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学研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金鸡湖畔打造国际人才“强磁场”
苏州日报· 2025-07-08 08:28
人才引进策略 - 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国际精英创业周吸引海内外英才,举办1场主活动、2场产业大会、N场分项活动 [1] - 实施"引凤筑巢"与"筑巢引凤"相结合的人才政策,形成高层次人才聚集态势 [1] -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制定从"十二五"到"十四五"的人才发展规划 [2] - 推出金鸡湖人才政策,覆盖不同领域、层次、发展阶段人才需求 [3] - 简化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和居留证件办理流程 [3] 产业生态与企业发展 - 园区内半导体、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基因合成等产业积淀深厚,支持交叉学科团队组建 [2] - 芯宿科技从初创团队发展至近70人,完成三款芯片流片并实现商业化 [2] - 聚焦细分领域精准招揽项目,鼓励中外名校和规上企业布局产业创新平台 [3] - 开发iDream园梦人才平台,实现人才供需高效对接 [3] - 苏州镜禾元康医疗科技专注于AI微创外科手术规划和导航 [4] 人才支持体系 - 构建全生命周期人才赋能体系,提供创业培训、政策宣讲和专家辅导 [4][5] - "领军登峰"支持计划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人才与项目给予精准支持 [5] - 依托苏州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搭建产学研协同攻关桥梁 [5] - 推出"人才贷""引才贷"等金融产品,支持海外人才创业项目孵化 [6] 人才留存与生活环境 - 园区集聚院士团队78个,各级领军人才超3800人,高层次人才6.7万人 [6] - 持工作许可证的外国专家约3300人,省、市占比排名第一 [6] - 打造"类海外"环境,提供国际医疗教育资源和"一湾一岛多点"人才社区 [6] - 创新"才聚金鸡湖"品牌活动,增强人才归属感 [6] 未来发展规划 - 聚焦顶层设计,确保人才新政精准落地,打造国际一流人才队伍 [7] - 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人才生态 [7]
吴宏伟:因时而进,打造“留学香港”闪亮名片
环球网· 2025-07-08 06:29
香港国际教育产业发展机遇 - 香港凭借国际化优势、卓越高等教育体系及与内地紧密联系,在全球教育格局重构中展现巨大发展潜力 [1] - 国际形势变化导致欧美留学政策不确定性增加,为香港创造历史性机遇 [1] - 发展国际教育产业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大湾区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举措 [1][9] 生源战略与培养体系 - 香港需构建小学、中学、大学全过程的国际化培养体系,应对结构性人口出生率下降问题 [2] - 2023年施政报告提出建设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推出"抢人、留人、育人"政策及大湾区合作措施 [2] - 吸引国际中小学生来港就读可带动高端人才流入,同时培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3][4] 教育产业经济效应 - 国际学生可为香港带来学费、住宿、餐饮、旅游等多领域经济收益,参考美英教育产业带动商业繁荣的模式 [4] - 优质生源将为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活力,支撑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4][8] 硬件配套与科研建设 - 需加强STEM教育推广,建议建设综合性国家级科技馆,整合大湾区科学馆资源 [5] - 创办中国版"戈登会议"可聚集全球顶尖科研人员,提升香港国际学术影响力 [5][6] - 设立港澳国际学者研究专项基金,吸引外籍科研人员来港开展基础研究 [6] 产学研融合路径 - 通过与大湾区企业合作,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7] - 香港可形成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等产业集群,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平台 [8] - 产学研结合模式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同时支撑大湾区产业升级需求 [7][8] 品牌建设与战略定位 - "留学香港"品牌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抓手,需强化国际教育与科创地位 [9] - 香港国际教育枢纽建设将助力国家实现2035年教育强国目标 [8][9]
智洋创新:党建引领数字创新,互联网企业扬帆新篇章
搜狐财经· 2025-07-05 10:56
公司党建与业务融合 - 公司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模式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党总支7名委员与核心高管及管理人员实现100%交叉任职,核心高管中党员占比达70% [3] - 党员队伍共52人,在研发、营销、生产等关键岗位发挥先锋作用,形成"红色引擎"驱动力 [3] - 党建品牌"智洋唯实"已迭代为系统化工作体系,党组织生活规范化程度提升,党员到会率超80% [3] 技术创新与重大贡献 - 公司自主研发工业大模型和具身智能无人机自主巡检系统,参与青岛上合峰会、北京冬奥会等国家级重大活动保电任务 [6] - 技术应用覆盖电力、水利、轨道等领域,推动多领域业务智能化 [6] 产学研与社会责任 - 设立"智洋奖学金"并连续举办多届颁奖活动,与高校共建实验室促进产学研融合 [6] - 教育领域投入实现多项重要技术突破,同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 [6] 行业示范效应 - 公司党建模式成为淄博互联网企业标杆,其经验为行业探索党建与业务融合提供借鉴 [1][6] - 通过"让党旗在互联网企业高高飘扬"活动,推动更多企业复制党建创新路径 [6]
中芯国际董事长刘训峰访问东方理工
半导体芯闻· 2025-07-04 18:00
产学研合作 - 中芯国际董事长刘训峰一行访问东方理工,与校领导班子及豪威集团董事长虞仁荣共同探讨产学研融合新路径 [1] - 东方理工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无人技术等六大前沿领域,致力于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 [3] - 中芯国际期待与东方理工实现"强强联合",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双向赋能 [5] 校企合作愿景 - 豪威集团董事长虞仁荣期望通过东方理工平台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壁垒 [7] - 双方计划在联合研发、人才定制培养等方面探索高效务实的新路径 [7] - 东方理工被定位为开放平台,将与中芯国际等头部企业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 [7] 战略定位 - 东方理工获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发展速度被来访企业称为"东方理工速度" [3][7] - 学校创办使命与中芯国际"服务国家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企业内核高度契合 [3] - 合作双方均强调要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自立自强贡献关键力量 [5][7]
古贝春系列通讯之二:粮骨曲魂——北派浓香的品质哲学
齐鲁晚报· 2025-07-04 11:36
粮食品种创新 - 济粱4号高粱具有卓越抗倒伏性和抗病虫害能力,穗头饱满硕大,淀粉含量高达74.33%,综合出酒率达42.2%,显著超越普通高粱2个百分点[2][4] - 公司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十年研发酿酒专用粮,2020年开始试种济粱3号、4号,2024年11月签署战略协议共建"高粱试验示范基地"[2][4] - 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优质原粮种植,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条品质提升[4] 制曲工艺 - 严选容重752g/L、水分12.3%、杂质率0.02%的冬小麦制作北方特有"包包曲",经历完整四季轮回的小麦支链淀粉与谷蛋白达至臻平衡[5][7] - 机械化制曲实现除杂、润料、粉碎三重工艺,水分偏差超0.5%会导致曲坯裂损率骤升18倍,压力不均则致杂菌滋生风险倍增[7] - 曲房采用无线测温物联网记录仪监控微生物活动,通过糖化—繁殖—升温—存储过程培育优质曲块[7] 窖泥技术突破 - 创新研发"野生菌种与驯化菌种相结合"的人工窖泥培养技术,将窖泥成熟期缩短至28天,使用寿命延长3-5年[8][10] - 新型窖泥与自然老熟窖泥相似度达92%以上,使用后白酒风味物质种类增加18种,主体香味成分含量提高23%[10] - 清代康熙年间窖泥被确认具有极高科研价值,证实新厂窖池完整继承了300余年微生物生态系统[10] 工艺创新 - 将五粮液工艺创造性转化为北方适用技术,发酵期从70天延长至90天以适应北方气候特点[12][13] - 发明"分层阶梯水分法"解决南北湿度差异问题,意外提升五粮香甜风味[13] - 独创"双轮发酵"与"黄水酯化串蒸"工艺,在北方条件下最大限度提取原料风味物质[13] 储酒技术 - 建设5层7000平方米现代化储酒库,采用陶坛与不锈钢罐双轨储酒模式[14][17] - 地下陶坛区800只陶坛在恒温恒湿环境中实现"微氧呼吸",塑造顶级白酒风味[14] - 创新"白酒三步循环贮存及BQCY技术",每年可多生产高品质白酒980吨[17] 品质认证 - 公司产品获得1984年轻工部铜杯奖、2005年全国评酒会38度古贝春夺冠、2024年度"青酌奖"[19] - 构建"粮为骨、曲为魂、窖为脉、时间为酿造大师"的品质哲学体系[19]
商河研发投入增幅再领跑全市,科技副县长架起创新“策动力”
齐鲁晚报网· 2025-07-02 12:53
科技创新投入与成果 - 商河县2024年研发投入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科创指标跃升7个位次 [1] - 两年内争取各级科技项目资金超6000万元 建立9家高校院所合作关系 技术交易额达3.38亿元 [3][4] - 新增山东省科技成果登记4项(累计13项) 新增重大科技成果7项(累计10项) [4] 重点企业与项目突破 - 济南天邦化工和乡村绿洲农业科技各获200万元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资助 [3] - 天润和公司生物基材料项目获1000万元"拨投结合"模式支持 [3] - 乡村绿洲"年宵花卉提质增效"项目获200万元财政支持 预计增加产值2000万元 新增就业20个岗位 [5] - 山东创力邦迈智能科技投入60万元研发矿山安全预警系统 [5] 产业升级与金融支持 - 高新技术企业达127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79家 均创历史新高 [6]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7.15% 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 [6] - 金融机构提供4.6亿元授信额度 新增3.9亿元贷款支持43家科创企业 [6] 产学研协同发展 - 促成商河与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合作开发温泉花卉智慧生产项目 [5] - 推动省科学院专家为济南玉泉生物发电解决技术难题 [5] - 科技特派员队伍增至51人 8人获评省级优秀 [6]
滨州:推动人口自由流动,服务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发展网· 2025-07-02 12:39
城镇化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 - 山东省滨州市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为目标,实施"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1] -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推进黄河流域滨州段城乡融合建设高质量发展 [1] 户籍制度改革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取消前置条件和附加限制,居住或就业人员及其近亲属可自主选择落户 [2] - 23年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4万余张,依托千名干部联千企活动开辟企业团体办理绿色通道 [2] -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鼓励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长缴多得、多缴多得" [2] - 邹平市里八田村将积分制管理与居民养老保险村集体补助融合,93个村居为6907名居民发放补助30.5万元 [2] 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机制 - 畅通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返乡入乡渠道,可到就业创业地落户 [2] - 与山东农业大学等签订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协议 [2] - 引进青年人才1.37万名,新增2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 - 修订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落实事业编制管理办法,激发企业人才活力 [2] 产学研融合与职业教育 - 成立滨州市智能制造产教科融合共同体和高端化工产教科联合体,搭建"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融合平台 [3] - 滨州职业学院建立"魏桥班""京博班"等特色班级93个,专业与产业匹配度提升至77%以上 [3] - 全市"校企合作"企业902家,实训基地1049个,"订单式"培养占就业学生比例达33% [3] - 滨州市获评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 [3] 农资流通服务与土地托管 - 构建"1+6+N"农资仓配体系,组建山东供销农业服务集团滨州公司,总投资6000万元的农资仓配基地落地滨城区 [4] - 打造示范型流通服务网点60个,建成县级集配中心6个、镇级综合服务站41个、村级综合服务社324个 [4] - 在无棣县佘家镇试点3000亩土地整镇域托管,亩均成本降低100元,粮食产量提高15%,村集体年增收50元/亩以上 [4] - 开发"滨州供销贷""滨担数据贷",全市供销合作发展基金累计到位10.4亿元,支持7个农业项目建设1545万元 [4]
马衍伟:推动高温超导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科技日报· 2025-06-30 09:51
高温超导产业发展机遇 - 高温超导材料具有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等性质,可实现大容量无阻输电、超强磁场等应用,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突破方向[3][4] - 我国在铜氧化物超导材料(如YBCO)、二硼化镁超导材料和新型铁基超导材料领域取得突破,已具备千米级线材生产能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4] - 高温超导电力应用取得显著进展,包括建成全球首座超导变电站、国际首条1.2公里高温超导电缆商业化示范段投运,以及10千伏三相同轴高温超导交流电缆投入运行[5] 高温超导材料应用场景 - 在超导磁体应用领域,我国研制出26特斯拉/50毫米孔径高场超导磁体、兆瓦级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装置,以及高温超导磁控硅单晶生长设备[5] - 商业化聚变堆需求推动高温超导材料市场爆发,全球需求自2020年提升10倍以上,达到每年数千公里,未来市场规模可能达数千亿级[6] - 高能加速器领域需求增长,欧洲和我国规划使用16—24特斯拉高场超导磁体,将带动数千吨超导材料需求[6] 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材料制备成本偏高,如YBCO超导线材市场价格为150美元/千安米,距离大规模应用目标(50美元/千安米)仍有差距[8] - 关键技术存在短板,高端超导磁体和核磁共振谱仪依赖进口,产业化能力不足[9] - 产业链配套不完善,部分科研装备、高纯原材料和高质量靶材依赖国外进口,面临断供风险[9] 产学研融合推动发展 - 需完善顶层设计,统筹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高性能材料制备及高场强电应用关键技术[10] - 强化产业协同,上游加强原材料自主可控,中游提升配套装备和技术保障,下游构建应用牵引的反馈闭环[10] - 构建创新生态,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投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效产业创新体系[11]
中国医院创新转化瑯琊汇暨第七届CMIA医学创新大会在青举办
齐鲁晚报网· 2025-06-29 15:18
医学创新大会概况 - 中国医院创新转化瑯琊汇暨第七届CMIA医学创新大会于6月27日-29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 [1][3] - 大会设置近20场专题论坛及交流会、超100个主题报告,吸引近200位政产学研资领域嘉宾参与 [1][7] - 中国医学创新联盟总发起人葛均波发布《中国医院创新报告(2025)》,覆盖全国三甲医院创新转化现状分析 [3] 产学研合作进展 - 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心血管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正式启动,整合复旦及附属医院科研资源推动心血管器械全产业链研发 [5] - 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与青岛大学医学院签署共建"心血管技术创新合作中心"备忘录 [5] - 大会促成新区医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20余家顶尖机构合作,吸引67名专家设立工作室并开展102项新技术 [7] 学术与技术前沿 - 主论坛汇聚院士专家探讨医工融合创新,包括零磁医学临床研究、介入放射学转化实践、生物医药AI应用等方向 [5] - 专题论坛覆盖专科创新、数智创新、服务创新等领域,系统呈现医学创新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共建的完整路径 [7] 区域医疗发展 - 大会连续三年在青岛西海岸召开,推动新区成为医疗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高地 [7] - 通过"青岛方案"提升医疗创新资源关注度,加速半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7] - 新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构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体系以发展新质生产力 [8]
对话青科创联副秘书长薛建:产学研“双向奔赴”破解转化困局,推动具身智能落地转化
新浪证券· 2025-06-27 20:21
会议概况 - "具赋新能 智驱未来"青年科学家成果转化暨具身智能高质量发展研修会在上海智能工业中心开幕 [1] - 全球百余位青年科学家和130余位上市公司企业家参会,现场氛围热烈 [3] - 会议旨在通过"双向奔赴"机制弥合科学家与企业断层,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可复制路径 [3] 行业趋势 - 具身智能作为重塑人机交互的引擎,正为千行百业注入动能 [8] - 国际环境倒逼本土科创力量崛起,创业主力从工程师红利转向90后、95后青年科学家和顶尖高校创业者 [6][8] - 中国科创生态进化方向从"找投资人要BP"转向"聊场景要痛点" [3] 创新机制 - 设立"加速营"和"共创营",科学家与企业家互为师生同学,在导师引导下精准匹配供需 [6] - 组织场景化互访:科学家走进企业考察,企业家探访高校实验室,以互动促进落地 [6] - 中国科协凭借顶级科学家资源实现"聚线成面"的规模效应,直击成果转化机制僵化痛点 [6] 战略意义 - 青年科学家提供颠覆性技术,企业提供验证场景和资本,基金会打造协同平台,推动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全链条衔接 [8] - 模式激活内生动力、体系化赋能国家创新战略,呼应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四链融合"号召 [3][8] - 联合体定位为"要素融通"枢纽,推动产学研深度交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8] 参与机构 - 指导单位: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 [9] - 主办单位包括中国科协育托工程促进会、青年科学家产学研创新联合体等5家机构 [9] - 承办单位涵盖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研究院(筹)、浙江大学上海校友会创业创投联盟等7家高校及科技组织 [9] - 战略合作媒体包括上海证券报、新浪财经、财联社、凤凰卫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