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

搜索文档
泉果基金调研汇川技术,2025 年上半年通用自动化业务营收增速远高于行业
新浪财经· 2025-09-17 11:04
公司业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通用自动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8亿元 同比增长17% 远高于行业1%的增速 [2] - 增长驱动因素包括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锂电、物流设备、工程机械电动化等高景气行业机遇 以及战区资源配置优化和多产品组合销售策略 [2] 核心产品发展 - 中大型PLC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达5.1% 位居第六名 公司通过光伏、锂电、手机等行业核心工艺突破增强客户粘性 [3] - 推出带功能安全的大型PLC产品 正进行客户端试机和验证 [3] - 研发投入持续保持营业收入8%-10% 重点方向包括软件平台、海外市场产品及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 [5] 技术创新平台 - iFA工业自动化全集成软件平台实现设备到产线全集成开发 与工艺标准化平台InoQuickPro、数字化平台InoCube深度融合 [4] - 平台集成设计仿真、虚拟调试和生产运营功能 显著降低产线调试成本并节省机械设计时间 [4] 新兴业务布局 - 人形机器人领域积极开发电机、驱动、执行器模组等零部件 基于制造业场景提供场景化解决方案 [7] - 电梯业务重点推进跨国企业产品导入、海外市场拓展、电气整体解决方案及后服务市场开发 [8] 行业竞争地位 - 通用自动化业务增速显著超越行业平均水平 伺服系统、低压变频器等产品份额持续提升 [2] - 通过多产品解决方案切入中高端应用市场 强化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 [3][5]
固高科技(301510) - 301510固高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12
2025-09-12 09:30
公司概况与战略定位 - 固高科技归类为工控系统与核心部件公司,直接客户包括数控机床、半导体/泛半导体设备、机器人及3C自动化设备制造商 [3] - 公司战略机遇在于中国大陆制造业高端化转型,制造业整体规模超过40万亿元 [3] - 重点布局半导体/泛半导体设备、中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及3C自动化精密加工设备领域 [3] 营收结构分布 - 半导体/泛半导体领域营收占比约14% [3] - 数控及工业激光设备领域营收占比超30% [4] - 3C自动化设备领域营收占比超24% [4] - 通用自动化领域营收占比不足10% [4] - 机器人领域营收规模仅1000-2000万元,主要来自工业及物流机器人 [4] 行业竞争与挑战 - 高端装备领域主要竞争对手包括西门子、Fanuc、海德汉、三菱、Aerotech等国际企业 [4] - 最大挑战是突破由国际同行构建的生态准入壁垒,需长期多维度努力 [4] - 中国大陆高端微纳加工设备部件与系统市场规模约300-500亿元,目前由国际厂商主导 [5] 技术路线与优势 - 运控系统(GMC)与机器人小脑技术范畴高度契合 [5] - 公司在机器人领域拥有十余年技术积累,产品覆盖控制、驱动、电机、通信等核心部件 [5] - GMC技术专注于高速、高精度及微纳加工场景的复杂控制需求,与PLC存在功能融合趋势 [4][5] 发展机遇 - 依托中国大陆制造业高端化转型需求及庞大工程师资源生态 [4] - 在半导体后封装和数控机床领域已形成技术应用积累 [4] - 通过贴近市场与工程资源结合,有望突破高端装备生态圈 [4]
“国产装备+国产控制”,中控技术助力国产大装备顺利安装!
证券时报网· 2025-09-05 09:56
中国PLC市场规模与国产化率 - 中国PLC市场预计从2024年137亿元增长至2027年146亿元 [1] - 当前PLC整体国产化率约32%(中大型31% 小型33%) [1] - 政策要求2027年完成80万台工业操作系统国产化 国产化率有望提升至50%以上 [1] 中控技术行业表现与增长 - 公司大型PLC市场份额逐年提升 [1] - 优势行业石化 化工 冶金收入平稳 [1] - 能源 建材 造纸行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9.32% 82.58% 77.56% [1] 海上风电项目技术突破 - 公司PLC应用于全球最大26MW级海上风电机组主控系统 [2] - 实现双总线冗余+分布式架构 通信可靠性达99.9999% [2] - 盐雾试验超1000小时无故障 通过超2000小时仿真测试 [2] M4Pro系统技术创新 - 新品采用多核CPU+AIGPU+安全芯片异构架构 实现视控一体化 [4] - 自动生成80%代码框架 工程效率提升50%以上 [4] - 故障诊断时间从8小时缩短至2小时 [4] 多行业应用场景拓展 - 冶金行业:多核异构架构实现毫秒级控制算法 [5] - 造纸行业:专用算法库提升控制精度与生产效率 [5] - 白酒行业:视控一体与低代码开发简化柔性控制 [5] - 建材行业:AI算法预判板材缺陷降低废品率 [6] 全球化战略布局 - 业务覆盖全球超50个国家或地区 [7] - 海外总部设于新加坡 重点布局东南亚与中东 [7] - 以全栈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参与全球竞争 [7] 未来技术与发展规划 - 重点拓展风电主控 核能核电 船舶动力等高端领域 [3] - 未来3-5年布局工业AI 控制系统架构革新 [8] - 出海采取高端切入 生态共建策略 [8]
国电南瑞(600406):2025年半年报点评:业绩稳健增长,海外网外等市场持续高增
民生证券· 2025-08-29 21:19
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3][6]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稳健增长 收入242.43亿元同比+19.54% 归母净利润29.52亿元同比+8.82% [1] - 新签合同额354.32亿元同比+23.46% 其中国网系统外业务合同占比超50% [2] - 海外市场表现亮眼 国际新签合同同比增速超200% 海外收入19.87亿元同比+139.18% 收入占比提升至8.20% [2] - 新兴业务收入同比+38.65% 在储能 IGBT 配网机器人等新领域取得突破 [3]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2.04亿元 93.56亿元 106.11亿元 对应增速7.8% 14.0% 13.4% [3] 财务表现 - 2025H1单季度Q2收入153.48亿元同比+22.50% 归母净利润22.72亿元同比+7.33% [1] - 预计2025年营收645.18亿元同比+12.4% 2026年720.45亿元同比+11.7% 2027年806.08亿元同比+11.9% [3] - 盈利能力保持稳定 预计2025-2027年毛利率维持在26.88%-27.02% 净利润率12.72%-13.16% [9][10] - 每股收益预计2025年1.02元 2026年1.16元 2027年1.32元 [5][10] - 当前估值对应2025-2027年PE为22X 19X 17X PB为3.4X 2.9X 2.5X [3][5][10] 业务发展 - 网内市场巩固提升 落地山东辽宁新一代调度 山西甘肃电力现货市场 广东阳江柔直换流阀等项目 [2] - 网外市场拓展收获丰硕 中标华能乌兰察布 国电投海西州等储能项目 陕西佛坪 福建仙游等抽蓄项目 [2] - 国际业务取得新突破 沙特南美市场放量增长 落地沙特柔直换流阀及ADMS 印尼SVC供货等项目 [2] - 新兴技术成果显著 自主研制高压4500V/3000A IGBT实现小批量应用 中压IGBT交付应用10万只 [3] - 新产品开发取得进展 成功发布宽温大负载新型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 PLC交通领域适应性开发获成功应用 [3]
拟投8亿元!又一上市公司发力人形赛道?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29 17:06
投资扩产计划 - 拟投资8亿元建设机器人智能驱控系统生产项目 建设周期24个月 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或其他融资方式[1] - 项目一期总投资8亿元 其中土地购买约5000万元 厂房建设投入约4.5亿元 设备及其他投入约3.5亿元 地块面积5.5万平方米[1] 核心业务与技术优势 - 公司是国产小型PLC和触摸屏开拓者 连续多年稳居国产小型PLC发货量第一 2025年上半年在中国小型PLC市场市占率8% 国内品牌排名第一[2] - 伺服系统大陆品牌市占率排名第二 产品下游涉及数控机床、电子制造设备、锂电池、工业机器人、光伏设备、半导体设备等众多行业[2] - 研发投入大 报告期内研发投入8474.89万元 占营业收入比例9.66% 拥有16万平科研生产基地和CNAS实验室等研发平台[4][5] - 产品线涵盖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传感层 形成以可编程控制器、人机界面、伺服系统、视觉系统及云智造平台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5] 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 - 开发适配人形机器人的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驱动器及编码器等核心零部件 相关产品已实现小批量销售[5][7] - 及参股公司长春荣德已销售超万套编码器给国内头部机器人公司 覆盖本体机器人核心模组供应商、灵巧手和本体企业近30家[7] - 2025年上半年智能装置(机器人)业务收入达2800万元 同比增长31.87%[7] - 与华为云深度合作 聚焦焊接、分拣两大场景 联合打造双臂协作智能焊接机器人和智能移动双臂分拣机器人等具身智能标杆项目[9][10] 市场前景与战略合作 - 2025年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产量有望达到数万台 行业处于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关键期[8]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77亿元 同比增长10.01% 归母净利润1.27亿元 同比增长0.39%[15] - 海外订单同比增长近50% 重点布局俄罗斯、中东、东南亚、日韩等区域[15] - 预计未来三年我国PLC市场规模将保持年均5.50%的速度增长 到2026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188.40亿元[15] 技术研发方向 - 技术中心二期项目聚焦大型PLC冗余技术、3D视觉AI算法、机器人抓取与拆码垛等前沿方向[13] - 成功攻克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难点 储备轴向磁通电机等技术用于一体化关节等人形零部件[4]
国金证券:给予雷赛智能买入评级
证券之星· 2025-08-29 12:33
核心观点 - 国金证券给予雷赛智能买入评级 主营业绩稳健增长 机器人业务发展潜力显著 [1][3][5] 财务表现 - 1H25营业收入8.9亿元 同比增长8.3% 归母净利润1.2亿元 同比增长2.2% 毛利率38.8% 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 [2] - Q2单季度营业收入5.0亿元 同比增长13.4% 归母净利润0.6亿元 同比增长2.2% 毛利率39.1% 同比持平 [2] - 利润增速低于收入增速 主要系人形机器人业务投入增加及股权激励股份支付成本影响 [2] -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0.5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115.9% 回款能力显著改善 [4] 业务分析 - 伺服系统收入4.3亿元 同比增长19.3% 毛利率27.6% 同比微增0.2个百分点 [3] - 控制技术业务收入1.4亿元 同比增长11.3% 其中PLC收入同比大幅增长44.1% 毛利率62.7% 同比下降5.5个百分点 [3] - 步进系统收入3.1亿元 同比下降4.1% 毛利率42.7% 同比提升4.1个百分点 [3] - 国内OEM自动化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 需求小幅回暖 [3] 战略布局 - 人形机器人业务已获数百家机器人公司测试试用 在大部分大客户取得进展 [3] - 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等组件已获规模商业订单 [3] - 持续投入灵巧手、小脑核心部件等产品研发 [3] 费用结构 - 销售费用率8.4% 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 [4] - 管理费用率4.7% 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 [4] - 研发费用率11.6% 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4] - 费用变动主要系营销布局扩大及股权激励费用增加 [4] 盈利预测 - 预计25-27年归母净利润2.6/3.3/4.0亿元 同比增长30%/25%/23% [5] - 当前股价对应PE为57/46/37倍 [5] - 90天内7家机构给予买入评级 目标均价56.9元 [6][7]
汇川技术:公司研发费用率约10%
证券日报网· 2025-08-28 17:48
研发投入重点 - 公司研发费用率约10% [1] - 软件领域投入包括FA平台、PLC、CNC及数字化平台 旨在弥补国内相关领域短板 [1] - 海外市场产品开发为研发重点方向之一 [1] - 战略业务投入涵盖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 [1]
雷赛智能(002979):工控业务稳健,机器人产品逐步放量
华泰证券· 2025-08-28 17:22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目标价60.20元人民币[1] 核心观点 - 工控主业平台化发展稳健 机器人业务打造第二成长曲线[1] - 25H1收入8.91亿元同比+8.28% 归母净利1.19亿元同比+2.22%[1] - Q2收入5.01亿元同比+13.40%环比+28.27% 归母净利0.63亿元同比+2.19%环比+13.08%[1] 业务表现 - 伺服系统类收入4.27亿元同比+19.29% 通用伺服市占率升至国产品牌第二[2] - 步进系统类收入3.11亿元同比-4.07% 通过拓展新行业应用稳固龙头地位[2] - 控制技术类收入1.44亿元同比+11.29% PLC收入同比+44.09%[2] - 形成"控制器+驱动器+电机"平台化解决方案能力[2] 盈利能力 - 25H1毛利率38.78%同比+0.67pp 净利率13.94%同比-0.42pp[3] - Q2毛利率39.12%环比+0.76pp 净利率13.45%同比-0.91pp环比-1.12pp[3] - 销售费用率8.42%同比+1.20pp 管理费用率4.70%同比+0.57pp[3] - 研发费用率11.59%同比-0.13pp 经营性现金流0.50亿元同比+115.87%[3] 机器人业务布局 - 成立雷赛机器人聚焦无框电机与关节模组[4] - 成立灵巧驱控聚焦空心杯电机与灵巧手 推出DH系列解决方案[4] - 推动"小脑"产品研发 采用三种业务模式合作数百家企业[4] - 核心零部件与解决方案已形成销售收入[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25-27年归母净利润2.71/3.39/3.89亿元[5] - 对应EPS 0.86/1.08/1.24元[5] - 基于可比公司25年70倍PE给予估值[5] - 当前市值148.46亿元 收盘价47.26元[7] 财务数据 - 24年营业收入15.84亿元同比+11.93%[10] - 预计25年营业收入19.85亿元同比+25.32%[10] - 24年归母净利润2.00亿元同比+44.67%[10] - 预计25年归母净利润2.71亿元同比+35.41%[10]
信捷电气(603416):驱动业务增长亮眼,具身智能布局加速
华泰证券· 2025-08-28 13:22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 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1] - 目标价上调至人民币78.23元(前值67.64元)[1][5] 财务表现 - 25H1收入8.77亿元,同比增长10.01% [1] - 25H1归母净利润1.27亿元,同比增长0.39% [1] - Q2收入4.89亿元,环比增长25.90% [1] - Q2归母净利润0.81亿元,环比增长76.23% [1] - 毛利率38.28%(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2] - 净利率14.49%(同比下降1.38个百分点)[2] - 期间费用率24.06%(同比上升0.17个百分点)[2] 业务板块表现 - PLC业务收入3.14亿元,同比增长0.54%,占总收入比重下降3.3个百分点 [3] - 小型PLC市占率8%,居国内品牌首位 [3] - 驱动系统业务收入4.33亿元,同比增长18.78%,占总收入比重上升3.6个百分点 [3] - 新一代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DL6系列产品已推广上市 [3] 战略布局与成长性 - 加速拓展新能源、半导体、机器人、医疗等高端智能制造行业 [3] - 大型PLC产品正在研发中 [3] - 已销售超万套编码器给国内头部机器人公司 [4] - 覆盖近30家机器人核心模组供应商及本体企业 [4] - 定制开发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实现小批量销售 [4] - 发布双臂协作智能焊接机器人和智能移动双臂分拣机器人两个具身智能标杆项目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25-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9/3.40/4.06亿元 [5] - 对应EPS为1.78/2.16/2.58元 [5] - 基于可比公司25年44倍PE估值 [5] - 当前市值90.97亿元 [8] - 当前股价57.89元(截至8月27日)[8]
汇川技术(300124)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5年8月28日)
2025-08-28 08:56
业务表现与行业动态 - 通用自动化业务增长较好的下游行业包括锂电池、工程机械电动化、物流装备、空调制冷和3C装备(除手机外)[1] - 通用自动化业务四、五月份订单增速压力较大,六、七月份有所回暖,下半年持谨慎乐观态度[7] - 工业机器人业务上半年销售增速放缓,公司主动放弃低附加值项目[9] - 变频器产品二季度收入同比下滑,因去年基数高且主要下游行业(纺织、空压机、冶金、煤矿)需求较弱[10] - 通用自动化业务海外收入约3亿元,但实际规模更大(因统计口径未包含部分项目)[11] - 海外业务收入结构:新能源汽车业务约6亿元,电梯业务约4亿元,通用自动化约3亿元[11] 产品与技术发展 - PLC产品已形成完整系列,中大型PLC在锂电、光伏、3C、包装行业大批量销售,大型PLC在冶金、矿山、汽车零部件行业试机[1] - 储能业务目标率先突破十亿级别规模,传感器、视觉、气动等新品类增长潜力较好[2] - AI布局包括内部管理效率提升和工业业务赋能,逐步嵌入自动化解决方案及数字化平台[3] - 预测性维护伺服产品以多产品解决方案模式推广[4] - 变频器解决方案应用于数据中心制冷环节[7] - 核心产品(变频器、伺服)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竞争策略见效[8] - 研发费用率约10%,重点投入软件领域(FA平台、PLC、CNC、数字化平台)、海外产品开发及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14] 市场竞争与战略 - 工业自动化产品价格下降但竞争激烈程度较2024年减弱,毛利率保持稳定[7] - 公司核心竞争力基于行业定制化和多产品解决方案,通过组织调整提升战略客户管理[8] - 新能源汽车业务电控产品当前市占率约10%,目标提升至20%[11] - 海外市场重点布局欧洲(设备制造业头部客户)及新兴市场(东南亚、中东等),积极寻找并购标的[12] - 数字化平台当前以项目型收入为主,未来逐步转向订阅制及生态开发模式[12] 人形机器人业务 - 核心零部件开发基于自身技术积累,先搭建标准化平台再定制[13] - 重点产品包括驱动器、电机(提升扭矩密度和温升控制)、行星滚柱丝杠(已送样)、直线模组和旋转关节模组(开发中)[13] - 丝杠产品面向注塑机、3C和机床领域,行星滚柱丝杠针对人形机器人需求开发[13] - 客户拓展兼顾国内和海外,优先聚焦工业场景解决方案[13] - 商业服务机器人场景尚未量产,公司定位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13] 财务与运营 - 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较好,因销售规模扩大及回款管理加强(包括车企客户)[14] - 非汽车业务利润主要来自通用自动化业务,公司通过控费措施维持增长趋势[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