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制度型开放
icon
搜索文档
16项新政赋能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向新
中国青年报· 2025-05-28 11:01
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现状 - 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达232个 覆盖31个省区市 创造地区生产总值16 9万亿元 [1] - 外资企业数量超6万家 有进出口实绩外贸企业9 9万家 [2] - 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 进出口10 7万亿元人民币 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 4%和24 5% [2] 改革创新政策举措 - 商务部印发《工作方案》提出4方面16项政策 包括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外资项目优先纳入重点清单 [1][2] - 推动建设内外贸融合产业集群 加强经开区与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 [2] - 实施"一个加强三个加快"策略: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布局未来产业 [2] 营商环境优化方向 - 推进政务服务"四减"改革(减时间/环节/材料/跑动) 打造特色高效办事事项 [3] - 建立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动态调整抽查比例 对高信用企业减少干扰 [3] 功能定位与战略意义 - 国家级经开区是外贸外资"第一梯队"和制度型开放重要平台 [2] - 在国际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 承担稳外贸稳外资主阵地责任 [1]
在对外开放等四个方面实施十六项政策举措 深化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5-28 06:08
国务院常务会议5月9日审议通过《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 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近日商务部受权发布。5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 风会介绍有关情况。 创新优化管理体制,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目前,约60%的国家级经开区内设机构数量不超过10个,可为 企业提供全流程、高质量的便捷政务服务。 "当前,国际经贸秩序正在遭受严重冲击,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国家级经开区稳外贸稳外 资主阵地的责任担当更加凸显。"凌激介绍,《工作方案》共提出四个方面16项政策举措,把国家级经 开区工作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中去定位、去谋划,力争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扩大高水平 对外开放作出新的示范。 一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国家级经开区是外贸外资的"第一梯队",是"投资中国"的优先选择,也是制度型 开放的重要平台。《工作方案》提出支持举措:鼓励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外商投资,支持数字服 务出口,支持经开区与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指导落实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等。 二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国家级经开区产业聚集度高、先进技术的应用场景多,为提升创新策源能 力,将支持 ...
持续打造“投资中国—选择经开”品牌
搜狐财经· 2025-05-28 04:23
本报讯(记者 吴娜)昨天,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 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相关举措。据了解,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已达232 个,是外贸外资的"第一梯队",商务部将持续打造"投资中国—选择经开"品牌,促进在华外资企业再投 资。 记者从会上获悉,1984年,在借鉴经济特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在沿海城市设立了首批14家国家级 经济技术开发区。2024年,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达到232个,遍布31个省(区、市),创造地区生 产总值达16.9万亿元人民币;拥有8.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18.3%;实现外贸进出口 10.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外贸总额24.5%;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23.4%,为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表示,当前国际经贸秩序受冲击,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 我国发展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国家级经开区稳外贸稳外资的责任更为突出。为此,《工作方案》提 出四个方面16项政策举措,力求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扩大高水平对 ...
东方枢纽,“重量级”规划方案正式出炉!
国际金融报· 2025-05-27 18:05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规划获批 -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式获批 标志着该区域建设进入新阶段 [1] - 作为全国首家全新特殊类型区域 承载国家深化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使命 [3] 枢纽优势与交通规划 - 依托东方枢纽世界级航运枢纽优势 打造"临空经济+枢纽经济"世界级示范区 [4] - 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错位发展 协同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跃升 [4] - 加强多模式交通系统集成创新 实现与浦东机场和上海东站高品质衔接 [4] - 内部构建高架/地面/地下多层次交通网络 适时启动"两桥一隧"项目促进东西片区融合 [4] 创新空间设计 - 采用"模块化网格系统" 空间单元可灵活重组适应产业演变需求 [5] - 形成"一链七星三环"独特布局:"一链"契合客流动线 "七星"为关键建筑节点 "三环"实现功能形态动态平衡 [5] 核心应用场景 - 全球商务交流中心:配备多语种翻译系统与智能会议终端 支持跨境并购等高阶商务活动 [6] - 国际人才培训高地:联合顶尖高校搭建生物医药/数字贸易/AI跨境培训平台 [6] - 世界级会展目的地:支持生物医药/消费电子专业会展 配套智能系统与快速通关服务 [7] 服务配套体系 - 商业服务:集成五星酒店/购物中心/文化剧场/主题餐饮街区 [8] - 专业服务:引入法律/金融/会计/咨询机构 提供跨境结算/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 [8] - 公共服务:布局先进网络/交通/能源基础设施 建设高效联检场所 [8] 发展前景 - 有望成为制度型开放重要窗口和全球资源集聚高地 [9]
外贸外资“第一梯队”、投资中国优选,国家级经开区凭什么
南方都市报· 2025-05-27 17:37
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概况 - 国家级经开区数量从1984年的14个增长至2024年的232个,覆盖31个省区市 [2] - 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创造地区生产总值16.9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外贸总额24.5%,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占全国23.4% [2] - 拥有8.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18.3%,外贸进出口10.7万亿元人民币 [2] 政策背景与定位 - 商务部将国家级经开区定位为外贸外资"第一梯队"、"投资中国"优先选择和制度型开放重要平台 [1][4] - 工作方案出台背景包括国际经贸秩序受冲击、党中央要求推进开放发展及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改革 [3] - 首批国家级经开区设立40周年之际提出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3] 对外开放举措 - 工作方案包含16项政策举措,支持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外商投资及数字服务出口 [4] - 重点落实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涉及6万家外资企业和9.9万家外贸企业 [5] - 苏州工业园吸收外资居全国首位,海南杨浦经开区2024年外资为2018年的13倍 [5] 营商环境优化 - 市场监管总局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优化企业迁移流程,取消档案扣留限制 [7] - 2023年上门检查次数同比大幅减少,推行"轻微免罚"等服务型执法新模式 [8] - 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等"四乱"行为,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 [9] 产业与区域特色 - 昆山经开区2023年进出口达5700多亿元人民币,体现外向型经济特色 [5] - 工作方案鼓励建设内外贸融合产业集群和国际枢纽物流中心 [4] - 经开区动态管理机制自2016年实施,通过考核评价实现有进有出 [2]
支持符合条件的经开区上市融资!商务部等最新发声
证券时报· 2025-05-27 16:00
国家级经开区政策解读 核心观点 - 国家级经开区作为外贸外资"第一梯队",承担稳外贸稳外资主阵地责任,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占全国23.4%)、进出口10.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24.5%)[4][5] - 《方案》提出16项政策举措,聚焦对外开放、新质生产力、管理制度改革、要素保障四大方向,包括支持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外资、数字服务出口、用地效率提升等[5][11] - 强化要素保障:单列用地指标支持立体开发、允许专项债券融资、探索开发主体上市(如中新集团A股案例)[11][12] 对外开放与产业支持 - 232个国家级经开区贡献全国GDP16.9万亿元,聚集外资企业6万家、外贸企业9.9万家[4][5] - 具体产业支持:鼓励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外商投资、建设国际物流枢纽、推动内外贸融合产业集群[5] - 财税政策:重点落实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吸引外资持续投入[5] 营商环境优化 - 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实现"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一站式服务[8] - 分级分类监管:根据企业信用风险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对优质企业"无事不扰"[2][9] - 规范涉企执法: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禁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9] 要素保障创新 - 土地要素:工业用地推行"标准地"模式(带环评/能评/规划出让),加速项目落地[11] - 资金支持: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经开区建设,开发主体可上市融资(苏州工业园案例)[11][12] - 科技金融:鼓励金融机构精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12] 后续实施路径 - 商务部将协调落实配套措施,下放审批权限,打造"投资中国—选择经开"品牌[6] -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强化招商队伍建设[6][8]
东西问丨谢宝剑:广交会证明开放公平的自由贸易是大势所趋
中国新闻网· 2025-05-26 10:58
广交会的历史意义与作用 - 广交会创办初期档案是新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主动融入世界的"破冰"见证,承担"展示新中国形象、发展对外贸易"的双重使命 [2] - 周恩来总理亲自将展会简称定为"广交会",并推动从临时展览到固定展馆的跨越,体现国家层面开拓对外贸易的坚定决心 [2] - 档案中多次提到"重合同、守信用""重质先于重量"等原则,成为新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树立信誉的核心 [2] 中国外贸环境的演变 - 从首届广交会到1978年改革开放为计划经济主导下的"窗口型贸易",广交会承担"出口创汇"核心任务,1957-1965年广交会出口成交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7.81% [4] - 1979年到2012年为市场化改革驱动的"规模扩张期",民营企业占比从不足5%提升至80%,机电产品出口占比突破50% [4] - 2013年至今为高质量发展导向的"结构优化期",高新技术企业在广交会参展企业中占比已超30% [5] 广交会对大湾区建设的助益 - 广交会每年吸引大量采购商和企业参与,为大湾区带来海量资金、技术和人才,有助于构建更完善的产业生态 [7] - 广交会以"展贸+文旅"的创新融合模式,显著提升"黄金内湾"的辐射能级 [7] - 广交会通过"展会+制度"联动机制,将临时政策固化为长效制度,如"展品通关便利化""跨境支付创新"等 [7] 广交会与自由贸易的必然性 - 广交会发展史是中国从"被动应对封锁"到"主动引领开放"的制度演进史,首届广交会在西方封锁的夹缝中诞生 [9] - 广交会从"出口创汇"的单一使命转向"进出口平衡",标志着中国从"赚取外汇"迈向"全球资源配置" [9] - 广交会以技术迭代不可逆、市场融合不可逆、规则演进不可逆等三个"不可逆"印证自由贸易的必然性 [9] 当前全球贸易战背景下的广交会价值 - 广交会为全球企业提供绕过保护主义壁垒的替代性交易通道,本届吸引219个国家和地区、超28万名境外采购商注册 [10] - 广交会整合3.1万家参展企业供应链资源,构建"中国研发+区域制造"的抗风险网络 [10] - 广交会首创"线上匹配+线下成交"模式,区块链技术实现展品全生命周期溯源,与欧盟数字市场法案形成规则互认 [10]
规则衔接促进大湾区协同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5-25 06:23
粤港澳大湾区制度体系建设 - 粤港澳大湾区涉及3个关税区、3种货币、3种法律制度,需加快建设经济高度协同、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1] - 粤港两地于2023年11月签署《粤港政务服务"跨境通办"合作协议》,建立在线数字身份互认体系[1] - 2023年12月粤港澳跨境综合服务平台上线,实现出行、通关、支付、证件办理等跨境公共服务功能[1] 生物医药产业与医疗制度创新 - "港澳药械通"政策允许港澳部分药品和医疗器械在大湾区内地医疗机构使用[2] - 广东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出台创新药械全链条支持政策,锚定万亿元产业规模[2] - 已有530余名港澳律师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提供涉外法律服务[2] 金融服务与开放政策 - 202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5部门发布文件,在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行扩大开放试点[3] - 粤港澳三地可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等领域加强合作,培育新质生产力[3] - 广州构建境外人才"考、评、认"全链条政策体系,开放境外人才职业资格考试[3] 青年创业与人才政策 - 广东建成"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支撑体系[3] - 粤港澳三地需加大政策牵引力度,解决青年人在学业、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3] 大湾区共通标准与市场一体化 - 粤港澳发布"湾区标准"共235项,涉及食品、物流、养老等30多个领域[4] - 超过1000家企业声明使用"湾区标准",降低认证检测成本[4] - 需继续扩大"湾区标准"覆盖面、认知度和采用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4]
新华全媒头条 | 在古丝路起点拥抱世界——陕西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观察
新华社· 2025-05-24 19:44
开放通道建设 - 中欧班列(西安)2024年开行4985自然列,国际干线达18条,从开行初期百余列大幅跃升[2] - 2024年陕西陆运进出口687亿元(+37.6%),空运进出口2409.4亿元(+17.5%),对"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占比提升至58.1%[3] - 西安国际港站单日装车最高达1530车,中欧班列(西安)运行频次从每周"两去一回"加密至"四去三回"[3] 自贸区制度创新 - 陕西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985项创新案例,38项全国复制推广,贡献全省70%进出口额和1/3实际利用外资[6] - "区港一体化"监管模式使货物出区时间由2天压缩至2小时,年节省物流成本约3000万元[5][6] - 西安跨境电商专列累计开行525列,发运货物2.6万柜、货值超100亿元[5] 产业集群发展 - 陕汽集团2024年出口6.3万辆(+11.5%),一季度保持1.4万辆出口规模,采用"一国一车"产品战略[7] - 中智科仪手持式穿透成像仪技术国际领先,2024年产值突破6100万元,应用于全国上百家单位[7] - 丝博会累计吸引190多国超1万名境外客商,签订外资项目合同总投资额数据未披露[8][9] 国际合作平台 - 土耳其交通部长提出西安经土耳其至欧洲货运线路,将枢纽优势转化为沿线共享资源[2] - 中远海投计划通过西安集结中心连接陆海通道,实现中欧/中亚货物全国分拨[3] - 西安浐灞国际港推动"中欧班列+跨境电商"模式,强化与中亚国家电商合作[5]
外资独资券商再添新军:信和证券全控背后的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密码
搜狐财经· 2025-05-20 19:18
信和证券独资化进程 - 信和证券通过收购北京国资公司33%股权实现100%全资控股,成为继摩根大通、高盛、渣打、法巴证券后的第五家外资独资券商[1] - 公司股权演变历经三个阶段:2018年持股比例提升至51%成为首家控股内地券商的外资机构,2022年增持至67%,2025年完成全资控股[3] -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达9139万元,资产规模179亿元,跨境并购交易金额同比增长45%,中概股回归项目市占率18%[5] 外资券商行业战略布局 - 2025年一季度外资控股券商数量增至11家,包括新开业的法巴证券和提交申请的城堡证券[6] - 外资机构重点布局三大领域:中国超200万亿元个人可投资资产的财富管理市场、硬科技领域投融资需求、制度型开放带来的跨境业务场景[6] - 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外资增长53.4%,新能源和人工智能领域创新活力持续释放[6]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外资机构推动业务创新:高盛中国推出"AI+投资顾问"系统,摩根大通证券开发跨境碳排放权交易平台[6] - 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渣打证券2024年协助中资企业在新加坡发行绿色债券超50亿美元[6] - 人才竞争加剧:某头部券商2024年流失的投行业务骨干中32%流向外资机构[6] 监管政策配套升级 - 2024年证监会修订《外国投资者战略投资管理办法》,投资门槛从3000万美元降至1000万美元[7] - 推出信用债ETF质押式回购试点,便利外资参与债券市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