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搜索文档
日本人有没有觉得,日本在美国那里很没有面子?
虎嗅· 2025-07-11 19:45
美日关税争端分析 - 美国对日本关税从24%加征至25% 日本政府及媒体对此表示"出人意外" [1] - 日本汽车行业受冲击最大 25%关税涵盖整车及零部件出口 日本认为显失公平 [5] - 日本对美贸易赤字687亿美元 仅为中国对美赤字2951亿美元的23% 日本原以为不会成为主要打击目标 [5] 日本应对策略分析 - 日本采取妥协态度 提出进口在美生产的日系汽车换取关税下调 而非强硬反击 [7] - 农业领域保持底线 拒绝以大米进口作为谈判筹码 担心危及粮食安全保障 [7] - 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短期内难以消化25%成本增幅 对美出口可能大幅萎缩 [11] 日本政商界亲美背景 - 内阁20名大臣中4人拥有美国名校学历 占比达20% 形成亲美决策层 [8] - 商界学界普遍认同美国标准 在历次贸易战中倾向妥协换取持续获利 [8][9] - 舆论更关注实际利益而非"面子"问题 安倍2017年访美姿态曾获民众理解 [11] 行业影响评估 - 汽车产业受创最重 日本整车出口虽已减少 但零部件贸易仍占重要地位 [5] - 农产品贸易保持防御态势 已开放大豆小麦等进口 但坚守大米关税壁垒 [7] - 缺乏替代性出口商品 短期内难以弥补对美出口损失 可能造成产业链调整 [11]
父母的使命之一就是被憎恨
虎嗅· 2025-07-11 19:04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这样一则帖子,来自帖主@盐树枝—— 图源 | 小红书 帖主形容自己的父母是"典型东亚父母模版的反面",会无条件支持自己,尊重自己的选择,不希望她吃苦甚至主动劝她躺平。本应是人人欣羡的"极其平 等和自由的家庭",但帖主却"十几岁确诊甲亢",后来又"确诊焦虑症躯体化",靠安眠药才能入睡。 她感慨:"他们只想要健康快乐的小孩,为什么会有我这样的女儿,我又凭什么deserve这样的父母。" 而评论区有一位网友的回复引发了很多讨论——"父母天生的使命之一就是被憎恨"。 "我爸妈这样的神仙父母怎么会养出我这样的女儿?" 图源 | 小红书 大部分东亚家庭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和伤害。 我们经常忽略另一种情况,即如果父母没有做"坏父母"的过程,孩子的"坏感受"很难被投掷出来,这些"坏感受"存在在孩子这里未经加工、思考和转化, 就会成为孩子自我体验的一部分。 所以这句"父母天生的使命之一就是被憎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的。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孩子对父母的憎恨。 为什么孩子会"憎恨"父母? 养育过孩子的父母,会有这样一种经验—— 有些时候,孩子会很"憎恨"父母,会责怪父母对他的管教 ...
想要个“干净”的手机号码,怎么就那么难?
虎嗅· 2025-07-11 19:04
二次号码焕新服务现状 - 运营商推出"一键焕新"服务帮助用户解绑历史互联网账号但存在非本网用户无法操作的技术壁垒[2] - 工信部数据显示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18.07亿码号资源紧张推动运营商加速回收闲置号码[4] - "二次号码焕新"服务已覆盖超200款主流互联网应用通过运营商App提交申请经信通院平台中转处理[5] 行业制度与技术进展 - 电信条例规定码号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电信服务规范要求号码注销后需冻结至少90日[4] - 2021年推出"一证通查"服务2024年查询范围扩大至25款互联网账号关联信息[12] - 2024年12月起实施新版"一证通查"用户可查询名下手机号关联的更多互联网账号[12] 现存问题与责任划分 - 运营商单向提交解绑请求用户无法获知互联网平台的实际处理进度与结果[7] - 互联网平台处理效率低下缺乏透明度且不提供失败原因导致补救困难[9] - 小型互联网平台解绑流程不畅涉及冻结账号时易形成"死循环"[10] 改进方向与行业建议 - 运营商需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提供统一进度查询入口增强服务透明度[10] - 互联网平台应设立便捷解绑通道加强对接运营商缩短处理链路[11] - 建议建立销号时授权机制明确运营商与平台的双向责任边界[12] 行业发展历程 - 2020年启动"二次号码"问题调研多行业专家参与专题讨论[12] - 2021年9月上线"一证通查"基础服务[12] - 2024年推出"二次号码焕新"服务标志着跨行业协同取得实质性进展[5][12]
刷医保“0元”做理疗,打工的尽头是养生?
虎嗅· 2025-07-11 18:34
行业趋势 - 18-35岁年轻人在养生消费人群中占比达83.7%,成为养生消费主力军 [6] - 深圳打工人从"搞钱"转向涌入医院/社康/中医馆进行养生消费,推拿、针灸、刮痧等传统项目需求激增 [2][4] - 年轻人养生方式从"早睡早起"转变为利用医保报销实现"花小钱办大事" [7] 消费行为 - 社康理疗项目因75%医保统筹报销(一档医保可全额个账支付)成为打工人首选,原价上百项目仅需奶茶价格 [16][17] - 三甲医院和社康中医科被开发为养生基地,提供推拿、熏艾、代茶饮等均价几十元的服务 [35][36] - 深圳医保一档普通门诊统筹年度支付额度2025年提高至10478元,二档提高至2619元 [49] 市场需求 - 职业病(肩周炎、颈椎病等)催生即时理疗需求,社康因便捷性和报销优势替代按摩仪/膏药 [11] - 三伏贴、眼部热敷等特色项目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形成口碑效应带动消费 [30][36] - 996工作压力下,理疗项目兼具身体舒缓与精神减压功能,需求持续增长 [40][42] 政策合规性 - 医保报销理疗项目符合《社会保险法》,定点机构就诊属于政策允许范围 [46] - 统筹基金不存在"清零"概念,年度支付限额为报销上限而非个人账户 [56] - 医生评估后开具治疗单,与商业按摩店存在本质区别 [60]
两次考研失败后,她靠"反套路北欧游"年入百万
虎嗅· 2025-07-11 18:32
创业背景与市场定位 - 创始人经历两次考研失败后赴瑞典攻读人类学硕士 发现北欧深度文旅市场空白[1] - 北欧现有6621家旅行社 华人经营超50家 大型B2B旅行社不超过5家 产品同质化严重[16] - 目标客群定位18-40岁华人 实际客户以30岁左右有海外经历的女性为主 70%接受国际教育[21] 商业模式与产品设计 - 推出三种体验模式:农场沉浸式(丹麦已落地)、主题旅行团、私人定制线路[3] - 采用"Host"陪伴式服务 带游客体验本地生活 包括家庭住宿等差异化服务[4] - 单周主题旅行定价1.5-2万元/人 低于同业3-4万元 初期6-7人团成本与收入基本持平[38] 市场调研方法论 - 社交平台测试:招募帖获50+求职私信 体验项目帖转化4组客户[7][8][9] - 本地资源整合:结识2位投资人 通过社交获瑞典籍合伙人 奶茶店人脉促成农场合作[11][13][14] - 实操验证:放弃传统景点线路 聚焦"自由时间+两项特色活动"的农场体验模式[15][20] 运营策略与增长路径 - 专注小红书单一渠道 利用"活人感"内容吸引目标客群 每期满员[22][24][25] - 成本控制:缩减团队至6人 Host日薪300欧 交通成本因本地化运营较低[36][37][39] - 线路拓展计划:1年内开发5-6条新线 重点布局冰岛/挪威 已启动NGO及品牌合作[40][41][43][44] 经营成果与行业差异化 - 启动一年营收百万 采用"反套路"策略:文化体验替代景点打卡 自由时间替代密集行程[5][19] - 极光主题团成功吸引本地家庭合作 因"平等尊重"理念突破传统旅行社服务模式[27][28] - 北欧现有旅行社多安排紧凑打卡行程 该公司提供40%自由探索时间形成差异化[16][18][20] 运营挑战与应对 - 文化差异导致公司注册耗时半年 北欧人拒绝加班且流程严格[30][31][32] - 签证问题倒逼新增服务:80%申根签拒签因中介材料问题 团队自主介入办理[33] - 拟提价至2万+/人优化利润 同时控制人工成本占比[39]
中国中产的坑,美国二十年前已经踩过一遍了(二)
虎嗅· 2025-07-11 17:53
中产家庭收入结构脆弱性分析 - 中产家庭收入高度依赖双薪模式,任何一方停工将导致家庭财务崩溃[2][3] - 女性劳动参与率提升至历史高位(1948-2024年美国25-54岁女性数据),但收入增量被子女教育等刚性支出吞噬[4][7] - 双收入家庭月度固定开支达单收入家庭的2.5倍,失业时收入降幅可达单收入家庭的十余倍[13] 历史对比与抗风险能力变化 - 1970年代单收入家庭中全职妈妈可充当后备劳动力,贡献丈夫55%收入并节省家务支出[9] - 当代双职工家庭失去弹性空间,需额外支付护工/家教费用且面临请假工资损失[9][10] - 独生子女一代亲缘网络稀薄,家庭危机时缺乏亲属支援导致新增刚性支出[11] 支出结构与流动性困境 - 中产家庭收入70%以上投入学区房、教育、保险等"中产门票",形成现金流锁定效应[16] - 刚需资产(房产/教育)流动性差,处置周期以月计但危机响应需以天计[17] - 90%破产案例由失业、离异、重大疾病直接引发,信用卡透支等主动因素占比不足10%[26] 社会心理与行为模式 - 中产家庭普遍存在"体面维持"心理,80%破产者因羞耻感隐瞒财务状况[22][24] - 密歇根大学调查显示50%破产家庭匿名仍否认破产史,20%已陷入饥饿才申请破产[23] - 子女教育支出具有不可延迟性,导致家庭优先牺牲储蓄而非当前生活质量[20][21] 中美中产共性挑战 - 两国中产均面临补习班、高端育儿服务等"中产生活方式"带来的高成本压力[29] - 家庭财务安全取决于收入与支出双重弹性,但现代模式削弱了两者[10][16] - 建议通过保险配置、支出结构调整和长期目标明确化来增强抗风险能力[32][33]
“硅谷精神之父”的2049预言
虎嗅· 2025-07-11 17:19
新书《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核心观点 - 描绘25年后充满希望的未来世界,涵盖交通、就业、互联网、娱乐等领域,并探讨中国在全球的角色[7] - 通过构建情境而非预测的方式,反向推理最理想的未来实现路径[10][11] - 强调主动想象理想未来的重要性,认为科技发展需要明确目标导向[12][13] 教育行业变革 - AI将推动教育体系全面重构,核心能力从知识获取转向"学会学习"和提问能力[18][19] - 个性化学习成为主流,AI助手可适配不同学生节奏[16][19] - 专业选择建议追随个人热情而非经济回报,强调成为领域专家的重要性[21][22][23] 媒体与内容产业 - AI生成内容爆发但人类记者仍不可替代,需对内容质量担责[26] - 未来媒体形式包括沉浸式体验新闻(如VR/AR现场还原)和持续演进的个体创作平台[27][28] - 建议内容公司保持小规模灵活性,主动预留失败预算进行创新尝试[30][31] 智能眼镜与镜像世界 - 智能眼镜将取代手机,构建现实与虚拟叠加的"镜像世界"[32][34] - 实现需突破电池续航、视野范围等五项关键技术,预计成熟还需10-25年[43][45] - 中国公司因供应链优势和技术迭代速度更可能成为最终赢家[46][47] 五大技术领域预测 机器人 - 人形机器人优先应用于工作场景(仓库/餐饮),家庭普及仍需25年以上[51][52][55] 无人驾驶 - AI驾驶主导道路,人类驾照考核标准将提高,部分区域禁止人工驾驶[57][58][59] 太空科技 - 火星仅建立科研站而非城市,载人探索必要性低于AI探测[61][63][66] 生命科学 - 癌症/病毒疫苗有望突破,健康寿命延长但极限寿命增长缓慢[68][69] - 全球人口缩减趋势将引发社会结构挑战,需制度创新应对[71][72][73] 脑机接口 - 非侵入式设备25年内落地,医疗领域先行,消费级应用待验证[74][76][77] 硅谷创新生态 - 颠覆性创新仍来自初创公司而非科技巨头,风险投资模式可能被AI改变[79][80][81] - 中国珠三角制造业优势将持续,硅谷需解决房价等创业门槛问题[81]
自由灯塔的暗面:非自由主义如何塑造美国250年?
虎嗅· 2025-07-11 16:32
美国自由主义与非自由主义的本质 - 美国长期被视为自由主义的象征,但普利策历史奖得主史蒂文·哈恩在《自由之困》中提出非自由主义才是塑造美国250年历史的深层基因 [1] - 自由主义在美国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核心,但非自由主义直到近期才被广泛认识为对自由主义规范的挑战 [4] - 自由主义在美国的定义多样,包括个体自主、私有产权制度、自由市场等,而非自由主义则表现为对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反弹 [6][7] 非自由主义的特征与表现 - 非自由主义政权常与等级秩序、精英统治、军国主义等标签联系在一起,并鼓吹民族中心主义和宗教划界的归属范畴 [5] - 非自由主义的特征包括社区意志压倒一切、对外来者的怀疑、文化同质性的渴望以及对权威的抵制与服从并存 [10] - 非自由主义社会和政权通常具有排他性,权利由特定统治者或群体界定,权力行使直接且暴力被视为合法手段 [13] 自由主义与非自由主义的互动 - 自由主义构想了一种基于权利个体、公民包容性和法治的政治秩序,而非自由主义则表现为对自由主义原则的背离 [12] - 非自由主义并非自由主义的缺陷或替代品,而是作为一系列连贯的思想与实践,与自由主义对立或交织 [9] - 美国历史上的自由主义和非自由主义相互纠缠,非自由主义常阻碍自由主义目标的实现,但自由主义也常滑向非自由的方向 [24] 非自由主义的历史轨迹 - 美国革命和宪法制定过程中涌动的非自由主义思潮塑造了反联邦主义态度,并体现在反天主教情绪和等级政治权威中 [16] - 19世纪杰克逊民主时代的大规模驱逐行动表明美国民主的非自由和排他性特征 [16] - 20世纪进步主义时代和20年代的反动动员显示了非自由主义的现代化及其对政治风貌的深远影响 [17] 当代非自由主义的兴起 - 20世纪60年代激进右翼政治的重生预示了自由主义力量的衰弱,乔治·C·华莱士的言论体现了这一趋势 [18] - 新自由主义崛起背景下,非自由政治表现为严酷的种族歧视政策和对个人权利的剥夺 [18] - 当代白人民族主义和准军事化右翼势力的兴起与人口结构变化、经济去工业化及共和党的工具化有关 [18]
苏超上过的热搜,越扒越有
虎嗅· 2025-07-11 16:14
赛事热度 - 南京和苏州的比赛吸引超过6万名观众到场,达到场地容量极限 [1] - 赛事热度在中超历史上可排前二,数十万观众因抢不到票在场外观赛 [3][4] - 苏超作为业余联赛初期曝光度低,但迅速引发全民关注 [7][8][9] 球员表现与赛事特色 - 球员水平虽不及职业联赛,但拼抢积极,如宿迁和盐城比赛中被铲倒后立刻抢球 [12][13] - 网友称赞球员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的精神,形成"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的观赛氛围 [18][22] - 地域文化差异(如"散装江苏"梗)被巧妙转化为赛事话题,淡化攻击性 [25][26][27] 社交媒体传播效应 - 微博热搜聚合赛事结果和衍生梗,如南通队2-1胜南京队后"叫南哥"的喊话传统 [29][31][32] - 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分别通过现场视频、穿搭攻略等内容扩大影响力 [93] - 一个月内产生300多个热搜,形成"十三太保"文化IP [94][96] 经济影响 - 赛事带动景区预订量暴涨、文创热销 [106][108] - 预计赛季创造3亿元综合经济收益,平均每城市增收超2000万元 [108][109] 赛事文化现象 - 观众群体超越传统球迷,伪球迷参与度提升赛事良性发展空间 [100] - 官方与民间互动(如常州高铁站自嘲、苏州日报恶搞视频)推动话题发酵 [80][85] - 省外城市(如安徽芜湖)自发加入助威,形成跨区域联动效应 [74][77]
亲爱的你需要哭出来,为什么说男性更需要情绪价值
虎嗅· 2025-07-11 15:39
情绪价值供需失衡现象 - 核心观点:文章通过南京红某事件切入,揭示当代社会情绪价值供需失衡现象,重点分析男性群体在情绪价值交换中的行为模式及潜在危害 [1][2] - 低价交易模式:红某案例显示其通过极低物质/精神成本吸引参与者,形成非对称情绪价值交换关系 [3][4] - 等价交换原则:未付出的情绪成本会通过其他形式补偿,可能引发更严重社会后果 [5] 男性情绪处理特征 - 情绪抑制机制:男性普遍回避情绪表达,通过物质替代(如喝酒撸串)处理压力,导致心理空洞 [6][14] - 社会文化束缚:传统性别价值观强制男性压抑脆弱面,形成"死撑"行为模式 [13][15] - 职场表现影响:情绪麻木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团队管理问题,甚至引发职场冲突 [21][23] 性别差异对比 - 女性处理方式:女性通过明确表达需求、建立情感互助网络实现情绪疏导,形成健康应对机制 [17][18] - 价值评估差异:男性评估体系普遍贬低情绪价值,忽视其实际效用,而女性更认可其重要性 [10][18] 长期危害分析 - 生理代偿反应:未处理的情绪压力会转化为躯体化症状(睡眠障碍/偏头痛等)和情感系统功能障碍 [21] - 关系物化倾向:将人际交往工具化,削弱真实情感连接,导致存在感缺失 [22][25] - 极端案例风险:长期压抑可能引发突发性崩溃,表现为不可预测的行为异常 [24] 解决方案建议 - 认知重构:需重新评估情绪价值在个人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认识其与工作效率的正相关性 [21][23] - 行为干预:从简单的情感表达开始突破,如主动寻求拥抱等基础情感连接 [29] - 文化革新:提倡接纳男性情感脆弱面,打破"坚强男性"的刻板印象 [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