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微软(MSFT)
icon
搜索文档
像素绽放(AiPPT.com)CEO赵充:20个月从0-2000万用户,我如何在巨头缝隙中野蛮生长?
搜狐财经· 2025-11-26 20:30
AI应用创业赛道选择 - AI创业最底层是芯片层(如英伟达、华为),往上是算法层(如OpenAI、智谱),这两层是AI时代的基础设施,创业难度高、资金需求大[4] - 中国大模型调用成本已降至2023年的5%,技术基座平权倒逼资本向应用层集中,非常利好AI应用创业,试错成本低[4] - 选择AI应用层赛道时,纵轴考虑技术成熟度(文本、图像、视频、音频、代码),横轴考虑应用场景(营销/内容、文娱游戏、办公/效率工具、生活社交),交汇处即为创业机会点[7] - 公司选择办公/效率工具中的PPT赛道,技术选择文本、图像及未来的视频[8] 公司核心优势与市场定位 - 公司拥有技术底子:6年前内部产品爱设计积累图像处理引擎,横向发展为PPT编辑器,比友商快一年研发出来[9] - 拥有内容供给生态:通过爱设计积累版权素材体系,与视觉中国战略合作,接入5亿版权素材[9] - 具备商业化基因:拥有15年新媒体营销公司经验,服务字节、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厂用户增长,懂得如何打爆互联网产品[9] - 选择服务泛人群(白领、老师、学生)而非设计师,因为工具类比设计类软件收入体量更大,市场更广阔[11] - 全球办公市场存量收入5000亿人民币,五年后可达7000亿人民币,微软Office板块去年500亿美金收入(约3500亿人民币),占据大盘约3/4[14] - 选择做全球品类王路径,从Office三件套中的PPT单品切入,用杠杆吃全球市场红利[14] - 将PPT市场分为三个时代:1.0传统办公软件(微软)、2.0云原生办公协作软件(Notion)、3.0 AI原生办公协作软件(Grammarly、Gamma、公司)[17] - 聚焦95%的非专业用户市场(如助理写差旅方案、帮孩子写作业),需求是一键生成PPT,而非专业用户的强编辑需求,与微软形成差异化定位[19][21] 增长策略与商业模式 - 采取跟随策略,参考Canva在2021年从做图卷到办公,2022年PPT收入占25%-30%,公司快速卷出PPT编辑器,AI加持后数据翻倍增长[21] - 产品上线后三个月达到单月一百万收入,后续逐步增长至四百万、五百万、一千万[21] - 商业模式包括:To C收费(中国100人民币/年,北美60美金/年)、To Partner To C(将编辑器、模板、图片打包输出给豆包、联想等合作伙伴分成)、To B/To G(将能力嵌入伊利、农夫山泉、中信证券等企业OA系统)[26][27] - 执行策略采用华为"五看三定":看行业/趋势、看自己、看市场/客户、看竞争对手;定控制点、定模板、定策略[24] 4P具体打法 - 产品策略:功能差异化,通过竞品分析覆盖四个细分场景(AI生成/人类填写、固定格式/自由画布),采取All in one策略全部占满[28][31] - 深度内容运营:推出500所高校论文答辩PPT模板(覆盖学校标志性建筑),年底覆盖两千多所大学;结合热门IP如《长安的荔枝》上线素材模板;为小学各科老师提供专属课件模板;推出旅游场景模板供导游和旅游局使用[31][32] - 品牌策略:国内65%流量为自然流,品牌名与域名、APP名称统一,用品牌占品类[34] - 渠道策略:放弃做平台,拥抱大厂生态,将能力+20万个PPT模板+5亿视觉中国版权打包输出给大模型应用、互联网大厂、手机电脑厂商、垂直行业合作伙伴、企业自用四个层级,抢占60%市场,12个月内占完所有坑位[35][36] - 价格策略:微软Copilot定价360美金/年,竞对Gamma定价96-180美金/年,公司价格约100人民币,优势明显[38] - 营销策略:按人群深度场景化营销,如针对毕业生上线"论文变PPT"功能并发起campaign[38] 出海战略 - 必须出海,因为全球AI应用收入分布北美占47%、欧洲21%、南美8%、中国仅6%,中国市场小且红海竞争,剩余94%市场玩家较少[41][43] - 海外流量环境简单,核心做好Google、Meta、TikTok可结束70%-80%战斗[44][45] - 做好本地化:UI符合当地审美(10万人民币可搞定),支付方式符合当地习惯(如日本信用卡支付占50%-60%,俄罗斯60%本地支付)[46] - 差异化定价:印度、巴西20美金,日本、中东30-60美金[47] - 目标12个月内做到AI PPT赛道全球第一,计划发起免费战,将竞品相同功能免费,目标用户拉至1亿后再开付费[47][48] 创业方法论 - 微软未完全占领市场是因为只卖全家桶不拆开卖,对需求不多的用户不划算,这本质是经济问题而非反垄断,价格差异足够大就能杀出道路[53] - 创业公司资源有限,唯一赢的机会是"在单点上赌上一切",将所有兵力投入别人忽视的山头[54] - "一具体就深刻",放弃宏大叙事,像显微镜般仔细观察市场,发现细分机会,像绣花一样做产品[54]
像素绽放(AiPPT.com)CEO赵充:20个月从0-2000万用户,我如何在巨头缝隙中野蛮生长?
混沌学园· 2025-11-26 19:58
AI应用创业赛道选择 - AI创业最底层是芯片层,如英伟达、华为,往上是算法层,如OpenAI、智谱,这两层创业难度高、资金需求大,属于AI时代基础设施[5] - 中国大模型调用成本已降至2023年的5%,技术基座平权倒逼资本向应用层集中,应用层试错成本非常低[5] - 选择赛道时纵轴考虑技术成熟度,如文本、图像、视频、音频、代码,横轴考虑应用场景,如营销/内容、文娱游戏、办公/效率工具、生活社交,交汇点即为创业机会[8] - 公司选择办公/效率工具中的PPT赛道,技术选择文本、图像及未来视频方向[8] 公司核心能力与市场定位 - 公司具备技术底子,6年前内部开发拖拉拽作图工具爱设计,积累图像处理引擎,横向扩展为PPT编辑器,比友商快一年研发成功[9][10] - 拥有内容供给生态,通过爱设计积累版权素材体系,与视觉中国战略合作,接入5亿版权素材[10] - 具备商业化基因,旗下新媒体营销公司有15年历史,服务字节、阿里、腾讯等大厂用户增长,懂得如何打爆互联网产品[10] - 选择服务泛人群市场,如白领、老师、学生,而非原爱设计的设计师路径,因工具类收入体量更大[12] - 全球办公市场存量收入5000亿人民币,五年后可达7000亿人民币,微软Office板块去年收入500亿美金,占大盘约3/4[15] - 办公赛道公司分两类:一类做全家桶成为区域龙头,如金山、飞书;另一类做全球品类王,围绕Word、Excel、PPT做单品,用杠杆吃全球红利[15] - 公司选择第二类路径,从单品切入做全球品类王,聚焦PPT赛道[16] - PPT赛道分三个时代:1.0传统办公软件如微软,2.0云原生办公协作软件如Notion,3.0 AI原生办公协作软件如Grammarly、Gamma[18] - Gamma近期获68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21亿美元,与公司激烈竞争全球PPT赛道第一、第二位置[18] - PPT用户分两类:专业用户如投行、咨询公司,需要强编辑工具如微软;非专业用户占95%,需求为一键生成PPT[21] - 公司原点市场定位小白用户和AI工具象限,与微软专业市场形成差异化[25] 增长策略与商业模式 - 采取跟随策略,参考Canva在2022年PPT收入占总收入25%-30%,卷出PPT编辑器,AI加持后数据翻倍增长[26] - 投入资源后三个月达到单月100万收入,后续逐步增长至400万、500万、1000万[27] - 商业模式分三种:ToC收费中国100人民币/年、北美60美金/年;ToPartner ToC将编辑器、模板、图片打包输出给豆包、联想等合作伙伴分成;ToB/ToG将能力嵌入大型企业OA系统如伊利、农夫山泉[29][30] - 执行策略采用华为“五看三定”:看行业/趋势、看自己、看市场/客户、看竞争对手;定控制点、定模板、定策略[29] 4P打法细节 - 产品功能差异化,竞品分析发现PPT赛道对应四个细分场景:AI生成vs人类自写、固定格式vs自由画布,公司策略为All in one占满所有场景[34][37] - 把PPT内容做深,如500所高校论文答辩模板带学校标志性建筑,年底覆盖2000多所大学;上线《长安的荔枝》素材模板;为小学老师提供专属课件[38][39] - 品牌策略用品牌占品类,国内域名AiPPT.cn,海外AiPPT.com,自然流占国内流量65%[41] - 渠道策略拥抱大厂生态,将能力+20万PPT模板+5亿视觉中国版权打包输出给大模型应用、互联网大厂、手机电脑厂商、垂直行业合作伙伴、企业OA系统,分层抢占60%市场[42][43] - 大厂选择合作伙伴看三点:拉新手段、留存率、赚钱手段,公司优势为用户量验证、经济模型好、版权无忧[45] - 价格优势明显,微软Copilot定价360美金/年,Gamma定价96-180美金/年,公司定价100人民币左右[46][47] - 营销策略按人群打,如六月份针对毕业生上线论文变PPT功能发起campaign[48] 出海战略 - 全球AI应用收入分布北美占47%、欧洲21%、南美8%、中国6%、日韩5%、东南亚5%,中国市场小且红海竞争[51][53] - 出海必要性高,北美和欧洲市场占比大,且海外玩家卷的程度低[53] - 海外流量环境简单,公域市场核心做好Google、Meta、TikTok可结束70%-80%战斗[55] - 本地化关键点:UI符合当地审美,支付方式接本地支付,如日本信用卡占50%-60%、PayPal占20%-30%,俄罗斯60%本地支付[56] - 差异化定价,印度、巴西20美金,日本、中东30-60美金[57] - 目标12个月内做到AI PPT赛道全球第一,计划发起免费战,竞品5000万用户,公司少3000万,未来一至半年免费功能拉用户至1亿再开付费[57][58] - 出海思考框架:看市场大小;找锚定对象开战,如Gamma第一大用户侧在巴西,公司已在巴西开战;分析流量地图和本地资源[59] 创业哲学与市场机会 - 微软占办公市场3500亿人民币,但只卖全家桶不拆开卖,给单品公司留出价格差异机会[60] - 创业公司资源有限,需在单点上赌上一切,投入别人忽视的山头[60] - 放弃宏大叙事,像显微镜一样观察细分机会,一具体就深刻,像绣花一样做产品[60]
Forget Pure Plays: The 3 Safest Quantum Stocks Poised for Explosive Growth
The Motley Fool· 2025-11-26 19:00
量子计算行业投资策略 - 在尚处于早期阶段的量子计算行业中,将目光投向超越投机性初创公司的领域可能是明智之举[1] - 量子计算机有望推动社会创新达到新高度,并在此过程中释放丰厚的投资机会,使其成为华尔街最热门的市场机遇之一[1] - 纯粹的量子计算公司(如IonQ、Rigetti Computing、D-Wave Quantum)风险较高,如果业务未能成功,其股价下限非常低[2] - 投资者或可关注更安全的量子计算股票,即那些既涉足量子计算上行潜力,又拥有成熟业务作为补充的公司[2] 英伟达 (Nvidia)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设计公司,其用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芯片已成为黄金标准[4] - 通过尖端图形处理器和CUDA编程构建了竞争壁垒,这在公司爆炸性增长和最新财报中得到体现[4] - 市场估值达43210亿美元,总股本为13亿股,毛利率为70.05%,股息收益率为0.02%[5][6] - 人工智能对算力的持续需求为量子计算创造了天然机会,公司已将量子计算硬件与其图形处理器融合以创建混合系统,并开发了量子计算应用平台CUDA-Q[6] - 公司为各种可能性做好了准备,无论量子计算是否崛起,公司都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保持人工智能芯片的领先供应商地位,形成双赢局面[7] 微软 (Microsoft) - 量子计算机对这家科技巨头而言可能只是一小部分,其业务已多元化覆盖消费者和企业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游戏等几乎所有科技领域[8] - 公司有在任何机会出现的地方追求增长的历史,这使其成为量子计算领域的天然竞争者[8] - 市场估值达35450亿美元,总股本为74亿股,毛利率为68.76%,股息收益率为0.71%[9][10] - 公司的云平台Azure是全球第二大云服务提供商,也是领先的人工智能超大规模供应商,正积极投资建设数据中心以满足人工智能及相关应用的算力需求[10] - 公司也在开发量子计算机,包括今年早些时候宣布的突破性量子芯片Majorana 1[10] Alphabet (Google母公司) - 公司已从人工智能的潜在受害者转变为市场宠儿,目前可以说是市场上最热门的人工智能股票[12] - 公司持续创新,其Google Quantum部门正致力于量子计算研究[12] - 市场估值达39030亿美元,总股本为121亿股,毛利率为59.18%,股息收益率为0.25%[13][14] - 公司去年底宣布了一款量子芯片,并通过训练其最新人工智能模型Gemini 3所用的内部TPU芯片展示了硬件开发能力[14] - 公司已崛起为人工智能强国,并在自动驾驶领域领先,其经过验证的创新和执行记录使其成为未来的有力竞争者,量子计算已在公司的关注范围内[15]
Meet the Marvelous Vanguard ETF With 59% of Its Portfolio Invested in the "Magnificent Seven" Stocks
The Motley Fool· 2025-11-26 18:47
文章核心观点 - “七巨头”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半导体等领域具有领先地位,自2023年初以来取得了远超大盘的中位数回报率217% [1][2] - 未持有这些股票的投资者可能面临低于平均水平的回报,先锋巨型成长股ETF(MGK)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投资方式,其投资组合中59%的权重集中于这七家公司 [1][4] “七巨头”公司及其业务 - 七家公司总市值达20.6万亿美元,在各自领域以独特方式聚焦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1][6] - 英伟达为人工智能开发提供顶级数据中心芯片 [6] - 微软、Alphabet和亚马逊是这些芯片的主要买家,用于开发自身AI模型,并通过云平台向其他企业出租算力 [7] - 苹果在最新设备中配备先进芯片以运行其Apple Intelligence软件,提供AI驱动的功能 [7] - 特斯拉不仅是电动汽车制造商,也是自动驾驶汽车的领先开发者 [8] - Meta利用AI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提供精准的内容推荐以延长用户在线时间 [8] 先锋巨型成长股ETF(MGK)概况 - 该ETF仅持有66只股票,旨在跟踪CRSP美国巨型成长股指数,该指数覆盖了CRSP美国全市场指数3498只股票总市值的70% [5][6] - 投资组合高度集中,前七大持仓即为“七巨头”,具体权重为:英伟达14.28%、苹果12.20%、微软11.73%、Alphabet 8.69%、亚马逊4.32%、特斯拉4.22%、Meta Platforms 3.54% [6] - 尽管以科技股为主,但ETF也持有如礼来、Visa、麦当劳和开市客等非科技公司以提供一定分散性 [9] ETF历史表现与投资组合作用 - 自2007年成立以来,该ETF的年化复合回报率为14%,过去10年的年化回报率更是达到18.3% [10] - 该ETF适合作为现有分散化投资组合的补充,尤其适合尚未持有或较少持有“七巨头”股票的投资者 [4][10] - 举例说明,在同时投资于高度分散的全球股票ETF(如先锋全球股票ETF)和该巨型成长股ETF的组合策略下,过去10年1万美元的投资可增长至83,118美元,优于仅投资全球股票ETF的58,868美元,实现了分散化与高增长趋势的结合 [11][12]
Jefferies Maintains Buy on Microsoft (MSFT) as Copilot Adoption Accelerates and AI Agents Emerge
Yahoo Finance· 2025-11-26 18:11
文章核心观点 - Jefferies维持对微软的买入评级,目标价为675美元,看涨观点基于Copilot加速推广、早期AI智能体应用以及云业务定位带来的持续上行空间 [1] Copilot产品进展 - Copilot已成熟并正在加速推广,部署正从逐步试点过渡到在整个客户群中进行企业级全面 rollout [2][4] - Copilot的采用正在加速 [4] AI智能体市场阶段 - AI智能体已开始出现,但市场成熟度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被比喻为“第一局的上半局” [3][4] AI对业务增长的驱动 - AI正在驱动非AI工作负载的增长,尽管公司面临容量限制的挑战 [4] - 强劲的核心云需求持续,公司凭借其端到端平台在客户迁移过程中获得市场份额 [4]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提供由AI驱动的云服务、生产力和商业解决方案,专注于效率、安全性和AI技术进步 [4]
Billionaire Ken Griffin More Than Doubled His Stakes in These 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Stocks. Here's Why You Might Want to Buy Them Too.
The Motley Fool· 2025-11-26 17:44
文章核心观点 - 肯·格里芬管理的Citadel Advisors对冲基金在2025年第三季度大幅增持了三只人工智能股票,反映了对人工智能趋势的积极布局 [1][2] 微软 (Microsoft) - 微软是Citadel Advisors的最大持仓,截至第三季度末持仓价值超过20亿美元,该基金在第三季度增持微软头寸100.3% [3] - 公司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8%至777亿美元,其中包含Azure云平台的智能云业务部门营收同比飙升28% [6] - 分析师普遍看好,覆盖该股票的57名分析师中有56名给予“买入”或“强烈买入”评级,12个月共识目标价预示约31%的上涨潜力 [4] Meta Platforms - Meta Platforms是Citadel Advisors的第三大持仓,该基金在第三季度将其持仓增加了12,693% [8] - 公司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6%至512亿美元,其应用家族在2025年9月平均日活跃用户达35.4亿 [9] - 公司AI眼镜产品前景被看好,新款Meta Ray-Ban Display眼镜在48小时内几乎在所有门店售罄 [11] 苹果 (Apple) - 苹果是Citadel Advisors的第四大持仓,该基金在第三季度增持256万股,持仓增加108.2% [13] - 公司截至2025年9月27日的季度营收同比增长8%至1025亿美元,创9月季度纪录,服务营收达28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14] - 公司以iPhone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具有优势,并且可能在近期进入AI眼镜市场,其空间技术操作系统visionOS或将成为竞争优势 [15][16]
微软投资OpenAI或遭欧盟反垄断审查
新浪科技· 2025-11-26 17:40
欧盟监管审查 - 欧盟委员会表示微软对OpenAI的财务支持可能需受欧盟并购法规约束[1] - 监管机构正在评估微软对OpenAI的投资是否可根据欧盟并购法规进行审查[1] - 欧盟委员会向大型数字公司发出相关信息请求并邀请企业在3月11日前就VR/AR和生成式AI领域竞争提供反馈[1] 微软与OpenAI合作细节 - 微软去年承诺向OpenAI投资超过100亿美元但不会获得投票权[1] - 微软表示并不拥有OpenAI的任何股份[1] 行业竞争调查 - 欧盟委员会正在调查大型数字市场参与者与生成式AI开发商达成的协议对市场动态的影响[1] - 反垄断专员表示正密切关注AI领域合作以确保不会不适当地扭曲市场竞争[1]
微软曾考虑将必应卖给苹果 但苹果没抵住谷歌的金钱诱惑
新浪财经· 2025-11-26 17:14
谈判背景与核心事件 - 微软在2020年左右曾考虑将必应搜索引擎出售给苹果公司,目的是让苹果在iOS设备上放弃谷歌搜索 [1] - 微软高管与苹果服务主管Eddy Cue会面讨论了出售可能性,但谈判仅为试探性,未进入深入阶段 [1] - 2016年微软还考虑过向苹果投资数十亿美元,以便让必应成为苹果设备的默认搜索引擎,当时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和苹果CEO蒂姆·库克为此举行了会谈 [3] 苹果与谷歌的合作关系 - 谷歌每年向苹果支付数十亿美元,以确保其搜索引擎成为iPhone和其他iOS设备的默认选项 [1] - 到2020年,苹果每年从与谷歌的搜索引擎协议中获得40亿美元至70亿美元的收入 [2] - 苹果和谷歌的交易在2021年得到了延长,该协议涵盖iPhone、iPad和Mac上的Safari网络浏览器,谷歌通过Safari浏览器获得的收入,苹果会从中分成 [2][3] 必应搜索引擎的市场地位 - 微软在2009年推出必应搜索,旨在挑战谷歌,但市场份额不足10% [2] - 必应的技术能力和质量被苹果方面认为不及谷歌搜索,这是苹果拒绝收购的一个关键原因 [3][4] 司法部诉讼案的影响 - 微软和苹果均卷入美国司法部对谷歌的诉讼,该诉讼指控谷歌滥用其在搜索领域的主导地位 [1][2] - 司法部称谷歌与苹果之间的交易是谷歌不公平地主导搜索市场的证据 [2] - 苹果高管Eddy Cue在证词中驳斥了这一说法,称苹果使用谷歌搜索是因为它是可用的最佳选项 [2] 苹果的搜索策略 - 苹果认为没有必要开发自己的搜索工具,因为谷歌是最佳选择,这与苹果在地图、语音助手等领域的竞争策略不同 [4] - 如果苹果收购了必应,也不太可能简单整合,以往收购中苹果都是在购买基础技术和资源后构建新功能 [4] - 2013年至2017年,必应曾是苹果语音助手Siri和Spotlight的默认搜索引擎,但2017年作为更新后的营收分成协议的一部分,苹果恢复了与谷歌的合作 [3]
欧盟对微软Office应用捆绑Teams行为展开反垄断调查
新浪科技· 2025-11-26 16:17
欧盟反垄断调查核心观点 - 欧盟监管机构对微软将Teams与Office应用捆绑的行为展开反垄断调查,担心其可能构成垄断 [1] - 调查的核心关切是微软可能通过捆绑行为给Teams带来分发优势,并限制与竞品的互操作性,从而阻碍市场竞争 [1] - 若调查认定违规,微软将面临最高达其全球年营业额10%的罚款 [1] 具体调查内容与指控 - 微软未让用户在购买办公套件时选择是否包含Teams产品 [1] - 微软可能限制了其办公套件与竞争对手产品之间的互操作性 [1] - 欧盟委员会认为这些做法可能构成垄断性的搭售或捆绑,阻止其他通讯和协作工具开发者参与竞争 [1] 事件背景与历史 - 对Teams涉嫌垄断的担忧始于2020年,由竞争对手Slack向欧盟投诉 [2] - Slack指控微软以非法方式将Teams与微软365捆绑,导致数千万用户被迫安装Teams而无法删除 [2] - 微软上一次在2009年因将IE浏览器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而受到欧盟反垄断调查,后承诺允许用户选择竞争对手的浏览器 [2] 公司回应与近期监管动态 - 微软发言人表示尊重欧盟委员会的工作,将认真对待自身责任并与欧盟合作寻求解决方案 [2] - 近期微软690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的交易也受到欧盟审查,担忧影响游戏主机和云游戏市场竞争,微软提出调整方案后于今年5月获得批准 [2]
消息称欧盟下周对微软Office捆绑Teams展开反垄断调查
新浪科技· 2025-11-26 16:01
事件概述 - 欧盟将于下周对微软Office办公套装捆绑Teams应用展开正式反垄断调查,为微软15年来首次面临欧盟反垄断调查[1] - 调查开始后,微软最早可能在今年秋季面临欧盟正式指控[1] 调查背景与起因 - 2020年7月Slack Technologies向欧盟委员会投诉微软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指控微软滥用市场主导地位,通过将Microsoft Teams与Office捆绑消除竞争[3] - Microsoft Teams是基于聊天的智能团队协作工具,可同步文档共享并提供语音、视频会议等即时通讯工具,与Slack产品类似[3] - 微软将Teams与Office捆绑意味着数百万用户被迫安装Teams且无法删除[3] - 欧盟随后向微软竞争对手发出问卷调查,了解Teams与Office捆绑是否给微软带来更大影响力[3] 谈判进展与分歧 - 今年4月微软曾表示将停止强迫客户在其设备上自动安装Teams[4] - 欧盟委员会与微软谈判陷入停滞,因微软做出的让步不够充分[4] - 双方在Teams定价方面存在分歧[4] - 当前谈判主要聚焦于"微软如何避免被正式调查",但调查似乎不可避免[4] 公司回应与历史记录 - 微软表示将继续与欧盟委员会合作,对务实解决方案持开放态度以解决担忧并更好服务客户[4] - 欧盟表示对这起投诉的评估正在进行中[4] - 过去十年间微软因捆绑等做法已被欧盟罚款22亿欧元(约合26亿美元)[4] 市场竞争格局 - 提供类似微软Teams应用的公司包括Zoom Video Communications、谷歌、Meta和思科等[4] - 欧盟此次调查突显打击大型科技公司反竞争行为的决心,苹果、谷歌和Meta等都曾因涉嫌反竞争行为遭调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