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转型
搜索文档
关键矿物短缺或成全球气候行动新挑战!
搜狐财经· 2025-08-12 19:11
研究核心观点 - 关键矿产资源约束可能颠覆能源转型预期 若忽视矿产约束 中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至2060年或下降超50% 影响《巴黎协定》1.5°C温控目标[1] - 研究首次系统量化关键矿物短缺对全球气候战略的影响 表明低碳转型需应对资源供给的物理限制[6] - 碳中和不仅是能源革命 更是资源管理革命 将矿产约束纳入气候模型是完成温控目标的重要一环[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研究团队整合了AIM/CGE、IMAGE等5种国际权威综合评估模型提出的能源转型路径 构建了首个耦合矿产约束的路径评估框架[4] - 该框架将资源勘探、回收技术、贸易风险等变量纳入气候情景分析 揭示了传统模型忽视的"资源-气候"联动效应[4] - 研究量化了17种能源技术对40种关键矿物的需求及短缺风险 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减缓路径[5] 研究发现与风险 - 在中等技术进步情景下 至2100年所有557条减缓路径均将面临矿物短缺问题 部分路径的短缺种类可能多达12种 涉及铟、铱、锡、锂、银等战略资源[5] - 矿物短缺分布呈现显著地域性 中东、非洲及南亚地区可能面临多达24种矿物的供应缺口 直接影响太阳能、风能、核能及储能电池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5] - 锂和钴短缺可能延缓交通领域电气化进程 碲、镓等稀有金属供应不足可能制约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扩张[5] 应对策略与建议 - 建议全球国家间开展更密切的贸易合作 提升回收效率 积极开发替代材料 并推动相较于风、光发电更为多元的低碳技术组合[5] - 需构建"技术-政策-市场"联动机制以平衡减排目标与资源安全 单一措施可能引发新问题 例如磷酸铁锂电池虽缓解钴短缺却增加对磷、铁等资源的压力[5] - 呼吁政策制定者大力发展第四代核能、强化关键矿产储备、构建韧性供应链 以技术创新对冲资源瓶颈[6]
加力突破 提档进阶丨水发绿能中船“蓝帆工程”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容量突破100MW
齐鲁晚报· 2025-08-12 17:41
项目进展 - 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1.6167MW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逆变器成功合闸 清洁电力平稳汇入电网 [1] - 中船"蓝帆工程"分布式光伏项目累计并网容量突破100MW [3] 项目细节 - 大连船用柴油机光伏项目位于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 总装机容量达1.6167MW [3] - 项目为公司提供稳定清洁电力支持 显著降低生产碳排放和能源成本 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3] 团队执行 - 水发绿能团队从前期厂房结构勘测 光照数据建模到定制化光伏方案设计全程参与 [3] - 团队应对复杂天气影响 协调多方并网流程 以毫米级精细标准把控工程质量 以倒计时紧迫感推进项目落地 [3]
钢铁行业巧用衍生品避险
期货日报· 2025-08-12 07:29
钢铁行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 行业正从低效同质化竞争转向高质量发展,经营哲学发生深刻转变,期货、期权等衍生品成为核心业务流程中的"战略基础设施" [1] - 本轮下行周期主要由需求下滑引发,产能过剩程度较2015年改善明显:2015年粗钢产能利用率66.99%,2025年上半年维持在80%附近 [1] - 供给侧改革推动环保和能耗标准提升,落后产能占比显著下降,使得本轮"反内卷"(去产能)难度高于上一轮 [1] - 竞争焦点转向技术制高点,特种钢材研发竞赛白热化,例如氢冶金技术可将吨钢碳排放从2吨降至0.5吨 [1] - 钢厂通过自律控产(如陕晋川甘区域共识)、技术升级、产品差异化(布局新能源、钢结构建筑市场)三方面协同发力 [1] 黑色产业链生存革命 - 行业基因重构,企业需将"波动率管理"融入组织DNA,金融工具与技术创新成为穿透周期的关键 [2] - 华北某钢厂将期货价格曲线与生产调度实时联动,套保算法动态优化风险敞口,从关注高炉温度转向波动率指标 [2] - 贸易商转型为"现代供应链服务商",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如定制加工、配送),2024年6-7月螺纹钢盘面升水150元/吨时通过期货套保锁定利润 [2] - 累计期权等场外衍生品广泛应用,平衡短期利润与长期竞争力 [2] 金融衍生品的战略地位 - 衍生品从辅助工具升维为企业抵御周期波动的"战略基础设施",结合"服务之矛"与"风控之盾"的企业将成为破局者 [3]
泰达股份: 关于接受关联方为公司发行债券提供无偿担保的关联交易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8-11 20:12
关联交易概述 - 公司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人民币20亿元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 期限不超过10年 用于优化债务期限结构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1] - 关联方渤海国资提供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公司无需支付担保费、手续费或其他对价 [1] - 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因渤海国资为公司控股股东的间接控股子公司 [1] 董事会表决与审批情况 - 董事会以5票同意、0票反对、0票弃权通过议案 关联董事回避表决 独立董事一致同意 [2] - 根据深交所规则豁免提交股东会审议 无需经过重大资产重组审批程序 [2] 关联方基本情况 - 渤海国资成立于2008年5月 实际控制人为天津市国资委 注册资本118.62亿元 [3] - 截至2024年底总资产2058.42亿元 净资产967.24亿元 2024年营业收入557.20亿元 净利润15.70亿元 [5] - 主营业务涵盖食品、医药生产及流通和公共事业 [3] 担保协议主要内容 - 担保范围包括债券本金、利息、违约金及实现债权的费用 [6] - 保证期间为债券存续期及到期后2年 协议经双方签署后生效 [6] - 担保以最终签署协议为准 若与担保函不一致则以协议为准 [6] 交易目的与影响 - 无偿担保有助于提高债券发行成功率并降低发行成本 [6] - 不会对公司经营及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不损害股东利益 [6] 历史关联交易情况 - 2025年与渤海国资累计关联交易金额为1624.02万元 未达信息披露标准 [7] 独立董事意见 - 独立董事专门会议审议通过 认为担保有利于公司发展且符合股东利益 [8] - 同意将议案提交董事会审议 [8]
泰达股份:拟发20亿债券,关联方无偿提供担保
新浪财经· 2025-08-11 20:04
债券发行与担保安排 - 天津泰达资源循环集团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20亿元、期限不超过10年的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 [1] - 关联方天津渤海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将提供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且公司无需支付费用 [1] - 此次担保有助于提高债券发行成功率并降低成本 不会对公司经营及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1] 关联交易情况 - 2025年初至今公司与该关联人累计关联交易金额为1624.02万元 未达到披露标准 [1] - 深交所已豁免该议案提交股东会审议的程序要求 [1] 公司治理动态 - 董事会已审议通过接受关联方无偿担保的议案 担保方为控股股东间接控股子公司 [1] - 债券类型明确为低碳转型挂钩品种 显示公司聚焦可持续发展领域 [1]
电力“狂飙”里感受发展热度
中国能源网· 2025-08-11 14:36
刚刚结束的"酷暑"7月,全国电力负荷四次刷新纪录,最高达15.08亿千瓦,较去年夏季 峰值显著提升。这不断上翘的曲线,不仅是高温炙烤下的民生需求写照,更是中国经济社会 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透过这条曲线,我们既能感知民生温度,更能洞察发展脉动,读懂中 国在能源保供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深刻实践。 电力负荷的攀升,是自然因素与经济活力的共振。今年入夏早、高温极端,18个省份日 最高气温突破历史同期极值,直接推高居民制冷用电,7月上半月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 增长8.2%。但将负荷增长简单归因于"天热",显然失之偏颇。在"两重""两新"政策推动下, 制造业投资回升、国内需求扩大,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成为拉动用电增长的核心引擎。6 月份,汽车制造业用电量增长11.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3%,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 8.6%,均大幅跑赢制造业平均增速;互联网数据服务业用电激增44.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 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7.4%,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业增长13.0%……这些数据清晰表明,用 电负荷的攀升,本质上是产业升级的"电力叙事",是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有力印证。 负荷曲线的区域分化,折射出发展不平衡中的协 ...
科技酿造新生态 ESG重塑白酒企业价值图谱
中国证券报· 2025-08-11 05:17
行业ESG评级与绿色转型 - 贵州茅台在MSCI ESG评级中获A级,为国内白酒行业唯一获此评级的企业,其余酒企评级分布在BBB至CCC级之间[1][2] - 环境议题成为白酒行业ESG实践核心,水、能、碳、包材管理是绿色转型关键环节,头部企业环境维度评分升幅最大[2][3] - 贵州茅台设定碳减排目标:2025年单位工业产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20%,2030年前碳达峰,单位工业产值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60%[3] 企业低碳实践与目标 - 贵州茅台制定"1239"双碳行动方案,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每瓶茅台酒全产业链碳排放和水消耗分别降低超20%和30%[3] - 五粮液计划2030年前酿酒车间绿电使用占比升至100%,冷却水回收利用率超90%[3] - 水井坊首次披露温室气体范围三数据,老白干酒等部分企业未披露碳排放信息,行业环境信息披露完整性参差不齐[4] 科技研发投入与战略转型 - 五粮液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的科技创新公司,聚焦发酵技术研发与科技中介服务[6] - 贵州茅台出资4.9亿元参与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的科技研究院,研究方向涵盖生物技术、环保监测及水污染防治[6] - 茅台提出生物科技"五点共识",包括碳中和探索、天然产物挖掘及功能性食品拓展,明确"一个基础、三条赛道"发展方向[7] ESG驱动的产业价值重构 - 国际烈酒品牌帝亚吉欧等MSCI ESG评级达A级以上,中国白酒企业需提升环境信息披露透明度及全生命周期责任管理[8] - 头部企业战略从产能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通过数字化、生物技术跨界融合构建ESG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9] - 行业增长逻辑从商务消费红利转向科技创新,领军企业通过专业化研发平台孵化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8][9]
科技酿造新生态ESG重塑白酒企业价值图谱
中国证券报· 2025-08-11 05:05
ESG评级与行业地位 - 贵州茅台在MSCI ESG评级中获A级,是中国白酒行业唯一获此评级的企业 [1] - 其他白酒企业ESG评级依次为水井坊BBB级,泸州老窖、洋河股份、山西汾酒BB级,五粮液等为B级,部分企业为CCC级 [1] - 贵州茅台的水资源管理、产品碳足迹、包装材料与废弃物等环境议题在全球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 [3] 环境议题与绿色转型 - 白酒行业将水、能、碳、包材作为绿色转型关键环节,环境维度评分升幅最大 [2] - 贵州茅台设定2025年单位工业产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20%,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 - 贵州茅台承诺2030年单位工业产值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60%,全产业链碳排放、水消耗分别降低超20%、超30% [2] - 五粮液目标2030年前酿酒车间绿电使用占比升至100%,冷却水回收利用率超90% [3] - 水井坊首次披露温室气体范围三数据,并公布碳减排目标 [3] 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 - 五粮液成立科技创新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聚焦发酵技术研发等领域 [4] - 贵州茅台出资4.9亿元成立科技研究院,经营范围涵盖生物技术、环保监测等 [4] - 茅台提出生物科技"五点共识",包括围绕碳中和探索二氧化碳产业化利用 [5] - 茅台确定生物科技发展方向:使能技术、碳中和、天然产物等三条赛道 [5] 行业趋势与战略转型 - 白酒行业从产能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头部企业强化研发投入以应对市场竞争 [6] - 行业增长动能从商务消费红利转向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7] - 领军酒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革新及跨界融合前沿科技,实现ESG导向的转型 [7] 信息披露与行业差异 - 头部白酒企业在环境议题实践与披露上形成推力,但信息披露完整性参差不齐 [3] - 部分企业如老白干酒、天佑德酒仅披露污染物排放信息,未涉及碳排放 [3] - 金徽酒、伊力特等企业未完整披露ESG相关数据或报告 [3]
从乡村到园区,降碳“文章”这样写——浙江推进低碳转型发展见闻
新华网· 2025-08-09 18:09
乡村绿色低碳转型 - 梅林村打造村级光储充一体化系统,融合258千瓦分布式屋顶光伏,年发电量超16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4吨 [2] - 渔光互补项目整合80余亩池塘与30余亩土地,实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超11万元 [2] - 村民安装光伏面板,多余电力自动卖给电网获得"阳光收益",已有几十户村民参与 [2] - 径山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6%,发挥竹园、茶园的碳汇作用,茶叶生产通过管理土地污染、禁止高污染农药等措施打造"碳标签"径山茶 [4] 低碳生活场景创新 - 径山村推广"以竹代塑"低碳民宿,采用竹制日用品替代塑料制品,村民通过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4] - 打造光伏公交站等绿色设施和数字茶园等生产业态,通过数字驾驶舱实时管控双碳数据和能效指标 [4] 工业园区低碳转型 - 茧SPACE产业园启动零碳示范园项目,布局分布式光伏电站、光储充一体微电网系统,绿色能源占比达63.2% [6] - 园区每年节电收益约10万元、发电收益约158万元,预计6年收回成本,光伏可持续发电 [6] - 企业为萧山国际机场、之江实验室园区、良渚遗址公园等提供用能方案,助力清洁能源服务绿色发展 [6]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陆海生金!浙东沿海绘就“青蓝交织”生态画卷
新华社· 2025-08-09 09:00
海洋塑料垃圾回收与再利用 - 海洋废弃塑料垃圾经过加工处理可制成丝巾、背包、运动鞋等生活用品 [1] - 浙江台州涌现专门从事海洋塑料垃圾回收处理的企业如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 [1] - 海洋塑料废弃物通过"蓝色循环"路径实现从污染物到再生资源的转化渔民通过收集废弃物获得收入企业通过高价值加工实现盈利 [1][3] 海洋清洁能源开发 - 浙江舟山秀山岛的LHD海洋潮流能发电工程利用潮汐动能发电已持续稳定运行超过8年 [4][5] - 该工程累计上网电量超783万千瓦时等效减少使用3132吨标准煤减排7811吨二氧化碳 [5] - 海洋能资源开发依赖科技突破如高效涡轮设计、海洋防腐等核心技术 [5] 港口绿色智慧化转型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实现"远控桥吊+自动化龙门吊+无人驾驶集卡"的自动化作业集群 [6] - 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覆盖率100%集卡电动化率达53%大型装卸设备清洁能源比例达88% [8] - 梅山港区建成省内首个低碳码头示范工程累计完成绿电发电量超2600万千瓦时绿电消纳超1550万千瓦时 [8] 海洋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 浙江通过"蓝色循环"、潮流能发电、港口绿色化等措施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 [1][4][8] - 科技在海洋资源开发、废弃物处理、港口转型中发挥核心作用 [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