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Labubu系列
icon
搜索文档
高盛亚洲郑絜云:中国潮玩IP能走多远 关键在内容持续变现能力
中国证券报· 2025-08-07 07:18
中国潮玩市场现状 - 中国潮玩市场近年不断诞生爆款,如TOP TOY的三丽鸥授权系列、52TOYS的机甲盲盒和泡泡玛特的Labubu系列,其中Labubu系列在2024年贡献了公司近一半收入 [1] - 爆款命运不同,有的昙花一现,有的长期走红,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爆款退潮后如何维持业绩增长 [1] - 高盛亚洲消费研究联席主管郑絜云指出,潮玩企业护城河关键在于持续变现能力和内容生态建设,IP内容已从传统媒介扩展至短视频、联名活动、主题乐园等多元体验 [1] 护城河建设 - IP潮玩企业护城河关键在于持续变现能力,有两种典型路径:社交平台爆火IP(生命周期2-3年)和稳定成长多渠道输出的长青IP(如Hello Kitty、万代高达) [2] - 内容是IP生命周期延长的基础,如宝可梦通过电影、游戏、卡牌等多元内容保持高能见度,迪士尼等大型IP依赖电影、动画等背景故事支撑 [2] - 短视频、联名活动、主题乐园、门店体验等也属于内容范畴,核心是与消费者持续对话,中国新兴IP品牌如泡泡玛特已尝试主题乐园、珠宝店和跨界咖啡店 [3] - IP组合结构体现护城河厚度,过度依赖单一IP易形成审美疲劳,多元IP组合(如迪士尼)可分散风险 [4] 估值体系 - 兼具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的消费企业在稳定成长阶段,20-25倍PE是相对合理估值 [6] - 中国资本市场对"零售"标签谨慎,纯零售公司估值常被打折,欧美高质量零售企业长期估值25-30倍PE,玩具公司如美泰、孩之宝多在15倍PE上下 [6] - 有投资者将IP潮玩企业类比游戏公司,两者都依赖内容和爆款,游戏公司爆款期估值15-20倍PE [6] - 抗周期能力体现在财务指标上,存货周转率、毛利率、ROE等是检验策略执行有效性的窗口 [6] 出海战略 - 中国潮玩IP加速出海,泡泡玛特Labubu在欧美掀起热潮,"可爱文化"并非亚洲独有,美国因人均消费力高且文化趋同被视为最具潜力市场 [7] - 出海本土化至关重要,泡泡玛特Crybaby系列由泰国设计师打造,成为2024年销量仅次于Labubu的热门IP [8] - 中国IP品牌需建立本土化运营体系,对海外资源整合能力、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8]
中国潮玩IP能走多远 关键在内容持续变现能力
中国证券报· 2025-08-07 05:09
中国潮玩市场现状 - 中国潮玩市场近年不断诞生爆款,如TOP TOY的三丽鸥授权系列、52TOYS的机甲盲盒、泡泡玛特的Labubu系列,其中Labubu系列2024年贡献公司近一半收入 [1] - 爆款命运不同,有的昙花一现,有的长期走红,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爆款退潮后如何维持业绩增长 [1] - 资本市场热情有所降温,投资者重新审视细分赛道成长逻辑,行业必须回答热度退潮后如何维持业绩增长的问题 [1] IP潮玩企业护城河建设 - 护城河关键在于持续变现能力和内容生态建设,IP内容已从传统电影、动画扩展至短视频、联名活动、主题乐园等多元体验 [1] - 多元IP组合策略可分散单一IP品牌衰退带来的风险,过度依赖单一IP容易在消费者热情减退后暴露增长天花板 [3] - 中国年轻IP品牌正积极探索内容深化,虽积累尚浅但对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1][3] 内容生态建设路径 - 内容生命周期延长的基础,宝可梦通过电影、游戏、卡牌等多元内容保持高能见度,迪士尼等大型IP依赖电影、动画背景故事 [2] - 短视频、联名活动、主题乐园、门店体验等也属于内容范畴,核心是与消费者保持持续对话 [2] - 泡泡玛特推出主题乐园、珠宝店和跨界咖啡店,意图让旗下角色在不同生活场景中反复出现以延长IP生命周期 [2] 行业估值体系 - 兼具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的消费企业在稳定成长阶段,20-25倍PE是相对合理估值 [3] - 中国资本市场对"零售"标签更为谨慎,纯零售公司估值通常被打折,欧美高质量零售企业估值常维持在25-30倍PE [3] - 玩具公司如美泰、孩之宝估值多在15倍PE上下,游戏公司因依赖内容和爆款,估值多在15-20倍PE之间 [3][4] 抗周期能力与财务表现 - 衡量消费企业优质与否要看能否经受周期考验,在困境中的表现和复苏期拉开差距的能力 [4] - 维持差异化优势取决于供应链精细化管理及消费者偏好洞察力,存货周转率、毛利率、ROE等是检验策略执行的有效指标 [5] 出海战略与本土化 - 中国潮玩IP加速出海,泡泡玛特Labubu在欧美掀起热潮,美国因人均消费力高且文化趋同被视为最具潜力市场 [5] - 本土化至关重要,泡泡玛特Crybaby系列由泰国本土设计师打造,成为2024年销量仅次于Labubu的大热IP [5] - 中国IP品牌需建立本土化运营体系,对海外资源整合能力、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6]
泡泡玛特上半年净利超去年全年,labubu二手交易市场仍活跃
第一财经· 2025-07-16 15:31
公司业绩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45 6亿元 预计2025年上半年收入将超过135亿元 或将超过2024年全年收入水平130 4亿元 [1]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为9 2亿元 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将超过41亿元 或将超过2024年全年净利润31 25亿元 [1] - 公司业绩大增主要由于IP全球认可度提升带来的全区域收入增长 海外收入占比提升优化了收入结构 以及优化产品成本 [1] 产品市场表现 - 公司旗下IP 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系列2024年营收暴增726 6% 消费者抢购Labubu曾引发门店冲突 二手市场溢价数倍 [2] - 随着Labubu系列补货 二手市场价格下跌 6月18日补货前Labubu 3 0整盒二手价格普遍在1100-1500元之间 补货后降至600-900元 [2] - 进入7月 Labubu 3 0整盒二手价格维持在600-900元之间 普通玩家单个盲盒转手价接近原价99元或加价10-50元 但隐藏款"本我"单个价格仍维持在1300元左右 [2] 二手市场动态 - 由于补货提货时间分批延续 越晚到货的玩家出货意愿越强 进一步压低了二手价格 [3] - 部分玩家趁机低价入手 尤其是此前因高价犹豫的玩家 也有玩家选择等待后续市场表现 [3]
戴德梁行:上海二季度写字楼区域分化明显
搜狐财经· 2025-07-10 17:35
上海写字楼市场 - 2025年二季度上海甲级写字楼净吸纳量仅8.53万平方米,环比下滑18.4%,同比下滑67.6%,空置率攀升至23.6%,平均租金降至6.99元/平方米/天,环比跌幅1.9% [4] - 二季度新增4个项目共24万平方米供应,核心与新兴商圈各占2席,包括浦东竹园板块"世纪财富广场"、长宁"AFA上海融侨中心"等,加剧市场竞争压力 [4] - 零售贸易制造与TMT行业为租赁主力,占比分别为28%和23%,金融行业占15%,生物医药行业占比提升至10% [5] - 预计下半年新增供应约百万方,徐汇滨江25万方,浦东前滩、长宁核心等区域超10万方,租金下行压力持续 [5] - 搬迁需求主导市场,TMT企业偏好新兴商圈,生物医药企业受政策驱动升级搬迁需求显著 [5][6] 上海零售商业市场 - 二季度核心商圈平均租金1,877元/月/平方米,出租率94.71%,徐家汇、陆家嘴表现突出,非核心商圈需求活跃度高于核心商圈 [7] - 非核心商圈特色项目差异化突围,如鑫耀·光环Live二期打造"多维度生活方式目的地",古华庭融合婚庆产业链与非遗文化 [8] - 未来核心商圈将新增88万平方米高端商业供应,包括徐家汇国贸中心二期、K11 ELYSEA等项目,推动"商文旅体展"融合 [8] - 路易威登"路易号"概念空间、泡泡玛特Labubu系列(2024年营收130.38亿元,同比增106.92%)等IP与场景创新成为热点 [8][9] - 虹桥枢纽商业升级,话梅机场店与名创优品火车站店推动交通枢纽向"消费新场"转型 [9] 上海大宗交易市场 - 2025上半年大宗交易总成交额158亿元共37宗,不足往年同期一半,内资占比创新高,外资策略性收缩释放折价资产 [11] - 自用型买家以办公研发、商业为主,投资型买家分化:非机构投资人布局核心区位,机构投资人偏好压力资产或现金流稳定物业 [12] - 办公研发成交额占比31%居首但同比减少,公寓占比27%居次,商业项目法拍成交占比近50%,城隍庙广场12.09亿元创法拍纪录 [12] - 下半年预测:外资折价办公项目或推动办公类别回升,数据中心、长租公寓等REITs底层资产受机构关注,法拍市场吸引私人投资者 [12][13] 长三角外资制造业投资 - 二季度长三角外资制造业及研发项目共51个,欧洲投资占比69%(德国20个、意大利4个),汽车、大健康、装备制造为主要方向 [14][15] - 汽车产业14个项目中有9个落户上海,丰田雷克萨斯纯电项目推动集聚;欧洲药企在华新生物制药基地投资超20亿元 [15] - 德国中小型企业偏好江苏设首产基地,如Weber集团在太仓设立首个在华生产基地 [15] 金融机构与房地产 - 2022-2024年全国房企累计交付约1,238万套住房,金融机构通过专项贷款、资产重组等模式参与纾困 [16] - 投后管理通过风险隔离、透明化监管等机制保障项目交付,未来将结合REITs工具构建"募投管退"闭环 [16]
二季度核心商圈平均出租率94.71%,上海商业市场进入“场景深耕期”
华夏时报· 2025-07-05 07:35
政策与市场环境 -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发布《2025年本市扩消费行动方案》,聚焦"政策+活动"双轮驱动,以供给侧创新、消费侧激励、消费环境优化为核心,推动消费提质提量 [1] - 上海推出提振消费组合拳,通过发放消费券、首发上海3.0、文商旅体展融合、举办"五五购物节"等活动,有效激活消费市场活力 [5] - 上海成为全国首个正式启动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的城市,以连锁商业、重点商圈为试点对象,推进场景化改造、品质化供给、数字化赋能 [5][6] 商圈表现与趋势 - 2025年1月至5月,上海50个重点商圈零售额同比增长2.1%,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7个百分点,其中15个商圈零售额同比增速突破10% [2] - 2025年二季度上海核心商圈平均租金为1877元/月/平米,平均出租率94.71%,徐家汇、陆家嘴商圈表现突出 [2] - 未来三季度至2028年,核心商圈预计新增88万平米高端商业供应,涵盖徐家汇国贸中心二期、K11 ELYSEA等项目,主打"商文旅体展"融合模式 [5] 商业创新案例 - 泡泡玛特旗下Labubu系列驱动品牌营收爆发,2024年集团营收130.38亿元,同比激增106.92%,其中Labubu家族贡献30.4亿元占比23.3% [3] - LV全新概念地标"路易号"总面积1600平米,融合"咖啡+展览+文创"三种业态,成为LV继巴黎、纽约后全球第三座以硬箱为灵感的艺术地标 [3] - 鑫耀·光环Live二期通过开放式街区、户外体验场景,打造徐汇西片区"多维度生活方式目的地",填补区域体验型商业空白 [2] 重点项目发展 - 太古地产通过张园与兴业太古汇的"双核驱动"推动南京西路向"全球顶级零售目的地"迈进,形成"一古一今"互补格局 [4] - 张园西区已成为奢侈品牌"首店""首秀"热门选择,2026年张园东区将分阶段开放,实现2号线、12号线和13号线地下无缝换乘 [4] - 购物中心突破传统购物空间,向城市文化载体与消费创新平台演进,以场景突破、IP深耕以及枢纽进化重塑消费逻辑 [1][5]
麦格里升泡泡玛特目标价至360港元 评级跑赢大市
快讯· 2025-06-26 13:01
麦格里对泡泡玛特的评级及目标价调整 - 麦格里将泡泡玛特目标价由223港元上调至360港元,并维持跑赢大市评级 [1] - 目标价调整基于2024至2028年盈利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6%的预期 [1] 泡泡玛特海外业务表现 - 预计公司2023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长245%至175亿元人民币 [1] - 海外收入占比将达总收入的57% [1] - 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以The Monsters为首的IP产品强劲需求 [1] IP产品市场表现 - Labubu系列二手市场价格较官方发售价溢价260% [1] - 与Sanrio的合作经验显示公司具备延长IP生命周期能力 [1] - IP内容强化有望进一步扩大粉丝基础并提升变现能力 [1] 盈利预测调整 - 麦格里将泡泡玛特2023年每股盈利预测上调60% [1] - 2024年每股盈利预测上调61% [1] - 上调原因包括需求超预期和支出比例降低 [1]
资金动向 | 北水加仓小米近5亿港元,连续15日抛售腾讯
格隆汇· 2025-06-19 19:41
南下资金流向 - 6月19日南下资金净买入港股14.27亿港元 其中小米集团-W获净买入4.95亿港元 建设银行获净买入3.7亿港元 众安在线获净买入2.78亿港元 联合能源集团获净买入1.04亿港元 [1] - 腾讯控股遭净卖出13.09亿港元 泡泡玛特遭净卖出8.35亿港元 阿里巴巴-W遭净卖出2.05亿港元 石药集团遭净卖出1.47亿港元 美团-W遭净卖出1.17亿港元 [1] - 南下资金已连续15日净卖出腾讯控股 累计173.5164亿港元 连续7日净买入建设银行 累计43.1973亿港元 [3] 个股动态 小米集团-W - 公司发布618销售战报 全渠道累计支付金额突破355亿元人民币 刷新历年大促纪录 [4] 众安在线 - 香港《稳定币条例》于5月30日正式成为法例 8月1日开始实施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首次提及稳定币 [4] 联合能源集团 -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 三次石油危机均由中东战争引发 但长期影响效应减弱 历史规律显示若战争导致油价较战前上涨50%以上可能诱发美国经济衰退 [4] 腾讯控股 - 花旗调高恒指目标价 认为中东局势对港股影响有限 关税形势明朗化 全球主要央行降息降低资金成本 预期明年港股盈利增长可能优于今年 [4] 泡泡玛特 - 公司于618大促尾声为Labubu系列补货 官方商城小程序多次弹出补货通知 天猫旗舰店及抖音直播间大量放货 导致二手市场价格下跌 [5] 阿里巴巴-W - 淘天集团在618购物节表现强劲 453个品牌成交额破亿元人民币 天猫618用户规模创新高 购买人数同比双位数增长 淘宝香港站新增用户同比增逾两倍 [5] 石药集团 - 交银国际指出处方药板块年初以来表现亮眼 市场关注点包括BD出海交易及基本面预期 2025年度卖方一致预测EPS自年初上修约2% 创新品种上市节奏快的企业股价表现较强 [5]
港股新消费明星企业,卖空数据显著攀升
财联社· 2025-06-12 18:59
泡泡玛特与布鲁可卖空数据激增 - 泡泡玛特5月初卖空股数56.36万股,6月11日飙升至170.70万股,增幅超200% [1] - 布鲁可5月16日卖空股数7.14万股,6月11日增至25.68万股,增幅达260% [3] - 与同板块古茗、毛戈平卖空量下降趋势形成对比(古茗从160.20万降至14.04万,毛戈平从146.93万降至13.2万) [5][6][8] 卖空激增原因分析 - 股价涨幅透支未来增长空间,泡泡玛特Labubu系列二手溢价超10倍催生"塑料茅台"金融属性,放大估值脆弱性 [9] - IP依赖风险显著:布鲁可48.9%营收依赖奥特曼IP(2027年到期),泡泡玛特Labubu系列贡献23.3%营收(2024年30.4亿元),IP生命周期管理存挑战 [10] - 布鲁可6月9日调入港股通当日卖空量激增459%,部分资金借南向配置预期推高股价后通过卖空套利 [10] 行业消费趋势变化 - Z世代潮玩复购率下降,约30%盲盒消费者因"新鲜感消退"减少购买 [10]
WIND人气榜单第1名!这家公司自低点飙升23倍后,德银仍继续看多
金融界· 2025-06-10 21:03
泡泡玛特在6月10日继续刷新历史新高至262港元,总市值一度突破3368亿港元。而与此同时,德银将泡 泡玛特目标价,从200.00港元上调至303.00港元。 德银在报告中写道,泡泡玛特的潜在市场规模远大于此前的预估,维持买入评级并上调目标价。 Wind数据显示,近一个月有21家机构对泡泡玛特给出"买入"投资评级。 年初至今,泡泡玛特旗下盈利最强的潮玩产品是Labubu系列。美银美林研报指,泡泡玛特的LABUBU 3.0系列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走红,4月美国及欧洲市场销售同比增长约8倍和5倍,多数零售店前出现大量 排队购买的场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茅台"! Labubu全球爆火,有人想不到,有人看不懂。 香港设计师龙家升可能想不到,自己绘本里的小精灵,会在十年后成为全球潮玩顶流IP。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可能也想不到,把玩具卖给成年人能成为河南首富。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在2024年业绩沟通会上表示,Labubu毛绒成功的核心是泡泡玛特开创了搪胶毛绒 品类。财报数据显示,泡泡玛特2024年毛绒品类较全年增长1289%。另据BlockBeats 消息,泡泡玛特港 股三年暴涨超 30 倍,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标的。然而, ...
银行股与泡泡玛特:传统稳健与新经济爆发的投资逻辑解析
雪球· 2025-06-04 15:52
银行股上涨的底层逻辑与投资逻辑 - 低利率环境下银行股股息率显著高于无风险利率 当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1.73% 上市银行平均股息率达5.08% 险资、社保等长期资金加速增配 2025年一季度中央汇金通过ETF增持银行股超10亿份 平安人寿加仓招商银行H股至11% [3] - 政策红利与风险缓释推动银行股表现 央行2025年5月降准0.5个百分点缓解净息差压力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和房企"白名单"融资政策降低资产质量担忧 监管推动公募基金"被动化+低波化" 银行股在沪深300等核心指数中权重较高 形成增量资金支撑 [4] - 银行板块估值修复空间明确 市净率仅0.69倍 较历史均值折价30%以上 2024年归母净利润增速达4.5% 盈利稳定性与估值性价比双优 若经济复苏预期强化 银行股有望从"防御"转向"进攻" [5] 泡泡玛特上涨的底层逻辑与投资逻辑 - Z世代消费趋势推动泡泡玛特业绩爆发 2025年一季度海外营收同比激增475%-480% 占总营收近四成 核心IP Labubu系列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30亿元 同比增7倍 限量款在二手市场溢价超10倍 成为Z世代"社交货币" [7] - 全球化布局与供应链优势显著 海外直营店单店年营收达国内1.5倍 2025年规划海外门店数增长80% 越南工厂投产使成本降低10% 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成为新增长极 摩根士丹利预计三年内海外营收将突破200亿元 [8] - 资本市场给予"软实力"溢价 泡泡玛特市值已超越三丽鸥 登顶亚洲角色经济榜首 股价自2023年低点累计涨幅超22倍 反映资本市场对"文化出海"与"情绪价值消费"的认可 [9] 后市比较:银行股 vs 泡泡玛特 - 短期银行股更具投资价值 受益于政策红利、险资配置需求及估值修复逻辑 上涨动能充足 具备"抗跌"属性 经济复苏预期升温 银行资产质量改善 2024年不良率1.62% 政策托底下短期回调空间有限 [11] - 中长期泡泡玛特成长潜力突出 凭借IP创新与全球化扩张 有望成为"中国版迪士尼" 若Labubu等IP持续迭代 海外市场渗透率提升 盈利空间可进一步打开 但需警惕Z世代消费偏好易变及海外扩张受阻风险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