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证券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银行理财市场呈现回暖迹象!
证券日报· 2025-11-21 08:21
银行理财市场近期表现 - 全市场新发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增加,上周(11月10日至11月16日)新发573款,较前一周增加41款 [1] - 开放式产品新发166款,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02%,较前一周上涨0.08个百分点 [1] - 封闭式产品新发407款,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达2.38%,较前一周微升0.02个百分点 [1] - 市场呈现“量价齐升”的积极态势,存款利率下行及居民资金再配置需求是主要推动力 [1] 四季度规模展望 - 业内专家普遍持乐观态度,预计银行理财发行规模将保持温和增长 [2] - 存款利率下行叠加前期高息存款到期,居民资产配置需求持续释放 [2] - 权益市场逐步回暖,“固收+”类产品的发行规模或将逐步增加 [2] - 纯固收类产品整体收益率预计仍呈下行趋势 [2] - 银行理财规模在四季度预计将呈现“稳中有缓”的增长特征,增速可能会逐步放缓 [2] 规模扩张与收益稳健的平衡策略 - 搭建“固收打底+多元增厚”的资产配置框架,以固收类资产控制波动,适度增配权益等资产提升收益 [3] - 细化产品分层,针对不同风险偏好的客群设计差异化产品 [3] - 强化久期管理与流动性储备,防范市场波动引发的大规模赎回风险 [3] - 持续强化“多资产、多策略”体系建设,提升对权益、REITs等非传统资产的配置能力 [3] - 借助数字化投研工具与客户分层体系,实现不同风险偏好客群的精准匹配 [3] 理财公司的发展方向 - 持续强化投研能力与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搭建覆盖债券、权益、商品等领域的深层次研究体系 [4] - 深化“固收+”策略分层,针对稳健型客户和进取型客户推出差异化产品 [4] -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测试评估极端环境下的收益稳定性 [4] - 借助数字化转型提升投研效率与客户适配精准度,实现规模、收益与风险的动态均衡 [4]
15只今年新发科创债ETF规模均超百亿元
证券日报· 2025-11-21 07:25
债券ETF市场规模与增长 - 截至11月19日,债券ETF总规模达到7148.17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 [1] - 债券ETF规模自2024年末的1739.73亿元增长至7148.17亿元,年内增量高达5408.41亿元,占当前总规模的75.66% [2] - 债券ETF产品总数达到53只,其中33只为年内新成立,占比超过62% [2] 产品品类与创新 - 53只债券ETF涵盖可转债、国债、公司债、科创债、信用债、城投债等品类 [2] - 首批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规模增至1200.24亿元,其中7只规模超百亿元 [2] - 24只科创债ETF规模增至2549.13亿元,其中15只规模超过百亿元 [2] - 新产品如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和科创债ETF的推出填补了市场空白 [3] 规模增长驱动因素 - 政策支持与制度优化是重要驱动,如信用债ETF被纳入债券通用回购质押库,提升了流动性和吸引力 [3] - 债券ETF产品数量相对较少,在资产配置中具备稀缺性,例如30年期国债指数基金全市场仅有2只且均为ETF形式 [3] - 债券ETF具有操作方便、交易灵活快捷、可场内质押等特点,相比场外债券指数基金优势明显 [3] - 在低利率环境下,债券ETF凭借低波动、低费率、高透明度和灵活交易的特点,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4] 投资者需求与应用 - 对个人投资者,科创债ETF降低了投资门槛,可高效盘活证券账户闲置资金,并作为“股票+债券+现金”组合中的优质信用债配置工具 [4] - 对机构投资者,科创债ETF支持波段操作与风险敞口管理,可作为快速建仓与资产替代工具,也是“核心—卫星”策略中构建底仓的优质选择,还可通过质押融资实现杠杆增厚收益 [4][5] - 债券ETF的高透明度和标准化特性契合机构风控和资产配置需求,其与其他资产相关性较低,能有效降低整体投资组合风险 [6] 未来发展前景 - 证监会发布的行动方案提出稳步拓展债券ETF,持续丰富产品供给,支持推出更多流动性好、风险低的不同久期利率债ETF [6] - 债券ETF市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产品矩阵有望持续丰富 [7] - 目前债券ETF布局以机构为主导,但个人投资者、公募FOF、投顾平台等参与度有望逐步提升 [7]
资本热潮下机器人产业更要冷思考
证券日报· 2025-11-21 07:24
其一,深耕技术"护城河",避免"空心化"。当前部分企业过度追逐概念炒作,核心零部件却依赖进口。 企业应聚焦关键技术,如高精度减速器、智能控制系统等,通过产学研协同,实现突破,并以此构筑自 身核心竞争力。 ■ 贾 丽 近日,宇树科技完成IPO辅导,再次点燃机器人产业资本热潮。今年以来,具身智能企业密集冲刺资本 市场,折射出行业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一热潮的形成,得益于市场、政策等多重战略机遇的叠加。而谁 能率先拥抱资本市场,就能赢得技术研发、产能扩张和市场开拓的先发优势。 然而,热潮之下更需冷静思考:拥抱资本市场,部分企业抢得先机,产业洗牌却也已悄悄酝酿。在笔者 看来,面对机遇与挑战,机器人企业必须要具有清晰的战略思路,以及坚定不移的执行力,才有可能脱 颖而出。 其二,加快实现商业化。机器人产业不能仅停留在实验室,而是必须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可聚焦 工业、医疗、养老等场景需求,打造"技术+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制造业痛点,开发机器人 柔性生产线;针对老龄化社会,研发陪护型服务机器人,以真实需求驱动产品迭代,实现从"样 品"到"商品"的跨越。 其三,构建"生态化"协作网络,避免单打独斗。机器人产业涉及硬件 ...
AI入场“挑战”基金经理
证券日报· 2025-11-21 07:18
本报记者 昌校宇 方凌晨 对于天弘基金这样服务数亿客户、管理万亿元资产的机构而言,AI的驱动更为具体。该公司相关人士 向《证券日报》记者坦言:"传统模式下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高,这是典型的'规模不经济',AI让公司 实现了'智能规模化',用技术把规模优势真正转化为服务能力,而不是让规模成为包袱。" 事实上,这种由真实业务需求驱动的创新,源于持续数年的深耕。博时基金自2018年成立金融科技中心 起,便前瞻性地布局AI,并于2023年设立人工智能实验室;诺安基金早在3年前就开启了AI技术的沉淀 之路;兴业基金则在2021年就开始建设基于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智能投研平台,并于2023年推 出自研的"兴小二"AI债券交易机器人。 "我们不会轻易被AI(人工智能)取代,但很可能会被率先使用AI的人取代。"一位头部公募机构人士对 《证券日报》记者坦言。这折射出当前公募基金行业面对人工智能潮涌的思考与布局。 今年以来,DeepSeek等大模型火爆出圈,不仅席卷科技界,也在公募基金行业掀起一场"AI落地应用竞 赛"。喧嚣之下,一个核心问题亟待解答:这究竟是一场迫于压力的技术跟风,还是一次源于内在的破 局重生? 《证券日 ...
司法对并购造假亮剑
证券日报· 2025-11-21 07:18
案件核心判决与影响 - 宜通世纪收到广州中院刑事判决书,被告人许某群因在并购重组中提供资金并帮助财务造假,构成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50万元,追缴违法所得4000万元发还公司[1] - 该判决体现了打击财务造假“追首恶”与“打帮凶”并重的司法导向,有助于震慑潜在造假者并保护上市公司及投资者权益[1] 宜通世纪并购倍泰健康案详情 - 2016年宜通世纪以发行2178.99万股及支付现金4.4亿元方式收购倍泰健康100%股份,交易总对价10亿元,交易对手方承诺2016至2019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3.11亿元[2] - 2017年倍泰健康在方某林组织下虚构订单财务造假,导致宜通世纪2017年年报财务造假,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后被证监会行政处罚[2] - 倍泰健康原实际控制人方某林因合同诈骗罪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追缴、退赔总额以7.7亿元为限,二审维持原判[2] 许某群在案件中的角色与行为 - 许某群在并购协议签订履行过程中,积极提供资金给倍泰健康填补非经营性占用缺口,并帮助同案人财务造假,致宜通世纪支付明显不合理高价购买标的[3] - 许某群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被认定为从犯,但因审理期间脱逃且归案后拒不认罪,法院依法作出判决[3] 监管趋势与行业案例 - 证监会强调对配合造假方同步追责,坚持“追首恶”与“打帮凶”并举,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化追责体系,全面惩处财务造假各方[4] - *ST天山跨界并购大象广告案中,交易对手方陈某宏因合同诈骗罪被判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取得的公司股份已被划转至回购账户[5] 财务造假立体追责机制现状 - 对并购重组财务造假相关方的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已形成,监管部门对交易对手方处罚往往比上市公司更重[6] - 近期出现判处交易对手甚至协助造假的供应商、客户承担连带责任的民事案件,但对资金提供方追究刑责的案件仍较为罕见[6] 资本市场造假惩防机制强化 - 自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以来,财务造假刑事责任追究案例明显增多,如起步股份因欺诈发行证券罪被判罚金1000万元,金通灵科技被判罚金800万元及相关责任人获刑[7] - 需在不同维度实现立体化追责,包括明确协助造假者的“明知”“故意”等标准,确立造假者共同担责要件,以瓦解造假生态链[8]
今日视点:ESG质量“重新定义”上市公司估值体系
证券日报· 2025-11-21 07:11
其二,重构风险定价逻辑,高质量ESG成为降低风险溢价的有力工具。 在经典估值框架中,风险与收益相匹配。ESG表现不佳的企业,往往面临更高的政策合规、环境污染与 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潜在风险,投资者会相应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导致折现率上升、估值承压。 而ESG评级提升,相当于为企业构建起一套风险防控机制:规范的环境管理可减少环保处罚与相关成 本,健全的治理结构能抑制内部人控制与决策失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则有助于维护品牌声誉、降低舆 情危机发生概率。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降低企业整体风险水平,带动估值折现率下行,从而推升企业的 合理估值。 ■ 苏向杲 11月18日,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副司长张艳在2025年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交流会上表示,截至上周 末,MSCI中国A股指数成分股中有36.8%的企业ESG评级提升,全球领先评级(AAA、AA级)的家数 占比由去年底的7.2%大幅跃升至14%,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提升。 ESG是融合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综合性标准,能够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上述数据不仅反映出A股 上市公司在经营理念与管理方式上正发生积极转变,也表明资本市场对ESG质量的关注度正持续提升。 笔者认为,在我国经济转 ...
广州市品高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
证券日报· 2025-11-21 06:58
公司股权变动 - 信息披露义务人厦门江原聚芯信息咨询合伙企业和厦门江原创芯技术开发合伙企业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合计受让品高股份控股股东北京尚高持有的公司13,566,633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2% [8][11][12] - 其中,江原聚芯受让7,518,176股(占公司总股本6.65%),江原创芯受让6,048,457股(占公司总股本5.35%)[8][13][14] - 本次股份转让价格为36.817元/股,交易总价款为499,482,727.16元 [12][16][17] 交易方背景与关系 - 两家信息披露义务人(江原聚芯、江原创芯)的实际控制人均为李瑛,构成一致行动关系 [7] - 其关联公司深圳江原科技专注于全国产AI芯片研发,已完成全流程国产自主先进工艺芯片的成功量产交付 [7] - 品高股份与江原科技已确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旨在国产算力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7][51] 战略合作与投资 - 品高股份董事会审议通过,拟向战略合作伙伴江原科技投资4亿元人民币 [44] - 该投资基于江原科技24.139亿元的投前估值,增资完成后公司预计合计持有江原科技15.4182%的股权 [44][45] - 此次投资旨在加强双方在国产算力领域的战略协同,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自主可控和产业升级 [44][51] 公司治理变动 - 公司总经理黄海辞去总经理职务,以更专注于履行董事长职责,集中精力于公司长期战略规划与发展方向 [34] - 黄海辞任总经理后仍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并继续担任公司董事长 [34] - 公司董事会聘任李淼淼为新任总经理,李淼淼先生此前担任公司董事会秘书,具有投资银行和科技公司管理经验 [36][38] 交易细节与安排 - 本次权益变动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控股股东仍为北京尚高,实际控制人仍为黄海、刘忻、周静 [11][53] - 股份转让价款将分三期支付,首期10%于协议签署后10日内支付,后续款项在股份交割日后支付 [16][17] - 受让方承诺,通过本次交易取得的股份自登记至其名下之日起12个月内不得转让 [15][56]
房屋体检有望在多个城市铺开
证券日报· 2025-11-21 00:18
《通知》明确,将对郑州市房龄30年及以上的城镇住宅房屋实施首次体检,并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房 龄30年及以上的城镇非住宅房屋实施首次体检,体检内容涵盖城镇房屋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围护系 统、设备设施及管线等重要部件。 《通知》显示,体检结论分为"通过""基本通过"和"不通过"三类。对于结论为"不通过"的房屋,将督促 房屋使用安全责任人停止使用,并进一步开展房屋安全鉴定或采取加固、修缮等处置措施。竣工验收或 安全鉴定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记者在梳理时注意到,与郑州类似,大部分城市普遍规定房龄在30年左右的"高龄"房屋为主要体检对 象。例如,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于10月30日印发《长沙市城镇房屋结构安全体检技术指南(试 行)》,明确对不同类型房屋的定期体检频次作出细致划分,房龄在25年内的一般不强制进行体检,房 龄超25年未达设计使用年限的公共建筑每5年至少1次;同类多业主住宅每10年至少1次;经营性自建房 经营前必须体检,房龄超25年的每2年至少1次。 近期,多地持续推进房屋体检制度落地,郑州、东莞、武汉、长沙等城市相继发布相关实施方案或技术 规范等,在明确体检对象、体检内容的同时,也开始逐步建立资金保障机 ...
ESG质量“重新定义”上市公司估值体系
证券日报· 2025-11-21 00:16
11月18日,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副司长张艳在2025年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交流会上表示,截至上周 末,MSCI中国A股指数成分股中有36.8%的企业ESG评级提升,全球领先评级(AAA、AA级)的家数 占比由去年底的7.2%大幅跃升至14%,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提升。 ESG是融合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综合性标准,能够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上述数据不仅反映出A股 上市公司在经营理念与管理方式上正发生积极转变,也表明资本市场对ESG质量的关注度正持续提升。 笔者认为,在我国经济转型加速、资本市场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ESG已逐渐成为重塑上市公司估值 逻辑的重要变量。具体而言,ESG质量正从四个维度"重新定义"上市公司的估值体系。 而ESG评级提升,相当于为企业构建起一套风险防控机制:规范的环境管理可减少环保处罚与相关成 本,健全的治理结构能抑制内部人控制与决策失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则有助于维护品牌声誉、降低舆 情危机发生概率。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降低企业整体风险水平,带动估值折现率下行,从而推升企业的 合理估值。 其三,影响资本成本,高质量ESG带来融资优势。 其一,重塑估值逻辑,ESG质量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 ...
是助手更是诤友 AI入场“挑战”基金经理
证券日报· 2025-11-21 00:16
"我们不会轻易被AI(人工智能)取代,但很可能会被率先使用AI的人取代。"一位头部公募机构人士对 《证券日报》记者坦言。这折射出当前公募基金行业面对人工智能潮涌的思考与布局。 今年以来,DeepSeek等大模型火爆出圈,不仅席卷科技界,也在公募基金行业掀起一场"AI落地应用竞 赛"。喧嚣之下,一个核心问题亟待解答:这究竟是一场迫于压力的技术跟风,还是一次源于内在的破 局重生? 对于天弘基金这样服务数亿客户、管理万亿元资产的机构而言,AI的驱动更为具体。该公司相关人士 向《证券日报》记者坦言:"传统模式下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高,这是典型的'规模不经济',AI让公司 实现了'智能规模化',用技术把规模优势真正转化为服务能力,而不是让规模成为包袱。" 事实上,这种由真实业务需求驱动的创新,源于持续数年的深耕。博时基金自2018年成立金融科技中心 起,便前瞻性地布局AI,并于2023年设立人工智能实验室;诺安基金早在3年前就开启了AI技术的沉淀 之路;兴业基金则在2021年就开始建设基于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智能投研平台,并于2023年推 出自研的"兴小二"AI债券交易机器人。 博时基金相关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