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601857)

搜索文档
“50升油箱加67.96升汽油”,成都通报调查结果
第一财经· 2025-08-28 16:35
事件调查结果 - 车主投诉加油被多收200元情况属实 加油机设备软硬件及信息交互故障导致重复计费 实际加油量40.78L但被叠加计入上一笔交易的27.18L(交易金额200元)造成67.96L的异常数据 [2] - 涉事加油机关键设备铅封完好且符合计量强制检定要求(检定日期2025年6月5日 有效期半年) 未发现擅自改动或破坏计量器具行为 [2] - 工作人员操作无异常 涉事车辆油箱容量测试结果与标称50L一致 排除油箱超容问题 [2] 公司应对措施 - 加油站对涉事加油箱进行封存停用 并进行先行赔付 纠纷已获解决 [1] - 公司被监管部门联合约谈 被要求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并收到《提醒督促函》 需合法依规经营 [1] - 公司将全面整改并公开致歉 全面排查问题 改进服务态度和质量 [3] 监管行动 - 市场监管局邀请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及多位专家 围绕"机人车费"四方面开展全面调查 [2] - 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管理 完善投诉举报机制 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以维护消费者权益 [3]
成都通报“50升油箱加67.96升汽油”事件调查结果
财联社· 2025-08-28 16:35
事件调查结果 - 车主投诉加油被多收200元情况属实 实际加油量40.78L但被重复计费67.96L 导致多收200元 [3][7] - 调查确认故障原因为加油机设备软硬件及信息交互故障导致重复计费 将上一笔交易的27.18L叠加计入涉事车辆加油量 [3][7] - 涉事06加油枪自2025年6月5日检定以来共2863笔交易 仅此一笔出现数据传输异常 [7] 设备检测情况 - 涉事加油机关键设备铅封完好 型式评价符合要求 且处于计量强制检定有效期内(检定日期2025年6月5日 有效期半年) [4] - 未发现擅自改动加油机主板和主要零部件行为 排除人为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的可能性 [4] 操作规范核查 - 通过调取监控和支付流水核查 未发现工作人员存在异常操作行为 [5] - 对涉事车辆进行3次"原车原枪"测试 确认油箱实际容量与标称50L基本一致 排除油箱容量超标问题 [6] 后续处理措施 - 督促中石油四川成都销售分公司全面整改 向消费者公开致歉并全面排查设备隐患 [8] - 强化监督管理体系 完善投诉举报机制 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8]
成都通报“50升油箱加67.96升汽油”事件调查结果:情况属实,系设备故障
中国新闻网· 2025-08-28 16:31
事件背景与处理过程 - 8月9日车主在中石油高新天山加油站加油时发生消费纠纷并报警 加油箱被当场封存[2] - 8月11日市场监管所介入核查 次日加油站进行先行赔付[2] - 8月21日成都高新区多部门联合约谈中石油四川成都销售分公司 并发函要求合法经营[2] 调查结果分析 - 确认车主被多收200元费用属实 原因为加油机软硬件及信息交互故障导致重复计费[3] - 加油机关键设备铅封完好且处于强制检定期内 未发现人为破坏计量器具行为[4] - 工作人员操作无异常 车辆油箱实际容量与标称50L一致[5][6] - 后台数据显示上一笔27.18L交易被错误叠加 涉事车辆实际加油量为40.78L[7] - 该加油枪自6月5日检定后共2863笔交易 仅此一例数据异常[7] 后续整改措施 - 要求中石油全面整改并公开致歉 同时全面排查系统隐患[7] - 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并完善投诉机制[7]
车主反映50升油箱被加了67.96升汽油 官方再通报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8 16:31
事件背景与调查启动 - 8月9日车主在中石油高新天山加油站加油时发生消费纠纷并报警 加油枪被当场封存 [2] - 8月11日市场监管部门介入核查 8月12日加油站先行赔付车主 8月17日车主确认纠纷已解决 [2] - 8月21日成都高新区多部门联合约谈中石油四川成都销售分公司 并发函要求依法合规经营 [2] 技术调查结果 - 加油机关键设备铅封完好且处于强制检定有效期内 未发现人为破坏计量准确性行为 [3] - 后台数据显示涉事交易将前一笔27.18升交易金额200元重复计入 导致显示加油量67.96升 [5] - 实际加油量为40.78升 经三次实测涉事车辆油箱容量与标称50升一致 [4] - 涉事加油枪自6月5日检定后共2863笔交易 仅此一笔出现数据交互故障 [5] 公司应对与监管措施 - 市场监管部门判定多收费200元情况属实 原因为设备软硬件及信息交互故障 [2][5] - 要求中石油全面整改并公开致歉 全面排查系统问题 提升服务质量 [5] - 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管理和投诉举报机制 维护消费者权益 [5]
每日报告精选-20250828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8-28 16:23
券商与金融 - 券商权益自营业务规模从2015年的4497亿元下滑至2024年的3992亿元,占投资资产比重仅8%[6] - 24Q3券商权益自营业务在万得全A上涨18%的行情下,对部分券商利润贡献增量超过20%[7] - 2025年第34周新增专项债发行额2392.7亿元,同比上升76.7%,今年以来累计发行额30761.6亿元,同比上升40.5%[21] 新能源与电池技术 - 固态电池短期以氧化物半固态技术为主,长期硫化物路线更适配全固态电池体系[9] - 半固态电池已实现量产装车,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前后规模化量产[10] -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理论克容量达320mAh/g,成本比三元材料低15-20%[35] 人工智能与计算 - DeepSeek-V3.1模型通过混合推理架构提升思考效率,输出token数减少20%-50%[15] - 模型针对国产AI芯片设计,使用UE8M0 FP8精度,并已在开源平台发布[16] 光伏与能源 - 2025年8月光伏产业链价格保持稳定,N型182组件均价0.685元/W,环比持平[18] - 光伏板块TTM估值20.93倍,相对沪深300估值溢价1.54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20] 消费与制造业 - 2025年7月家用空调内销同比增长14%,出口同比下降15%,表现好于排产预期[42] - 小米集团25Q2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66.2%,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长60%+[42] - 造纸行业废纸系纸价8月上涨110-170元/吨,木浆系外盘9月报价上涨20美元/吨[44]
我国能源上市公司总市值超14万亿!
中国电力报· 2025-08-28 15:48
能源行业总体发展态势 - "十四五"期间能源经济呈现总体平稳、向新向好、韧性增强的良好态势 [2] - 能源行业总市值从2021年11.72万亿元增至2024年底14.17万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6.53% [4] - 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双轨并行 反映能源行业转型期整体温和扩张 [4] 资本市场表现 - A股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能源上市企业形成超10万亿规模板块 [4] - 能源领域两家公司市值超万亿 包括中国石油(1.39万亿元)和宁德时代(1.25万亿元) [6] - 10余家能源央企和民企上市公司总市值超千亿 覆盖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新能源等多个细分领域 [6] 传统能源领域发展 - 中国石油市值从2021年9月1.03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8月1.39万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约7.95% [7] - 油气行业受益于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 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上行及需求增加推动量效齐增 [7] - 中国神华收购13家能源资产 标的合计营收1259.96亿元、总资产2583.62亿元 收购后总资产直逼万亿元 [9] - 该收购为2025年规模最大央企并购案 将显著提升资源保有量和产业链完整性 [9] 新能源领域发展 - 2024年中国能源转型领域投资总额达8180亿美元 超过美国、欧盟和英国之和 同比增长20% [7] - 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1788.86亿元同比增长7.27% 归母净利润304.85亿元同比增长33.33% [11] - 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38.1% 储能电池产量全球第一 [11] - 2021-2024年光伏组件出口额累计超1500亿美元 对33个国家出口额增速超100% [12] - 2024年全球风电整机商新增装机容量前4名均为中国企业 [12] - 新型储能装机占全球总装机40%以上 年均增速超130% "十四五"以来规模增长20倍 [12] - "十四五"前四年新能源领域IPO募资超3000亿元 [12]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8] - 动力电池技术从液态锂离子电池到半固态锂电池 从刀片电池、麒麟电池到800伏高压碳化硅平台持续突破 [13] - 新能源企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 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和技术竞争 [12] 未来发展前景 - 新型储能、氢能、虚拟电厂等新业态将迎来飞速发展 市值有望跻身千亿阵营 [14] - 新型储能将保持快速增长 政策支持注重市场机制建设 [14] - 民营资本加速入局虚拟电厂等新业态 新能源制氢成本有望低于煤制氢 [14]
化工行业有望开启周期新起点,石化ETF(159731)近3个月超越基准年化收益达8.15%
新浪财经· 2025-08-28 14:37
指数及ETF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28日14:17中证石化产业指数下跌0.1% 成分股涨跌互现 中复神鹰 三棵树 藏格矿业领涨 桐昆股份 兴发集团 广东宏大领跌 [1] - 石化ETF(159731)下跌0.39% 最新报价0.77元 近1年净值上涨20.37% [1] - 石化ETF自成立以来最高单月回报15.86% 最长连涨月数3个月 最长连涨涨幅19.49% 上涨月份平均收益率5.30% [1] - 近3个月超越基准年化收益8.15% 近1月跟踪误差0.006% 在可比基金中跟踪精度最高 [1] 行业前景分析 - 2024年以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放缓 供给端逐步边际改善 化工品全球市占率稳步提升 [1] - 化工行业有望开启周期新起点 短期海外需求或受冲击 内需及供需格局优先改善标的受看好 [1] - 中长期看好油价低位背景下全球复苏推动化工重启新一轮周期 [1] 指数成分结构 - 中证石化产业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6.18% [2] - 权重股包括万华化学(10.04%) 中国石油(9.51%) 中国石化(8.07%) 盐湖股份(6.21%) 中国海油(6.13%) 巨化股份(3.80%) 宝丰能源(3.48%) 藏格矿业(3.29%) 华鲁恒升(3.16%) 恒力石化(2.96%) [2][4] - 截至2025年8月28日权重股表现分化 藏格矿业涨1.63% 恒力石化涨1.39% 万华化学跌0.88% [1][4]
研报掘金丨光大证券:中国石油业绩有望穿越油价周期实现长期增长 维持AH股“买入”评级
格隆汇APP· 2025-08-28 14:36
核心财务表现 - 上半年归母净利润840亿元 同比下滑5.4% [1]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372亿元 同比下滑13.6% 环比下滑20.6% [1] - 经营现金流2271亿元 同比增长4.0% [1]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1661亿元 对应EPS 0.91元/股 [1] - 预计2026年归母净利润1712亿元 对应EPS 0.94元/股 [1] - 预计2027年归母净利润1757亿元 对应EPS 0.96元/股 [1] 业务优势分析 - 上半年净利润跌幅小于油价跌幅 体现业绩韧性 [1] - 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凸显 抵御油价波动能力增强 [1] - 天然气业务具备长期成长性 [1] - 增储上产潜力持续释放 [1]
国际原油价跌致“三桶油”上半年减利超290亿元,跌幅不一为什么
第一财经· 2025-08-28 14:29
核心业绩表现 - 三桶油上半年归母净利润总额同比减少290.5亿元 相当于日均减利1.6亿元 其中中国石油同比跌5.4%至840.1亿元 中国石化同比跌39.8%至214.8亿元 中国海油同比跌13%至695.3亿元 [1] - 三桶油营业收入均出现5%-11%跌幅 中国石油出现近五年来首次营收与净利润双下滑 [1] 油价下跌影响 - 布伦特原油现货均价同比下跌约15% 直接导致中国石油原油售价同比下滑14.5%至66.21美元/桶 中国海油原油售价同比下滑13.9%至69.15美元/桶 [2] - 中国石油油气和新能源分部营业收入同比下滑6.3%至4226.7亿元(占公司总营收30%) 经营利润同比下滑6.8%至919.29亿元 [2] - 中国海油油气销售收入同比下跌7.2%至1717.45亿元(占总营收83%) 其中石油液体销售收入同比跌近11%至1439.98亿元 [2] - 中国石化勘探开发事业部经营收入同比下降5.9%至1446.6亿元 收益同比下降18.9%至236.38亿元 [2] 天然气业务表现 - 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均价同比涨超5%至2334元/吨 销售量增近3%至151.5万吨 [2] - 中国海油天然气平均售价同比上涨1.4%至7.9美元/千立方英尺 销量增长13.5%至4892亿立方英尺 带动天然气销售收入同比增超16%至277.5亿元 [2] - 中国石化仅液态LNG实现量价齐升 销量增至193.4万吨 售价增至3811元/吨 [3] 下游业务承压 - 中国石油化工业务经营利润同比下滑55.5%至13.92亿元 销售分部经营利润跌超25%至101.04亿元 [3] - 中国石化化工事业部经营收益亏损扩大33.5%至42.24亿元 炼油事业部和营销分销事业部分别同比大跌50%至35.4亿元和46%至79.6亿元 [3] - 汽油、柴油等主要成品油产品量价齐跌 电动汽车加速渗透对传统油品业务形成冲击 [3] 新能源转型布局 - 中国石油风光发电量同比大增70%至36.9亿千瓦时 新材料产量同比增超50%至166.5万吨 [4] - 中国海油消纳绿电超5亿千瓦时 投运中国海上首个CCUS项目 [4] - 中国石化作为全球最大基石投资者入股宁德时代 计划年内建设不少于500座换电站 [5] - 行业预计中国汽油需求已于2023年达峰 整体油品需求将在2028年达峰 [4]
百万千瓦级项目启动在即 "绿电直连"将重塑能源消费格局
证券时报· 2025-08-28 13:20
绿电直连项目进展 -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上库130万千瓦光伏项目即将作为西北首个百万千瓦级绿电直连项目启动 [1] - 内蒙古乌兰察布和青海西宁多个数据中心或算力中心已实现绿电直供 [1] - 青海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园二期2025年10月投产 三期已于3月投产 四期投资获批 年底全面投产后将形成超20000P算力规模 [2] 政策支持与地区实践 - 国家发改委与能源局5月联合发布通知鼓励各类主体投资绿电直连项目 [1] - 新疆、江苏、云南、青海等多地已发布绿电直连实施方案 [1][5] - 云南重点支持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新建项目 河北优先支持算力、钢铁、水泥行业 江苏明确由电网企业统一规划建设绿电专线 内蒙古允许新能源投资主体建设接入线路 河南要求源荷距离20公里内 青海无距离限制 [5] 项目效益与技术要求 - 上库项目全面落地后每年生产21亿千瓦时绿电 降低40%光伏电站限电率 带动用电企业降低综合能耗36.7% 绿电消纳占比从零提升至60.4% [2] - 绿电直连需配置储能或挖掘负荷灵活性提升调节能力 要求严格限制自发自用比例、上网电量比例和反送电 [5] - 风光储充+算力中心协同调度管理模式成为核心亮点 如青海微电网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和绿电全链直供 [3] 行业应用场景拓展 - 高耗能行业、数据中心、出口外向型企业等绿电需求集中场景可通过配套新能源项目或替代存量自备电厂推动绿电直供 [3] - 绿电直连用户将从化工、数据中心等高载能领域快速渗透至更广泛工商业用户 [6] - 东部出口外向型中小企业可通过园区配电系统集中采购绿电 如江苏园区作为用户向供电公司购买绿电再配电给区内企业 [7] 发展挑战与解决路径 - 项目面临专线建设主体、电价定价方式、适用范围不明确等困境 需地方能源主管部门出台细则指导 [6] - 电价定价可采用全额缴纳输配电价方式 或在调节资源/新能源丰富地区借鉴自备电厂做法 [7] - 东部地区10公里以上专线难建 风光资源与负荷难匹配 系统调节能力不足等问题待解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