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一级市场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对话金浦智能田华峰:一级市场面临四大挑战,期望退出渠道畅通|科创资本论
第一财经· 2025-07-20 12:40
科创板与资本市场改革 - 科创板设立六年来推动科技创新生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大幅提升,硬科技产业全面爆发[1] - 技术、资本、政策三螺旋驱动模式成为核心发展动力[1] - 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推进,IPO常态化(每年200家A股+100家海外)可改善股权投资退出预期,加速资金回流一级市场[1][2] 一级市场结构变化 - 募资端人民币基金与国资成为主力,民营资本参与度下降[1][6] - 投资端呈现"投早、投小、投新"趋势,硬科技成为主赛道[1] - 投资机构转向产业背景团队,行业研究与产业赋能能力重要性凸显[1] 国有化募资挑战 - 国资LP占比超60%,但申请流程繁琐(超1年募集期),合规要求差异大影响基金运作[6][7] - 国资决策流程长可能导致基金间歇性暂停,多家国资LP要求矛盾时管理人难以兼顾[7] - 建议对优质机构实行白名单管理,简化非实质性合规流程[7] 优质科技企业培育 - 科创板"1+6"新政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9] - 投资机构需具备系统行业研究能力(明确赛道/时机/产业链环节)和产业赋能能力(资源整合/人才对接等)[10] - 优质标的特征:估值合理、掌握核心技术、管理团队经验丰富、平台化潜力[10] - 负面清单包括技术门槛低、市场空间<20亿、产能过剩、融资不畅等8类特征[11] 退出渠道动态 - 2023年A股IPO受理量回升(上半年177单,北交所占65%),预计逐步恢复至年均200家水平[13] - 北交所流动性改善(日均成交额+换手率大幅上升),可能承担未来50%IPO量[13] - 并购重组活跃度提升,"并购六条"推动差异定价/支付方式多元化,成功率提高[14] - S基金面临优质资产稀缺(仅30%可交易)、定价分歧、尽调困难等挑战[15] 政策建议 - 统一自然人LP个税率为20%,按基金整体核算收益(非单项目)简化亏损抵扣[2][8] - 建立S基金估值体系与数据库,实施双向白名单制度优化交易流程[15]
有GP用自有资金炒股,一个季度就挣了60%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27 17:32
一级市场机构转向二级市场 - 越来越多一级市场机构正在加大对二级市场的关注度,部分机构已开始配置二级市场团队并使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1] - 某VC机构通过二级市场投资在一季度获得60%收益率,显示出短期高收益特性[2] - 一二级市场联动并非新现象,但近年参与机构从头部GP扩展到更多中小型GP[3] 转型动因分析 - 一级市场面临募资难(2024年新设基金数量同比下降44.1%)和退出难的双重压力,迫使机构寻求二级市场流动性[4] - 2024年私募股权基金新备案募资总额4121.42亿元,同比减少近40%,单支创投基金平均规模1.338亿元创十年新低[5] - 行业监管趋严,2024年116家新登记管理人的同时有928家注销,注销数量达新登记量的8倍[6] 行业生存现状 - 2024年12083家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较2023年减少810家,百余家因"12个月无在管"被注销[7] - 2025年被视作中小GP生死存亡关键年,硬科技投资周期长、回报倍数收窄加剧生存压力[8][9] - 行业出现"募投管退都难"现象,2015-2016年基金普遍延期,2024年大量机构"零出手"[10] 转型策略与争议 - 二级市场定增成为部分产业投资人的重要转型策略[5] - 头部机构通过二级市场实现资产配置,但单纯因一级市场困难转向二级被视为冒险行为[11] - 当前项目竞争导致硬科技等领域估值高企,机构更重视DPI指标筛选项目[10]
冻结了“创投大佬”吴世春2亿资产的猛人是谁?
商业洞察· 2025-06-26 17:27
吴世春资产冻结事件 - 吴世春旗下超2亿元资产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查封、扣押或冻结 [7] - 涉及4家企业股权冻结:宁波梅花天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25万元)、共青城青云数科投资合伙企业(3000万元)、赣州梅岭春来股权投资合伙企业(7499万元)、珠海梅花心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5000万元) [11] - 冻结源于听云公司股权纠纷仲裁案件,吴世春持有听云13.74%股份 [13][16] - 吴世春回应称投资方利用法律漏洞实施诉前保全,正在和解过程中 [12][19] ST路通控制权争夺 - 吴世春3月以1.5亿元通过拍卖获得ST路通7.44%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22] - 5月联合其他股东(合计持股10.72%)提议罢免3名董事并改组董事会,但提案被董事会否决 [22][24] - ST路通未及时披露监事会决议及股东会通知,收到深交所关注函 [3][25] - 公司已连续四年亏损(2021-2024年分别亏损0.15亿/0.18亿/0.37亿/0.57亿元),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29.84% [28] 梅花创投投资布局 - 管理约100亿元人民币基金和1亿美元基金,已投资13家上市企业 [20] - 2024年投资40多家企业共计17亿元,聚焦硬科技和新质生产力领域 [20] - 2025年计划投资50家企业约30亿元,重点布局AI应用和机器人领域 [20] - 经典投资案例包括大掌门(1500倍回报)、趣店(1000倍回报)等 [20] 二级市场扩张动作 - 除ST路通外,1月通过旗下公司以2.3亿元成为梦洁股份第二大股东(持股10.65%) [28] - 梦洁股份近年业绩波动,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19.22%但净利润增长14.45% [29] - 创投机构通过控股上市公司实现退出的新模式引发市场关注 [29]
【RimeData周报06.14-06.20】氢能汽车领域现大额融资
Wind万得· 2025-06-22 06:12
投融概况 - 截至2025年6月20日18:00,本周融资事件共118起,较上周增加31起,融资金额总计约56.27亿元,较上周增加29.59亿元 [4] - 本周融资金额在亿元及以上的融资事件有23起,较上周增加10起 [4] - 本周公开退出案例35个,较上周增加9个,161家机构参与一级市场投资,较上周增加84家 [4] - 本周已披露金额的融资事件69起,500万-1000万区间融资事件35起,较上周增加18起,5000万-1亿区间融资事件15起,较上周增加2起 [5] 热门投资事件 - 卡文汽车完成12.09亿元Pre-A轮融资,聚焦纯电和氢燃料平台,定位全球零碳重卡 [7] - 宇树科技完成近7亿元C轮融资,专注于高性能通用足式/人形机器人及灵巧机械臂研发 [7] - 芯视佳完成约6亿元Pre-A轮融资,专注于硅基OLED微显示技术研发 [8] - 轻纺城国际物流中心获工银金融资产5亿元战略投资,助力数字贸易港项目建设 [8] 行业分布 - 融资事件数量前五行业为装备制造(24起)、电子(23起)、医药健康(19起)、信息技术(18起)、消费品与服务(8起),合计占比77.97% [11][12] - 融资金额前五行业为汽车(12.09亿元)、装备制造、电子、交通运输、医药健康,合计占比79.93% [12] - 汽车行业融资金额居首主要受卡文汽车大额融资影响 [12] 地域分布 - 融资事件数量前五地区为广东省、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合计占比71.19% [16] - 融资金额前五地区为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合计占比88.07% [16] 融资轮次 - 天使轮和A轮最活跃,合计78起,早期融资(A轮及以前)占比67.80% [20] - 天使轮融资金额占比39.00%,A轮占比20.56% [20] 投资机构 - 161家机构参与投资,深创投、济南产发集团、博原资本、北京国管各出手3次 [23] 退出情况 - 本周公开退出案例35个,股权转让17个,并购11个,新三板挂牌3个,IPO 4个 [27] - 退出案例行业分布前三为电子、材料、节能环保,合计占比51.52% [29] 重点事件分析 - 卡文汽车12.09亿元融资将推动氢能汽车领域发展,丰富新能源整车能源选择 [13] - 宇树科技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在足式机器人领域达到领先水平 [7] - 芯视佳技术覆盖VR/AR、车载等多个应用场景 [8]
家办应该投什么样的GP?
FOFWEEKLY· 2025-06-12 17:59
选择GP的三个框架体系 1 规模 - 机构管理规模应重点关注10亿或20亿以下的小型机构 因家办单笔投资通常在1-3千万 在大型机构中难以获得足够互动和资源倾斜 [6] - 目标基金规模建议选择3亿左右的小型基金 家办占比10%可增强话语权 小规模基金投资更谨慎 DPI回本速度更快 5亿以上基金可能被部分家办直接排除 [7] 2 专注 - 赛道专注要求GP在特定领域深耕10-20年 经历多轮周期 形成行业直觉和手感 这是获取α收益的关键 [8] - 产品专注体现为单一基金运作模式 避免多基金并行导致的精力分散和利益冲突 反映机构选择精品路线(赚carry)或资管平台(赚管理费)的战略差异 [8] 3 人 - 正直和热爱是核心特质 需考察GP是否将LP资金视同自有资产管理 以及是否具备持续的投资热情 案例显示仅1家GP曾因找不到项目主动退资 [10] - 积累维度需覆盖财富/资源/认知三层面 理想GP需10年以上行业沉淀 具备产业技术/销售/管理复合背景 深度理解商业周期 [11] - 投资理念需清晰坚定 如价值投资原则 形成机构文化基石 支撑长期独立决策 [11] - 个人发展脉络应呈现飞轮效应 专业/职业/投资经历需逻辑自洽 [12] - 组织层面关注决策体系/合伙人选拔/团队画像等机制设计 强调机构适应市场变化的进化能力 [14] 优质GP的筛选标准 - 高胜率要求细分领域投资胜率达80%以上 反映GP的认知深度和出手精准度 [13] - 成熟机构需具备10年沉淀的投资准则和方法论 明确能力边界 拒绝"全能型"标签 [13] - 综合评估需涵盖理念/文化/规则等要素 形成"六有"标准(有理念/文化/节操/方法/认知/规则) [14] 市场实践观察 - 家办配置一级市场核心目标是获取α收益 但多数GP实际提供的是β收益 [8] - 资管行业存在"规模是业绩杀手"的规律 部分家办已系统性回避10亿规模以上基金 [7]
家办应该投什么样的GP?
FOFWEEKLY· 2025-06-12 17:58
选择GP的三个框架体系 1 规模 - 机构管理规模应重点关注10亿或20亿以下的小型机构 这类机构LP资源相对有限 家办投资后能获得更多互动和跟投机会 [6] - 目标基金规模建议选择3亿左右的小型基金 家办投资占比10%可成为大股东 提升跟投参与度 小规模基金投资更谨慎 DPI回本周期更快 [7] 2 专注 - 赛道专注要求GP在特定领域有10-20年深耕经验 经历多轮周期 形成行业直觉和手感 提高α收益获取能力 [8] - 产品专注体现为单一基金运作模式 避免多基金并行导致的精力分散和利益冲突 反映机构是选择精品路线还是资管平台战略 [8] 3 人的维度 - 正直和热爱是核心特质 需考察GP是否将LP资金视为自有财产管理 以及是否具备长期投资热情而非短期投机心态 [9] - 积累需覆盖财富 资源 认知三层面 理想GP需有10年以上行业沉淀 兼具产业技术 销售 管理等多维度经验 [10] - 投资理念需清晰坚定 如价值投资原则 形成机构文化基石 支撑穿越周期的独立决策能力 [10] - 个人发展脉络应呈现飞轮效应 专业背景 职业经历与当前投资方向形成逻辑闭环 [11] - 组织进化能力关键 需关注决策体系 合伙人选拔机制 团队画像等制度建设 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13] 其他补充要点 - 高胜率GP标准为细分领域早期投资胜率达80%以上 反映其行业积累和判断力 [12] - 成熟机构应有明确投资准则和方法论 体现10年实践积累的复盘能力 拒绝"全能型"模糊策略 [13]
投资人的中年危机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09 17:26
一级市场中年投资人现状 - 43岁投资总监唐青表示中年一线投资人面临迷茫、焦虑,资历与收入不成正比[1] - 未晋升合伙人的中年投资人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状态,年轻员工在体力、成本上更具竞争优势[2] - 行业出现"非升即走"现象,一线中年投资人若未干出成绩易被优化,再就业需接受降薪[2] 副业成为普遍选择 - 深圳VC投资人赵海兼职卖保险,部分月份副业收入超过主业,险资LP资源促成该副业[2] - 2023年兼职卖保险被同行视为"自降身价",但2024年更多投资人加入,因主业收入持续低迷[3] - 北京VC投资总监李一认为个体需主动改变,消极躺平无法应对行业下行压力[3] 投资人转行路径多元化 - 投资人转投被投企业成平滑选择,近期出现"组团"转实业现象[4] - 部分投资人转向滑雪教练、健身教练等非相关领域,上海早期基金投资人提及案例[4][5] - 转行FA或咨询较常见,虽行业寒冬但相比无钱可投的原机构仍具业务机会[5] 自媒体与知识付费兴起 - 投资人兼做博主通过知识付费(职业技能培训、CFA/CPA课程)变现,小红书博主依赖广告推广[6] - 自媒体成功者通过私域社群实现资源互换与咨询,北京VC投资人证实该模式[6] - 行业调侃"投资人终点是自媒体",实际反映从业者利用高门槛背景转向内容输出[5][6] 行业活动动态 - 母基金研究中心启动2025专项榜单评选,7月发布以鼓励优秀机构与人才[8][12] - 评选包含40U40优秀青年投资人榜单,同步发布2024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12]
对话:传承170年不衰,家办如何助力家族跨越周期?
36氪· 2025-05-21 17:22
家族办公室业态 - 欧美家族办公室业态成熟,是超富人群普遍采用的财富管理载体,帮助家族实现"守富"和"传富" [1] - Hermansen家族办公室通过全球化资产配置策略和强大的风险管理体系助力家族跨越周期 [1] Hermansen家族企业历史与架构 - Hermansen家族企业集团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下属最大公司DSD集团创立于1855年,是挪威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民营企业之一 [2] - 家族于80年代中后期收购DSD,将其从单一业务的地区性渡轮服务公司发展为多元业务的国际型公司,目前拥有超5600名员工 [4] - DSD集团启动战略转型,将业务划分为六大平台:Tide、DSD Shipping、DSD Explore、DSD Travel Tech、DSD Geospatial和DSD Future Platforms [4] - 家族旗下有DSD集团战投部和家族基金Herfo两大投资主体,由家族掌门人Yuhong Jin Hermansen统一领导 [5] - 2019年在中国设立办公室,60%服务于DSD集团,40%服务于家族基金Herfo [6] 家族基金与集团战投的定位 - DSD集团战投部以投资成长期企业为主,配合公司战略发展寻求并购机会,战投部员工身兼2~3家被投企业董事职务 [7] - 家族基金Herfo创立于2005年,核心目标是帮助家族进行专业全球资产配置,发挥"长钱长投"优势 [9] - 北欧家族企业战投与家族基金独立并行,两者在法律框架、人员配置和战略抉择等方面完全独立 [7][15] 全球化资产配置策略 - 家族基金Herfo通过母基金形式配置资产,50%左右配置在全球二级市场,其余配置在一级市场及房地产 [10] - 近几年扩大一级市场投资比例,尤其增加直投,投资预期IRR在15%以上 [10] - 一级市场直投有助于锻炼团队、积累经验,并基于家族资源和优势发掘优质项目 [11][13] - 重点关注科技、传统领域小而美企业、医疗健康及中挪市场有深入合作的企业 [13] 风险管理策略 - 家族企业战投与家族基金独立运作是关键风险控制策略 [15] - 采用全球多元化资产配置策略,以长线思维进行投资 [16] - 注重流动性管理,将50%资金配置在二级市场 [18] - 强调团队作战,避免"群体思维",团队成员具备企业董事经验 [19] 家办海外分支的优势 - 长期深耕中国与挪威市场,被投企业涉及多个领域与中国有业务往来 [21] - 通过长期积累加深对中国市场认知,能够迅速抓住机会且敢于决策 [22] - 更好帮助家族实现全球化资产配置,适应中国作为重要经济体的地位 [22] 中挪市场合作机遇 - 新能源领域合作频繁,理想和小鹏的全球首家海外旗舰店开设在挪威 [23] - 技术共创和资本共创领域有广泛合作机遇,中国企业可能投资并购欧洲小而美企业 [24] - 2024年10月新增顾问咨询业务,帮助北欧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和帮助中国企业进入北欧市场 [24]
LP催了:赶紧把钱投出去
投资界· 2025-04-21 15:59
行业现状 - 当前VC/PE行业普遍面临资金投不出去的困境 头部机构账上资金闲置现象明显 [4] - 一季度VC机构整体投资数量同比下降约10% 出手节奏明显放缓 [7] - 资金高度集中于AI大模型 机器人等热门赛道 导致估值泡沫化 部分机构难以出手 [7] 投资机构痛点 - 优质项目稀缺 平庸项目看不上 好项目竞争激烈且估值变形 [7] - 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叠加退出不确定性 加剧LP信心不足 [7] - 地缘政治影响显著 面向欧美市场的项目被搁置观望 [7] - 政府LP要求GP兼顾返投指标 进一步加大项目筛选难度 [7] LP压力传导 - 90%政府LP设定了年度投资考核目标 要求资金必须投向创新项目而非闲置 [8] - 未完成投资进度的GP面临减资 扣管理费等惩罚措施 [8] - 部分政府LP将管理费与实投规模挂钩 未达标需退还管理费 [11] GP生存策略调整 - 管理费普遍降至1-1.5% 部分机构已无法覆盖运营成本 [9] - 投资机构开展多元化创收 包括跟投 FA中介服务等 [9] - 多家GP主动缩减基金规模 退回超额募资以降低压力 [10] - 民营机构加速向中型基金转型 松禾资本等已调整策略 [10] 市场趋势 - 行业共识认为必须适应IPO停滞环境 保持持续出手能力 [10] - 高瓴资本提出决策应聚焦核心问题而非市场情绪 [12] - 2021年资金充沛的行业范式已不可持续 需建立新投资逻辑 [10]
LP催了:赶紧把钱投出去
投资界· 2025-04-21 15:59
投资人苦恼:有钱但投不出去 - 大多数投资机构投资数量相比上一年同期下降约10%,VC机构出手节奏趋缓 [7] - 资金和资源加速向少量项目集聚,高估值与泡沫论此起彼伏,部分投资机构表示"难以下手" [7] - 市场上有限的资金都扎堆在相同的赛道里,平庸的项目看不上,好项目又轮不到,部分项目估值变形直接pass [7] - 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历历在目,加上退出的不确定性,LP投资人信心不足,各方资金都很谨慎 [7] - 地缘政治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投资人的决策,部分面向欧美市场的项目无奈搁置观望 [7] - 眼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瞄准未来进行更大胆的投资,一些投资机构陷入钱在手不投贬值和投出去亏钱的矛盾里 [7] - 很多同行面临有钱没处投的处境,看不到好项目,有账上几个亿买理财的例子 [7] LP考核投资进度 - 政府LP要求GP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关心资金是否能够真正投到创新项目上去 [8] - 90%的政府LP诉求是尽快投资,设下"今年必须投多少"的考核目标 [8] - 资金使用率越高意味着GP把更多的钱投在项目上,多投项目多创造收益 [8] - 资金使用率越低,则可能意味着GP管理费收得越多,但没有尽职免责 [8] - 政府投资基金会要求子基金在三年内全部投完并汇报指标,未完成将发函催促投资 [8] - 若资金仍未使用,可能会触发减资、扣管理费等动作 [8] 管理费压力与创收KPI - 一级市场管理费呈现两个极端,有些GP管理费太低不足以支撑运营成本,有些不太作为的GP却靠着管理费过得有声有色 [8] - 管理费不超过实缴金额的1.5%,有的甚至降到了1% [9] - 投不出、募不动、也退不了,LP持续性出资成为GP普遍头痛的问题 [9] - 有些投资机构的管理费已不够日常开支,有基金账上只剩200万 [9] - 活跃在前端的投资人开始肩负起机构的创收,有的投资经理自掏腰包凑跟投,有的投资机构干起FA的活儿转收中介费 [9] - 纯国资机构直言管理费覆盖不住成本,每个人都背了创收的指标 [9] GP调整策略 - 部分GP放弃做大规模,退回募来的资金 [10] - 运营基金的能力与环境、机遇等都有很大关系,对行业保持敬畏之心决定放弃但不后悔 [10] - 今年仍在募新的基金,但把基金规模缩小 [10] - GP主动缩减基金规模,向LP退回部分或全部资金,被认为是穿越寒冬的一种策略 [10] - 基金规模过大对民营机构存在挑战,需要往中型规模转型 [10] - 必须去面对IPO停滞的前提下仍要出手的现实 [10] 典型案例 - 某国资PE拿了长三角某地政府10亿级别的资金,因基金2年没有投项目,该政府LP决定终止出资 [11] - 北京一家硬科技VC基金向LP call款失败,理由是投资不达标 [11] - 有国资LP约定管理费按实缴或实投规模拨付,未完成投资指标、返投要求等则需将部分管理费退还给LP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