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达峰碳中和
icon
搜索文档
(经济观察)从四中全会关键表述看中国经济动向
中国新闻网· 2025-10-23 21:26
长期发展目标 -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1] - 到2035年实现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 经济基本面判断 - 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1] 实体经济发展方向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1] - 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2] -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2] - "十五五"时期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 - 持续以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2] 内需与市场建设 -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2] - 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3] 宏观经济治理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3] - 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3] 对外开放与区域发展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4] -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4] -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4] 绿色低碳转型 -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5] - 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5] - 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5]
风电产业链企业频现高增长,业内普遍对长期发展有信心
华夏时报· 2025-10-23 21:13
风电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51.4 GW,同比增长98.9%,其中海上风电新增2.5 GW(同比增长200%),陆上风电新增48.9 GW(同比增长95.5%)[4] - 2025年上半年风机招标量达71.9 GW,同比增长8.77%,其中陆风招标66.9 GW(同比增长10.2%),海风招标5 GW(同比下降7.4%)[4] - 行业景气度上升受政策支持持续加码、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市场需求旺盛三方面因素驱动[7] 产业链公司业绩亮点 - 中材科技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3.69亿元,同比增长33.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1亿元,同比增长234.84%,主要受益于风电叶片销量增长及玻璃纤维产品涨价[2][3] - 康达新材前三季度净利润为8000万至900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核心驱动力为风电叶片用胶粘剂业务增长[2][4] - 中国巨石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39.04亿元,同比增长19.53%,归母净利润25.68亿元,同比增长67.51%,其玻纤产品中约20%到25%供应给风电行业[4] 短期与长期展望 - 多家公司对2026年行业景气度持谨慎态度,预计抢装潮后可能出现暂时回落,但不会出现断崖式下滑[5][6] - 《风能北京宣言2.0》提出“十五五”期间风电年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1.2亿千瓦(120 GW),其中海上风电年新增不低于1500万千瓦(15 GW),并设定2030年累计装机达13亿千瓦(1300 GW)、2035年累计装机不少于20亿千瓦(2000 GW)、2060年累计装机达50亿千瓦(5000 GW)的长期目标[6] - 长期看好逻辑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风电装机持续增长,产业链中具备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5][7]
“十五五”时期,中国将着重办好这些事
财联社· 2025-10-23 20:08
全会部署"十五五"时期重点任务——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 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据央视新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 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 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 ...
2025金融街论坛将设绿色金融平行论坛,同步发布行业白皮书
第一财经· 2025-10-23 19:49
论坛与白皮书发布 - 光大集团计划在2025年金融街论坛年会期间承办主题为“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平行论坛 [1] - 论坛期间将正式发布《绿色金融白皮书》 [1] - 《绿色金融白皮书》内容涵盖国际绿色金融理论、中国绿色金融政策、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及光大集团的创新实践 [1]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 公司持续探索创新产品,创设了碳足迹挂钩贷款、转型贷款等特色信贷产品 [1] - 公司创设了绿色科创优选债券指数产品 [1] - 公司积极开展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证券化业务,并发起设立绿色公益慈善信托 [1] 公司战略与优势 - 公司发挥“综合金融+绿色产业”的特色优势,努力推动绿色产融结合的创新实践 [1] - 公司通过产品创新和实践,致力于打造绿色投融资新生态 [1]
光大集团将承办2025金融街论坛“绿色金融”主题平行论坛
经济观察网· 2025-10-23 19:19
经济观察网在光大银行(601818)举办的"光启未来大道共赢"媒体见面会上,光大银行首席风险官兼光 大金融研究院院长马波表示,光大集团将在2025年金融街论坛年会期间承办主题为"以绿色金融高质量 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平行论坛,并正式发布《绿色金融白皮书》。 马波表示,在绿色金融领域,目前光大集团凭借"综合金融+环保实业"的战略定位及其独特优势,系统 构建了"1+4+1+N"的产融协同综合服务体系。该体系具体由集团统筹引领,银行、证券、保险、资管四 大金融板块协同实施,光大环境绿色生态提供支撑,以多元金融组合产品为抓手,系统打造集团绿色协 同工作体系。(记者刘颖) ...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国家能源局· 2025-10-23 18:34
政策方向与战略目标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1] -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1] - 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 [1] 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 - 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 [1]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1] -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1]
【招银研究|行业深度】储能行业之抽水蓄能——抽蓄步入战略发展期,关注下游中长期融资需求
招商银行研究· 2025-10-23 17:56
抽水蓄能行业战略发展机遇 - 新能源发电渗透率快速提升,电网对灵活性资源需求随之增加,截至2024年国内风电和光伏发电量占比已达18.5%,电网对灵活性资源需求处于第三阶段(VRE发电量占比13-24%)[8][9] - 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短期可通过火电灵活性改造等方式满足,中长期则需要不同类型的储能技术实现[11] - 抽水蓄能是当前技术成熟度最高、能够满足大容量长时应用场景和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最低的技术路线[3][12] - 根据规划目标,预计2030年抽蓄累计装机规模达120GW,相较2025年末的62GW翻一番,未来5年抽蓄新增装机CAGR在14%以上,长期市场空间在300GW以上[3][27][30] 抽水蓄能技术优势与应用场景 - 抽水蓄能技术成熟度高、技术风险最低,能量转换效率通常可达75%-80%,生命周期在50年左右甚至更长[12][19] - 抽水蓄能适用于大容量、长时间周期的储能场景,广泛应用于电网侧储能,帮助电网实现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16][17] - 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初始投资适中、运行维护成本低和储能效率高等方面[19] - 2024年国内抽水蓄能新增装机容量7.75GW,同比增长42.2%,累计装机规模58.69GW,占国内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的比重为42.4%[21] 抽水蓄能电价政策与经济性 - 两部制电价政策给抽蓄项目的经济性起到了兜底作用,容量电价按照项目40年经营周期和资本金内部IRR6.5%进行核定,用于回收项目固定成本[4][33] - 电量电价按照是否进入现货市场进行区分定价,用于回收项目可变成本,未来随着现货市场完善,电量电价收入占比有望提升[4][41] - 抽蓄项目的实际收益率主要与初始投资成本、融资成本、运维费用和电量电价收入相关,初始投资成本每变动2%,容量电价同步变动1到2个百分点[54][55] - 2024年核准的抽水蓄能电站平均单位千瓦的静态投资成本在5767元/千瓦,较2023年微降1.5%[44] 抽水蓄能产业链与竞争格局 - 抽水蓄能产业链包括了上游成套设备、中游EPC施工和下游投资运营环节,下游投资方在"十五五"期间中长期的融资需求超2700亿[5][62] - 国内存量在运抽水蓄能项目由国网和南网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截至2024年底,国网和南网控股的抽水蓄能电站累计装机规模达50.84GW,占全国比重高达87%[67][68] - 未来抽水蓄能下游投资运营环节或将形成"电网公司为主导,投资主体适度多元化"的格局[5][71] - 国家电网在抽蓄领域龙头地位稳固,截至2024年底其控股在运的抽水蓄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高达40.56GW,占全国累计装机规模比重超过7成[73] 国家电网抽水蓄能业务发展 - 国家电网将国网新源集团有限公司和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调整为"国网抽水蓄能事业部",提升为总部直属单位,进一步强化战略地位[73] - 国网新源于2024年7月完成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365亿元,预计可撬动项目投资超3000亿元[76]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国家电网已核准尚未投产的抽蓄项目合计装机规模为49.86GW,总投资规模超3120亿元[77][78]
2026年《中国能源报》火热征订中!
中国能源报· 2025-10-23 16:07
《中国能源报》的读者受众覆盖能源全产业链,是能源各细分领域广大从业者首选的行业 读物,大多数读者有保存收藏《中国能源报》的习惯。同时, 《中国能源报》 与能源业 内众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智库机构等建立了良好而深入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订阅 《中国能源报》,享受融媒体产品矩阵传播服务,将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官网/微博/微信入列中央网信办《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 发行热线:010-6536 9497 传 真:010-6536 9481 tt 订 国内邮发代号1-6 H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68 践行央媒使命 守望能源变革 能源行业权威舆论阵地 《中国能源报》创刊于2 0 0 9年6月1日,系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国内第一张覆盖能源全 产业链的主流产经类报纸,是《人民日报》在能源领域影响力的延伸和覆盖面的体现,官 方网站中国能源网(含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入列中央新闻网站。《中国能源报》历经十 余年行业深耕,已成为宣传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工作重要论述的权威阵地、全面展 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助力能源行业发展的媒体风向标、行业媒体融合创新 发展的先行者。 t 3 年正价 40 元/份 ...
标准引领 创新驱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09:53
"十四五"以来,自然资源标准化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国 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精神,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及专项标准体系,强化部局融合,加强关键急需标准供 给,推进标准应用,开展标准化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标准引领支撑作用,自然资源标准化工作形成新格 局、取得新成效。 建设高质量标准体系 绘就标准化发展新蓝图 为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自然资源部与市场监管总局等共18个部门联合印发《贯彻实 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扎实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恢复 与保护、新型基础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领域标准化工作任务落实。同时聚焦 服务自然资源业务工作,印发《自然资源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对标准化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系 统安排。 ——研究构建自然资源标准体系。围绕支撑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履行,印发《自然资源标准体 系》。按照资源属性及业务流程两条主线,创新性地建立了包括"自然资源综合管理、自然资源门类、 自然资源信息化和测绘技术"三大板块,标准体系涵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13个标准子体系、52个专业 门类。推进专项标准体系做深做 ...
21社论丨大力推进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3 07:22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与中国承诺 -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二氧化碳增长速度已增至三倍,浓度水平达到至少80万年来的最高值,地球正朝着升温3摄氏度的方向发展 [1] - 中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1] - 过去五年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 [1] 中国在气候治理与清洁能源领域的成就与目标 - 中国是全球最大清洁技术出口和投资国,推动风电、光伏成本大幅下降 [2] - 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包括: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以上 [2]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为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2]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与适应挑战 - 气候变化已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并不断向经济社会系统蔓延渗透,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次和强度预计将进一步增加 [3] - 最近10多年中国东部地区汛期多雨带明显地北移,今年7至8月呈现"北涝南旱"的降水格局 [3] - 中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的受灾面积高达1000多万公顷,气候变化可能扩大受灾面积 [3] “十五五”期间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重点 - 需提升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尤其是加快北方基础设施的适应型改造 [4] - 应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加强基础设施韧性建设,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提高应对特大干旱能力 [4][5] - 需强化农业应变减灾工作体系,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农业巨灾保险机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