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战略性新兴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120亿,静安资本诞生
投资界· 2025-10-11 15:26
以下文章来源于解码LP ,作者周佳丽 解码LP . 投资界(PEdaily.cn)旗下,专注募资动态 正式揭牌。 作者 I 周佳丽 报道 I 投资界-解码LP 欢迎加入投资界读者群 正式亮相。 投资界-解码LP获悉,昨天(1 0月1 0日),上海静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简称:静 安资本)正式揭牌成立,成立后将进一步整合国资基金业务,以"政府引导基金+直投+市 场化"的模式运作,形成百亿投资矩阵。 现场,静安资本与道禾高新基金、区块链基金、复旦科创基金等8家基金公司签署合作协 议,同时上海国投公司旗下上海科创集团、国投先导、国投未来、国投孚腾等战略合作 伙伴获得授牌。 至此,上海国资基金生态圈再添一缕活水。 静安资本正式成立 注册资本120亿 外界关心,静安资本具体怎么运作? 投资界了解到,新组建的静安资本注册资本1 20亿元,成立后将进一步整合国资基金业 务,以"政府引导基金+直投+市场化"的模式运作,形成百亿投资矩阵,通过战略合作伙 伴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文化创意、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的深度合作,聚焦战略性新兴 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投资与培育,推动市区两级资本联动,实现"投早、投小、投硬"与"投 新、投好、投强 ...
普通项目落地最高可获1亿元产业基金配套支持 赛迪与孝感共办科创之星大赛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10 21:37
大赛概况与目标 - 活动名称为“2025孝感·赛迪科创之星大赛”,于10月10日启动报名 [1][3] - 核心目标是“以赛促引、以赛促创、以赛促投”,旨在形成“高端人才引领重大项目、优质项目壮大产业集群、现代产业涵养创新生态”的发展新格局 [1][3] - 大赛由孝感市人民政府与赛迪顾问深度协同策划,定位为“产业落子”,旨在为孝感打造“中国知谷”和武汉都市圈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注入新动能 [1][3] 聚焦行业领域 - 大赛聚焦传感器及高度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 [1][3] 活动体系与配套 - 构建“1+N”系列科技创新活动体系,“1”指主赛事“2025孝感·赛迪科创之星大赛” [1] - “N”项配套活动包括“湖北省‘工友杯’职工创业创新大赛孝感赛区初赛”、“创青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孝感赛区活动”、“创客中国”大赛以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等,共同打造孝感科技创新品牌 [1] 奖项与资金支持 - 设置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并给予奖金和荣誉证书 [2] - 对于签约落地的获奖项目,根据获奖等次及项目情况,分阶段给予最高200万元人民币的科技成果转化奖补 [2] - 依托孝感市总规模100亿元人民币的“3+3+N”基金矩阵,可为落地项目提供从500万元至10000万元人民币不等的产业基金配套支持,重点项目不设上限 [2] 非资金支持政策 - 获奖项目可享受优先入驻孵化器或产业园区、专人对接的一站式企业服务 [2] - 一、二、三等奖项目负责人可直接评定为“孝感市创新创业人才”,享受“孝感英才卡”在生活补贴、医疗健康、子女入学、安居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2] - 大赛还将组织媒体宣传、资源对接、孵化培训等系列活动,为项目提供持续成长动力 [2] 选址与执行基础 - 大赛选择孝感是基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坚实的产业基础 [3] - 赛迪顾问将凭借专业能力确保赛事公正,并为项目提供持续赋能 [3]
最高出资70%,一倍返投,这支50亿母基金招GP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10-10 11:19
行业规模与地域分布 - 本周资讯涉及的母基金管理规模达1685亿元 [1] - 母基金主要分布在11个省级行政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天津、湖南、湖北、四川、河北、山东 [1] - 投资覆盖高端装备制造、未来产业、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方向 [1] 重点母基金设立动态 - 中金资本与河钢集团共同出资设立规模320亿元的母基金,其中80%将作为母基金投向子基金 [5] - 央企战新产业发展私募基金成立,总规模500亿元,聚焦国资委"9+6"战新产业方向,采用母基金+直投模式 [6] -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规模由100亿元扩募至150亿元,已实缴到位80亿元,重点布局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 [7] - 宁波高新区科创投资基金总规模50亿元,对子基金出资比例不超过70%,重点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 [4] - 青岛市政府计划构建规模不低于3000亿元的基金矩阵,力争到2027年市政府引导基金在投规模达到1500亿元 [32][33] 地方产业基金运作特点 -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采用公司制运作,重点设立未来产业天使基金、设区市产业专项母基金和省属企业产业专项基金三类专项基金 [12][15][16] - 湖南湘江新区构建"五位一体"产业基金体系,计划5年出资200亿元,覆盖人才支持基金(20亿元)、科创引导基金(3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50亿元)等 [18][19][20] - 安徽省天使母基金群提出"四投"标准,建立专项评价体系,将"领投首投率"、"硬科技"项目占比作为核心考核指标 [48] - 天津市天使母基金采用"1+N"模式,目标总规模100亿元,首期40亿元,设立市、区两级联动的天使母基金群 [36] 基金投资策略与条件 - 多只基金明确"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投资策略,如绍兴市产业基金要求子基金重点围绕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 [31] - 返投要求普遍存在,如宁波高新区科创投资基金要求返投比例不低于母基金实际出资额,江苏弘业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要求返投不低于出资额的1.2倍 [4][30] - 出资比例方面,政府引导基金出资比例通常在20%-70%之间,如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拟出资6家GP,湖南湘江新区产业引导基金出资比例不超过20% [24][19] - 基金期限设置较为灵活,如浙江甬元财通富浙高端装备基金投资期5年,退出期3年,并可延长 [23] 体制机制创新 - 青岛市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尽职免责机制,政府引导基金容损率最高可达100% [32] - 安徽省优化母基金运营周期,对于运营绩效优秀的母基金,存续期可延长至20年 [52] - 上海静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采用"政府引导基金+直投+市场化"模式运作,注册资本120亿元,形成百亿投资矩阵 [38][39] - 多地推动财政资金"拨改投",如青岛市设立财政科技股权投资资金、"专精特新金"等专项资金 [34]
“十四五”福建省战新产业发展迅速
中国化工报· 2025-10-10 10:39
产业发展战略 - 福建省依托“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七大新兴产业 [1] - 针对重点产业差异化特征和发展实际精准施策,相继印发生物医药、锂电新能源新材料、氢能等领域的专项政策和发展规划 [1] 新能源产业 - 福建省新能源产业持续保持领先优势,消费类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市场占有率分别连续13年、8年、4年保持全球第一 [1] - 高端装备产业“电动福建”走在前列,出台全国首个“光储充检”一体化建设指南,全省已建成“光储充检”示范站52座 [1] 新材料产业 - 福建省完善重点新材料、稀土新材料生产应用奖励政策,发布50项新材料新产品 [1] 生物医药产业 -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步伐加快,实施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设立6.8亿元省级专项资金、10亿元省级产业引导基金 [1] - 全省在研在审创新药40多个,创历史新高 [1]
“顶流”央企联合出手,布局私募
上海证券报· 2025-10-09 16:07
公司成立与股权结构 - 央企战新产业发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2025年9月29日在北京成立,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 [1][3] - 公司由五家央企的资本投资平台共同出资组建,股东包括中国国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股68%)、中移资本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持股12%)、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持股10%)、中海石油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持股6%)以及中油昆仑(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股4%) [1][3][4] - 公司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为国新基金董事长黄杰,其他高管包括吴晓鹏、李亚南和郭一澎 [4][5] 行业趋势与基金规模 - 2025年以来多个百亿级央企创投基金相继成立,例如8月底在杭州注册的国新创投基金出资额为100亿元人民币 [6][7] - 2025年7月中国诚通与江苏省政府推动设立规模100亿元的诚通科创(江苏)基金,5月成立的诚通科创投资基金规划总规模300亿元,首期规模100亿元 [7] - 中央企业设立的创投基金总规模已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基金存续期最长可到15年,较一般股权投资基金延长近一倍 [8]
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国家级高新企业突破1.5万家
中国发展网· 2025-10-09 15:22
文章核心观点 - "十四五"期间福建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日益壮大 [1] -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均实现倍增,为"十五五"期间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政策体系 - 坚持"因地制宜",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七大新兴产业精准施策,并印发生物医药、锂电新能源新材料等专项政策 [2] - 坚持"创新引领",出台科技创新发展20条措施,累计支持7726家次企业获研发投入分段补助近39亿元,发放"科技贷"超350亿元 [2] - 坚持"优化环境",出台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措施,制定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32项工作清单,并全国率先立法推动首台套技术装备攻关 [3] 创新平台 - 平台体系日益完善,重组入列全国重点实验室13家,新增32家省级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已培育建设省创新实验室8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52家 [4] - 创新资源高度集聚,8家创新实验室集聚高水平科研人员2300余人,突破核心技术190余项;150家工程研究中心汇聚近2万名人才,获发明专利授权超1.9万件 [4] - 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如全国率先掌握8英寸碳化硅外延技术并量产,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下线,国产九价宫颈癌疫苗成功上市 [5] 产业竞争力 - 培育4个国家级和17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布局,如宁德高端储能产业集群以宁德时代为龙头带动近百家产业链企业 [7] - 推动国家高新区建设,2024年福建省7个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599.9亿元,营业收入11360.88亿元 [7] - 推动县域产业链发展,发布全国首个县域重点产业链白皮书,确定164条重点产业链,11个县区入选2024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7] 智力支撑 - 实施"八闽英才"计划,累计遴选特级后备人才16名、产业领军团队105个、青年拔尖人才200名,5人当选两院院士 [8] - 实施引才引智计划,评选省外专百人计划134项,入选国家外专项目283项 [8] - 实施"人才兴链"行动和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并培养工程硕士 [9]
香港多措并举助力内地企业“出海”
证券日报· 2025-10-09 00:18
香港“内地企业出海专班”政策举措 - 香港特区政府正式启动“内地企业出海专班”,旨在通过一站式平台助力内地企业以香港为平台拓展国际市场 [1][4] - 拟推出的政策措施包括推动内地银行在港设立区域总部、提供税务宽减以吸引企业设立财资中心、以及推动碳排放核算服务 [1] - 专班计划在2025年底前讨论工作策略并举办大型推广活动,并将提供税务、法律、融资、ESG等针对性的一站式支援方案 [5] 内地企业利用香港“出海”的现状与趋势 - 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1922亿美元,同比增长8.4%,占全球份额11.9% [2] - 2024年母公司在海外及内地的驻港公司数量创历史新高,达9960家,年增920家(增长10%),其中内地驻港公司数量最多,达2620家,占比超26% [2] - 2024年上半年,香港投资推广署已协助286家内地企业在港设立区域总部、财资中心或离岸贸易公司,同比增长46% [2] 香港资本市场对内地企业的支持作用 - 2025年前三季度,港股IPO集资额逾1800亿港元,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升温 [1] - 自中国证监会2024年4月发布对港合作措施以来,累计有115家内地企业在港股上市,首发募资总额超2280亿港元 [3] - 截至10月8日,港交所排队企业突破200家,其中超90%来自内地 [3] - 港交所通过降低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开设“科企”通道等措施吸引科创企业,今年以来已有11家A股公司在港上市,募资约916.89亿港元 [3] 香港作为国际商业枢纽的优势 - 香港具备“不可替代的复合型优势”,可助企业接触国际投资者,为海外业务拓展储备资源 [1] - 企业可在港进行便捷的跨境结算,利用上市、发债等多元化融资工具,并设立财资中心高效管理全球资金 [6] - 香港已与33个海外经济体签订24份投资协定,为企业进入海外市场提供通道,并通过税务合作(如从智利、哥伦比亚、葡萄牙的“税务黑名单”中剔除)消除政策障碍 [5]
市场规模1.3万亿!这些材料仍有缺口!
新浪财经· 2025-10-08 12:55
市场概况与规模 - 新材料市场是一个规模达1.3万亿元的巨大市场[1] - 近十年市场年均增速超过10%[1] - 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8万亿元[2] 市场供需与竞争格局 - 行业整体自给率低于60%存在大量材料缺口[1] - 全球市场主要由Syensqo、巴斯夫、塞拉尼斯、东丽等国际巨头主导[1] - 国内布局较广的公司仅有金发科技和沃特科技新和成、德众泰等在个别产品上领先但整体产品线和稳定性与国际水平有差距[1] 细分领域表现 - 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和电子化学品的自给率在65%-80%之间仍需大量进口[1] - 通用塑料近年勉强实现盈亏平衡通用工程塑料利润持续下滑[1] - 特种工程塑料始终保持高利润水平被称为材料界的隐形冠军[1] 增长驱动力与前景 - 国家重点发展的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6大未来产业如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6G设备、脑机接口等将驱动高性能材料需求[1] - 预计十五五期间消费量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0%以上[1] 行业发展挑战 - 行业面临研发创新、核心技术、人才短缺、工艺协同、国际竞争、资金风险等多重挑战[2]
从贵州茅台到宁德时代,一文速览A股“含科量”五年巨变
中国证券报· 2025-10-04 17:20
资本市场风格切换 - 宁德时代总市值超过贵州茅台,标志着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 A股市场整体规模变化 - 截至“十四五”期末(9月30日),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5436家,总市值达105.85万亿元 [1] - 相比“十三五”末,上市公司数量增长1443家,总市值增长27.26万亿元 [1] 科技板块与传统板块市值对比 - “十四五”期末,科技板块(电子、计算机、通信、电力设备)总市值为30.27万亿元,在A股市值占比达28.60% [2] - 同期,传统板块(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总市值为18.06万亿元,在A股市值占比为17.06% [2] - 科技板块市值占比(28.60%)显著超过传统板块(17.06%) [2] - “十三五”末,科技板块总市值为15.60万亿元,占比19.86%,传统板块总市值为15.32万亿元,占比19.49% [4] - “十四五”期间科技板块市值增长幅度明显强于传统板块 [6] 科技板块内部行业市值分布 - 电子行业总市值13.47万亿元,位居申万一级行业第一 [2] - 计算机行业总市值5.10万亿元 [2] - 通信行业总市值3.47万亿元 [2] - 电力设备行业总市值8.23万亿元 [2] 科技巨头数量与规模增长 - “十四五”期末科技板块千亿市值上市公司增至44家,占A股千亿市值公司的27.50% [7] - “十三五”末科技板块千亿市值上市公司为28家,占A股千亿市值公司的22.58% [7] - 市值前50的上市公司中,科技企业数量从“十三五”末的5家增至“十四五”期末的13家 [8] - 电子板块千亿市值公司从13家增至24家,代表公司包括工业富联(市值1.31万亿元)、海光信息(市值5871亿元)、寒武纪-U(市值5543亿元) [7] - 计算机板块千亿市值公司有7家,包括海康威视、同花顺、中科曙光等 [7] - 通信板块千亿市值公司有6家,包括中国电信、中际旭创、新易盛等 [7] - 电力设备板块千亿市值公司有7家,包括宁德时代、阳光电源、亿纬锂能等 [7] 代表性科技公司业绩表现 - 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实现总营收1789亿元,同比增长7.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5亿元,同比增长33.3% [9] - 对比2020年上半年,宁德时代营业收入为188.29亿元,净利润为19.37亿元 [9] 政策与市场环境 - 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近年来新上市的企业有九成以上是科技企业或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 [6] - 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已超过四分之一 [6] - 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含“科”量进一步提升 [6]
从贵州茅台到宁德时代 一文速览A股“含科量”五年巨变
中国证券报· 2025-10-04 17:18
资本市场结构变化 - 宁德时代总市值超过贵州茅台,标志着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 - A股科技板块(电子、计算机、通信、电力设备)市值占比从"十三五"末的19.86%跃升至"十四五"期间的28.60%[1][2] - 科技板块总市值达30.27万亿元,显著超过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三大传统行业总市值之和(18.06万亿元)[2] 科技板块市值增长 - A股总市值从"十三五"末的78.59万亿元增长至105.85万亿元,增加27.26万亿元[2][4] - 科技板块总市值从15.60万亿元增长至30.27万亿元,增幅显著高于传统板块(从15.32万亿元至18.06万亿元)[2][4] - 电子行业总市值达13.47万亿元,位居各行业第一,计算机、通信、电力设备行业总市值分别为5.10万亿元、3.47万亿元、8.23万亿元[2] 科技巨头数量与规模 - 科技板块千亿市值上市公司数量从"十三五"末的28家增至44家[1][7][8] - 市值前50的上市公司中,科技企业数量从5家增至13家[8] - 电子板块千亿市值公司达24家,包括工业富联(市值1.31万亿元)、海光信息(市值5871亿元)、寒武纪-U(市值5543亿元)[7] 代表性公司业绩 - 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1789亿元,同比增长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5亿元,同比增长33.3%[9] - 相比2020年上半年,宁德时代营收从188.29亿元增长至1789亿元,净利润从19.37亿元增长至305亿元[9] - 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新上市企业九成以上为科技企业,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已超四分之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