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部崛起
icon
搜索文档
风起皖西,何以六安——探寻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密码
上海证券报· 2025-11-08 03:10
佛子岭水库 六安地标——皋城广场"燎原"火炬 2023年10月,金安区获批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图为安徽至信科技有限公 司生产车间一景 10月31日,上市公司优强企业考察团来六安考察交流座谈会现场。记者 夏鑫铭 摄 六安金安机场 在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膜电极制备洁净室车间内,膜电极自动化涂布产线已顺利通过科 技部专项验收 信息、食品健康、建材家居、新能源六大主导 产业,超前布局低空经济、氢能、第三代半导 体三个未来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迅猛。 现有新能源汽车关联企业304家, 其中零部件规上企业205家、后市场企业99家。 2024年招引亿元以上新能源汽车关联项目81个, 总投资规模239亿元。 新能源产业— 形成了以东旭康图、赛拉弗 为代表的光伏产业集群, 以金寨国轩、绿沃循环能源 为代表的储能产业集群。 采矿冶金及新材料产业- 形成以六安钢铁、金安矿业为代表的铁基材料产 业基地;以将军磁业、天通新材为代表的高性能 磁性材料产业集群;以欣奕华、华爵新材料为代 表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 -- 成功创建"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现有近 ...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锚定高质量发展,书写中部崛起新篇章
新华社· 2025-11-03 23:59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湖南申亿精密通过改进材料、模具、热处理工艺和在线检测技术,实现大型工程设备回转支承连接螺栓等关键产品的国产替代 [2] - 武汉煜炜光学研发的激光雷达能在160公里时速下,对10米范围内铁路道床开展每秒500次、精度达正负2毫米的精准扫描 [3] - 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官地矿的AI智能煤流监测系统使皮带能耗及设备故障率均降低5%,山西已有298座智能化煤矿 [5] 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应用 - 湖南益阳大通湖区在种植和收割中使用无人驾驶农机,通过物联网设备及苗情监测摄像头实现精准灌溉 [3][4] - 机械化、标准化、智慧化正成为农业生产标配,河南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江西加快土地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5] - 高安富硒辣椒产业园将同一品种辣椒按生长天数和辣度分为5个等级,每斤售价最高超百元,每年亩产平均收入达1.3万元,带动约1万户种植 [12] 新能源体系发展与布局 - 安徽阜阳由中科富海打造的液氢工厂已投产,其核心设备每天可高效制取超过5吨液氢,公司正推进日产能10吨至30吨的更大规模装置落地 [5][6] - 液氢制取是氢能产业链的咽喉环节,可提高储运效率、降低使用成本,以匹配未来氢能需求增长 [6] - 全会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中部地区在传统能源转型升级和新能源布局上稳步推进 [5] 科技创新与产业孵化 - 安徽猛狮航空科技公司研发智能超轻型飞行器,通过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当月即找到场景合作方,当地创新支持政策明晰且产业配套完善 [8] - 科大硅谷平台打造科漂驿站、科漂训练营,主动联接长三角科技、产业、资本和人才资源,提升科创孵化的国际化水平 [8] - 湖北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全国首个全链条公平竞争审查系统,实现对4060个单位政策措施的全流程管理 [8] 物流通道与开放合作 - 河南周口港利用水运优势,益海嘉里在此投资50多亿元建设现代食品产业园,水路运输进口大豆每吨可省运费约20元,一年节约运费800多万元 [10] - 周口港已开通24条国内集装箱航线和19条国际水运通道,下一步将以畅通道、强枢纽等为主线,发展多式联运,深度融入长三角港口群 [10] - 黄石新港货轮可直达韩国釜山,怀化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实现次日达,当地出口贸易额去年首破百亿元大关 [10]
湖北汽车产业撑起中部崛起 “硬核支点” | 新京快评
新京报· 2025-11-03 18:53
行业整体表现 - 前三季度湖北省前十大重点行业均实现增长,其中汽车和电子行业呈现两位数增长 [1] - 在湖北汽车市场,每卖出10辆车中就有6辆是新能源车,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60% [1] - 汽车产业是湖北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1] 产业生态与集群优势 - 湖北汽车产业已集聚25家整车企业和2400多家零部件企业,构建了完整的全链条布局 [2] - “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产业营收突破万亿元 [2] - 产业集群呈现精准分工协同效应:武汉聚焦乘用车与核心零部件,襄阳打造车联网先导区,十堰深耕中重型商用车,随州专攻专用车领域 [2] 技术创新与专利成果 - 东风汽车连续三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和专利创新指数稳居国内自主整车集团榜首 [3] - 截至2025年7月,岚图汽车累计拥有1519项已授权专利和4783项在申请专利 [3] - 湖北汽车产业坚持正向开发的技术沉淀,成为新能源汽车原创技术策源地 [3] 市场拓展与品牌影响力 - 武汉经开区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外资汽车产业集群 [4] - 岚图汽车作为“最快出海的新能源汽车国家队”,实现欧洲市场首批车型售罄,并进军中东市场 [4] - 通过米兰设计周等国际平台传递“中国智造”价值,提升“湖北造”汽车品牌影响力 [4]
追逐光,成为光
上海证券报· 2025-10-17 03:01
■记者手记 ◎记者 林艳兴 王凯丰 从2022年地区GDP跃上3万亿元台阶,到2025年预计达到3.6万亿元;从人均地区GDP值突破1万美元, 到站稳中等偏上收入水平,江西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两个历史性跨越"。 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善作 为。"十四五"以来,江西全省工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多年站稳万亿元台阶,已由传统的农业大 省迈入新兴工业大省行列。 强壮工业"筋骨",挺起工业"脊梁"。工业强则江西强,工业兴则江西兴。江西全面推进工业强省战略, 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1269"行动计划构筑起坚实的产业骨架——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齐头并进,6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成型,搭建起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面对锂电新能源、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铜箔龙头"德福科技科学识变,主动求变,厚 积"箔"发,走出了一条"向高端要增长"的转型升级之路; …… 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工业是"顶梁柱",上市公司是"压舱石",新质是永恒追求。"新质之光"锻造 新优势、激发新活力,上市公司在创新中突破,在蝶变中成长,成为江西新兴工业大省的有力注脚和全 ...
从“各管一分地”到“共下一盘棋” 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能力提升61.52分
中国经营报· 2025-10-16 01:27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协同创新能力不仅关乎中部崛起成色,更对优化国家创新空间布局、应对全球产业链 波动具有关键意义。"《报告》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快速提升,从2020年基期的100分 提高到161.52分,上升61.52分,较2022年的139.52分提高22.00分,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较上年大幅提升, 区域之间的创新合作和融合发展水平也稳步提升。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论坛是"2025东湖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主 办,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长江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承办,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支持下, 以"智汇中部·创新崛起——共谋高质量发展新图景"为主题,通过汇聚各方智慧,凝聚发展共识,为提升中 部地区整体创新效能、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强劲智力支撑。 据了解,论坛由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党委书记肖松主持。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院副院长冯楚建、科技部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徐轶分别致辞。论坛还发布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 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从单兵作战到抱团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再出发"。 10月14日,"2025东 ...
最接地气的省份,悄悄扯下旧标签
虎嗅· 2025-10-15 10:27
河南发展模式 - 形成独特的“河南模式”,将深厚文化底蕴与前沿体验经济结合,使历史成为可沉浸的戏剧,文物成为可共情的舞蹈[3] - 发展路径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鲜活面貌,凭借磅礴的生命力和独特亲和力吸引外界目光并重塑自身形象[4] - 凭借深厚历史文化背景、人口集聚优势、四通八达交通网络和雄厚的第一、第二产业基础,将传统优势转化为崭新发展动能[2] 农业与工业基础 - 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种出全国四分之一的小麦,被称为“中原粮仓”[6] - 拥有工业建设的“共和国长子”企业,中国第一台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和第一台大型球磨机均在河南开始运转[6] - 富士康在郑州港区拥有560万平方米园区,近20万人两班倒作业,一天能造出50万台iPhone[39] 代表性公司与产品 - 蜜雪冰城3元/杯的现制柠檬水从2023年起全年销量均超过10亿杯,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几乎平均每年消费一杯[12][14] - 泡泡玛特旗下Labubu一年销售额达30亿元,产品覆盖从奢侈品陈列柜到普通人帆布包[19] - 卫龙辣条和魔芋爽来自河南漯河,白象方便面来自郑州[15] - 胖东来超市通过水产品沥水称重、为老人配备放大镜、冷冻柜旁放防冻手套等细节服务成为行业标杆[32] 文化旅游产业 -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中国首座全景式沉浸戏剧主题公园,坐落于郑州市中牟新区[19] - 洛邑古城使用唐宋时期新潭码头岸基石等古砖古石修葺,每天举行表演且免费对大众开放[30] - 开封万岁山武侠城门票100元可玩3天,包含真实再现《水浒传》“三打祝家庄”的攻打战,演员一天从马上摔下4次[31] - 2024年洛阳接待旅客1.53亿人次,当地人为游客提供汉服跟拍服务提高收入,甚至有人主动退出低保名单[42] 新兴商业模式 - 电商团体“郑州帮”通过非传统产品营销方式将白牌产品推送到数千万人面前,其语言体系如“家人们,谁懂啊”影响网民口癖[22][24] - 河南创造出的“zhóng产”生活更温暖、更真诚、更接地气,区别于完美而昂贵的中产生活[33]
鄂州花湖机场国际货运航线达45条
人民网· 2025-10-10 09:37
战略定位与发展成果 - 鄂州花湖机场是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正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为推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及中部崛起战略的关键支点,肩负代表中国参与全球航空物流竞争的重要使命[1] - 截至目前,花湖国际机场已累计开通货运航线106条,其中国际货运航线达45条,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106万吨,国际货量超36万吨[1] - 据测算,今年以来该机场拉动全省外贸增长6.1个百分点,有效助推全省外向型经济提质增效[1] 航线网络与业务拓展规划 - 花湖机场将持续拓展航线网络,紧跟国内市场动向,灵活布局特色航线,并重点拓展东南亚、中东等热点地区的国际航线,力争全年货运航线总数达到110条[1] - 鄂州市将依托保税物流中心(B型)、5类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及药品口岸、国际快件中心等功能平台,加快发展保税+业态[1] - 规划积极引进电子终端龙头企业设立分拨中心,推动电商平台设立进口商品分拨仓,探索开展保税备货+零售业务模式[1] 口岸功能与产业生态建设 - 在提升口岸能级方面,鄂州市将推动实现三检合一、并联作业,推进智慧口岸建设,促进各监管主体设施共享、数据互认与物流协同,全面提升通关效率与服务品质[2] - 鄂州将加大招商引资,优化临空经济区一区四园产业布局,推动航空物流、光电子、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中康众盛、明理医疗等5个产业园的集聚水平[2] - 跨境电商方面将发挥市跨境电商协会桥梁作用,探索保税仓+直播、体验店+直播等新模式,加快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二期,全力打造电商直播创新示范基地[2]
中部崛起的“湖北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6 07:11
经济总量表现 - 湖北经济总量突破6万亿元 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1] 产业发展特征 - 传统产业与新动能实现深度融合 推动产业迭代竞争力重塑 [1] - 地理枢纽优势加速向经济高地势能转化 [1] 人才流动趋势 - 归雁经济持续升温 反映人才回流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 [1]
上半年湖北经济增速“破6”,自评“中部显眼包”
搜狐财经· 2025-07-26 09:17
中部经济表现 - 湖北上半年GDP达2.96万亿元,同比增量1735.6亿元,实际增速6.2%,位列GDP二十强省份首位[4] - 河南GDP突破3万亿元,增速5.7%,继续坐稳中部龙头[4] - 湘赣皖三省GDP实际增速均为5.6%,其中湖南、江西新能源汽车、锂电、工程机械等新兴产业表现突出[5] - 中部六省经济总量约1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19.7%,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4] 产业亮点 - 湖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14%,电脑整机、锂电池分别增长62%、31.5%[7] - 湖南航空航天、轨交装备产业齐头并进,江西通用设备、汽车制造业分别增15.9%、18.7%[7] - 江西锂电外贸增长25%,创历史同期新高[5] - 河南机电产品出口强劲,新能源车增量明显,郑州外贸总额2746.8亿元,同比增长38.7%[15] 产业短板 - 湖北集成电路设计依赖沿海和海外协作,本土企业实力薄弱,三安光电市值仅636亿元,不足中芯国际十分之一[8] - 江西稀土产业以中低端为主,后端磁材、芯片加工不足,附加值不高[8] - 安徽名义增速4.4%垫底中部五省,反映价格指数或投资回报承压[5] - 湖南37个盈利行业中,部分行业利润率跑不赢原料和能源成本涨幅[8] 消费表现 - 中部六省社消零售总额增速均高于全国均值(5%),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分别增长7.2%、6.9%、6.2%、5.5%、5.3%、6.1%[11] - 河南、湖北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376元、13991元,名义增速分别为5%、2.4%,低于全国均值(14309元,5.2%)[11] - 江西、湖南"县域消费"回暖依赖"以旧换新"补贴,通讯器材、家电、汽车补贴增幅达30%~70%[11] 区域发展不均衡 - 武汉占湖北GDP四成以上,东湖高新区专精特新企业占全省近3成,而襄阳、黄冈等地仍依赖能源、化工等低技术产业[15] - 郑州外贸占河南主导地位,荥阳、巩义等县市多为代工企业,缺乏核心设计[15] - 长沙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支撑稳定,但邵阳、郴州等地产业园区对外依赖强,"链主"少[15] - 湘潭高校毕业生留潭率仅20%,反映高端人才流失问题[12]
《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出炉!长江中上游“第一港”锚定四大目标
长江日报· 2025-07-08 17:07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进展 -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是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关键落子,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点,肩负畅通长江经济带要素循环、赋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使命 [1] - 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2024年达187.63万标箱,占全省总量76.7%,占长江中上游港口33.7%,成为长江中上游"第一港" [2] - 武汉港生产性泊位达150个,形成9大港区布局,年最大集装箱通过能力突破400万标箱,年吞吐能力达1.5亿吨 [2] 基础设施与航线网络 - 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完成,汉江33公里航道提升至二级 [2] - 花山、汉南港区获批临时开放口岸,武汉港开放口岸扩大至3个港区7个泊位 [2] - 首创长江中上游至近洋直航班轮运输,直达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印尼,并推动国际航线对接中欧(武汉)班列,形成海铁联运国际中转新通道 [2] 外贸与联运表现 - 2024年武汉阳逻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7万标箱,年出入境船舶总量突破100艘次,稳居长江中上游首位 [2] - 打造内陆地区最大铁水联运枢纽,累计开辟多式联运通道超50条,2024年完成铁水联运量23.16万标箱,同比增长44%,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国内河首位 [2] 未来三年发展重点 -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港口布局,推动港区协同与疏港通道完善 [3] - 培育升级临港产业,拓展保税、跨境电商,打造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链,建设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目标年均增幅超25%) [3] - 提升航运服务能级,高水平建设武汉航运交易所,发展精细化航运金融 [3] - 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完善中长期规划,争取政策支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