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
搜索文档
说说我这五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13 07:10
社区服务与基层治理 - 社区网格员通过排查发现86名视障、听障儿童并开展“给盲童加个餐”活动 [1] - 发起“以卖代帮”公益行动,连接40多家商户与80多名残疾儿童家长以解决尾货积压与家庭生计问题 [2] - 在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体系下,通过手机一键上报、系统自动派单跟踪模式提升基层服务效率 [2] 建筑工业化与新材料 - 公司自2013年在东莞建立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探索建筑工业化技术路线 [4] - 研发团队成功开发轻质陶粒混凝土,其容重降低40%以上且导热系数更低,实现“减重不减质” [4] - 公司产品通过调整技术参数符合香港建筑标准,成为多个香港项目的指定供应商并计划开拓港澳及东南亚市场 [5] - “十四五”期间功能性建筑新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应用,未来将聚焦模块化建造、绿色低碳等领域的体系化解决方案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非遗“石溪板凳龙舞”拥有140余年历史,被引入校园并编撰教材、创编板凳龙操进行传承 [6] - 传承人带队在2025年登上央视春晚重庆分会场,未来计划结合数字化手段与乡村旅游推动非遗发展 [7]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甘肃古浪县绿洲小城镇建成“一老一幼关爱服务中心”,内含棋牌室、曲艺室等功能区可容纳三四百名老人活动 [10] - 中心提供平价餐饮服务,每餐价格3元,并开展乒乓球等文娱活动以丰富老年人生活 [10] 冰雪经济发展 - 北京冬奥会带动冰雪运动与旅游人数爆发式增长,长春市围绕“学滑雪 到长春”等主题打造冬季旅游胜地 [12] - 长春冰雪新天地园区面积扩容至156万平方米,新增“千米雪漂流”等30多个项目及特色消费场景 [12] - “十五五”期间计划深化“冰雪+文旅”“冰雪+体育”等业态融合,培养青少年冰雪运动习惯 [13] 气象科技与低空经济 - 公司专注于相控阵天气雷达研发,2016年首台X波段样机填补国内气象精细化探测空白 [14] - “十四五”期间突破数字波束形成等关键技术,实现核心芯片至整机国产化,获140余项专利并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4] - 未来将构建0-3000米低空气象立体观测网,为无人机及空中交通提供“智慧气象安全网”服务 [15]
第二十二届中国住博会开幕
新华社· 2025-11-07 14:30
行业展会概况 - 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住宅产业暨建筑工业化产品与设备博览会于11月6日在北京开幕 [1] - 展会主题为“共享创新 共建未来 构建开放合作产业协作新生态” [1] - 展会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行业企业200余家,展览规模达1.7万平方米 [1] 展会核心主题与重点领域 - 展会聚焦“好房子”建设、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城市更新、智能建造等领域 [1] - 重点展示了国内外最新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技术和产品,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 [1] - 旨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并同期开展“好房子科技展” [1] 特色展区与展示内容 - 设立“好房子”样板房、数字家庭与智慧家居、新型建筑工业化、装配式装修、低碳和零碳建筑、中国—中亚合作等特色展区 [1] - 集中展示了国产化建筑信息模型(BIM)核心平台、数字孪生协同工具、高性能建材、建筑机器人、城市排水抢险设备等多项前沿和惠民实用技术与产品 [1] 展会意义与行业影响 - 展会集中展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并构建了开放协作的产业生态 [2] - 以科技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注入创新动力 [2] - 为实现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2]
改变城市天际线的人 ——记中国建筑集团科技研发序列首席专家叶浩文
经济日报· 2025-11-02 05:58
行业技术发展 - 叶浩文团队为广州西塔项目研发出超高层智能化整体顶升工作平台及模架体系,即“造楼机”,将高空临边危险作业变成平台作业,大幅提高建造效率 [4][5] - 在西塔建设过程中,团队还研发出施工电梯直达顶层、大型塔吊新型附着及自爬升等系列技术,实现“两天一层楼”的建筑新速度 [5] - 为广州东塔项目自主研发出超强混凝土超高泵送方法,将混凝土一次性成功泵送至500米以上高空 [5] 建筑工业化与绿色化 - 叶浩文开创性提出引领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体化”建造理论,涵盖建筑、结构、机电、内装一体化以及设计、生产、装配一体化 [6] - 在深圳裕璟幸福家园项目中实践“一体化”建造和“搭积木”工业化方式,平均6天建成一层,最快4天一层,较合同工期提前3个月,建筑垃圾减少80%,安装误差控制在4毫米以下 [7] - 深圳长圳公共住房项目应用“一体化”建造理论,相较传统建造方式节约了三分之一工期,现场用工减少五成以上,实现绿色低碳建造 [7] 当前研发重点与政策导向 - 当前研究课题聚焦于提升工地的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水平,攻关智能建造关键技术,以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8] - 国家层面推动“好房子”建设,《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好房子”,《住宅项目规范》对新建住宅层高、电梯设置及隔声性能提出更高要求 [8]
中国建筑国际(3311.HK)赋能成长:海龙MiC破局开新篇,引领建筑产业革新浪潮
格隆汇· 2025-10-30 08:55
公司核心业务与技术 - 公司专注于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掌握钢结构MiC和混凝土MiC双核心技术的建筑科技企业[7] - 公司构建了覆盖多元场景的七大产品系列矩阵,包括S、C、E、I、W、T、P等,精准适配公共建筑、住宅、市政配套、应急保障等各类建设需求[7] - 公司采用“工厂造房子、现场搭积木”的创新模式,重新定义了建筑工业化的天花板[2] 技术优势与特点 - MiC技术工期较传统建造减少80%或以上,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化模型实现24小时不间断生产[7] - MiC技术工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0%以上,模块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固废排放减少75%以上,现场用工量减少70%以上[7] - 混凝土MiC建造阶段碳排放降低66.78%,钢结构MiC降低49.61%,工地用电量减少60%[13] 市场地位与历史沿革 - 公司1993年诞生于深圳,1998年成为香港房屋署认可供应商,在港澳市场占有率稳居首位[2][3] - 至2018年,公司在香港公屋预制构件供应及施工领域的市占率超40%,在澳门市场市占率超过50%,居于首位[4] - 公司在全国拥有7大生产基地、85条智能生产线,年产模块达12万个,覆盖四大经济圈[2][15] 代表性项目与业绩 - 香港鲤鱼门紧急防疫隔离中心项目使用352个MiC箱体,仅用45天完工,斩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布鲁奈尔大奖优异奖[8] - 深圳华章新筑保障房项目用1年时间完成5栋近百米高楼精装交付,提供2740套人才租赁住房,是国内首个混凝土模块化高层建筑[1] - 香港启德世运道简约公屋以8498个钢结构模块快速建成7座17层住宅,提供10731个居住单位,模块可拆卸重复利用率100%[1] 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 - 2021年公司在MiC技术研发投入达7000多万港元,牵头承接2项国家级“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10] - 截至2023年末,公司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等专利243项,软件著作16件,标准33项及工法30项等[10] - 公司联合12所高校开展40多项课题研究,并与哈工大、武汉理工等共建研发中心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11] 行业发展趋势与机遇 - 建筑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51%,既有建筑中95%以上为高耗能建筑,MiC技术成为建筑减碳关键路径[13] - 国内建筑业面临“三低一荒”困境,传统建造行业整体利润仅3%,研发投入不足1%,新生代建筑业从业者仅9.8%[14] - BIM正向设计、自研C-Smart系统以及数字与AI技术的渗透,推动MiC技术迈入精细化阶段[15]
中国改革现场丨好房子的新答案:两小时建成一间房
央广网· 2025-10-27 12:16
装配式建筑项目进展 -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迳下未来乡村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总规划建设农宅282栋,已交付入住43栋,剩余楼栋正在进行外立面及市政基础配套收尾工作 [1] - 项目采用模块化装配式建造方式,实现全生命周期机电装饰易维护、结构免维护及24小时响应维修机制 [1] 生产效率与技术优势 - 山东省首座智能造房工厂的模块化建筑智能生产线自动化比例提升至80%,制造精度达毫米级,生产效率提升4倍以上 [1] - 生产线十二分钟可完成一块墙板的生产,两小时以内可完成一间模块化房屋的总装工作 [1] 行业发展趋势 - 装配式建造方式被视为实现建筑业工业化的重要抓手,其发展方向是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的“三化融合” [1][2] - 该建造方式的最终目的是建设人民满意的“好房子” [1]
利好来了!刚刚,上海重磅发布!
券商中国· 2025-10-21 20:48
文章核心观点 - 上海市政府发布行动方案,旨在通过企业整合、数字化转型、城市更新和拓展海外市场等举措,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并培育新的增长动能 [1][3] - 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如国家重点战略项目、海外工程)相结合,有望促进行业基本面边际改善,为具备特定优势的企业带来投资机会 [1][7] 推动企业整合与升级 - 鼓励建筑企业进行同质化业务整合,以实现错位竞争和产业链互补 [1][3] - 引导企业深化跨域市场布局,实行属地化深耕战略,并组建具备全产业链能力的建设集团 [3] - 目标巩固3家以上综合实力相当于ENR全球承包商250强的建设集团地位 [3] 数字化转型与建筑工业化 - 深化BIM技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应用范围与深度,并加强各环节的BIM监管 [4] - 鼓励企业探索BIM+、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智慧工地”数字管理平台 [4] - 推进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融合发展,对符合条件的装配式示范项目予以财政支持 [4] - 企业采购或租赁预制构件智能化生产线、建筑机器人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可享受贷款贴息或融资租赁补助 [4] 拓展市场与业务模式创新 -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定房地产投资规模,并推动“好房子”建设以提供应用场景 [3] -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可持续发展模式及配套政策、技术标准和投融资方式 [6] - 鼓励建筑企业采用“增值投资+运营分成”、“工程总承包+运营投资”等收益共享模式参与城市更新 [6] - 支持传统建筑企业拓展能源、水利、环境等基建市场,并鼓励参与长三角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6] 支持企业出海与国际市场开拓 - 优化涉外工程承包服务,通过“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权威、全面的公共服务 [7] - 鼓励国有企业携手中小型和民营建筑企业以总分包形式联合出海,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1][7] - 海外工程建设有望释放市场需求增量,海外业务占比高、订单持续增长的国际工程服务商有望受益 [1][7] 行业前景与投资机会 - 随着国家重点战略项目开工和供给侧“反内卷”推进,建筑行业基本面有望边际改善 [1][7] - “十五五”规划背景下,可关注城市更新与高品质建造、新基建(低空经济、能源、算力基础设施)以及西部区域建设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7]
重磅利好!9部门发布!
中国基金报· 2025-10-16 12:16
文章核心观点 - 九部门联合印发《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旨在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 [1] - 方案总体目标是到2027年底前,使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各项重点任务取得明显进展,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1][6] 投融资机制 - 推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统筹现有资金渠道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支持 [2] - 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投放信贷,但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2] - 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 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 - 编制并实施设施建设和改造行动计划,建立项目库,按照急用先行原则推动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等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管理 [7] - 探索设施信息动态更新机制,明确数字档案数据标准,推动新建、改建设施信息在行业管理信息平台中及时更新 [7] - 推动地级及以上城市在燃气、供水、桥梁、隧道等设施上布设物联感知设备,搭建安全监测平台,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 [7] 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 - 结合“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推动以智慧多功能杆为主要载体的道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系统和城市云平台建设,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应用 [8] - 提高物流配送及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加强智能化物流配送设施改造建设,加快完善应急物流体系 [8] - 持续推进智慧停车,推进城市停车设施智能化改造,鼓励地方建设城市智慧停车服务管理平台 [8] 智慧住区与房屋建筑管理 - 推进住区智慧化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住区实施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智慧物业建设 [10] - 建立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房屋安全日常巡查和安全体检,完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政策 [10] - 推动健全房屋建筑安全隐患数字档案和隐患消除机制,全面动态掌握安全隐患底数,并纳入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 [10] - 统筹建设国家、省、市三级联通的城市房屋建筑综合管理平台,建立房屋建筑信息动态更新机制 [10] 数字家庭建设 - 加强住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建设,提升电力和信息网络连接能力 [11] - 强化数字家庭工程设施建设,对新建全装修住宅明确户内设置基本智能产品要求,鼓励既有住宅进行电动化、数字化改造 [11] - 推进数字家庭产品平台互联互通,加强数字家庭系统基础平台建设,编制智能家居产品互联互通数据接口标准 [11] 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 - 鼓励地级及以上城市建设智能建造产业基地,培育具有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 [11] - 深化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建筑、市政、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中推广BIM技术全过程应用 [12] - 推动建筑部品部件智能化生产与升级改造,编制标准图集,研发智能化生产装备,推动建筑机器人等创新应用 [12] - 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在地级及以上城市推进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建设,提升安全监管效能 [12] 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 - 构建汇聚融合的数据资源体系,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管理等各领域信息开放共享 [13] - 推进CIM平台作为城市治理数字底座的组成部分,加强平台接口标准建设,强化与其他基础时空平台的功能整合 [13] - 深化“CIM+”多领域应用,在政务服务、公共卫生、防灾减灾救灾、城市更新等领域拓展应用场景,探索数字孪生场景落地 [13]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 - 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一网统管”,完善平台功能,加强对运行管理服务状况的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 [14] - 推进国家、省、城市三级平台建设,推动系统平台迭代升级,并与城市智能中枢等现有平台有效衔接 [14] - 完善城市运行管理工作机制,指导地方健全工作体系,推动国家、省、城市三级平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14] 科技赋能与保障措施 - 推动设立新型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制修订相关标准 [15] - 结合建设需求推动学科专业优化设置,培养一批复合型创新人才,提升从业人员业务素养 [15] - 加强平台数据共享和安全保障,推动信息平台共建共享,强化设施设备和重要数据资源的安全管控 [15] - 加强经验总结并推广,每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并加强宣传推广 [15]
泰安:以装配式建筑破题建筑业源头减量,三大举措为“无废城市”建设注入绿色动能
齐鲁晚报网· 2025-09-30 21:37
政策与机制建设 - 强化政策引导,构建全过程管控机制,出台《泰安市推广装配式建筑工作导则》等系列文件,明确目标任务与实施路径[1] - 将装配式建筑要求嵌入土地出让、规划审批、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环节,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确保新建项目严格落实要求[1] 产业发展与创新 - 聚焦创新驱动,引进龙头企业并培育5家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推动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发展[2] - 通过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等方式实现建筑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大幅减少现场湿作业和材料浪费,缩短建设周期[2] - 目前全市已累计实施装配式建筑1579.8万平方米[2] 项目示范与应用成效 - 突出示范引领,以政府投资工程和民生项目为重点,打造泰安师范附属学校虎山路校区等标杆项目,装配率均达到65%以上[2] - 示范项目有效减少施工垃圾和扬尘污染,实现绿色施工与品质提升双赢[2] 未来发展方向 - 下一步将继续加大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推动建筑业向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2]
从“汗滴一砖一瓦”到“搭积木式组装” 为什么鼓励推行“装配式农房”?
央广网· 2025-09-27 18:01
装配式建筑的定义与推广背景 -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工厂预制的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 是建筑工业化、智能化、模块化、信息化的重要实现方式 [1] - 行业正朝着更高效、更安全、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推广重点包括城镇的“好房子”建设和乡村的“装配式农房”试点 [1] 装配式农房的优势与特点 - 装配式农房采用预制构件和部品搭建 或通过免支免拆模等装配式工艺建造 施工现场更像工业装配 而非传统建筑工地 [2] - 相比传统农房建设工期约一年 装配式农房工期可大幅缩短 因其将现场施工转变为工厂化生产加现场装配 [2] - 装配式建筑采用一体化夹芯保温板等 使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更优 能带来碳排放与能耗降低 比较节能环保 [3] - 工厂化生产有严格质量检测程序 质量可控 更容易满足抗震要求 隔声和舒适性也更好 [3] 装配式农房的推广现状与挑战 - 各地装配式农房试点规模正逐步扩大 例如湖南省从事装配式绿色农房建造的企业已增加至21家 [2] - 山东5个部门联合印发意见 明确要积极推动绿色设计、绿色建造、绿色建材联动发力建设装配式农房 [2] - 基于成本考量 规模化建造是当下最好选择 推广前提是实现大规模定制和标准化以降低成本 [4] - 建设需要建立标准、培养专业工匠 并解决人员短缺或技术不熟练的问题 [5] 装配式建筑的未来发展与应用领域 - 推广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抓手 在未来大有可为 [5] - 除农房外 应用领域可扩展至农村危房改造(最好是成片)、城中村改造、灾后重建和应急安置 [5] - 在灾后重建和应急安置方面优势明显 因其可以快速响应、快速施工、快速交付 [5] - 自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后 装配式建筑成为大力推广的方向 [5]
陕西建筑业加速“智”变
陕西日报· 2025-09-12 08:37
建筑行业智能化转型进展 - 机器人施工效率提升2倍至3倍 人工成本节约60%以上[1] - AI安全隐患识别系统使隐患识别效率提高50% 事故率降低20%[4] - 空腔墙技术应用节约总成本119.13万元 免去钢筋绑扎环节[2] 装配式建筑技术突破 - 竖向构件核心技术实现工厂化预制 避免天气因素影响作业效率[2] - 装配式混凝土生产基地年产能40余万立方米 钢结构生产基地年产能10万吨[3] - 竖向缓粘结预应力等14项国家专利申报 取得国家级BIM成果4项[5] 数字化技术应用成果 - BIM+GIS技术搭建云平台实现施工状态可视化预演 规避设计问题[4] - 智慧工地应用造楼机/无人塔吊等设备 提升施工效率与检测精度[4] - 17项智能建造技术列入省级重大专项 给予科研资金奖补[5] 典型项目实践成效 - 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后接待观众41万人次 创历史同期新高[4] - 西咸新区十里雅望小区项目采用空腔墙技术 3栋住宅楼主体封顶[2] - 榆林棚改项目综合运用AI识别与机器人技术 实现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