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

搜索文档
小区给居民发红包的启示
经济日报· 2025-08-02 22:03
将个案上升为普遍经验并不容易。规模较小的住宅区,居民相互熟识,议事成本较低,自治更容易 启动;公共空间产权明晰、可经营面积充足,才能持续产生增量收益;街道层面具备愿意赋权、敢于放 手的治理理念,也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外部条件。硬件、软件、机制三者缺一不可。因此,与其简单推 广"分红模式",不如提炼其中的流程、模板与权责清单,为不同类型社区提供灵活调整的管理模式。 归根结底,这场实验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又发了一次红包,而是揭示了基层治理的一条可行路径。社 区不是天然需要物业公司才能运转,也不是必须依赖财政兜底才能安全,如何让这种模式长久运行,仍 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把这些元素沉淀为可培训、可审计、可监督的标准化模块,才能让更多小区 在面对物业退场时,从容启动可持续的治理方案。 【责任编辑:席聪聪 编辑:王钟的】 不过,完全依靠居民自主运行,容易造成"开头热、后期冷"的困境,街道与社区党委的介入提供了 关键托底。在组织层面,指导业委会依法备案、制定示范章程,使自治从"摸着石头过河"变为按规则行 事;在技术层面,提供统一财务模板、对接第三方审计,减少因专业门槛引发的猜疑;在冲突层面,设 立固定对话场所,邀请律师、调解员 ...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绿色动能强劲
经济日报· 2025-08-02 11:53
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 察右中旗风、光资源优质富集,年有效风时约7300小时,70米高度风速每秒8.8米,年日照时数3014小时,太阳能年辐射总量达1614千瓦时/平方米,风、光能源储量1000万千瓦以上[1] - 截至2024年底,全旗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91.4万千瓦,年发电量42.8亿千瓦时,2024年新开工新能源项目127万千瓦,预计年底装机规模突破300万千瓦[2] - 已建成11个风电场、6个集中式光伏电站和29座村级光伏电站,吸引华电、华能等8家风电企业和三峡、中电投等6家光伏企业入驻[2] 重点工程项目进展 - 火电灵改配置新能源项目总投资39.5亿元,总装机96万千瓦,首台风机基础已完成浇筑,预计2024年12月投产,投产后年上网电量23亿千瓦时[2] - 项目通过压缩审批时间、协调用地环保资金等难题加速推进,体现当地政府高效支持[2] 产业链延伸与装备制造 - 太重集团在察右中旗建设风电制造基地,年产600台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和5万吨塔筒,实现主体设备本地化生产[3] - 2024年试制6.25兆瓦级风电塔筒样机,并获国内首个陆上批量交付的10兆瓦风电塔筒订单[3] - 当地构建"清洁能源生产—装备制造—绿电输送消纳"循环产业链,推动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大型化、智能化发展[3]
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不断夯实
经济日报· 2025-08-02 11:40
经济形势与政策部署 - 今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8000亿元已全部下达完毕 中央预算内投资7350亿元基本下达完毕 [1] - 第三批69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下达 第四批690亿元将于10月下达 全年计划3000亿元 [1] -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报批加快设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推动民营企业更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 [3] 消费市场表现 -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5% 增速较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 较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 [1] -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 "以旧换新"带动商品销售额超1.7万亿元 [1] - 上半年限额以上家电零售额同比增长30.7% 通讯器材零售额增长24.1% 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40.3% [1]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4%(历史最低) 节约物流费用超1300亿元 [2] - 全国跨省区交易电量同比增长18.2% 占市场化交易电量比例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 [2] - 前4月全国省际贸易销售额占比40.4% 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2] 企业参与与政策反馈 - 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 将企业建议纳入"十五五"规划编制 [4] - 正统筹法律修订、政策出台等措施整治企业反映的"内卷式"竞争问题 [4]
各地新亮点|福州新区:精准落子点“数”成金
经济日报· 2025-08-02 11:35
数字经济发展 - 福州新区数字经济规模突破750亿元,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蜕变 [1] - 福建大数据交易所和福建省超算中心夯实数字新基建底座,全省最大规模算力在此集聚 [1] - 福州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数字经济产业基金,持续夯实"数字新基建"底座 [3] - 福建省数字福建云计算运营有限公司是福建唯一拥有国家新型数据中心、绿色数据中心双认证的云服务商 [3] - 福州联通获批"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标志着福建从"对台枢纽"向"亚太通信门户"跃升 [3] - 福州新区构筑覆盖"天上三朵云"、贯通"地上两条路"、筑牢"中间两中心"的坚实数字底座 [3]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福州新区(长乐区)规模以上纺织产业总产值超1600亿元,占该区规上工业总产值63% [4] - 永荣控股集团自主研发储冷技术,削减高峰时段能耗与成本,并落地锦纶首台数字化智能AI检测设备 [4] - 永荣控股集团是业内首批跨入工业4.0的企业,实现机器人自动化生产 [5] - 福建东南西北科技集团研发AI缺陷检测系统和"辅布司"平台,接入1200余台织机,实现25亿元蕾丝产能智能调度 [5] - 福建(长乐)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652家企业,连接设备10163台,覆盖15大应用场景 [6] 新兴产业发展 - 福州新区打造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新型显示、粮储食品、医药健康、文旅六大主导产业 [7] - 福州恒美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拥有全球单体工厂规模最大的超宽幅偏光片生产基地,2条2610毫米宽幅超清偏光片生产线全速生产 [7] - 昊盛科技集团产品寿命较常规提升60%以上,突破超薄偏光片制造工艺,实现微米级厚度量产 [7] - 海西新药新区基地制剂车间采用全球领先智能化生产设备,口服固体制剂生产线预计年产能达20亿片(剂) [8] - 福州新区(长乐区)启动数字车城建设,成为福建省规模化智能网联道路建成区、自动驾驶场景落地示范区 [8] - 网龙网络公司以AI赋能,推动全球教育领域变革 [8] 产业生态与规划 - "算力—模型—应用—生态"的数字经济产业全链条体系逐步成型 [9] - "百家工厂焕新计划"稳步推进,30多亿元专项资金为千行百业插上"数智翅膀" [9]
上半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4% 1300亿元物流成本是如何省下的
经济日报· 2025-08-02 09:55
物流成本与GDP比率下降 - 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4%,较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1个和0.2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创造100元GDP支出物流费用14元 [1] - 上半年物流费用节约超过1300亿元,反映出供应链协同效率增强,为实体经济减轻负担 [1] - 2027年政策目标为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3.5%左右,需深化综合交通运输改革、促进产业链融合、健全物流枢纽网络 [1] 物流成本下降驱动因素 - 产业升级与技术驱动的协同效应是主要原因,经济结构优化和物流技术创新共同推动成本下降 [1] - 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带来根本性变化,物流企业通过数字技术优化管理系统,降低空驶率,自动化仓储提升效率,新能源工具降低能耗 [2] - 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物流领域行业垄断、地方保护等问题有效解决,降低制度性成本 [2] 未来降低物流成本方向 - 需打破跨境物流、多式联运衔接环节瓶颈,聚焦铁路货运量提升和水路运输占比优化,加强高铁、港口等关键节点建设 [3] - 上海和广东提出2027年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目标分别为12%以下和13%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整体目标提供缓冲余量 [3] - 需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作用,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合力降低制度性成本,推动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 [3]
1300亿元物流成本是如何省下的
经济日报· 2025-08-02 08:57
物流成本降低成效 - 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4%,较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1个和0.2个百分点 [1] - 每创造100元GDP所支出的物流费用降至14元,上半年节约物流费用超过1300亿元 [1] - 供应链协同效率增强为实体经济减轻负担 [1] 政策目标与部署 - 2027年目标为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3.5%左右 [1] - 政策部署包括深化综合交通运输改革、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健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等 [1] - 上海提出2027年目标为12%以下,广东目标为13%左右 [3] 成本下降驱动因素 - 产业升级与技术驱动的协同效应是主要原因 [1] -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和物流技术加快创新共同推动成本下降 [1] - 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带来根本性变化,数字技术优化管理系统降低空驶率 [2] - 自动化仓储设备提升作业效率,新能源运输工具降低整体能耗 [2] 未来重点方向 - 需持续聚焦铁路货运量提升和水路运输占比优化 [3] - 加强高铁、港口等关键节点建设,强化供应链韧性 [3] - 打破跨境物流、多式联运等衔接环节瓶颈 [3] - 降低制度性成本是关键一环,需解决行业垄断、地方保护等问题 [2] 实施路径建议 - 通过政策落地、技术创新和区域协同实现目标 [3] - 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作用,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3] - 合力降低制度性成本,推动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 [3]
赴一场山海寻味之旅
经济日报· 2025-08-02 08:36
漫步山海间,鬼斧神工的太姥山汇聚了峰险、石奇、洞幽、雾幻"四绝";沙埕湾、敏灶湾、晴川 湾,湾湾相连,百余岛屿星罗棋布;"南国天山"嵛山岛,万亩草场辽阔无垠;漫步沙滩,美丽浪漫的牛 郎岗、小白鹭……游客们沉浸式体验当地独特的风俗、风貌、风情。 白天登山观海,夜晚寻味老街。导游李新带着从浙江来的旅行团,刚结束太姥山行程,下一站便前 往美食街。"团里八成游客是冲着福鼎小吃来的,有位阿姨专门列了清单,说要把肉片、鱼片、珍珠小 笼包挨个尝尝。"李新说。 跟着旅行团一行踏进桐山溪西小吃美食街,跨河廊桥、仿古建筑门楼、高悬的灯笼、琳琅满目的美 食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映入眼帘,历史的厚重感和市井的烟火气在此碰撞融合,"老"而弥新。 作为中国烹饪协会授予的"中国首个美食地标城市",福鼎市盛产各种山珍、海味、河鲜,拥有千年 美食文化,创造了"八盘五宴"等传统宴席,在378种福鼎小吃品种中,有104种获评"中华名菜、名点、 名小吃"。2024年,全市美食产业综合产值超60亿元,带动近10万人就业。 美食的"溢出效应"也在改写福鼎市的旅游版图。近年来,福鼎市不断撬动"美食引流、文旅增粉"的 乘数效应,深入探索"旅游+""+旅游"模式, ...
从卖咖啡到卖“解决方案”
经济日报· 2025-08-02 08:36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2019年,瞄准全球精品咖啡豆核心产区埃塞俄比亚,借助共建"一带一路"机遇与当地建立直采供应链 [2] - 用3年时间实现了从咖啡代工到建立自有品牌的转型 [1] - 2022年自有品牌上线电商平台,实行线上线下"双轨战略" [2] 技术创新与生产优势 - 自主研发零下40摄氏度真空冻干技术,能还原咖啡豆90%的风味,实现冷水3秒速溶 [1] - 柔性化生产线可同时处理10种咖啡豆 [1] - 烘焙、冷萃、冻干、罐装全流程设备均实现国产化 [2] - 冻干咖啡粉年产量提升至1000吨 [2] 市场表现与业务模式 - 国内埃塞俄比亚冻干咖啡粉80%以上通过公司生产 [2] - 为国内几十个新茶饮与咖啡品牌提供代工服务,年产值超5亿元 [2] - 自有品牌"双11"期间冻干咖啡粉复购率超40% [2] - 从"卖产品"转型为提供"咖啡解决方案",开发定制化服务如"菜单升级包" [3] 产业链布局与战略规划 - 构建"非洲原料—河南制造—全球销售"的模式 [3] - 将代工业务向"技术输出"转型 [3] - 全产业链布局打破地域限制 [1] - 通过全链成本把控打"价值战"而非"价格战" [2]
河南南阳做强生物制造
经济日报· 2025-08-02 08:36
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规划 - 南阳市发布《南阳市抢抓发展机遇打造生物制造先导区行动计划》,围绕项目牵引、平台建设、要素保障三大重点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目标打造"生物制造强市" [1] - 河南千牧生物制药项目由千红制药和牧原集团联合投资建设,已落地投产,填补河南省高端肝素原料药品空白,推动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 [1] - 南阳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现有规上企业46家,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约400亿元,拥有牧原实验室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5家,具备"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能力 [1] 合成生物产业布局 - 依托南阳市合成生物研究院技术优势,打造"高效、低耗、绿色"生物发酵产业平台,重点推进无豆日粮必需氨基酸高效生物合成及产油酵母微生物合成油脂替代项目产业化 [1] - 大力发展高端生物基材料,探索"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推动食品工业迭代升级 [1] 科研平台与成果转化 - 牧原实验室采用"一中心一基地"模式:郑州研发中心已运行,南阳中试基地首个转化项目"牧元安粮异亮氨酸项目"进入量产,预计年产值约2.4亿元 [2] - 整合牧原实验室、南阳理工学院等资源,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 产业集群化发展 - 南阳生物制造产业形成龙头带动、链群推进格局,具备强研发能力和广市场覆盖 [2]
让绿色业务成为增长极
经济日报· 2025-08-02 08:36
生产效率与智能化转型 - 公司预制构件智能化生产线可满足1200多个模具同时运转,1天完成5300件预制构件,生产效率较传统生产线提升近3倍 [1] - 公司推进"六化转型"战略,包括品质化、专业化、高端化、精细化、数智化、绿色化 [1] - 公司在海底隧道、水下隧洞、长大隧道、特异型桥梁等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参与国内60%以上海底隧道、50%以上特长隧道建设 [1] 技术创新与工程突破 - "引汉济渭超长深埋秦岭隧洞关键技术及应用"解决4000余次岩爆、600余次突涌水、880多米底板隆起等难题,实现16.5公里钻爆法施工、7.2公里通风距离和27.3公里隧洞相向贯通 [2] - 2024年公司获得授权专利230件(发明专利52件),取得软件著作权19项 [3] - 在天津地铁8号线下瓦房站软土地区施工中采用先进加固技术,完成天津市在建最深地铁车站建设 [2][3] 绿色制造与节能技术 - 清远盾构基地通过设备再制造节能60%、节材70%,减少钢材消耗约500吨,相当于节约标准煤800余吨,再制造成本降低60% [4] - 基地拥有60余台(套)自动化设备,年生产盾构刀具1万余套 [4] - 中德天津大邱庄生态城展示中心实现综合节能率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148%,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多吨 [6] 民生工程与生态治理 - 天津海滨大道开放段项目建成后提升滨海新区路网通行效率,其中公司承建标段全长约10公里 [7] - 雄安新区农村纳污坑塘治理项目中完成20余个坑塘生态修复,采用垃圾处理、污水截流、人工湿地等技术 [8] - 天津造甲村湿地水乡项目惠及1.9万多户村民,改善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成为农村真空负压污水处理样板工程 [8] 区域基建与国家战略 - 2024年公司参与京滨城际铁路、雄忻高铁河北段、雄商高铁等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 - 津南区中医医院新址建设项目预计年底完成基础防水工程,建成后将改善居民就医环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