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银行(002142)
搜索文档
“美好生活消费服务平台”战略合作发布
北京商报· 2025-09-14 16:36
沙龙活动概况 - 2025寻找老字号消费力沙龙于服贸会期间举办 聚焦老字号品牌年轻化、时尚化、国际化创新路径 [1] - 活动由北京市商务局指导 北京商报社与北京老字号协会联合主办 深蓝媒体智库提供平台支持 [1] 战略合作发布 - 深蓝智库老字号创新消费研究院与宁波银行北京分行联合发布"美好生活消费服务平台"战略合作 [1] - 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 覆盖衣、食、住、行、购五大场景 形成"好物、美食、生活、商圈、好用"核心权益体系 [2] - 平台已入驻超11000家品牌商户及近80000家门店 构建全国性"金融+生活"生态体系 [2] 平台功能特性 - 宁波银行"美好生活"平台突破传统存贷业务局限 通过连接消费场景与企业需求打造一站式服务 [2] - 平台建立集市、内购会、美食品牌活动特色体系 成为银企协同提振消费的创新样本 [2] - 平台将对接老字号品牌及产学研媒政资源 实现多方深度链接 [2]
2025服贸会|“美好生活消费服务平台”战略合作发布
北京商报· 2025-09-14 16:21
沙龙活动概况 - 2025寻找老字号消费力沙龙于服贸会期间举办 聚焦老字号品牌年轻化、时尚化、国际化创新路径 [1] - 活动由北京市商务局指导 北京商报社及北京老字号协会联合主办 深蓝媒体智库提供平台支持 [1] 平台战略合作 - 深蓝智库老字号创新消费研究院与宁波银行北京分行联合发布"美好生活消费服务平台"战略合作 [1] - 宁波银行"美好生活"平台突破传统存贷业务局限 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覆盖衣、食、住、行、购五大消费场景 [3] - 平台已入驻超11000家品牌商户及近80000家门店 构建"金融+生活"全国性生态体系 [3] 资源整合与协同 - 平台通过"好物、美食、生活、商圈、好用"五大核心场景推出爆款权益 形成特色活动体系 [3] - 合作将整合老字号品牌及产学研媒政多方资源 与宁波银行服务平台实现深度链接 [3]
上市城商行新格局:“规模之王”易主、前三甲洗牌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 17:19
城商行格局变化 - 2025年上半年江苏银行资产总额达4.79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21.16% 超越北京银行成为城商行新龙头[2][3] - 宁波银行资产总额达3.47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11.04% 超越上海银行晋升城商行第三名[2][6] - 北京银行资产总额4.75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12.53% 退居城商行第二位[2][3] 财务表现对比 - 江苏银行2025年上半年营收448.64亿元同比增长7.78% 净利润202.38亿元同比增长8.05%[4] - 宁波银行同期营收371.60亿元同比增长7.91% 净利润147.72亿元同比增长8.23%[7] - 北京银行同期营收362.18亿元同比增长1.02% 净利润150.53亿元同比增长1.12%[4] 区域经济支撑因素 - 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活跃 制造业升级带来规模化金融需求[9][12] - 江苏2024年GDP全国第二 产业配套齐全提供多元客户基础[12] - 对公贷款业务成为重要增长引擎 江苏银行对公贷款增速达23.30%[4][9] 银行发展战略 - 江苏银行坚持对公发力策略 与长三角制造业升级形成良好互动[4] - 宁波银行深耕中小企业服务 形成核心竞争力[8] - 两家银行不良率保持低位 拨备覆盖率展现强风险抵补能力[9] 行业梯队分布 - 第一梯队四家银行资产均超3万亿元:江苏银行4.79万亿 北京银行4.75万亿 宁波银行3.47万亿 上海银行3.29万亿[2][6][10] - 南京银行资产2.90万亿元同比增长16.86% 位居第五[10] - 杭州银行2.24万亿 成都银行1.37万亿 长沙银行1.25万亿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10] 管理效能优势 - 江苏银行激励约束机制更有效 数字化进程快速推进[4][12] - 宁波银行公司治理效能总体更优 贯彻中小企业服务策略[8] - 两家银行重视业务结构和风险控制 采用精细化稳健发展模式[12]
上市城商行新格局:“规模之王”易主、前三甲洗牌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 16:55
城商行格局变化 - 江苏银行2025年上半年资产总额达4.79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21.16% 超越北京银行成为城商行新龙头 [2][4] - 宁波银行资产总额达3.47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11.04% 超越上海银行晋升城商行第三名 [2][8] - 北京银行资产总额4.75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12.53% 退居城商行第二位 [2][4] 财务表现对比 - 江苏银行2025年上半年营收448.64亿元同比增长7.78% 净利润202.38亿元同比增长8.05% [5] - 宁波银行同期营收371.60亿元同比增长7.91% 净利润147.72亿元同比增长8.23% [9] - 北京银行同期营收362.18亿元同比增长1.02% 净利润150.53亿元同比增长1.12% [5] - 上海银行同期营收273.44亿元同比增长4.18% 净利润132.31亿元同比增长2.02% [9] 区域经济支撑因素 - 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活跃 制造业升级带来规模化金融需求 [11][15] - 江苏2024年GDP全国第二 产业配套齐全提供多元客户基础 [15] - 对公贷款成为重要增长引擎 江苏银行对公贷款增速达23.30% [5][11] 银行发展战略 - 江苏银行连续5年资产增速超12% 2020-2024年增幅介于12.02%-16.12% [4] - 宁波银行坚持中小企业服务策略 形成核心竞争力 [10] - 两家银行不良率保持低位 拨备覆盖率展现强风险抵补能力 [11] 行业梯队分布 - 第一梯队4家银行资产超3万亿:江苏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上海银行 [13] - 南京银行资产2.90万亿元同比增长16.86% 位居第五 [14] - 杭州银行(2.24万亿)、成都银行(1.37万亿)、长沙银行(1.25万亿)资产破万亿 [14] - 14家A股上市城商行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 [16]
服贸会秀“绿”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3 07:06
绿色金融规模与结构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 中国绿色贷款余额约42.4万亿元 绿色债券余额超过2.2万亿元 两项指标全球领先 [1] - A股37家上市银行绿色信贷合计规模达29.22万亿元 平均余额超8000亿元 同比增长41.79% [1][4] - 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元 [1] 国有大型银行表现 - 六大国有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合计超20万亿元 占A股上市银行总量近半数 [5] - 工商银行以6万亿元绿色信贷余额居行业首位 建设银行与农业银行均达5.72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8.25%和19.17% [5] - 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9586.39亿元 同比增长38.31% 中国银行境内绿色信贷余额45391.45亿元 同比增长23.82% [5] 股份制银行与农商行发展 - 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6家股份制银行绿色贷款余额总额超3万亿元 [6] - 渝农商行、沪农商行绿色贷款余额分别为802.19亿元和643.07亿元 张家港农商行以30.25%增速位列农商行首位 [7] - 部分城商行与农商行实现跨越式扩张 西安银行、绍兴瑞丰农商行和郑州银行2024年绿色贷款增速分别达202.75%、144.63%和123.73% [8] 产品创新与服务模式 - 银行业绿色金融产品体系覆盖清洁能源、环境整治、绿色网点建设等领域 [2] - 建设银行推出《银行绿色网点建设标准》 西二环支行通过物联网控制系统实现能耗监测与碳减排 获首张金融机构"碳减排证书" [6] - 民生银行展示绿色供应链金融、碳权金融创新等产品 交通银行开展航运领域转型金融业务 [6] 碳减排支持工具实施成效 - 32家上市银行披露碳减排贷款信息 其中16家披露2025年二季度数据 [9] - 2025年二季度16家银行碳减排贷款总金额近240亿元 带动碳减排当量超700万吨 [9] - 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项目数分别达107个和185个 邮储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位列碳减排贷款金额前五 [9] - 江苏银行发放碳减排贷款超6亿元 宁波银行超2亿元 其他城商行规模多在1亿元以下 [9] 未来发展方向 - 碳减排支持工具当前聚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 未来可能扩展至低碳农业、绿色建筑等需求较大领域 [10] - 中小银行需发挥本土化优势 开发适合中小企业及农户的绿色金融产品 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8]
宁波银行(002142):中间业务收入改善 资产质量优异
新浪财经· 2025-09-12 20:36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371.60亿元 同比增长7.91% [1] - 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47.72亿元 同比增长8.23% [1] - 6月末总资产3.47万亿元 同比增长14.39% [1] - Q2单季净息差1.72% 同比下降11.98个基点 [1][3] 贷款业务 - Q2对公贷款中票据贴现接力一般贷款 合计新增规模高于近年同期 [2] - 个人贷款总规模较Q1末下降 主要受居民信贷需求偏弱及授信政策收紧影响 [2] - 个贷投放主要集中在Q2与Q3 对整体信贷增长有较大影响 [2] - 制造业不良率抬头 个人贷款不良率上升 [5] 资产质量 - 6月末不良贷款率0.76% 环比持平 [1][5] - 关注类贷款占比1.02% 较Q1上升2个基点 [5] - 逾期贷款占比0.89% 较2024Q4下降6个基点 [5] - 拨备覆盖率374.16% 环比上升3.62个百分点 [1][5] 息差与定价 - Q2生息率3.44% 环比下降23.44个基点 同比下降47.51个基点 [3] - 付息率1.71% 环比下降10.18个基点 同比下降31.26个基点 [3] - 存款降息实施后成本刚性明显改善 同业负债与发行债券利率明显下降 [3] 中间业务与投资 - Q2中间业务收入由降转增 反映降费让利政策影响消退及资本市场改善 [3] - Q2债券市场表现较好 投资效益明显改善 [3][4] - Q3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 股市强债市弱 投资收益可能承压 [4]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715.61/774.09/862.90亿元 [6]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295.30/324.68/367.99亿元 [6]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净资产34.72/38.24/42.22元 [6]
央行:调整后的一级交易商考评办法将从2025年启用,考评期内行为不当的一级交易商将被暂停参与公开市场操作
搜狐财经· 2025-09-12 18:45
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考评机制调整 - 央行于2004年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年度考评调整机制 并于2018年进行调整 近期为平稳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提供有力支撑[1] - 为适应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型和金融市场发展 央行进一步优化简并考评指标 明确对各类型机构分类实施考核 并加强与债券做市商考核联动[1] - 调整后一级交易商考评办法将从2025年启用 2025年度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名单维持不变[1] 考评指标体系构成 - 考评指标包含货币市场传导 债券市场做市 研究和创新业务 合规稳健经营四大维度[3] - 具体考核内容包括稳定融出和合理定价交易 稳市表现 资金紧张时期表现 事故及流动性安全问题等[3] 2025年度一级交易商机构名单 -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交通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3] - 政策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3] -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招商银行 中信银行 兴业银行 华夏银行 平安银行 中国光大银行 广发银行 中国民生银行 浙商银行 恒丰银行 渤海银行[3] - 城市商业银行包括北京银行 宁波银行 上海银行 江苏银行 南京银行 长沙银行 广州银行 杭州银行 厦门国际银行 徽商银行 成都银行 贵阳银行 河北银行 郑州银行 西安银行[3][4] - 农村商业银行包括上海农村商业银行 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 广州农村商业银行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 成都农村商业银行 青岛农村商业银行[3][4] - 外资银行包括三菱日联银行(中国) 汇丰银行(中国) 德意志银行(中国) 渣打银行(中国) 花旗银行(中国)[4] - 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中信证券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4] 考评结果应用机制 - 考评期内行为不当的一级交易商将被暂停参与公开市场操作[1] - 情节严重的将在第二年被取消一级交易商资格[1]
宁波银行(002142):中间业务收入改善,资产质量优异
东海证券· 2025-09-12 16:22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 核心观点 - 宁波银行2025年上半年业绩稳健增长 营业收入达371.60亿元(同比增长7.91%) 归母净利润147.72亿元(同比增长8.23%) 总资产3.47万亿元(同比增长14.39%) 资产质量保持优异 不良贷款率0.76%(环比持平) 拨备覆盖率374.16%(环比提升3.62个百分点) [2] - 信贷投放呈现结构性特征 对公贷款表现强劲 票据贴现接力一般公司贷款 个人贷款受需求端制约规模有所下降 但Q1-Q2较强的对公信贷投放为全年夯实基础 年内信贷规模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5] - 息差在重定价影响下延续收窄 Q2单季度净息差1.72%(环比下降7.84个基点 同比下降11.98个基点) 但存款成本改善明显 付息率1.71%(环比下降10.18个基点 同比下降31.26个基点) 后续存款重定价将缓冲资产端压力 [5] - 中间业务收入改善明显 反映降费让利政策影响消退及资本市场改善的正面效果 Q2投资收益随债市行情修复 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业务有望在资本市场向好环境中释放增长弹性 [5] - 资产质量保持优异 风险出现放缓迹象 关注类贷款占比1.02%(较Q1小幅上升2个基点) 逾期贷款占比0.89%(较2024Q4下降6个基点) Q2单季度不良生成率0.19%从高位回落 [5] - 盈利预测上调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15.61亿元、774.09亿元、862.90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5.30亿元、324.68亿元、367.99亿元 对应2025年PB为0.83倍 [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71.60亿元(同比增长7.91%) 归母净利润147.72亿元(同比增长8.23%) [2] - 2025年6月末总资产3.47万亿元(同比增长14.39%) 不良贷款率0.76%(环比持平) 拨备覆盖率374.16%(环比提升3.62个百分点) [2] - Q2单季度净息差1.72%(环比下降7.84个基点 同比下降11.98个基点) [2][5]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15.61亿元、774.09亿元、862.90亿元(原预测为714.02亿元、769.12亿元、843.22亿元) [6]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5.30亿元、324.68亿元、367.99亿元(原预测为292.11亿元、315.98亿元、348.23亿元) [6]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净资产分别为34.72元、38.24元、42.22元 对应9月11日收盘价PB为0.83倍、0.75倍、0.68倍 [6] 业务分析 - 对公信贷明显发力 票据贴现接力一般贷款 二者合计新增规模明显高于近年同期 反映区域经济良好需求及充足项目储备 [5] - 个人贷款总规模较Q1末有所下降 与居民信贷需求偏弱及经营贷、消费贷授信政策收紧有关 [5] - 金融投资规模保持快速增长 与行业趋势一致 主要受政府融资驱动 [5] - 存款规模季节性回落 但同比增速仍明显快于同期M2 [5] - 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业务优势明显 在资本市场向好环境中有望实现较好增长弹性 [6] 资产质量 - 不良贷款率0.76%环比持平 关注类贷款占比1.02%较Q1小幅上升2个基点 逾期贷款占比0.89%较2024Q4下降6个基点 [5] - 对公贷款不良率稳中有降 但制造业不良率抬头 个人贷款不良率有所上升 [5] - Q2计提贷款减值损失较Q1峰值回落 但位于近年次高位 体现审慎计提理念 [5] - 不良贷款核销比例26.12%从近年高位平台回落 显示风险出清取得良好成效 [5] - Q2单季度不良生成率0.19%从近年高位平台回落 [5] 估值指标 - 截至2025年9月11日收盘价28.70元 市净率0.77倍 净资产收益率6.90% [4] - 12个月内最高价29.63元 最低价18.35元 [4] - 预计2025-2027年PE分别为6.42倍、5.84倍、5.15倍 PB分别为0.83倍、0.75倍、0.68倍 [6][7]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盈利分别为4.47元、4.92元、5.57元 [7]
宁波银行率先落地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资产支持证券
新华财经· 2025-09-12 14:31
产品发行 - 宁波银行独立主承销国联信托2025年度第一期飞凤2号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定向资产支持证券 发行金额0.7亿元 期限370天 于9月10日成功缴款起息[1] - 本期资产支持证券为全国率先落地的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资产支持证券 通过知识产权质押方式为8家科创企业提供创新融资渠道 有效盘活企业知识产权33项[1] - 宁波银行为本期资产支持证券同步创设CRMW(信用风险缓释凭证) 不再要求企业提供额外担保 减轻企业融资负担[1] 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将用于支持企业在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的生产研发投入[1] - 该产品帮助民营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为无锡市新吴区军工智能、扬贺扬微电子等8家优质科创企业提供融资支持[1] 战略意义 - 本期科技创新资产支持证券是宁波银行推进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实践案例[1] - 该产品被视为银行深入创新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有益探索[1]
在宁波银行工作怎么样?多维成长平台锻造未来翘楚
金投网· 2025-09-12 10:09
核心观点 - 宁波银行通过沉浸式实战培训、科技赋能、完善培养体系、积极工作氛围和多元晋升机制,为员工提供全面的职业发展平台,吸引金融领域专业人才[1][2][3][4][5][6] 人才培养与实战训练 - 实习生通过信用卡营销、公司业务和风控等实战场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例如营销技巧从频繁被拒到精准施策的突破[2] - "橙星计划"学员首月即可完成个贷风控学习、客户实地走访和电销转化全流程突破,并接触机构业务直播间创新实践[2] - 风控团队新人两周内实现SQL技能与风控思维显著提升,通过解析授信表与Vintage表指标快速成长[3] 科技与金融融合 - 员工通过LoRA微调大模型和开发RAG智能体实现技术理论落地,同时深入分析行业周期、政策走向对企业风险的复合影响[3] - 科技应用聚焦"用算法在不确定性中构建确定性",平衡风险收益实现价值最大化[3] - 票据直连系统通过科技手段构建同业竞争优势,小微租赁业务通过存量授信控制风险[2] 职业发展体系 - 针对非金融背景员工开设系统化金融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提升专业素养[4] - 从新员工入职到管理岗位晋升均设有明确培养机制,各层级配备针对性课程[4] - 各部门每年按岗位开设专业课程,支持员工利用碎片时间实现系统化技能提升[4] 组织文化与工作环境 - 领导定期与员工沟通并提供职业指导,同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团队合作氛围[5] - 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的工作风气,导师定期开展业务及技能培训分享课[5] - 平易近人的领导风格与专业量化逻辑相结合,支持业务发展并增强员工归属感[5] 晋升机制与职业路径 - 建立多元晋升渠道覆盖基层岗位、管理岗位、业务岗位和技术岗位[6] - 晋升机制以能力为导向,不同专业背景员工均有机会实现职业目标[6] - 公平完善的晋升体系为员工提供广阔发展空间,激励持续提升专业能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