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
搜索文档
全国GDP50强城市大洗牌:广州突破1.5万亿,宁波逆袭天津,大连增速约9%!
搜狐财经· 2025-10-16 01:46
全国GDP50强城市总体格局 - 上海、北京、深圳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前三,均突破1.8万亿元 [1] - 经济总量超过万亿元的城市达到12个,相比去年同期新增1个 [3] - 超过八成城市实现正增长,但增速分化明显,金华以17.29%的名义增长率领跑,榆林则出现0.55%的负增长 [1] 主要城市群与区域经济表现 -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依然主导中国经济格局 [3]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表现抢眼,重庆、成都两地增速均超过8%,显示出西部经济增长极的强势崛起 [3] - 宁波、青岛等沿海城市排名提升,而部分传统工业城市面临增长压力 [3] 重点城市经济表现分析 - 上海市以2.62万亿元的经济总量继续领跑,名义增长率为4.61% [3][4] - 北京市经济总量达到2.5万亿元,紧随上海之后 [3] - 深圳市经济总量为18322.26亿元,名义增长率为5.9% [5] - 广州市GDP突破1.5万亿元,排名第五 [8] 广州产业升级与增长动力 - 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5%,智能装备产业集群规模突破万亿元 [9] - 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3.8%,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9] - 南沙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8.7%,跨境电商进出口额保持全国第一,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2% [9] 宁波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 经济总量达8860.97亿元,名义增长率7.96%,排名升至第11位 [5][11] - 成功打造“港口+航运+贸易+金融”一体化发展生态,港口增值服务占比提升至35% [11] -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83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率达25.7% [11] 大连经济增长与产业优化 - 经济总量达4647亿元,名义增长率9.01%,在北方城市中名列前茅 [13] - 英特尔半导体项目二期投产,带动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形成 [13] - 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4000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3.5个百分点 [13] 城市竞争趋势与未来展望 - 城市竞争将围绕新质生产力展开,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 [15] - 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高的城市普遍表现出更强的增长韧性 [3] - 各大城市已开始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15]
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超30万亿元 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
证券日报· 2025-10-15 23:46
社会融资规模 - 2025年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8.7% [2] - 2025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42万亿元 [2] - 2025年9月当月新增社融3.53万亿元 [3] - 政府债券净融资11.46万亿元,同比多4.28万亿元,是社融增长的主要支撑 [2][3] - 企业债券净融资1.5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3168亿元,同比多1463亿元,直接融资拉动作用明显 [2][3] 信贷情况 - 2025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 [4] - 2025年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70.39万亿元,同比增长6.6% [4] - 2025年9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9万亿元 [5] - 住户贷款增加1.1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33万亿元 [4] - 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44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8.29万亿元 [4]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6.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5.02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 [4] 货币供应与利率 - 2025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 [7] - 2025年9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113.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M1-M2剪刀差明显收敛 [7] - 2025年9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5] - 2025年9月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5] 政策效果与行业展望 -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发力,降准降息等政策效果显现,贷款利率维持低位 [1][5] - 政府债券发行提速,用于支持"两重""两新"、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 [3] - 政策端对科创债、民企债的支持力度加大,叠加发债利率处于低位,企业发债融资增多 [3] - M1增速回升及剪刀差收敛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 [7] - 金融总量规模庞大,未来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主要通过利率路径,关注量价协同 [8]
专家:利率机制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进一步提升
新华财经· 2025-10-15 22:15
金融总量规模 - 截至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过430万亿元 [1] - M2余额超过330万亿元 [1] - 人民币存款余额超320万亿元 [1] - 贷款余额超过270万亿元 [1] - 金融总量规模已经很大 较好地满足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1] 利率水平与政策路径 - 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及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均约3.1% [1] - 企业贷款利率较去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1] - 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较去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1] - 贷款利率持续处于低位 表明信贷资源供给总体充裕 [1] - 未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主要通过利率路径实现 [1] 宏观经济与融资需求特征 - 宏观经济总体仍处于需求不足状态 [1] - 低通胀、低利率是当前基本特征 [1] - 私营部门对利率更加敏感 其融资行为伴随较高乘数效应 [1] - 私营部门融资往往对应最终实际需求 [1] - 需关注利率含义 把握量价协同及不同市场利率间协同 [1]
找准数实融合发展的关键
经济日报· 2025-10-15 06:16
文章核心观点 - 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适应我国产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1][2][3] 实体经济现状与重要性 -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 2024年我国GDP超130万亿元 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超49万亿元 占GDP比重近40% [2] -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居全球第一位 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居世界首位 全球70%以上的锂电池在我国生产 [2] - 以广大小微企业为代表的实体企业在创造岗位、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数字经济的角色与发展方向 -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全新经济形态 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 - 数字经济发展需要推动5G网络、先进计算、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加快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研发 [2] - 需推进制造业智能化 从供应链到生产线提速数实融合 并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参与国际合作 [2] 数实融合的关键路径 - 数实融合需推动二者互促互进 既要守护实体产业现有基础 也要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有效途径 [3] - 企业是实现数实融合发展的关键 需激发企业能动性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 [3] - 需增强对企业的资金扶持 探索设置专项扶持资金 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 减轻企业创新负担 [3]
书写“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时代新篇
人民日报· 2025-10-09 06:11
业务发展成效 - 普遍服务通过叠加便民服务和实现抵边自然村全部直接通邮,提升了服务的可及性、均衡性和稳定性 [1] - 快递物流业务通过推动时限提速、服务提质、靶向降本和市场拓展,竞争能力大幅提升 [1] - 邮储银行营收、利润总额、中间业务收入增幅均居国有大行前列,一级资本连续3年排名全球银行1000强第十二位 [1] 服务国家战略 - 公司通过推进一品一策等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县域商业流通和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全力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2] - 公司深化与制造业、商贸业融合,形成浙江雅戈尔仓配一体化和中国重汽厂边物流等服务模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2] - 公司在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重点领域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 [2] 改革与能力建设 - 邮储银行获得1300亿元国家注资,拓展了规模增长新空间 [2] - 公司成立无人机科技公司以布局低空物流新赛道,并深化寄递业务改革提升效率效益 [2] - 通过打破行政区划布局网络,京津冀寄递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2] 科技创新与应用 - 公司深入推进数字邮政建设,快递物流和金融等重点业务数字化应用全面发力 [3] - 无人车、无人供件、无人驿站和云柜模式加速规模化应用,推动生产作业向智能化、无人化转变 [3] - 以数智化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 [3]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将进一步推动普遍服务提质达标,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发挥主导和兜底作用 [4] - 公司将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国际物流体系,增强国际航空运力以服务制造业出海 [4] - 邮储银行将加快成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主力军和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商 [4] 网络与协同优势 - 公司将持续完善陆航一体、覆盖全国、通达全球的服务网络,以畅通循环 [5] - 公司将发挥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优势,打造四流解三难的惠农生态体系 [5] - 公司致力于加强农村全链条综合服务,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5] 合作与资源共享 - 公司强化与各国邮政的交流合作,推动多双边国际合作以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6] - 公司依托与各部委、各级政府及大型企业的良好合作,整合内外部资源提供综合便民服务 [6]
实体经济根基不断巩固
经济日报· 2025-10-06 06:01
实体经济与制造业发展 - 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1] - 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40.5万亿元 [1] - 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 [1]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涌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1] -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联动 [1] - 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智能制造 [1] 数字经济融合 -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2] - 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化系统加速推广应用,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 [2] - 加力推动产业融合、要素融合、设施融合,构建数字赋能实体经济的创新生态 [2] 企业生态与产业韧性 - 中小企业的发展数量、效益、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2] - 提升大企业竞争力,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2] - 发挥企业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增强经济活力和韧性 [2] 未来发展方向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 - 持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走深走实 [2] - 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增强中国经济在全球的稳健性 [2]
寻找“受尊敬”企业系列报道之三:金融护航实体经济,从“压舱石”到“新引擎”的标杆力量
经济观察网· 2025-10-04 13:24
评选活动与评估体系 - 2024-2025年度“寻找「受尊敬」企业”评选活动主题为“智创未来,向新而行” [1] - 评估体系从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员工薪酬、研发费用五个维度进行企业初步筛选 [1] - 上市公司总资产连续三年增长的企业为2260家,显示出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1] 总资产增长企业的行业分布 - 汽车/零部件行业有145家企业,占比6.42% [2] - 机械设备/通用设备行业有119家企业,占比5.72% [2] - 电子/半导体行业有81家企业,占比3.58% [2] - 医药生物/化学制药行业有66家企业,占比2.92% [2] - 公用事业/电力(核电)行业有55家企业,占比2.43% [2] - 电子/消费电子行业有52家企业,占比2.30% [2] - 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有41家企业,占比1.81% [2] - 基础化工/农化制品行业有33家企业,占比1.46% [2] - 建筑装饰/专业工程行业有20家企业,占比0.88% [2] - 食品饮料/白酒行业有11家企业,占比0.49% [2] - 银行/股份制银行有9家企业,占比0.40% [2] - 银行/国有大型银行有6家企业,占比0.27% [2] 总资产规模前十企业排名 - 工商银行以48.82万亿元总资产排名第一 [3][4] - 农业银行以43.24万亿元总资产排名第二 [3][7] - 建设银行以40.57万亿元总资产排名第三 [3][8] - 中国银行以35.06万亿元总资产排名第四 [3][9] - 邮储银行以17.08万亿元总资产排名第五 [3][10] - 交通银行以14.90万亿元总资产排名第六 [3][11] - 中国平安以12.96万亿元总资产排名第七 [3][12] - 招商银行以12.15万亿元总资产排名第八 [3][13] - 兴业银行以10.51万亿元总资产排名第九 [3][15] - 中信银行以9.53万亿元总资产排名第十 [3][16] 头部银行企业业务特色 - 工商银行是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之一,承担服务实体经济、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维护金融稳定的核心职能 [4] - 农业银行核心定位是服务“三农”与县域经济,资产规模中相当比例投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惠金融等领域 [7] - 建设银行围绕客户住房需求变化,全面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锚定金融强国目标 [8] - 中国银行充分发挥全球化优势和综合化特色,境外业务占比较高,是全球贸易融资、跨境结算、外汇交易等领域的重要机构 [9] - 邮储银行“点多面广”的特点使其成为普惠金融的主力军,资产中相当比例投向小额信贷、涉农贷款等金融长尾市场 [10] - 交通银行2024年末制造业中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增长11.93%和9.05% [11] - 招商银行2024年末资产总额较上年末增长10.19%,零售一直是其拳头业务,被称为“零售之王” [13][14] - 兴业银行是“同业之王”,加速向“绿色金融”转型,绿色信贷规模长期位居行业第一 [15] - 中信银行重点支持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领域具有优势 [16] 非银金融机构代表 - 中国平安是总资产位列前十的唯一一家非银机构,形成“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格局 [12] - 中国平安构建了“一个客户、多个账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模式,在综合金融协同效应、科技赋能深度、医疗养老生态布局等方面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12]
超燃!“十四五”时期,这些成就续写新传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1 17:07
科技创新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 [3] - 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 [3] - 邮储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超10万户,科技贷款余额突破9300亿元 [3] 民营经济 - “十四五”期间民营企业增加到5800多万户 [4]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92%以上 [6] - 邮储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2.64万亿元,占客户贷款总额比重居国有大行前列 [6] 基础设施与制造业 - 截至2024年末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 [7] - 5G基站达377万个,建成全球最大覆盖最广的网络基础设施 [7] - “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30万亿元 [7] - 邮储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8.53% [8] 农业与乡村振兴 - 2024年粮食年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 [9] - 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2.44万亿元,占客户贷款总额比重居国有大行前列 [10] 民生福祉 - “十四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 [11] - 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提高到64.6% [11] - 目前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已达95%以上 [12] - 邮储银行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开户超千万户,缴存规模较上年末增长28.85% [13]
信托业年度“责任答卷”:去年受托资产首超29.56万亿元,员工队伍回暖,16.68万亿元赋能实体
华夏时报· 2025-09-30 21:54
行业整体规模与转型 - 全行业受托管理信托资产规模达29.5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幅23.58% [3][4] - 行业从“规模恢复”迈入“价值提升”新阶段,信托业务三分类新规走向全面深化 [3] - 资金信托规模达22.25万亿元,同比增长28.02%,成为核心增长极 [4] 服务实体经济 - 信托业支持实体经济总规模达16.68万亿元,其中28.81%资金信托直接投向实体经济,46.17%通过资本市场间接支持 [4] - 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信托规模突破10.27万亿元,同比激增55.61%,成为行业转型核心引擎 [4] - 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资金支持1.12万亿元,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2.67万亿元,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2.14万亿元 [5] - 支持“科技创新”项目规模3376亿元,并探索资产证券化、知识产权服务信托等新模式 [5] 慈善信托发展 - 2024年新增慈善信托备案539单,同比增加85单,增长18.72% [6] - 新增慈善信托备案规模16.61亿元,同比增加3.84亿元,增长30.07%,累计备案规模达85.07亿元 [6] - 慈善信托关注领域更多元,财产形式更丰富,并与其他信托业务协同紧密 [6] - 绿色信托存续规模超3200亿元 [3] 人才队伍建设 - 截至2024年末,信托公司员工总数达17884人,较2023年增加321人,队伍结构呈现年轻化、专业化 [8][9] - 40岁及以下员工占比超六成,硕士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比逐年增长 [9] - 行业注重内部流动与外部引入相结合,通过设立科研平台、建立轮岗机制等方式提升人才资源整合效能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