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报
搜索文档
虚拟电厂调频性能可超越传统煤电吗?
中国电力报· 2025-04-28 18:48
项目背景与战略意义 -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浙江省作为能源消费大省正加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能源结构从“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转变 [1] - 虚拟电厂作为聚合分布式能源的数字化管理平台被赋予重要使命,浙能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打造省级虚拟电厂示范工程 [1] - 项目自2022年启动,已接入200余个可调资源,装机容量超120兆瓦,被列为国家“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依托项目及浙江省新型电力系统试点项目 [3] 技术架构与核心能力 - 虚拟电厂采用“云—边—端”三级技术架构,平台层开发具备六大功能模块的自主可控能量管理平台,支持资源“可观、可测、可控、可调” [5] - 通讯层采用无线专网与专线结合的安全通信体系,终端层部署智能控制设备,采用“连续控制”技术实现资源的秒级响应 [5] - 创新“类型+能力分级”资源管理模式,将资源划分为六大聚合虚拟机组,实现源网荷储全覆盖,可提供连续24小时的兆瓦级调频能力,响应速度达秒级 [5] 市场应用与运营成效 - 通过“托管式”服务形成“需求响应+辅助服务+电力市场”的多元化应用生态,聚合电动汽车充电站与楼宇空调等可调负荷超60兆瓦 [7][8] - 作为第三方独立主体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累计有效响应电量超160兆瓦时,共参与AGC调频辅助服务95天,累计调用补偿电量近2000兆瓦时 [8] - 平均负荷调节速率超20MW/min,调节精度达99%,调频性能优于传统煤电机组 [8] 行业标准与知识产权 - 在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主导编制相关国家标准2项、团体标准4项,填补了行业空白 [5] - 形成多项核心技术成果,获得2项国际发明专利,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为行业树立标杆 [5] - 对外培训近百人次,输出“浙能标准” [5] 商业模式与未来规划 - 首创“资源托管+收益共享”模式,用户无需投资即可通过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探索构建“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的全市场交易体系 [10] - 探索碳交易、综合能源服务等增值业务,拓宽收益渠道 [10] - 未来将推动虚拟电厂从“聚合调控”向“智能自治”跃迁,形成“省级统筹+区域自治”的分布式运营网络,打造省级虚拟电厂生态集群 [10]
《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发布 在建机组装机容量连续18年保持全球第一
中国电力报· 2025-04-28 15:58
中国核能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在建核电机组28台总装机容量3370万千瓦连续18年保持全球第一 [1] - 商运核电机组57台总装机容量5976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 [1] - 2024年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7797小时累计发电量4447亿千瓦时居全球第二占全国发电量4.72% [1] - 福建、辽宁省核电发电量占比超过20%年度等效减排二氧化碳3.34亿吨 [1] 核能产业链与供应链 - 国内最大天然铀生产基地"国铀一号"开工建设形成万吨级铀纯化转化能力 [2] - 铀浓缩产能扩建有序推进核燃料元件加工能力跻身世界前列覆盖压水堆、重水堆、高温气冷堆等需求 [2] - 核电关键主设备100%国产化2024年累计交付114台套较2023年增长一倍 [2] 国际合作与技术发展 - 采用"华龙一号"技术的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5号机组开工累计出口7台核电机组 [2] - 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工程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2] - 预测2030年在运核电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2040年装机达2亿千瓦发电量占比约10% [2] 未来发展建议 - 利用沿海厂址资源推进开发通过扩建、复用煤电退役厂址增加储备 [3] - 坚持"热堆-快堆-聚变堆"战略设立快堆核能系统、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国家科技专项 [3] - 加强铀资源、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等领域国际合作推动全产业链"走出去" [3]
中广核AI大模型上线13个典型应用
中国电力报· 2025-04-28 09:40
AI大模型部署与应用 - 中广核AI大模型已完成DeepSeek的全面接入并实现本地化部署,核电智慧运维水平显著提升 [1] - 基于国产算力底座,模型可支撑近百层推理,数据处理速度大幅提升,已构建涵盖核能、新能源等领域的18个数据集 [3] - 已上线13个典型应用,包括核电备件库存、辐射防护、智能交通等领域,未来将重点发展经验反馈、设备预警等场景 [3] 核工业大语言模型平台 - 宁德核电基地发布国内首个核工业大语言模型平台"云中锦书",实现员工定制化培训库,提升培训效率和针对性 [3] - 平台整合海量知识打破工种数据孤岛,可构建全科全能型数字工程师,支持现场实时调阅学习新技能 [4] "华龙一号"智能化建设 - 中广核通过AI技术打造设计、建造、运维等全链条智能化应用,提升"华龙一号"工程建设水平 [6] - 设计方面实现全厂三维设计、自动出图等数字化协同,建造方面埋件智能验收精度达±10毫米 [6] - 目前共有14台在建"华龙一号"机组,批量化建设智能化高效推进 [7] 核电特种机器人研发 - 已形成百余款机器人产品,包括隧洞清理、管道探查等类型 [9] - 智能化堵板拆装机器人集运输、安装、密封等功能于一体,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核电现场最高自动化程度应用 [10] 堆芯装料智能识别系统 - 研发多路高清摄像机AI识别系统,实现堆芯装料自动识别与错料预警,替代传统耗时4小时的人工核查 [12] - 系统通过视频捕获和算法识别,可佐证每一步装料操作正确性 [12]
市场主体两年增长150%!山东虚拟电厂爆发式增长从何而来
中国电力报· 2025-04-25 11:11
核心观点 - 山东作为国内首个现货市场模式下的省级虚拟电厂服务中心 正通过市场化机制创新、技术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 全面塑造虚拟电厂发展的"齐鲁样板" [1][2][14] - 虚拟电厂被明确赋予独立市场主体地位 可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需求响应 市场主体从2024年首批8家爆发式增长至2025年4月的20家 聚合容量274.8万千瓦 调节能力55万千瓦 13家常态参与现货交易 参与现货交易的数量和规模国内领先 [2] - 通过破解收益不确定性、技术接入壁垒和构建可持续生态三大考题 形成可复制的典型经验 为全国虚拟电厂发展提供示范 [3][4][14] 市场发展现状 - 山东是全国东部沿海地区首个新能源装机过亿的省份 2024年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16亿千瓦 占比超过煤电 [2] - 自2024年7月以来 全省累计建成投运20家虚拟电厂 其中发电储能类机组累计发电量529.8兆瓦时 收益4.59万元 平均收益价格86.62元/兆瓦时 负荷类机组累计调节量41275.8兆瓦时 调节量收益743.21万元 平均调节收益价格180元/兆瓦时 [5] - 截至2025年3月底 泰安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660.5万千瓦 占电力装机的比重达到63.8% [14] 机制创新 - 试点现货模式下的"基线+浮动"收益核算机制 以过去5个同类型典型日用电数据为基线 超出或减少的部分电量按现货市场实时价格与中长期价格的差值结算 [5] - 华能山东公司虚拟电厂与用户采用1:9的分成模式 形成示范效应 [5] - 取消政府补贴 依靠电能量差价、辅助服务收益、容量补偿形成市场化驱动闭环 民营企业占比提升至35% [8] - 创新资源分类方式 提出"发电储能类""全电量负荷类""调节量负荷类"三类资源聚合方式 建立"电能量/调节量收益+容量补偿收益+可调节能力租赁收益"三种市场化常态盈利模式 [11] 技术平台建设 - 山东电力开发建设虚拟电厂运营服务平台和调度管控系统 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调控、统一服务 [7] - 运营服务平台贯通营销、调度、交易等各专业技术系统 实现全业务全流程线上流转 [12] - 建设全国首个以实验室和现场相结合的全时段、多层级虚拟电厂模拟仿真平台 为虚拟电厂提供模拟交易和效果验证 [12] - 与山东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合作 开展现货市场环境下虚拟电厂运行可靠性提升及调度运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7] 资源整合与效能提升 - 华能黄台电厂通过双轨模式聚合143兆瓦可调资源 月收益约10万元 [10] - 济南能源集团通过资源分类管理 使蓄冰空调、充电站等资源的调节响应速度较传统模式提升40% [11] - 泰安实施"聚合式"电网友好型虚拟电厂项目 实现绿电大规模高比例就地消纳 [14] - 虚拟电厂有效整合新能源发电与可调节负荷、储能等资源 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 [14]
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政策宣贯会在京召开
中国电力报· 2025-04-25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杨勇平出席会议并发言。他高度评价《实施方案》,认为其聚焦"双碳"目标,紧密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遵循"跳起摸 高、立足实际"的原则,为新一代煤电升级绘制了清晰的技术路线图,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工作推进格局,在我国煤电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杨勇平还强调,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的重点在于落实,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协同推进,共同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和保障国家能源安 全作出更大贡献。 《实施方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煤电行业迈向了转型升级的新征程。此次政策发布暨宣贯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为《实施方 案》的顺利实施和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的有效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煤电行业必将在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叶一心) 本次宣贯会,对《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和意义、开展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的目标与任务,以及对《实施方案》中提出的煤电技术指标体系及具体指 标要求进行了系统解读,并就《实施方案》的落地执行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强调,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是煤电行业顺应时代发展、贯彻 ...
绿证跑出“加速度”
中国电力报· 2025-04-25 09:05
文章核心观点 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绿色电力证书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绿证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建成,核发交易快速增长、消费需求持续提升,且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 [1] 核发交易快速增长 - 2024年绿证核发工作提速,核发模式变革,核发效率提升,核发时间缩短85% [2] - 2024年全国核发绿证47.34亿个,同比增长28.36倍,可交易绿证31.58亿个 [2] - 云南等8省(区)核发绿证较多,合计占全国总量55.44%,绿证核发地域集中性显著 [2] - 2024年全国绿证交易规模翻两番,交易绿证4.46亿个,同比增长3.64倍 [3] 消费需求持续提升 - 制造业、电力等行业及大数据中心等是绿证购买主体,制造业占比约70% [4] - 绿证应用场景拓展,2024年居民自主购买近118万个,推动绿色消费风尚 [4] - 2024年绿证交易价格下行,单独交易全年均价约5.59元/个,受政策等因素影响 [4] - 绿证价格应处合理区间,低价虽促消费但削弱对可再生能源激励,需求有望提升 [5] 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 - 绿证在消纳责任权重考核、能耗双控考核及碳排放核算等方面作用有效发挥 [6] - 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推动绿证应用,多地明确绿证在碳排放核算中的规则 [7] - 中国通过国际合作推动绿证制度与国际接轨,探讨中欧绿证互认等事宜 [7] - 国内优化市场供给体系,扩大核发覆盖范围,完善认证标准及核销规则 [8] - 国际提升绿证“国际话语权”,推动与国内外碳减排等体系衔接发挥作用 [8]
深圳虚拟电厂,民企占比超半数!
中国电力报· 2025-04-25 08:56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推动虚 拟电厂因地制宜发展,针对省级、地市级电力调节需要,培育不同特点的虚拟电厂主体,完善虚拟电厂 发展体系。此前,多地已针对虚拟电厂建设和运营开展了积极探索。为了解当前虚拟电厂建设情况,中 能传媒记者走进广东、山东、山西,实地调研三地虚拟电厂建设的亮点和成效,为虚拟电厂高质量发 展、探索打造电力系统新业态新模式提供经验。 民企占比超半数 ——广东深圳虚拟电厂走出多方协同破局之路 在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以下简称"深圳供电")虚拟电厂管理中心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字正悄然改 变着这座城市的能源图景—— 从商业综合体的空调系统到电动公交充电场站,从工业园区储能设备到屋顶光伏板,分散的电力资源被 精准聚合,秒级响应电网调度指令。这是我国首个网地一体虚拟电厂调控管理云平台的日常,也是深圳 探索新型电力系统的缩影。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30年, 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这意味着,虚拟电厂将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 部分。而深圳,这座以市场化与创新 ...
国家电网自主研发新型电网运行控制系统
中国电力报· 2025-04-24 16:17
文章核心观点 国家电网自主研发新型电网运行控制系统推动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提升电网灵活性与韧性,在发电、电网、用电侧发挥重要作用,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并促进新能源消纳 [2] 发电侧 -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江苏发电主体多元化,新能源消纳压力增加,需匹配多元化电源发展趋势的“电网大脑” [4] - 新型电网运行控制系统在传统调度控制系统基础上全面升级,具备信息感知更立体等特征 [4] - 系统量身定制实时“电网画像”功能,精准反映电网实时运行状态,提升新能源发电利用率并保障电网安全 [5] 电网侧 - 新型电网运行控制系统通过建立功率互济智慧算法,提升苏锡常南部电网供电能力,支撑“西电东送”跨区跨省清洁能源消纳 [7] - 系统构建精益化预调度体系,实现多时间尺度安全校核和源荷调节,累计接收消纳清洁水电超7000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6亿吨 [7] - 系统采集范围从3200条220千伏以上线路拓展到全省78000多条10千伏以上线路,能更全面精准掌握电网运行态势 [8][9] 用电侧 - 新型电网运行控制系统实现供电服务从被动到主动的智能化飞跃,如南通线路故障时快速分析锁定故障点并生成抢修指令 [11] - 系统可根据多种数据信息模拟推演,预警潜在风险并自动生成故障处置预案,提升电网故障恢复响应能力 [11] - 系统创新性构建主配微协同控制体系,统筹主配微网运行方式,引导微电网绿色能源就地就近消纳,如常州武进高新区创新产业园 [12]
绿证核销功能上线!
中国电力报· 2025-04-24 15:07
绿证核销功能上线意义 - 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销功能在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正式上线,完善了绿证从核发、交易、应用到核销的全周期闭环管理体系 [1] - 核销功能填补了绿证交易的最后一块拼图,确保每一张绿证有始有终,构建完成与国际通用规则衔接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体系 [2] - 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提升了绿证的规范性,让环境权益归属和使用更加精准,为绿证与碳排放碳足迹核算机制衔接奠定基础 [3] 核销机制运作细节 - 系统对绿证进行按月监测,在有效期截止前3个月发送临期提醒,并在超过有效期后自动核销 [3] - 对于选择参与CCER市场的深远海海上风电和光热发电项目,在完成减排量核查和登记后,系统将核销对应绿证,避免项目从绿证和CCER重复获益 [3] - 核销完成后,绿证首页会明确标注已核销状态,并在信息表中注明核销原因,确保每一张绿证的来去轨迹清晰可查 [3] 核销信息表与应用场景 - 核销后持有方可生成核销信息表,包含持有方名称、核销绿证数量、具体应用场景、消费地点及绿色电力消费年月等17项多维度数据 [4] - 核销信息表是证明绿色电力消费的载体,通过扫描溯源二维码可查询绿证编码、项目名称、类型、所在地等详细信息 [4][5] - 核销场景支持个性化填报,以满足经营主体对于各类核销信息声明的多样化需求 [4] 政策衔接与地域管理 - 核销机制有助于更好支撑节能降碳、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等政策的执行 [7] - 用户购买绿证时需选择环境权益归属地,绿证应在该归属地内开展核销,不得跨省核销,便于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精准掌握数据 [7] - 该规定为地方政府考核能耗双控、重点企业落实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提供了可靠依据 [7] 未来推广计划 - 后续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内蒙古电力交易中心也将上线绿证核销功能 [8]
“数”说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
中国电力报· 2025-04-24 14:07
新能源装机与发电量增长 - 2025年2月南方五省区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 新能源电力渗透率最高达56.5% 消纳高峰期每千瓦时电超一半来自新能源[1] - 2020年全国火电装机12.45亿千瓦占比57% 新能源装机5.4亿千瓦不足火电一半 火电发电量5.3万亿千瓦时占比71% 新能源发电量0.86万亿千瓦时仅占11%[1] - 2020年电力供热行业碳排放占比47% 全国碳排放量98.99亿吨占全球30.7% 相当于美欧日总和[1] 绿色低碳发展成效 - "十四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0.8%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8.1% 以年均不足3%能耗增长支撑超5%GDP增长[2] - 2025年3月南方电网启动全国最大规模车网互动 超10万辆新能源汽车参与 车主充1千瓦时电减免0.8元 放1千瓦时电奖励6元[2] 车网互动发展潜力 - 2024年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1089.9万辆 年末保有量达3140万辆[3] - 2024年充电设施充电量突破1100亿千瓦时 部分区域电网峰谷差由35%加剧至55%[3] - 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将导致2030年国网区域峰值负荷增加1.53亿千瓦(占比13.1%) 电力投资需翻倍[3] - 20辆纯电车储能潜力相当于中等规模用户侧储能电站 调节成本不足后者十分之一[3] - 2030年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预计1亿辆 若10%参与车网互动可提供8600万千瓦调节能力 超所有抽水蓄能电站总和[3] 东数西算工程进展 - 2024年东数西算工程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算力规模超146万标准机架 新建数据中心绿电消纳占比超80%[4] - 2022年全国数据中心耗电27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3% 超三峡发电量两倍 2025年占比预计升至5%[4] - 东数西算推动算力与绿色电力协同建设 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4] 绿色电算协同新业态 - 多站融合 清洁能源微电网算力中心 低碳算力产业园等新场景涌现[5] - 电力技术与数字技术 电力设施与算力设施 电力市场与数据市场实现深度耦合[5] - 绿色电算协同成为新质生产力重要驱动力 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