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Vision探索版
搜索文档
AR眼镜大乱斗,XREAL、影目、Rokid、雷鸟、星纪魅族鹿死谁手?
36氪· 2025-10-24 18:43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AR眼镜市场竞争激烈,参与者包括雷鸟、XREAL、影目、星纪魅族、Rokid以及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1][4] - XREAL在2022年至2025年连续4年成为全球消费级AR眼镜销量冠军,并在北美市场占据43.9%份额,在欧美市场占据39.4%份额[3] - 2023年数据显示,XREAL以31.6%市场份额排名中国第一,雷鸟创新以23.1%排名第二,Rokid以18.4%排名第三,三者并称国内AR眼镜三强[4] - 星纪魅族在2024年第四季度主流电商平台2000-2999元价格区间的销量份额达41.5%,位列行业第一,被列为国内“AR眼镜五小龙”之首[4] - 影目(INMO)在全系列产品销量突破10万台,连续4年位列全国一体式智能眼镜销量榜首[7] - 华为在智能音频眼镜市场市占率一度超过60%,其首款AR眼镜在2023年上半年获得国内消费级AR线上销量第四名[9] 市场表现与增长 - 2025年上半年,全球音频与音频拍摄眼镜出货突破240万台,中国以35.5%市场份额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7]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AR设备(不含无显示的AI眼镜)销量达18.6万台[9] - 2025年H1,中国消费级AI/AR眼镜市场销量达26.2万副,同比增长37%,创历史新高[15] - 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达406.5万台,同比增长64.2%[15] - IDC预测中国智能眼镜2025年出货量将突破290万台,同比增幅高达121%[15] - Counterpoint研报显示,2025年全球AR+AI眼镜出货量预计达1451.8万台,同比增长42.5%[15] - IDC预计中国市场2024-2029年复合增长率将达55.6%,增速排名全球第一,到2030年市场规模或达5340亿元,复合增长率超60%[15] 产品与技术挑战 - AR眼镜行业面临体积与重量、FOV(视场角)、亮度与功耗的“不可能三角”技术挑战,主流AR眼镜FOV仅40°-50°[12] - 设备重量动辄300克左右,远超约200克的智能手机,影响长时间佩戴体验,且户外强光下功耗高导致续航焦虑[12] - 带摄像头的智能眼镜引发隐私担忧,可能被贴上“偷拍神器”标签,影响普通消费者购买意愿[12] 市场前景与案例对比 - AR眼镜被行业共识为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入口,吸引苹果、谷歌、亚马逊、Meta、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布局[10] - 苹果Apple Vision Pro自2024年2月全球发售至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为50万台,不到Meta智能眼镜的四分之一,反映出缺乏“杀手级应用”和价格昂贵等问题[11] - vivo于今年8月发布vivo Vision探索版,但截至目前未有真正量产消息[11] - iPhone 17系列在中国市场开售一个月零5天后激活量突破600万大关,超过过去数年全球AR眼镜销量总和,凸显AR眼镜距离“iPhone时刻”仍很遥远[12][13]
抢占核心商圈,重塑消费体验——vivo人文影像馆落子武汉
搜狐财经· 2025-10-21 06:17
品牌零售战略转型 - 品牌零售空间正从销售产品向创造体验深刻转型 [1] - 公司启幕华中地区首家人文影像馆 抢占年轻人聚集的核心商圈 打造集科技展示 艺术表达与IP互动于一体的城市级新地标 [1] - 此举是公司零售形态的创新突破 也是其以影像为纽带深化用户连接的关键落子 [1] 人文影像馆核心布局与体验 - 影像馆为三层布局 一层集中呈现公司最新影像科技成果 重点展示旗舰新品X300系列 [3] - X300系列搭载自研蓝图影像芯片V3+ 配备蔡司T*镀膜 2.35x长焦增距镜等多项与蔡司联合研发的核心技术 [3] - 一层设置多个沉浸式体验区 包括使用蔡司2亿APO超级长焦拍摄模型 体验微距生态摄影和夜景拍摄 并可拍摄全焦段4K 120fps 10bit Log视频 [3] - 二层为与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推出的《执镜计划》主题影展 展出由手机拍摄的优秀作品 [4] - 三层为《疯狂动物城2》电影主题体验区 设有人生四格自拍馆 专业人像摄影服务 高清照片打印及个性化周边定制 [6] 营销与生态拓展 - 在馆外打造限时电影主题街区 设置六大主题打卡点 用户通过打卡 进店 社交平台分享可获得限量定制周边 [8] - 公司是电影《疯狂动物城2》的联合推广官方合作伙伴 实现科技与IP的深度融合 [8] - 影像馆内设有影像生态产品如增距镜等展出 实现从设备到配件的一站式体验闭环 [4] 战略目标与行业意义 - 人文影像馆通过沉浸式互动提升用户对前沿影像技术的感知 以影展与课堂激发创作灵感 构建从产品功能到品牌认同的情感闭环 [3] - 公司旨在将影像馆打造为培育创意 连接情感的公共文化空间 而不仅仅是销售场所 [9] - 此举标志着公司在构建人文科技品牌生态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9]
雁行致远30年:vivo实业思维启示录
凤凰网财经· 2025-09-16 20:59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以vivo公司成立30周年为契机,回顾了其从东莞一家小型电话机厂成长为全球智能手机巨头的历程,并展望了其在AI、MR头显和机器人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未来布局 [1][6][25] - 公司的发展历程被置于中国工业化和改革开放的宏大背景下,其成功被视为中国制造业崛起和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 [19][20][21] - 公司的企业文化,特别是“本分”价值观和危机意识,被视为其能够在激烈竞争中存活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3][7][18] - 面对未来,公司需在坚守制造业基本盘的同时,通过底层技术和前沿应用的创新,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企业 [25][26][34] 公司发展历程与关键节点 - **1995年创业起步**:公司于1995年在东莞成立,起步于电话机制造,当时中国电话机普及率仅为4.5%,面临摩托罗拉等国际巨头的强大竞争 [8][9][11] - **1998年首次成功**:通过聚焦用户需求的“无绳电话”产品,并将天线缩短至0.75米,公司在1998年实现无绳电话业务中国市场第一,其产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12] - **2004年进入手机市场**:推出首款手机凌锐LR007,后以“音乐手机”和中国风设计形成差异化竞争 [12] - **2011-2012年生死危机**:在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过程中出现误判,2012年公司陷入严重危机,月亏损达1亿元,现金流仅能支撑7个月 [14][15][16] - **2012年奇迹重生**:在危机中坚持“本分”文化,结清供应商欠款并保障售后服务,随后推出的全球最薄(6.55mm)且搭载Hi-Fi芯片的智能手机vivo X1获得市场成功,使公司转危为安 [17][18] 公司文化与经营理念 - **用户导向与品质追求**:创业初期即以“用户导向”和“用户价值最大化”为理念,2008年的“一把锤子的故事”体现了对品质的严苛追求,品质团队对产品体验拥有一票否决权 [12][13] - **本分文化与危机意识**:公司文化强调“本分”经营、居安思危和如履薄冰,管理层生活方式极简,工作压力巨大,常开会至凌晨 [3][7][16] - **四个Happy理念**:公司追求用户、员工、合作伙伴、股东都Happy的经营目标 [18] 行业背景与宏观环境 - **中国制造业基础**:东莞作为世界级制造业中心,拥有近22万家制造工厂,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达51.2万家 [1] - **中国工业发展三阶段**:文章将新中国工业发展划分为1949-1977年的重工业奠基期、1978-2000年的改革开放民营经济崛起期,以及2001年至今的全球化与技术创新期,vio的发展契合了后两个阶段的机遇 [20][21] - **全球产业链角色**:公司当前在科技产业链中的主要角色是消费电子普及,其成功得益于与台积电、谷歌、高通等全球顶尖科技公司的合作 [31] 公司业绩与产品创新 - **近期市场表现**: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全球智能手机销量达2270万部,市场份额7.4%,同比增长6.3%;第二季度销量增长至2710万部,同比增长4.8% [2] - **前沿产品布局**:推出vivo Vision探索版MR头显,重量仅398克,支持双目8K显示和94% DCI-P3色域,具备眼动和手势空间交互功能;同时布局家用机器人领域 [2][26][28] - **未来技术架构**:公司形成“一体两翼”技术架构,以AI Agent作为机器人的“大脑”,MR头显作为机器人的“眼睛”,以应对家庭非结构化场景 [28] 全球对比与未来挑战 - **与国际巨头对比**:与奔驰、宝马等百年企业相比,以vivo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平均年龄约30年,仍属“少年”;营收增速领先,但营收规模和专利积累总数仍落后于丰田、苹果等跨国巨头 [24] - **未来发展方向**:公司未来10年需夯实底层技术,在AI、MR、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构建应用护城河,实现从科技普惠到底层技术突破的跨越 [25][31][35] - **创新驱动与全球竞争**:公司需加大研发投入,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并具备全球视野的领导力,以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取胜 [34][35][36]
“火爆”的智能眼镜,热管理材料、设计与供应商深度解析
DT新材料· 2025-09-01 00:04
AI与消费电子融合趋势 - AI技术与消费电子深度融合正推动智能眼镜成为下一代个人终端 从概念走向现实[2] - vivo近期发布首款MR产品vivo Vision探索版 采用与苹果Vision Pro一致的"眼动+手势"人机交互逻辑[2] - 2025年行业暂未启动公开销售 但已在部分城市开放线下体验[4] 智能眼镜技术分类 - 常规AI眼镜以语音交互为核心 集成摄像头与音频模块 无显示屏幕 侧重轻量化与日常场景 代表产品包括Ray-Ban Meta和小米AI眼镜[7] - AR(增强现实)在现实世界叠加虚拟信息 代表产品包括Rokid glasses、微软Holo Lens和雷鸟X3 Pro[10] - MR(混合现实)实现虚拟元素与现实环境深度融合 代表产品为苹果Vision Pro 主要应用于医疗手术辅助等专业领域[11] - XR(扩展现实)为统称概念 涵盖VR、AR和MR所有虚拟与现实融合技术[12] - 智能眼镜产品形态包括分体式AR眼镜、一体式AR眼镜、VR一体机等 硬件需求涵盖透明显示屏、高性能处理器和高分辨率显示屏[13] 产业链生态结构 - 产业链涵盖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技术整合与产品制造、下游渠道分发与场景应用[15] - 上游核心器件包括光学模组(自由曲面透镜、光波导、MicroLED/MicroOLED)、计算芯片与AI加速器、各类传感器、扬声器与麦克风、PCB封装基板、高能量密度电池及导热功能材料[22] - 中游整机厂商包括国际巨头苹果、Meta、微软以及国内厂商华为、vivo、OPPO、小米[23] - 下游应用场景覆盖消费级(娱乐、游戏、社交)、产业级(工业巡检、医疗辅助)及公共服务(教育、文旅)领域[24] 热管理技术挑战 - 智能眼镜需在极小体积内集成显示、传感、计算与交互多重功能 面临"高性能+小体积"带来的热管理难题[6] - 主要挑战包括:空间受限使传统散热方式难以适配、局部温升影响佩戴舒适性、功耗与续航矛盾、外观与结构设计限制以及长期可靠性问题[27] - 热管理解决方案分为主动式(风扇、液冷泵)和被动式(石墨散热膜、热管、均温板)两类 需配合热界面材料使用[25] 热管理解决方案 材料与组件创新 - 导热石墨膜适用于面部接触区域或狭小空间 具有超薄柔性特性[31] - VC均温板与微热管可快速将热量从芯片传导至整机表面[31] - 相变材料(PCM)能在高峰功耗时吸收多余热量实现缓冲降温[31] - 厦门大学开发定制化3D随形热管 使VR设备温度降低48.59% 传热极限提升4.75倍[29] 系统设计与技术趋势 - 整机设计需优化器件级散热布局和整机热路径 结合柔性与微型化要求[34] - 新兴技术包括微型液冷(微泵液冷、超薄风扇)和多材料复合散热体系[34] 热管理供应商格局 微型主动散热方案 - 成都汇通西电开发射流风扇 尺寸小且风速最高达20m/s[35] - 谐振精密主营微型压电马达、压电气泵及R-jet散热模组 具有轻薄静音特性[36] - 江苏蚂蚁动力研发超声静音风扇和VR冷却系统 微型液态冷却泵尺寸仅8mm×8mm×1.5mm[40] - 威图流体专注压电微泵、微阀等精密流体控制装置 实现压电微泵大规模商业化[42] - 南芯科技推出190Vpp压电微泵液冷驱动芯片SC3601 可在移动终端实现低功耗液冷散热[46] - 艾为电子发布180Vpp压电微泵液冷驱动产品 为国产芯片在该领域首次突破[48] 石墨烯材料厂商 - 常州富烯科技年产240万平方米石墨烯导热膜 合作伙伴包括华为、比亚迪等[51] - 广东墨睿科技年产120万平方米石墨烯导热膜 供应小米、努比亚等手机厂商[52] - 杭州高烯科技开发石墨烯"1+3+3型"产业链 量产石墨烯导热膜等材料[53] - 上海瑞烯新材料年产120万片石墨烯界面散热材料 热导率高且获头部客户认证[55] VC/热管供应商 - 飞荣达科技主营热管、均温板等导热材料 应用于通信和消费电子领域[57] - 威铂驰热技术产品包括超薄VC、超薄热管等 具有热设计仿真经验[58] - 思泉新材料主营人工合成石墨散热膜、热管、均温板等热管理材料[60] - 天脉导热科技产品涵盖热管、均温板、石墨膜等 应用于三星、OPPO等品牌[61] - 瑞声科技开发多款VC产品 采用热学仿真与精密材料技术[62] - 立讯精密提供散热模块涵盖超薄均温板 服务于智能穿戴设备等领域[64] - 领益智造提供铜、不锈钢、纯钛等不同材质VC均温板散热方案[65] 行业活动与展望 - 第六届热管理产业大会暨博览会将于2025年12月3-5日在深圳举行 展览面积20,000平方米 预计300+参展企业和30,000专业观众[69][71] - 展会设立材料主题展示、消费电子热管理、新能源热管理等六大展区[73] - 智能眼镜商业化需依靠算力、光学与交互迭代 并通过材料创新和系统设计解决热管理问题[66]
上半年智能眼镜销量翻倍,小米们成幕后功臣,AR眼镜未来可期?
36氪· 2025-08-27 12:36
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增长 - 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增长110% [1] - 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预计达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 [1] 产品类型与功能演进 - 智能眼镜分为音频拍摄眼镜和AR眼镜两大类别,音频拍摄眼镜为市场销量主力军 [5] - AI眼镜支持语音对话、触控交互,实现智能问答、导航、翻译及拍摄功能 [5] - AR眼镜如Rokid Glasses具备智能提词、实时翻译、导航及多模态交互能力 [13] - 带显示功能的AI+AR眼镜融合增强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 [5] 品牌竞争格局 - 小米AI眼镜发布后激活数量突破三万台,创中国AI眼镜销售速度纪录 [7] - 华为、界环、雷鸟等品牌在电商平台销量表现突出 [9] - 手机厂商凭借供应链管理优势获得成本控制和供货保障优势 [7][9] 技术发展与产品创新 - 雷鸟X3 Pro支持Apple Watch控制、镜腿五维导航、语音及手机控制四种交互方式 [15] - MR头显设备如vivo Vision探索版搭载Micro-OLED 8K屏及骁龙XR2+平台,但零售量同比暴跌25.6% [15] - MR设备需在内容生态、佩戴舒适度及价格方面进一步优化 [15][18] 价格趋势与市场普及 - 基础款智能眼镜价格降至数百元,光波导款售价约两三千元 [19] - 价格下降得益于供应链完善、国家补贴及电商促销活动 [19] - 低价策略加速市场普及,推动智能眼镜成为继手机、手表后的重要科技设备 [19][21] 行业挑战与未来方向 - 技术层面需提升续航能力、佩戴舒适度及数据处理性能 [21] - 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仍需提高,需加强用户功能教育 [21] - 行业需建立完善标准与售后体系以保障消费者权益 [22] - 未来智能眼镜将深入生活各领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21][23]
“前销冠”vivo四面出击:MR头显首秀后,又进军vlog市场
国际金融报· 2025-08-27 07:28
新产品发布 - 公司将于9月1日发布全新vivo Y500机型 定位入门级高性价比产品 主打"耐用更强大"和续航能力 针对年轻消费群体 [1] - 公司首款MR头显vivo Vision探索版采用VR基础形态 支持视频透视技术实现MR体验 配备眼动追踪和手势操控功能 [3] - vivo Vision重量仅398克 为市场最轻MR头显 远低于苹果Vision Pro的600克和市场平均500克以上的水平 [3] - 该设备搭载第二代骁龙XR2+平台和Micro-OLED双目8K臻彩屏 最高像素达2728万 支持1.5°高精度眼动追踪和26自由度微手势识别 [3] - 首代vivo Vision仅开放线下体验 不面向消费者销售 旨在收集用户反馈优化产品 [3] 业务多元化布局 - 公司入局手持云台相机赛道 项目于去年年底立项 首款产品定位vlog相机 聚焦创作者和摄影爱好者群体 已完成开模开发 预计明年发布 [1] - 跨界布局基于目标市场潜力较大 与现有业务具备关联性 能有效利用自身技术优势 特别是影像赛道的积累 [4] - 智能影像设备领域中 全球全景相机市场规模2023年为50亿元 预计2027年达79亿元 运动相机市场规模2023年为314亿元 预计2027年增长至514亿元 [5] - 手持云台相机市场由GoPro、影石和大疆三足鼎立 大疆Pocket系列和影石ONEX系列分别受到Vlogger和户外运动用户青睐 [5] - 智能终端市场竞争加剧 华为、小米等头部厂商加快XR和AI领域布局 小米近期发布重量仅40克的AI眼镜 售价1999元起 [5] 市场竞争地位 - 公司曾连续三年蝉联中国手机市场销量第一 但当前市场份额出现下滑 [6] -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0%至2.952亿部 保持连续8个季度增长 但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4.0%至6896万部 [6] - 当季公司市场份额17.3%位居中国第二 出货量1190万台 同比下滑10.1% 为前五大厂商中下滑最严重品牌 [6] - 在激活量统计中 公司二季度市场份额16.37% 同比下滑5.95% 是前五名中唯一出现下滑的品牌 [7] - 销量下滑主因未能抓住国补政策机会 竞争对手小米和华为通过国补实现增长 [8] 产品战略挑战 - 公司被分析师评价为"内秀"厂商 虽在AI技术和芯片方面有所成就 但缺乏曝光度和品牌认知度 [8] - 产品缺乏显著特色 难以在折叠屏和影像技术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8] - 高端旗舰产品存在欠缺 去年10月推出的X200系列虽创下全渠道销售金额20亿的纪录 但遭遇拍摄炫光问题导致口碑下滑 [9] - 树立高端旗舰形象对带动全系产品销售和建立口碑至关重要 [10] - 国内手机市场饱和 Top6格局基本固定 企业难以单靠手机实现突破 需寻找新增长极 [1]
“前销冠”vivo四面出击:MR头显首秀后 又进军vlog市场
国际金融报· 2025-08-27 04:07
公司产品发布与规划 - 公司将于9月1日发布全新入门机型vivo Y500 主打高性价比和年轻消费群体 官方宣传其为"耐用更强大"和"vivo史上最强续航耐用双灭霸" [1] - 公司已布局手持云台相机赛道 项目于去年年底立项 首款产品定位vlog相机 聚焦创作者和摄影爱好者 目前首代产品已完成开模开发 预计明年发布 [1] - 公司上周推出首款MR头显vivo Vision探索版 采用VR基础形态和视频透视技术 支持眼动追踪加手势操控 重量仅398克 为目前市场最轻MR头显 远低于苹果Vision Pro的超600克和市场平均超500克 [2] 技术规格与市场定位 - vivo Vision搭载第二代骁龙XR2+平台 采用Micro-OLED双目8K臻彩屏和OriginOS Vision系统 最高像素达2728万 支持1.5度高精度眼动追踪和26自由度微手势识别 [3] - 该头显目前仅开放线下体验 不面向消费者销售 旨在通过用户反馈优化产品体验和生态 [3] - 公司跨界布局基于目标市场潜力大 与现有业务具备关联性 并能利用自身在影像赛道 AI操作系统和元器件方面的技术优势 [3] 市场竞争环境 - 手持云台相机领域主要分为运动相机和全景相机 2023年全球全景相机市场规模50亿元 预计2027年达79亿元 运动相机市场规模314亿元 预计2027年增长至514亿元 [3] - 智能影像设备领域由GoPro 影石和大疆三足鼎立 大疆Pocket系列定位Vlogger相机 影石ONEX系列受户外运动用户和宠物博主青睐 [4] - 智能终端市场面临华为 小米等头部厂商加速布局 如小米今年6月发布售价1999元起的AI眼镜 重量仅40克 可预见更多科技大厂入局 [4] 市场表现与竞争态势 -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0%至2.952亿部 保持连续8个季度增长 但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4.0%至6896万部 [5] - 当季公司市场份额17.3%位居中国第二 出货量1190万台同比下滑10.1% 为前五大厂商中下滑最严重品牌 一季度排名曾滑落至第四位 [5] - 二季度激活量统计中 小米以1141.76万台同比增长7.39%超越华为拿下市场第一 公司份额16.37%位居第二 但同比下滑5.95% 是前五名中唯一下滑品牌 [6] 品牌挑战与战略短板 - 公司销量下滑主因未能抓住国补政策机会 竞争对手小米和华为通过国补实现增长 导致公司市场份额明显减少 [6] - 公司虽在AI技术和芯片上有成就 但整体缺少曝光度和品牌认知度 产品缺乏特色 难以在折叠屏和影像技术领域形成显著差异化 [6] - 高端旗舰欠缺影响整体表现 去年10月推出的X200系列虽创下全渠道销售金额突破20亿纪录 但遭遇拍摄炫光问题导致口碑下滑 [7]
苹果、vivo、荣耀接连入局!手机厂商为何看好MR新赛道?
证券时报网· 2025-08-26 21:54
行业动态与厂商布局 - 多家手机厂商进军MR和AI眼镜领域,包括vivo推出MR头显、荣耀加紧研发、小米推出AI眼镜、华为和OPPO涉足AR/AI眼镜 [1] - vivo推出首款MR头显vivo Vision探索版,重量仅398克为市场最轻,采用自然眼手交互设计,目前仅开放预约体验且未公布售价 [2] - vivo MR团队规模达500人,公司认为MR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未来将作为家庭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 [2][3] - 消费电子供应链企业如领益智造、蓝思科技、立讯精密、瑞声科技等均已涉足机器人领域 [8] 市场表现与销售数据 - 苹果Vision Pro头显曾引发抢购,二手价格最高飙升至9万元/台,但随后因售价高和生态匮乏遇冷,官方起售价29999元 [3] - 截至2024年末苹果Vision Pro销量不足50万台未达预期,目前已停止该版本生产及二代产品研发 [3]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XR设备全渠道零售量30.7万台,同比增长17.6% [3] - 同期中国VR/MR设备市场零售量同比下降25.6%,从2024年上半年15.1万台降至11.2万台,延续2023年以来颓势 [3] - 2025年全球VR/MR销量预计560万台,2030年可能增长至1440万台 [5] -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6896万部同比下降4%,结束连续六个季度增长 [6]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1.4亿台同比下降0.6%,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6] - 小米集团将2025年手机销量目标修正为1.75亿部左右 [6] 技术挑战与发展瓶颈 - MR设备需具备轻便设计、高分辨率低延迟显示、强大计算续航能力、丰富应用生态、亲民价格和直观交互方式等特点 [4] - 行业预计成熟普及型MR产品还需5-10年时间,需等待技术迭代和成本下降 [4] - 手机厂商发展MR具有供应链整合管理优势,以及生态构建和软硬件组合工艺经验积累 [4] - MR与机器人在感知、交互和智能控制方面关联度高,MR可为机器人提供环境感知和操作界面 [7] - 企业从MR切入机器人领域需突破高性能传感器和实时数据处理技术、低延迟通信与协同控制、AI算法成熟度、成本控制与规模化生产、安全可靠性标准等瓶颈 [7] - 具体技术瓶颈包括供应链从消费电子级跃迁到车规级可靠度、建立真实场景机器人数据集、补齐"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系统能力 [8] 战略动机与行业趋势 - 手机厂商押注MR是在原业务基础上顺势而为,旨在提前布局人机交互下半场机遇,同时反映行业增长焦虑 [1] - vivo强调布局MR不是追逐风口,而是顺势走出的下一步 [4] - 手机企业在光学显示等核心技术积累深厚,MR设备核心组件与手机技术高度相关可实现技术协同 [5] - 智能手机市场饱和,入局MR能拓展业务边界构建多终端生态 [5] - MR在教育、医疗、娱乐、工业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6] - 手机厂商抢滩MR本质是"第二曲线"焦虑,硬件销量见顶且AR/VR与手机在芯片传感器供应链高度重叠 [6] - MR被视为下一代计算平台,提前占位可锁定生态入口 [6]
苹果、vivo、荣耀接连入局!手机厂商为何看好这一新赛道?
证券时报网· 2025-08-26 12:42
行业动态 - 多家手机厂商包括vivo、荣耀、小米、华为、OPPO进军MR或AI眼镜领域 旨在提前布局人机交互机遇并应对手机业务增长焦虑 [1]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XR设备全渠道零售量30.7万台 同比增长17.6% 但VR/MR设备零售量同比下降25.6%至11.2万台 [3] - 全球VR/MR出货主力为Meta、Sony和苹果 2025年全球销量预计560万台 2030年可能增长至1440万台 [6] 产品与技术 - vivo推出最轻MR头显vivo Vision探索版(398克)采用自然眼手交互 但未公布售价且仅开放预约体验 [2] - 苹果Vision Pro官方售价29999元起 二手价曾飙升至9万元/台 但因售价高和生态匮乏导致销量遇冷 2024年末销量不足50万台 目前已停产 [3] - 行业认为成熟MR产品需具备轻便设计、高分辨率显示、强大计算续航、丰富生态及亲民价格 预计还需5-10年发展周期 [4] 战略布局 - vivo MR团队达500人 公司将MR视为连接物理与数字世界的桥梁 并计划未来5-15年发展家庭机器人业务 [2][5] - 手机厂商发展MR具有供应链整合、软硬件工艺及算法系统优势 能推动成本控制和市场规模发展 [5] - MR与机器人在感知交互和智能控制方面高度关联 MR可提供环境数据采集和机器人操控功能 但需突破传感器、数据延迟、算法及安全标准等技术瓶颈 [8][9] 市场背景 -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6896万部同比下降4% 上半年出货1.4亿台同比下降0.6% 市场基本持平 [6] - 小米因市场增长未达预期 将2025年手机销量目标修正为1.75亿部左右 [7] - 消费电子产业链企业包括华为、荣耀、小米、OPPO、中兴及领益智造等供应链厂商均已涉足机器人领域 [10]
手机厂商涌入新赛道 竞逐人机交互下半场
证券时报· 2025-08-26 02:16
行业动态与厂商布局 - 多家手机厂商包括vivo、荣耀、小米、华为、OPPO已进军MR或AI眼镜领域 [1] - vivo推出首款MR头显vivo Vision探索版 重量仅398克 采用自然眼手交互设计 但未公布售价且仅开放预约体验 [2] - 小米推出首款AI眼镜 但曾遭遇退货潮 [1] - 消费电子供应链企业如领益智造、蓝思科技、立讯精密、瑞声科技及中兴通讯均已涉足机器人领域 [7] 产品表现与市场数据 - 苹果首款MR头显Vision Pro官方售价29999元起 二手平台价格曾飙升至9万元/台 但销量遇冷 截至2024年末销量不足50万台 未达预期 目前已停产并停止二代研发 [2]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XR设备全渠道零售量为30.7万台 同比增长17.6% [3] - 同期中国VR/MR设备全渠道零售量同比下降25.6% 从2024年上半年15.1万台降至11.2万台 [3] -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6896万部 同比下降4% 上半年出货1.4亿台 同比下降0.6% [5] - 小米集团将2025年手机销量目标修正为1.75亿部左右 [5] 技术协同与发展前景 - MR设备核心组件与手机技术在光学、显示等领域高度相关 可实现技术协同 [4] - 全球VR/MR销量2025年预计为560万台 2030年可能增长至1440万台 [4] - MR被视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 可攻克家庭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决策难题 为未来家庭机器人提供支持 [2] - MR与机器人在感知、交互和智能控制方面关联度高 MR可为机器人提供环境感知和操作界面 机器人技术可增强MR物理交互能力 [6] 行业挑战与瓶颈 - MR产业仍处早期阶段 成熟普及需5~10年 需具备轻便硬件、高分辨率显示、强大计算续航、丰富生态、亲民价格及直观交互等特点 [3] - 消费级VR市场长期面临内容荒问题 缺乏杀手级应用 多数产品聚焦游戏观影等娱乐场景 [3] - 企业从MR切入机器人领域需突破高性能传感器、实时数据处理、低延迟通信、AI算法成熟度、成本控制、规模化生产及安全可靠性标准等瓶颈 [6] - 具体需突破三大瓶颈:供应链从消费电子级跃迁至车规级可靠度 建立真实场景机器人数据集 补齐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系统能力 [7] 战略动机与行业趋势 - 手机厂商布局MR旨在提前抢占人机交互下半场机遇 同时反映行业增长焦虑 [1] - 智能手机市场饱和 入局MR可拓展业务边界 构建多终端生态 顺应沉浸式体验需求增长趋势 [4][5] - 手机厂商在发展MR方面具有供应链整合、生态构建、软硬件工艺及算法系统投入等优势 [4] - 手机厂抢滩MR本质是第二曲线焦虑 硬件销量见顶 MR与手机在芯片、传感器及供应链高度重叠 技术复用成本低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