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运营

搜索文档
灵魂拷问!真假IP运营?52TOYS的AB面
中国基金报· 2025-06-17 23:27
公司概况 - 公司名称北京樂自天成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52TOYS)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上市[2] - 公司定位为IP玩具的研发和运营,运营模式为"自有IP运营+顶级授权IP合作"[3] - 2022年-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4.63亿元、4.82亿元、6.3亿元,但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金额从171万元扩大至1.22亿元[8][9] 市场地位 - 按照GMV排名,公司为第三大IP玩具公司,市占率1.2%,远低于泡泡玛特(11.5%)和布鲁可(7.5%)[7] - 公司投后估值为42.73亿元,市销率(PS)为6.8倍,约为泡泡玛特高峰期28倍PS的四分之一[10] IP运营情况 - 公司自有IP与授权IP数量存在显著差异,收入主要依赖授权IP,2022年-2024年授权IP营收占比分别为50.2%、59.3%、64.5%[4][5] - 授权IP包括蜡笔小新、迪士尼、猫和老鼠等知名IP,但大多为非独家授权[4][6] - 2022年-2024年IP授权费用累计超1亿元,分别为3377.3万元、2321.8万元、4575.5万元[6] - 多个核心IP合约将在未来两三年内到期,包括蜡笔小新(2025-2027年)、迪士尼(2025年)、华纳兄弟(2026年)等[6][7] 渠道结构 - 公司直营店数量从2022年的19家减少至目前的5家[10] - 2024年公司66.8%的收入来源于经销商销售,直营渠道收入仅占30.9%[10] - 泡泡玛特2024年门店数量净增38家至401家,毛利率高达66.8%,渠道优势明显[9] 发展战略 - 公司采用"721法则",70%精力分配于迎合市场的产品,20%用于前瞻性设计,10%进行创意设计[6] - 创始人明确表示不希望成为泡泡玛特第二,但市场估值仍会参考泡泡玛特[3]
灵魂拷问!真假IP运营?52TOYS的AB面
中国基金报· 2025-06-17 23:12
核心观点 - 52TOYS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欲搭上潮玩风潮,但与泡泡玛特相比存在显著差距 [1][2] - 公司核心竞争力与市场印象中的IP运营有很大区别,严重依赖外部授权IP且无独家代理权 [2][4] - 公司产品依赖经销商,触达消费者的能力在降低,渠道结构上与泡泡玛特有很大差距 [2][13] - 公司营收增长但亏损扩大,2022年到2024年亏损金额从171万元扩大至1.22亿元 [13] - 公司市占率仅有1.2%,远低于泡泡玛特的11.5%和布鲁可的7.5% [13] 依赖外部IP - 52TOYS给自己的定位是IP玩具的研发和运营,但罕有令市场印象深刻的自有IP [4][5] - 2022年—2024年,公司来自于授权IP的营收分别为2.33亿元、2.86亿元和4.06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50.2%、59.3%和64.5%,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5][6][7] - 公司拥有的自有IP与授权IP数量存在显著差异,收入主要依赖于授权IP,但这些授权IP大多并非独家 [5][8] - 过去三年的IP外购费用累计超1亿元,2022年—2024年分别为3377.3万元、2321.8万元、4575.5万元 [10] - 许多核心IP与52TOYS的合约将在未来两三年内到期,而目前的自有IP盈利能力还难以撑起营收 [10] 渠道结构 - 泡泡玛特2024年门店数量净增38家至401家,毛利率高达66.8%,而52TOYS近年来在不断减少自己的直营店 [13] - 2022年底,52TOYS有19家门店,后来逐年递减,目前国内只有5家直营店 [13] - 公司66.8%的收入来源于经销商的销售,而直营渠道的收入仅占30.9% [14] - 公司不得不借助经销商的力量来扩大市场份额,例如通过大型玩具店、书店、便利店等多元化的销售渠道 [14] 财务表现 - 2022年到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4.63亿元、4.82亿元、6.3亿元,呈现增长趋势 [13] - 公司这三年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金额从171万元扩大至1.22亿元 [13] - 公司以42.73亿元的投后估值完成融资,相当于6.8倍的市销率(PS),大约只有泡泡玛特在其高峰期28倍PS的四分之一 [14]
Labubu爆红背后,一场精心策划的财富游戏
36氪· 2025-06-17 20:05
泡泡玛特Labubu现象分析 核心观点 - Labubu系列成为泡泡玛特新一代顶流IP,带动公司市值飙升至3300亿港元,超过万代、三丽鸥和孩之宝三家市值总和[1][3] - 该IP通过海外社交媒体爆红后反哺国内市场,形成"出口转内销"效应,二手市场溢价达20-30倍[12][14][20] - 泡泡玛特通过明星联动、品牌联名和区域限定款等成熟IP运营手段持续推高Labubu热度[14][18] 市场表现 - 公司股价从2022年10月低于10港元飙升至246港元,市值突破3300亿港元[1] - 2025年春季拍卖会上初代Labubu以108万元成交,创潮玩单品纪录[1][20] - 毛绒产品线营收同比增长1289%至28.3亿元,THE MONSTERS系列营收从2022年2.63亿元暴涨至30.4亿元[11] 运营策略 - 推出西班牙斗牛士款、泰国水灯节限定等区域特色产品[14] - 与爱马仕、LV、Vans等品牌联名,其中Vans联名款二手价达2.8万元[19] - 借助Blackpink成员LISA等明星自发带货引爆社交媒体传播[12] 用户与渠道 - 全球会员达5000万,Labubu带动新注册会员首破千万[5] - TikTok相关话题播放量近60亿次,远超国内抖音36亿次播放量[12] - 线下门店出现断货常态,原价99元挂饰二手价超300元,隐藏款溢价至3000元以上[18] 产品结构 - 将产品分为手办、毛绒、MEGA和衍生品四大类,Labubu属于毛绒品类[9] - 2023年SKULLPANDA和MOLLY两大IP营收均超10亿元,海外收入占比16.9%[5] - 限量款采用"1/144"稀缺性设计强化收藏属性[18] 行业对比 - 市值相当于万代、三丽鸥和孩之宝三家之和[1] - 区别于迪士尼等故事驱动型IP,依靠纯形象设计和盲盒机制创造价值[5] - 会员复购率保持稳定,Z世代消费群体黏性较高[5]
《哪吒2》衍生品销售数百亿元!光线传媒再度涨停,摆脱票房依赖转型“IP工厂”
华夏时报· 2025-06-16 23:02
核心观点 - 《哪吒2》衍生品销售额已达数百亿元,预计将超过千亿元,带来的经济增量会超过2000亿元 [1][2] - 光线传媒调整定位,从"高端内容提供商"向"IP创造者和运营商"转化,以平抑电影行业的波动性 [1][5] - 光线传媒股价在6月16日涨停,收于22.10元/股,得益于《哪吒2》衍生品的超强吸金潜力 [4] 财务表现 - 光线传媒2025年Q1实现营收29.75亿元,同比增长177.87%;净利润20.16亿元,同比增长374.79% [2] - Q1经营性净现金流48.85亿元,同比增长5819.54% [8] - 《哪吒2》累计票房154.39亿元,为Q1业绩带来大幅增长 [2] IP运营战略 - 公司资源更多向动画电影倾斜,同时继续做真人电影,重点是"大片、类型化、系列化、完全的创新" [5] - 内部强调"全员动画公司"概念,已有彩条屋和光线动画等厂牌,计划组建新动画厂牌 [5] - IP运营重点方向包括谷子、游戏、卡牌、品牌店及主题乐园 [6] - 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推出第一款3A游戏,可能与"魔童哪吒"相关 [6][7] - 正在洽谈主题乐园合作,希望打造中国第一个类似于迪士尼的主题乐园 [7] 衍生品表现 - 《哪吒2》官方衍生品合作伙伴包括万代南梦宫、泡泡玛特、集卡社等知名品牌 [4] - 泡泡玛特推出的《哪吒2》天生羁绊系列盲盒一度售罄,但目前热度已被LABUBU抢走 [4][5] - 哪吒IP的手办、卡牌等衍生品目前供货充足 [4] 行业分析 - 爆款电影是影视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但一部影片能带来业绩的时间较短 [2] - 动画电影相比真人电影,与衍生品之间的关系更为接近,IP延伸至衍生品属于无缝衔接 [6] - 国外影视IP保持热度靠不断刷新存在感,如精灵宝可梦的动画、游戏、卡牌、公仔交替上场 [5] - 潮玩赛道竞争已白热化,打造电影动画IP周期长 [6] - 国内主题乐园产业缺乏新鲜血液,长隆、华强方特影响力不如迪士尼、环球影城 [8]
聊聊Labubu及其他
虎嗅· 2025-06-16 18:11
Labubu的IP发展历程 - Labubu由泡泡玛特签约艺术家龙家升于2015年创作 但并非诞生即爆火 早期销售表现一般[1][2] - 2023年通过全球当红乐队BLACKPINK成员Lisa的推广实现引爆 后续获贝克汉姆等各界明星接力助推[6] - 泡泡玛特通过主题系列开发、名人效应运营、黄牛机制、拍卖会、联名合作及公关报道等多维度推动IP热度[8] 潮流形成机制分析 - 潮流由占据审美制高点的阶层引领 非天生审美倾向 法国巴黎作为时尚高地曾带动飞跃鞋在中国逆袭[3][4][5] - 根据塔尔德《模仿律》 模仿行为存在从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流动的特征[6] - 小众IP通过特殊群体标榜独特性形成符号 随后被大众模仿而泛化 最终导致原群体转向新小众IP[12][13][14] IP商业价值评估维度 - 限量款策略创造阶层区分 早期Labubu产品拍卖价超100万元 稀缺性成为精英阶层身份象征[11] - 迪士尼通过持续游说政府将米老鼠版权保留超100年 印证版权维护对IP稀缺性的关键作用[10] - 消费群体存在"贵出如粪土 贱取如珠玉"的投资行为逻辑 高价抛售与低价囤货并存[20][21] 行业规律与投资特性 - IP爆火存在极大偶然性 仅可概率性预判而无法精准预测[7] - 泡泡玛特股价三年内呈现典型起飞曲线 早期投资者理论收益超10倍 但90%持仓者难以长期持有[15][16] - 公司经营质量与股票投资价值需区分评估 高估值可能脱离基本面支撑[17]
LABUBU爆火的三个底层逻辑
证券日报· 2025-06-16 00:14
LABUBU的商业价值与市场表现 - LABUBU新品上线2分钟内售罄,原价828元/盒的手办在二手平台标价1800元/盒,溢价117% [2] - 泡泡玛特单一线下门店拥有至少24个500人粉丝群,显示强大社群基础 [2] - 2025年第一季度海外业务收益同比增长475%至480%,全球覆盖90个国家和地区 [3] IP运营成功的关键因素 - 情感价值+生态闭环+产业协同构成长期生命周期公式 [2] - 社群共创策略:用户自发进行"改娃"、开箱视频等UGC内容,强化社交属性 [2] - 品牌分层策略:产品线覆盖徽章/手办/毛绒等,价格带从几十元至上千元 [3] - 全球化与本地化结合:推出地域限定款,全球门店超500家 [3] 产业链与产能支撑 - 香港艺术家龙家升提供文化内核,东莞玩具供应链支持 [3] - 2024年LABUBU月产能达1000万只,工艺创新解决"形神分离"问题 [3] -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设计/制造/运营能力,推动小众艺术大众化 [4] IP生命周期与长期发展 - 泡泡玛特城市乐园通过偶装表演强化IP形象,构建"THE MONSTERS"宇宙观 [4] - 经典IP需具备叙事厚度,LABUBU需将现象级热度转化为文化级资产 [4] - 行业案例对比:暴力熊/蒙奇奇等IP曾风靡但衰退,米奇/猫和老鼠经久不衰 [4] 行业模式与转型意义 - 潮玩产业本质是情绪价值消费,代表新消费趋势 [2] - LABUBU成功反映中国制造向"文化创造"转型的路径 [4]
河南“85后”步步为营,财富超过美团王兴
凤凰网财经· 2025-06-15 19:46
创始人财富与公司发展 -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家族财富在2024年6月从203亿美元(约1460亿元人民币)攀升至224亿美元(约1600亿元人民币),成为河南新首富并位列全球财富涨幅前三[1] - 王宁是2025全球前300位富豪榜中最年轻的中国企业家(93位),排名超过美团创始人王兴(219位)[1] - 公司2024年营收跨过百亿元大关,同比增速超100%,门店总数超500家(含海外100多家),旗下四大IP(MOLLY、SKULLPANDA、CRYBABY、LABUBU)风靡全球[2] 创业历程与商业策略 - 泡泡玛特起源于2010年的杂货铺模式,通过市场筛选逐步聚焦潮玩,初期代理Sonny Angel占单店销售三分之一,后因合作受限转向自主IP开发[10][11] - 2015年转型关键期签下MOLLY授权,确立潮玩定位,与Sonny Angel合作延续至2017年才终止[12] - 创始人王宁强调"跟着现实走"的务实策略,初期资金仅20多万元,拒绝杠杆,通过试错调整快速响应市场反馈[7][8] 核心竞争力与运营细节 - 公司通过"纽扣创新"理念优化细节,如灯具维修流程改进(2023年4000起维修案例中60%为长条灯),提升运营效率[17][18] - 门店管理精细化至灯光色温(3000K/3500K)、包装用纸克重等,累计10多年沉淀的细节构成壁垒[16] - 2024年IP矩阵中4个IP营收超10亿元,13个破亿,通过早期签约头部艺术家建立IP孵化优势[21] 长期主义与战略布局 - 潮玩IP开发周期长,MOLLY已运营20年仍贡献10亿元收入,对标迪士尼米老鼠的长期价值[21] - 首家城市乐园(2023年)占地仅为上海迪士尼三十分之一,定位为团队经验积累而非短期盈利[22] - 公司坚持"做决策快、做事慢",战略上快速布局乐园/游戏/电影,执行中预留充足培育时间[22][23] 行业影响与未来方向 - 2020年港股上市后吸引超5000家潮玩公司成立,但5年内无企业能对泡泡玛特构成实质性威胁[15] - 计划从潮玩扩展至乐园、电影、游戏,目标成为全球潮流文化娱乐公司[14] - 创始人提出警惕"生意诱惑",如加盟/下沉/复杂授权等,强调专注主业避免过度商业化[24]
泡泡玛特王宁:快乐会是一个更大的市场,「无用」的东西才是永恒的
Founder Park· 2025-06-15 15:11
公司发展历程与商业模式 - 泡泡玛特成立于2008年,从零售渠道转型为以原创IP为核心的潮玩公司,目前成立15年[3][43] - 公司早期借鉴乐高模式建立标准化体系,后期转向迪士尼模式构建IP生态,形成"语言体系+IP孵化"双轮驱动[50][51][52][56] - 2023年海外门店达50多家,预计年底扩展至近100家,海外收入占比将达50%,美国市场表现突出[72][73][75][76] 核心竞争优势 - 软门槛:构建艺术家资源网络,通过"唱片公司"模式实现艺术IP商业化,形成平台虹吸效应[26][27][28][34][35] - 硬门槛:13年积累的供应链管理、门店运营等细节能力,强调"尊重时间、尊重经营"的经营哲学[37][38][39][40][41] - 独创潮玩行业标准体系,定义"盲盒"等玩法,5年内推动小众概念成为大众文化现象[51][52] 市场定位与战略演进 - 从满足"潮流优越感"转向提供"快乐陪伴",市场边界从潮流圈扩展到时尚圈再到泛娱乐领域[59][60][61][63][67][68] - 2023年海外业务实现近20%净利率,全年海外收入预计超10亿元,占总收入15%左右[75][76] - 布局IP全产业链,涉足游戏、电影、乐园等业务,成为国内仅次于迪士尼的IP授权输出商[54][57][69] 行业洞察与商业思考 - 提出"有用与无用"的消费哲学,认为非功能性产品具有更长生命周期,类比艺术品的永恒价值[22][23] - 消费行为本质是满足"存在感"与"满足感",通过喷泉与水龙头的比喻阐释感性消费逻辑[9][10][11][17][18][19] - IP培育需要持续投入而非依赖单一故事,时间陪伴比内容形式更重要,碎片化时代需创新IP养成路径[78][79][80]
泡泡玛特爆火:盲盒背后的商业与文化密码
搜狐财经· 2025-06-14 11:34
公司发展历程 - 2010年在北京欧美汇购物中心开设第一家门店,定位为潮流杂货铺,售卖文具、化妆品、玩具等[2] - 2015年代理日本Sonny Angel玩偶,占单店销售额三分之一,开始向潮流IP公司转型[3] - 2016年失去Sonny Angel代理权后签约Molly设计师Kenny,推出Molly星座系列盲盒,200套4秒售罄[3] - 2017-2019年营收从1.58亿元飙升至16.83亿元,线下机器人商店快速扩张,2018年天猫双11销售额821万元登顶玩具类目[4] - 2020年12月在香港上市,2024年全球门店突破530家,会员超5000万,营收130.4亿元,净利润34亿元,海外收入占比38.9%[5] 商业模式与IP运营 - 构建多元化IP矩阵,包括自有IP、独家IP和非独家IP,如Molly、Labubu、SKULLPANDA等[9] - 盲盒模式利用不确定性刺激消费,隐藏款出现概率低至1/144,限量款在二手市场价格翻倍[8] - 推动IP全场景渗透,开发毛绒玩具、文具、服饰等衍生品,开设主题门店和城市乐园[9][10] - 与迪士尼、漫威等国际IP联名合作,实现破圈营销[10] 营销策略与消费者定位 - 目标消费群体为90后、00后,注重个性化表达和情感满足[6] - 社交媒体营销通过开箱视频、明星效应引发热潮,某明星微博晒收藏引发粉丝效仿[11] - 跨界联名覆盖美妆、餐饮等领域,扩大品牌影响力[11] 全球化布局 - 2018年以韩国首尔为起点,业务覆盖全球近百个国家及地区[12] - 2024年海外及港澳台营收50.7亿元,同比增长375.2%[12] - 本土化运营策略:日本市场侧重可爱萌系风格,欧美市场强调艺术性[12] 行业影响 - 国内潮玩相关企业超12000家,市场规模预计2026年达千亿[13] - 改变玩具行业认知,从儿童玩具转向全年龄段文化消费品[13] - 吸引52TOYS、X-TOYS等新品牌入局,传统玩具企业加速转型[13] 未来挑战 - IP生命周期较短,新品成功率波动,存在同质化竞争[14] - 国际玩具巨头美泰、孩之宝布局潮玩领域构成威胁[14] - 消费者对环保材料等新需求变化快速,品控问题影响口碑[15] - 海外市场面临文化差异、政策法规等不确定性[15]
「e公司观察」泡泡玛特没有饥饿营销
证券时报网· 2025-06-13 21:57
产品稀缺性与市场需求 - Labubu产品在海外和国内市场均出现消费者排队抢购现象,甚至引发纠纷[1] - 公司已在提高Labubu产量,该产品去年和今年一季度销售额实现数倍增长[1] - 东莞玩具制造能力足以满足当前市场需求,但公司选择维持适度稀缺性[1] - 稀缺性并非饥饿营销结果,而是公司运营能力的体现,包括产品设计和销售能力[1] 行业运营模式分析 - 维持产品适度紧俏是潮玩行业通行惯例,通过差异化款式和盲盒机制制造稀缺性[2] - 行业存在大量竞争者,仅靠饥饿营销无法成功,需依靠强大IP运营能力[1] - 稀缺性可激发消费者购买欲,类似小浣熊水浒卡收集机制[2] - 溢价是行业伴生现象,增加产量消除溢价会损害IP价值[3] IP价值维护策略 - 公司通过推出多种款式、联名款和盲盒机制维持Labubu IP的差异性[2] - 日本潮玩行业案例显示私自增加限量款产量会导致IP价值下跌[3] - 尽管存在仿冒品(Lafufu),公司仍不能大幅增加产量以保持IP形象[3] - 产品话题性(如明星佩戴、排队现象)有助于维持IP热度[3] 行业周期与IP运营 - 潮玩行业具有强话题性,热点维持难度高,类似电影音乐行业[3] - 公司当前依靠Labubu IP获得高收益,但需要持续运营其他IP[4] - 行业存在明显景气周期,成功IP背后往往伴随大量失败案例[4] - 历史上喜茶、华为手机等排队现象源于产品受欢迎度而非饥饿营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