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丰环保(01381)

搜索文档
政策利好激发活力 广东并购重组“量质齐升”
中国证券报· 2025-09-18 04:19
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 - 广东并购重组市场持续活跃 超250家上市公司披露或完成产业化并购重组超1500亿元[1] - 披露或完成重大资产重组超30单 持续位居全国首位[1] - 证监会于2024年9月24日发布"并购六条"意见 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1] 代表性并购案例 - 广东宏大收购雪峰科技21%股权 成为全国民爆产业链主企业[1] - *ST松发注入恒力重工100%股权 转型高端船舶制造[1] - 格力地产注入珠海免税51%股份 主业转型大消费产业[1] - 瀚蓝环境私有化港股粤丰环保 站稳固废处理行业第一梯队[1] - TCL科技成功实施两起百亿级并购 巩固行业领先地位[1] - 天安新材收购广东若铂智能机器人18%股权 布局智能制造领域[2] 并购重组战略作用 - 畅通科技资本循环 TCL科技通过并购获得显示领域最新核心技术[2] - 加速强链延链补链 瀚蓝环境111亿港元收购粤丰环保 华润三九收购天士力[2] - 助力传统产业转型 *ST松发跨行业收购恒力重工 格力地产与免税集团资产置换[2] 并购后财务表现 - 瀚蓝环境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7.63亿元 其中粤丰环保并表增加3.69亿元[3] - 瀚蓝环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9.67亿元 其中粤丰环保并表增加约6000万元[3] - 广东宏大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1.5亿元 同比增长63.83%[3] - 广东宏大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5.04亿元 同比增长22.05%[3] - 雪峰科技并表贡献广东宏大23.35亿元营业收入 贡献3808.23万元净利润[3] 政策支持与市场发展 - 广东证监局积极贯彻落实证监会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工作部署[4] - 广东上市公司协会联合多家机构举办2025年第二期并购重组培训交流会[4] - 资本市场在并购重组中的主渠道作用更加凸现[4]
瀚蓝环境20250827
2025-08-27 23:19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瀚蓝环境完成对粤丰环保的并购 资产规模大幅提升61.4% 达到634亿元[3] * 公司主动优化业务结构 降低环卫业务规模 营收有所减少但净利润提升8000万元[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超12亿元 同比增长近30% 自由现金流转正至3.38亿元[2][3] * 资本性开支为8.93亿元 呈现下降趋势[3] * 大固废业务毛利率稳定在42%以上 同比增加3%以上[15] * 供水业务毛利率达到36% 实际提升13.84%[15] * 排水业务毛利率维持在56%以上[15] * 内生增长剔除2024年同期一次性收益后 增速达到20%以上[31] 并购整合与协同效应 * 粤丰环保2025年6月实现净利润1.17亿元 为公司贡献6000万元净利润和2亿元经营性现金流[2][4] * 通过集中账户管理 统筹境内外资金等财务协同措施 累计降低贷款规模13亿元[19] * 预计2025年6月至12月节省利息超3000万元 2026年可节省5000万到6000万元[19][20] * 国内固定资产贷款利率降低50到70个基点 涉及规模约70亿元[19] * 境外人民币贷款利率从4.5%以上降至2.5%到3%[19] * 港币贷款利率从Hibor加2.17%降至Hibor加1.3%到1.5%[19] * 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实现与粤丰环保的协同效应[24] 业务板块运营表现 * 固废处理业务中的供热业务收入增长4400万元 供热量增长超40%[2][6] * 自用电率降低 体现精益化运营成效[2][6] * 供水和能源板块回款率稳定在99%以上[9] * 垃圾焚烧板块平均回款率为81%[9] * 污水处理业务回款率为65%[9] * 污水处理费由汉兰自来水公司全额代收代缴[9] 分红政策与股东回报 * 公司首次进行中期分红[7] * 承诺2025年和2026年度每股分红年化增长不低于10%[2][7] * 2025年整体分红将比2024年增长不低于10%[13] * 公司定位于高股息标的 中长期分红比例有提升空间[25] 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 正在制定"十五五"战略 确保现有业务增长 开拓垃圾发电 供热业务 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等领域[24] * 筹建项目非常少 仅有个别农业项目[8] * 在建项目有四个 其中两个属于粤丰 其余两个位于南海[8] * 未来资本开支需求呈下降趋势[8] * 将通过供热布局对冲国补退坡影响[28] * 继续开拓海外市场 在保证红利股属性的前提下逐步布局新型业务[26] 其他重要事项 * 佛山市正在谋划提高居民端污水处理费标准 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落实[10] * 佛山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将独立于污水处理费 通过供水系统代收[29] * 广东恒建参与项目的少数股东权益退出方案尚未确定[33] * 子公司汉兰能源获得4500万元股东业绩赔偿收入 属一次性补偿款[26] * 与广东联通及深城交进行战略协商 已锁定具体试点项目[27] * 增值税退税增加由于固废处理项目原来的待抵扣进项逐步缩小[16] * 投资收益增长主要由于结构性存款和高收益存款产品投资贡献超2000万元 以及并购后参股公司项目增加约1000万元投资收益[18]
垃圾焚烧、水务运营资产:借贷成本下行,业绩端有望获增量贡献
长江证券· 2025-07-28 23:3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丨维持 [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以来部分垃圾焚烧、水务运营公司贷款利率和财务费用下降,低利率环境下财务费用节省或为公司业绩带来增量 [2][16] - 垃圾焚烧和水务运营企业有较大规模有息负债,若借贷成本进一步下行,企业业绩将获增量 [4][6] - 建议关注业绩稳健、借贷成本下行的垃圾焚烧、水务运营赛道,重点推荐瀚蓝环境等多家公司 [6][3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垃圾焚烧&水务运营企业存较大规模有息负债 - 垃圾焚烧和水务运营项目为重资产、长周期项目,债务融资比例约70%,前期需大量融资,债务融资是主要融资模式 [4][17] - 截至2024年底,光大环境、海螺创业、瀚蓝环境等企业有息债务规模较大 [4][17] 建设高峰已过,有息负债率开始下降 - 近2年垃圾焚烧企业有息负债率下降,水务企业有息负债率上升速度放缓 [5][21] - 垃圾焚烧行业2018 - 2019年招标高峰后,2022年有息资产负债率达高峰,2024年底多家企业有息负债率下降 [11][23] - “十四五”期间水务行业增速下行,企业融资需求减少,有息负债率上升速度放缓 [11][29] 借贷成本下行,业绩端有望获进一步增量贡献 - 2018年以来利率下降,部分企业置换存量高利率贷款,若借贷成本下行,企业业绩将获增量 [6][31] - 垃圾焚烧企业近2年通过提前还贷等方式降低借贷成本,部分企业2024年平均借贷利率较2022年降幅高于国债收益率 [11][34] - 水务行业低增速发展,北控水务集团等借贷成本下行趋势与国债利率类似,重庆水务和兴蓉环境前期平均借款利率低,近年趋于行业平均水平 [34] - 若2025年平均借贷成本较2024年下降10/30/50bp或降至2.50%,部分企业业绩将有不同程度弹性 [11][38] 投资策略:关注业绩稳健、借贷成本下行的垃圾焚烧、水务运营赛道 - 垃圾焚烧和水务运营板块稳健增长,现金流改善,分红提升,行业转型利于估值修复,利率下行或为业绩带来增量 [6][39] - 重点推荐瀚蓝环境、兴蓉环境等多家公司 [6][39]
国泰海通 · 晨报0716|化妆品、环保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07-15 22:10
若羽臣 业绩表现 - 2025H1预计归母净利润0 63-0 78亿元 同比+62%-100% 扣非净利润0 6-0 75亿元 同比+58%-97% [3] - 2025Q2单季度归母净利润0 36-0 51亿元 同比+36%-94% 中枢0 43亿元 同比+65% [3] - 业绩增长主要源于自有品牌绽家、斐萃放量 [3] 自有品牌发展 - 绽家2024年推出香氛洗衣液切入常规赛道 带动品牌天花板提升 预计大单品持续放量深化香氛心智 [4] - 斐萃聚焦女性抗衰 以麦角硫因为核心成分 2024年9月上线后销售快速放量 [4] - 保健品赛道联手高校及医学机构推进共研 针对细分抗衰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4] 品牌管理优化 - 深耕全链路运营 精细化能力撬动全渠道增量 引入新合作伙伴实现双赢扩张 [4] - 内部优化人才培养、技术应用及组织架构 跨部门协作提升人效 费用率显著下降 [4] 瀚蓝环境 业绩驱动因素 - 2025H1归属净利润9 67亿元 同比+9% 剔除一次性收益后同比+28% [9] - 增长主因:粤丰环保6月并表贡献归母净利润约5000万元 降本增效及业绩赔偿收入确认 [9] 战略布局 - 2025年6月完成收购粤丰环保52 44%股权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总规模达97 590吨/日 协同效应体现在资金、供应链及新业务拓展 [9] 业务拓展 - 2024年对外供热148万吨 2025H1新增4个供热协议项目(累计29个) 下半年南海、贵阳等项目将推进管道/移动供热 [10]
瀚蓝环境20250714
2025-07-15 09:58
纪要涉及的公司 瀚蓝环境、汉缆公司、粤丰环保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瀚蓝环境业绩表现 - 2025 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 9.67 亿元,同比增长 9%;剔除一次性收益,同比增速 27.71%;剔除一次性因素后,内生业务增长 15.5%,高于 Q1 的 10%[3] - 2024 年第二季度确认山东济宁项目 43 个月电费收入使去年同期利润增约 1.17 亿元,2025 年仅确认三个月正常收入;2025 年 5 月底完成岳峰环保私有化并表,新增经营性利润约 5000 万元;江西燃气业务追回业绩补偿款影响利润约 4000 万元[3] 主要业务板块发展情况 - **固废处理**:2014 年并购创冠中国进入快车道,处理量从 3000 吨增至 14000 多吨;2019 年收购生运环保和国元环境扩展能力;2024 - 2025 年私有化粤丰环保;2014 - 2023 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为 29%和 20%;2023 年营收略降但归母净利润增 24.7%,因垃圾焚烧发电资本开支下行致建设收入减少,长期影响将减弱[2][4][6] - **燃气业务**:1994 年成立子公司,通过股权收购拓展至江西,供气量稳定在 10 亿方左右;2023 年扭亏为盈,得益于顺价调整修复盈利能力;预计 2025 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约 1.17 亿元,全年约 2 亿元[2][7][19] - **水务业务**:1995 年通过资产置换转向自来水生产等公用事业,拥有完整产业链,覆盖南海区所有街镇,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供排水业务相对稳定,2015 年供水方式改为直收使售水量略有提升,漏损率下降带动售水量增长,2021 年以来供水产能 150 万吨无显著增长[2][8][21] 未来发展重点 - 推进垃圾焚烧发电精细化管理,探索垃圾焚烧与供热结合提升利润率 - 优化燃气与固废处理等核心板块,加强全国布局与整合,关注新兴市场机会[2][9] 固废业务相关情况 - 在手订单或产能约 3.6 万吨,3.1 万吨已投运;2024 年新增 800 吨产能,2025 年 Q1 新增 650 吨;在建和未建项目分别为 750 吨和 3750 吨;在建 750 吨对应总投资不超 5 亿元[2][12] - 2018 - 2023 年垃圾焚烧发电量复合增长率约 20.3%,2023 年全国垃圾焚烧发电量 1256 万吨,预计 2024 年略增至 1279 万吨;单位垃圾上网电量和发电量均提升,上网电量达 326 度/吨[14] - 预计 2025 年底供热体量从 140 多万吨增至 200 万吨,新增 50 多万吨供热,一吨蒸汽从发电转供热可带来每吨 50 - 80 元收入增幅[4][15] 公司其他情况 - 2014 年并购垃圾发电项目影响毛利率,2014 - 2016 年毛利率上升,2021 年因会计确认和天然气价格上涨下降,2023 年顺价完成后恢复[10] - 管理层业绩和并购表现出色,由南海区国资委实际控制,采用职业经理人模式,较早实施市场化股权激励机制[11] - 2024 年产能利用率 112%,位居行业第二,全行业产能利用率 70% - 80%,上市公司大多在 90%以上[17] - 2024 年底开始调整南海区环卫服务作业强度,改善现金流,2025 年 Q2 增速未受明显影响,稳定固废处理业务[18] - 燃气业务 2021 - 2022 年受俄乌冲突影响毛利率下降,2023 年顺价后回升;响应号召建设餐厨垃圾制氢项目,预计年收入超 5000 万元[19][20] - 供排水业务单价可能提升,如佛山跟进广州提价,将提高每股收益;污水处理项目无新增建设计划[21] - 2024 年 7 月宣布私有化粤丰环保,2025 年 6 月完成,总并购规模接近 120 亿港币,过程控制良好[22] - 净利润率 2020 - 2022 年下降,2023 年恢复,2025 年 Q1 进一步提升;费用率波动小,负债率因并表岳峰升至 71%,预计未来回落[28][29] - 过去两年回笼大量应收账款,2024 年回笼 24 亿元;现金流状况改善,筹资活动现金流因并购岳峰今年提升,未来变化不大;投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出缩窄[30] - 分红比例自 2022 年不断提高,未来几年将继续提高,承诺每股股息增速不低于 10%,今年股息率约 3.8%[31] 粤丰环保相关情况 - 成立于 2003 年,从东莞扩展至全国,2014 年在港交所上市,拓展产业链;截至 2024 年底,已投运产能 4.37 万吨,在建和规划规模接近 1 万吨,总规模约 5 万吨[23] - 股权结构:原实际控制人家族持有 6.3%股权,瀚蓝环境和约 50%,高质量发展基金持有 40%多[24] - 项目质量:吨垃圾上网电量 330 度高于瀚蓝环境,产能利用率 110%左右,常用电力比例 14%低于行业平均[25] - 财务表现:2024 年营业收入 42 亿港币,同比增长 4.3%;净利润 9.24 亿港币,垃圾焚烧发电业务毛利增长 4.7%,占比 83%[25] - 行业地位:私有化后与瀚蓝合并体量接近 8 万吨,有望成行业第二;55%产能集中在广东省,垃圾处理单价高[26] - 收购对价:瀚蓝以 115 亿港币收购 100%股权,对应 2024 年利润估值超 10 倍,因会计确认、利润挖潜和供热业务预期,收购合理[27] 未来业绩增长预期 未来两到三年业绩增长来自供热端、自来水业务单价提升;资本开支下行改善现金流,提高分红比例;谨慎布局海外项目[32] 环保行业投资机会 环保行业垃圾焚烧发电、固废处理及水务板块投资收益趋势明显,高分红比例公司估值中枢提升;看好相关企业稳定增长,获险资青睐;推荐关注瀚蓝环境等企业[3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汉缆公司问题可能为口误,实际指瀚蓝环境 - 上市公司在项目和订单获取方面表现优异,所在城市层级较高,不存在“抢垃圾”问题[17] - 南海区供水收入体量约 10 亿元,如单价提升 30%,每年新增收入约 3 亿元[21]
瀚蓝环境完成私有化粤丰环保 垃圾焚烧产业百亿整合尘埃落定
新浪证券· 2025-06-06 17:51
瀚蓝环境私有化粤丰环保交易完成 - 交易于2025年6月2日完成交割,粤丰环保从港交所退市,交易额达1195亿港元,成为环保行业最大并购案 [1] 瀚蓝环境的并购战略与行业预判 - 公司通过多次并购实现规模与技术升级,包括2006年切入垃圾焚烧领域、2014年收购创冠中国、此次私有化粤丰环保 [2] - 并购后生活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从451万吨跃升至976万吨,跻身行业前三、A股第一 [2] - 并购写入公司"十四五"战略,预判环保行业进入存量整合时代,头部企业通过并购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必然选择 [2] - 2024年政策松绑并购监管,公司引入广东恒健和南海控股联合注资,缓解资金压力并获得政府资源协同 [2] 行业格局重塑与运营模式转型 - 合并后双方在9个省份业务重叠,粤闽两省产能占比超50%,区域规模化运营成本降低、议价能力增强 [3] - 行业从"分散竞争"转向头部集聚,前三大企业市占率显著提升,中小玩家生存空间被挤压 [3] - 行业从"工程驱动"转向"运营为王",粤丰环保2023年毛利率达418%,运营收入占比提升 [3] - 公司凭借智慧化管理体系实现降本增效,合并后近10万吨/日的处理规模为精益管理、供应链协同和技术复用提供空间 [3] 财务与运营协同效应 - 粤丰环保2023年净利润907亿元,预计为瀚蓝2025—2026年分别贡献利润2亿元、412亿元 [4] - 粤丰2023年经营性现金流1935亿港元,公司可优化债务结构,年节省利息或达221亿港元 [4] - 公司承诺2024—2026年每股现金分红年增不低于10%,并购后自由现金流提升支撑回报能力 [4] 整合挑战与应对措施 - 管理半径扩大,需覆盖粤丰原有36个项目(遍布12省市),双方在工程标准、供应链采购、企业文化需快速融合 [5] - 计划依托技术研发体系,将粤丰的香港业务作为国际化跳板,但技术复用需打破组织壁垒 [5] - 公司计划2025年完成财务、人力、信息化等职能整合,并通过"战略共创会""读书会"促进文化融合 [6] 行业影响与长期展望 - 并购是环保产业从野蛮生长迈向高质量运营的时代缩影,短期规模跃升与财务增益立竿见影 [7] - 长期整合效能决定能否实现"1+1>2",在"十五五"绿色转型关键期,并购为公司锚定行业领军地位 [7] - 行业突围范式转向以集约运营替代无序扩张,以技术协同重塑价值链条 [7]
深交所:将粤丰环保调出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标的证券名单
快讯· 2025-05-15 08:56
港股通标的调整 - 粤丰环保被调出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标的证券名单 [1] - 调整依据为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份股变动 [1] - 调整生效时间为2025年5月15日 [1]
从规模扩张到多元深耕 垃圾焚烧产业百亿整合进行时
证券时报· 2025-05-14 02:04
行业整合与并购 - 瀚蓝环境启动百亿规模并购粤丰环保,已获股东特别大会和法院会议批准,预计6月2日撤销粤丰环保在港交所上市地位 [1][2] - 行业增量空间收缩,进入运营为王和存量优质项目整合阶段,并购重组成为企业发展重要途径 [3] - 并购后瀚蓝环境垃圾处理规模将位列行业前三,A股首位,稳居固废处理行业头部地位 [3] - 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合并抢占市场份额,提高市场集中度,中科环保收购龙净厦门100%股权也是类似案例 [4] 运营效率提升 - 行业从"拼规模"转向"拼效率",从"粗放扩张"迈向"精细化运营" [1] - 提升运营质量和效益成为生存之道,部分龙头企业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并提升盈利能力 [6][7] - 瀚蓝环境打造固废处理"工业大脑",促进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已在多个城市实现复制应用 [7] - 垃圾焚烧项目年利用小时数可达6000小时以上,瀚蓝环境等公司最高可做到8000小时以上 [10] 业务协同与创新 - "焚烧+"业务协同与国际化布局掀起新一轮增长浪潮 [1] - 瀚蓝环境2024年供热收入2.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30%,粤丰环保供热收入6410万港元同比增长超120% [6] - 瀚蓝环境24个项目核发绿证超1100万张,粤丰环保21个项目绿证数量达788.57万个 [7] - 垃圾焚烧项目加速向"城市绿色能源中枢"转型,实现绿电直供IDC等新应用场景 [10] 国际化布局 - 瀚蓝环境已与马来西亚纳莎环境签署合作备忘录,探索固废全产业链合作 [8] - 瀚蓝环境通过收购新源中国40%股权新增海外项目规模3300吨/日,布局泰国曼谷市场 [8] - 三峰环境技术出海,焚烧炉技术应用于美国、印度等超百个项目,与苏伊士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9] 行业发展趋势 - 政策引导及市场驱动下,行业仍有一定拓展空间,优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扩大规模 [4] - 国内资产价格处于合适位置,是良好并购时机 [5] - 未来3-5年行业竞争将集中在技术创新和服务质量,具备先进技术企业将占据优势 [10]
粤丰环保(01381)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10 16:30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入4,198,331千港元,较2023年的4,960,197千港元下降15.4%[6] - 2024年毛利2,025,798千港元,较2023年的2,076,843千港元下降2.5%[6] - 2024年EBITDA为2,635,297千港元,较2023年的2,671,286千港元下降1.3%[6] - 2024年年内利润938,337千港元,较2023年的1,043,336千港元下降10.1%[6] - 2024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利润923,593千港元,较2023年的1,022,459千港元下降9.7%[6] - 2024年每股基本盈利38.0港仙,较2023年的42.1港仙下降9.7%[6] - 2024年总资产26,381,629千港元,较2023年的27,075,156千港元下降2.6%[7] - 2024年总负债16,179,710千港元,较2023年的17,406,479千港元下降7.0%[7] - 2024年,集团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收入较去年下跌15.4%至4,198.3百万元,净利润较去年减少13.8%至880.0百万元[39] - 集团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毛利率和EBITDA利润率分别由41.9%上升至48.3%及由53.9%上升至62.8%[39] - 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减少3.0个百分点至61.3%[39] - 2024年公司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收入为419830万港元,较2023年减少15.4%[51] - 2024年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毛利率提高至48.3%,2023年为41.9%[51] - 2024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利润为92360万港元,较2023年减少9.7%[51] - 2024年来自持续经营业务收入41.983亿港元,较2023年的49.602亿港元减少15.4%,建设收入减少97.8%至2250万港元,核心业务收入增长6.4%至39.904亿港元[72] - 2024年来自持续经营业务销售成本21.725亿港元,较2023年的28.834亿港元减少24.7% [76] - 2024年来自持续经营业务毛利20.258亿港元,较2023年的20.768亿港元减少2.5%,毛利率从41.9%增长至48.3% [77] - 2024年来自持续经营业务一般及行政费用6.543亿港元,较2023年的6.325亿港元增加3.4% [79] - 2024年来自持续经营业务其他收入2.761亿港元,较2023年的2.208亿港元增加25.0% [80] - 2024年来自持续经营业务利息费用净额6.552亿港元,较2023年的6.578亿港元减少0.4% [83] - 2024年来自持续经营业务所得税费用1.673亿港元,较2023年的1.206亿港元增加38.8% [85] - 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利润从2023年的1001.3百万港元减少13.5%至2024年的866.1百万港元[87] - 2024年集团从经营项目所得现金为1866.5百万港元(2023年:1934.6百万港元),经营活动所得总现金净额为1156.2百万港元(2023年:1078.5百万港元)[89]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为1806.7百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1897.6百万港元)[90] - 2024年集团收到可再生能源附加补助资金73.8百万港元(2023年:76.6百万港元)[91]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银行借款为13285.1百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13945.1百万港元),资产净值为10202.0百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9668.7百万港元)[92] - 2024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比率为61.3%(2023年12月31日:64.3%),银行授信额度为16588.8百万港元,其中3089.0百万港元尚未动用[9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总借款成本为674.4百万港元(2023年:692.8百万港元),减少18.4百万港元,实际利率介乎2.60%至7.95%(2023年:2.35%至7.95%)[9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资本开支为5.068亿港元,2023年为14.624亿港元[102] - 2024年公司未宣派中期股息(2023年:4.9港仙),董事会不建议派末期股息(2023年:每股普通股3.2港仙)[120] 售电及垃圾处理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售电及垃圾处理收入3,575,578千港元,较2023年的3,429,661千港元增长4.3%[6] - 2024年售电及垃圾处理收入为357560万港元,较2023年增加4.3%[51] - 2024年售电收入25.43934亿港元占比60.6%,垃圾处理费收入10.31644亿港元占比24.6%,项目建设服务收入2245.1万港元占比0.5% [73]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情况 - 截至2025年3月5日,公司拥有35个垃圾焚化发电项目,已签订项目的城市生活垃圾日处理总能力达52,540吨[2][14]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共有35个已签订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每日城市生活垃圾总处理能力达52,540吨[4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组合有35个项目,每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52540吨[56] - 上海宝山垃圾焚烧发电厂每日垃圾处理能力3800吨,装机发电容量126兆瓦,垃圾处理费250元/吨[15] - 湛江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处理费81.8元/吨[15] - 清远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处理费88元/吨[15] - 一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获得核证碳减排标准自愿减排量约240,000吨[21] - 2024年,集团无害化处理垃圾17,015,646吨,同比增长2.4%[40] - 2024年,集团利用绿色能源发电6,533,172,000千瓦,同比增加5.1%[40] - 2024年公司实施无害化处理垃圾17015646吨,较2023年增加2.4%[52] - 2024年公司利用绿色能源发电6533172000千瓦时,较2023年增加5.1%[52] - 2024年公司售出蒸汽量313000吨,是2023年的2.3倍[52] - 2024年公司节约标准煤1714000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9829000吨[52] 项目营运期情况 - 香港北大屿山废物转运站及离岛废物转运设施第二期延续合约营运期10年[17] - 曲阳县城乡环卫和生活垃圾压缩转运及处理项目营运期25年[17] - 易县生活垃圾转运站项目营运期25年[17] - 罗定市城乡生活垃圾外运处置项目营运期3年[17] - 信宜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市场化项目营运期3年[17] - 天府机场(蒲都)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劳务合作项目营运期5年[17] - 城市管家服务特许经营项目营运期25年[17] - 中标安徽省砀山县城市管家服务特许经营项目,服务期25年,合同金额1,795百万元[21] 融资情况 - 2025年1月,公司订立3,099.9百万元等值双币银团绿色定期贷款融资[26] - 2024年10月,公司与亚洲开发银行订立总金额为360百万元、期限为84个月的定期贷款融资[26] 集团业务拓展与荣誉 - 集团环卫业务年内新增合同金额约20亿元,首次进军安徽省,中标约17.95亿元的砀山县项目[41] - 集团营口项目第一期碳减排量签发申请获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注册处批准,是近12年来VCS批准的首例来自中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自愿减排量[41] - 集团东莞项目获“2024新全球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之“全球生态修复与保护范例”国际荣誉[42] - 集团获“环境、社会及企业管治成就大奖2023/2024”之“杰出环境、社会、企业管治大奖(上市公司) — 白金奖”及“基金经理标准 — 杰出环境、社会、企业管治公司大奖”[42] - 集团在第十一屆“港股100强”评选中获“ESG卓越企业奖”及“小型企业50强”[42] - 集团获“香港ESG报告大奖”之“气候适应创新先锋奖”[42] - 集团在《机构投资者》“2024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团队”中被选为“受尊崇企业”[43] - 集团获“聚董秘最佳投资者关系公司奖”及“聚董秘百佳IR”[43] 行业政策与公司运营策略 - 国家加速12万亿元地方化债落地,推动经济发展,为环保行业提供政策保障[49] - 集团作为行业龙头,通过协同处置、余热利用等提升运营效率,推动全产业链价值提升[49] 公司股权交易情况 - 2024年7月22日公司以3000万港元现金代价向臻达出售粤丰科技全部股权[71] - 2024年4月27日,集团以21.3百万港元出售粤丰国业25.5%股权,后修订为21.0百万港元;7月22日,以143.1百万港元出售粤展环境管理全部股权[99] - 2024年7月22日,粤丰科维以145.8百万港元出售上海土地使用权及建筑物,亿丰以165.0百万港元出售两家BVI公司全部股权,公司以30.0百万港元出售粤丰科技全部股权[100] - 2024年9月公司以11550万元人民币(等值1.281亿港元)出售四川上实30%股权,12月完成出售后不再持股[101] - 2024年10月公司以3000万元人民币(等值3180万港元)收购易县粤丰20%股权,以1元人民币(等值1港元)收购0.1%股权,11月完成收购后持股99.9%[101] - 2024年10月公司以900万元人民币(等值980万港元)收购德宏粤丰10%股权,2025年1月完成收购后持股100%[101] 公司担保与抵押情况 - 2024年6月简阳粤丰订立不超6.71亿元人民币银行授信协议,公司提供3.355亿元人民币担保,12月31日贷款余额为6.227亿元人民币(等值6.725亿港元),2025年2月担保限制为债务余额50%[104]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就东莞新东清银行贷款提供3230万元人民币(等值3490万港元)担保[104]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就中洲环保银行贷款提供6990万元人民币担保,贷款余额为3710万元人民币(等值4010万港元),2025年2月担保限制为债务余额40%[104]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抵押账面总值为130.961亿港元的资产(2023年为140.061亿港元)以获取信贷融资[106] 公司人员情况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有7596名雇员,其中管理人员104名,中国及香港分别有7559名及37名,年内薪酬成本总额为6.97亿港元(2023年为6.481亿港元)[108]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男女雇员比例为59:41[165] 公司私有化相关情况 - 2024年7月瀚蓝环境拟收购公司股份,7月22日提出以协议安排方式对公司进行私有化,要约人将以每股4.90港元现金注销股份[114][115] - 董事会成立独立董事委员会对建议私有化相关事项向独立股东和购股权持有人提推荐意见[117] - 2024年7月22日,粤丰科维、公司、亿丰分别与臻达订立买卖协议,构成建议私有化项下特别交易[118] - 2024年7月31日,公司委任新百利融资有限公司为独立财务顾问就建议私有化向独立董事委员会提供意见[118] 公司风险与应对 - 董事会及审核委员会与外聘专业机构合作识别、监察并制定计划减轻潜在风险及不明朗因素[122] - 主要风险及不明朗因素包括“邻避”效应、国家补贴/税务优惠政策变动、市场竞争、业务拓展、环境保护、上市规则及其他有关法律合规性等[123] - 公司面臨運營、招聘、健康與安全、傳染病、技術變革、財務等方面風險,正積極採取防範措施[125] 公司企业管治相关 - 公司使命是守護綠色生態,奉獻清潔能源,願景是成為最值得尊敬和信賴的環保企業,核心價值觀是誠信、責任、和諧、共贏[129][130][131] - 公司專注於「焚燒+」增長戰略,以實現財務和環境、社會及管治績效方面的可持續增長[132] - 2024年12月31日至本年報日期,董事會由李詠怡等9位董事組成,呂定昌自2024年6月21日起
粤丰环保(01381)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05 12:11
持续经营业务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持续经营业务收入4198331千港元,较2023年下降15.4%[2] - 2024年公司持续经营业务毛利2025798千港元,较2023年下降2.5%[2] - 2024年公司年内利润938337千港元,较2023年下降10.1%[2] - 2024年公司毛利率48.3%,较2023年增加6.4个百分点;EBITDA利润率62.8%,较2023年增加8.9个百分点[2] - 2024年公司持续经营业务收入4,198,331千港元,2023年为4,960,197千港元;销售成本2,172,533千港元,2023年为2,883,354千港元[21] - 2024年公司持续经营业务毛利2,025,798千港元,2023年为2,076,843千港元;经营利润1,602,664千港元,2023年为1,667,828千港元[21] - 2024年公司利息费用净额为655,232千港元,2023年为657,819千港元;应占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净利润158,236千港元,2023年为153,889千港元[21] - 2024年公司除所得税前利润1,105,668千港元,2023年为1,163,898千港元;所得税费用167,331千港元,2023年为120,562千港元[21] - 2024年公司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利润938,337千港元,2023年为1,043,336千港元;来自终止经营业务的亏损58,338千港元,2023年为22,809千港元[21] - 2024年公司年内利润879,999千港元,2023年为1,020,527千港元[21] - 2024年年内利润为879,999,000港元,2023年为1,020,527,000港元,同比下降13.77%[23][25] - 2024年年内全面收益总额为623,200,000港元,2023年为844,162,000港元,同比下降26.17%[25] - 2024年末总资产为26,381,629,000港元,2023年末为27,075,156,000港元,同比下降2.56%[27] - 2024年末总权益为10,201,919,000港元,2023年末为9,668,677,000港元,同比增长5.51%[27] - 2024年末负债总额为16,179,710,000港元,2023年末为17,406,479,000港元,同比下降6.92%[28] - 2024年末流动负债净额为1,485,525,000港元,2023年末为145,086,000港元[28] - 2024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806,734,000港元,2023年末为1,897,648,000港元,同比下降4.89%[27]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4198331千港元,2023年为4960197千港元;2024年终止经营业务收入21036千港元,2023年为19963千港元[39]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维护成本216302千港元,2023年为224760千港元;2024年终止经营业务维护成本75千港元,2023年为68千港元[41]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环保费用378332千港元,2023年为393035千港元[41]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研究及开发成本75094千港元,2023年为60895千港元;2024年终止经营业务研究及开发成本2625千港元,2023年为635千港元[41]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其他收入276103千港元,2023年为220842千港元;2024年终止经营业务其他收入3246千港元,2023年为112千港元[43] - 2024年增值税退税160432千港元,2023年为126007千港元[43] - 2024年处理无害废弃物收入23949千港元,2023年为22137千港元[43] - 2024年出售联营公司收益9245千港元,2023年无此项收益;2023年出售分类为持作出售资产的收益5328千港元,2024年无此项收益[47] - 2024年银行借款利息费用(持续经营业务)为674291千港元,2023年为692738千港元;2024年银行存款利息收入(持续经营业务)为19018千港元,2023年为18081千港元[47] - 2024年所得税费用为161074千港元,2023年为119746千港元;其中2024年香港利得税112千港元,中国企业所得税(持续经营业务)187928千港元[48] - 2024年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来自持续经营业务利润923593千港元,2023年为1022459千港元;2024年应占来自终止经营业务亏损57455千港元,2023年为21195千港元[53] - 2024年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每股基本盈利总额为35.7港仙,2023年为41.2港仙;其中持续经营业务每股基本盈利2024年为38.0港仙,2023年为42.1港仙[53] - 2024年公司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为41.983亿港元,较2023年减少15.4%,毛利率提高至48.3%,EBITDA利润率提升至62.8%[67] - 2024年公司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收入为41.983亿港元,较2023年的49.602亿港元减少15.4%[85] - 2024年公司集团建设收入较去年减少97.8%至2250万港元[85] - 2024年公司来自售电收入、垃圾处理费及环境卫生及其他服务收入合共达39.904亿港元,较去年增长6.4%[85]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总收入41.98331亿港元,2023年为49.60197亿港元,售电收入占比从48.7%升至60.6%[87] - 持续经营业务销售成本从2023年的28.834亿港元减少24.7%至2024年的21.725亿港元[88]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毛利20.258亿港元,较2023年的20.768亿港元减少2.5%,毛利率从41.9%增至48.3%[90] - 持续经营业务一般及行政费用从2023年的6.325亿港元增加3.4%至2024年的6.543亿港元[93] - 持续经营业务其他收入从2023年的2.208亿港元增加25.0%至2024年的2.761亿港元[94]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其他亏损净额4500万港元,2023年为其他收益净额2600万港元[95] - 持续经营业务利息费用净额从2023年的6.578亿港元减少0.4%至2024年的6.552亿港元[96] - 应占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净利润从2023年的1.539亿港元增加2.8%至2024年的1.582亿港元[97] - 持续经营业务所得税费用从2023年的1.206亿港元增加38.8%至2024年的1.673亿港元[98] - 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利润从2023年的10.013亿港元减少13.5%至2024年的8.661亿港元[101] - 2024年公司从经营项目所得现金为18.665亿港元,2023年为19.346亿港元;经营活动所得总现金净额为11.562亿港元,2023年为10.785亿港元[103]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为18.067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8.976亿港元[103] - 2024年公司收到可再生能源附加补助资金7380万港元,2023年为7660万港元[105]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银行借款为132.851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39.451亿港元;资产净值为102.02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96.687亿港元[106]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1.3%,2023年12月31日为64.3%[107]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银行授信额度为165.888亿港元,其中30.89亿港元尚未动用[10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总借款成本为6.744亿港元,2023年为6.928亿港元,减少1840万港元;实际利率介乎2.60%至7.95%,2023年为2.35%至7.95%[10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资本开支为5.068亿港元,2023年为14.624亿港元[120] 售电及垃圾处理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售电及垃圾处理收入3575578千港元,较2023年增长4.3%[2] - 2024年公司无害化处理垃圾17015646吨,利用绿色能源发电6533172000千瓦,节约标准煤1714000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9829000吨[5] - 2024年公司无害化处理垃圾17,015,646吨,同比增长2.4%;发电6,533,172,000千瓦 时,同比增加5.1%;节约标准煤1,714,000吨,按年增长5.6%;减排二氧化碳当量9,829,000吨,按年上升14.0%[12] - 2024年6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出售蒸汽量约313000吨,为2023年的2.3倍,收入约64.1百万港元,较2023年增加126.0%[5] - 2024年公司21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获7885672张绿色电力证书,1个项目获核证碳减排标准自愿减排量240980吨[5] - 2024年公司无害化处理垃圾17015646吨,较2023年增加2.4%,绿色能源发电6533172000千瓦,较2023年增加5.1%,售出蒸汽量313000吨,是2023年的2.3倍[68] - 2024年公司无害化处理垃圾量17,015,646吨,较2023年的16,615,728吨有所增长;发电量6,533,172兆瓦时,售电量5,622,935兆瓦时,售出蒸汽量313,000吨[74]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处理能力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运营中的每日总处理能力为43690吨,年末35个项目每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52540吨[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有35个已签订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总能力达52,540吨;32个项目已投入营运,日处理能力达42,490吨[11]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组合有35个项目,每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52540吨,营运中32个项目处理能力达42490吨[70] - 截至公告日,公司每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合计52,540吨,项目数量共35个,其中华南地区处理能力32,790吨,项目22个[72] 环卫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环卫业务新增合同金额近20亿元,中标约17.95亿元的砀山县城市管家服务特许经营项目[12] - 2024年公司透过相关主体在多地运营29个环卫一体化项目,12月31日运营20个,较2023年的23个减少[81] 项目出售与收购情况 - 2024年9月公司与独立第三方订立协议出售达州项目全部30%股权,代价为1155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12470万港元),12月出售完成[77] - 2024年4月27日,公司以2.13亿港元出售粤丰国业25.5%股权,后修订为2.1亿港元;7月22日,以14.31亿港元出售粤展环境管理全部股权[113][115] - 2024年7月22日,公司多项资产出售协议涉及现金代价分别为14.58亿港元、16.5亿港元、3亿港元,智能泊车业务被视为“终止经营业务”[116] - 2024年9月公司以1.155亿元人民币(等值1.281亿港元)出售四川上实30%股权,12月完成出售后不再持股[117] - 2024年10月公司以3000万元人民币(等值3180万港元)收购易县粤丰20%股权,以1元人民币(等值1港元)收购0.1%股权,11月完成收购后持股99.9%[117] - 2024年10月公司以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