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算力
搜索文档
AI算力竞赛卷上太空!谷歌英伟达竞相押注“太空数据中心”
AI前线· 2025-11-05 13:09
作者 | 木子、高允毅 大伙儿应该知道,在这个 AI 时代, 算力是越来越紧张 。 对于一些科技巨头,这资源紧张程度可能超出了预期,比如 微软 居然因为数据中心缺电,导致手上成堆的英伟达 GPU 插不 上电,只能闲置。 面对"算力饥荒", 谷歌另辟蹊径 ,提出了一个脑洞大开的 "AI 算力登月计划" ,名为 "阳光捕手计划"( Project Suncatcher)。 他们打算把 TPU 发射上太空 ,并希望最终构建一个基于太空、高度可扩展的 AI 计算集群;换句话说,本质就是直接在太空 建立数据中心——思路还挺像"星链"的,不过是算力版。 有趣的是,"星链"老板马斯克还真给谷歌 CEO 劈柴哥留言了: "想法很好。" 劈柴哥回复: "这完全得益于 SpaceX 在发射技术方面的巨大进步!" 在太空中部署算力有啥好处? 谷歌智能范式高级总监特拉维斯·比尔斯(Travis Beals)在一篇博文中表示, 从长期看,在太空部署算力可能是最具可扩展性 的解决方案 ,同时还可以减少对地球土地、水资源等的消耗。 要知道,地球的算力,是真快"烧不动"了。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 2030 年,全球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将与整个日本 ...
AI算力大战打到太空!英伟达前脚H100入轨,谷歌TPU后脚上天,中国玩家笑而不语
量子位· 2025-11-05 10:08
CEO劈柴哥表示要 把TPU也发射上去 ,最早的两颗卫星2027初启程。 克雷西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英伟达和谷歌,抢着上天了! 搭载英伟达H100的卫星已经在这个月被送入太空,谷歌这边也不甘落后—— 未来,两家都打算在太空建立起吉瓦级的数据中心。 网友表示,在太空部署算力的想法真的很酷。 不过这个赛道上,领先的既不是英伟达也不是谷歌,而是一家来自中国的公司,更早之前就已经开启了太空算力布局。 AI芯片要上天了 英伟达芯片上天,主要是由Inception计划孵化的初创公司Starcloud执行。 本月刚刚发射的 Starcloud-1 卫星搭载了H100,重60公斤,大小与小型冰箱相当。 之所以选择英伟达芯片,是因为Starcloud需要具备与地球数据中心相媲美的性能,而英伟达GPU在训练、微调和推理方面性能最佳。 Starcloud-1将接收来自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群的数据,并在太空中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处理然后传回地球。 同时Starcloud还是Google for Startups Cloud AI Accelerator计划的"毕业生",计划 在轨道上使用H100运行 ...
Elon Musk:扩大Starlink V3规模,进军太空算力
36氪· 2025-11-04 09:05
近日,马斯克在X上表示,SpaceX将扩大Starlink V3卫星规模,着手在太空建设数据中心,应对AI时代算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什么?算力真的要上天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太空算力"这个话题,老规矩用 AlphaEngine来解读 。 1 马斯克豪言: 扩大 V3 卫星规模,进军太空算力 随着人工智能对算力需求的大幅增长,人们对太空算力(S pace-based Data Centers )的兴趣也在急剧上升。 今年 5 月,前谷歌首席执行官 Eric Schmidt接任 Relativity Space CEO,布局太空算力领域 。 10月,亚马逊创始人 Jeff Bezos公开表示,未来 10 至 20 年内将在太空建造吉瓦级数据中心。 就在前日,科技媒体 Ars 报道了 "自主组装技术有望在太空建造大型数据中心" 的相关内容后,马斯克在社交平台 X 上回应称,星链(Starlink)卫星可用 于该用途。 他在 X 平台上表示:"只需扩大星链 V3 卫星的规模即可实现,这类卫星配备高速激光链路,SpaceX将会推进这项工作。" 马斯克对太空算力的关注,大幅提升了这个新兴行业的关注度。 3 SpaceX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权威访谈丨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访鹤壁市委书记赵宏宇
河南日报· 2025-11-04 08:01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 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指明了方向和路径。"10月31日,鹤壁市委书记赵宏宇表示,全市 要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 合,全力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 维护"。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鹤壁市将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按照党中央和 省委决策部署,着眼国际形势变化,着眼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力度和强度,着眼科学技术的迅猛提升和 产业结构的加速演变,着眼干部创先争优的信心决心和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对"十五五"时期经 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措施等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化研究,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为全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 提供有力指引。 要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从哪儿转""往哪儿转""怎么转"持续发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 新,推动功能性新材料、电子电器、镁基新材料3个传统产业技术迭代 ...
AI太空基础设施加速成型:“星算”计划02组星座发布
观察者网· 2025-10-15 16:49
公司动态与产品发布 - 国星宇航发布“星算”计划02组星座,其研制部署步入全面推进阶段 [1][3] - 公司同步亮相单星算力突破10P(即每秒1亿亿次)的新一代计算卫星平台“天秤-10” [1][5] - 多项产业合作项目在大会现场达成签约 [1] 技术进展与行业里程碑 - “星算”计划01组星座已于今年5月14日成功发射,由12颗具备太空计算和互联能力的卫星组成,成为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 [3] - 02组星座的发布标志着该计划从首发技术验证进入规模化部署阶段,加速覆盖全球的人工智能太空基础设施成型 [3] - 太空计算是将计算资源部署在空间平台,实现数据的在轨处理、分析和智能决策,区别于传统卫星需将数据传回地面处理的方式 [4] 太空算力的优势与驱动力 - 太空计算可减少对地面的依赖、降低信息时延、提升全球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例如卫星高清图像可直接在太空分析并仅回传结果 [6][11][12] - 太空提供了有效的能源场景,太阳辐射更强且无雨雪天气,可依靠太阳能持续供能,并几乎不受能源与设备冷却的长期约束 [8][10] - 地面算力面临能耗挑战,例如一次AI查询耗电约0.3Wh,全球数据中心总耗电量预计到2026年将突破1万亿度,接近日本全国年用电量 [8] 全球竞争与战略布局 - 我国已将空天信息产业、卫星互联网和天地一体化信息网建设纳入数字中国等多项国家战略 [14] - 国际层面,欧盟已投入200万欧元(约合1560万人民币)进行论证实验,美国公司Lonestar Data Holdings计划在月球建设算力中心 [13] - 美国科技公司Starcloud提出计划在太空中建设首个千兆瓦级别数据中心,英伟达、亚马逊、微软等巨头加快在低轨卫星互联网、芯片等领域的布局 [16] 产业链合作与技术挑战 - 国内企业正加强合作,例如中科星图与中科曙光携手研发高端太空计算芯片和模组,以支撑“天数天算”并减少延迟 [16] - 技术挑战包括:将相同算力部署到太空的成本大幅提升;现有CPU等器件在太空受宇宙射线影响可靠性降低;卫星体积、重量和能源供给限制在轨算力部署 [16] - 星间链路与天地链路在实现高速、低时延和安全传输方面仍需进一步突破 [16]
2028年前欲发布首批100颗AI智算卫星,全产业链优势能否撑起国星宇航估值?
智通财经· 2025-09-19 16:09
行业背景与趋势 - 全球算力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AI算力成为资本市场热门板块 [1] - 电力短缺和散热导致的水资源浪费是AI发展的重大瓶颈,促使市场将算力部署着眼于太空 [1] - 中国卫星行业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629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的827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7.1% [10] - 在政策推动下,预计中国卫星行业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827亿元人民币增至2029年的2661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26.3% [10] - 卫星发射环节的市场增速预计最为领先,达36.6% [10] 公司技术与产品 - 公司是全球少数实现太空AI计算并构建天基算力网络的商业航天企业 [1] - 截至2025年6月,公司累计完成14次太空任务,成功发射27颗卫星,其中21颗为AI卫星 [1] - 公司发射了中国第一颗AI应用卫星、第一颗AI智算卫星以及全球首个AI智算卫星星座 [3][4] - 截至2025年8月17日,公司自主开发了6颗AI有效载荷、4颗AI应用卫星和16颗AI智算卫星 [5] - 公司于2024年9月发布的XSD-15是全球首颗验证在轨运行AI大模型的卫星 [5] - 公司于2025年5月发射的AI智算卫星(XSD-37及XSD-38)在轨算力达每颗卫星744TOPS,为全球在轨算力最高 [5] - 公司开发了灵境引擎,可将2D卫星影像自动转换为3D模型 [4]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业务主要包括卫星及相关服务、星基解决方案以及其他服务三大板块 [5] - 按2024年收入计算,公司在中国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前十大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八,市场份额为2% [13] - 在中国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前五大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公司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22.1% [14] - 公司计划建设由2800颗AI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并计划在2028年前发射首批100颗AI智算卫星 [16] - 公司3145颗卫星的轨道及频谱已获得国际电信联盟审批 [16]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1.77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的5.53亿元人民币 [6]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65.11%至2.41亿元人民币 [6] - 公司2022年至2024年的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6729万元、9069万元和6904.7万元人民币 [6] - 2025年上半年经调整净亏损约为1.44亿元人民币,与2024年同期相当 [6] - 公司毛利率波动较大,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25.4%、14%、38%和10.1% [8][9] - 经调整净亏损率呈现收窄趋势,从2022年的37.9%降至2024年的12.5% [9]
航天宏图(688066.SH):自主研发的PIE-Engine时空云计算平台是公司空间计算的基础平台
格隆汇· 2025-09-18 15:48
太空算力技术布局 - 太空算力定义为将数据处理与计算设施部署于太空轨道 实现星载计算载荷对海量数据的在轨处理 存储与传输 推动天基计算体系从"天感地算"向"天数天算"升级 最终形成天地一体协同计算[1] - 自主研发PIE-Engine时空云计算平台作为空间计算基础平台 负责数据和算力提供 该平台接入DeepSeek大模型后灾害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2%[1] - VR/XR团队在虚拟现实领域有丰富积累 与三维平台共同为空间计算提供技术支撑[1] 战略架构与业务闭环 - 构建"卫星运营+低空经济+数据要素"三维战略 形成"数据采集-处理-应用"全链条闭环[1] - 通过"女娲星座"实现数据采集 利用自有平台进行数据处理 并在多领域实现应用落地[1] - 公司在空天数据全产业链布局 有望充分受益于太空算力产业发展[1]
光模块下一步看什么?——交付
2025-09-15 22:57
光通信行业与头部公司分析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光通信产业 包括光模块、硅光芯片、光交换、LPO等技术方向[1] - 头部公司 易中天、区创、天孚、旭创等[1][9][12] - 海外公司 谷歌、英伟达、StarCloud等[14][23] - 国内公司 顺浩股份、轨道晨光等[24]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技术发展与市场前景 - 光CPU时代推动板级连接接口数量倍增 促进产业链供需改善[1][3] - Ruby架构更新扩大scale up空间 提升网卡量并加速迭代速度[7] - 光通信市场未来几年显著扩张 2026年市场容量可能达到两三千亿元 甚至5000亿元[8] - 2026年800G和1.6T需求乐观 交付能力成为关键因素[17] - 光子技术发展潜力巨大 市场空间显著扩大[16] 头部公司竞争优势 - 易中天等头部厂商具备数据传输和算力互联优势 以及强大的交付能力[1][4] - 头部厂商通过硅光芯片自研投片提升利润率 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性能[6] - 易中天、区创、天孚在产业链中占据甲方角色 具备强大地位和溢价权[9] - 头部公司成为全球光通信供应链重要渠道 份额稳固并不断扩大[10] - 头部公司突破传统模块范畴 涉足芯片制造、光交换及先进封装领域[13] 技术进展与创新 - 光博会上展示光交换、硅光、单波400G薄膜锂酸锂、CPU和LPO等创新方案[11] - Viva进行扩容及技改 提高良率[11] - CPU与光模块非对立关系 优秀的光模块公司在支持和配套方面表现出色[15] - 中国供应商在制造和工艺环节具备很强基础 有望实现弯道超车[15] 太空算力新方向 - 太空算力通过星间通讯和星地通讯联通 解决地球能源供给和散热问题[18][19][21] - AI需要上天主要因能源需求侧和供给侧存在较大撕裂[20] - 海外进展 StarCloud公司计划2025年8月发射搭载英伟达H100芯片的卫星[23] - 国内进展 浙江实验室发射三体星计划 顺浩股份收购的轨道晨光有明确AI卫星发射计划[24] - 太空算力落地速度可能比市场预期更快[25] 其他重要内容 产业链生态建设 - 生态建设需要芯片厂商、云厂商及供应链伙伴共同协作[3] - 头部公司更注重与上游芯片、器件供应商进行考察和合作[9] 全球供应链地位 - 中国公司有望提升份额 竞争激烈[17] - 新进入者最好方式是加入头部公司供应链 享受全球AI红利[10] 技术方案进展 - 谷歌4月份提出的补充方案存在商业博弈因素 用量可能不大[14] - CPC是某些厂商为与CPU或光学I/O解决方案竞争推出的补充方案[14] 产能与交付能力 - 具备良好物料支持和产能储备的公司将在2026年占据优势[17] - 提前储备芯片、物料等资源的公司将在财报中体现更明显优势[17]
中国银河证券:太空算力的战略跃迁 卫星互联网迎来新空间
智通财经网· 2025-09-14 14:40
行业技术演进 - AI竞争从代码与模型转向数据 算力和开源资源为核心的全球协同体系 [2] - 计算从地面迈向太空 未来人类将依靠地面数据中心和计算卫星处理空间数据 [2] - 三体计算星座实现太空数据处理从依赖地面向在轨执行的根本转变 显著提升响应速度与决策效率 [2] 商业模式创新 - 太空算力租赁通过星间激光链路打造太空数据中心 为应用卫星提供边缘计算能力 [3] - 太空通信与星缆计划以专属地面站和星间激光链路构建太空光纤 提供低延迟低成本高安全的跨境传输和算力调度 [3] - 智能数据资产变现将遥感等数据转化为农业气象能源等行业的"数据即服务" 实现商业价值释放 [3] 战略布局意义 - 开辟通信+算力+数据复合型太空基础设施新赛道 [4] - To B市场算力调度与数据传输需求成为卫星通信商业化落地核心增量 [4] - 契合我国空天地一体化战略和东数西算工程 具备产业政策红利 [4] - 通过开放算力资源与数据平台 具备成为国际太空算力网络枢纽可能性 [4] 长期发展愿景 - 在太阳-地球L5点部署太阳卫星 实现深空探索中的AI伴随 [3] - 满足深空探测与长期太空驻留对独立算力的刚性需求 [3] - 推动卫星通信从应急保障补盲通信跃升为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 [1][4]
国盛证券:太空算力已从概念验证逐渐迈入工程化落地阶段
智通财经· 2025-09-13 15:23
文章核心观点 - 太空算力被视为解决地面算力在能源、散热和土地等方面瓶颈的战略性方案,行业正从概念验证迈入工程化落地阶段 [1][4] - 随着“星际之门”等大型项目宣布及云服务厂商资本支出持续上修,爆发式增长的算力需求已成为确定性趋势 [1][3] - 英伟达、亚马逊等AI巨头的布局以及海内外政策的出台,预计将加速该领域发展进程,相关投资机会开始显现 [1][4] 太空算力的定义与特性 - 太空算力是一种将数据中心和计算能力部署到太空轨道的技术,通过卫星及其搭载的硬件进行在轨数据处理 [2] - 该技术利用星间高速激光通信实现数据传输和实时处理,并将结果传回地球 [2] - 得益于太空独特的真空环境与光照条件,其具备自治智能、实时响应、分布式协作、无需消耗能源等特性,且运算效率高 [2] 发展太空算力的驱动因素 - 能源需求激增:据Rand估计,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达到347吉瓦 [3] - 地面散热困境:一个100万张GPU的计算集群局部热流密度将超过250W/㎡,工程实施难度大且水资源浪费严重,例如Meta新建计算集群预估用水量超过当地全郡用水量 [3] - 太空环境在能源和散热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是解决AI时代相关痛点的优选方案之一 [3] 行业进展与项目部署 - 海外项目:Starcloud计划在太空中建设首个千兆瓦级别数据中心 [4] - 中国项目:北京星空院轨道辰光完成首轮融资,计划在地球晨昏轨道部署算力卫星;ADA Space与浙江Lab合作推出的“三体计算星座”已发射首批12颗AI卫星,算力预期每秒可完成高达百亿亿次运算 [4] - 这些项目的推进表明太空算力或将进入工程性落地阶段,商业落地确定性增强 [4] 投资方向与关注公司 - 建议关注在太空算力产业链提前布局的公司,例如美股SOCE、RKLB等 [5] - 同时可关注A股相关公司,如顺灏股份、杭钢股份、普天科技、中国卫星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