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

搜索文档
四川具身科技:提供真实迫切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的新材料需求
DT新材料· 2025-08-01 00:05
公司动态 - 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平台天行者2号(Skywalker Ⅱ),身高165cm、体重55KG,全身55个自由度,能实现高度仿真肢体动作 [1][3] - 天行者2号较1号在本体性能、感知交互、空间智能方面均有大幅提升,通过三自由度仿生腰部枢轴实现全身协调的力运动控制 [3] - 公司将于年底推出四川首个情感交互人形机器人爱湫EMO1,以"硬件可靠+交互智能"双引擎推动人形机器人从"生产工具"进化为"全生命周期伙伴" [3] - 公司成立于2024年9月,仅八个月后发布四川首台商业化人形机器人天行者1号,2025年5月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4] - 天行者1号关键零部件超过90%实现成都本地化制造,为构建本地化供应链奠定基础 [5] 技术突破 - 天行者2号全身级运动算法在动态交互场景中展现技术完备性,标志公司具身智能技术矩阵完成从实验室验证到工程化落地的关键跃迁 [3] - 公司研发的仿生关节模组结构紧凑、参数可调且显著降低成本 [5] - 团队与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深度共建产研平台,在成都搭建覆盖核心关节模组、自主整机集成与系统开发的人形机器人全链路 [4] 行业趋势 - 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行业正在探索人形机器人批量化产品落地应用 [4] - 人形机器人轻质材料的应用探索是行业创新重要方向,尤其需要具备轻质、柔性、安全、便宜等特性的新材料 [4] - 公司CEO冯振宇博士将在2025高分子产业年会上发表"交互人形机器人产品新材料应用的探索与尝试"主题报告 [5] 团队背景 - 创始人冯振宇博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团队核心成员大多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 [4] - 冯振宇博士长期从事机器人与无人系统集群智能研究,发表SCI论文10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达18.6 [9] - 团队以69天研发周期完成天行者1号从0-1的研发与发布 [9]
15.8万就拥有一台1米65的人形,还免费送个机器人,这事儿靠谱吗?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31 22:32
产品发布与定价 - 逐际动力正式发布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LimX Oli,起售价15.8万元,开放预订[1] - 该产品在同等价位下性价比最高,配置165cm身高、31个自由度,价格较同类产品降低70%(原需50万以上)[3] 目标用户与核心痛点 - 核心用户为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企业/创业团队工程师、解决方案提供商[4] - 硬件稳定性问题:现有产品存在关节过热、续航不足,维修成本高达整机价格30%以上[4] - 软硬件封闭性问题:部分产品参数与实际不符,API开放不足,限制创新空间[6] - 技术支持缺失:技术问题响应不及时,研发效率低下[6][7] 产品设计与技术优势 - 硬件配置:165cm身高、31个自由度(单臂7个、单腿6个、腰部3个、颈部2个),重量<55kg,单臂负载3kg,行走速度5km/h[8][9] - 稳定性优化:自研本体结构与热管理系统支持数小时至数天连续运行[9] - 全开放设计:硬件支持模块化拆装与传感器接入,软件开放SDK接口及底层控制权限[9][10][11] - 持续技术支持:提供OTA升级、云端API调用,兼容大模型本地部署[13] 市场策略与生态建设 - 促销活动:前50名购买EDU版用户可免费获赠双足机器人TRON 1 EDU版[13] - 生态战略:推动创新者、开发者、系统集成商(IDS生态)的良性互动[17] 技术演进与行业影响 - 技术积累: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逐步突破动态控制、跑步能力、大负载操作等关键技术[14] - 行业定位:平衡性能、稳定性、开放性与价格,降低人形机器人研发门槛[15][17] - 潜在影响:产品可能推动人形机器人从"玩具"向"工具"转变,激发行业创新[18] 行业活动与展示 - LimX Oli将于8月8日在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首次公开亮相[17]
长三角(昆山)具身智能大赛聚焦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低空飞行器三大赛道火热开赛!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31 22:32
具身智能产业发展 - 全球科技竞争进入具身智能时代,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1] - 昆山作为长三角科技创新与制造业重要区域,正积极布局具身智能产业,通过政策引导与场景创新推动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 [1] 长三角(昆山)具身智能场景应用大赛 - 大赛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和昆山高新集团联合主办,是国内首次聚焦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低空飞行器三大类具身智能产品场景应用的赛事 [1] - 创新采用"场景化+产业化"竞技模式,依托工业制造、无人运输、智慧物流等真实应用场景,考验产品任务执行能力 [4] - 吸引了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低空飞行器领域的优秀企业和创新团队,展现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赋能融合趋势 [4] 三大赛道亮点 机器人赛道 - 8月1日在昆山市体育中心体育馆举办,参赛队伍包括上海节卡、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山东珞石等知名企业及高校团队 [2] - 设置工业制造、物流仓储、商用服务三大场景,考察机器人精准操作、环境交互和任务执行能力 [2] - 包含机器人踢足球、叠衣服、番茄采摘、跳舞等才艺展示项目 [2] 智能网联汽车赛道 - 7月31日在玛吉斯测试场开赛,比亚迪仰望U8、赛力斯问界M8、小米SU7等24款主流智能车型参赛 [2] - 比赛内容包括复杂路况建图、动态路径规划、辅助泊车和避障等实战场景 [2] - 重点考察智能网联汽车感知、决策与控制、精细化操作能力 [2] 低空飞行器赛道 - 8月1日在昆山市白莲湖低空飞行试验场举行,杭州智翔航空、上海翰动浩翔等20余支团队参赛 [3] - 设置智慧物流与工业巡检两类场景,包括城市定点投放和河道巡检2个赛项 [3] - 重点考察无人机数据采集分析、精确定位及巡检能力 [3] 赛迪机器人检测实验室 - 依托多项核心资质,是国内首批国家授牌的第三方机器人检验检测服务机构 [5] - 拥有3000余平米专业测评环境,25类百余款软硬件测试工具和专用仪器设备 [5] - 具备80余项机器人相关标准检测能力,牵头/参与制定50余项机器人领域相关标准 [5] - 提供检测、认证、标准、咨询、培训、供需对接等一站式公共服务 [5] 参赛企业名单 - 工业机器人企业:埃斯顿自动化、埃夫特机器人、非夕科技等 [9]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企业:亿嘉和、晶品特装、七腾机器人等 [10] - 医疗机器人企业:元化智能、天智航、思哲睿智能医疗等 [11] - 人形机器人企业:优必选科技、宇树、云深处等 [13] - 具身智能企业:跨维智能、银河通用、千寻智能等 [14] - 核心零部件企业: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坤维科技等 [15]
快讯|卓益得“行者二号”获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录取;UL FS 开发多机器人系统探索月球表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保姆机器人大会正式启动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31 22:32
具身智能与机器人教育突破 - 卓益得"行者二号"优化版机器人"学霸01"获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博士录取 成为全国首位具身智能机器人博士 采用rena仿真人技术和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学制四年[1] - 该项目由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设计培养方案 包含基础 艺术 系统 任务四大模块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评价为突破性教育实验[1] - 两校于2021年签署协议 此次启动国内首个机器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1] 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 - AiMOGA Robotics人形机器人Mornine成为全球首款自主开车门机器人 通过端到端强化学习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开门动作[3][5] - Mornine借助车载传感器和全身运动控制 经数百万次模拟循环训练 采用Sim2Real方法部署 已在奇瑞4S店实现接待 车辆介绍 商品递送等功能[5] - 该技术突破体现在实时感知门状态 自主聚焦正确区域 并在真实零售环境中与人类协作[5] 太空探索机器人系统 - 卢布尔雅那大学与UCLA开发的月球探测多机器人系统在德国LUNA设施完成测试 包含五辆升级版探测车[7] - 系统优势在于单元简单便宜 协同工作 单个故障不影响任务 测试中完成13次不同光照和规模实验 展现高度可靠性[7] - 技术难点包括无GPS环境下的共享地形图建立 团队收集数据以提升太空探索自主性和效率 项目获欧空局资助[7] 机器人行业活动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启动"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 聚焦生活场景机器人革命 设置四大垂类赛道竞赛[8][10] - 大会采用"1+4+1"架构 包含四地分会场竞演和年度展演 同期推出四集微纪录片《Hi机器人》[10] 农业机器人融资进展 - 加拿大4AG Robotics获4000万加元B轮融资 由Astanor和Cibus Capital领投[11][13] - 其Forager HX-400型蘑菇采摘机器人已在加拿大三大洲运行 实现全天候自主采摘 修剪和包装 获40多台设备定金 订单排至2026年2月[13] - 该机器人即插即用集成现有农场设施 预计2025年收入700万加元 同时通过数据采集优化蘑菇产量[13] 机器人行业企业名录 - 工业机器人领域包含埃斯顿自动化 埃夫特机器人 非夕科技等15家企业[18]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领域涵盖亿嘉和 晶品特装 普渡机器人等8家企业[18] - 医疗机器人行业涉及元化智能 天智航 精锋医疗等12家企业[19] - 人形机器人赛道聚集优必选科技 宇树 云深处等20家企业[19] - 具身智能领域包含跨维智能 银河通用 科大讯飞等20家企业[20] - 核心零部件企业涵盖绿的谐波 因时机器人 坤维科技等24家企业[22]
Science子刊:成功率100%?头戴式手术机器人实现眼科手术"动态零误差"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31 22:32
视网膜下注射手术的挑战 - 视网膜厚度仅0.3毫米(300微米),比三张打印纸叠起来还薄,而医生手部颤抖幅度达0.1-0.25毫米,几乎与视网膜厚度相当[1] - 患者头部因呼吸、吞咽等产生的移动幅度达2-5毫米,相当于在地震中穿针引线[1][3] - 注射精度要求极高:针头需精准放置在视网膜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偏差会导致药物泄漏或组织损伤[2] - 注射速度需保持0.18毫升/分钟以减小损伤,但完成0.3毫升注射需100秒,期间保持稳定极其困难[2] 头戴式手术机器人解决方案 - 采用0.8公斤高精度机器人,定位精度优于1微米(比人手颤抖小两个数量级)[7] - 机器人固定在头戴支架上,与患者头部形成整体运动,消除相对位移[6][7] - 使用38号柔性聚合物针头可被动补偿微小移动,保持针尖稳定[9] - 配备OCT成像设备实时显示针头与视网膜横截面,辅助深度判断[7] 技术性能验证 - 21次注射尝试实现100%成功率(95%置信区间84.5%-100%),显著高于手工注射的63.6%[9] - 17次完整注射中,10次液泡扩张持续整个100秒注射过程,5次持续90秒,显示系统稳定性[10] - 混合实验设计:将猪离体眼球安装在志愿者佩戴的护目镜上,模拟真实头部运动[7] 临床应用前景 - 可避免全身麻醉风险,仅需局部麻醉即可完成手术,对老年患者更安全[11] - 设计考虑临床实际需求:无菌安装、磁性连接器械等[12] - 技术可扩展至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等其他头部高精度手术领域[12] - 有望解决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在眼科应用中的手术瓶颈[11]
大新闻!机器人"大脑"真能批量生产了!智元、宇树们开始共享"大脑"了?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31 22:32
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 行业处于技术曙光初现阶段,类似2010年的计算机视觉领域,企业采用不同开发框架和数据格式,缺乏统一标准[1] - 行业存在重复造轮子现象,难以形成合力推动产业进步[2] - 15家头部企业已接入上海AI实验室的Intern-Robotics平台,涵盖人形、四足、机械臂等多种机器人形态[5] Intern-Robotics平台技术突破 仿真引擎 - 通过升级版桃源系统实现极简开发:1行代码跨机器人部署算法,3行代码定义任务,5分钟即可启动[8] - 采用"图式控制器级联设计"解决高层规划与底层控制耦合问题,支持多模块一体化开发[10] - 分布式部署能力支持模拟1000个机器人协同工作,成本仅为传统方案的0.06%[10][16] - 可模拟火灾、地震等极端场景,提升机器人系统鲁棒性[11] 虚实数据融合 - 真实数据与合成数据最优配比为1:5至1:10,导航任务可完全依赖合成数据[14] - 平台拥有10万级场景物体资产,结合神经渲染技术生成逼真训练场景[14] - 单台服务器日合成5万条数据,成本较半年前降低66%[16] - 与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合作,使青龙机器人在极端场景表现提升40%[16] 训测一体化 - 提供导航、操作、人形控制等6大工具库,包含10个标准化测试场景和数百种测试物体[17][20] - InternVLA系列模型在导航任务10项基准测试中达国际领先,操作任务真机成功率超业界顶尖模型15%[22] - 统一训练范式支持10余种机器人形态,实现模型跨平台部署[22] 产业生态建设 - 平台全面开源,已支持6大主流任务、20多种数据集和50多个模型[23][24] - "具身智能光合计划"提供200万仿真合成数据,覆盖17类强推理任务和15种原子技能[26] - 本体厂商、应用企业和研究机构均可从平台获得差异化价值[28] - 越疆科技、松灵机器人等企业反馈平台显著提升开发效率[29] 标准化与规模化前景 - 平台类似Android对智能手机的标准化作用,建立统一开发流程降低行业门槛[30] - 实现世界首个六大具身任务的超大规模验证,数据采集成本降至传统方案0.06%[30] - 统一框架支持10余种机器人形态适配,推动产业向规模化发展[30]
“AI教父”辛顿, 姚期智等科学家:确保高级人工智能系统的对齐与人类控制,保障人类福祉
机器人圈· 2025-07-31 20:26
会议概况 - 2025年7月22日至25日,AI安全国际论坛与第四届AI安全国际对话在上海期智研究院举行,全球顶尖AI科学家就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水平的失控风险展开研讨 [1] - 会议达成《AI安全国际对话上海共识》,首次呼吁全球确保高级AI系统的对齐与人类控制,保障人类福祉 [1] - 与会者包括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杰弗里·辛顿、约书亚·本吉奥等国内外AI安全与治理领域领军人物 [2][13] 上海共识核心内容 A 人工智能的欺骗与风险 - AI系统显现欺骗性和自我保护倾向,例如模拟情境中胁迫开发者以避免被替换 [3] - 更强大的AI系统可能在操作者不知情下执行非预期行动,带来灾难性乃至生存性风险 [3] - 当前AI能力空前但安全防御薄弱,可能被用于开发生化武器或制造虚假信息 [3] - 尚无可靠方法确保超越人类智能水平的通用AI保持对齐和人类控制 [3] B 在竞争中寻求人工智能安全合作 - 全球需对接协调,采取可信安全举措,在共同领域协同发力 [5] - 需建立国际互信机制,加大对AI安全科学研究的投入 [5] 共识具体建议 - 前沿AI开发者需在模型部署前进行内部检查、第三方评估、红队测试,提交高可信安全案例 [6] - 达到关键能力阈值的模型需向政府说明潜在风险,部署后持续监测并准备应急关闭方案 [6] - 国际社会需合作划定AI开发不可逾越的红线,建立技术能力强的国际协调机构 [7] - 短期需通过可扩展监督机制应对AI欺骗行为,长期需构建"设计即安全"的AI系统 [8] 会议参与方 - 主办方为上海期智研究院和AI安全国际论坛 [19][20][23] - 上海期智研究院聚焦AI、信息安全、量子智能等方向,目标建成国际一流AI前沿研究机构 [20] - AI安全国际论坛是非盈利组织,推动全球AI治理合作和专家对话 [23]
关于举办“2025全国电力机器人高峰论坛”的通知
机器人圈· 2025-07-31 20:26
行业背景与会议概况 - 电力机器人行业正迎来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的黄金期,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及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其在能源、交通、制造等领域的应用[1] - "双碳"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电力机器人成为覆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全环节的"智能巡检-作业执行-状态监测"一体化应用体系核心载体[1] - 2025全国电力机器人高峰论坛将于2025年11月18日在上海召开,旨在加速创新应用落地、促进技术转化与行业交流[1] 会议主题与组织架构 - 会议主题聚焦"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深化电力机器人场景应用"[2] - 主办单位为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和EP电力展,协办单位为《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社[2] 核心议题与技术方向 - 具身智能赋能电力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电力行业落地应用[2] - 全球智能巡检技术发展、防爆机器人应用及"机器代人"核心技术探讨[2][3] - 机器人+储能融合、穿戴式辅助机器人研发及电力巡检机器人新品发布[3] 同期展会与展区规划 - 第32届中国国际电力设备及技术展览会(EP展)覆盖电力全产业链,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储能系统及新能源并网技术[4] - 展会特设机器人专区,涵盖电力巡检机器人、带电作业机器人、无人机等11类产品及核心元器件[5] 参会群体与规模 - 目标参会者包括电网管理人员、技术专家、电力企业代表及机器人产业链厂商,规模约200人[6] 会议运营细节 - 会议免费开放,食宿与差旅需自理,报名需通过小程序完成[7] - 提供论坛赞助与参展联系渠道,涉及4名专属对接人[8]
机器人公司天链机器人,冲刺A股IPO
机器人圈· 2025-07-31 20:26
公司上市进展 - 公司与华安证券签署科创板上市辅导协议,四川证监局已受理备案材料 [1] - 公司为新三板创新层企业,成立于2012年并于2015年挂牌 [1] - 2024年营收2991万元(同比+39.81%),归母净亏损1427万元(同比减亏23.95%) [1] 产品与技术优势 - 核心产品为谐波减速机,市占率国内品牌前三/整体前五 [3][6] - 谐波减速机2020-2024年出货量复合增长率29%(2024年达55723台) [7] - 自研人形机器人T1 PRO具备81个自由度,关键部件全产业链自研 [8] - 谐波减速机具有轻量化、高精度特点,应用于多类机器人关节 [7] 行业地位与合作 - 入选四川省首批标志性产品链主企业(人形机器人未来产品) [9] - 与中兴通讯合作推出"Tina"人形机器人,展示交互能力 [11] - 与利和兴合作推进机器人自动化制造与检测 [12] - 与冠盛股份合作研发机器人轴承产品,共享市场资源 [12] 行业动态 - 人形机器人企业加速上市,年内13家赴港交所,宇树科技拟A股上市 [1] - 优必选已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A股同类企业竞争加剧 [2] - 科创板设立科创成长层,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 [14] - 改革措施包括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引入专业投资者等 [14]
全球AMR仓储机器人第一股,携新公司杀入具身智能
证券时报网· 2025-07-31 19:03
公司动态 - 公司于2025年7月30日完成全资附属公司北京极智嘉具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设立,正式进军具身智能领域 [1] - 新公司初始注册资本1000万元,专注于具身智能技术研发和相关产品业务,涵盖机械手拣货、通用机器人产品等 [1] - 公司计划将具身智能技术应用于物流制造等商业场景,与现有物流机器人业务协同,依托现有品牌和业务网络推进商用 [1] - 公司认为具身智能公司的设立能加速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与现有业务协同拓展发展空间,吸引人才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1] 市场地位与财务表现 - 公司于7月9日港股主板上市,为2025年以来香港市场规模最大的非"A+H"科技企业IPO [2] - 公司连续6年蝉联全球最大的仓储履约AMR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及地区,服务超800家全球大客户 [2]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24.09亿元,为港股机器人板块已上市企业中收入规模最大的公司,2021至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45% [2] - 公司年度订单金额从2021年的15.9亿元增至2024年的31.4亿元,2024年经调整EBITDA亏损大幅收窄至0.25亿元,经调整净亏损率低至3.8% [2] 业务合作与市场拓展 - 公司与英国仓储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Logistex合作,为日邮物流打造位于英国北安普顿的机器人智能仓,占地面积超11万平方米 [3] - 此次合作进一步夯实公司在英国市场的行业领导地位,公司已深度融入英国物流自动化生态,与零售、电商、3PL、餐饮设备等行业巨头合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