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氢能交通
icon
搜索文档
阿维塔付清引望10%股权收购款;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1 07:15
阿维塔与华为合作进展 - 阿维塔科技已完成收购华为持有的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10%股权 全部交易金额115亿元已支付完毕 包括第一期23亿元 第二期57.5亿元 第三期34.5亿元 [1] - 此次收购标志着阿维塔科技与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深度合作正式展开 有助于提升公司技术实力和未来市场竞争力 [1] 比亚迪全球市场里程碑 - 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巴西乘用车工厂下线 公司成为全球首家达成此里程碑的新能源车企 [2] - 此举标志着比亚迪全球化战略的重大进展 有助于巩固其市场领导地位并拓展拉美市场份额 [2] 汽车行业需求趋势 - 2025年9月汽车消费指数为88.9 高于上月 预计10月汽车销量将继续走高 [3] - 2025年9月需求分指数为85.8 高于上月 政策刺激 季节性消费和新产品密集上市共同推动市场需求提升 [3] 燃料电池汽车发展 - 截至2025年9月底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规模已突破2万辆 建成加氢站200座 车辆纯氢运行里程超过7亿公里 [4] - 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应用工程 标志着氢能交通商业化应用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4]
阿维塔付清引望10%股权收购款;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丨汽车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1 07:05
阿维塔与华为合作进展 - 阿维塔科技已完成对华为持有的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10%股权的收购 全部交易金额为115亿元 第一期付款23亿元 第二期付款57.5亿元 第三期付款34.5亿元 款项已全部支付完毕 [1] - 此次收购标志着阿维塔科技与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深度合作正式展开 有助于提升公司的技术实力和未来市场竞争力 [1] 比亚迪全球市场里程碑 - 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巴西乘用车工厂正式下线 公司成为全球首家达成此里程碑的新能源车企 [2] - 这一成就标志着比亚迪全球化战略的重大进展 有助于巩固其市场领导地位并提升国际影响力 可能进一步拓展在拉美市场的份额 [2] 汽车消费市场趋势 - 2025年9月汽车消费指数为88.9 高于上月 预计10月汽车销量将继续走高 [3] - 2025年9月需求分指数为85.8 高于上月 政策刺激 季节性消费和新产品密集上市共同推动10月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 [3] 燃料电池汽车发展 - 截至2025年9月底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规模已突破2万辆 建成加氢站200座 车辆纯氢运行里程超过7亿公里 [4] - 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应用工程 标志着氢能交通商业化应用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4]
告别“纯电独大”?政策、企业双发力,宝马等车企加速布局氢能赛道
华夏时报· 2025-09-26 08:50
政策支持与方向 - 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提出推动中远途、中重型燃料电池商用车规模化应用及有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2] - 国家层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为氢能交通产业提供坚实根基,地方政策如重庆对加氢站给予每千克30元运营补贴(单站最高300万元),厦门计划到2027年建成3座加氢站 [3] - 上海市推进全球最大液氢储运基地建设,提升氢能产业链竞争力 [4] 氢能市场前景与现状 - 国际能源署预计2025年全球氢能需求突破1亿吨,绿氢占比从2023年5%提升至2030年30% [5] - 中国可再生氢项目产能达25.6万吨/年,交通领域应用占比18.8%,成为第二大绿氢应用领域 [5] - 中国加氢站数量超过560座(较2020年增长超3倍),但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欧盟约250座、德国128座、日本151座) [5] 技术进展与突破 - 宝马第三代氢燃料电池系统体积缩小25%,功率密度提升30%,寿命达100万公里(耐久性翻倍),量产成本降低50% [6] - 宝马与丰田联合开发第三代系统,计划2028年量产氢燃料电池车 [6][7] - 现代汽车在韩国新建燃料电池系统工厂(2028年投产),中国设有生产基地;戴姆勒氢燃料电池卡车完成22.5万公里试验,轻负荷氢气消耗5.6公斤/100公里 [9] 企业战略与生态布局 - 宝马与中国大唐集团合资开发100万千瓦风电项目,构建绿电-制氢-储运-用车闭环生态 [7] - 丰田将氢能轿车纳入出租车项目(200辆皇冠),商用车列为第三代燃料电池系统重点对象;现代拓展氢能乘用车及商用车市场 [8][9] - 庆铃集团发布氢能商用车矩阵,签署300辆氢燃料电池冷藏车销售合同 [9] 行业挑战与方向 - 加氢站网络绝对数量未达规模化运营要求,需提升车-站-线协同效率和实际加注能力 [5][6] - 建议优先在港口、物流干线等封闭场景深耕,确保商业闭环,重视膜电极等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10]
中国石化成功探路长江沿线氢能交通走廊
新华财经· 2025-09-25 16:48
氢能交通网络建设 - 公司近期完成3台不同型号氢能物流车从上海至湖北宜昌1500公里实际运输测试 沿途在6座加氢站进行补能[1] - 公司已打通京沪 西部陆海新通道2条长距离跨区域氢走廊 以及京津 成渝 沪嘉甬 济青和汉宜5条城际氢走廊[1] - 通过长江沿线氢走廊连接沪嘉甬和汉宜城际氢走廊 未来计划扩展至成渝氢走廊 完整打通氢走廊长江轴线[1] 氢能生产能力 - 公司当前氢气年产能达445万吨[1] - 在青岛炼化建成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科研项目[1] - 在中原油田示范运行我国首个百千瓦固体氧化物(SOEC)电解水制氢侧线装置[1] 绿氢项目布局 - 建设内蒙古鄂尔多斯3万吨/年风光制绿氢一体化项目 所产氢气服务煤化工绿色降碳升级改造[2] - 推进内蒙古乌兰察布10万吨/年风光制绿氢一体化项目 并配套建设中国首条跨省区大规模长距离纯氢输送管道[2] 氢能基础设施 - 建成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11个 加氢站146座 基本覆盖"3+2"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2] - 依托加能站网络推进加氢干线建设 联通激活氢能产业[2] 科技创新合作 - 成立氢能装备公司 加强与高校院所及氢能企业创新合作[2] - 与国家能源集团共同牵头组建中央企业绿色氢能制储运创新联合体 推进绿氢规模化应用[2] 发展战略规划 - 积极响应国务院国资委"氢能高速"倡议 组织相关产业链单位以国家氢能交通大动脉为基础发展[2] - 发挥氢走廊产业带动效能 持续探索可持续可推广的商业模式 引领氢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2]
美锦能源:公司在氢能车辆推广方面与多家快递企业持续深化合作,目前各项进展均按照规划稳步推进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4 21:05
业务进展 - 与多家快递企业持续深化氢能车辆推广合作 各项进展均按照规划稳步推进 [1] - 正与合作伙伴共同对接试点应用方案 不断优化运营模式和车辆性能 [1] - 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推动氢能交通规模化落地 [1] 战略布局 - 氢能交通是公司战略布局的重要部分 [1] - 重点提升氢能车辆在快递物流场景下的适用性与经济性 [1]
“十五五”氢能交通:从“示范破冰”到“规模启航”
中国经济网· 2025-09-22 16:01
文章核心观点 - 氢能被定位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推动交通、工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 [1] - 中国氢能交通在“十四五”期间通过示范工程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预计“十五五”期间将在政策与市场合力驱动下迈向商业化、规模化发展 [1][3] - 当前产业面临成本高、规模小、技术不成熟等挑战,需通过强化顶层统筹、聚焦优势区域、创新支持方式等系统性政策,推动氢能交通实现从1到10的跨越 [5][6][7][8] 基础与现状 - 政策引领产业发展:从国家“863”计划到2021年五部委联合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再到2024年能源法将氢能纳入能源体系,已有30多个省市发布氢能规划和政策 [2] - 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7月,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达到3万辆,较示范启动前增长3倍多 [3] - 自主可控产业链基本形成:氢能产业链企业超过2000家,核心零部件企业超过300家,电堆、膜电极等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从不到10%提升至超过85% [3] - 氢能供给体系持续完善:加氢站数量从2020年不到120座增长到2025年超过560座,初步建成覆盖制储运加各环节的车用氢能供给体系 [3] 发展趋势 - 车辆应用向优势场景聚焦:在京津冀、广东、河南等重点地区,燃料电池汽车在干线运输、城际重载、冷链物流等场景已形成成熟商业模式,成为“十五五”期间主要增长驱动力 [4] - 应用领域从车端向多领域快速延伸:目前已投运燃料电池轨道机车约20列、船舶约6艘、叉车约500台、两轮车约10000辆,覆盖海陆空的多元氢能交通场景矩阵初步成型 [4] - 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效应增强:上游可再生能源制氢加速布局,截至8月底已建成运营可再生氢项目超过100个,产能达25.6万吨/年,其中交通领域应用占比18.8%,成为仅次于合成氨的第二大绿氢应用领域 [5] 面临挑战 - 供给端成本高企:跨区域氢能供给体系尚不完善,输氢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导致多数地区车用氢能终端售价仍在30元/公斤以上,缺乏成本竞争力 [6] - 应用端消纳能力不足:氢气作为能源属性的应用终端主要集中在车端,轨道交通、船舶、矿卡等大规模用氢场景缺乏政策支持,推广应用进度较慢 [6] - 产业端技术有待成熟:长距离储运、液氢、固态储氢等技术尚未成熟,氢能交通装备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与传统燃油或电动装备相比仍有待验证 [6]
十五五”氢能交通:从“示范破冰”到“规模启航
中国经济网· 2025-09-22 15:21
文章核心观点 - 氢能被定位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推动终端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 [1] - 中国氢能交通在“十四五”期间通过示范工程已完成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建设,预计“十五五”期间将在政策与市场合力驱动下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发展 [1] 基础与现状 - 政策支持体系完善:从国家“863”计划到2021年五部委联合开展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再到2022年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和2024年将氢能纳入能源体系的能源法,政策引导明确 [2] -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7月,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达到3万辆,较示范启动前增长3倍多 [3] - 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氢能产业链企业超过2000家,核心零部件企业超过300家,电堆等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从不到10%提升至超过85% [3] - 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加氢站数量从2020年不到120座增长到2025年超过560座,初步建成车用氢能供给体系 [3] 发展趋势 - 车辆应用向优势场景聚焦:在干线运输、城际重载、冷链物流等场景已形成成熟商业模式,成为“十五五”期间主要增长驱动力 [4] - 应用领域从车端向多领域快速延伸:已投运燃料电池轨道机车约20列、船舶约6艘、叉车约500台、两轮车约10000辆,覆盖海陆空的多元氢能交通场景矩阵初步成型 [4] - 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效应增强:上游可再生能源制氢加速布局,已建成运营可再生氢项目超过100个,产能达25.6万吨/年,其中交通领域应用占比18.8% [5] 面临挑战 - 成本竞争力不足:多数地区车用氢能终端售价仍在30元/kg以上,在用能成本方面不具备竞争力 [6] - 下游消纳能力不足:氢气作为能源属性的应用终端主要集中在车端,轨道交通、船舶等大规模用氢场景缺乏政策支持,推广应用进度较慢 [6] - 关键技术尚不成熟:长距离储运、液氢、固态储氢等技术尚未成熟,氢能交通装备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有待验证 [6] 政策建议 - 强化顶层统筹:建议国家层面运用部际协调机制,统筹规划清洁低碳氢供给、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和终端应用等关键环节 [7] - 聚焦优势区域打造示范标杆:建议延续财政资金支持并扩大范围,优先选择条件好的地区开展示范,打造氢能高速公路、氢能航道等综合示范线 [8] - 创新支持方式:对于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议纳入地方专项债支持范围,针对企业研发投入大等问题建议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方式给予支持 [8]
宝马押注氢能交通,2028年推出首款量产车
财富FORTUNE· 2025-07-31 21:05
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现状 - 2024年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登记量仅12,866辆,远低于纯电动汽车的1,080万辆 [1] - 宝马计划2028年量产首款氢燃料电池汽车,目前正在小批量试产基于X5的iX5 Hydrogen车型 [1] - 丰田凭借Mirai持续领跑销量,现代、本田等厂商也推出过氢能车型 [1] 氢能技术优势与挑战 - 氢能汽车兼具电动驾驶优势(加速快、零排放)和快速加氢(3-4分钟)特性 [2] - 氢能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英国加氢站从2019年15座缩减至2025年4座,而同期充电点达39,733个 [2] - 德国加氢网络相对完善,但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完全缺失加氢站 [2] 基础设施经济性分析 - 单座加氢站建设成本高达150-400万美元,远高于充电桩(商用5万美元/家用1,000美元) [4][5] - 英国HyHAUL项目计划优先布局长途商用运输,初期仅需30辆卡车即可启动三座加氢站 [5] - 消费者普及需1,300座加氢站(半小时车程覆盖),目前存在"鸡与蛋"困境 [6] 厂商战略与市场前景 - 丰田坚持提供技术选择,巴黎已通过1,000辆氢能出租车建成6座加氢站 [7] - 宝马未公布2028年量产车型细节,但目标定价与纯电动车持平 [10] - 行业需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调查显示消费者对氢能接受度高于实际销量 [12] 互补性与资源优化 - 氢能与纯电动互补:德国模型显示90%电动车+10%氢能车可节省400亿美元基础设施成本 [4] - 氢能可缓解电池原材料短缺问题,并解决寒冷天气续航、拖挂等纯电动痛点 [4]
全国首个工业级全海水漂浮光伏项目落地
搜狐财经· 2025-07-02 18:45
项目概况 - 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行,是我国首个在全海水条件下实现工业化运营的漂浮式光伏电站[1] - 项目与桩基式水面光伏电站协同互补,构建中国石化目前规模最大的水面光伏发电体系,年发电量1670万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1.4万吨,相当于75万棵树木的碳汇效应[1] - 项目选址青岛炼化氢能"产研加"示范园核心区域,总占地6万平方米,装机容量7.5兆瓦[1] 技术创新 - 采用浮动支架设计,光伏组件可随海潮升降,板面距水面高度缩减至传统结构的十分之一,提升抗风抗浪能力[1] - 通过海水自然冷却效应将整体发电效率提高5%至8%[1] - 攻克海水腐蚀、生物附着和潮位变化等挑战,形成三项关键创新成果:防盐雾腐蚀模块化浮体、应对13级风力的智能锚固系统(建设成本节约10%)、高效运维设计[3] 战略布局 - 项目补齐"绿电制氢"产业链条,构建"清洁电力+绿色氢能"协同发展能源新模式[2] - 青岛炼化后续将扩建23兆瓦级漂浮式光伏电站[2] - 中国石化2024年新能源替代量折合标准煤超580万吨[2] 新能源发展 - 启动"万站沐光"计划,目标2027年建成光伏站点1万座[4] - 地热供暖面积1.2亿平方米,全国首位[4] - 已建成投运加氢站144座,全球最多[4] - 万吨级光伏绿氢项目正式投产[4]
未泰铂业全球市场执行总裁:建设可盈利的氢能生态系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7 18:44
公司战略与定位 - 未泰铂业由英美资源集团铂族金属板块分拆独立运营 新品牌于2023年6月登陆约翰内斯堡和伦敦证券交易所 [1] - 公司定位为全球化铂族金属全产业链企业 继承英美资源百年技术底蕴与资源优势 决策机制更灵活 战略更聚焦 [1] - 独立运营后100%专注铂族金属细分领域 改变过去需与铁矿石、铜等大宗商品业务竞争资源的局面 [1] 行业机遇与挑战 - 铂族金属作为氢能产业链核心材料 在燃料电池和电解水制氢领域应用广泛 受益于全球绿色能源转型加速 [1][2] - 面临铂金价格波动和地缘风险等挑战 需在氢能、清洁交通等新兴产业链中寻找突破口 [1] - 中国被视为最具潜力的氢能交通战略高地 因其全球最大的汽车保有量和消费量 [2] 中国市场布局 - 在上海设立本地团队 专注燃料电池、绿氢制取等场景的产业化机会 拓展与本地龙头企业合作 [2] - 观察到中国燃料电池产业链成熟度快速提升 加氢设备与储氢系统实现国产替代 评估采购中国方案推广至新兴市场 [2] - 指出中国氢能交通规模化落地的两大瓶颈:氢气储运成本压力及70MPa高压加氢站数量不足 缺乏标志性氢燃料乘用车型 [2] 全球发展战略 - 全球范围内布局氢能生态系统 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推动技术、资本、市场闭环 [3] - 以中国市场为战略支点 验证商业模式并积累经验 实现"中国落地、全球复制"路径 [2][3] - 强调建设"可盈利的氢能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认为中国氢能产业有潜力引领全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