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润三九(000999)
icon
搜索文档
中药上市公司董秘PK:华润三九邢健年薪255.87万元行业第一 任职董秘尚不足一年
新浪证券· 2025-08-01 13:13
董秘薪酬与行业分布 - 2024年A股上市公司董秘薪酬合计达40.86亿元,平均年薪75.43万元 [1] - 1144位董秘年薪超百万,占比超21% [1] - 中药行业董秘年薪平均值为74.24万元,低于A股平均水平 [5] - 中药行业董秘薪酬分布:50万以下占比39%,50万-100万占比42%,100万-200万占比15%,200万-300万占比3%,300万以上占比1% [5] 董秘年龄与学历结构 - 40-50岁董秘占比42%,50岁以上占比29%,小于40岁占比26% [1] - 最年轻董秘为特一药业许紫兰,年仅32岁 [1] - 硕士及以上学历董秘占比53%(硕士49%+博士4%),本科占比42%,大专占比5% [3] - 仅三位博士学历董秘:以岭药业吴瑞、昆药集团张梦珣、金花股份张朝阳 [3] 高薪董秘个案分析 - 中药行业年薪前五董秘:华润三九邢健255.87万元、济川药业曹伟241.07万元、天士力于杰252.5万元、以岭药业吴瑞189万元、益佰制药蒋先洪139.35万元 [7] - 高薪董秘任职年限差异显著:最短不足1年(邢健),最长15年(吴瑞) [7] 投资者关系活跃度 - 中药公司年接待投资者次数:小于10次占比59%,10-100次占比25%,100-300次占比13%,300-1000次占比3% [9] - 最活跃五家公司:佐力药业410次、奇正藏药404次、云南白药298次、精华制药221次、片仔癀207次 [9]
中药上市公司董秘PK:益佰制药蒋先洪任董秘一年即收获140万年薪 显著高于行业均值
新浪证券· 2025-08-01 13:13
董秘薪酬与行业分布 - 2024年A股上市公司董秘薪酬合计达40.86亿元,平均年薪75.43万元 [1] - 1144位董秘年薪超百万,占比超21% [1] - 中药行业董秘年薪平均值为74.24万元,其中39%低于50万元,42%在50-100万元之间,15%在100-200万元之间,3%在200-300万元之间,1%超过300万元 [5] 董秘年龄与学历结构 - 40-50岁董秘占比42%,50岁以上占比29%,小于40岁占比26%,最年轻董秘32岁 [1] - 硕士及以上学历董秘占比超过半数,其中大专5%,本科42%,硕士49%,博士4% [3] - 仅三位博士学历董秘分别来自以岭药业、昆药集团和金花股份 [3] 高薪董秘与投资者接待情况 - 中药行业年薪前五董秘分别来自华润三九(255.87万元)、济川药业(241.07万元)、天士力(252.5万元)、以岭药业(189万元)和益佰制药(139.35万元) [7] - 59%中药上市公司年接待投资者次数小于10次,25%接待10-100次,13%接待100-300次,3%接待300-1000次 [7] - 接待投资者次数最多的五家公司为佐力药业(410次)、奇正藏药(404次)、云南白药(298次)、精华制药(221次)和片仔癀(207次) [9]
中药上市公司董秘PK:特一药业许紫兰为行业最年轻董秘 年薪57.78万元低于行业均值
新浪证券· 2025-08-01 13:09
行业薪酬与规模 - A股上市公司董秘薪酬总额达40.86亿元 平均年薪75.43万元 [1] - 中药行业董秘平均年薪74.24万元 低于A股整体平均水平 [7] - 年薪超百万董秘占比超21% 共计1144位 [1] 薪酬分布结构 - 中药行业董秘年薪50万以下占比39% 50万-100万占比42% [7] - 中药行业年薪超200万董秘占比4% 超300万占比1% [7] - 最高薪中药董秘为华润三九邢健255.87万元 济川药业曹伟241.07万元 天士力于杰252.5万元 [7] 人口特征分布 - 40-50岁董秘占比42% 50岁以上占比29% 40岁以下占比26% [3] - 硕士学历董秘占比49% 本科42% 大专5% 博士4% [5] - 最年轻董秘为特一药业许紫兰32岁 [3] 投资者关系活跃度 - 中药公司年接待投资者小于10次占比59% 10-100次占比25% [9] - 年接待超300次公司占比3% 仅2家 [9] - 最活跃公司为佐力药业410次 奇正藏药404次 云南白药298次 [9] 任职经验特征 - 高薪董秘任职年限差异显著 从不足1年至15年不等 [7] - 博士学历董秘仅3位 分别任职于以岭药业 昆药集团 金花股份 [5]
沪深300制药指数报12999.93点,前十大权重包含恒瑞医药等
金融界· 2025-07-31 16:07
指数表现 - 沪深300制药指数报12999.93点 近一个月上涨12.60% 近三个月上涨13.11% 年初至今上涨19.34% [1] - 指数基日为2004年12月31日 基点1000点 [1] 权重构成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97.83% 恒瑞医药占44.25% 片仔癀占9.6% 云南白药占7.98% [1] - 科伦药业占6.66% 华东医药占6.13% 复星医药占5.62% 新和成占5.46% [1] - 百利天恒占4.07% 同仁堂占3.93% 华润三九占3.33% [1] 市场分布 - 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比70.43% 深圳证券交易所占比29.57% [1] - 行业分布中药品制剂占比66.73% 中成药占比27.81% 原料药占比5.46% [1] 指数调整机制 - 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 实施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 特殊情况下进行临时调整 [2] - 样本退市时从指数中剔除 收购合并分拆参照细则处理 [2]
正在解套的医疗独角兽:长路,大梦,灯火又上楼台
虎嗅· 2025-07-31 09:50
行业融资趋势 - 中国医疗投资市场融资额在2021年达到峰值3800余亿元 随后行业进入沉寂期 [1] - 过去十年间行业产生数百家估值超十亿美元医疗独角兽 分布在数字医疗 AI制药 手术机器人 互联网医院 慢病管理平台等领域 [1] - 2024年上半年近40家医疗健康企业在港交所递交IPO文件 行业退出通道逐步开启 [2] 独角兽企业现状 - 圆心科技五次递表未上市 英矽智能三次赴港申请IPO 微医 医联 丁香园 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企业仍滞留一级市场 [2] - 独角兽企业普遍面临高估值 高投入 低转化问题 To G和To F项目存在客户转化周期长 回款慢 采购复杂等挑战 [6] - 部分企业通过裁员 砍产品线 停止营销等生存策略维持运营 有公司甚至将不盈利的科技故事线彻底砍掉 [12] 资本市场变化 - 美元基金撤出 人民币基金趋于谨慎 资金属性发生重大变化 [2] - 行业政策持续成熟 包括集采加剧 医保支付改革 注册制试点收紧 [2] - 投资逻辑从讲技术 讲想象力转变为讲落地 讲变现 投资人更关注盈利路径清晰度 客户付费意愿和现金管理能力 [14][18] 退出路径选择 - IPO仍是首选解套方式 2023年12月微医重启IPO 2024年5月英矽智能三度递表 6月镁信健康赴港申请IPO [3][9] - 并购成为第二选择 2024年华润三九62亿元收购天士力 阿斯利康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 蚂蚁集团收购好大夫在线 [2][10] - 好大夫在线被蚂蚁集团收购时价格远未达到投资人回本水平 并购几乎等同于亏损 [27][28] 行业认知重构 - 当前复苏迹象是行业沉寂后的反弹 而非真正转暖 [4][5] - 企业从"重构医疗"的伟大命题转向"降本增效"的务实策略 投资人预期从"几十倍回报"降至"保本退出" [20][21] - 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企业依靠产品 技术与市场共振的稳健基本面 而非融资运气 [28][29]
华润三九荣获证券之星ESG新标杆企业奖并入选ESG投资价值榜
搜狐财经· 2025-07-30 10:58
奖项荣誉 - 公司荣获证券之星第三届ESG新标杆企业评选"ESG新标杆企业奖"及"ESG投资价值榜" [1]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 业务覆盖药品研发 智能制造 专业营销及健康服务 旗下感冒灵颗粒等核心产品家喻户晓 [4] - 公司依托"品牌+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深耕中药全产业链 [4] 环境表现(E) - 公司构建严谨环保管理体系 超40%下属企业通过ISO 14001认证 [4] - 2024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上年显著下降19.65% [4] - 创新打造"药光互补"零碳示范项目 年提供绿电超2.2亿度 减少碳排放逾123万吨 光伏总装机容量突破20 MWp [4] - 稳步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至6.33% [4] 社会责任(S) - 建立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 2024年药品抽检合格率连续保持100% 全年无重大责任事故 [5] - 客户投诉解决率及满意度均达100% 数据安全"零事故" [5] - 员工EHS应急演练深入有效 隐患整改率99.9% 职业健康体检覆盖率100% 年人均培训学时超30小时 [5] - 教育帮扶累计捐建8所小学 健康帮扶惠及数百万患者 培训基层医疗管理者近千人 [5] - 2024年消费帮扶采购农产品超百万元 [5] 公司治理(G) -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合规运营 全年组织14次"第一议题"学习 [5] - 依据COSO框架构建"三道防线"管理体系 [5] - 董事会多元化建设中女性董事占比达18.18% [5] 未来规划 - 2025年将持续强化质量管理 加码自主研发与智能制造 深化绿色低碳转型 [6] - 拓展ESG实践广度与深度 赋能乡村振兴 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6]
医疗器械走强,医疗创新ETF(516820.SH)现涨0.51%
新浪财经· 2025-07-30 10:16
医疗器械板块表现 - 7月30日早盘医疗器械板块活跃 医疗创新ETF(516820 SH)上涨051 成分股百利天恒(688506)上涨301 迈瑞医疗(300760)上涨250 药明康德(603259)上涨241 新和成(002001)上涨198 华润三九(000999)上涨183 [1] 政策支持创新药械发展 - 国家医保局召开医保支持创新药械系列座谈会 释放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政策信号 与会人士认为中国创新药械具备政策优势 科研智力优势 产业制造优势和市场潜力 [1] - 《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 强化对创新药械产业的支持 市场对行业未来发展信心增强 [1] 行业环境与增长预期 - 2024年以来行业整顿常态化 DRG政策全面执行 医保飞检加强规范 院内环境收紧 叠加外部环境复杂和国内消费需求不足 Q3多数细分领域增长承压 [1] - 随着基数效应和外部扰动减弱 行业增速有望环比回升 [1] 资金迁移与估值修复 - 市场风格轮动下资金从高位板块流向估值合理赛道 医疗创新ETF覆盖CXO 器械 医疗消费 疫苗等超跌核心资产 前十大成分股多只估值处于历史20分位以下 安全边际显著 [2] - 医疗创新ETF(516820)为踏空医药上半场行情的投资者提供布局修复机会 [2]
心血管最后的战场,心衰治疗技术大爆发
36氪· 2025-07-28 09:04
心力衰竭治疗行业动态 - 心力衰竭被称为心血管领域"最后的战场",近期合源医疗、核心医疗、同心医疗、Corvia Medical等十余家公司相继完成融资,细胞治疗、心室辅助装置、仿生起搏器、心房分流器、心衰监测等多条技术路线同步突破 [1] - 发达国家成年人心衰患病率为1%–2%,中国2012—2015年高血压调查数据显示3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3%,患者总数约1370万且仍在攀升,65岁以上人群尤为显著 [1] - 现有的一线药物只能延缓症状却无法阻止疾病持续恶化,虽然住院病死率随诊疗规范下降,但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1] 心衰领域融资事件 - 合源医疗于2025年4月完成融资,投资机构包括龙磐投资、道彤投资、楹联健康基金、天瑞丰年、礼来亚洲基金 [2] - Corvia Medical于2025年6月完成融资,投资机构包括Third Rock Ventures、General Catalyst Partners、AccelMed、Lumira Ventures等 [2] - Alleviant Medical于2025年1月完成9000万美元融资,投资机构包括Gilde Healthcare、Omega Funds、S3 Ventures、RiverVest Venture Partners、Vensana Capital等 [2] - V-Wave于2024年10月被强生以6亿美元收购 [2] - 核心医疗于2025年4月完成D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正心谷资本、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P7、基石资本、德联资本、联新资本等 [2] - 同心医疗于2025年7月完成超亿元融资,由北京门头沟铸心基金、高榕创投、高科新浚联合领投,华创资本、红杉中国、高精元音等跟投 [2] FDA突破性设备认证 - 心衰赛道已有十余款产品获FDA"突破性设备"认证,该称号颁发给具有显著临床潜力的创新医疗设备,针对严重或危及生命且缺乏有效疗法的疾病 [3] - Alleviant Medical的Alleviant™心房分流器适用于射血分数保留或轻度降低型心衰(HFpEF/HFmrEF)左房减压 [4] - FIRE1 Inc的FIRE1心衰管理系统通过微创植入式传感器持续监测体液状态,指导患者自我管理 [4] - 心擎医疗的NvokAssist®介入式人工心脏用于急性失代偿心衰、心源性休克等短期循环支持 [4] - Corvia Medical的Corvia心房分流器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 [4] - 唯柯医疗的D-shant®心房分流器治疗中度至重度慢性心力衰竭、射血分数降低(HFrEF)、左心房压力高以及标准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4] 心衰治疗技术路径 - 心衰治疗创新技术路径分为四个方向:降低心脏负荷、提高心脏做功效率、促进心脏修复再生、预防心脏负荷波动 [6] - 降低心脏负荷通过减少心脏负荷使心脏能量用于再生修复,代表产品包括瓣膜手术、心房分流器 [7] - 提高心脏做功效率通过改善心脏收缩协调性提高搏出效率,代表产品包括CR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室辅助装置 [7] - 促进心脏修复再生通过细胞生物学(如干细胞)促进心肌细胞修复再生,代表产品包括iPSC疗法、基因疗法 [7] - 预防心脏负荷波动通过监测装备预防心脏负荷突然增加,代表产品包括心衰监测装备、心房分流器 [7] - 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国内已有多款产品获批,用于进展期难治性左心衰患者机械支持,2017年至2024年全国187家医院累计完成LVAD植入手术1446例 [6] 细胞治疗进展 -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将人体体细胞重新编程为多能干细胞,再分化为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整合到受损心肌中改善心脏功能 [8] - 华润三九与艾尔普再生医学就HiCM-188(iPSC心肌细胞)项目达成联合开发协议 [8] - 诺和诺德与日本企业Heartseed就管线HS-005达成联合开发合作 [8] - iPSC心肌细胞治疗需攻克生产端细胞活性、批次差异、保存运输等稳定性问题,规避致瘤性和异质性安全风险 [10] - 临床应用端需明确最优适应人群、确保细胞与患者心脏电生理特性相容、探明细胞存活时间及作用机制 [10] - iPSC心肌细胞治疗已完成探索性临床试验,正进入确证性临床试验阶段 [10] 领先企业进展 - 艾尔普HiCM-188在国内开展Ⅱ期临床试验,并已在美国、新加坡、泰国启动Ⅰ/Ⅱ期临床试验 [11] - 艾尔普已完成20例iPSC心肌细胞治疗心衰患者的临床给药,病例数居全球首位,最早2例受试者拥有超过5年随访数据 [11] - 艾尔普建立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线,配备AI驱动的质量监测系统实现批次一致性 [11] - Heartseed通过纯化工艺和细胞培养技术实现心肌细胞大量纯化,并利用心肌球体移植提高植入率几十倍 [12] - Heartseed管线HS-001通过开胸手术给药,已完成10名高剂量患者植入,HS-005通过血管介入给药计划2025-2027年启动临床试验 [12] - 首个iPSC心肌细胞疗法有望于2028年上市 [13] 心房分流器发展 - 心房分流器(IASD)通过血管介入在左心房和右心房间建立通道,降低左心室负荷 [14] - 2023–2024年全球心衰器械领域一半以上融资事件集中于心房分流器细分 [14] - 2022年Corvia Medical的REDUCE LAP-HF Ⅱ研究显示IASD未降低HFpEF人群复合终点事件,提示适应症需精细分层 [16] - 理想心房分流器需具备操作安全可靠、低手术失败率、稳定分流、分流量精准可控、低血栓发生率、高远期通畅率 [17] - 2024年强生以6亿美元收购V-Wave,标志巨头正式布局心房分流器领域 [18] - 心衰创新疗法正从"对症治疗"迈向"病因干预",多模态联合、个性化精准、商业化可及成为核心方向 [18]
谁在加仓?外资公募调仓路径显现
财联社· 2025-07-27 22:35
外资公募二季度调仓路径 核心观点 - 外资公募在二季度加速调仓,重点布局科技制造链(光模块、PCB等算力硬件)与核心资产(贵州茅台等),同时构建"本地化组合"以适应A股高波动环境 [1][8] - 调仓逻辑从"低估值+大蓝筹"转向"分行业/景气/周期"策略,更关注技术含量与产业中枢地位而非短期估值 [3][7] 科技制造链加仓主力 - **路博迈与联博**:股票市值分别增长491.66%和340%,重仓新易盛(CPO龙头)、生益科技(PCB基材)、胜宏科技等科技制造股 [2] - **新易盛**:被7家外资公募持有,宏利持仓6.6亿元(第一重仓股),一季度以来股价涨90%仍获持续加仓 [2] - **生益科技**:摩根士丹利单季加仓388万股,PCB上游基材盈利底部回升 [2] - **产业中枢逻辑**:外资选择PCB(胜宏科技、东山精密)、光模块(中际旭创)、封装等算力硬件高景气环节,市盈率虽高但技术壁垒受认可 [3] 头部机构持仓策略 - **摩根大通**:持仓225亿元,第一大重仓宁德时代(23亿元),前十包含东山精密、胜宏科技等新能源+先进制造组合 [4][5] - **摩根士丹利**:坚守创新药(药明康德、恒瑞医药等),中材科技(涨幅近100%)为第一重仓,选股强调"利润兑现+景气持续" [5] - **宏利基金**:"双核心"布局科技(新易盛、沪电股份)与传统制造(华鲁恒升、福斯特),后者如光伏胶膜龙头福斯特为"沉默金牛" [5] 核心资产与防御配置 - **消费/金融**:贝莱德、路博迈等增持贵州茅台(路博迈持仓6600万元)、中国平安、招商银行等,作为"仓底核心" [6] - **防御组合**:金融地产板块承担防御任务,大市值+高分红属性仍被重视 [8] 新兴机构实验性布局 - **富达基金**:深度布局小市值科技股(臻镭科技、晶泰控股等),挖掘底层技术创新 [8] - **安联基金**:聚焦高端装备与光电制造(先惠技术、太辰光等),瞄准本土工程能力 [8] - **施罗德基金**:持仓向A股迁移,新增小米集团、宁德时代等流动性标的 [8]
2025年中国ERP软件行业商业模式、产业链、发展历程、供需规模、市场结构及发展趋势研判: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05.3亿元,制造领域占40.53%[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7 09:14
抗病毒口服液行业概述 - 抗病毒口服液是一种中药口服液,主要成分包括板蓝根、石膏、芦根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疾患 [3] - 行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初期以中药配方为基础,后经技术优化形成"生产企业主导+医疗机构销售"的格局,21世纪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5] - 2020年市场规模11亿元,2024年增至14.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5% [1][12] 行业驱动因素 - 病毒性疾病高发(如流感、COVID-19)及人口老龄化推动需求持续攀升 [1][12] - 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使产品从治疗手段演变为日常健康防护组成部分 [1][12] - 电商平台发展强化线上渠道便捷性,放大市场增长趋势 [1][12] - 2024年中国医疗卫生机构达109.2万个(同比+2.13%),其中医院3.9万个,基层医疗机构扩张带动产品使用量上升 [10] 产业链分析 - 上游:药材种植(板蓝根、石膏等)、生产设备及包装材料供应 [8] - 中游:生产制造环节,涉及提取、灌装等工艺 [8] - 下游:销售渠道包括医院、药店、诊所及电商平台,最终流向消费者 [8] 主要竞争企业 - 上市公司:ST香雪(300147)、华润三九(000999)、康缘药业(600557)、吉林敖东(000623)、沃华医药(002107)等 [1] - 非上市企业:湖北午时药业、辅仁药业、浙江大德药业等 [2] - 头部企业案例: - 广州市香雪制药:华南最大药用口服液基地,抗病毒口服液2024年营收0.84亿元(同比-80.54%) [15] - 沃华医药:2025Q1营收2.18亿元(同比+1.17%),抗病毒类呼吸系统药物2024年营收0.22亿元(同比+24.88%) [17][19] 行业发展趋势 - 中西部及农村市场渗透率低,未来随医疗资源补齐和消费能力提升将快速放量 [21] - 纳米技术、靶向药物等创新技术应用将提升产品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22] - 行业集中度可能提高,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并购整合扩大份额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