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产化替代
icon
搜索文档
德明利eSSD亮相2025阿里云栖大会,谋局AI存储新赛道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9-30 11:31
AI基础设施发展趋势 - 2025年阿里云栖大会展示磐久128超节点AI服务器和德明利企业级存储解决方案,体现AI算力与存力协同发展[1] - 全球科技巨头加大AI基础设施投入:阿里巴巴未来三年投资超3800亿元,Meta计划2025年投入600-650亿美元,亚马逊AWS计划投入1000亿美元,谷歌2025年资本开支增至850亿美元[4] - 2025年全球AI服务器市场规模预计达2980亿美元,占服务器市场超70%[4] 企业级SSD市场机遇 - 麦肯锡预测eSSD市场总量以每年35%速度增长,从2024年181 EB增长至2030年1078 EB[3] - 2030年超过50%的eSSD需求将由AI驱动,训练和推理场景对高带宽、低延迟存储需求迫切[5] - 2024年中国eSSD市场规模达62.5亿美元,同比增长187.9%,预计2029年突破91亿美元,其中国际厂商仍占65%以上市场份额[11] 技术转型与替代需求 - HDD在AI时代局限性凸显,供应紧张导致交货周期拉长和价格上涨,西部数据已明确提价[4] - eSSD凭借高带宽、低延迟和高可靠性优势,逐步成为AI数据中心和云计算更优选择[4] - 企业级SSD技术要求严苛:需保证稳态性能和一致性,支持1-3次/天全盘写入,7*24小时稳定运行,可靠性指标比消费级高2-3个数量级[12] 德明利战略布局 - 2023年起全面布局eSSD业务,在深圳、杭州、成都、北京、长沙设立五大研发中心,2024年推出SATA SSD、PCIe 5.0 SSD等eSSD综合解决方案[10] - 采取全链条定制化策略,成功进入头部云厂商供应链,为阿里云定制生产企业级SSD[1][11] - 配备行业领先研发实验室,构建"硬件+技术+服务"一体化支持体系,具备硬件设计、固件定制、产品测试及批量交付全流程能力[18] 产品创新方向 - PCIe 5.0 SSD透明压缩数据盘通过芯片硬件压缩+固件算法优化实现实时数据压缩,适用于高负载数据库场景[14] - PCIe 5.0 QLC SSD结合高密度QLC闪存实现成本效益与性能平衡,满足AI场景大容量需求[16] - 聚焦更高性能和深度定制两大方向,布局QLC闪存、存算一体等前沿技术,提高数据中心数据吞吐量[21] 产业链协同发展 - 国内在主控芯片、闪存颗粒和固件技术上积累深厚,逐步打破海外垄断,本土SSD主控芯片设计能力显著提升[18] - 深化与本土晶圆厂、头部互联网企业和云服务商合作,构建稳定自主可控供应链体系,降低地缘风险[19] - 国内存储产业链协同发展为德明利企业级存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增强整体生态韧性[18][19]
四季度企业级存储价格有望进一步上涨,芯片ETF龙头(159801)盘中最高涨近3%,规模创近1年新高
新浪财经· 2025-09-30 10:56
板块市场表现 - 2025年9月30日早盘A股存储芯片板块持续冲高,江波龙涨超18%,聚辰股份、佰维存储均涨超10%,德明利、诚邦股份等多股涨停 [1] - 截至2025年9月30日10:12,国证半导体芯片指数强势上涨2.11%,芯片ETF龙头(159801)上涨2.28% [2] - 芯片ETF龙头前十大权重股中,兆易创新上涨8.96%,北京君正上涨6.10%,澜起科技上涨4.68%,紫光国微、中芯国际等跟涨 [2] 行业周期与价格趋势 - 存储芯片市场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DRAM与NAND Flash价格持续攀升 [1] - 继三星、SK海力士逐步减产DDR4转向DDR5和HBM后,美光、闪迪等厂商相继提价 [1] - 头部原厂产能向HBM、LPDDR5等高附加值产品倾斜,四季度企业级存储价格有望进一步上涨 [1] 公司动态与技术进展 - 中微公司近期推出六款覆盖等离子体刻蚀、原子层沉积及外延工艺的新设备,其中12英寸ALD产品可满足先进逻辑与存储器件金属栅需求 [2] - 中微公司的外延设备具备成熟至先进节点的广泛兼容性,标志着公司正加速向高端半导体设备平台型企业转型 [2] - 阿里云自研磐久128超节点AI服务器采用开放架构,支持多厂商AI芯片接入,为国产芯片提供关键桥梁 [1] 资金与产品规模 - 芯片ETF龙头最新规模达47.07亿元,创近1年新高 [2] - 芯片ETF龙头近5个交易日内有4日资金净流入,合计"吸金"1.73亿元 [2] - 芯片ETF龙头(159801)紧密跟踪国证半导体芯片指数,为反映沪深北交易所芯片产业相关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 [3]
寒武纪适配DeepSeek最新模型,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连续9日“吸金”
新浪财经· 2025-09-30 10:47
文章核心观点 - A股科创半导体板块表现强劲,科创半导体ETF连续9日资金大幅加仓,累计吸金超17亿元 [1] - DeepSeek-V3.2-Exp大模型发布并实现国产芯片“Day 0适配”,软硬协同设计有望大幅降低AI算力成本,加速国内AI产业发展 [3] - 全球及中国算力需求高速增长,2023-2030年全球算力规模复合增速预计达50%,2023-2028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复合增速预计为46.2% [4] - 半导体上游设备材料国产化替代逻辑强劲,全球和中国晶圆厂设备支出持续攀升,预计到2027年分别达到1190亿美元和390亿美元 [7] 行业趋势与前景 - AI算力需求广阔,人工智能进入算力新时代,算力成为推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引擎 [4] - 国产算力在模型侧和算力芯片方面持续突破,中期有望获得领先于海外算力的增长弹性 [6] - AI需求推动及晶圆投片量增加,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达700亿美元,同比增长6% [9] - 半导体设备材料技术壁垒高,规模增长呈阶梯式,技术突破是打开国产化替代天花板的关键 [11] 科创半导体指数投资价值 - 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聚焦国产化替代关键环节,半导体设备含量近60%,材料含量近24%,合计权重近84% [11] - 指数成分股成长性突出,截至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中报,营业收入3年增长率分别为82%和49% [14] - 指数国家大基金含量达41.84%,远超科创芯片指数的30.30%,显示国家战略支持力度大 [13] - 指数权重股平均市值不足600亿元,收盘价多在300元以下,估值大部分在百倍以下,相比芯片设计公司更具安全性和成长空间 [15][16] 市场表现与比较 - 科创芯片前十大权重股平均市值约2800亿元,而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前十大权重股平均市值约577亿元 [16] - 科创芯片权重股如寒武纪收盘价高达1420元,PE达532.75倍,而设备材料公司估值相对较低 [15][16] - 半导体设备材料龙头市值最高不过千亿,但其进入快车道发展具备确定性,类似芯片设计行业过去的发展路径 [17]
国产半导体技术突破,数字经济ETF(560800)盘中涨超1%
新浪财经· 2025-09-30 10:19
指数及ETF表现 - 中证数字经济主题指数强势上涨1.28% [1] - 成分股兆易创新上涨5.85% 深信服上涨4.19% 晶合集成上涨3.92% 寒武纪及澜起科技跟涨 [1] - 数字经济ETF上涨1.11% 盘中换手率0.46% 成交329.49万元 近1月日均成交3358.77万元 [1] 行业技术突破 - 武汉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推出首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2英寸硅光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实现芯片设计至封装测试全流程国产化 [1] - 该解决方案已部署于国内40余家科研机构及企业 [1] 半导体市场动态 - 台积电2纳米制程报价较3纳米工艺上浮50% [1] - 三星及美光提高DRAM与NAND闪存产品价格 部分型号涨幅突破30% [1] 机构观点 - 半导体行业受AI算力需求及国产化替代驱动 数字芯片受益于AI算力需求推动 [2] - 半导体设备板块因AI数据中心需求及国产化替代深化获得短期显著增长空间 [2] - 国产GPU迭代强化算力自主主线 AI服务器芯片互联及算力供给推动应用侧进展 [2] 指数成分结构 - 中证数字经济主题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3.36% [2] - 前三大权重股为东方财富(10.51%) 中芯国际(6.34%) 北方华创(5.12%) [2][4] - 权重股寒武纪当日上涨3.89% 中芯国际上涨3.11% 科大讯飞上涨2.15% [4]
科创芯片ETF指数(588920)存储周期反转叠加AI驱动,寒武纪领涨6%
新浪财经· 2025-09-30 10:13
存储行业动态 - 存储行业周期反转,供需逻辑改善,AI及数据需求推动DRAM、NAND增长,美股存储公司大涨,A股相关标的受关注 [1] - 德明利获阿里、字节等大额存储订单,企业级SSD收入占比提升,产能扩张计划明确,国产化替代及车规存储布局加速 [1] - 招商证券强调美光通过自主逻辑芯片CMOS工艺与DRAM架构协同优化,推动HBM产品性能领先,数据中心需求及涨价周期成为行业增长驱动力 [2] AI技术推动与芯片表现 - DeepSeek V3.2模型发布推动AI降本增效,寒武纪等国产芯片厂商完成适配,优化算力部署效率,凸显软硬件协同能力 [1] - 截至09月30日09:35,科创芯片ETF指数(588920.SH)上涨1.99%,其关联指数科创芯片(000685.SH)上涨1.92% [1] - 主要成分股中,寒武纪-U上涨4.16%,中芯国际上涨3.15%,澜起科技上涨3.10%,海光信息上涨1.24%,佰维存储上涨6.14% [1] 芯片材料与技术升级 - AI驱动PCB技术全面升级,封装载板正向高线路密度与大尺寸演进,IC封装基板作为芯片封装核心材料,在线宽线距等关键性能指标上持续突破 [2] - 高端基板需具备L/S≤2微米的高密度布线能力及100mm x 100mm大尺寸规格,以适配CoWoS等先进封装技术要求,为AI、高性能计算提供基础支撑 [2] - 芯片产业链在材料革新与异构集成技术迭代下存在结构性机遇 [2] 相关产品与个股 - 关联产品包括科创芯片ETF指数(588920)、半导体ETF(159813)、大数据ETF(159739) [3] - 关联个股包括海光信息(688041)、中芯国际(688981)、澜起科技(688008)、寒武纪-U(688256)、中微公司(688012)、芯原股份(688521)、沪硅产业(688126)、华海清科(688120)、华虹公司(688347)、拓荆科技(688072) [3]
科技行业调研: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或将带来竞争格局变化
浦银国际· 2025-09-29 17:09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对科技行业整体持积极态度,重申多个细分行业龙头公司的“买入”评级 [5] 核心观点 - 技术创新是驱动科技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涵盖基础前沿技术和应用产品创新,为行业带来潜在机遇和竞争格局变化 [2] - 消费电子、新能源车、智驾、功率半导体等细分产业均存在结构性增长机会 [2][3][5] 细分行业总结 消费电子产业 - 运动相机、全景相机等需求爆发增长,为智能手机产业链带来增量动能,预期趋势将在2025年下半年及2026年延续 [2] - 高像素图像传感器、潜望式摄像头模组、超声波指纹识别模组等零部件通过产品创新实现增长,即使智能手机大盘稳定仍具成长机遇 [2] 新能源车产业 - 行业处于产品爆发阶段,主流新势力车企(如蔚来汽车L90和ES8车型)通过优秀产品定义带动需求增长,短期“供不应求”阶段可能推动基本面和估值共振向上 [2] 智驾产业 - 技术处于快速迭代阶段,标准技术路径尚未完全收敛,行业玩家存在向上突破机遇 [3] - 国产地平线智驾芯片在车企中大规模上量,相关Tier 1供应商同步取得进展,高阶智驾方案落地有望打开更大成长空间 [3] - 泛机器人领域(割草机器人、无人物流车、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衍生出新增长机会 [3] 功率半导体产业 - 传统半导体周期波动减弱,行业处于底部但保持稳定状态,部分产品在特定领域存在涨价动能 [3] - 国产化替代空间巨大,新增产能填充后竞争格局较此前稳定,未出现竞争持续加剧情况 [5] 重点公司推荐 - 重申“买入”评级的公司包括:豪威集团(603501.CH)、丘钛科技(1478.HK)、蔚来汽车(9866.HK/NIO.US)、零跑汽车(9863.HK)、舜宇光学(2382.HK)、地平线机器人(9660.HK)、扬杰科技(300373.CH) [5] - 建议关注潜在机会的公司包括:英恒科技(1760.HK)、赛晶科技(580.HK)、知行科技(1274.HK)、佑驾创新(2431.HK)、闻泰科技(600745.CH)、新洁能(605111.CH)、华润微(688396.CH) [5]
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在“量增”“质升”中作答“效益试卷”
中国发展网· 2025-09-29 16:44
运营效率提升 - 尿素散料装车改造项目试运行25天后实现装车模式优化 缩短农资运输周期并强化区域市场竞争力 [1] - 通过化工"三剂"国产化推进15种聚乙烯复合助剂替代 在保障质量前提下降低通用料生产成本 [10] 产品战略与市场表现 - 实施"通用产品创王牌 专用产品创高端"战略 前8个月橡塑产品东北市场配置率同比提高5.36% [3] - 新材料和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加近3万吨和2000吨 产销协同能力持续提升 [3] - 拉丝料5000S连续生产30余年 保持质优价高优势 货源紧张时仍比同类产品价格高数百元 [4][7] - 地热管材专用树脂从2014年开发至2017年稳定量产 发展为茂金属耐热聚乙烯特色产品 [11] - 石蜡产品去年产销量破历史纪录 今年前8个月保持同比提升 助力中国石油稳居国内市场份额首位 [12] 技术研发与产业升级 - 聚焦通用产品提质升级 持续打造高强膜料DGDB6097等新王牌产品 [7] - 开发抗菌纤维、超高收缩纤维等高端化纤产品 多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13] - 氯化聚乙烯牌号拓展至7个 超高分子聚乙烯牌号达5个 在部分高端领域实现进口替代 [14] - 作为中国石油唯一腈纶生产企业 具备7万吨年产能 可生产长丝和短纤维两大系列 [13] 供应链与市场拓展 - 构建常态化客户沟通机制 通过服务优化提升客户忠诚度 [7] - 深入研判国际国内市场风险 前8个月化工MTBE产量创历史最高 累计出口量同比增加4万余吨 [12] - 通过专项市场调研和定向攻关掌握下游需求 科学制定产销策略 [11]
英唐智控:在车载显示芯片领域,公司已实现批量交付
格隆汇· 2025-09-29 15:10
公司业务进展 - 在车载显示芯片领域实现批量交付 [1] - 已走在车载显示芯片国产化替代前沿 [1]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本土具备该产品大规模量产能力的企业较少 [1]
过去一年涨幅超200%!这些基金凭什么“狂飙”?
搜狐财经· 2025-09-29 10:21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分析了一批在过去一年实现超过200%涨幅的“现象级”基金,探讨其高收益背后的投资逻辑和共同特征 [3][4] - 这些基金的共同特征是主题明确,精准押中了2023至2024年的核心投资主线,如人工智能、新能源和国产化替代 [18][19] - 多数基金成立时间较短,仓位灵活且无历史包袱,使其在踩准趋势时具备极强的短期爆发力 [20] - C类份额的推出降低了投资门槛,吸引了偏好波段操作的短期投资者参与 [21] 中欧数字经济混合发起 - 该基金近一年涨幅高达230.73%,聚焦于数字经济国家战略方向,主攻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信创、半导体等高成长性科技赛道 [5] - 基金经理采用“3D模型”投资框架,强调在人工智能等十年级别的产业大周期中,通过深度研究寻找景气度与估值双击的机会 [8] - 基金持仓高度聚焦AI产业链上游的算力基础设施与核心硬件,如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在光模块、高端PCB、AI芯片等领域 [8] - 该基金为发起式基金,管理人自有资金参与认购,A类份额收取1.5%申购费适合长期持有,C类份额免申购费适合短期操作 [8] 德邦鑫星价值灵活配置 - 该基金近一年涨幅高达221.47%,自2022年起策略转型,从稳健价值型转向“成长+周期”双轮驱动模式,并精准切入新能源与半导体赛道 [9] - 高收益得益于三大因素:把握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国家战略、利用灵活配置基金的仓位优势、重仓机构关注度高且交易活跃的龙头标的 [11] - 基金实际持仓偏成长,科技与新能源合计占比较高,波动性显著高于传统价值基金,且换手率较高,反映出积极交易的风格 [11] 永赢先进制造智选混合 - 该基金自2023年5月成立以来实现近一年205.63%的涨幅,主要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升级战略的先进制造企业 [12] - 投资策略为“行业聚焦+个股精选”,股票仓位长期维持在85%以上,显示出较高的权益敞口和对硬科技高端制造的深度押注 [14] - 爆发式增长得益于政策红利释放、特斯拉Optimus进展超预期以及跨市场挖掘隐形冠军企业,充分享受了产业升级与国产替代的双重红利 [14] 同泰产业升级混合 - 该基金近一年涨幅达203.26%,定位为专注产业升级的高弹性混合基金,主投智能制造、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国家战略支持领域 [15] - 显著特点是“极致聚焦+极致灵活”,股票仓位常保持在90%左右,且前十大重仓股中北交所和港股标的占比常超30% [17] - 基金经理擅长在产业爆发初期捕捉高弹性标的,深度研究产业链关键环节,如灵巧手、传感器等卡脖子领域,提前布局具备技术壁垒的企业 [17] - 高收益源于赛道卡位精准、规模小调仓灵活、费率较低三大核心优势 [17] 高收益基金的共同特征 - 主题明确,均聚焦于高成长性行业,精准押中AI、新能源、国产化替代等市场风口 [18][19] - 多数基金成立于2022至2023年,作为新发基金具备仓位灵活、建仓速度快、无历史持仓包袱的优势,短期爆发力极强 [20] - C类份额普遍涨幅惊人且不收取申购费,更适合短期投资者进行波段操作,但长期持有成本因销售服务费而高于A类 [21][22]
如何破解机器人商业智能空白?这场对接会邀你抢占“智造”新高地
创业邦· 2025-09-29 08:08
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47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40%并以23%年增速冲刺万亿市场[2] - 人形机器人以63%年增速成为产业革命性增长点[2] AI科技融合与商业智能 - 机器人产业与深度学习生成式AI多模态感知等AI科技深度结合提升自主学习任务规划与动作执行智能化水平[3] - 商业智能集成是当前机器人AI解决方案的重大空白工业机器人缺乏企业业务数据实时输入无法基于业务场景实时自主决策[4] -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均在积极关注和参与AI融合技术创新与AI共创场景开拓[4] 产业细分与渗透挑战 - 机器人细分逐步加深各行各业场景渗透快速加大[6] - 定制化需求激增场景化研发难度加大研发交付周期变短多批量小批次高频率非标品制造交付难度增加[7] - 计划齐套生产可行性偏差显现产能错配矛盾突出工程变更切换交错范围与复杂性扩大[7] - 制造工艺精细化要求提升全流程质量追溯全面普及[7] 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展 - RV减速器伺服电机国产化率达45%目标2030年达75%[9] - 编码器国产化率显著提升行星滚柱丝杠空心杯电机高精度传感器等高端部件仍待突破[9] - 研发创新促进国产化替代并推动机器人成本大幅下探[11] 机器人应用领域分布 - 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3C电子新能源行业应用占比达68%并向机械化工金属消费品等行业加速渗透[10] - 商用清洁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增速42%服务机器人家用化将带来巨大市场增幅[10] - 特种机器人在应急救援极端环境作业农业植保等场景下快速发展[10] - 具身机器人跨越工业服务和特种类别开启量产模式上半年国内披露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超83个总金额近3.3亿元覆盖搬运采集分拣质检仓储上下料装配等场景[10] 研发创新挑战 - 企业面临快速准确捕捉市场需求提高研发费用投入与效益费效比优化研发转生产效率等核心挑战[11] 融资与资本运作 - 上半年国内具身智能产业链发生144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达195亿元平均单笔融资规模升至1.35亿元[13] - 44起单轮金额过亿元9起融资金额超过5亿元[13] - 下游本体制造头部企业竞相冲刺IPO和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13] 出海与全球运营 - 2025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出口金额达7.46亿美元同比增幅59.74%服务机器人出口增速达65.3%出口目的地从东南亚延伸至欧美高端市场[15] - 出海模式包括产品出海品牌出海制造出海和技术出海[15] 产业活动与对接 - SAP联合创业邦将于2025年11月13日在上海举办机器人产业需求对接会聚焦AI解决方案共创研发创新赋能柔性生产交付融资配套核算精细化及全球运营[16] - 活动涵盖场景需求发布精准匹配核心资源直通和AI解决方案共创[21][22][23] - 招募企业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企业中游模块与系统下游整机与集成商及场景应用方[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