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空心化
icon
搜索文档
“印度造”成为日本进口车的主角
日经中文网· 2025-06-05 15:58
日本进口车市场格局变化 - 铃木4月在日本进口车销量达3990辆 超越奔驰(3202辆)和宝马(2575辆)首次登顶 同比增速达83倍 [1][3] - 本田1-4月进口车销量达16720辆 同比增长65% 主要增量来自印度产小型SUV WR-V [4] - 1-4月海外产日本车在日销量达35269辆 同比增长33% 接近历史峰值(1995年107092辆) [4] 铃木印度战略实施细节 - 吉姆尼Nomad 5门版4天订单超5万辆 远超月目标1200辆 该车型由印度生产返销日本 [3] - 计划2031年前向印度生产体系投入1.2万亿日元 目标年产能400万辆 定位为面向日/欧/非的出口基地 [3] - 印度产小型SUV Fronx因供应链成熟实现成本优势 作为全球战略车型在70多国销售 [3] 产业转移与供应链重构 - 印度零部件供应链质量提升 人工成本优势显著 即便日元贬值仍具竞争力 [3] - 美国或成新生产基地 受潜在关税政策驱动 日企可能加强在美生产 [5] - 丰田坚持日本国内300万辆产能目标 但行业普遍担忧本土产业空心化风险 [5] 车企全球化生产动因 - 日本市场因少子化增长受限 本土生产投资风险上升 [4] - 历史经验显示 1990年代为平衡贸易逆差曾出现美国产日系车返销潮 [5] - 当前成本导向型产业转移可能重塑全球汽车制造版图 [3][4][5]
中美日一季度GDP差距断崖,美国7.32万亿,日本1.02万亿,中国呢
搜狐财经· 2025-06-04 18:05
全球GDP排名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GDP排名前四国家:美国(7.32万亿美元)、中国(4.44万亿美元)、德国(1.14万亿美元)、日本(1.02万亿美元) [1][4] - 美国GDP总量连续131年保持全球第一,但本季度环比萎缩0.3% [4][3] - 中国GDP同比增长5.4%,增速居主要经济体首位 [3][19] 美国经济表现 - 一季度GDP环比下降0.3%,进口激增41%导致库存堆积拖累GDP 4.8个百分点 [7][4] - 联邦政府第一季度赤字达7000亿美元,总债务36万亿美元(占GDP 140%),其中6.5万亿债务即将到期 [9][11] - 产业空心化问题凸显:波音订单流失、特斯拉面临中国电动车竞争、苹果依赖中国供应链 [9] 日本经济困境 - 一季度GDP环比下降0.2%(年率萎缩0.7%),连续四个季度首次负增长 [11][14] - 出口成本上涨导致10%企业利润下跌,钢铝关税威胁冲击产业链 [14][16] - 物价飞涨(大米价格年涨60%)抑制消费,个人消费近乎停滞,汽车制造业竞争力下滑 [16][18] 中国经济亮点 -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至31.8758万亿元人民币,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90% [19][21] - 数字经济营收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6%,国产商品替代效应显现 [21][23] - 新能源车、光伏、半导体领域进展显著,工业体系完整性支撑转型 [25][29] 结构性挑战 - 美国面临债务高企(利息占财政支出10%)和产业空心化双重压力 [9][11] - 日本缺乏刺激内需政策,公共投资环比下降,传统优势产业衰退 [18] - 中国需解决房地产风险、产能过剩及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23]
中美互降关税才过几天,美国又卷土重来,100%关税选项被摆上桌面
搜狐财经· 2025-05-25 12:25
中美关税协议与后续影响 - 中美两国于5月12日达成协议,决定从5月14日起互相降低加征的高额关税,全球金融和贸易市场出现回暖信号 [1] - 一周后(5月19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听证会提出对中国岸桥起重机加征100%关税的提案,可能导致美国港口成本激增3亿美元 [1] - 提案还包括对集装箱、底盘及底盘零部件等货物装卸设备征收20%至100%的关税,直接针对中国出口贸易 [1] 美国产业空心化问题 - 美国80%的港口起重机由中国制造,本土产业链断层始于1980年代,企业为追求利润外包生产导致核心制造能力减弱 [3] - 若美国强行减少对中国依赖,港口现代化可能停滞十年以上,且短期内无法生产替代产品填补需求 [3] - 美国七大港口已签约购买35台中国起重机,加征关税将使额外成本超过1.3亿美元 [3] 中国起重机行业优势 - 中国起重机凭借技术创新和规模优势,将单台成本控制在欧美产品的60%以下 [6] - 中国在全球港口设备领域占据70%的市场份额,造船业占全球45%,集装箱产量占全球96% [6] - 若美国强行"脱钩",全球海运成本将飙升30%以上,直接冲击欧美消费品通胀 [6] 国际供应链与替代方案 - 韩国现代重工和韩华海洋承诺向美转移起重机技术,但韩国自身起重机产能不足中国的5%,且核心零部件仍依赖中国供应链 [3] - 中国正加速与RCEP成员国制定数字贸易规则,并通过"一带一路"深化区域供应链整合 [8] - 美国从奥巴马时期就已完全依赖中国港口起重设备 [5] 中美贸易策略对比 - 中方采取"两手策略"应对美方关税攻势:一边坚决反制,一边保持对话空间 [6] - 中国外交部指出美国造船业衰败源于"过度保护",而非所谓"不公平竞争" [6] - 美国单边主义政策使其在产业空心化泥潭中日益孤立 [8]
中国供应链发展全景视图与趋势展望
中信建投· 2025-05-16 15:20
政策体系建设 - 2012 年起构建供应链安全政策体系,涵盖总量与行业层面,涉及财政、金融等多方面支持[2] - 财政支持包括税收优惠、资金奖补等,如 2025 年中央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安排 3981.19 亿元、增长 10%,制造业专项资金安排 118.78 亿元、增长 14.5%[16][19][21] - 金融扶持涉及融资服务和供应链金融发展,如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22] 发展现状剖析 - 2024 年进出口总额 6.16 万亿美元,制造业规模连续 15 年全球第一,22 种中间品中 20 种保持全球领先[3][42][45][47] - 对欧美依赖显著削减,但高端设备与关键基础材料仍存短板;与日韩深度嵌入供应链;与东盟双向依赖有矛盾;与俄罗斯能源合作强化[3][51][56][58][61] - 各行业内部结构呈现不同特点,如高端装备加工组装强、核心技术弱,汽车产业芯片算法受制于人等[64][65] 关税冲击影响 - 2025 年美国加征“对等关税”至 145%,冲击机电、纺织等出口行业,部分依赖美进口领域加速国产替代[73][75] - 5 月中美下调关税,短期缓解制造业压力,中长期供应链自主性和韧性增强[77][79] 未来发展态势 - 短期通过成本管控、技术创新、市场多元化应对冲击,政府加大临时扶持[80] - 中长期构建海外供应链网络,深化国际合作,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81]
所有出海话题的根本点,就是中美博弈
吴晓波频道· 2025-05-11 01:04
企业出海与供应链战略 - 外贸出海与企业出海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是单要素出海,后者是全要素出海,涉及设备、技术、人才、资本和商业模式的全面迁移 [6] - 企业出海面临供应链配套不足的挑战,在中国习以为常的高效供应链在海外可能成本畸高,以越南为例,劳动力便宜但综合成本因配套不足而上升 [17][20] - 出海战略需平衡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包括合规、供应链协同和文化适应等内生因素 [25] - 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有理由先出海,全球供应链洗牌阶段原有市场地位不再重要,关键在于能否抓住重新上牌桌的机会 [29] - 企业出海应选择最低代价路径,而非全盘迁移,需在满足政策法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 [42] 供应链能力建设 - 供应链本质是工厂间的协同关系,核心在于零部件齐全性和供应及时性 [13] - 供应链韧性成为新战略课题,需要提前投入资源建立恢复能力,类似不倒翁原理 [62][67] - 提升韧性需解决三大问题:沉没成本、现金流和备胎方案,但对中小企业而言最终都归结为成本问题 [68] - 企业可通过建立最小规模海外生产单元(如车间)来增强供应链韧性,这是立足国际市场的关键 [75] - 人才被定义为供应链的肌肉,是支撑体系运转的核心要素 [46] 产业转移与空心化 - 产业空心化分为区域经济空心化和核心要素空心化两种类型,后者涉及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流失 [44] - 产业转移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现象,即产能占比被其他区域取代但未伤及根本 [50] - 空心化本质是供应链能力断链,企业需保持核心优势溢出与区域竞争力平衡 [54][57] - 制造能力仍是中国企业家的核心优势,在全球化过程中会保留N代技术在国内,仅外溢N-1/N-2代技术 [48] 全球化战略视角 - 当前出海本质是中美博弈下的全球供应链重塑,是中国企业完成全球化的历史机遇 [36][79] - 企业战略应从本土化转向全球化,办公室悬挂世界地图而非中国地图成为全球化意识的重要标志 [64] - 转口贸易等规避制裁的出海方式不可持续,应选择难而正确的市场深耕路径 [38] - 双循环战略需要顶层设计:既要激发内需市场又要推动企业出海,形成协同效应 [60] 技术叠加与产业趋势 - 实体企业面临AI技术与企业出海双浪潮叠加的战略机遇,需同步布局两大方向 [10] - 供应链敏捷性需应对客户差异化需求,而韧性建设则需前置性战略投入 [62] - 外贸转内销并非简单路径转换,其难度不亚于二次创业,两者面临不同挑战 [81]
澄清三个误区:中国转型消费型社会需要合力
经济观察报· 2025-05-03 12:55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需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以缓解内外部压力,转型过程中需澄清认识误区,且转型需要社会观念、政府政策和企业共同努力[1][2] 中国转型消费型社会的背景与必要性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扩大国内需求摆在工作任务之首,美国单方面征收“对等关税”凸显该部署前瞻性,“投资于人”“投资于民生”可补足短板、提振需求、增强动能[1] - 外部贸易摩擦增多,内部有效需求不足,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有提升空间,转型可提振消费需求、提供经济增长动能、缓解压力[1] 转型消费型社会的正确理解 - 转向消费型社会并非不要生产,而是使消费与生产更平衡、可持续;并非不要外需,而是降低对外需依赖,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显示社会通常会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2] 需要澄清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提升消费占比会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 生产力进步虽需投资推动,但消费需求不振会使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经济增长放缓,大部分供给不会创造新需求,消费不振时过度强调投资会导致供过于求、民间投资意愿不足、经济债务杠杆率上升[5] - 经济增速与消费占比不相关,家庭消费占比高的国家也可取得较高增长,中国家庭消费在GDP中占比是全球最低的少数国家之一,同一国家不同时期家庭消费占比上升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速下降[7][8][10] - 中国当前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潜力未充分发挥,人均收入水平下消费和投资有提升空间,转向消费型社会可拉动经济高速增长[11] 误区二:强调消费和服务业发展会导致产业空心化 - 从制造业增加值绝对规模看,只要经济不停滞,制造业绝对规模会上升,中国应警惕长期需求不足、消费不振导致的产业空心化[12] - 从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经济的占比看,各国制造业占比普遍呈下行趋势,制造业增加值绝对规模增长但占比下降不应视为产业空心化[13] - 从制造业增加值的国际份额看,各国占比由多种因素决定,中国制造业份额高但中长期难以维持,不应过度强调制造业,应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实现充分就业和居民收入、消费增长[14] 误区三:加大政府投资见效快,拉动消费见效慢 - 加大政府投资短期见效快但中期边际效果递减,过去几年加大基建投资使政府债务和经济杠杆率攀升、经济运行压力加大[15] - 当前中国居民消费占比较低,短期提高消费增速是可能的且中长期效果更好,如发达国家发钱刺激消费、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刺激消费的经验[15] - 激发服务业潜力可短期内提高消费增速、中长期提升消费占比并改善收入分配,政府可降低出口退税额促进服务业发展[15] 转型消费型社会需要合力 社会观念转变 - 充分肯定消费贡献,培育消费文化,消费能满足个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还能满足心理和精神需要[17] - 鼓励中高收入群体消费升级,破除公共服务领域准入限制以满足其消费升级需求[18] 政府转变 -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体系,提高劳动收入占比,制定居民收入增长计划,如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定期提升最低工资水平、号召企业制定员工增收计划[19] - 优化二次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降低预防性储蓄,如优化税收体系、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救助体系[20] - 改革财税体系,激励地方政府重视消费,适当降低增值税占比、增加消费税占比并让地方分享消费税,发挥公职人员等群体消费中坚作用,建立工资定期调整机制并缩减冗员[21][22] 企业转变 - 提高员工待遇,形成调薪机制,提升工资收入在企业成本中的占比,落实员工法定工作时间和带薪休假,改善消费环境[23] - 注重经营效益和股东回报,减少“内卷”,注重质量、服务和品牌竞争,在质量和服务上竞争推动消费型社会发展[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