIMO单台成本250万美元 索尼QRIO于2006年停产 本田ASIMO于2022年退役 [29][36] 中国机器人技术演进 - 2000年国防科大推出"先行者"机器人 因外观设计简陋遭舆论嘲讽 但实现仿生步行等关键技术突破 [17][18][22] - 2022年后中国厂商集中发力 特斯拉Optimus造价7万美元 宇树科技G1售价9.9万元 小米推出CyberOne [29][32][42] - 2024年WAIC展会展示十余款国产人形机器人 包括傅利叶GR-2、星动纪元STAR1等系列化产品 [32][34]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传统日本机器人依赖非标手搓件 缺乏产业链支持 而新兴企业通过标准化降低成本至1.5-3万美元区间 [36][42] - 2024年CMG机器人大赛展示宇树G1实战能力 实现回旋踢等复杂动作 反映运动控制技术突破 [44][46] - 液压驱动的波士顿动力Atlas造价200万美元 与电机驱动的主流方案形成技术路线差异 [34][42]
行业周报:人形机器人订单潮来袭,商业化拉开序幕-20250602
开源证券· 2025-06-02 13:08
机械设备 2025 年 06 月 02 日 人形机器人订单潮来袭,商业化拉开序幕 ——行业周报 | 孟鹏飞(分析师) | 罗悦(分析师) | 张健(分析师) | | --- | --- | --- | | mengpengfei@kysec.cn | luoyue@kysec.cn | zhangjian1@kysec.cn | | 证书编号:S0790522060001 | 证书编号:S0790524090001 | 证书编号:S0790524060001 | | | 人形机器人订单潮来袭,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拉开序幕 | |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 2025 年 4 月表示,2025 年很多人形机器人企业订单需 求旺盛,行业发展良好。与该表述相呼应,2025 年前 5 个月宇树中标项目接近 2024 年总量;松延动力 N2 机器人订单已突破 2000 台;乐聚机器人 2025 年第一 季度订单同比增长 200%,全年交付量迈入千台级;半马赛冠军天工机器人意向 订单超 100 台;优必选与头部车企签订数百台人形机器人采购订单,用于汽车工 厂的生产和接待环节,成为全球首个在制造业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的企业。具体 ...
「小米」掉队,「小鹏」能否扛起国内人形机器人大旗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6-02 01:24
温馨提示 :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运营团队2025年最新原创报告(共210页) 说明: 欢迎约稿、刊例合作、行业人士交流 , 行业交流记得先加入 "机器人头条"知识星球 ,后添加( 微信号:lietou100w )微信; 若有侵权、改稿请联系编辑运营(微信: li_sir_2020); —— 正文: 现阶段,全球大厂入局具身智能赛道典型代表:[英伟达]和[特斯拉];[特斯拉]被称为人形机器人赛道引领者,旗下人形机器人Optimus更是行业标杆;[英伟达]从芯片 和中间件层面入局,核心目的是打造底层开发生态,成为具身智能领域当之无愧最强"卖铲人"。 特斯拉证明了旗下车辆和人形机器人软件层面的技术同源;在软件层面, 特斯拉Optimus完全复刻智能驾驶技术路径,并搭载了与特斯拉车辆相同的FSD 智能驾驶系 统,计算芯片移植了 HW3.0 智驾芯片,具备了完整的感知、决策规划、控制的循环链路;这也是马斯克接受采访时,提到其他人形机器人公司 缺失的是足够的智力来 实现通用,而这正是特斯拉非常擅长的原因。 因此,汽车制造商( 尤其造车新势力)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有一定先天优势; 目前全球已有15家知名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
荣耀,闯入机器人赛道
创业邦· 2025-05-31 17:50
作者丨猎云精选(lieyunjingxuan) 作者丨王非 图源丨Midjourney 以下文章来源于猎云精选 ,作者王非 猎云精选 . 聚焦科技创业创新,钻研产业趋势,用心服务创业者。 华米Ov后,又一手机厂商加入"造人"行列。 5月28日,在荣耀400系列新品发布会上,荣耀CEO李健分享了公司员工与机器人研发的故事,通过 视频展示了员工与一款机器人跑步的情况。这款机器人跑步速度达到4m/s,打破之前机器人行业纪 录。 一时间,外界关于荣耀进军机器人的讨论不绝于耳。一方面是惊叹于荣耀机器人的出色表现,更多的 则是惊叹于荣耀突然就放出了大招。 事实上,早在2024年底,在时任CEO赵明治下,荣耀旗下就已密集注册多家新公司,经营范围就包 括智能机器人销售、智能无人飞行器销售等。 李健接任荣耀CEO后,不只是将进军机器人摆在明面,更是将其摆在战略层面的高度上,并加速了这 一进程的推进。 对于未来发展,李健表示,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荣耀结合自身的技术积累(比如算法),再去决 定究竟是采取供应链生态合作、还是自己单独推出相应机器人产品。不管怎样,荣耀都会推出很好的 机器人产品。 来源:凤凰网科技 悄然布局,一鸣惊人 ...
手机厂商集体布局机器人!荣耀新帅首秀,详解战略转型路径
华夏时报· 2025-05-29 23:27
中端手机市场竞争 - AI技术普及和国补政策推动2000-3000元价位段中端机成为厂商争夺重点,荣耀400系列国补后起售价2124.15元,华为nova14系列起售价2699元 [2] - 荣耀400系列国内版本搭载骁龙7Gen4/8Gen3芯片,海外版使用骁龙7Gen3/8Gen3降频版且价格更高(399美元/699美元 vs 国内2124.15元/2899元),电池容量国内7200mAh优于海外5300mAh [3] - Counterpoint分析师指出中端机是战略阵地,相比入门机兼具销量与利润空间,厂商今年仍以销量为主要考量 [3] 荣耀市场战略调整 - 2024年Q1国内智能机市场出货量7160万台同比增长3.3%,前五名为小米、华为、OPPO、vivo和苹果,荣耀经历管理层换帅(李健出任CEO)和人事调整,一季度未发新机 [4] - 4月起荣耀密集发布新品,包括1700元档Power系列和3000元以上电竞手机GT Pro,销售总裁王班表示海外市场表现良好,预计下半年重返国内前三 [4] - 分析师认为荣耀处于"二次创业"阶段,需半年以上补齐产品线以应对竞争对手推陈出新的压力 [5] 手机厂商跨界机器人赛道 - 小米CyberOne人形机器人启动量产,华为联合发布"夸父"机器人,vivo成立机器人Lab进军家庭机器人领域,OPPO研究院长期研究机械臂等技术 [6] - 荣耀确认机器人为重点赛道,其产品跑步速度达4m/s创行业纪录,研发团队通过夜间爬山测试持续优化算法 [6] - 公司CEO李健提出AI终端生态转型战略,未来五年投入100亿美元,成立新产业孵化部等一级部门,下设5个实验室聚焦具身智能等领域 [7][8] 行业转型趋势 - 手机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厂商通过AI技术探索全场景终端创新,机器人被视为重要增长曲线 [5][6] - 荣耀提出从智能手机制造商向AI终端生态公司转型,已启动多领域合作并调整组织架构(新增AIOS、AI硬件等部门) [7][8]
荣耀CEO李健答搜狐科技:去年下半年起销量很困难,新团队做了大量的变革工作
搜狐财经· 2025-05-29 15:12
作者|张雅婷 5月28日,李健任职荣耀CEO 4个月后,首次面向公众,站在了荣耀新品发布会的舞台中央。 今年1月,带领荣耀"狂奔"近十年的赵明辞职,李健接任CEO职务。李健亦是华为老将,于2001年加入华为,2021年荣耀独立后,李健先后任荣耀管理团队 核心成员、副董事长、董事、人力资源部总裁等职务。 HONOR 出品|搜狐科技 "我个人不想打造任何人设,不太喜欢过多的包装、粉饰。"在发布会结束后的深夜,李健与搜狐科技等媒体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真诚交流,分享了荣耀的新 变化、新探索。 李健接手荣耀时,公司的业务发展遇到了不小的挑战。曾经登顶中国市场的荣耀销量下滑,已经跌出了国内前五。他向搜狐科技表示,从去年下半年起销量 非常困难,从1月份到现在,新团队做了大量的变革工作。 目前,荣耀"李健时代"的领导班子,主要包括CFO彭求恩、产品线总裁方飞、销售与服务总裁王班、CMO郭锐。李健表示,"领导团队很重要,我们这一帮 人,都是过去在一家伟大的公司(华为)里面工作了20多年的人。" 在全新管理团队的领导下,荣耀开启了一系列的组织变革,包括成立新产业孵化部等五大一级部门,关键岗位开启全员公开竞聘,且竞聘过程在内部全程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