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报

搜索文档
中国神华披露煤炭销售量、火电发电量下降原因
中国电力报· 2025-05-18 16:11
业绩概览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5.85亿元,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119.49亿元 [1] - 商品煤产量8250万吨,总发电量504.2亿千瓦时 [1] 煤炭业务 - 一季度煤炭销售量9930万吨,同比下降15.3%,其中自产煤7850万吨(-4.7%),外购煤2080万吨(-40.4%) [2] - 销量下降主因:产能恢复快于需求、气温偏高、库存高位导致市场偏弱运行 [2] - 公司通过统筹自产与外购、优化生产调度应对市场变化,并计划拓展外购煤客户及供应商 [2] 煤化工业务 - 一季度煤化工利润总额4300万元,同比增长168.8%,主要因原料煤采购价下降及修理费减少 [3] 智能化建设 - 目标2025年实现煤矿全智能化,2035年建成智能神东和准能矿区 [4] - 截至一季度已建成3座国家级智能示范煤矿、7座公司级高级智能化煤矿、16座中级智能化矿井 [4] - 露天煤矿实现400台套设备无人驾驶,应用330余台套煤矿机器人 [4] 发电业务 - 2025年发电板块资本开支计划174亿元,6个在建燃煤项目共12台机组(934万千瓦装机) [5] - 印尼南苏1号、九江二期、北海二期合计470万千瓦机组预计下半年投运 [5] - 一季度发电量504.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0.7%,主因全国火电需求下滑及区域火电降幅显著(如广东、内蒙古等) [6][7] 未来增长驱动 - 巩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一体化运营模式 [7] - 煤炭板块新建项目新街一井/二井/塔然高勒煤矿(2600万吨产能)及新街三井/四井(1200万吨探矿权储备) [8] - 发电板块超900万千瓦机组在建,完成杭锦能源并购(新增38亿吨资源量、4矿及2台60万千瓦机组) [8] - 近两年研发投入超40亿元,聚焦智能化绿色化开采及新技术应用 [8]
车网互动迈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中国电力报· 2025-05-16 09:46
政策推进与试点落地 - 国家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将9个城市和30个项目列入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范围标志着车网互动进入规模化应用试点新阶段[1] - 2023年12月发布首个车网互动顶层设计文件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技术标准体系到2030年实现规模化应用[2] - 2024年7月《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加强电动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2] 行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充电设施总数1281.8万台同比增长49%全年充电量突破11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3] - 南方电网跨省联动车网互动活动吸引5省份63城市超10万辆次新能源汽车参与互动电量达50万千瓦时[3] - 山东构建虚拟电厂实现最大调节负荷3.66万千瓦已常态化参与电力现货市场[3] 技术挑战与瓶颈 - 高频次充放电对动力电池循环寿命和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车主面临电池衰减加速和售后难问题[4] - 充电设施智能化水平不足私人充电桩缺乏智能调控功能难以适配电网动态调节需求[4] - 电网控制计算能力、通信速度和可靠性面临大规模分散式车网互动需求挑战[4] 标准体系与协同问题 - 现行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标准未对车网互动功能作出有效规范数据交互、运行调控等标准体系待建立[4] - 不同厂商通信协议与数据接口未统一导致车桩网协同效率低下[4] - 15千瓦车网互动充电桩价格超2万元是常规直流桩的2-3倍收益难覆盖成本[5] 未来发展路径 - 需加强电池高频充放电寿命和安全防控技术研发推进双向充放电设备和光储充一体化关键技术[6] - 加快建立跨汽车、电网、交通等领域的统一标准体系完善充放电设备并网技术等标准[6] - 优化峰谷分时电价机制探索新能源汽车放电价格机制推动虚拟电厂聚合资源参与电力市场[6]
强化停电风险研判 筑牢电力安全防线
中国电力报· 2025-05-15 11:04
美洲地区停电事故分析 - 智利、洪都拉斯、巴拿马、古巴、阿根廷等美洲国家在2023年第一季度相继发生全国性大停电事故,对当地经济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冲击 [1] - 跨国电网建设虽能提升能源互补能力,但管理协调不善会威胁电网安全,涉及政策法规差异、技术标准不统一、调度机构缺乏协同等问题 [3] -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防线需通过多层协同控制阻断局部故障扩散,但跨区互联规模扩大导致防线动态适配能力要求提高,参数失配可能引发连锁故障 [3] 跨国电网风险与挑战 - 跨国电网面临制度架构层面的权责模糊、信息共享滞后问题,技术标准层面的运行方式错配风险,以及运行管理层面的独立处置冲突 [3] - 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互联电网(如中老、中巴500千伏工程)推进迅速,但需防范联网系统故障对互联各方安全的连锁影响 [5] - 新能源占比提升使电力系统运行边界复杂化,高比例电子设备加剧交互耦合,传统安全防线难以覆盖所有场景 [6] 对中国电力行业的启示与建议 - 建议强化跨国电网互联顶层设计,制定专项规划并融入国家能源战略框架,明确发展目标与安全运行边界 [5] - 需主导制定跨境互联技术标准,完善调度协调规则,开展政企联合反事故演练以提升跨境应急效率 [5] - 应攻关在线安全稳定防御技术,优化保护装置配置与机网协调参数,构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防线 [6]
推进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下的电网韧性建设
中国电力报· 2025-05-15 10:17
可再生能源高渗透率下的电网脆弱性 - 西班牙4月28日突发重大电网故障,暴露新能源高渗透率下的系统性挑战,为全球能源转型敲响警钟[1] - 德国2022年因静风天气导致风电出力骤降被迫重启煤电,美国得州2021年寒潮致半数风机冻结引发大停电[3] - 可再生能源波动性与惯性缺失问题突出,天气影响导致出力剧烈波动且缺乏传统火电的旋转惯量支撑[3] - 调节资源结构性短缺,储能、燃气发电等灵活性电源建设滞后,电网应对功率波动的缓冲能力不足[3] - 跨区域电力互济能力薄弱,输电通道容量不足难以匹配新能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性[3] 西班牙电网问题的深层矛盾 - 西班牙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51.5%,但电网投资逐年下滑,调节电源与数字控制系统投入不足[3] - 重电源轻电网的发展模式导致系统备用容量仅剩3%,光伏突发脱网时缺乏应对能力[3] 构建新型电网的核心路径 - 加快储能规模化建设,重点推进构网型储能和抽水蓄能电站,提升系统快速响应能力[5] - 激活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潜力,探索气电与新能源打捆运行模式,形成多能互补调节体系[5] - 构建基于数字孪生和智能传感的全景感知体系,实现风光出力与负荷变化的秒级监测预警[5] - 推广虚拟同步机、构网型逆变器等主动控制技术,增强新能源机组对电网频率电压的主动支撑[5] 跨区域电力互济与政策机制 - 加快特高压通道建设提升跨省区输电能力,破解新能源富集区外送瓶颈[5] - 深化与中亚、东南亚电力互联合作,探索构建亚洲超级电网提升区域能源安全[5] - 健全辅助服务市场,通过容量补偿、峰谷电价等市场化手段激励灵活性资源参与调峰调频[6] - 建立新能源出力与气象数据联动预警系统,制定分级应急响应预案强化极端天气应对能力[6]
中国绿证:畅行中国 走向世界
中国电力报· 2025-05-15 08:55
粤港澳大湾区绿证市场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绿证绿电累计交易量达1329亿千瓦时,平均增速10倍,2024年交易量4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倍 [3] - 2025年一季度大湾区绿证绿电交易量7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倍,占全国同期交易量的39% [3] - 大湾区新能源装机容量超2亿千瓦,南方电网非化石能源电能量占比达55% [4] 绿证市场参与主体与消费趋势 - 2024年绿电消费参与主体超3000家,高耗能、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成消费主力 [6] - 个人绿证消费量达6.3万个,个人绿色电力消费增长185倍,绿色充电桩试点推动新能源车充绿电模式 [7] - 南方电网通过"西电东送"每年向大湾区送电超2000亿千瓦时 [4] 中国绿证国际认可与影响 - RE100全面认可中国绿证,标志着中国绿证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 [9][10] - 绿证可助力外向型企业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绿色贸易壁垒,提升产业链"含绿量" [11] - 中国已构建全范围覆盖、全周期闭环的绿证制度体系,绿证代表绿色电力消费理念普及 [11] 绿证应用创新与政策衔接 - 国家电投将绿证收益权作为质押物开展绿色权益融资贷款,探索绿证金融创新 [13] - 绿证应用从电力消费证明扩展至企业碳减排、产品碳足迹管理及国际竞争力提升 [12] - 政策推动绿证与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制度衔接,需完善剩余碳排放因子方法学 [12]
东方电气集团发布9项绿色低碳技术
中国电力报· 2025-05-14 14:26
东方电气绿色低碳技术发布会 - 东方电气在四川德阳召开全球发布会,展示绿色低碳产业前沿技术、成果与应用场景,体现其作为能源装备制造"国家队"的战略定位 [1] - 公司紧扣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需求,实施"领先战略"与"11256"发展战略,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路径 [1] 海上风力发电技术 - 推出全球单机容量最大(26兆瓦)、叶轮直径最长的全国产化海上风电机组,具备抗台风、高可靠性特性 [3] - 在10米/秒风速下年利用小时数超4000小时,年发电量达1亿度 [3] 重型燃气轮机技术 - 自主研发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50兆瓦F级燃气轮机(G50),实现高端能源装备重大突破 [5] - 单台机组1小时发电量超7万度,可满足7000户家庭日用电需求,年减碳50万吨,累计运行超8000小时 [5] 抽水蓄能产业 - 掌握全套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三高一宽"技术体系(水力高稳定性、结构高可靠性、运行高适应性) [7] - 数字化工厂年产能达50台套/1500万千瓦 [7] 光热发电技术 - 具备全产业链能力,参与建设哈密50兆瓦、阿克塞110兆瓦(光热+光伏)、共和100兆瓦及西藏安多100兆瓦(世界最高海拔)等20余个项目 [9] 深地钻探装备 - 研制全球首台12000米特深井智能钻机,实现全链条国产化与自动化关键技术突破 [11] - "梦想"号装备体系攻克动态井架设计、泥浆智能处理等技术难题 [11] 新一代煤电技术 - 在清洁降碳、灵活调节、智能运行方面取得突破:瘦高型炉膛结构增强稳燃能力,汽轮机解决深度调峰效率瓶颈,发电机采用数字化智能制造 [13]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 - 700兆瓦高效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为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参数最高技术,应用于云南红河项目 [15] - 热效率提升至46.5%,年节约标煤17.5万吨,减碳50万吨 [15] 绿色电厂解决方案 - 突破煤电机组节能提效、灵活高效、低碳化改造关键技术,熔盐储热系统等效循环效率达85%以上 [17] 智慧化产品应用 - 智慧产品覆盖30万千瓦至百万千瓦级机组,开发设备健康管理、运行优化等数十项功能模块,应用于多个电厂 [20]
资本市场“国家队”眼中的电力黑马
中国电力报· 2025-05-14 11:41
全社会用电量及电力行业表现 - 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累计238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电力行业持续向上生长 [1] - A股电力板块74只个股中,26只获"国家队"持有,最新持仓市值529.5亿元 [1] "国家队"持股情况 - "国家队"一季度增持电力板块6只个股,减持9只,增持个股最新持仓市值65.31亿元 [3] - 增持名单中民营企业占1席,体现对民营经济的促进与支持 [3] - 浙能电力获"国家队"增持数量最多,达6841.11万股 [3] - 宝新能源获增持1493.51万股,归母净利润逆势上升46.40%至2.99亿元 [3] 中央汇金持股情况 - 中央汇金持有电力板块10只个股,持股总量5.62亿股,最新持仓市值36.31亿元 [5] - 中闽能源获中央汇金持有2.09亿股,对应市值9.48亿元 [5] - 中闽能源一季度营收、盈利分别同比增长10.43%、18.1% [5] 中国证金资管持股情况 - 中国证金资管持有电力板块6只个股,最新持仓市值84.35亿元 [8] - 京能电力获增持6841.11万股,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129.84%至10.63亿元 [8] - 国投电力被持股总量达14.25亿股,雅砻江水电站贡献利润29.97亿元 [8] 社保基金持股情况 - 社保基金持有电力板块10只个股,最新持仓市值84.35亿元 [11] - 中国核电获社保基金持有1.02亿股,总量居首 [11] - 中国核电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2.70%,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55% [11] 行业前景展望 - 中闽能源2025年全年归母净利润有望同比再增41.72%,达到9.2亿元 [6] - 国投电力雅砻江流域待开发水电装机超过1000万千瓦,业绩增量有望持续释放 [9] - 中国核电在建及核准待建机组提升至20台,未来业绩上升再添动能 [12]
中国绿证被RE100全面认可!背后承载着怎样的战略价值?
中国电力报· 2025-05-14 11:20
RE100全面认可中国绿证的背景与意义 - 气候组织正式宣布RE100全面认可中国绿证,标志着中国绿证体系获得国际权威认可[1] - 决策时点基于中国绿证制度完善及成员企业需求,270家在华RE100成员企业年用电量达770亿千瓦时,其中59%来自可再生能源[2] - 中国绿证体系已形成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具备项目溯源和环境效益核算的高透明度[3] 中国绿证体系的特点与优势 - 中国绿证涵盖项目注册、签发、交易、应用及注销全流程,实现端到端可追溯性[3] - 政策基础坚实,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百问百答(2025年版)》为企业提供操作指南[6] - 绿证与RE100标准接轨简化了企业声明绿电消费的流程,提升采购灵活性[4] 对企业和市场的影响 - 预计将吸引更多企业加大采购力度,推动市场规模扩大和价格合理化[4] - 为在华企业提供多元化绿电采购选项,降低采购成本并加速全球绿电生产-消费循环[4] - 跨国企业实践显示,绿证机制可助力产业链绿色升级,中国企业可借鉴国际经验[6] 国际化机遇与未来行动 - 绿证国际化为中国出口企业提供窗口期,建议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以提升竞争力[7] - 气候组织与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签署备忘录,推动中国绿证快速落地和国际互认[7] - 未来合作将聚焦绿色电力消费、政策研究和国际合作,加速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8]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迈向新阶段
中国电力报· 2025-05-14 10:1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 和。为此我国稳步完善碳市场交易制度,加快构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截至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 交易市场涵盖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总量比重约 40%。 加强多政策有机融合,推进电碳市场协同建设。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为主体,综合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 权重、绿色电力消费比例、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等政策机制,形成政策组合合力,推动电碳 市场协同建设。推动碳排放权、绿电、绿证、CCER等环境权益的市场联通与价格联动,拓展企业环境 权益获取渠道,完善碳定价机制,实现碳、电、绿证价格联动传导,形成"生产过程低碳化+能源消费 清洁化"的双轮驱动减排模式。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细化碳配额分配方案,确保配额政策分阶段平稳有序过渡。《方案》结合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 基于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阶段制定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的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将2024年度的 配额量设置为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企业无需支付履约成本;基于碳排放强度确定2025年度和2026年度 配额量,将企业 ...
长三角省间交易电量力争达1800亿千瓦时
中国电力报· 2025-05-14 08:43
长三角电力市场建设目标 - 力争2025年长三角省间交易电量总体规模达到1800亿千瓦时左右,占区域市场化交易电量比重超过10% [1] - 长三角省市间互济交易电量同比增加2倍 [1] - 区域内跨省绿电交易电量达到12亿千瓦时 [1] 电力市场建设重点任务 - 推进区域内新能源跨省交易 [1] - 完善富余发电资源互济交易机制 [1] - 扩大区域内绿电交易规模 [1] - 组建长三角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完善市场治理模式 [1] - 建立长三角电力市场常态化评估工作机制 [1] 绿电交易规模扩大措施 - 常态化开展跨省绿电交易,推动绿电需求旺盛、资源不足的省市跨省购买绿电 [1] - 探索开展区域内跨省可中断绿电交易,适应新能源预测难度大、出力波动大的特点 [1] - 力争2025年区域内绿电交易提升至12亿千瓦时 [1] 富余发电资源互济交易机制完善 - 推动新能源和核电等富余市场化电力直接参加跨省中长期交易 [2] - 提高交易频次,细化交易时段划分,允许交易主体修正中长期合约曲线 [2] - "皖电东送"机组在年度合同基础上通过市场化方式调整交易合同 [2] - 有序推动用户参与跨省电力交易 [2] - 研究建立适应长三角一体化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考核和控煤指标考核制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