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科技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利好来了!七部门集体发布
中国基金报· 2025-09-26 20:30
核心观点 - 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投资优化、转型升级等措施推动行业平稳运行和结构优化升级 [2] - 方案设定2025—2026年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的目标,重点关注高端化供给、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化肥保供、产能调控及市场需求拓展 [13] 总体要求与目标 - 总体要求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供需协同发力,培育行业增长新动能 [12] - 具体目标包括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经济效益企稳回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明显 [13] 强化产业科技创新 - 增强高端化供给,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医疗装备等重点产业链需求,支持电子化学品、高端聚烯烃等关键产品攻关 [14] - 做好化肥生产保供,优化重点化肥生产企业最低生产计划管理,支持原料供应企业与化肥生产企业签订长协 [15] - 优化中试项目管理,发挥中试基地作用,简化相关手续办理流程,单个中试项目试验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两年 [15] 扩大有效投资与促进转型升级 - 科学调控重大项目建设,严控新增炼油产能,合理确定乙烯、对二甲苯新增产能规模和投放节奏 [16] - 实施安全化改造,制定老旧装置更新改造行动方案,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 [16] - 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开展“人工智能+石化化工”行动,训练建设行业大模型,培育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 [17] 拓展市场需求与激发市场潜能 - 促进供需提质,推动合成树脂、涂料等生产企业与下游用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高传统领域供需适配性 [19] - 积极拓展新能源电池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等在新兴产业中的应用 [19] 壮大发展载体与培育高质量增长引擎 - 打造优质化工园区和产业集群,实施化工园区分级评价,加快对标改造、提级进步 [20] - 推动化工园区聚焦主导产业引进强链、补链项目,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20] 深化开放合作与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 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用好自贸协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稳妥推进海外资源开发利用合资合作 [21] - 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加强精细化工、绿色低碳等领域交流合作,支持行业协会深化国际沟通 [21] 保障措施 - 加强政策支持,统筹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渠道,将行业纳入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重点支持领域 [23] - 加强监测调度,开展重点行业运行常态化监测,完善重点产品产能预警机制,定期发布行业景气指数 [24]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或是四季度投资的稳定器|宏观晚6点
搜狐财经· 2025-09-26 18:15
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培育 - 六部门联合发文鼓励金融机构为数字创意企业提供市场化金融服务 [1] - 强化创投资金引导并优化国有创投考核机制 探索纳入培育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情况 [1] - 鼓励地方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支持金融机构构建符合数创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价模型和风控机制 [1] 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 - 七部门联合印发工作方案 提出2025至2026年石化化工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 [2] - 方案从强化科技创新和提升供给能力等五个方面提出10项具体举措 [2] - 行业目标包括经济效益企稳回升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以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2] 教育政策 -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 [3]
工信部等7部门发布重要工作方案!
中国能源报· 2025-09-26 16:28
总体要求 - 以质量效益为中心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注重供需两端协同发力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4] - 以精细化学品创新和大宗产品提质优供给 以智能化 绿色化 安全化改造促转型 以挖掘传统消费潜力和培育新兴应用扩消费 以化工园区建设和优势集群培育强载体[4] - 培育行业增长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 协同推进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4] 主要目标 - 2025—2026年石化化工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 经济效益企稳回升[5] - 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精细化延伸 数字赋能和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提高[5] -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明显 化工园区由规范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迈进[5] 强化产业科技创新 - 增强高端化供给 聚焦集成电路 新能源 医疗装备等重点产业链需求 支持电子化学品 高端聚烯烃 高性能纤维 特种橡胶 高性能膜材料等领域的关键产品攻关[6] - 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协同创新 加快布局高端精细化学品等石化化工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 新材料中试平台 数据资源节点[6] - 推动涂料 染料 农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宗产品提质升级 引导上下游企业建立协同机制 提升产品性能和应用水平[6] - 做好化肥生产保供 优化重点化肥生产企业最低生产计划管理 支持煤炭 磷矿石 天然气 硫磺 冶炼副产硫酸等重点原料供应企业与化肥生产企业签订长协[6] - 推动缓/控释肥 水溶肥 液体肥 中微量元素肥等高效化 专用化 环保化 功能化肥料创新发展[6] - 优化中试项目管理 中试基地内中试项目可采取打捆方式办理核准 备案 环评等相关手续[7] - 单个中试项目试验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两年[7] 扩大有效投资 - 科学调控重大项目建设 严控新增炼油产能 合理确定乙烯 对二甲苯新增产能规模和投放节奏 防范煤制甲醇行业产能过剩风险[8] - 石化领域严格执行新建炼油项目产能减量置换要求 重点支持石化老旧装置改造 新技术产业化示范以及现有炼化企业"减油增化"项目[8] - 现代煤化工领域重点依托煤水资源相对丰富 环境容量较好地区 适度布局煤制油气 煤制化学品项目[8] - 开展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 先进材料 技术装备 工业操作系统等产业化应用示范 以及二氧化碳捕集 利用及封存工程示范[8] - 加快天然气提氦 海水提钾等项目实施[8] - 实施安全化改造 制定实施《加力推进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更新改造行动方案》 建立老旧装置改造升级项目库[9] - 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9] - 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落实《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 培育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 标杆工厂 标杆企业[10] - 开展"人工智能+石化化工"行动 训练建设石化化工行业大模型 部署一批针对分离 蒸馏 提纯等行业典型单元操作需求的场景模型[10] - 支持企业加大节能 节水和减污降碳改造力度 开展重点用能 用水设备更新以及磷石膏等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 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改造[10] - 推动涂料 油墨 胶粘剂 清洗剂等产品向低(无)VOCs含量和低光化学反应活性方向转型[10] - 加强标准引领 开展石化化工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标准研究 建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指标体系[11] - 开展绿电—绿氢—石化/煤化工耦合等标准预研 推进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制定[11] - 发布实施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估标准以及数据管理 数据安全等标准[11] 拓展市场需求 - 促进供需提质 组织石化化工产品供需对接活动 推动合成树脂 涂料 轮胎等生产企业与建筑 汽车 船舶等下游用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11] - 围绕新能源 低空经济 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 积极拓展新能源电池材料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特种工程塑料等应用[11] - 开展非粮生物基材料典型案例征集推广 推进绿氨 绿醇在船用燃料市场应用[11] - 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加强标准认证衔接 加大内外贸一体化信用保险承保支持力度[11] 壮大发展载体 - 打造优质化工园区和产业集群 持续做好化工园区设立 认定 扩区 复核和问题整改[12] - 实施化工园区竞争力评价导则 智慧化评价导则 全面开展化工园区分级评价[13] - 实施扩区的化工园区原则上应达到较低安全风险等级(D级) 竞争力二级及以上[13] - 推动化工园区聚焦主导产业择优引进强链 补链项目 加强上下游产品匹配衔接[13] - 在石油化工 煤化工 磷化工 生物化工以及精细化工等领域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及龙头企业[13] 深化开放合作 - 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持续落实好稳外贸政策措施 指导和帮助企业应对国外不合理贸易限制措施[14] - 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自贸协定 深度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稳妥推进海外油气 钾等资源开发利用合资合作[14] - 强化外资项目服务保障 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合资企业 加强精细化工 绿色低碳 人工智能等领域交流合作[14] - 积极参加国际公约谈判 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 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和产品认证制度[14] 保障措施 - 加强组织保障 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 细化落实稳增长目标任务 制定完善政策配套措施[16] - 加强政策支持 统筹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现有政策渠道 发挥有关政府投资基金作用 加大对产业科技创新 设备更新改造等支持力度[17] - 将石化化工行业纳入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政策重点支持领域 鼓励金融机构按照产业布局和产能调控方向落实好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17] - 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 建好用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 培育一批高水平技术 技能 管理人才[17] - 依法依规加快办理建设项目核准(备案)手续 加强土地 能耗 环评 安评等要素保障[17] - 加强监测调度 加强重点行业基础信息和全球政策 产业 技术等情况的跟踪和分析研判[17]
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发布
期货日报· 2025-09-25 00:03
行业稳增长主要目标 - 建材行业在2025至2026年恢复向好,盈利水平有效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1] - 绿色建材、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26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 [1] 强化行业管理与产能调控 - 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新建改建项目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 [1] - 严禁从非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向重点区域转移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 [1] - 依法依规淘汰水泥、平板玻璃落后产能,推动环保绩效低的企业逐步退出 [1] - 研究修订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规范条件,推进规范企业分级分类管理 [1] 产业科技创新与供给能力 - 加强产业科技创新以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壮大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 [1] - 培育特色优势资源产业 [1] 扩大投资与转型升级 - 加快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发布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系统解决方案 [2] - 开展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六零"工厂培育,加强标准引领 [2] - 制修订建筑用安全玻璃、绝热材料燃烧性能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及绿色建材评价等行业标准 [2] 拓展消费需求与市场潜能 - 持续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落实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政策 [2] - 支持建立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企业上下游合作机制,推动金刚石、先进陶瓷等产品推广应用 [2] 深化开放合作与国际发展 - 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产业合作,引导建材产品、技术、标准等走出去 [2] 政策对市场的短期与中长期影响 - 政策发布短期将有效扭转玻璃产业链上下游的偏弱预期,与"金九银十"旺季需求共振,玻璃期现货价格或出现修复行情 [2] - 中期随着玻璃行业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综合标准落地,玻璃行业供需动态平衡的局面有望形成 [3] - 长期推进平板玻璃行业分级分类差异化管理,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将重塑行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3] 平板玻璃行业燃料结构转变 - 未来国内玻璃生产将逐步向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工艺转换,以煤制气和石油焦为燃料的生产线或逐步退出市场 [3]
【新华解读】建材行业稳增长目标:严格产能调控 2026年绿色建材营收超3000亿
新华财经· 2025-09-24 21:35
政策核心目标 - 六部门联合印发《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旨在促进行业稳增长 [1] - 提出2026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的目标 [1][2] - 目标包括行业恢复向好、盈利水平有效提升、绿色低碳和数字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2] 行业现状与背景 - 建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但当前市场需求不振,结构性问题突出 [2] - 2022-2024年,建材行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稳增长任务艰巨 [2] - 今年以来,行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降幅持续收窄,恢复向好态势逐渐增强 [2] 供给侧改革与产能调控 - 工作方案明确严格水泥玻璃产能调控,加强重点行业规范管理,实现优胜劣汰 [1][4] - 具体措施包括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严禁向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转移产能 [4] - 要求水泥企业在2025年底前对超出备案的产能制定置换方案,促进实际产能与备案产能统一 [4] - 分析师认为供给优化加速将加速落后产能淘汰,行业产能周期有望迎来拐点 [3] 绿色发展与数字化转型 - 工作方案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改造 [4] - 提出落实《建材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实施“人工智能+建材”行动等措施 [4] - 推动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目标在2025年底前,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5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 [4] 新兴产业发展与需求拓展 - 提出壮大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培育特色优势资源产业,以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5] -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行业稳增长的重要动力 [5] - 通过挖掘传统消费潜力、培育新兴应用、深化开放合作等措施扩大需求,包括持续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 [5] - 支持建立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企业上下游合作机制,推动金刚石、先进陶瓷等产品推广应用 [5]
《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发布
证券日报网· 2025-09-24 20:42
政策目标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1] - 目标为2025至2026年建材行业恢复向好,盈利水平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1] - 2026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目标超过3000亿元[1] - 绿色低碳和数字化发展水平需明显提高[1] 工作举措 - 提出五项工作举措包括强化行业管理促进优胜劣汰、加强产业科技创新提升供给能力、扩大有效投资促转型升级、拓展消费需求激发市场潜能、深化开放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1] 产业科技创新 - 支持建材大省发展先进玻璃、人工晶体、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1] - 聚焦先进陶瓷、超硬材料等领域持续开展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1] 市场消费拓展 - 推进绿色建材应用,持续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2] - 鼓励各地制定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建立消费专区和线下体验馆[2] - 在政府采购工程项目中提升绿色建材应用比例[2]
钢铁稳增长方案发布:2025年至2026年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
中国经营报· 2025-09-24 15:50
政策目标 -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多部门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旨在推动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 [1] - 方案明确2025年至2026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目标为4%左右 [1] - 增长目标具备实现基础,近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速已呈现回升态势,从2022年的1.2%提升至2023年的7.1%,2024年稳定在4%,2025年1—8月达到6.1% [2] 供需平衡与行业管理 - 当前行业面临供给总量过大、有效需求不足等突出矛盾,供需失衡是关键问题 [1] - 实现增长目标需供需两端共同发力,供给端需持续优化结构,围绕需求端变化进行匹配与升级 [2] - 方案提出通过产能减量置换、产量调控和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来管住增量、优化存量,倒逼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支持优势企业发展 [2] - 推进钢铁企业分级分类管理,按照引领型规范企业、规范企业和不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实施三级管理 [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政策资源将向优质标杆企业倾斜,符合规范的企业可享受政策支持,不符合规范的企业将面临约束并逐步退出市场,从而提升行业整体规范度和竞争力 [3] - 强化产业科技创新,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补齐短板弱项,推进大宗产品质量升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3] - 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工艺设备更新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改造,推进主体设备大型化改造及先进装备应用 [3] 市场拓展与合作 - 拓展市场需求,扩大钢结构在建筑、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应用,以激发释放消费潜力 [3] - 深化开放合作,稳住外贸市场,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3] - 行业需强化与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的产业链合作,重点围绕船舶制造等领域对高强钢、轴承钢的需求开展研发,推动产品高端化转型 [4] - 通过平台提升钢结构应用透明度,促进上下游高效对接,进一步拓展钢铁需求空间,优化用钢结构 [4]
2025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开幕
南京日报· 2025-09-24 09:27
活动概况 - 2025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于9月23日开幕 是南京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大型经贸交流活动 [1] - 活动旨在宣传推介南京投资环境、集聚全球资源要素、促进区域经贸交流 [1] 战略方向 - 南京聚焦创新、文化、枢纽、国际四个关键词 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向高攀升、东西双向开放向深拓展、营商环境建设向优发力 [1] - 着力打造创新高地、产业高峰、开放枢纽、文化强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1] 合作项目与成果 - 大会共有51个重点产业类项目和8个基金类项目签约 [2] - 产业类项目涵盖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 [2] 发布内容与机构参与 - 开幕式上发布了2025南京市科技创新成果案例、2025南京城市焕新机会清单、2025南京全球数字服务商和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2025中国金融数据能力发展指数》 [2] - 西门子Xcelerator长三角科创赋能中心揭牌 [2] - 西门子全球高级副总裁、交通银行副行长、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党委书记等作主题发言 [2]
五部门部署钢铁业稳增长 金融工具精准赋能促转型升级
期货日报· 2025-09-23 16:10
政策总览 -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1] - 方案旨在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钢铁行业平稳运行和结构优化升级[1] - 方案提出2025—2026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的总目标[1] 发展目标 - 行业经济效益企稳回升,市场供需更趋平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1] - 行业有效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绿色低碳、数字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1] 工作举措 - 加强行业管理,联动实施产能减量置换、产量调控和分级分类管理,以管住增量、优化存量[2] - 强化产业科技创新,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补齐短板弱项,推进大宗产品质量升级[2] - 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工艺设备更新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改造,推进主体设备大型化[2] - 拓展市场需求,扩大钢结构在建筑、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应用,激发释放消费潜力[2] - 深化开放合作,稳住外贸市场,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2] 保障措施 - 加强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运用各类金融工具为钢铁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1] -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围绕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创新和数字化转型需求,培育一批高端复合型人才[1] -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强化政策宣贯解读,组织有关地区和企业抓好任务落实[2]
2025工博会开幕 首批上海市中试平台发布
新华财经· 2025-09-23 15:04
行业宏观数据与地位 - 2024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6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1] - 在全球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大多数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1] - 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的增长贡献率超过30% [1] 产业政策与发展方向 - 下一步将提升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1] - 加强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并培育壮大新兴和未来产业 [1] - 全面构建互利共赢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国际产业合作 [1] 创新平台与成果转化 - 开幕式上发布了首批上海市中试平台示范名单,包括光刻胶及原材料、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测试基地、面向航发领域的高端机床装备等中试平台 [2] - 中试平台致力于破解产业化瓶颈,为新技术、新产品的成熟量产提供验证和支撑,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 [2] 工业园区发展指引 -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发布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引导工业园区向特色化、集约化、数据化、绿色化、规范化发展 [2] - 指引旨在为全国工业园区的提质增效升级提供科学的路径遵循,进一步引导工业园区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