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定价

搜索文档
三足鼎立!香港黄金交易所挑战伦敦纽约,金荣中国全球布局加速
搜狐财经· 2025-07-15 20:46
香港黄金交易所的崛起 - 2025年第一季度香港黄金交易所现货黄金日均交易量突破1500亿元人民币 同比激增超40% [1] - 香港交易时段有效衔接伦敦与纽约 首次实现接近24小时全球黄金连续交易覆盖 [5] - 离岸人民币(CNH)黄金合约交投活跃 允许直接以人民币结算交割 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3] 全球黄金交易格局重塑 - 传统格局中伦敦掌握现货定价权 纽约主导美元计价期货交易 香港崛起形成"三支柱"新格局 [5][6] - 人民币计价产品挑战美元主导地位 为全球参与者提供新选项 [6] - 亚洲尤其是中国强劲需求为香港市场提供基本面支撑 倒逼全球定价中心东移 [6] 金荣中国的战略布局 - 加速全球化战略 拓展新加坡及迪拜业务节点 构建跨时区服务网络 [7] - 成为香港交易所离岸人民币黄金合约首批活跃流动性提供商 [7] - 重点升级多币种交易结算系统 高效连接伦敦纽约与亚洲市场 [7] 行业影响与趋势 - 香港交易所壮大体现亚洲金融实力 推动全球黄金市场从"双核"走向"三足鼎立" [6][8] - "沪港黄金通"等机制深化 加速内地与香港黄金市场流动性融合 [3] - 亚洲时区交易成为全球金价稳定器 填补欧美市场休市时段 [1]
保供稳链,“价格发现者”舞台更宽了
人民日报· 2025-07-10 03:45
中国能源化工产业期货系列指数发布 - 中国石化产品市场规模占全球40%以上 中证商品指数公司发布国内首个板块类商品期货系列指数 旨在客观反映行业价格走势和产业周期变化 [1] - 系列指数包含3套具体指数 分别覆盖能源化工全产业链 能化产成品和有机化工品 采用宽窄结合方式反映产业特点 [2] - 指数编制基于中国20余种大宗产品全球领先的产能与产量 以及成熟的期货市场 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市场动态参考 [2] 指数特点与市场影响 - 指数设计兼顾商品宏观共性和能源化工微观个性 是中国商品指数体系的重要拓展 [3] - 系列指数覆盖范围贴合石油化工产业链实际 有助于价格发现和吸引海外交易主体 [3] - 指数反映市场供需及价格趋势 企业可据此规划生产 投资者可降低系统风险 [3] - 指数填补产业链定价基准空缺 为ETF和场外衍生品提供基础标的 有望提升中国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 [4] 期货市场运行数据 - 2021-2024年6个能化期货品种价格相关性和套保效率长期维持在90%以上 [5] - 2025年上半年相关能化品种日均持仓量339万手 同比增长9.35% 产业客户持仓量增长12.36% [5] 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 系列指数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宏观价格信号 帮助实现"丰欠互调 保供稳链" [6] - 完善定价机制让企业应对下游需求更灵活 如金能科技计划将PP产品出口销量做到10万吨以上 [7] - 指数覆盖产业链各环节品种 提高套保效率和有效性 促进利润合理分配 [7] - 企业通过期货市场锁定远期价格 如海胶集团利用橡胶期货平抑价格波动影响 [8] 期货市场发展现状 - 截至2025年6月中国期货市场上市品种达148个 功能进一步发挥 [9] - 商品指数为产业链企业提供市场参考 辅助分析产业周期和调整经营计划 [9] - 期货交易所服务机制加速完善 如瓶片期货与对二甲苯形成联动 服务千余家中小企业 [10] - 中国特色的期货监管制度加快形成 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 [10]
定价权“南移”重构中国资产估值坐标,A+H龙头企业价值如何演变?
格隆汇APP· 2025-07-08 17:43
核心资产定价权南移趋势 - A股核心资产定价权正系统性南移至港股市场,港股成为价值发现关键阵地[3] - 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连跌两年,2024年跌幅超9%,H股表现优于A股[4] - 2024年南向港股通资金净买入超800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成交额首破恒指总成交额50%[7] 标杆企业港股上市表现 - 美的集团募资310.4亿港元,市值5804亿港元,港股上市后涨幅37%,H/A溢价率-8.33%[2] - 顺丰控股募资58.3亿港元,港股上市后涨幅23%,H/A溢价率-17.62%[2] - 宁德时代募资356.6亿港元,市值1.41万亿港元,港股上市后涨幅4%,H/A溢价率+12.7%[2] 核心资产三大领域特征 - AI科技、新消费革命、创新药突破领域资产质量飞跃式提升[8] - 宁德时代2024年净利润超500亿元同比增15%,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37.9%,储能电池市占率36.5%[8] - 顺丰控股2024年营收超国内前五快递企业总和,净利润101.7亿元同比增23.51%,时效快递市占率63.9%[8] 港股估值与国际吸引力 - 恒生科技指数PE(TTM)19.83倍,处于3年滚动均值-1倍标准差历史低位[14] - 顺丰控股H股EV/EBITDA约5.6倍,低于A/H同业平均6.2倍及全球龙头UPS/DHL的7.1倍[32] - 美元流动性宽松周期开启,港股估值性价比吸引国际资本回流[13][17] A-H股联动效应 - 顺丰H股涨幅带动A股跟涨,调整期A股跌幅更小,形成紧密估值联动[18][20] - 2021-2025年A股绩优股指数跑输亏损股幅度从-44.1pcts收窄至-1.6pcts,风格转向核心资产[21] - 险资、公募等机构资金主导南向资金流入,A股机构投资者占比持续提升[21] 顺丰控股核心竞争力 - 2024年研发投入30.9亿元,运用大数据/AI提升运营效率,时效快递亚洲领先[26] - 业务覆盖时效快递、冷链、国际物流等全场景,2024年自由现金流达223亿元[26][32] - 中转场直分拣模式降本增效,2022-2024年累计自由现金流531亿元为净利润2.16倍[31][32] 长期价值演绎路径 - 港股定价能力边际提升将引导A股估值体系向全球接轨,"A股港股化"成长期趋势[22] - 顺丰兼具科技成长与蓝筹属性,2024年分红比例40%,A-H联动推动估值重估[30] - 时效快递向消费/工业制造领域渗透,新技术驱动的降本逻辑具备可持续性[31]
侃股:10%,沪深主板“ST”股更加理性
北京商报· 2025-06-29 20:43
政策调整内容 - 沪深交易所拟将主板ST、*ST股票的涨跌幅限制由5%调整至10%,与普通股票保持一致 [1] - 调整后主板ST股票和*ST股票的涨跌幅限制将与沪深主板普通股票相同,统一为10% [1] - 科创板、创业板风险警示股票已实行20%涨跌幅限制,运行实践表明价格波动更趋理性 [2] 政策调整目的 - 减少问题股票连续涨跌停板的数量,降低资金堆积和投资风险 [1] - 提升定价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为市场注入理性基因 [1] - 促进ST公司股价与内在价值更快接轨,缩短劣质公司退市周期 [2] - 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有利于投资者进出 [1] 现行制度弊端 - 5%的涨幅限制导致市场情绪无法充分消化,资金通过连板接力制造虚假繁荣 [1] - 2025年4月至6月,*ST宇顺、*ST亚振等个股连续涨停,三个月内涨幅超过300%,但公司基本面无实质改善 [1] - 普通股票10%与ST股5%的波动空间差异形成制度套利空间,游资利用这一差异加剧市场波动 [2] - 调整前ST板块日均涨停数超30家,远高于主板整体比例,但流动性分化严重 [2] 调整后市场影响 - 初期部分ST股票可能出现地天板或天地板极端行情,短期内振幅加剧 [2] - 中长期来看,ST股的市场价值将更趋合理,定价效率更高 [2] - 垃圾股遇到重大利空时股价可能更快下跌,加速触发退市机制 [2] - 对于市值小、交投清淡的ST股,10%的波动空间可能加剧流动性风险 [3] 政策意义 - 本次调整是A股迈向成熟市场的又一大步 [3] - 促进A股市场实现优胜劣汰、价值回归 [3] - 改革直指A股市场长期存在的制度性痛点,是注册制深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 [1]
信用债ETF“狂飙”:突破2000亿,市场风向变了?
36氪· 2025-06-25 11:39
信用债ETF规模突破 - 截至6月23日信用债ETF总规模达2046.82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较年初540亿元增长超2.5倍[1] - 2025年1月首批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成立总规模217亿元推动债券ETF规模在2月7日突破2000亿元[1] - 信用债ETF占债券ETF市场57%成为主力军[1] 政策支持与市场响应 - 2025年1月证监会发布《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拓展债券ETF并推动信用债ETF纳入质押库[3] - 1月7日首批8只信用债ETF同日发售1月27日上市募集总规模218亿元[3] - 3月21日中证登允许信用债ETF试点质押式回购5月末多只产品正式实施质押交易刺激5月申购量提升8只沪深公司债ETF流通市值从391亿元增至649亿元环比增长66%[4] 产品优势分析 - **收益稳定性**:信用债ETF净值平均回撤0.73%优于利率债ETF(平均回撤2%)和30年国债ETF(回撤近7%)[6] - **成本优势**:管理费率均值0.165%托管费率0.055%合计0.22%低于普通纯债基金(0.30%+0.10%)[7][8] - **流动性表现**:沪做市公司债ETF与深做市信用债ETF滚动5日平均换手率接近50%短融ETF保持20-30%其他信用债ETF维持3-4%[9] 市场影响 - **投资者层面**:个人投资者可通过证券账户百元起投机构利用T+0和质押融资优化资金效率[11][12] - **债券市场**:信用债ETF提升个券流动性做市商机制改善定价效率并可能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13][14] - **金融生态**:资金流向信用债市场改变资产配置格局促进多元化投资[15] 未来展望 - 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信用债ETF规模有望持续扩大尤其在机构投资者中渗透率提升[16] - 需关注利率风险(久期敏感)和信用风险(评级下调或违约)对净值的影响[17][18] - 建议投资者根据风险偏好选择久期和信用等级匹配的产品并分散配置[19]
油价重挫超8%,局势趋于缓和!
Wind万得· 2025-06-24 06:35
原油市场动态 - 6月23日NYMEX WTI原油价格下跌6.61美元至67.23美元/桶,跌幅8.95%,ICE布油下跌5.81美元至69.67美元/桶,跌幅7.70%,ICE轻质低硫原油下跌5.96美元至66.05美元/桶,跌幅8.28% [1] - INE原油下跌32.2元至537.7元/桶,跌幅5.65%,NYMEX天然气下跌0.168美元至3.679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跌幅4.37% [1] - 伊朗对美国驻卡塔尔基地的报复性打击未如预期严重,缓解市场对中东供应中断的担忧,导致油价下跌 [1] - 伊朗向美国驻卡塔尔基地发射导弹后,美油一度暴跌4%,但交易商对伊朗可能关闭霍尔木兹海峡的担忧减弱 [1] - 6月23日美国WTI原油收盘下跌7.22%至68.51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下跌7.18%至71.48美元/桶,创6月13日以来最低点 [1] 地缘政治影响 - 伊朗袭击美国基地的行动被解读为"精心策划",未直接威胁霍尔木兹海峡,市场紧张情绪有所缓解 [1] - 美国能源部长赖特表示中东局势将趋于缓和,特朗普呼吁结束战争 [1] - 伊朗议会投票支持关闭霍尔木兹海峡,但需国家安全委员会批准,实际执行可能性存疑 [2] - 霍尔木兹海峡日均原油通过量约2000万桶,占全球消费的五分之一 [2] - 美国国务卿警告伊朗封锁海峡将重创其经济和全球油市 [2] 市场反应与预期 - 美股三大指数6月23日集体反弹:道指上涨374.96点至42,581.78点,涨幅0.89%;标普500上涨0.96%至6,025.17点;纳斯达克上涨0.94%至19,630.97点 [4] - 纳斯达克指数成交额183.56点,市盈率40.1,市净率6.38,近20日涨幅3.73%,年初至今涨幅1.66% [5] - 市场认为特朗普采取"以强制和谈"策略,若伊朗不再行动可能被视为战略胜利 [2] - 专家指出未来48小时是局势关键期,若无进一步袭击地缘风险溢价将快速蒸发 [3] 行业基本面 - OPEC数据显示伊朗5月原油产量为330万桶/日,出口依赖中国可能限制其强硬行动 [3] - 全球能源供应总体充裕有助于缓解潜在危机的外溢效应 [7] - 花旗看好标普500长期基本面,但下调EPS预测,预期市场将修正一致预期 [9] - 摩根大通警告美国政策可能使经济接近衰退,市场从"美国例外论"转向悲观前景 [8]
6月23日电,摩根大通表示,石油市场定价显示波斯湾运输中断的风险为20%。
快讯· 2025-06-23 20:16
智通财经6月23日电,摩根大通表示,石油市场定价显示波斯湾运输中断的风险为20%。 ...
市场信心:丰田汽车公司将从下个月起将在美国销售的某些车型的价格提高200多美元。
快讯· 2025-06-21 09:34
市场信心:丰田汽车公司将从下个月起将在美国销售的某些车型的价格提高200多美元。 ...
中国银行股重估的逻辑
雪球· 2025-06-20 15:40
资产定价体系差异 - 国内资产以人民币定价,海外以美元定价,国债作为金融债券中信用等级最高的品种,其利率包含国家信用溢价[2] - 债券利率呈现从国债最低→央企债→民企债→垃圾债最高的趋势,差异源于信用溢价[2] - 金融精英对国企和民企采用双重标准定价:民企估值对标美国同类公司,国企则被极度悲观估值[2] 银行股估值异常 - 2010-2023年银行板块利润占A股39%以上,但市值占比从15%缩至8.7%,表现与利润贡献严重背离[3][4] - 2024年美国银行PB 1.4/PE 14.7,中国大行PB 0.56/PE 5.18,美股市净率是中国的2.4倍,市盈率是2.8倍[4] - 中国银行19.3%的收益率(PE 5.18)较2%的定存利率高出近10倍,远优于美国银行6.8%收益率与5%定存的差距[4] 估值偏离原因分析 - 全球银行业平均市净率1.37倍,A股/H股仅0.62/0.40倍,不足全球一半,但国内银行不良贷款拨备等指标靠前[5] - 市场误判三大因素:资产规模增速下滑、盈利下滑、风险管控担忧,但这些因素在其他国家同样存在[6] - 根本原因是市场否认中国体制优势,导致银行股十年错位定价,当前估值修复条件已成熟[6] 历史与国际比较 - 2010年以来银行股息率上升但市净率持续下降至历史低位[5] - 银行股估值若与5年前相比已完成修复,但与10年周期相比仍严重低估[6] - 银行业具有业务总量持续增长数十年的独特优势,当前极端错误定价蕴含重大机会[6]
为什么中国S基金市场没有折扣统计?
FOFWEEKLY· 2025-06-04 18:08
中国S基金市场定价折扣问题分析 核心观点 - 中国S基金市场缺乏权威性交易折扣统计,主要由于市场分散、资产类型复杂及非财务因素干扰,需一事一议定价 [4][11] - 海外市场因交易集中、并购基金主导及流动性诉求明确,折扣统计更具参考性 [6][7] - 2024年中国S交易规模超300亿,但5000万以下交易占比72%,市场碎片化严重 [8] 海外市场定价可参考性原因 - **市场集中度高**:前20大买方贡献90%交易金额,中介牵头占60-70%交易量 [7] - **并购基金主导**:GP具备充分信息资源进行市值管理,估值调整更透明 [7] - **流动性诉求明确**:市场化交易中低于成本出售较普遍,尤其J-Curve阶段基金 [7] 中国市场折扣统计难点 - **市场分散**:45%的2024年买方在2023年无交易记录,缺乏长期数据沉淀 [8] - **资产类型复杂**:成长期企业少数股权为主,GP对估值操控力弱,新兴领域无上市公司可比 [9] - **非财务因素干扰**:引导基金产业协同诉求导致融资定价失真 [9] - **回本底线限制**:国资LP要求交易对价+DPI总和达2-2.5倍TVPI,幸存者偏差显著 [10] 买方定价方法论 - **安全边际+DCF模型**:核心资产上市价值覆盖成本,结合企业财务预测、退出时间及估值倍数倒推价格 [13] - **资产分类与主观判断**:领军买方通过非共识结构化判断提升定价准确性 [13] - **交易模式创新**:后端分成、股价对赌、质押融资等结构化设计占比提升(10笔交易中4笔含创新结构) [15] 可参考的定价途径 - **子基金优先受让价**:通过GP披露的过往转让价形成基准,母基金覆盖数十子基金可建立数据库 [18] - **卖方主动定价**:参考一级市场P/S、P/E倍数及企业增长性,结合持有周期与收益率要求定价 [18] - **市场化询价**:邀请多买方报价或中介评估,年筛选150-200支基金的团队可高效匹配市场预期 [19] 行业发展趋势 - 2024年新型结构化交易模式涌现,如抵押融资,推动市场成熟度提升 [11] - S基金买方直投能力增强,差异化判断导致机构间折扣参考性降低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