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

搜索文档
栖霞市与陕西科技大学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揭牌
齐鲁晚报网· 2025-06-06 14:37
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揭牌 - 栖霞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栖霞在打通"产学研用"链条、构建创新生态体系上迈出坚实步伐 [1] - 陕西科技大学与栖霞市共建该中心,校方特色优势学科与栖霞主导产业高度契合,合作前景广阔 [2] - 中心将打造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全方位交流合作平台 [2] 校地合作内容 - 陕西科技大学将聚焦栖霞产业需求,引育更多科创企业,加快推动技术、资本、市场高效耦合 [1] - 校方将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破解企业难题、加速重点项目孵化、定向培养专业人才 [2] - 栖霞市政府承诺为专家团队创造最优环境,支持更多院地合作项目落地 [1] 产业发展规划 - 栖霞市正全面打造胶东生态圈中心城市和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 [2] - 市政府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持续加大科技投入 [1] - 该中心是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2]
合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圈”(人民时评)
人民网· 2025-06-06 06:00
企业一端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一端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最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具有得天独厚 的资源配置优势 丁兆丹 算力合作伙伴组成"算力调度平台",依托实验室、语料公司搭建"开放数据平台",超千亿规模基金入 驻"金融服务平台",法律方面专业人士组成"合规指导平台"……在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 区,科创企业"足不出园",就能尽享各类平台服务。 为什么要不遗余力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专班式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 时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人 工智能从理论上的科学设想、论文里的数学公式,变成生产线上的真材实料、应用场景中的便捷高效, 企业在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不断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方能打造好人工智 能领域的"创新生态圈"。 "向新逐质",企业一马当先。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4500家,相关企业超424万家,形成了完 整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企业一端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一端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最了解市场需求和 技术趋势,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配置优势。加强产学研用融合,企业要扮演好"出题人"" ...
西安拓展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 推动汽车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6-05 21:24
工业经济表现 - 2024年全区332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突破2460亿元,同比增长12.9% [1] - 汽车产业产值过千亿,同比增长12.7%,吉利汽车产量突破30万辆 [1] - 新能源产业产值265亿元,同比增长75.3% [1] 汽车产业布局 - 形成以陕汽集团、吉利汽车为龙头的"商用车+乘用车"制造基地 [1] - 聚集3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及上百家配套企业,具备60万辆整车产能 [1] - 2023年汽车产业整体规模突破千亿,2025年一季度产值增长超20% [1] 产业发展策略 - 通过政策扶持、创新服务和精准招商推动产业集聚 [2] - 开展"百人助千企"活动,设立交管服务站提升物流效率 [2] - 实施"以商招商"策略,吸引十余个扩能项目落地 [2] 未来规划方向 - 聚焦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 - 强化整车制造牵引,深化供应链协同,搭建对接平台 [2] - 重点引进培育关键环节头部或"专精特新"企业 [2] 技术创新与应用 - 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突破前沿技术 [2][3] - 推动重大技术成果产业化,拓展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 [3] - 支持共享出行、换电模式、电池梯次利用等模式创新 [3] 要素保障措施 - 精准供给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3] - 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提升零部件配套水平 [2][3]
温州大学:聚焦导电油墨技术突破,助力国产电子标签产业升级
环球网资讯· 2025-06-05 18:37
来源:环球网 近日,温州大学一支平均年龄不足22岁的本科生团队取得科研突破,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的高性能导电油墨。该成果实现导电率提升6倍、成本降低35%,助力国产电子标签产业升级发展。 团队成员正在进行项目试验 在长达三个月的科研攻关过程中,"印领未来"团队面临诸多挑战。最初样品基本导电性不达标,团队成 员朱海艳回忆到,深夜实验室里常充斥着 "数据又不对" 的困惑。但他们没有退缩,通过查阅200多篇专 业论文,进行137次配方调整和上百次工艺优化,反复钻研材料配比与工艺参数。朱海艳感慨:"以前觉 得科研是高大上的,现在明白是要用'笨办法'一点点磨出来的。" 团队脚踏实地、迎难而上的精神,成 为取得突破的关键。 技术层面,团队研发出镓掺杂配方,使导电率大幅提升6倍;通过调节丝网印刷工艺参数,实现最小线 宽50μm,显著提高电子标签响应速度。目前,该项目已构建完整知识产权体系,在Small等国际期刊发 表6篇SCI论文,申请8项专利。龙港市印刷协会会长吴作榜指出,此项突破将助力印刷电子标签摆脱对 高价进口材料的依赖。 在产学研融合方面,该项目预计在今年6月完成50-100公斤级中试阶段,目前已与星谷 ...
山东龙口:葡萄特色产业带活村集体经济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05 07:09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 冶基村通过"六融"工作法打造区域发展综合体,构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机制,带动2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0万元 [1] - 整合分散土地300余亩建设葡萄智慧产业园,党员骨干结对帮扶15户种植困难户,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覆盖率100% [2] - 与烟台张裕集团签订定向收购协议,打通"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并联合18个村建设鲜食葡萄产业示范园,年存储量1500吨,保底收益80万元,投资年回报率7% [2] 科技驱动农业升级 - 引进中化MAP技术服务项目,提供测土配肥、品种筛选等全产业链服务,推广"良种+良法"解决方案 [3] - 部署"5G+智慧农业"系统,实时采集12项环境数据,每亩节省人工成本200元 [3] - 开发葡萄溯源小程序提升溢价率,通过电商直播实现线上销售额150万元,带动20余名农户加入直播助农 [3] 产业融合多元发展 - 打造"农业+文旅+研学"业态,建成胶东首个葡萄主题科普馆,年接待研学团队50批次,开发10类亲子项目 [4] - 改造10处闲置农房为"葡香民宿",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200人次,带动户均年增收2.5万元 [4] - 研发葡萄籽油、面膜等12类深加工产品,通过"合作社+微工坊"模式吸纳30名留守妇女,人均月增收1800元 [4] 利益分配与土地经营创新 - 实施"二次分红"模式,农户按种植收益10%分红,去年累计分红超40万元,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扶持困难户发展庭院经济 [5] - 采用"村党委+合作社+农户"土地托管模式,整合1000余亩土地,村民收入翻番,集体经济显著增长 [6] - 联合5个村成立葡萄产业联盟,统一技术标准共享销售渠道,带动联盟村年均增收8万元以上 [6]
美康生物携手北大一院获批国家重大专项 VAP精准血脂检测技术助力破解心脑血管残余风险
全景网· 2025-06-04 21:46
公司研发与技术突破 - 公司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联合申报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于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的脂蛋白图谱及干预新靶点研究》正式获批立项 该项目依托VAP精准血脂检测技术 致力于破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残余风险难题 [1] - VAP技术采用垂直密度梯度离心技术 可定量测定脂蛋白主要组分及亚组分 实现低密度脂蛋白分型分析 在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和个体化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1] - VAP相关试剂和仪器已取得国内医疗器械二类注册证 检测方法被纳入2022版和2023年中国临床血脂检测指南 并在五省完成物价申报 [1] 产品线与市场布局 - 公司是国内IVD领域头部企业 产品覆盖生化 化学发光 质谱 精准血脂 血细胞 POCT 分子诊断 尿液等多个技术平台 是国内产品线最完整的企业之一 [2] - 截至2024年末 公司已取得49项诊断仪器注册证及459项配套试剂注册证 涵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化学发光分析仪 质谱仪等核心设备 [2] - 公司与罗氏 日立 赛默飞等国际品牌建立战略合作 产品覆盖高中低端市场 满足不同临床需求 [2] 研发体系与行业地位 - 公司在宁波 长春 深圳 杭州 美国等地设立研发中心 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博士后工作站 院士工作站等高端科研平台 [2] - 公司是首家加入JCTLM的中国IVD厂商 参与30余项国际和国家标准物质研制定值 组织起草10余项行业标准 推动检验结果全球互认 [3] - 公司承担多项国家级 省级科研课题 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构建完整产业链研发体系 [2][3] 战略规划与未来发展 - 公司形成"以诊断仪器为引擎 诊断产品为核心 诊断服务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 [2] - 未来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深化技术创新 借助"健康中国2030"战略打造慢性病防治新模式 [3] - 此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获批标志着公司在产学研融合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将推动精准检测技术的临床转化 [3]
以技术赋能打造专用车质量高地—— 福建省专用车辆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6-04 15:44
行业地位与建设背景 - 龙岩市作为全国第4个"中国专用汽车名城",汇聚福龙马、海德馨、侨龙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专用车产品超千种,产业"高、精、特、新"特色显著 [1] - 福建省此前缺少汽车检验检测机构,企业需外省送检导致成本高、车型准入效率低,福建省特检院建设的专用车辆质检中心填补了这一空白 [1] 技术能力与设备投入 - 中心累计投资超1亿元,建成5000平方米实验室,配备侧翻试验系统、电池性能试验台等关键设备,形成从整车到零部件的全方位检测能力 [2] - 拥有11个专业试验室,取得361项CMA资质认定,覆盖专用车整车检测项目,为福建省首家具备整车检测资质的机构 [2] - 完成汽车零部件197项CMA资质认定及179项CNAS认证,增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检测能力 [2] 创新成果与服务拓展 - 自主研发5套中试设备(如清扫车气力输送系统试验平台),填补国内专用装置性能测试空白 [3] - 2025年新增小米汽车液冷管路脉冲试验、理想汽车气液分离器振动测试等项目,拓展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检测能力 [4] - 2024年完成21个新车型检测及12项委托技术服务,服务企业包括福龙马、厦工重工等20余家 [4][5] 企业服务与降本增效 - 优化检测流程后,福龙马新型压缩式垃圾车研发周期缩短,送检成本大幅降低 [5] - 与焊接大师工作室合作提升企业焊接合格率10%以上,年节约返工成本超200万元 [6] - 累计排查质量隐患120项,发现16批次车辆防护装置不达标并协助改进 [6] 产学研合作与科研突破 - 开展23项科研项目(含2项省部级),获21项专利(4项发明专利),主导制定4项地方及团体标准 [8] - 《新能源物流车焊点质量监测仪》项目应用于厦门金龙生产线,建立焊点质量分析模型库 [8] - 联合项目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实现焊接缺陷实时智能识别技术突破 [8] 新能源领域布局 - 启动新能源汽车电机、电驱动系统及热管理系统实验室建设,与宁德时代合作电池性能测试 [9] - 新增"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检测与维护"专项职业能力认证,推动后市场规范化 [10] - 与6家高校院所签订协同创新协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10] 未来发展规划 - 目标迈入国家级质检中心行列,打造辐射全国的质量标杆 [11] - 福建省特检院已建成3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质检中心,支撑质量强省战略 [10]
宁波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新华网· 2025-06-04 09:52
产学研融合模式 - 宁波推出校企联合招聘高层次人才新模式 实现高校"兜底"编制与企业全职服务的结合 推动人才交流共享 [1]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宁波工程学院联合10余家龙头企业 已累计招引博士人才30余人 [1] - 典型案例:中科院博士曾赫男通过双聘机制入职均胜电子 身份关系在企业 出站后可选择进入高校事业编制 [1] 人才培养机制 - 博士后采用"三位一体"导师制 由学校导师 企业导师 流动站导师联合指导 [1] - 均胜电子案例:校企联培使博士全职参与企业创新 研发智能座舱灵犀手势手环 企业导师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1] - 该模式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问题 同时提升博士产业认知能力 为未来教学科研奠定基础 [1] 制度创新价值 - 双聘机制突破跨组织科研成果互认障碍 消除教师职称评审顾虑 [2] - 实现区域内人才有序流动与共享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 - 被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性制度安排 [2]
第四届“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一汽-大众 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正式启动案例征集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03 16:29
2025年6月3日,由一汽-大众联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第 四届案例征集正式开启。今年,项目将持续聚焦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应用,深化"产学 研"模式对行业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创新驱动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为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 供核心支撑与示范引领。 护航环保创新绿色战略,今年项目围绕我国汽车环保领域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关键瓶颈问题,遵循 低碳化、绿色能源、智能化和AI赋能四个资助导向,重点聚焦动力电池、绿色能源、低碳发展、驱动 系统、未来产品、节能环保等六个领域的31个课题。目标为14个汽车环保创新项目资助275万元的"种子 基金",引导中国汽车环保关键基础研究与核心新技术突破。 自2020年发起以来,"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已成功举办三届,累计资助全国知名高校、科研机构 42个项目,资助额超1300万元,有力推动了汽车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通过设立核心前沿课题,选拔资助 潜力项目,吸引社会各界对汽车环保科技的持续投入与研究,解决关键问题,共同推进我国汽车环保科 技水平的发展,为建立环境友好、公众健康的汽车社会,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第四届"汽车环 保创新引领计划"将继续紧 ...
复肿大内科X有临医药闭门沙龙破局肿瘤新药研发痛点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03 15:12
5月29日,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有临医药联合举办的第五期"友临会客厅"闭门沙龙圆满落幕。本次沙龙汇 聚影响力临床研究者、药企掌舵人、行业战略专家与投资人,聚焦肿瘤新药研发痛点,与会者直面行业核心矛盾,展 开高强度思想碰撞。 "为了让科学家与研究者登上更高的研发海拔,我们愿时刻身负氧气瓶。"王俊林先生的开场白表明有临医药作为专业 CRO的坚定决心与支撑价值。依托200余项新药临床研究项目积淀,有临医药希望通过"友临会客厅"系列沙龙,搭建产 学研深度对话平台,成为"行业攀登者的补给站",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全周期解决方案。 王俊林先生有临医药创始人/董事长 "当前肿瘤新药研发需要打破壁垒——企业、科学家、CRO战友与临床专家必须握指成拳。"王红霞教授直指核心,"这 也是我们创办"友临会客厅"沙龙的初衷。"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肿瘤新药开发的临床团队,王红霞教授指出复旦肿瘤医院 大内科"8大亚专科+细胞基因治疗平台+人源化模型+庞大晚期患者标本库"的资源优势,覆盖从罕见肿瘤到主流癌种、 专职转化团队与研究所,能完成从模型建立、标本检测到临床方案设计的全链条支持。 王红霞教授复旦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 基于复旦大学附属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