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MSFT)
搜索文档
French antitrust watchdog dismisses complaint filed against Microsoft
Reuters· 2025-11-27 19:19
反垄断投诉结果 - 法国反垄断监管机构驳回了本地搜索引擎Qwant对微软提起的投诉 [1] - Qwant指控微软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 [1]
微软系 40 大 AI 科学家,为何钟情雷峰网的 GAIR 大会?
雷峰网· 2025-11-27 18:05
GAIR大会与微软系科学家的历史渊源 - 1998年张亚勤与李开复联合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被称为中国人工智能的黄埔军校[5] - 2016年首届GAIR大会在深圳举办,由CCF和雷峰网主办,旨在促进学术界、产业界、投资界融合[7][8] - 七年来GAIR已成为微软系科学家的AI第二故乡,累计有40多名来自微软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参与[9] 历届GAIR大会的重要里程碑 - 2018年第三届GAIR上微软系马毅、孙剑探讨深度学习的痼疾[9] - 2019年第四届GAIR上张正友、周明分别作为CVPR、ACL大会主席探讨人工智能多学科大一统[9] - 2020年第五届GAIR设立纪念Thomas Huang专场,沈向洋、颜水成、田奇等参与追忆[9] - 2023年第七届GAIR成为国内首个走向海外的AI产学融合顶会,黄学东院士离开微软后首秀[9] - 2025年12月将举办第八届GAIR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会[10] 微软系顶尖科学家的职业发展轨迹 - 沈向洋从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转任IDEA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14] - 黄学东从微软云与人工智能部首席AI技术官加入Zoom担任CTO[17] - 张宏江从微软亚太研发集团CTO转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20] - 周明从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孵化出澜舟科技,推出轻量化模型"孟子"[36] - 马维英从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加入字节跳动,后转入张亚勤清华AIR团队[40] - 何晓冬从微软雷德蒙德研究院负责人转任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大模型负责人[46] 科学家在GAIR大会的技术分享重点 - 杨强在2016、2019、2020年分别分享人工智能成功条件、联邦学习发展及应用[22][23] - 孙剑在2017-2019年连续三届分享Face++研发方向、云端芯视觉计算、深度学习变革[50] - 颜水成在2017、2020年探讨深度学习精度极限与用户体验、芯片能与新基建[56] - 梅涛在2017-2021年分享视频内容生命周期、智能供应链机器视觉、感知到认知计算[60] - 郑宇在2019年演讲用大数据和AI打造智能城市[58] 科学家在产业界的技术影响力 - 张正友现任腾讯首席科学家,曾在GAIR分享计算机视觉三生三世[32] - 芮勇现任联想集团CTO,曾在GAIR分享计算机视觉从感知到认知的长征[34] - 赵峰现任清华大学AIR首席科学家,曾在GAIR分享IoT+AI赋能智慧家庭[42] - 华先胜曾任阿里巴巴副总裁,现任特斯联CTO,专注城市大脑视觉智能[54] - 余凯从百度研究院副院长创办地平线,在GAIR分享中国AI真实现状[72]
Palantir Billionaire Peter Thiel Sells Nvidia and Buys an AI Stock Up 476,900% Since Its IPO
The Motley Fool· 2025-11-27 17:13
对冲基金Thiel Macro的持仓变动 - 亿万富翁Peter Thiel旗下的对冲基金Thiel Macro在第三季度清空了其在英伟达的全部头寸[1] - 该基金将出售英伟达股份所得资金重新投资于微软,建立了新头寸[1] - 微软股价自1986年3月首次公开募股以来已上涨476,900%[1] 英伟达的业务与竞争格局 - 英伟达的图形处理器是当前最受追捧的芯片,用于加速数据中心的高要求工作负载,特别是涉及人工智能的工作负载[3] - 公司在人工智能加速器市场拥有超过80%的收入份额[3] - 尽管AMD在GPU性能上落后于英伟达,但其MI350芯片在最新的MLPerf基准测试中取得了相当好的结果[4] - AMD可能于明年推出MI400 GPU,从而缩小性能差距,OpenAI计划在2026年底部署MI450芯片[4] - 包括Alphabet的谷歌、亚马逊、微软、Meta Platforms和OpenAI在内的多家超大规模公司已设计并部署定制芯片,以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5] 英伟达的竞争优势与市场前景 - 英伟达花费近二十年时间构建了CUDA平台,这是一个包含预训练模型、应用框架和代码库的无与伦比的生态系统[6] - 定制芯片缺乏预构建的软件工具,开发人员必须从头开始构建必要工具,计入这些相邻成本后,定制芯片通常比英伟达GPU更昂贵[6] - 众多分析师认为英伟达将在人工智能加速器市场保持70%至90%的收入份额,该市场预计到2033年将以每年29%的速度扩张[7] - 华尔街共识预计英伟达未来三年盈利将以每年37%的速度增长,当前44倍的市盈率显得相对便宜[7] - 公司市值为43800亿美元,毛利率为70.05%[8][9] 微软的业务与市场机遇 - 微软是最大的企业软件公司和第二大公共云提供商,并利用其在这些市场的强大影响力来实现人工智能的货币化[9] - 公司战略包括将生成式AI助手集成到Microsoft 365等流行软件产品中,并提供广泛的云AI服务[9] - 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表示,客户采用Microsoft 365 Copilot的速度快于任何其他新的Microsoft 365套件,90%的财富500强公司使用该AI助手[9] - 在云计算领域,销售增长放缓至28%,市场份额保持不变,但由于产能受限,随着未来两年数据中心规模翻倍,公司可能获得更多份额[9] - 华尔街预计微软未来三年盈利将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考虑到企业软件和云支出预计到2030年将分别以每年12%和20%的速度增长,这一共识估计可能偏保守[10] - 当前34倍的市盈率是可接受的,市盈增长率比为2.4,低于三年平均的2.6和五年平均的2.5,为合理的入场点[11]
微软:Xbox云游戏总时长增加45%
环球网· 2025-11-27 16:44
云游戏服务增长态势 - 公司Xbox云游戏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显著增长态势[1] - Game Pass用户云游戏总时长同比增长45%[3] - 其中主机端游戏时长增长45%,PC及掌机等其他设备游戏时长增长24%[3] 服务覆盖与基础设施 - 公司Xbox云游戏服务现已覆盖29个国家和地区[3] - 服务依托微软Azure全球数据中心网络,通过动态分配服务器资源实现用户就近接入[3] 服务模式与用户价值 - 服务完成游戏启动、数据同步和实时串流[3] - 玩家无需购买昂贵主机或高性能PC,仅需支持网络连接的设备即可体验游戏[3]
欧洲议会通过决议:应禁止16岁以下儿童或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
央视网· 2025-11-27 16:35
欧洲议会决议内容 - 欧洲议会以483票赞成、92票反对、86票弃权通过一项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决议,主张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除非获得家长允许[2] - 决议要求网络平台在未成年人使用时默认禁用成瘾性功能,包括无限滚动、视频自动播放、过量推送通知及重复使用网站的奖励机制[2] - 决议规定年满16周岁方可自主使用社交媒体,但允许家长为13岁及以上未成年人开放使用权限[2] 立法背景与动因 - 决议提出之际,澳大利亚即将实施全球首个针对16岁以下儿童的社交媒体禁令,丹麦与马来西亚也正计划推出类似限制措施[1] - 起草议员引用研究表示,四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表现出有问题或功能失调的智能手机使用行为,这种行为模式与成瘾现象如出一辙[2] - 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报告指出,96%的15岁青少年在工作日使用社交媒体,每天被动使用和主动使用社交媒体超过3小时的青少年比例分别为37%和26%[6] - 报告显示,出现过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的15岁青少年比例分别为47%和53%,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超过3小时的青少年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的概率更高[6] 针对科技公司的潜在影响 - 欧洲议会要求欧盟追究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的个人责任,若平台持续违反欧盟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款,企业CEO将直接承担法律责任[3] - 欧盟委员会已开始研究澳大利亚最先发起的16岁以下青少年社交媒体禁令,欧盟委员会主席曾谴责算法利用儿童心理弱点蓄意制造成瘾行为[3] - 目前大多数主流社交平台均要求用户年满13周岁,但儿童保护组织指出这些防护措施形同虚设,仍有大量13岁以下儿童拥有社交账号[6] 欧洲各国现有法规 - 自2018年起,比利时规定未经父母许可,年满13周岁的儿童不能独立创建社交媒体账号[7] - 法国在2023年颁布法律,要求15岁以下未成年人开设社交媒体账号必须获得家长同意[7] - 德国已明确规定13至16岁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须经家长许可,意大利要求14岁以下儿童创建社交媒体账号需取得家长许可[7] 决议的争议与前景 - 反对者认为该措施执行困难,可能促使儿童规避年龄验证,持欧洲怀疑论的议员批评决议恐有越权之嫌[1][4] - 该决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未来的立法都需要欧盟委员会提出完整提案,然后与欧盟各国政府和欧洲议会进行谈判[4] - 白宫施压欧盟放宽数字法规,美国商务部长呼吁欧盟解决针对谷歌、微软和亚马逊的未决案件,并将数字监管方式与降低钢铝关税挂钩[5]
纳指100的估值高不高,还值得投资吗?
雪球· 2025-11-27 16:06
纳斯达克100指数估值分析 - 纳斯达克100指数最新滚动市盈率为37.5倍 处于中等偏高估值水平 [4][8] - 指数前瞻市盈率为29.3倍 预计一年后进入中等偏低区间 反映成分股盈利增速预期达28% [8] - 指数总市值达17.162万亿美元 最新滚动利润为4580亿美元 [7] 主要成分股滚动市盈率分析 - 英伟达滚动市盈率44.3倍 市值4.35万亿美元 权重占比9.81% [7][9] - 苹果滚动市盈率36.4倍 市值4.01万亿美元 权重占比8.83% [7][9] - 微软滚动市盈率33.6倍 市值3.51万亿美元 权重占比7.95% [7][9] - 博通滚动市盈率87.4倍 市值1.61万亿美元 权重占比6.0% [7][9] - 特斯拉滚动市盈率269.9倍 Palantir滚动市盈率336.9倍 显示明显高估值 [7][9] 主要成分股前瞻市盈率分析 - 英伟达前瞻市盈率25.8倍 较滚动市盈率大幅下降 [7][10] - 微软前瞻市盈率28.4倍 显示盈利增长预期 [7][11] - Meta前瞻市盈率19.9倍 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7][12] - 思科前瞻市盈率18.1倍 美光科技前瞻市盈率12.3倍 显示较强盈利增长潜力 [7][16] - AMD前瞻市盈率36.7倍 较滚动市盈率106.7倍显著改善 [7][13] 其他成分股估值特征 - 好市多滚动市盈率49.4倍 前瞻市盈率44.8倍 [7] - 直觉外科滚动市盈率74.3倍 前瞻市盈率60.7倍 [7][18] - 除前20大成分股外 其他公司整体滚动市盈率30.0倍 前瞻市盈率25.7倍 [7][21]
大佬先撤了
投资界· 2025-11-27 15:17
美股牛市表现 - 道琼斯工业指数于11月12日冲上48431.57点历史新高,较2023年初上涨46% [3] - 纳斯达克指数于10月29日创下24019.99点历史新高,较2023年初上涨131.25% [3] - 本轮牛市由ChatGPT引爆的AI革命驱动 [3] 科技巨头市值与股价涨幅 - 微软和苹果股价在不到三年内翻番,总市值均接近4万亿美元 [4] - 谷歌(Alphabet-A)涨幅超200%,总市值突破3.5万亿美元 [4] - 英伟达涨幅一度突破1300%,成为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公司,创始人黄仁勋登顶全球华人首富 [4] 巴菲特及伯克希尔持仓变动 - 伯克希尔·哈撒韦在巴菲特执掌60年间市值增长5502284%,年化回报率19.9% [5] - 2025年三季度伯克希尔再度减持15%苹果股票,单季度持仓市值减少超百亿美元,但苹果仍为其第一大重仓股,持仓市值超600亿美元 [6] - 同期伯克希尔买入1785万股谷歌股票,市值43.4亿美元,跻身前十大重仓股 [7] - 苹果2025年第四财季营收1024.66亿美元,同比增长7.94%;谷歌2025年第三财季营收102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6% [7] - 谷歌市盈率低于28倍,苹果市盈率超35倍 [8] 英伟达业绩与高管减持 - 英伟达2025财年全年营收1305亿美元,同比增长114%,毛利率达75% [9] - 2026财年前两个季度营收分别为441亿美元和467亿美元,同比增长69%和56% [9] - 2025年至今英伟达股价涨幅达54.2%,但市盈率超52倍 [9] - 黄仁勋在2025年初至11月18日期间于88个交易日累计减持829.7万股英伟达股票,持股总数降至7000万股以下,以11月17日收盘价计算减持现值15.48亿美元 [10] - 10月29日英伟达股价触及212.19美元/股历史高点,黄仁勋当日通过七笔交易卖出2.5万股 [11] 其他知名投资者操作 - 比尔·盖茨身家1036亿美元,已向盖茨基金会捐赠超590亿美元资产,个人微软持股不足1% [12] - 盖茨基金会2025年三季度出售1700万股微软股票,持仓下降65%,微软在投资组合中占比从27.27%降至13.01% [13] - H&H国际投资(段永平关联)三季度微幅减持苹果0.82%,同时减持英伟达36.7万股,减持幅度达38.04% [14] - 孙正义旗下软银于2025年10月以58.3亿美元价格售出3210万股英伟达股票,实现翻倍收益 [16] - 软银于2025年3月领投OpenAI的400亿美元融资,计划取代微软成为其最大股东 [16]
AI泡沫论升温,智能体为何迎来爆发元年?
新浪财经· 2025-11-27 15:13
文|独角兽挖掘机 挖哥 编辑|角叔 2025年的AI产业版图上,一场矛盾的"双焦戏"正在上演:一边是全球科技股的震荡回调。恒生科技指数 两月最大回撤超15%,英伟达等龙头股单日上演"高开低走"过山车行情,"AI泡沫破裂"论调此起彼伏。 另一边却是智能体(AI Agent)赛道的逆势爆发——中国智能体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47.5亿元跃升至 78.4亿元,增长超过60%,百度、腾讯、微软等中外巨头纷纷押注,医疗、工业、金融等领域的落地案 例呈指数级增长。 当质疑者将智能体归为"泡沫新包装"时,产业端的真实变革已给出答案:2025年,不是AI泡沫的狂欢 年,而是智能体从概念走向价值兑现的商业元年。 01、从"对话工具"到"执行实体" 智能体(AI Agent)被认为是一种"能够自主理解、规划并执行复杂任务的软件程序",它由大语言模型 驱动,可自主调用工具与系统,无需人类逐步提示就能完成高层级目标。 这与传统AI助手存在本质区别——当你向传统AI助手询问"如何分析行业财报"时,它会给出方法;而向 智能体下达同样指令,它能自主爬取数据、交叉验证、生成结构化研报,全程仅需最终审核。 智能体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AI技术迭 ...
集邦咨询:预计2026年全球AI Server出货同比增长逾20% AI芯片液冷渗透率达47%
智通财经· 2025-11-27 14:37
文章核心观点 - 集邦咨询预测2026年全球科技市场十大趋势,核心驱动力为AI技术深化应用,涵盖AI服务器、散热技术、高速传输、存储、数据中心能源、半导体、人形机器人、显示技术、AR眼镜及自动驾驶等领域[1] AI服务器与数据中心散热 - 受北美大型云服务提供商资本支出增加及各国主权云兴起推动,2026年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预计同比增长逾20%[1] - AI芯片算力提升导致热设计功耗从NVIDIA H100/H200的700W上升至B200/B300的1000W以上,推动液冷散热需求,2026年AI芯片液冷渗透率预计达47%[1][2] - 微软提出芯片封装层级微流体冷却技术,短中期市场以水冷板液冷为主,长期向芯片级散热演进[2] AI芯片竞争格局 - NVIDIA面临AMD、北美云服务提供商自研ASIC及中国厂商(如字节跳动、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寒武纪)的激烈竞争,AMD将推出MI400整柜式产品对标NVIDIA[1] 高速传输技术(HBM与光通讯) - HBM通过3D堆栈与TSV技术缩短处理器与存储器距离,HBM4将导入更高通道密度与更宽I/O带宽以支持AI运算[3] - 光电整合与共封装光学技术成为突破数据传输瓶颈关键,800G/1.6T可插拔光模块已量产,2026年起更高带宽硅光/共封装光学平台将导入AI交换机[4] 存储技术演进 - NAND Flash供应商推出存储级存储器固态硬盘/键值缓存固态硬盘/混合键值闪存技术,提供超低延迟与高带宽,加速AI推理[5] - 四层单元固态硬盘应用于AI温/冷数据存储,每晶粒容量较三层单元高33%,降低存储成本,2026年四层单元固态硬盘在企业级固态硬盘市场渗透率预计达30%[6] 数据中心储能系统 - AI数据中心负载波动大,储能系统从应急备电转为能量核心,未来五年内2至4小时中长时储能占比将提升[7] - 部署方式从集中式电池储能系统向机柜级分散式渗透,全球AI数据中心储能新增容量预计从2024年15.7GWh激增至2030年216.8GWh,年复合增长率46.1%[7] 数据中心电力架构与半导体 - 服务器机柜功率升至兆瓦级,供电模式转向800V高压直流架构,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氮化镓是关键,2026年渗透率预计达17%,2030年突破30%[8] - 碳化硅应用于供电架构前端中端,氮化镓凭借高频率优势作用于中端末端[8] 半导体制程与封装 - 2纳米全环绕栅极晶体管进入量产,晶圆代工厂推出2.5D/3D封装技术(如台积电CoWoS/SoIC、英特尔EMIB/FOVEROS、三星I-Cube/X-Cube)实现异质整合[9] 人形机器人商用化 - 2026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预计年增逾700%至超5万台,聚焦AI自适应技术与场景应用(如制造搬运、仓储分拣)[10][11] 显示技术升级 - OLED笔电渗透率2025年预计达5%,2027-2028年提升至9-12%,苹果2026年将OLED面板导入MacBook Pro[12] - 苹果可能2026下半年至2027年进入折叠手机市场,推动全球折叠手机出货量2027年突破3000万支[13] AR眼镜技术发展 - Meta推出采用硅基液晶的AR眼镜,未来将转向更高亮度、对比度的微发光二极管技术,预计2027-2028年出现成熟全彩微发光二极管解决方案[14] 自动驾驶渗透与扩张 - 2026年L2及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预计超40%,舱驾一体单芯片与控制器规模量产降低成本[15] - L4级Robotaxi加速覆盖欧洲、中东、日本、澳洲等市场,受益于法规松绑及端到端、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发展[15]
昨夜大涨!美股三大指数四连阳
新浪财经· 2025-11-27 13:25
行情表现 - 美股三大指数连续四日上涨,标普500指数突破6800点关口至6812.61点,当日上涨46.73点,涨幅0.69% [1] -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于47427.12点,上涨314.67点,涨幅0.67%,盘中最高触及47571.40点 [1] -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于23214.69点,上涨189.10点,涨幅0.82%,成交额达3301.07亿元 [1] - 市场早盘即稳步攀升,全天未出现明显回调,显示做多情绪集中释放 [1] 核心驱动因素 - 美联储降息预期显著升温,多位官员释放鸽派信号,旧金山联储行长戴利支持12月降息 [2] - 美国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降至21.6万人,低于市场预期的22.5万人,印证劳动力市场降温趋势 [2] - 美国10年期美债收益率跌破4%,降低了权益资产的替代效应,推动资金回流股市 [2] 板块表现 - 科技股表现亮眼,谷歌因新一代AI模型Gemini3获市场好评大涨超6%,带动人工智能产业链走强 [4] - 特斯拉CEO马斯克披露公司AI芯片研发进展,提振市场对科技企业技术突破的信心 [4] - 消费板块协同发力,美国航空板块单日大涨超3%,零售股同步走高,形成多板块轮动格局 [4] - 逢低买入资金积极介入,11月市场回调幅度仅4%,远低于典型修正阈值 [4] 市场观点 - 高盛总裁约翰·沃德朗警示市场可能面临进一步回调,AI板块估值存在重新评估的必要性 [4] - 摩根大通副董事长平托认为科技股估值需匹配生产力提升速度,当前定价可能过于乐观 [4] - 乐观派机构指出降息预期与假日消费旺季形成的"双轮驱动"仍将支撑市场 [4] - 标普500指数收复50日均线后,技术面形成向好形态 [4] 后续关注 - 11月27日美股因感恩节休市,11月28日将提前收盘,短期交投活跃度或受影响 [5] - 后续需重点关注12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前瞻指引及非农就业数据的进一步变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