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药明康德(02359)
icon
搜索文档
港股医药ETF(159718)涨近2%,医疗创新ETF(516820)涨近1%,机构:看好CXO上市公司业绩边际改善
新浪财经· 2025-04-29 10:02
指数表现 - 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930965)上涨1.66%,成分股药明康德(02359)上涨5.07%,三生制药(01530)上涨4.41%,科伦博泰生物-B(06990)上涨4.10% [1] - 中证医药及医疗器械创新指数(931484)上涨0.51%,成分股兴齐眼药(300573)上涨9.55%,联影医疗(688271)上涨4.39%,药明康德(603259)上涨3.80% [4] ETF表现 - 港股医药ETF(159718)上涨1.84%,最新价0.72元,近1周累计上涨4.28% [1] - 医疗创新ETF(516820)上涨0.61%,最新价0.33元,近3月累计上涨1.85% [4] 流动性及规模 - 港股医药ETF盘中换手4.77%,成交1278.09万元,近1周日均成交1.52亿元 [1] - 港股医药ETF近2周规模增长3903.52万元,份额增长4600.00万份,新增规模及份额位居可比基金1/4 [1] - 医疗创新ETF盘中换手0.23%,成交380.55万元,近1月日均成交5236.46万元 [5] - 医疗创新ETF最新规模达16.53亿元 [5] 行业动态 - ASCO会议即将召开,国内创新药公司公布70+项口头汇报,10+项重磅研究 [2] - 2024年全球和美国创新药VC&PE投融资金额分别同比增长1.93%和5.29%,创新药投融资环境改善 [2] - 多肽、ADC等领域研发需求旺盛,推动CXO上市公司订单改善,药明康德、药明合联、凯莱英等公司订单回暖 [2] 指数成分及权重 - 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包括药明生物(11.32%)、百济神州(10.67%)、信达生物(7.42%),合计占比59.76% [7][9] - 中证医药及医疗器械创新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包括药明康德(11.68%)、恒瑞医药(10.22%)、迈瑞医疗(9.20%),合计占比66.49% [10][12]
多肽业务贡献业绩增量 药明康德一季度净利同比增近九成
证券日报· 2025-04-29 02:40
业绩表现 - 第一季度营业收入96.55亿元,同比增长20.96%,其中持续经营业务收入93.9亿元,同比增长23.1% [1][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72亿元,同比增长89.06% [3] - 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523.3亿元,同比增长47.1% [4] 业务板块 - 化学业务收入73.91亿元,同比增长32.87%,其中TIDES业务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87.6% [1][4] - 测试业务收入12.92亿元,同比下降4.04% [1] - 生物学业务收入6.08亿元,同比增长8.25% [1] 地区分布 - 美国客户收入63.8亿元,同比增长28.4% [1] - 欧洲客户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26.2% [1] - 中国客户收入15.3亿元,同比下降1.3% [1] - 其他地区客户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3% [1] 业务模式与产能 - 公司采用"一体化、端到端"CRDMO业务模式,化学业务增长突出 [2] - 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总体积已达41000L,预计2025年底提升至100000L [4] - TIDES业务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05.5%,成为新增长点 [4] 行业趋势 - 多肽兼具小分子化药及生物药优点,需求具备爆发潜力 [4] - 多肽大规模制备工艺研发能力存在不足,商业化产能受限 [4] - 药企对多肽CDMO服务及原料药供应需求有望提升 [4]
药明康德一季报恢复两位数增长,“对等关税”之下未调整全年业绩指引
第一财经· 2025-04-28 20:27
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96.5亿元,同比增长21% [1]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72亿元,同比增长89.1%,主要受益于出售药明合联部分股权及处置业务带来的投资收益 [1] - 经调整non-IFRS归母净利润26.78亿元,同比增长40% [1] 业务增长 - TIDES业务(寡核苷酸和多肽)一季度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87.6% [3] - 截至2025年3月底,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523.3亿元,同比增长47.1% [3] - TIDES业务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05.5% [3] 市场影响与展望 - 美国市场收入占比66%,美方征收"对等关税"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但具体影响尚不明确 [3] - 公司维持2025年全年业绩指引,预计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增长10%-15%,经调整non-IFRS归母净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3] - 2025年整体收入预计达到415亿元至430亿元 [3]
4月28日晚间公告汇总 | 药明康德一季度净利润增近90%;华联控股、禾丰股份拟注销回购股份
选股宝· 2025-04-28 19:55
增持 - 德昌股份拟定增募资不超过15.24亿元,用于泰国厂区年产500万台家电产品建设项目、年产180万台智能生活家居家电用品项目、年产500万台高性能无刷直流电机建设项目、越南厂区年产300万台小家电产品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1] - 人福医药招商生物拟增持0.5%-1%公司股份 [2] - 海鸥股份拟6000万元-1.2亿元回购公司股份 [2] - 华联控股拟变更8011.53万股回购股份用途并注销 [2] - 禾丰股份拟将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中的695.66万股股份予以注销 [2] 对外投资、日常经营 - 嘉泽新能拟投资8.03亿元建设140MW风电项目 [3] - 宏和科技拟投资约7.2亿元建设高性能玻纤纱产线建设项目 [4] - 新坐标拟7700万元设立控股子公司,研发、生产和销售滚柱丝杠等 [5] - 威孚高科与博世中国签署《新时期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继续推进在传感器领域的业务合作,并拓展至潜在的其它智能产品;双方将共同拓展相关产品在人工智能和具身机器人等领域的工业应用;双方将继续探索在PEM电解水制氢领域的互利合作机会 [5] 业绩变动 - 友发集团一季度净利润1.33亿元,同比增长9680%,主要系产品销量增加及毛利率上升所致 [6] - 闰土股份第一季度净利润4779.31万元,同比增长3543%,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发生变动的原因包括预付款项增加、短期借款增加、应付票据增加、合同负债增加等 [6] - 移远通信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2.12亿元,同比增长286.91%,在LTE模组、5G模组、智能模组、车载模组及智能化解决方案等业务均实现了良好的增长 [6] - 微导纳米一季度净利润8410.29万元,同比增长2253.57%,主要系客户现场的项目实施节奏、验收节奏存在差异,报告期内验收设备较多导致收入同比增长 [6] - 联化科技一季度净利润4971.56万元,同比增长1747% [7] - 高德红外第一季度净利润8354.6万元,同比增长897%,主要原因是民品业务销售额增加 [7] - 锦浪科技一季度净利润1.95亿元,同比增长859.78%,主要原因是营业收入增加,同时毛利率上升 [7] - 生益电子一季度净利润2亿元,同比增长657%,主要系市场对高层数、高精度、高密度和高可靠的多层印制电路板需求增长 [7] - 泰豪科技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3473.76万元,同比增长751.84%,主要原因是军工装备业务规模和应急装备业务盈利水平提升 [8] - 南京公用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3291.43万元,同比增长544.26% [9] - 湖南海利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5661.02万元,同比增长483.78% [10] - 三和管桩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3460.13万元,同比增长418.95% [11] - 苏州固锝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3681.76万元,同比增长395.60% [12] - 亚香股份一季度净利润8216.81万元,同比增长361.70%,主要是本期收入增加及处置子公司股权的投资收益增加所致 [12] - 黔源电力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5184.65万元,同比增长348.38% [13] - 大叶股份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1.94亿元,同比增长326.94%,主要系公司产品性价比高、竞争力强,深受终端消费者青睐,营业收入增长较多 [13] - 兴齐眼药一季度净利润1.46亿元,同比增长320%,主要系报告期内滴眼剂产品销售收入增长所致 [13] - 华丰科技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3181.1万元,同比增长207.17% [14] - 华安证券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5.25亿元,同比增长87.79% [15] - 山东矿机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5308.36万元,同比增长81.62% [16] - 中金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20.42亿元,同比增长64.85%,主要系金融工具投资产生的收益净额及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增加 [16] - 长电科技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长50.39%,业绩变动主要系国内外先进封装市场订单增长,叠加晟碟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财务并表影响,带动营收同比增长 [16] - 山东黄金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10.26亿元,同比增长46.62% [17] - 神农集团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2.29亿元,同比扭亏 [18] - 药明康德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36.72亿元,同比增长89.06%,主要系临床后期和商业化项目增长带来的产能效率提升 [18] - 宏景科技一季度净利润2165.12万元,同比扭亏,主要原因是算力验收业务增加导致收入增加 [19] - 中贝通信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59%,智算业务实现收入同比增长973% [20] - 中国石化一季度净利润139.75亿元 [21] - 炬芯科技第一季度净利润4144.97万元,同比增长386%,主要系公司产品表现卓越,营业收入大幅增长,同时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毛利润和净利润实现快速增长 [21]
药明康德收盘上涨1.27%,滚动市盈率17.75倍,总市值1677.63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4-28 19:40
公司股价与估值 - 4月28日收盘价为58.09元,上涨1.27%,总市值1677.63亿元 [1] - 滚动市盈率PE为17.75倍,创17天以来新低 [1] - 市净率为2.69倍 [2] 行业对比 - 医疗服务行业平均市盈率40.74倍,中值42.36倍 [1] - 行业平均市净率3.33倍,中值2.33倍 [2] - 公司在行业中PE排名第17位 [1] 机构持仓 - 383家机构持仓,其中基金378家、其他5家 [1] - 合计持股110978.81万股,持股市值747.11亿元 [1] 主营业务 - 为全球医药及生命科学行业提供一体化、端到端的新药研发和生产服务 [1] - 主要产品包括化学业务、测试业务、生物学业务 [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96.55亿元,同比增长20.96% [1] - 净利润36.72亿元,同比增长89.06% [1] - 销售毛利率42.26% [1] 同业公司估值对比 - 润达医疗PE(TTM)-269.96倍,总市值98.76亿元 [2] - 普瑞眼科PE(TTM)-183.14倍,总市值61.33亿元 [2] - 何氏眼科PE(TTM)-130.90倍,总市值31.21亿元 [2]
药明康德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及利润均重回双位数增长
证券时报网· 2025-04-28 19:19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96.55亿元,同比增长20.96%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72亿元,同比增长89.06%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3.29亿元,同比增长14.50% [1] - 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523.3亿元,同比增长47.1% [1] 业务板块表现 化学业务 - 化学业务收入73.9亿元,同比增长32.9% [2] - 小分子药物发现业务(R)过去12个月合成并交付超过46万个新化合物,同比增长6% [2] - 小分子工艺研发和生产业务(D&M)收入38.5亿元,同比增长13.8% [2] - 小分子D&M管线总数达3393个,包括75个商业化项目、82个临床III期项目、368个临床II期项目、2868个临床前和临床I期项目 [2] - 2025年第一季度R到D转化分子75个 [2] TIDES业务 - TIDES业务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87.6% [3] - TIDES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05.5% [3] - TIDES D&M服务客户数同比提升14%,服务分子数量同比提升25% [3] 测试业务 - 测试业务收入12.9亿元 [3] - 新分子业务在核酸类、偶联类、mRNA类、多特异性抗体类、多肽类等领域保持领先 [3] - 自2022年以来累计为约40%成功出海的中国客户项目提供服务 [3] 临床CRO及SMO业务 - 临床CRO及SMO业务收入4.1亿元 [3] - SMO收入同比增长5.5%,近十年累计赋能283个新产品获批上市 [3] - 临床CRO业务助力客户获得10项临床试验批件,SMO赋能客户28个产品获批上市 [3] 生物学业务 - 生物学业务收入6.1亿元,同比增长8.2% [4] - 持续为公司带来超过20%的新客户 [4] 战略与展望 - 公司贯彻"跟随客户"和"跟随分子"战略,与全球客户建立合作关系 [2] - 预计2025年末小分子原料药反应釜总体积将超4000KL [2] - 预计2025年末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总体积将提升至超100000L [3] - 公司维持年初制定的全年指引,预计2025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将实现10%—15%的双位数增长 [4]
药明康德(02359) - 2025 Q1 - 季度业绩
2025-04-28 17:16
2025年第一季度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96.55亿元,同比增长20.96%[14] - 2025年第一季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6.72亿元,同比增长89.06%[14] - 2025年第一季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净利润23.29亿元,同比增长14.50%[14] - 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1.95亿元,同比增长41.57%[14] - 2025年第一季度基本每股收益1.29元/股,同比增长92.54%[14] - 2025年第一季度稀释每股收益1.28元/股,同比增长93.94%[14] - 2025年第一季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6.08%,较上年同期增加2.57个百分点[14] - 营业收入变动比例为20.9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变动比例为89.06%[22] - 基本每股收益变动比例为92.54%,稀释每股收益变动比例为93.94%[2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比例为41.57%[22]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96.55亿元,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79.82亿元增长20.95%[45]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成本67.12亿元,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56.44亿元增长18.92%[45]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利润42.93亿元,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23.10亿元增长85.87%[45] -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37.15亿元,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19.59亿元增长89.68%[46] - 2025年第一季度综合收益总额38.34亿元,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17.45亿元增长119.72%[47] - 2025年第一季度基本每股收益1.29元/股,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0.67元/股增长92.54%[47] - 2025年第一季度稀释每股收益1.28元/股,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0.66元/股增长93.94%[47] - 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1.95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22.57亿元,同比增长41.57%[51] - 2025年第一季度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1.99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 - 8.54亿元,同比增长357.53%[51] - 2025年第一季度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36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 - 0.43亿元,同比增长2925.58%[53] - 2025年第一季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65.70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15.16亿元,同比增长333.38%[53]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为96.55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79.82亿元,同比增长20.96%[56] - 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为40.13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30.06亿元,同比增长33.50%[56] - 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溢利为41.59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23.25亿元,同比增长78.89%[56] - 2025年第一季度税前溢利为41.43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22.97亿元,同比增长80.36%[56] - 2025年第一季度期内溢利为35.78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19.59亿元,同比增长82.64%[56] - 2025年第一季度每股基本盈利(来自持续经营业务及终止经营业务)为1.24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0.67元,同比增长85.07%[58] - 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3,029,600千元,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2,137,223千元增长41.75%[65] - 2025年第一季度投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2,366,394千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所用现金净额734,554千元[65] - 2025年第一季度筹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1,235,228千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所用现金净额43,229千元[66] - 2025年第一季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净额6,631,222千元,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1,359,440千元增长387.79%[66] - 2025年第一季度母公司持有者之应占净溢利3,536.3百万元,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1,942.2百万元增长82.08%[68] - 2025年第一季度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母公司持有者之应占净溢利3,774.1百万元,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2,058.0百万元增长83.39%[68] - 2025年第一季度经调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母公司持有者之应占净溢利2,677.7百万元,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1,913.1百万元增长39.96%[68] 2025年3月31日资产负债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3月31日公司总资产845.12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5.21%[16] - 2025年3月31日归属上市公司股东所有者权益623.32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6.31%[16] - 2025年3月31日货币资金为24,851,144,430.26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18,322,034,067.70元有所增加[39] - 2025年3月31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900,980,630.42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1,233,983,963.56元有所减少[39] - 2025年3月31日应收账款为7,317,693,605.45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7,951,700,878.82元有所减少[39] - 2025年3月31日存货为6,491,757,171.41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5,399,747,062.06元有所增加[39] - 2025年3月31日流动资产合计43,308,063,148.94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38,690,152,263.99元有所增加[39] - 2025年3月31日非流动资产合计41,204,024,944.29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41,635,672,144.76元有所减少[39] - 2025年3月31日资产总计84,512,088,093.23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80,325,824,408.75元有所增加[39] - 2025年3月31日流动负债合计188.74亿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162.26亿元增长16.32%[41] - 2025年3月31日非流动负债合计28.60亿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50.14亿元下降42.96%[41] - 2025年3月31日负债合计217.33亿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212.40亿元增长2.32%[41] - 2025年3月31日资产合计84,512,088千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80,325,824千元增长5.21%[61] - 2025年3月31日负债合计21,733,326千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21,240,211千元增长2.32%[62] - 2025年3月31日流动负债合计18,873,805千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16,226,115千元增长16.32%[62] 各业务线收入及订单关键指标变化 - 化学业务收入73.91亿元,同比增长32.87%;测试业务收入12.92亿元,同比下降4.04%;生物学业务收入6.07亿元,同比增长8.25%;其他业务收入0.997亿元,同比下降36.11%[22] - 截至2025年3月末,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523.3亿元,同比增长47.1%[24] - 2025年第一季度来自美国客户收入63.8亿元,同比增长28.4%;来自欧洲客户收入13.0亿元,同比增长26.2%;来自中国客户收入15.3亿元,同比下降1.3%;来自其他地区客户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3.0%[24] - 2025年第一季度小分子D&M业务收入38.5亿元,同比增长13.8%,管線累计新增203个分子[24] - TIDES业务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87.6%,截至2025年3月末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05.5%[24] 股东相关信息 - 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为243,477[26] - 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243,477户,其中A股243,419户,H股登记股东58户[33] - HKSCC NOMINEES LIMITED持股387,025,502股,持股比例13.4012%[27]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245,513,763股,持股比例8.5012%[27] 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 - 本报告期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14.06亿元,主要系出售药明合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部分股权及处置业务带来的投资收益[19] 公司合计金额 - 公司合计金额为13.43亿元[20]
国投证券:创新药投融资环境回暖 CXO订单和业绩改善可期
智通财经网· 2025-04-28 16:47
宏观维度:全球创新药投融资与研发需求 - 2024年全球和美国创新药VC&PE投融资金额分别同比增长1 93%和5 29%,创新药投融资环境已恢复正增长[1] - 多肽、ADC等细分领域研发需求旺盛,推动CXO行业景气度上行[1] - 全球肽类药物研发生产外包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47亿美元增长至2032年188亿美元,ADC药物外包市场规模预计从2022年15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110亿美元[2] 微观维度:CXO行业订单与业绩 - 药明康德、药明合联、凯莱英、康龙化成、博腾股份等公司新签/在手订单同比增长20%+,订单回暖明显[3] - 国内CXO公司产能布局成熟且具备全流程一体化服务优势,保障订单交付能力[3] - 预计2025年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收入同比增长10%-15%,药明生物收入增长17%-20%,凯莱英收入实现双位数增长[3] 行业标的 - 建议关注药明康德、药明生物、药明合联、凯莱英、康龙化成、普洛药业、博腾股份、阳光诺和、泰格医药、昭衍新药、金斯瑞生物科技等公司[4]
关税战下的医药政策:全球最大的创新药市场正在剧变
新财富· 2025-04-28 15:31
美国对进口药品的国家安全调查 - 美国商务部启动对进口药品的国家安全调查,覆盖成品仿制药、原研药及关键药用成分,属于特朗普政府根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进行的关税调查的一部分 [3] - 调查预计270天内公布结果,可能赋予特朗普政府对进口药品和原料药征收关税的权力,对中国等主要药品出口国影响显著,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及成本上升 [3] - 分析师预计,若对中国API征收10%关税,仿制药企业利润将下跌2%-3%,创新药利润下跌更严重 [4] 特朗普政府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 - 特朗普政府核心目标是强化美国医药产业独立性,减少外部供应链依赖,推动产业链本土化 [6] - 4月8日起对进口药品实施对等关税,虽大部分药品被纳入豁免名单,但生物医药中概股4月9日集体下跌,再鼎医药、百济神州跌幅超9%,药明康德、药明合联跌幅达7.6% [7] - 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药品约60亿美元,主要为抗生素、抗病毒及心血管药物等基础药物,关税扩大将推高成本并冲击本土生产商 [7] 美国药企的本土化投资 - 诺华宣布未来五年在美国投资230亿美元,新建7家工厂并扩建3家既有工厂,覆盖原料药、生物制剂及医疗器械产能 [7] - 阿斯利康计划投资35亿美元,默沙东未来四年累计投资80亿美元,强生承诺新增投资550亿美元,礼来宣布至少投资270亿美元,推动制造回流 [7] - 特朗普政府推出研发税收优惠,鼓励药企加大本土研发投入,但限制特定国家使用关键基因数据库(如dbGaP和AnVIL)给中国创新药企带来研发障碍 [7] 特朗普两届任期的医疗政策对比 - 第一任期(2017-2021年)以削弱联邦干预为核心,取消《平价医疗法案》个人强制保险罚款条款,削减Medicaid资金,推出"最惠国定价"模式和药品再进口政策 [9] - 第二任期(2025年至今)深化市场驱动,收缩医保覆盖范围,取消拜登时期医保补贴政策,重启"最惠国定价"模式,简化FDA审批程序 [10] - 两届政策均强调降低政府干预和鼓励市场竞争,但伴随医保覆盖减少和低收入群体保障下降等负面效应 [10] 特朗普与拜登医疗政策差异 - 特朗普政府强调市场自由化,弱化《平价医疗法案》,拜登政府则强化ACA,扩大医保补贴和Medicaid覆盖面 [12] - 特朗普政府通过市场化手段(如最惠国定价)降低药价,拜登政府通过《降低通胀法案》授权联邦政府直接谈判药价 [15] - 特朗普政府简化药械审批流程,拜登政府强化监管职能,增加心理健康服务投入和少数族裔医疗公平性 [15]
药明康德(02359)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03 17:11
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全年收入同比增长5.2%(剔除去年新冠商业化项目)[9] - 2024年收入392.414亿元,2023年为403.408亿元[12] - 2024年毛利160.161亿元,2023年为163.725亿元[12] - 2024年母公司持有者之应占净溢利93.526亿元,2023年为106.902亿元[12] - 2024年毛利率40.8%,2023年为40.6%[12] - 2024年资产总额802.258亿元,2023年为736.693亿元[13] - 2024年负债总额212.402亿元,2023年为181.519亿元[13] - 2024年资产负债率26.4%,2023年为24.6%[13] -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2.414亿元,同比下降2.7%;归母净利润93.526亿元,同比下降12.5%[14] - 2024年公司毛利16016.1百万元,较2023年下降2.2%,毛利率40.8%,较去年上升0.2个百分点[22][23] - 其他收益及亏损从2023年的1350.3百万元减至2024年的804.4百万元[24] - 预期信用损失模式下的减值亏损从2023年的240.9百万元增至2024年的334.3百万元[25] - 2024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11986.8百万元,较2023年减少5.2%,剔除新冠项目同比增长22.1%[31] - 2024年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5098.0百万元,较2023年减少25.2%[31] - 2024年筹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3832.7百万元,较2023年减少2.7%[32]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总负债21240.2百万元,资产负债率26.4%,较2023年上升[3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税前溢利为114.41亿元,2023年为129.296亿元;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147.155亿元,利润率37.5%,2023年分别为156.346亿元和38.8%;经调整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159.929亿元,利润率40.8%,2023年分别为158.188亿元和39.2%[3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母公司持有者之应占净溢利为93.526亿元,2023年为106.902亿元;经调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母公司持有者之应占净溢利为105.825亿元,2023年为108.546亿元;经调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毛利为163.263亿元,毛利率41.6%,2023年分别为169.378亿元和42.0%[39] - 2020 - 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6,535,431千元、22,902,385千元、39,354,778千元、40,340,807千元、39,241,431千元[97] - 2020 - 2024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37.8%、36.1%、36.9%、40.6%、40.8%[97] - 2020 - 2024年公司经营利润率分别为22.1%、27.3%、27.5%、32.7%、29.2%[97] - 2020 - 2024年公司母公司持有者之应占溢利净利率分别为17.9%、22.3%、22.4%、26.5%、23.8%[97] - 2020 - 2024年公司基本每股盈利分别为1.06元、1.75元、3.01元、3.64元、3.24元[97] - 截至2020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总额分别为46,291,166千元、55,127,388千元、64,690,327千元、73,669,349千元、80,325,824千元[99] - 截至2020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29.3%、29.7%、27.5%、24.6%、26.4%[99] 持续经营业务相关数据变化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达493.1亿元,同比增长47.0%[9] - 预计2025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实现10 - 15%双位数增长[9] - 截至2024年末,公司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493.1亿元,同比增长47.0%[14] - 公司预计2025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 - 15%,整体收入达415 - 430亿元[19] 客户相关数据变化 - 2024年末公司整体活跃客户约6000家,持续经营业务活跃客户约5500家,全年新增约1000家[14] - 截至2024年末,公司整体活跃客户约6000家[59] 各业务线收入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来自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收入166.4亿元,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同比增长24.1%[14] - 化学业务收入290.5亿元,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同比增长11.2%;测试业务收入56.7亿元;生物学业务收入25.4亿元,同比基本持平[17][18][19] - 小分子D&M业务收入178.7亿元,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同比增长6.4%;2024年累计新增1187个分子,年末管线总数达3377个[17] - TIDES业务收入58.0亿元,同比增长70.1%;年末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03.9%[17] - 实验室分析及测试服务收入38.6亿元,同比下降8.0%;临床CRO及SMO业务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2.8%[18] 各业务线毛利及毛利率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化学业务2024年毛利13272.2百万元,毛利率45.7%,较去年上升1.8个百分点[22][23] - 测试业务2024年毛利1843.9百万元,毛利率32.5%,较去年下降5.3个百分点[22][23] - 生物学业务2024年毛利955.4百万元,毛利率37.6%,较去年下降2.7个百分点[22][23] 资产项目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12月31日,商誉金额为97.24亿元,占总资产1.2%,较2023年减少46.6%,主要因重新分类至分类为持作出售之资产[40] - 2024年12月31日,其他无形资产金额为60.1亿元,占总资产0.7%,较2023年减少33.7%,主要因重新分类至分类为持作出售之资产[40] - 2024年12月31日,合同成本金额为91.22亿元,占总资产1.1%,较2023年增加31.1%,主要受订单交付周期暂时性波动影响[40] - 2024年12月31日,应收所得税金额为8.72亿元,占总资产0.1%,较2023年增加397.4%,主要因预付所得税款项增加[40] - 2024年12月31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流动)金额为123.4亿元,占总资产1.5%,较2023年增加11115.0%,主要因购买银行理财产品[40] - 2024年12月31日,衍生金融工具金额为0,占总资产0.0%,较2023年减少100.0%,主要因远期外汇合同到期交割及公允价值变动[40] - 2024年12月31日,银行结余及现金金额为1343.43亿元,占总资产16.7%,较2023年增加34.3%,得益于强劲自由现金流及有效运营资金管理[40] - 2024年12月31日,分类为持作出售之资产金额为219.13亿元,占总资产2.7%,主要因WuXi ATU美国及英国业务及美国医疗器械测试业务预期出售[40] - 2024年12月31日衍生金融工具金额为2.02亿元,占总资产0.3%,较2023年下降59.7%[42] - 2024年12月31日流动银行借贷金额为12.786亿元,占总资产1.6%,较2023年下降65.6%[42] - 2024年12月31日非流动银行借贷金额为29.595亿元,占总资产3.7%,较2023年增长330.8%[4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流动金融资产结余为12.3398亿元,为理财产品[43] 投资相关数据变化 - 报告期内对合营和联营企业追加投资1.22亿元,新增其他权益投资3.721亿元[4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持有Genesis股权公允价值为16.475亿元,占总资产2.1%[4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持有iKang股权公允价值为4.884亿元,占总资产0.6%[4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持有汉邦股权公允价值为2.898亿元,占总资产0.4%[4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持有博锐创合股权公允价值为1.703亿元,占总资产0.2%[4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未持有价值占公司总资产5%或以上的重大投资,且无重大投资或购买资本资产计划[51] 产能相关数据变化 - 预计2025年末小分子原料药反应釜总体积将超4000kL[58] - 2024年末,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总体积增加至41000L,预计2025年末将进一步提升至超100000L[58] - 2024年公司口服制剂产能在瑞士库威基地翻倍[58] - 美国米德尔顿基地计划于2026年末投入运营,新加坡研发及生产基地一期计划于2027年投入运营[58] 市场活动相关数据变化 - 报告期内,公司举办活动线下总参会人数近4000人[59] -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63场“药明直播间”线上直播,涉及15个系列,覆盖超2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合计观看数量超10万人次[59] 股权及股票相关数据变化 - 2024年3月7日,83629股限制性A股股票解除限售并上市流通,分别占公司当时已发行A股股票总数约0.0033%及已发行总股本约0.0028%[61] - 2024年3月18日董事会批准12名激励对象的101,376股限制性A股股票解除限售,分别占当时已发行A股股票总数约0.0040%及已发行总股本约0.0034%,3月22日上市流通[62] - 2019年调整后首次授予股票期权第三行权期为2023年6月27日至2024年5月25日,311名激励对象可行权1,690,933份,行权价38.62元/份;截至2024年6月30日,307名激励对象已行权1,659,424份,31,509份未行权已注销[64] - 2024年6月12日公司2023年股东周年大会通过利润分配方案,向6月25日股东名册股东每10股派现金股息9.8974元(含税)[65] - 报告期内,292,040股2022年奖励股份授予38名参与者,占已发行H股总数约0.0754%及已发行总股本约0.0100%[66] - 2023年10月30日董事会决定终止2023年H股奖励信托计划,拟回购注销15,467,500股H股股份[67] - 2024年6月12日公司采纳2024年H股奖励信托计划;截至9月24日,受托人累计用10亿港元购27,478,428股H股,占当时已发行股本总额约0.94%[68] - 2024年10月7日签署协议发行5亿美元2025年到期零息有担保可转换债券,21日完成发行,所得款项净额约4.944亿美元,22日于港交所上市买卖[70] 会计政策及市场预测相关 - 公司自2024年第四季度起变更会计政策,调整报告分部划分方式,不影响财务报表数据,同时重列2023年比较期数据[71] - Frost & Sullivan报告预测,全球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将由2023年的2606亿美元增至2028年的359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6.6%[72] - Frost & Sullivan报告预测,全球医药研发投入外包比例将由2023年的49.2%提至2028年的58.2%,研发外包服务市场(不含大分子CDMO)规模将由2023年的1369亿美元增至2028年的238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11.8%[73] 公司愿景及未来规划 - 公司愿景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难治的病”,为全球医药及生命科学行业提供服务[75] - 2025年公司将聚焦一体化CRDMO业务模式,坚持能力与规模建设,提升经营效率[76] - 公司将推进全球多地设施设计和建设,发挥“一体化、端到端”研发服务平台优势[77] - 公司致力于提升客户满意度,拓展全球新客户,尤其是长尾客户[78] - 2025年公司将完善标准操作流程,防范事故,促进业务良性发展[79] - 公司将投入加强对多肽药等新分子类型服务能力,推进自动化技术应用[80] - 公司将引进、培养并保留业内优秀人才,完善激励机制[81] 公司面临风险 - 医药研发服务市场需求下降可能对公司业务造成不利影响[85] - 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