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银行(03988)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银行协助发行 首笔主权国家政策性银行“云吞债”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9
债券发行概况 - 韩国进出口银行首次发行港元"云吞债" 发行规模为3年期24亿港元 定价2.969% [1] - 簿记建档峰值订单规模达87亿港元 订单倍数高达3.625倍 创"云吞债"发行倍数新高 [1] - 债券获得穆迪Aa2、标普AA及惠誉AA-评级 [1] 债券市场创新 - 本次发行是全球首笔由主权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发行的"云吞债" [1] - "云吞债"指在香港离岸市场发行的港元计价公募债券 募集资金用于满足机构港元资金需求 [1] - 此类债券有助于丰富香港离岸债券市场品种 [1] 金融机构参与 - 中国银行担任结算交割行、联席牵头经办人兼账簿管理人及货币交叉互换交易行 [1] - 中国银行首尔分行与中银香港联动推动债券发行高效落地 [1] - 此次合作展现中国银行在跨境金融服务领域的专业优势 [1]
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密集发行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9
核心观点 - 中国5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中有3家已在2025年上半年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 以提升总损失吸收能力 这是中国银行业满足国际监管标准、增强金融体系稳健性的重要举措 [1][2][3] - TLAC债券作为可内部纾困工具 在银行面临破产清算时可转换为股权或减记 有效降低银行倒闭对金融系统的冲击 [1][2] - TLAC达标对五大行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既是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体现了中国银行业融入全球金融体系、承担国际责任的决心 [5][6] TLAC债券发行进展 - 交通银行于6月16日发行2025年第一期TLAC债券 规模400亿元人民币 [2] - 农业银行于6月30日发行2025年第一期TLAC债券 规模300亿元人民币 [2] - 中国银行于7月10日发行2025年第一期TLAC债券 规模500亿元人民币 [2] - 工商银行已获得金融监管总局批准发行TLAC债务工具 额度600亿元人民币 [2] - 监管批准五大行TLAC发行额度:交通银行3000亿元 农业银行1800亿元 中国银行1500亿元 工商银行600亿元 [2] 监管框架与达标要求 - 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原银保监会和财政部于2021年10月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 建立TLAC监管体系 [4] - 2022年1月1日前认定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需在2025年初和2028年初分阶段满足外部TLAC比率要求 [4] - 监管层需要完善TLAC债券发行、交易、处置等配套制度 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并定期评估达标进展 [4] - 商业银行需要制定详细达标时间表 优化资本管理以统筹资本充足率和TLAC比率等多重约束 [4] 市场建设与金融意义 - 需要建立TLAC债券二级市场交易机制和合理的风险定价体系 [5] - TLAC债券发行增加国内信用债供给品类和数量 满足投资者对高息资产的需求 [5] - 有利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优化投资组合 提升整体投资回报率 [5] - 推动国有银行从做大迈向做强 提升中国金融体系发展水平和稳健程度 [5] 战略意义与实体服务 - TLAC达标是五大行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有助于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声誉和话语权 [6] - 商业银行可借此提升资本实力、经营水平和风控能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 [6] - 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在夯实自身基础上更好支持经济发展 [6]
中国银行协助财政部在澳门发行60亿元离岸人民币国债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9
发行概况 - 中国银行作为牵头全球协调人协助财政部在澳门市场成功发行60亿元离岸人民币国债 [1] - 发行分为三个品种:2年期30亿元、5年期20亿元、10年期10亿元 [1] - 最终票息分别为1.43%、1.55%和1.72% [1] 市场意义 - 此次是港澳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后首笔国债发行 [1] - 创澳门市场单笔债券发行规模新高 [1] - 首次为澳门债券市场引入10年长期限人民币债券品种 [1] - 有助于推动澳门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1] 认购情况 - 吸引货币当局、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参与 [1] - 峰值认购规模达365.2亿元人民币 [1] - 认购倍数约6.1倍,创历次在澳门发行最高认购倍数纪录 [1] 历史合作 - 财政部已在澳门5次发行离岸人民币国债 [1] - 均由中国银行承担牵头主承销工作 [1]
“二永债”发行提速 商业银行有效补充资本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9
银行二永债发行规模与增速 - 前5个月商业银行累计发行二永债6481.6亿元 较去年同期6254.5亿元增长3.63% [1] - 5月单月发行规模达2845亿元 创年内最高纪录 [1] - 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密集发行 包括工行400亿永续债、农行600亿二级资本债、中行500亿二级资本债等 [2] 发行主体与结构 - 国有大行主导发行 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均参与二永债发行 [1][2] - 股份制银行同步跟进 浦发银行发行300亿永续债 招商银行发行270亿永续债 中信银行发行400亿二级资本债 [3] - 城商行积极参与 北京银行发行200亿永续债 西安银行等中小银行获批发行动作增加 [3][6] 资本补充作用与效果 - 二永债用于补充二级资本或其他一级资本 农行600亿二级资本债补充二级资本 北京银行200亿永续债预计提高一级资本充足率0.66个百分点 [2][4] - 优化资本结构并满足监管要求 二级资本债计入二级资本 永续债计入其他一级资本 共同构成资本补充支柱 [4] - 增强抗风险能力和信贷投放能力 通过资本补充扩大信贷规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4][5] 发行利率特征 - 国有大行发行利率低于2% 中行二级资本债票面利率1.93% 工行永续债1.97% 建行永续债1.99% [2][5] - 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利率略高 浦发银行永续债利率2.03% 北京银行永续债利率2.1% [5] 发行驱动因素 - 监管要求趋严推动资本补充 巴塞尔协议Ⅲ实施使资本充足率考核更严格 [6] - 信贷扩张消耗资本 经济恢复推动信贷投放 银行需补充资本支持业务发展 [6] - 市场环境有利 利率水平较低且监管鼓励市场化补充资本 银行通过发债降低融资成本 [6] - 内源利润补充空间缩窄 盈利能力下降促使银行转向外源融资渠道 [6]
银行信用卡业务去向何方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9
联名信用卡市场调整 - 多家主要银行在2023年相继停发或调整部分联名信用卡产品 包括邮储银行 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 招商银行 浦发银行 中信银行 光大银行等 [1][2] - 联名信用卡停发反映银行信用卡业务从低质量"拉新"向高质量"留存"转变 联名卡获客作用下降 [2] - 银行对联名信用卡发展思路趋向深思熟虑 更注重提升信用卡业务核心竞争力 [1][2] 信用卡行业战略转型 - 信用卡行业整体进入战略重构期 从拓客思维转向以价值贡献驱动 [2][3] - 2022年7月信用卡新规要求睡眠信用卡占比不得超过20% 促使银行强化睡眠卡动态监测管理 [3] - 新规实施后银行信用卡业务多项调整落地 包括联名卡停发和权益变动等 [3] 银行经营策略转变 - 银行信用卡业务从增量发展向存量经营转型 投入重金获客的策略已不适应新阶段 [4] - 多家银行将信用卡业务纳入属地客户综合金融业务板块 推动从"发卡获客"到"精耕存量"的转变 [5] - 商业银行零售融合发展思路普及 信用卡与储蓄 理财 贷款等业务融合串联以提升高端客群综合金融服务质量 [5] 业务发展方向调整 - 通过"垂直化深化"与"生态化拓展"并行格局发展信用卡业务 满足精准消费场景需求 [4] - 信用卡作为财富类高价值客户综合性服务平台 撬动资产增值和优化财务效率 [4] - 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求变 从关注数量转向关注质量 [4]
红色金融赋能老区振兴 抗战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8
金融支持政策 - 中国人民银行牡丹江市分行牵头建立红色金融服务联盟 联合2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 6家保险机构和4家证券经营机构制定专项行动方案[2] - 截至2025年6月末牡丹江市革命老区贷款余额达298亿元 同比增长15.7%[2] - 金融机构主动减费让利 为老区小微企业减免手续费 利息等费用800余万元[7] 信贷投放情况 - 累计投放红色旅游产业贷款13.4亿元 支持开发红色研学线路23条[2] - 为老区特色农业提供信贷支持64亿元 助力黑木耳 石板水稻等特色农产品发展[2] - 邮储银行牡丹江市分行为红色旅游项目提供500万元低息贷款[3] - 农业银行牡丹江分行累计发放贷款8000万元 支持建设2万亩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4] - 交通银行牡丹江分行为黑木耳产业累计发放贷款3.6亿元[5] - 中国银行牡丹江分行为重大项目累计投放贷款18亿元[7] 普惠金融服务 - 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站136个 布设助农取款机具582台 实现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全覆盖[6] - 龙江银行牡丹江分行为创业群体提供最高300万元贴息贷款 累计扶持1200余个创业项目 带动就业5000余人[6] - 哈尔滨银行牡丹江分行对15个老区村进行集中评级授信 授信总额达2.3亿元[6] 产业振兴成效 - 红色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 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年增收1.2万元[3] - 上官地村"响水大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品牌价值突破15亿元[4] - 形成黑木耳种植 加工 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条[5] 党建与服务创新 - 金融机构与革命老区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 组织党员干部到抗联遗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7] - 工商银行牡丹江分行建立红色金融宣讲团 开展金融知识宣讲惠及群众两万余人次[7] - 农发行牡丹江分行发放粮食收购贷款保障农民权益[7]
“小巨人”背后的“金”动力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5
科技金融政策实施 - 人民银行株洲市分行通过建机制、促对接、优服务引导银行加大科技信贷投放[1] - 出台《关于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信贷资源向科创企业聚集[2] - 推动建立科创企业融资担保机制 加大银政担合作力度[3] 金融产品创新 - 建设银行株洲分行创新"科技贷"以十种定额办法服务科技型企业[3] - 株洲农商行开发专利贷、应收账款贷、股权贷、订单贷等专项产品[3] - 长沙银行株洲分行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升企业融资额度30%以上[3] 信贷投放数据 - 长沙银行株洲分行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9110万元[3] - 株洲全市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余额21.02亿元 惠及630家科技型企业[3] - 湖南银行审批通过42家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 总备案金额1.7亿元[3] 普惠金融服务 - 中国银行株洲分行为立方新能源发放1000万元全线上纯信用科创e贷[4] - 中国银行已与6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合作 2024年累计发放科技贷款14.95亿元[4] - 株洲市科技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75% 低于一般贷款平均利率68个基点[6] 央行政策支持 - 中国人民银行设立5000亿元利率1.75%的科技创新再贷款[5] - 株洲市获得首批科技创新再贷款项目57个 融资需求26.2亿元[5] - 当地银行运用再贷款资金给予利率优惠 累计发放普惠小微贷款8675.6万元[5] 银企对接成效 - 中车株洲所与建设银行签约10亿元新能源融资项目[7] - 对接会促成8家科技型企业与银行现场签约73.5亿元[7] - 累计组织对接活动17场 推动92个贷款项目落地共168.5亿元[8] 专项服务机制 - 建立优质科技型企业专项服务机制 推动银行设立科技支行[8] - 长沙银行株洲分行科技支行高新企业授信客户达338户[8] - 科技支行贷款余额36.56亿元 提升高新企业覆盖面[8]
柜台债券市场扩容在即 多家国有大行透露“已做好准备”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31
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通知扩大柜台债券投资品种并优化机制安排 自2024年5月1日起实施 旨在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和促进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1][2] - 商业银行积极部署柜台债券业务 包括更新内部制度 增加报价债券品类和供给规模 并升级交易系统和服务以把握发展机遇[1][8][9] 市场现状与规模 - 截至2023年末中国债券市场余额达158万亿元 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 但居民直接持有政府债券规模较小 有较大提升空间[2] - 目前全国有30家商业银行开办柜台债券业务 提供债券报价交易、登记托管等服务 但实际业务主要集中在头部银行 市场参与度和渗透率有待提高[4][5] - 柜台债券业务发展20多年 目前面临投资品种不够丰富、期限结构单一、收益率偏低等问题 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潜力尚未充分释放[5][6] 政策与机制优化 - 通知明确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各类债券品种在遵守适当性要求前提下可通过柜台投资交易 并扩大投资者准入范围至境外机构[2] - 优化柜台债券规则有利于吸引境外机构投资国内债券市场 并在境内实践多级托管制度 推动多层次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2] - 针对个人投资进一步优化机制安排 更好满足居民理财需求 柜台债券作为标准化金融产品具有收益稳定、资金安全和信息透明等优势[2] 商业银行部署与举措 - 中国银行拟于5月首个工作日向金融机构和对公客户发售信用债 增加报价债券品类和供给规模 并加强投资者教育[8] - 建设银行已对柜台服务全面升级 拓展信用类债券品种 优化交易体验和报价质量 并计划开展债券回购交易[8] - 工商银行推进内部制度办法更新修订 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并从增量、扩面、提质和降本等方面推动业务发展[9] - 商业银行将柜台债券业务作为落实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 可拓展投融资渠道 盘活银行间市场存量债券并激发交易活力[3] 市场前景与机遇 - 随着理财刚性兑付打破和存款利率下行 柜台售卖的国债、地方债和政金债将成为收益率较高且收益波动较小的投资选择[7] - 柜台债券业务发展空间大 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 需要完善规则和系统建设 未来业务规模和客户持有规模将快速提升[3][7] - 预计会有更多中小金融机构及其管理的非法人产品通过柜台市场参与债券投资交易 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将大幅提升[1][3]
国有大行定增再迎新进展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已完成缴款验资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21
国有大行增资进展 - 中国银行完成1650亿元A股定向增发 由财政部全额现金认购 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1] - 交通银行完成1200亿元A股定向增发 发行141亿股 每股8.51元 认购方包括财政部和中国烟草总公司 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1] - 建设银行定向增发申请已获上交所审核通过 尚需证监会注册 [2] - 邮储银行定向增发申请已获证监会注册批复 [2] 增资政策背景 -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行5000亿元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资本 [1] - 财政部将现金认购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全部新发行股份 并包揽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超90%新发行股份 合计出资规模达5000亿元 [1] 增资影响分析 - 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有助于银行满足监管要求 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保障业务可持续发展 [2] - 资本补充可提升信贷投放能力 发挥资本杠杆撬动作用 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2] - 增资定价符合监管规定 部分实现溢价发行 有利于平衡新老股东利益 提振银行股估值和市场信心 [3] - 资本补充为银行子公司股权投资储备弹药 提升稳健经营能力 [2] 行业定位 -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是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2]
又一理财子公司拟引境外战投 满足投资者需求?
北京商报· 2025-08-08 14:59
行业趋势 - 银行理财子公司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或与外资筹建合资公司渐成趋势 [1] - 外资资产管理公司加入有助于理财子公司向更专业、国际化方向发展 [1][6] - 合资理财公司将进一步丰富中国内地理财市场的产品供给 满足投资者跨境、多元的服务需求 [1][4][6] 光大理财案例 - 光大银行董事会同意光大理财引入境外优秀资产管理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 [1] - 引入一名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不超过15% 引入两名战略投资者合计持股比例不超过20% [1] - 光大理财成立于2019年9月 为光大银行全资子公司 注册资本50亿元 [2] - 截至2020年末 光大理财总资产59.14亿元 同比增长17.8% 净资产56.37亿元 同比增长12.6% [2] - 2020年实现净利润5.64亿元 上年同期为370万元 管理产品规模达5041亿元 [2] 招银理财案例 - 招银理财拟引入摩根资产管理作为外部战略投资者 [2] - 战略投资者出资约26.67亿元 其中5.56亿元计入注册资本 [2] - 增资完成后招银理财注册资本由50亿元增加至55.56亿元 招商银行持股90% 战略投资者持股10% [2] - 截至2020年末 招银理财总资产80.61亿元 同比增长55.3% 营收37.72亿元 净利润24.53亿元 [2] 政策背景 - 2019年7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鼓励境外金融机构参与设立、投资入股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 [4] - 政策允许境外资产管理机构与中资银行或保险公司子公司合资设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财公司 [4] 合资理财公司案例 - 工银理财与高盛资产管理合作筹建中外合资理财公司 出资比例分别为49%和51% [4] - 交银理财与施罗德投资管理合资筹建施罗德交银理财有限公司 出资比例分别为49%和51% [4] - 中银理财与东方汇理资产管理成立汇华理财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0亿元 出资比例分别为45%和55% [5][6] - 建信理财与贝莱德、富登管理成立贝莱德建信理财 注册资本10亿元 出资比例分别为40%、50.1%和9.9% [5][6] 外资参与意义 - 境外投资者多为熟悉中国国情和市场情况的"老熟人" 外资积极看好中国资管市场整体发展 [3] - 外资选择在理财子公司起步阶段入股 表明看好其长远发展 [6] - 不少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也在积极接洽外资资管机构 未来中外合资理财子公司会越来越多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