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说芯语
搜索文档
重庆爆雷!5000万芯片项目轰然猝死!
是说芯语· 2025-09-02 07:32
公司发展历程 - 2019年12月成立玄同微(重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实缴3318.8万元,专注于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及智能车载设备制造[4] - 公司成立初期即获得资本密集投资,2019年获北辰资产A轮投资,同年12月睿泰创投B轮投资,2020年初天安金控C轮投资[6] - 技术层面宣称攻克NXP、R-car、TI三大芯片操作系统平台,并获得丰田、现代原厂认证,与长安、东风汽车建立采购合作[6] 产能与区位优势 - 公司位于重庆江北区,毗邻长安汽车、长安福特、庆铃汽车等整车厂,供应链响应速度具备优势[6] - 投入六条高速贴片线及全套AOI/XY检测设备,建设年产30万台组装线,硬件配置行业领先[6] 资本合作与暴雷事件 - 2023年4月与A股上市公司瑜欣电子合资成立深圳瑜欣玄同,注册资本1000万元,瞄准汽车零部件市场[7] - 2024年6月瑜欣电子以1元价格转让所持51%股份,并对双方往来款全额计提坏账,标志资金链断裂[9] 经营恶化与法律风险 - 2024年12月玄同微(重庆)因5407元小额纠纷被限制高消费[10] - 2025年2月因10万元欠款被列入失信名单,法定代表人张向方同步被限制高消费[10] - 2025年8月27日超节点创新科技(深圳)向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对玄同微(重庆)破产审查,案号(2025)渝05破申571号[11][12] 行业警示与失败根源 - 公司缺乏稳定订单支撑,空有产能但无法实现商业化转化,最终因现金流断裂导致破产[12] - 案例表明在汽车电子与芯片领域,资本与技术口号需以扎实经营和现金流管理为支撑[13]
163家半导体上市公司25年上半年收入、利润排名
是说芯语· 2025-09-02 07:32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A股163家半导体上市公司整体营业收入达3,206.25亿元,同比增长15.61% [1] - 其中131家公司实现收入增长,增长公司占比80.37% [1] - 行业整体净利润为244.27亿元,同比增长33.38% [4] - 87家公司实现利润增长,增长公司占比53.37% [4] - 79家公司ROE超过2%(半年化数据) [7] - 截至2025年8月31日,行业总市值5.88万亿元,较年初上涨43.77% [8] - 148家公司市值实现上涨,上涨公司占比90.80% [8] 头部企业营收表现 - 中芯国际以323.48亿元营收位居行业第一,同比增长23.14% [2] - 闻泰科技营收253.41亿元位列第二,但同比下降24.56% [2] - 长电科技营收188.05亿元排名第三,同比增长20.14% [2] - 北方华创营收161.42亿元排名第四,同比增长30.86% [2] - 营收前十企业中有8家实现正增长,2家出现负增长 [2] 高增长企业表现 - 寒武纪营收同比增长4347.49%,增速位列行业第一 [2] - 布获微营收同比增长102.7%,增速位列第二 [2] - 错威特营收同比增长92.7%,增速位列第三 [2] - 德明利营收同比增长88.83%,增速位列第四 [2] - 思瑞浦营收同比增长87.33%,增速位列第五 [2] - 营收增速前二十企业增长率均超过50% [2][3] 净利润表现 - 北方华创以32.08亿元净利润位居行业第一,同比增长15.37% [5] - 中芯国际净利润23.01亿元位列第二,同比增长39.76% [5] - 泰威集团净利润20.28亿元排名第三,同比增长48.34% [5] - 海光信息净利润12.01亿元排名第四,同比增长40.78% [5] - 澜起科技净利润11.59亿元排名第五,同比增长95.41% [5] 市值表现 - 寒武纪以6,243.84亿元市值位居行业第一,较年初上涨127.31% [9] - 中芯国际市值约2,600亿元(数据不完整),较年初上涨53.67% [9] - 海光信息市值4,521.30亿元排名第三,较年初上涨29.86% [9] - 北方华创市值2,687.97亿元排名第四,较年初上涨28.83% [9] - 市值前十企业年初至今涨幅均超过28% [9][10] 区域分布 - 上海地区拥有37家半导体上市公司,数量位列第一 [12][13][14] - 广东地区拥有34家半导体上市公司,数量位列第二 [12][13][14] - 江苏地区拥有33家半导体上市公司,数量位列第三 [12][13][14] - 三地合计104家,占行业公司总数的63.80% [12][13][14]
5亿!砺算获新融资,两年0收入
是说芯语· 2025-09-01 10:48
投资交易概览 - 东芯股份联合亨通集团、上海道禾长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基金及其他投资主体共同投资上海砺算 投前估值35亿元 以259.95元/每1元注册资本价格增资 总投资额约5亿元 [2] - 东芯股份通过自有资金约21052.63万元增资 认购新增注册资本约80.99万元 增资后持有上海砺算约35.87%股权 [4] - 持股平台以高于1元/每1元注册资本但低于259.95元/每1元注册资本价格增资 具体价格以股权激励方案为准 [6] 股权结构变化 - 增资前南京砺算科技有限公司持股37.14% 东芯股份持股37.14% 上海道禾源信一期私募基金持股9.28% [5] - 增资后南京砺算科技持股降至30.87% 东芯股份持股升至35.87% 本轮其他投资人合计持股6.88% 员工持股平台持股5% [5] - 总注册资本从1346.4万元增至1619.73万元 增幅约20.3% [5] 标的公司基本面 - 上海砺算成立于2022年4月26日 注册资本1346.4万元 法定代表人宣以方 主要从事可扩展图形渲染GPU芯片研发设计 [7][8][9] - 截至2025年7月31日资产总额3434.28万元 较2024年末的11286.89万元下降69.6% 负债总额12067.28万元 资产净额-8633万元 [9][10] - 2024年度净利润-2.10亿元 2025年1-7月净利润-1.55亿元 营业收入始终为0 [9][10] 战略与合规考量 - 投资符合东芯股份"存、算、联"一体化战略布局 有助于强化核心竞争力并为股东创造价值 [11] - 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但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已通过董事会审议 尚需股东大会批准 [11] - 上海砺算仍为参股公司 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业务协同与投后管理效果存在不确定性 [12]
阿里云辟谣!采购寒武纪15万片GPU消息不实!
是说芯语· 2025-09-01 09:59
阿里云与寒武纪合作传闻澄清 - 阿里云官方否认采购寒武纪15万片GPU芯片的传闻 称相关内容属于市场谣言[1][2] - 公司持续推进一云多芯战略支持国产供应链 但未签署大规模采购订单[1][6] 寒武纪公司表现与产品技术 - 寒武纪股价于8月28日大幅上涨15.73% 收盘价达1587.91元/股 总市值突破6643亿元[3] - 思元370芯片采用Chiplet技术和7nm制程 集成390亿个晶体管 INT8算力达256TOPS 较上一代提升一倍[5]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 实现扭亏为盈[5] 阿里云国产化战略布局 - 一云多芯战略以自研飞天云操作系统为基础 支持多种国产芯片混合部署与调度[6][8] - 战略目标为保障供应链安全 避免硬件绑定 提供硬件选择灵活性[6][8] - 飞天企业版支持Intel 海光 鲲鹏 飞腾 倚天710等多种芯片 以及昇腾 寒武纪等国产GPU/NPU[8] 行业背景与市场影响 - AI算力供应链紧张背景下 市场对国产芯片替代存在焦虑情绪[9] - 国产芯片在性能与软件生态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差距[9] - 监管部门呼吁加强市场谣言监测 维护资本市场秩序[9]
高盛再次上调寒武纪目标价至2104元…
是说芯语· 2025-09-01 08:44
高盛对寒武纪的财务预测与估值调整 - 2025年营收指引符合预期 [4] - 目标价上调至人民币2104元 [4] - 2025-2027年营收预测上调至65.6亿元、139.6亿元、299.5亿元 [4] - 同期净利润预测上调34%、21%、19%至20.22亿元、36.8亿元、77亿元 [4] 寒武纪市场份额与出货量展望 - 2025年AI芯片出货量预计达14.5万颗 [5] - 2028年出货量预计超100万颗,营收达438亿元 [5] - 国内市场份额预估为11% [5] 云服务厂商资本支出预期调整 - 2025/2026年国内云厂商资本支出预期分别上调23%和17% [6] - 2026年资本支出预计同比增长13% [6] 营收与净利润增长逻辑分析 - 营收增长及国内份额决定公司市场地位与技术能力 [7] - 净利润率超预期但营收为核心关键指标 [7] - 2026年营收预估被指保守,后续存在上调空间 [8] AI芯片行业发展趋势 - 推理卡爆发将成为今明两年现象级产业方向 [9] - 沐曦IPO时间点有望强化科技牛市行情 [9]
上海半导体公司,“卖身”2.95亿!
是说芯语· 2025-09-01 07:33
收购交易概况 - 公司以自有及自筹资金2.95亿元完成对兴感半导体100%股权收购 交易不涉及关联交易或重大资产重组 [1] 公司业务与技术布局 - 公司为高性能模拟及数模混合集成电路供应商 聚焦电源管理、电机驱动、电池管理等核心技术 产品应用于能源电力、工业控制、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4] - 2024年营收中集成电路占比达99.52% 核心业务为芯片领域 [8] - 兴感半导体在电流传感器、磁传感器及信号链芯片领域具有技术优势 其SC783系列电流传感器模块具备0.08mΩ超低导线阻抗、5kV隔离耐压及±1%高精度特性 应用于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充电桩等高端场景 [6] - 兴感半导体控股上海兴工微电子和江苏兴宙微电子两家子公司 拥有独立知识产权 产品已实现大规模量产 [8] 战略协同与整合效应 - 公司现有"电源管理-电池管理-电机驱动"产品线与兴感半导体"电流检测-运动感知"技术结合 形成完整智能控制系统产品矩阵 [8] - 技术融合使公司成为国内少数可同时提供电流传感器、磁编码器及"三电"核心芯片的集成方案供应商 [8] - 双方客户群体高度契合 通过资源整合可实现市场份额协同增长 [8] - 规模效应有望优化采购成本并增强抗风险能力 [8] - 收购填补了公司在感知层技术的战略空白 [6] 财务表现与行业前景 - 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6.88亿元 同比增长18.98% [9] - 新能源和工业自动化领域对高精度传感与功率控制需求持续攀升 [9] - 收购有助于公司在国产替代进程中抢占技术制高点 [9]
华虹正式披露华力微注入预案
是说芯语· 2025-09-01 07:33
收购交易概况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华力微97.4988%股权[1] - 交易涉及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配套资金[1] 公司业务现状 - 2024年营收达143.88亿元 在中国大陆纯晶圆代工企业中排名第二[4] - 运营三座8英寸晶圆厂(月产能17.5万片)及无锡12英寸晶圆厂(月产能9.45万片)[4] - 2024年平均产能利用率接近100% 显示特色工艺产品需求强劲[4] 标的公司华力微 - 拥有中国大陆第一条12英寸全自动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4] - 工艺水平覆盖55/55nm至28nm技术节点 设计月产能达3.8万片[4] - 产品主要面向汽车电子、物联网等中高端成熟制程需求领域[4] 业务协同效应 - 收购将彻底解决65/55nm工艺节点在独立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及逻辑与射频三大平台的同业竞争问题[5] - 公司现有0.35μm-40nm工艺与华力微55-28nm产线形成完美衔接[5] - 华力微3.8万片/月的12英寸产能注入将缓解公司当前108.3%的产能利用率压力[5] 战略整合规划 - 整合后65/55nm非易失性存储器业务由华虹半导体承接 逻辑与射频业务保留在华力微平台[5] - 专业化分工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5] - 12英寸晶圆总产能将突破13万片/月 跻身全球特色工艺代工第一梯队[6] 市场竞争力提升 - 公司成为国内少数能提供28nm到0.35μm全系列成熟制程服务的企业[6] - 实现"8英寸+12英寸"产线战略协同 强化在汽车芯片、功率器件等优势领域竞争力[6] - 助力我国在成熟制程领域构建自主可控的半导体生态体系[6]
上海百亿级半导体项目宣告破产!
是说芯语· 2025-08-31 11:00
公司概况与破产结局 - 上海梧升半导体集团于2025年8月28日被法院裁定终结破产清算程序 归集财产仅1100元 负债590余万元[1] - 公司成立于2021年3月 注册资本高达100亿元 曾宣布投资不低于180亿元建设半导体全产业链[1] - 2024年10月法院受理破产清算申请 2025年8月因资产不足以支付1263.03元破产费用而终结程序[5] 项目投资与资金问题 - 南京梧升半导体项目注册资本一度增至32.85亿元 但因资金不到位被迫终止[3] - 项目于2021年11月更名为南京鑫越极芯半导体科技 注册资本锐减至50万元 2023年10月宣告破产[4] - 母公司梧升电子科技集团2023年初进入破产清算 2024年1月正式破产 切断子公司资金支持来源[4] 管理层与运营缺陷 - 实际控制人张嘉梁主要经历集中在房地产领域 缺乏半导体行业深刻理解[4] - 虽曾引入三星原全球常务副总裁张端端、台积电原技术负责人邓觉为等资深人士 但未能挽救公司命运[4] - 公司唯一股东为已破产的上海梧升半导体集团 持股比例100% 导致子公司失去生存基础[4]
厉害了!6G,我国取得新突破!
是说芯语· 2025-08-31 07:50
技术突破 - 成功研制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 首次实现全频段灵活可调谐的高速无线通信 频率覆盖范围达0.5GHz至115GHz[1][2] - 系统具备动态切换安全频段能力 在信号受干扰时可建立新通信通道 显著提升通信可靠性和频谱利用效率[2] - 通过植入AI算法实现智能无线网络 支持复杂场景下的实时数据传输与环境感知 自动规避干扰信号[5] 行业影响 - 技术突破为6G无线通信提供关键保障 解决传统电子学硬件仅适应单个频段的局限性[1] - 该系统催生更灵活智能的AI无线网络 支持多样化场景下的全频段高速信号传输需求[1][5] - 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 由北京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团队历时4年研发完成[1][2]
台积电“清洗”高毛利、高大陆比重本土设备商
是说芯语· 2025-08-31 07:50
台积电2nm产线将全面排除中国设备的消息引发市场担忧,不止大陆半导体设备遭受冲击,台湾半导体业界亦风声鹤唳。 据悉,台积电2nm已逐步替换 中微公司和屹唐股份美国子公司Mattson Technology的设备,这些企业曾参与其先进制程生产。 最近据Digitimes报道,台积电将再次对其供应链进行提前审查,这次的目标涵盖"大联盟"与"小联盟"成员,其中包括众多台湾本地设备与材料供应商。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中国大陆加速半导体自主化,我国台湾厂商在台积电之外获得了大量订单。无论是直接合作、通过本地合作伙伴,还是在中国大陆设 厂,与中国大陆客户合作变得愈加有吸引力,因为来自中国大陆晶圆厂和封测厂的订单往往毛利更高、规模更大。业内人士指出,台积电不仅在排除大陆 供应商、审查台湾厂商的中国大陆营收,还在增加对美欧日设备与材料的依赖。然而,由于台湾厂商本身占比相对较小(主要集中于后段设备),转单至 国外的实际好处有限。 部分供应商进一步指出,台积电订单利润较低,且往往要求提供两年的免费试用。因此,一些企业不愿意为争取台积电订单而亏损。 虽然成为台积电供 应商能提升企业形象、技术认可度与市场声誉,但实际财务收益有限。在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