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重组胶原蛋白
icon
搜索文档
巨子生物明星产品遭美妆博主质疑 可复美连夜公开回应
犀牛财经· 2025-05-28 14:44
产品成分争议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检测显示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肌御修护次抛精华实际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国家规定的非微量成分标注下限0.1% [2] - 检测未检出胶原蛋白关键结构氨基酸甘氨酸,质疑技术真实性与宣传合规性 [2] - 公司回应称内部多批次检测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符合《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要求 [5] - 公司委托第三方机构复检,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含量为0.27%-0.28%,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行业标准YY/T 1947-2025 [5] 检测方法分歧 - "大嘴博士"采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氨基酸定量法检测,但该方法未被现行行业标准收录 [5] - 公司指出对方未获得原料样本,无法验证检测方法科学性,结果不可信 [5] 标签合规性争议 - 根据《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非微量成分(≥0.1%)需单独标注 [5] - 公司称"可溶性胶原"在备案系统中排序第七,符合要求 [5] - 博主质疑实际含量0.0177%却未归入"微量成分",涉嫌虚假标注 [5] 市场影响 - 涉事产品"胶原棒"为公司销量最高单品,旗舰店单链接销量超100万单 [5] - 事件发生在"618"大促前夕,或引发退货潮及渠道商观望情绪 [5] - 截至5月26日,公司未对事件具体影响及第三方检测结果进展作出回应 [6]
各方都在等待巨子生物第三方检测报告之际,大嘴博士再曝质疑
经济观察网· 2025-05-28 12:43
5月27日晚间,美妆博主大嘴博士在其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再度发文(视频),质疑巨子生物检测报告中的检测方法和检测产品问题。 有机构研报称,尽管巨子生物迅速否认指控,但此类负面宣传仍可能影响消费者情绪,进而损害可复美在即将到来的618促销活动中的表现。618购物节向来 是美妆行业的销售旺季,众多品牌都会在这个时期加大营销投入,争取取得亮眼的销售成绩。可复美作为巨子生物的核心品牌,原本也对618寄予厚望。但 如今这场风波让可复美的618之路充满不确定性。若在618前夕,第三方检测结果仍未公布,消费者的观望情绪可能会持续加重,这无疑将对可复美的销售业 绩造成重大打击。 有意思的是,巨子生物内部检测5月24日开始,当天就出了结果,送往第三方检测已经过去三天了,结果却迟迟没能披露。无论是吃瓜的网友,还是美妆行 业人士,都在等第三方检测结果,也在等有关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后的一个权威答案。只有权威的检测结果和清晰的解释,才能让消费者重新建立对品牌的信 任,也才能让整个事件尘埃落定。而对于巨子生物而言,如何妥善应对此次危机,化解消费者的疑虑,将是其面临的重大挑战。 此外,"大嘴博士"质疑,巨子生物内部检测的产品是胶原棒2 ...
巨子生物20250527
2025-05-27 23:28
纪要涉及的公司 巨子生物,旗下主要品牌有可复美、可丽金,还有可预、可痕、可复平等[2][8]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重组胶原蛋白品类市场情况**:市场风口仍在延续,大单品增速保持高速增长,新品在渠道端反馈良好,表明市场需求持续旺盛[4] 2. **巨子生物举措及效果**:将胶原蛋白肽从 1.0 版本迭代至 2.0 版本,推出焦点霜和蜜修霜,新品渠道反馈好有望成新增长点;采取控制销售费用率措施,通过产品组合销售和老带新策略提高销售效率,预计有助于控制费用率增速并维持高速增长[2][5] 3. **巨子生物财务状况**:营收和利润高速增长,但销售费用率上升,计划通过增加产品组合销售和实施老带新策略控制销售费用率,预计 2025 年有效控制费用率增速[6][7] 4. **主要品牌定位**:可复美面向皮肤敏感肌、炎症肌肤人群,强调功效性和安全性;可丽金针对抗衰老人群,侧重抗皱保养需求;其他品牌形成多品牌矩阵,定位有差异[8] 5. **可复美品牌情况** - **核心优势及发展路径**:核心优势是功效性和安全性,功效体现在产品使用效果,安全性得益于械字号认证建立专业信任;正拓展产品线到祛痘、热损伤修复等细分领域[9] - **2025 年发展预期**:第一季度增速 40% - 50%,全年业绩预期区间 25% - 28%,预计全年表现略高于预期,整体业绩有望稳健增长[10] - **产品策略**:一是推出单品并卖好后扩展相关护肤流程和需求;二是针对不同需求场景推出多种形态产品[11] - **胶原棒市场表现**:占比约 30%且高速增长,新客占比接近 50%,拉新效率未下滑,业绩预估增速 20%,渠道运营数据显示可能达 50%,新客复购率 70% - 80%,半年期复购率约 40%,高于行业平均 30%[12] - **胶原棒价格提升原因**:2025 年 4 月从 1.0 升级到 2.0 版本,新增四型胶原蛋白,提高热损伤修复功能,稳定价格盘,终端到手价至少提高 10%,618 期间单支价格较去年双十一提高约 25%[13] - **市场竞争情况**:与丸美、珀莱雅等品牌竞争次抛精华形态胶原蛋白产品,面向不同人群和功效,不同品牌共同扩展市场规模[14][25] - **市场前景**:人体中多种类型胶原蛋白开始商业化应用,未来技术迭代会有新产品和应用出现,不同品牌精细化布局共同扩展市场[16] - **营销策略优势**:安全性和功效性强,从械字号转妆字号具备医美心智,通过医院等渠道进入市场,靠医生和专家形象宣传[17] - **新品面霜定位区别**:焦点面霜定位不清晰,面向皮肤亚健康人群,复购率受影响;臻玉秘修面霜定位明确,针对皮肤热损伤修复,需求大竞争少,适合高消费人群[18] 6. **可丽金品牌情况** - **重要变化**:2024 年第四季度组织架构调整,与可复美分开运营独立决策,目前增速较快,预计 2025 年增速良好[19] - **增长前景**:短期通过提升运营效率、梳理产品线实现增长;长期可能面临胶原技术在抗衰效果上的瓶颈,未来增长需观察[20] 7. **械字号产品和三类医疗器械审批进展**:二类械产品销售稳健,2025 年增速预计 15% - 20%;三类医疗器械审批进展缓慢,虽获胶原蛋白填充优先审批资质,但具体获批时间不确定[21] 8. **可复美线下直营店情况**:2024 年开始布局,已开设 20 家直营店、4 - 5 家品牌店和 15 家专柜,2025 年目标开设 40 家门店,若策略成功将成重要增长点,还尝试私域引流增强会员互动,有望提升线下市场表现[22][2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近期可复美产品成分含量争议对基本面影响有限,公司已迅速公关回应,消费者认可效果,长期不显著影响基本面[3][24] 2. 今年 618 活动因舆情事件对数据有短暂影响,目前无法提供完整数据,整体情况及后续处理需持续跟踪评估[26]
重组胶原检测不到?巨子生物又陷舆论风波,股价两日跌去10%
第一财经· 2025-05-27 18:40
舆论风波事件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质疑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精华产品中胶原蛋白真实添加量仅为0.0177%,低于规定的0.1%非微量添加标准 [1][2] - 可复美声明反驳指控,称多批次检测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 [1][3] - 事件导致巨子生物股价在5月26日开盘跌超8%,5月27日收盘下跌近7%,创近一个月新低 [1] 检测方法与标准争议 - 可复美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医药行业标准YY/T 1947-2025进行检测 [3][7] - 检测报告显示三批次产品胶原蛋白含量分别为0.27%、0.27%、0.28% [5] - 行业目前缺乏化妆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的统一标准 [7]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2%,归母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1% [8][9] - 核心品牌可复美2024年创收45.4亿元,同比增长62.9%,可丽金创收8.4亿元,同比增长36.3% [9] - 2024年销售及经销开支达20亿元,同比增长72.5%,研发支出1.07亿元,占收入比例1.9% [10] 行业背景与市场地位 -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2021年108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219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4.93% [8] - 巨子生物是中国重组胶原蛋白领域龙头企业,2019-2024年营收增长5倍多 [8] - 可复美"胶原棒"产品在2024年双十一蝉联天猫和抖音多个精华类目TOP1 [9]
明星单品胶原蛋白含量不足0.1%?巨子生物否认且下架涉事单品 公司营销开支是研发的19倍
新浪证券· 2025-05-27 16:55
行业竞争与舆论风波 - 华熙生物发布5500字长文点名10家券商研报为巨子生物站台,指责其通过对比研究贬低玻尿酸、抬高重组胶原蛋白的商业价值 [1] - 自媒体"大嘴博士研究所"检测报告显示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远低于行业标准0.1%下限,且缺失核心成分甘氨酸 [2] - 事件导致港股开盘后公司股价一度暴跌8%,涉事产品从官方电商渠道全面下架 [3][6] 公司技术争议与回应 - 巨子生物否认检测结果,称内部多批次检测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质疑对方采用的HPLC氨基酸定量法未获行业标准认可 [3] - "大嘴博士"反驳称HPLC方法能准确检测氨基酸总量,而公司采用的凯氏定氮法在复杂配方中存在科学局限性 [3] - 争议焦点在于是否利用虚假科学概念获取商业利益,公司长期被贴"重营销轻研发"标签 [1][7] 财务与业务结构 - 2024年销售及经销开支20.08亿元,研发开支仅1.06亿元,销售费用是研发的19倍 [1][7] - 皮肤护理产品贡献99.7%营收,其中可复美单品牌占比82%,可丽金占比15.2%,其余6品牌合计仅2.5% [5][6] - 2024年功能性护肤品收入43.02亿元(占比77.7%),医用敷料12.18亿元(22%),保健品及其他0.18亿元(0.3%) [6] 产品与品牌风险 - 可复美与可丽金两大品牌合计营收占比超90%,且近15年未培育出新爆款品牌 [5][7] - 涉事产品年销量超100万件,若引发集体诉讼或退货将冲击618大促业绩 [6] - 公司营收高度依赖单一产品线,抗风险能力较弱 [6][7]
消费舆警指数|巨子生物“配方含量造假质疑”背后,美妆成分检测成灰色地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7 13:45
巨子生物成分争议 - 核心品牌可复美次抛精华产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遭质疑,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胶原蛋白总含量为0.0177% [2] - 公司回应称多批次检测结果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并质疑博主检测方法未列入行业标准 [5] - 目前行业缺乏重组胶原蛋白成分检测的权威国家标准,导致争议持续 [6] 巴黎水水源污染事件 - 法国参议院调查报告显示巴黎水存在消费者欺诈行为,包括掩盖水源污染情况、放宽处理标准 [7] - 产品被曝光使用非法处理工艺,不符合"天然矿泉水"标准,且污染物包含大肠杆菌等有害细菌 [7] - 公司回应称所有产品安全可饮用,并强调致力于保护水资源 [10] 行业观察 - 消费品牌舆情事件既考验品牌建设有效性,也反映企业文化与运作机制特征 [1] - 化妆品行业成分安全与添加含量乱象频出,行业标准亟待完善 [6] - 高端品牌需重视供应链管理和内部监管,以维护品牌声誉 [11]
“可复美”一年卖出45亿元,重组胶原蛋白巨头巨子生物发长文释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6 23:29
核心争议 - 香港大学化学博士郝宇通过自媒体发布检测报告,指控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精华"涉嫌成分造假,检测显示重组胶原蛋白实际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标注下限0.1%,且关键成分甘氨酸未检出[2][3][4] - 郝宇团队采用高精度HPLC法并添加18个氨基酸内标校准,进行盲测和复测,结果一致显示胶原蛋白含量严重不足,质疑巨子生物使用的内部检测方法[5] - 巨子生物迅速回应称产品合规,已参考药典及行业标准检测多批次产品,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大于0.1%,与网传数据不符,并质疑郝宇检测方法未被行业标准收录[6] 产品技术质疑 - 可复美"胶原棒"中聚谷氨酸钠(0.1004%)和精氨酸(0.1579%)含量符合非微量标准但被排在重组胶原蛋白之后,涉嫌违反《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含量降序排列规则[3] - 巨子生物宣称的"Mini小分子型重组胶原蛋白"分子量仅217道尔顿,从生物化学角度看最多由两个氨基酸组成,无法形成稳定的胶原蛋白三股螺旋结构,与宣传的"功能性蛋白"存在本质差异[3] - 郝宇检测未检出甘氨酸,直接挑战巨子生物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真实性,因甘氨酸是胶原蛋白关键结构成分,占比高达三分之一[3] 公司回应与后续 - 巨子生物表示已委托多家权威第三方机构采用多种方法检测产品,承诺结果出炉后第一时间披露,同时透露已收集固定证据将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6][7] - 郝宇称巨子生物声明未完全回应其提出的三个问题,仅就检测结果做简单澄清,将准备更具体声明进一步探讨产品检测、技术及方法细节[7] - 公司方姓负责人表示已官方发声,目前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7] 行业背景与影响 - 可复美品牌2011年推出,号称国内首款获批二类械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2023年、2024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27.88亿元、45.42亿元,占公司总营收79%、82%[8] - 国内尚无统一的重组胶原蛋白检测方法和标准,不同机构采用ELISA法、LC-MS法、HPLC法等结果差异显著,标准缺失加剧品牌与消费者矛盾[9] - 此次争议暴露出重组胶原蛋白检测的行业性问题,本质是一场技术标准与商业利益的博弈[9]
测不到胶原?医美龙头被质疑造假风波发酵,今日股价一度重挫1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22:31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旗下明星产品可复美被质疑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不达标,引发品牌信誉和技术真实性危机 [1][7][9] - 行业缺乏统一检测标准导致争议持续发酵,可能冲击公司业绩和行业透明度 [12][15][17] -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期,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布局但面临技术和商业化挑战 [19][20][22] 胶原蛋白检测争议 - 第三方检测显示可复美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低于0.1%的法规备案下限,且未检出标志性氨基酸甘氨酸 [9] - 巨子生物回应称多批次检测含量均超0.1%,质疑检测方法不符合行业标准 [11] - 争议核心在于国内缺乏统一的成品检测标准,不同方法结果差异显著 [12] 市场影响 - 巨子生物股价5月26日下跌4.04%,市值788.19亿港元,相关企业股价均受波及 [4] - 可复美1.0版本产品已从主要电商平台下架,2.0版本上线后销售超10万单 [16] - 争议可能影响"618"大促销售,引发退货潮和渠道商观望情绪 [15] 公司业绩 - 2022-2024年巨子生物营收从23.75亿元增至55.39亿元,净利润从10亿元增至20.62亿元 [16] - 可复美2023-2024年销售收入分别为27.88亿元和45.42亿元,占总营收79%和82% [16] - 被质疑的"胶原棒"产品3年销售超5.15亿支,服务111.25万消费者 [16] 行业现状 - 2022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192.4亿元,预计2025年达585.7亿元,2030年2193.8亿元 [20] - 锦波生物2024年营收14.43亿元(同比+84.92%),净利润7.32亿元(同比+144.27%),毛利率92.02% [20] - 丸美生物2024年营收29.7亿元(同比+33.44%),净利润3.42亿元(同比+31.69%),胶原蛋白产品GMV增长96% [21][22] 技术发展 - 巨子生物2006年实现重组胶原蛋白吨级生产突破,目前拥有IV型胶原蛋白专利 [19][17] - 锦波生物实现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规模化生产,覆盖4000家医疗机构 [20] - 丸美生物进入重组胶原蛋白2.0时代,实现纤维结构和羧基化程度与人体相同 [21]
巨子生物因可复美配方起争议,两大核心问题待解
新浪财经· 2025-05-26 21:56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因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争议陷入舆论风波 博主质疑其核心产品胶原棒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177% 远低于宣传的0.1%以上 [1][4] - 巨子生物回应称指控不实 公布自检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高于0.1% 并质疑对方检测方法未经完整验证 [1][5] - 争议背后是化妆品行业缺乏重组胶原蛋白的法定检测标准 导致各方对检测方法和成分定义存在分歧 [3][6] 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争议 - 博主通过HPLC检测发现胶原棒氨基酸总含量仅0.0177% 推算重组胶原蛋白含量远低于0.1% 与成分标注不符 [4] - 巨子生物依据医药行业标准YY/T 1947-2025检测 结果显示含量高于0.1% 并指出产品中可溶性胶原排序第七位 添加量大于0.1% [5][6] - 专家指出争议源于化妆品行业尚未建立重组胶原蛋白法定检测标准 不同检测方法需进行方法学验证 [6][7] 重组胶原蛋白定义争议 - 博主质疑产品中未检出胶原蛋白核心氨基酸甘氨酸 认为不能称为重组胶原蛋白 [9][10] - 巨子生物回应称检测方法需验证 并称产品中含有217道尔顿的胶原三肽及其他胶原肽 [9][11] - 博主反驳称217道尔顿更符合二肽特征 且未检出甘氨酸排除了三肽可能性 核心仍是含量极低问题 [11][12] 行业标准缺失问题 - 化妆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尚无行业及国家标准 导致检测方法、成分定义和标签合规性存在争议空间 [3][6] - 国家药监局已启动相关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巨子生物表示参与其中 [9] - 专家指出原料形态与标注方式理解落差可能导致混淆 如溶液添加量与干重含量差异 [7]
“测不到胶原”风波发酵:巨子生物陷信任危机,重组胶原蛋白市场震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20:09
巨子生物舆论风波 - 巨子生物旗下明星产品可复美被检测报告质疑"重组胶原蛋白测不到胶原",引发品牌信誉和技术真实性争议 [1] - 检测报告指出可复美产品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低于0.1%法规下限,且未检出标志性氨基酸甘氨酸 [3] - 公司声明产品通过药监备案,胶原蛋白含量超0.1%,质疑自媒体检测方法未纳入行业标准 [3][4] - 争议焦点在于行业缺乏统一检测标准,不同机构结果差异大,国家药监局已启动相关行业标准制定 [5] 市场反应与业绩影响 - 舆论风波导致巨子生物股价下跌4.04%,总市值788.19亿港元,同行企业股价也普遍下跌 [2] - 可复美1.0版本产品已从主要电商平台下架,2.0版本上线后销售超10万单 [7] - 可复美产品3年销售超5.15亿支,2024年销售收入45.42亿元占总营收82% [6][7] - 2022-2024年公司营收从23.75亿元增至55.39亿元,净利润从10亿元增至20.62亿元 [7]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现状 - 2022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192.4亿元,预计2025年达585.7亿元,2030年达2193.8亿元 [10] - 行业头部企业包括巨子生物、锦波生物等,锦波生物2024年营收14.43亿元同比增长84.92% [10][11] - 多家企业布局重组胶原蛋白:锦波生物获批三类医疗器械,丸美生物进入2.0时代,福瑞达聚焦医美赛道 [10][11][12] - 行业面临技术争议、标准缺失和商业竞争等挑战,亟待建立科学检测体系和透明监管框架 [8][12] 企业技术布局 - 巨子生物2006年实现重组胶原蛋白吨级突破,可复美2.0版本新增专利重组IV型胶原蛋白 [9][7] - 锦波生物实现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规模化生产,覆盖4000家医疗机构 [10][11] - 丸美生物开发出具备纤维结构和羧基化程度相同的2.0版重组胶原蛋白 [11] - 福瑞达通过技术创新和医美合作推动胶原蛋白产品增长,双11销售突破2000万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