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02202)

搜索文档
中国企业五百强榜单发布 八家深圳企业跻身百强
新浪财经· 2025-09-16 11:34
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深圳企业表现 榜单概况 - 中国企业联合会与中国企业家协会于9月15日发布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1] - 榜单以企业2024年营业收入作为入围标准[1] 深圳企业整体表现 - 深圳共有27家企业入围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1] - 深圳有8家企业进入榜单前100名[1] 深圳头部企业名单 - 前100名深圳企业包括中国平安 华为 比亚迪 腾讯 招商银行 万科 顺丰和深投控[1] - 8家深圳企业均位列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前100名[1]
信用债异常成交跟踪:9月15日信用债异常成交跟踪
国金证券· 2025-09-16 10:0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基于Wind数据展示信用债成交情况,指出“24国新控股MTN001B”等折价成交个券、“25连城Y2”等净价上涨成交个券估值价格偏离幅度较大;信用债估值收益变动主要在[-5,0)区间;非金信用债成交期限多在2至3年,0.5年内品种折价成交占比最高,二永债成交期限多在4至5年,1年内品种折价成交占比最高;家用电器行业债券平均估值价格偏离最大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折价成交跟踪 - “24国新控股MTN001B”剩余期限18.59年,估值价格偏离-0.32%,成交规模5294万元 [4] - “23石柱01”剩余期限3.14年,估值价格偏离-0.31%,成交规模51843万元 [4] 净价上涨个券成交跟踪 - “25连城Y2”剩余期限4.61年,估值价格偏离0.23%,成交规模1005万元 [5] - “24连城Y2”剩余期限4.21年,估值价格偏离0.23%,成交规模2002万元 [5] 二永债成交跟踪 - “25邮储永续债01BC”剩余期限4.44年,估值价格偏离0.17%,成交规模26711万元 [6] - “25工行永续债01BC”剩余期限4.66年,估值价格偏离0.15%,成交规模28648万元 [6] 商金债成交跟踪 - “25农行TLAC非资本债02C(BC)”剩余期限9.89年,估值价格偏离0.06%,成交规模17693万元 [7] - “25南海农商科创债”剩余期限4.93年,估值价格偏离0.06%,成交规模6938万元 [7] 成交收益率高于5%的个券 - “22万科06”剩余期限1.81年,估值价格偏离0.03%,成交规模59万元 [8] - “22万科04”剩余期限1.72年,估值价格偏离0.02%,成交规模885万元 [8] 信用债成交估值偏离分布 - 信用债估值收益变动主要分布在[-5,0)区间 [2] 非金信用债成交期限分布 - 非金信用债成交期限主要分布在2至3年,0.5年内品种折价成交占比最高 [2] 二永债成交期限分布 - 二永债成交期限主要分布在4至5年,1年内品种折价成交占比最高 [2] 各行业非金信用债折价成交比例及成交规模 - 家用电器行业的债券平均估值价格偏离最大 [2]
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深圳26家企业上榜,8家企业进入百强
搜狐财经· 2025-09-15 22:23
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总体情况 - 2024年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达110.15万亿元 较上年有所增加[1] - 入围门槛提升至479.60亿元 较上年提高5.79亿元 实现23连升[1] - 共有15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万亿元规模[1] 深圳企业上榜情况 - 深圳共有26家企业入选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1] - 前100名企业中深圳占8家 包括中国平安(12)、华为(23)、比亚迪(26)、腾讯(31)、招商银行(48)、万科(79)、顺丰(92)、深投控(99)[1] - 其他上榜深圳企业包括立讯精密(102)、中国电子(104)、中集集团(153)、中国广核(175)、神州数码(211)、中兴通讯(220)、荣耀终端(227)等18家企业[6] 万亿级企业排名 - 国家电网以39459.28亿元营业收入位列第一[3] - 中国石油(29690.48亿元)和中国石化(29319.56亿元)分列第二、三位[3] - 中国平安以11408.14亿元营业收入位列第12位 经营业绩保持稳健[1][3] 企业研发投入情况 - 华为以1796.87亿元研发投入位居榜首[3] - 比亚迪以531.95亿元研发投入位列第二[4] - 研发投入前20名企业还包括中国建筑(454.59亿元)、中国移动(380.66亿元)、中国石油(354.50亿元)等[6] 重点企业业绩表现 - 华为2024年实现全球销售收入8621亿元人民币 净利润626亿元人民币 创历史第二高收入[3] - 比亚迪长期坚持高强度研发投入 2011-2024年14年间有13年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4] - 比亚迪拥有超12万名技术研发人员 日均专利申请45件、专利授权20件[4] 深圳产业特征 - 上榜企业覆盖电子、电力、通讯设备、新能源等多个行业领域[7] - 企业聚集形成合力构筑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基本盘[7] - 深圳正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推动产业向高向新向优升级[7]
阿里云、美团、蚂蚁等50余家企业提供1500个岗位,外滩大会招聘会吸引1万科技人才
环球网· 2025-09-15 21:10
招聘会规模与参与情况 - 50余家企业提供1500多个社招和校招岗位 聚焦人工智能 互联网 金融等行业 [1] - 10000余位求职者现场交流 企业现场收集简历达6500余份 [1] - 招聘岗位数较去年增加50% 超过六成企业发布AI岗位需求 [3] - 招聘岗位连续三届增长 [3] AI人才需求趋势 - 人工智能推动相关岗位需求显著增长 数据科学家 机器人工程师和算法工程师新发职位数量同比增长均超50% [8] - AI技术改变企业用人观念 未来职场更看重人类独有的创新力 洞察力和跨界整合能力 [8] - 蚂蚁集团提供超500个技术类岗位 2024年新招募毕业生技术人才占比达84.7% [15] 全球化与人才战略 - 中国企业需从"心态先出海"向"生而全球化"转型 全球化竞争本质是人才争夺 [10] - 出海平均招聘薪酬近年来稳步增长 [10] - 蚂蚁集团科研投入共计234.5亿元 连续三年占总营收超10% [15]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 - 蚂蚁集团学习成长中心与传智教育合作 推动数字化人才培养 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14] - 招聘会设置AI面试体验 AI职业测评等智能化服务环节 [15] - 科技展览与招聘会结合 提供沉浸式产品体验与精准投递的无缝衔接 [15] 活动背景与影响力 - 活动由上海市人社局指导 外滩大会组委会主办 上海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与蚂蚁集团共同承办 [3] - 科技人才招聘会深度融合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专业性与产业影响力 [5] - 活动连续三年举办 受到科创企业 科技人才广泛欢迎 [15]
大量老房仍未拆除、120亿元“天价入股”遭紧急澄清,深圳旧改绿景白石洲走向何方?
财经网· 2025-09-15 18:21
项目概况与现状 - 绿景白石洲项目为深圳旧改"巨无霸",总计容建筑面积358万平方米,预估货值约2200亿元,自2014年纳入城市更新计划后持续受业内关注 [1] - 项目一期绿景白石洲璟庭由6座建筑组成(3栋住宅、2栋公寓),其中74层塔楼住宅为超高层业态,截至9月11日,2746套房源中已备案819套、已签认购书179套,期房待售720套(占比41.4%) [2] - 一期住宅处于准现房状态,室内精装收尾,预计2023年底前交房,剩余房源以110平方米、125平方米户型为主,187平方米及顶层房源基本售罄 [2] - 三期、四期地块仍有大量未拆除老房,未进入大规模施工阶段,部分房屋外立面覆盖宣传帆布 [2] 资本合作与协议条款 - 万科于2022年6月以23亿元注资项目关联公司四达实业,获得8%股权,资金定向投入三期、四期,并享有该两期整体20%利润分派 [4] - 协议设置对赌条款:若2025年9月30日前未取得开发贷款或出现资金缺口,绿景需以23亿元本金加12%复合年回报回购万科股权;若2025年12月31日前未取得四项开发许可证或双方未达成开发共识,万科有权退出且回购条款触发时利润分派比例可升至40%或年回报率调至24% [5][7] - 中信城开发布声明否认"拟120亿元入股获得二三四期50%权益"的市场传言,强调相关内容与事实完全不符 [1][3] 企业财务状况 - 绿景中国地产(港股上市平台)2023年上半年流动负债达605.7亿元,新增借款77.03亿元,一年内须偿还借贷约29.14亿元,而银行结余及现金仅3.425亿元,另有14.49亿元受限制及抵押银行存款 [8] - 企业十多年前介入白石洲旧改后几乎押上全部家当,资金压力显著 [8] 开发策略与行业动向 - 项目二期已拆除完成,三期、四期计划调整规划以符合深圳新规,重新设计住宅与商业指标,未来不排除引入央国企合作开发 [2][12] - 业内人士分析央国企接盘概率较大,因其资金成本更低且擅长复杂政商关系协调;地方城投平台也可能介入 [12] - 接盘方需满足四大标准:百亿元级现金储备、政府拆赔协调能力、超大体量产品迭代力、2200亿元货值金融拆解能力 [13] - 行业专家提出项目可通过商业地块REITs化、未拆地块股权作价引战投、远期资产提前整售等方式盘活,并可利用"白名单"政策窗口将拆迁贷转为政府背书专项借款(利息压至4%以下) [9] 政策与市场环境 - 2023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意见,明确"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各地酝酿细化支持政策 [14] - 项目地处深圳南山核心区,连接深圳湾、后海等四大总部基地,紧邻华侨城豪宅区,长期资产升值逻辑清晰 [11]
花地湾再迎利好!广州首座“立体垂直酒店式社区”落地
南方都市报· 2025-09-15 14:03
项目发布与展示 - 万科·理想花地·傲璟实景示范区于9月13日正式开放 标志着"未来城市理想单元"首个示范展示区在广州落地 [1] - 项目为广州首座"立体垂直酒店式社区" 涵盖高端体育会所 全龄段架空层空间 空中会所 露天泳池及酒店化艺术公区等多维场景 [1] - 城市西广场全面焕新 与趣活公园 花地湾生活馆 傲璟连通形成运动 露营 观展 互动的生活长廊 [1] 产品设计与理念 - 项目呼应《广州2049》战略构想 以"未来城市计划"实践建设"好房子"新样本 [2] - 采用"垂直社区"规划 融合立体绿化 多元业态与智慧生活场景 打造以人为中心的未来生活单元 [2] - 创新引入"奢宅酒店化 居住度假化"国际设计理念 配备建面约690m²篮球场 户外泳池 智能健身空间及多功能场所 [2] 配套与交付进展 - 瑧园项目将于9月底迎来首批次1 2栋交付 为万科在广州首个"瑧系"高端项目 [4] - 项目配备约2000m²立体会所及六大主题泛会所空间 并导入"瑧藏会"物业服务体系提供定制化服务 [4] - 一期金域曦府已交付 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 百年公立协和幼儿园 荔湾区人民医院等大城配套投入使用 [4] 区域开发战略 - 花地湾项目占位白鹅潭世界级商圈 于一平方公里土地集成品质住宅 商业消费 产业办公等城市配套 [2] - 黄埔新城项目以超百万方配套规划提前兑现教育 商业 公园等场景 体现"硬配套筑城 软配套活城"模式 [4] - 两大项目共同展现公司连片开发能力 构建"15分钟理想生活圈" [2][4]
保利、万科稳居营收千亿俱乐部,首开、滨江增速领跑
新京报· 2025-09-14 10:21
行业整体表现 - 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 企业间分化持续加剧 房地产正从规模竞赛转向稳健经营新阶段 [1] - 2025年上半年20家典型上市房企平均营收增速仅为7.72% 增长乏力 [4] - 行业整体收入规模呈收缩态势 半数房企营收出现下滑 [1][4] 企业梯队划分 - 第一梯队千亿营收俱乐部仅保利发展1169亿元和万科1053亿元两家企业入围 [1][4] - 第二梯队500亿-1000亿元阵营共7家房企 包括华润置地949.2亿元 绿地控股946.9亿元 中海地产832.2亿元 碧桂园725.7亿元 龙湖集团587.5亿元 绿城中国533.7亿元和招商蛇口514.9亿元 [2][3][5] - 第三梯队500亿元以下阵营共11家房企 从越秀地产475.7亿元到世茂集团148.3亿元 [3][5] 企业营收表现 - 保利发展营收1169亿元同比下降16.08% 万科营收1053亿元同比下降26.2% [2][4] - 华润置地营收949.2亿元同比增长19.96% 龙湖集团营收587.5亿元同比增长25.39% [2][6] - 首开股份营收180.4亿元同比增长105.19% 滨江集团营收454.5亿元同比增长87.8% [1][3][6] - 越秀地产营收475.7亿元同比增长34.6% 华发股份营收382亿元同比增长53.46% [3][6] - 世茂集团营收148.3亿元同比下降49.21% 融创中国营收199.9亿元同比下降41.7% [3][6] 企业类型分析 - 央企国企凭借资金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融资成本更低 资源获取能力更强 [1][7] - 保利 华润置地 中海地产 招商蛇口 绿城中国 越秀地产等具备央企或国企背景的企业营收较为稳定 [7] - 民营房企除龙湖集团 滨江集团等个别企业外 多数承受巨大压力 碧桂园 融创中国 世茂集团营收同比下降均超25% [7] 业务转型趋势 - 越来越多房企发力第二增长曲线 通过轻资产转型 代建业务 商业运营等非开发业务拉动收入 [8] - 华润置地运营性收入利润贡献超六成 龙湖集团运营业务及服务业务收入132.7亿元创历史新高 占总营收22.6% [8] - 行业需加快向城市运营与服务转型 强化资金管理 优化债务结构 [8]
透视半年报|保利、万科稳居营收千亿俱乐部 首开、滨江增速领跑
新京报· 2025-09-14 09:42
行业整体表现 - 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 企业间分化持续加剧 房地产正从规模竞赛转向稳健经营新阶段 [1] - 20家典型上市房企平均营收增速仅为7.72% 增长乏力 [4] - 半数房企营收同比下滑 跌幅在10%至50%不等 [6] 梯队分化格局 - 千亿营收俱乐部仅保利发展1169亿元和万科1053亿元两家入围 同比分别下降16.08%和26.20% [2][4] - 第二梯队500-1000亿元阵营共7家房企 包括华润置地949.2亿元(增长19.96%) 绿地控股946.9亿元(下降17.97%) 中海地产832.2亿元(下降4.27%) 碧桂园725.7亿元(下降28.92%) 龙湖集团587.5亿元(增长25.39%) 绿城中国533.7亿元(下降23.28%) 招商蛇口514.9亿元(增长0.41%) [2][4] - 第三梯队500亿元以下阵营共11家房企 包括越秀地产475.7亿元(增长34.60%) 滨江集团454.5亿元(增长87.80%) 华发股份382亿元(增长53.46%) 建发国际341.6亿元(增长4.31%) 中国金茂251.1亿元(增长14.28%) 新城控股221亿元(下降34.82%) 融创中国199.9亿元(下降41.70%) 保利置业184.4亿元(增长48.10%) 首开股份180.4亿元(增长105.19%) 美的集团156.8亿元(下降25.80%) 世茂集团148.3亿元(下降49.21%) [3][5][6] 企业表现分化 - 首开股份营收同比增长105.19% 主要得益于房屋集中交付体量较大 [6] - 滨江集团凭借长三角区域深耕实现87.8%营收增长 越秀地产和华发股份依托大湾区市场支撑分别实现34.6%和53.46%增速 [6] - 世茂集团营收同比下降49.21%近乎腰斩 融创中国下降41.7% 新城控股下降34.82% [3][6] 国企与民企对比 - 国企央企展现更强抗风险能力 保利、华润置地、中海地产、招商蛇口、绿城中国、越秀地产等具备国资背景企业营收较为稳定 [7] - 民营房企除龙湖集团、滨江集团等个别企业外 多数承受巨大压力 碧桂园、融创中国、世茂集团营收同比下降均超25% [7] - 国企央企凭借更低融资成本和更强资源获取能力 在一二线核心地块获取和开发方面占据明显优势 [7] 业务转型趋势 - 华润置地购物中心、写字楼、酒店、长租公寓等运营性收入利润贡献超六成 助其取代中海成为利润王 [8] - 龙湖集团运营业务及服务业务合计收入132.7亿元创历史新高 占总营业收入22.6% [8] - 行业正发力第二增长曲线 通过轻资产转型、代建业务、商业运营等非开发业务拉动收入 [8] 行业挑战与展望 - 行业面临需求端疲软、房价下行、存量去化缓慢等挑战 [8] - 民营房企债务重组进程缓慢 流动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 [8] - 行业步入全新发展阶段 规模下降、速度放缓成为新周期特征 未来将是稳健派与转型派的竞争 [8]
透视半年报|保利、万科稳居营收千亿俱乐部,首开、滨江增速领跑
贝壳财经· 2025-09-14 09:39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20家典型上市房企平均营收增速仅为7.72% 显示行业增长乏力[3] - 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 企业分化持续加剧 从规模竞赛转向稳健经营新阶段[1] - 半数房企(10家)营收同比下滑 跌幅在10%至50%不等[11] 企业梯队分化 - 千亿营收俱乐部仅保利发展(1169亿元)和万科(1053亿元)两家入围[1][4] - 第二梯队(500亿-1000亿元)共7家房企 包括华润置地(949.2亿元)、绿地控股(946.9亿元)、中海地产(832.2亿元)、碧桂园(725.7亿元)、龙湖集团(587.5亿元)、绿城中国(533.7亿元)和招商蛇口(514.9亿元)[5] - 第三梯队(500亿元以下)共11家房企 包括越秀地产(475.7亿元)至世茂集团(148.3亿元)[6] 企业表现差异 - 首开股份营收同比增长105.19%至180.4亿元 滨江集团增长87.8%至454.5亿元 华发股份增长53.46%至382亿元[8][10] - 华润置地营收增长19.96%至949.2亿元 龙湖集团增长25.39%至587.5亿元[2][14] - 世茂集团营收下跌49.21%至148.3亿元 融创中国下跌41.7%至199.9亿元 碧桂园下跌28.92%至725.7亿元[2][11] 企业类型表现对比 - 央企国企表现稳健 保利、华润置地、中海地产、招商蛇口等凭借资金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占据市场主导[12] - 民营房企除龙湖集团、滨江集团外多数承压 碧桂园、融创中国、世茂集团营收同比下降均超25%[14] 行业转型趋势 - 房企发力第二增长曲线 华润置地运营性收入利润贡献超六成 龙湖集团运营及服务业务收入132.7亿元占总营收22.6%[14] - 行业向轻资产转型、代建业务、商业运营等非开发业务方向发展[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