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

搜索文档
2025年下半年宏观、政策及资产配置展望:拨云见日-德邦证券
搜狐财经· 2025-06-10 18:12
中国经济与产业趋势 - 中国经济进入"制造立国"新阶段,制造业投资成为稳增长核心力量,通过产业基础再造、核心技术攻坚等方式对冲地产下行 [1][54] - 2025年GDP增长目标5%有望实现,制造业投资与广义基建形成"两大对冲"机制,消费与出口呈现此起彼伏态势 [4][22] - "Deepseek时刻"在多个领域涌现,如AI、半导体、军工等,推动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科技实力和制度红利重新评估 [37][39] 中美关系与全球格局 - 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战略,通过关税、科技封锁等手段重塑全球分配体系,但长期战略存在内在矛盾 [1][21] - "修昔底德陷阱"叙事被过度简化,中国无意挑战现有国际秩序,而是通过全球发展倡议等方案解决和平与发展赤字 [27][28] - 全球南方国家崛起形成新的经济力量,中国出口结构呈现"非美贸易对冲对美贸易"特征 [34][35] 房地产市场转型 - 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8.3%降至2023年6.3%,开发投资占固投比重从31%降至19.5% [52][53] - "土地财政"收入(含出让金和5税)较2021年下降3.9万亿,占财政收入比重从37.6%降至26.7% [59][60] - 地产对GDP贡献率转负,2023年拉动点为-0.3pct,政策转向通过制造业和基建投资进行替代 [53][54] 宏观经济政策 - 存量政策聚焦政府消费和广义基建,货币政策侧重宽信用;增量政策预留空间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22][61] - 财政政策底线思维明显,2025年赤字率或达4%历史高位,特别国债5000亿注资银行 [123][124] - 宏观政策超越传统调控,更关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环境保护等高质量发展维度 [22][23] 资产配置方向 - 科技领域聚焦国产替代和AI应用,消费板块关注新成长性机会,债券资产受益理财规模扩张 [23][135] - 黄金受"去美元化"趋势支撑,商品供需关注新兴产业需求和安全储备需求变化 [23][137] - 低通胀环境下红利资产具备韧性,政策博弈存在结构性机会 [23][128]
2025年下半年宏观、政策及资产配置展望:拨云见日
德邦证券· 2025-06-06 21:52
报告核心观点 - 展望下半年,特朗普关税 2.0 摩擦或已达峰,美国通胀隐忧高于衰退,欧洲经济在“夹缝中求生存”,日本经济韧性复苏但有风险点,中国经济可实现 2025 年 5%增长目标,宏观政策关注存量和增量 [2][12][13] - 资产配置应“攻守兼备、以逸待劳”,关注“低通胀”红利、科技产业、政策变量、新消费、债市、商品供需和黄金价格等逻辑 [3][14] 各部分总结 拨云见日,以逸待劳 - 2024 年“制造立国”和“见龙在田”观点获多方位验证,下半年大类资产配置受外部变化、内部趋势和政策变动影响,应把握确定性趋势和应对不确定性 [8] - 中美进入政治新周期,特朗普政府有“重塑全球分配体系”意图,外部对中国存在“误读误解”和“刻板印象”,“拨云见日”需“以我为主、励精图治” [2][9] - “以我为主”可打破“修昔底德陷阱”等叙事,促使“做多中国”力量涌现;“励精图治”以高质量发展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办好自己的事、改革破局、重视宏观政策多方面作用 [10][11] 拨云见日,励精图治 “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必然 - “修昔底德陷阱”隐喻中美关系,被视为国际关系“铁律”,特朗普和拜登时期均有对华封锁、限制和打压政策,“中美对抗论”叙事造成误读 [16][17] - 破除“修昔底德陷阱”可从三方面看:中国无意改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以备战止战”才是核心逻辑,“必有一战”观点过于粗暴;“中国威胁论”不是“铁板一块”,未来可能从美国内部党争中瓦解 [17][22][24] 大国框架与中心叙事 - “大国框架”以大国视角分析问题,不考虑经济运行真实规律;“中心叙事”忽视“边缘”视角和现象,导致“全球南方”概念兴起 [25][26] - 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兼顾各方合理关切,维护国际规则和秩序 [27] 破除“后发劣势” - “后发劣势”观点认为后发国家模仿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滞后的社会制度将带来负面影响,中国经济面临挑战时该观点甚嚣尘上 [28] - 以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培育创新动能破解“后发劣势”;“Deepseek”时刻会越来越多,推动国内科技发展,吸引海外投资者关注 [29][32] “经济福利最大论”需纠偏 - “经济福利最大论”认为国民收入总量和分配均等化影响社会经济福利,当前有加大政策刺激力度甚至给居民“撒钱”的声音 [35] - 应关注与人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关系紧密的变量,如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购买力平价的经济增长 [36][44] 走出“唯地产论” - “唯地产论”形成的原因包括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决定经济周期、影响行业景气度、是地方财政重要来源、有正财富效应、吸纳就业和是金融体系核心底层资产等 [46] - 2022 年以来中国进入“去地产化”进程,应从经济、财政、居民财富和就业以及金融风险四个角度打破“固有思维” [47] - 经济增长层面,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对冲地产下行,制造业成为稳增长重要力量,关注产业基础再造等四方面逻辑 [49][51][52] - 土地财政转型,房地产依赖度下降,“土地财政”收入体系涵盖显性和隐性收入,2022 年以来收入规模收缩,占比下降 [53][54]
关税博弈40日
虎嗅APP· 2025-05-26 08:05
全球贸易关税冲击下的中国企业应对 - 东亿洋山科技公司出口的咖啡豆烘焙设备在美国市场占比达35%,加征145%关税后设备价格从3000美元飙升至7000-9000美元,但德国同类设备价格更高(1.5万-3万美元)使中国产品仍具竞争力[2][3][12] - 义乌双童吸管公司通过FOB条款将关税成本转嫁给美国客户,吸管终端售价仅需上涨0.3美元即可覆盖145%关税影响,显示小商品货值低但韧性强的特点[9][10][11] - 青岛星源金属科技对美出口占比70%-80%,客户因无法找到替代供应商而承担40%关税成本,甚至采用空运方式紧急补货[15][17] 产业链重构与企业战略调整 - 天津重钢机械2024年承接1亿元美国采矿设备订单,虽采用FOB条款但客户仍承担20%额外成本,公司开始布局海外办事处和小工厂以应对供应链重构[17][18] - 国内船舶行业面临美国301调查威胁,拟对中资船舶征收每净吨位50-140美元费用,导致3月韩国造船业接单量短暂超越中国[19] - 东亿洋山科技计划开拓沙特、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市场,预计美国市场仍能保持5%增长[26] 中美贸易结构与美元体系困境 - 2024年中美货物贸易额6882.8亿美元,中国对美顺差3610亿美元占全球顺差36%,反映美元本位制下美国结构性逆差问题[20][28][32] - 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从2018年6210亿美元扩大至2024年9184亿美元,货物贸易逆差达1.21万亿美元创纪录,显示关税战未能扭转失衡[28][29] - 布雷顿森林体系遗留的特里芬悖论导致美国必须持续输出美元维持国际清算,同时面临黄金储备不足的困境[30][31] 企业应对策略与市场韧性 - 部分企业采用DDP(双清包税)方式降低关税影响,如咖啡机每台中间成本仅增150美元而非3000美元[12] - 义乌小商品通过终端价格调整消化关税,如吸管采购价从2元涨至4元后终端售价仅需从1美元调至2美元[11] - 美国零售商沃尔玛因关税压力拟在6月大幅涨价,尤其食品类将成重灾区,显示成本最终转嫁消费者[14]
王辉耀:从“在中国”到“在世界”,中企全球化大有可为 | 出海峰会
吴晓波频道· 2025-05-20 01:00
中美经贸谈判成果 -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后外贸企业抢滩中国市场 中国输美海运集装箱订单量激增近300% 中美贸易进入"骤热"模式 [3] - 谈判后美国对华关税从145%-245%降至10%-30% 欧美市场反应积极 中国股市大幅回升 [7] - 特朗普政府原定90天关税政策延期导致企业三年发展规划受阻 谈判突破缓解了企业压力 [6] 谈判促成因素 - 美国企业界强烈反对关税战 苹果80%手机 沃尔玛60%商品 特斯拉50%电动车均依赖中国生产 跨国公司支撑中国1/3出口业务 [9] - 高关税导致美国通胀压力 影响圣诞节销售周期 波及特朗普选民基本盘 [10] - 中国企业对美出口利润微薄 加征超100%关税将导致停产 出口转内销转型困难 [10] 全球化趋势判断 - 全球化3.0阶段呈现多极化特征 中美欧金砖国家共同主导 国际体系面临改革需求 [21] - 中国具备混合竞争优势:全球70%高铁 50%摩天大楼 500万5G基站(欧盟10倍) 每年650万理工科毕业生 [23] - 美国仍占据服务贸易 储备货币 资本市场优势 但无法维持全产业链优势 中国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领域形成不可替代性 [22] 企业出海战略 - 中国企业出海进入"在世界 为世界"新阶段 隆基绿能(6亿美元) TCL 天合光能等新能源企业加速赴美建厂 [25] - 美国制造业回流存在机会 福耀玻璃案例显示本土化生产可获政策支持 形成双赢局面 [25][29] - 全球化布局可规避贸易风险 提前布局跨国生产基地的企业在中美贸易战中损失更小 [30] 产业竞争力分析 - 中国"新三样"等高科技产品需全球化产能配置 通过本地化生产 雇佣 纳税化解"产能过剩"指控 [29] - 美国产业工人技能断层严重 中国企业可复制隆基绿能模式 开展职业培训形成利益共同体 [28][29] - 7.3万家在华美企展示合资合营可行性 未来可探索第三国合作等多元化出海路径 [29] 市场格局对比 - 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销售额比中国企业在美国多4000亿美元 [30] - 美国500强企业超50%收入来自海外 中国500强仍主要依赖国内市场 [30] - 全球7000万华人华侨构成国际化人才储备 助力中国企业海外拓展 [31]
世界进入了新的阶段中美必须共存这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新浪财经· 2025-05-13 10:21
中美关系与全球经济格局 - 中美两国必须共存合作 双方都无法彻底改变对方 妥协是现实需要但不会改变本质[1][2] - 美国消费主义驱动经济 3亿人口消费带动全球 中国储蓄率高 消费观念保守[2] - 中国需转向消费导向经济 需改变中产阶层储蓄思维 形成10亿级消费市场将重塑全球经济[3] 消费观念与经济发展 - 中国人储蓄倾向强 美国消费文化促进机会创造 人生成功80%依赖机会[2] - 通胀影响购买力 当前100万与10年后100万价值差异显著[4] - 中国生产>消费 储蓄>投资 美国透支消费依赖他国储蓄 两种模式需平衡[11] 竞争模式演变 - 农业社会土地争夺是零和博弈 工业革命后市场取代土地成为核心资源[5][6] - 全球化下合作共赢取代你死我活 占领市场比占领土地更具效益[6] - 修昔底德陷阱叙事过时 实力均衡大国更倾向共存而非冲突[5] 人工智能与生产力革命 - AI将创造比互联网更大的增量空间 推动生产力全面变革[8][9] - 技术发展不可逆 将改变生产关系 人类进入精神创新的黄金时代[8][9] - 物质丰富将刷新观念 合作共赢思维成为新常态[9][11] 新时代发展逻辑 - 穷人思维转变滞后 需建立对经济持续增长的信心才能释放消费[11] - 货币流动属性被忽视 过度储蓄抑制经济活力[11] - 全球新秩序下创新与财富将井喷 合作思维创造更大价值[11]
芯片,同比增长18.8%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6 08:57
全球芯片市场表现 - 3月全球芯片市场三个月平均规模达559亿美元,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18.8% [1] - 3月实际月度销售数据显示全球芯片市场规模为627.6亿美元 [1] - 美洲地区芯片市场同比增长45.3%,增速最快 [1] - 除欧洲外所有地区均实现同比增长,日本和中国增长率为个位数,亚太地区(除中日)增长15.4% [1] - 欧洲市场同比萎缩2%,但萎缩速度放缓 [1] 区域市场动态 - 美洲3月销售额18.57十亿美元,环比下降0.4%,但同比大幅增长45.3% [2] - 欧洲3月销售额4.24十亿美元,环比增长5.7%,同比下降2% [2] - 日本3月销售额3.77十亿美元,环比下降0.4%,同比增长5.8% [2] - 中国3月销售额15.41十亿美元,环比增长2.4%,同比增长7.6% [2] - 亚太/其他地区3月销售额13.91十亿美元,环比增长3.6%,同比增长15.4% [2] 关税政策影响 - 美国对进口芯片征收关税可能导致2025年全球芯片市场萎缩10%至6960亿美元 [5] - 若高关税持续,2026年市场规模可能降至5570亿美元,较基准情景下降34% [5] - 美国近期将全球进口关税降至10%(中国除外),中国半导体产品仍面临20%关税 [4] - 中国对所有美国进口产品征收125%关税,并禁止稀土金属出口至美国 [5] 行业预测与趋势 - 基准情景下(全球关税10%),2026年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达8440亿美元,年增长率8.6% [5] - 中间情景(美国对中国关税30-40%,全球关税20-40%),2025年市场规模7360亿美元,2026年6990亿美元 [6] - 3月芯片采购热潮可能反映企业为规避未来关税风险提前下单 [1] 数据方法论 - 半导体行业协会(SIA)采用三个月移动平均数据以平滑季度波动,实际月度数据由WSTS追踪 [2] - 三个月移动平均值显示美洲市场较前一周期下降8.2%,中国下降2.9%,而欧洲增长2% [2]
李录最新交流剖析新秩序:通过“四两拨千斤”,中国还可以释放很多改革红利……
聪明投资者· 2025-04-26 09:08
中国经济转型与改革红利 - 中国经济需疏通两大关键堵点:保障体系低效依赖家庭储蓄方式,以及资本市场未能有效连接消费与财富循环[11][18] - 商业保险机制可大幅提升保障效率(如100万大病治疗费通过年缴1万保费实现),释放约50%的高储蓄率进入消费[13][16] - 消费占GDP比例从48%-49%降至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水平,需通过制度变革激活香港资本市场连接内地储蓄(港股通现存IPO投资限制等)[21][23] 全球贸易秩序重塑 - 美国单边关税动摇WTO规则执行力,全球贸易体系进入重构期,中国可借机推动"东盟+中日韩"区域自贸体[33][43] - 中国内需驱动转型加速,生产外销占比50%不可持续,需通过改革释放增量(如2023年储蓄率逼近50%)[31][36] - 美元资产锚定地位受挑战(美国联邦债务超GDP100%,年增2万亿短债),为新秩序创造窗口[35] 科技与创新周期 - 经济体持续高增长后易现创新井喷(如英国1820-1860、美国1940-1960),中国20-40岁群体进入密集创新阶段[57][61] - AI发展受三重动力驱动:市场竞争、地缘压力、人类好奇心,技术演进已形成不可逆惯性[63][64] - 当AI接近AGI临界点时,中美合作将从战略选择变为生存必需[65][67] 国际关系新范式 - 修昔底德陷阱存在双重漏洞:未考虑中国"防御-贸易-文化融合"传统思维,以及现代经济累进增长弱化零和博弈[50][55] - 核威慑使中美共存成为生存状态,台湾问题可通过非军事手段解决[48][53] - 区域经济联盟可基于文化纽带(如东亚儒家圈)替代意识形态划分,形成新多极秩序[45][46]
李迅雷专栏 | 升级的关税战: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4-09 18:57
关税加码现状 - 美国拟对中国加征34%关税,对欧盟、越南、日本等贸易伙伴征收20%-49%不等关税,最低对等税率为10% [3] - 若方案落地,美国进口商品实际关税税率将从2024年底的2.3%升至26%,达131年来最高水平,其中对中国关税超70% [3] - 中国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向原产于美国的所有商品加征34%关税,但回应相对克制并留有谈判余地 [6] 美国政策动机与矛盾 - 特朗普政策核心为MAGA战略:对外加征关税目标收入超5000亿美元以重振制造业,对内精简机构、减税及限制移民 [6] - 高关税政策与美国高通胀现状形成矛盾,可能进一步推升物价和薪酬成本 [9] - 制造业回流面临现实障碍:美国工人薪酬为新兴经济体8-10倍,供应链重建难度大,如造船业全球份额不足1%而中国超50% [9] 全球经济影响 - 关税战扰乱全球经济秩序,供应链中断和交易成本上升加剧通胀,全球股市大幅下跌反映投资者担忧 [10][11] - 美国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政府债务和贸易逆差问题与美元国际地位形成"特里芬悖论" [13] - 历史对比显示,1830年代中国对英贸易顺差年均261.5万两白银成为鸦片战争诱因,当前关税战或引发类似结构性冲突 [15] 中国应对策略 - 外循环受阻下需转向内需驱动:2024年净出口对GDP贡献占30%,但2025年预计为负,需扩大消费占比(当前55.6%低于全球均值17.4%) [17][33] - 构建区域联盟:加强中国-东盟自贸区3.0、CPTPP合作,推动中日韩自贸协定,扩大与南美经贸互补(如巴西大豆进口量已达美国两倍) [26][29][30] - 维护国际航运关键节点,如巴拿马运河对南美大豆运输的战略意义(节省8000公里航程) [30] 国内经济调整方向 - 财政政策加码:建议增发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促消费补贴,中央政府杠杆率仅25%存在空间 [34][35] - 收入分配改革:60%居民家庭仅占30%可支配收入,若每年提升其占比1%可带来超2500亿元消费增量 [39][41] - 货币政策宽松:降准降息可缓解企业融资压力,汇率调整或成应对高关税的配套措施 [43]
升级的关税战: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2025-04-05 13:38
关税加码与贸易战升级 - 美国拟对中国加征34%关税,对欧盟等贸易伙伴征收20%-49%不等关税,最低对等税率为10% [1] - 若方案落地,美国进口商品实际关税税率将从2.3%升至26%,达131年来最高水平 [1] - 中国对美加征34%关税属克制回应,留有谈判余地 [4] - 特朗普政策目标包括通过关税获取5000亿美元收入、重振制造业,同时精简政府机构 [4] 关税战的经济影响 - 加征关税将拉高美国物价,加剧通胀,限制移民可能进一步推高薪酬成本 [8] - 美国制造业回流面临挑战,工人薪酬成本是新兴经济体8-10倍,供应链重建难度大 [8] - 全球股市下跌反映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担忧,关税战或加大全球经济衰退概率 [8] - 中国出口依存度下降,但2024年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仍占30%,预计今年为负 [23] 中国经济与出口结构变化 - 中国GDP占全球份额从1992年2%升至17%,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5年已超美国 [14]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以上,部分行业产能份额超50% [17] - 出口占全球份额从8%提升至15%,但通过新兴经济体转口贸易增加 [20] - 2025年高关税下中国出口或现负增长,需转向内需驱动 [17][23] 应对策略与区域合作 - 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强多边经贸合作 [26] - 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对接CPTPP规则,加大与日韩、欧盟合作 [27] - 南美经贸互补性强,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量是美国的2倍多,需深化合作 [27] - 维护巴拿马运河航运权益,巴西90%大豆经此运往中国,节省8000公里航程 [27] 促消费与内需提振 - 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例55.6%,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7.4个百分点 [28] - 政府部署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拟增加财政支出中消费比重 [28] - 建议增发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促消费,如发放失业补贴、食品券 [28] - 居民储蓄达157万亿元,需分类施策提振中低收入群体消费 [28] 货币政策与风险应对 - 中国或面临物价下行压力,降准降息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35] - 主动汇率下调或成应对高关税策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首要任务 [35] - 全球股市暴跌背景下,需及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稳定市场 [35] 历史比较与长期趋势 - 19世纪初中国对英年均贸易顺差261.5万两白银,占全球出口70%以上 [12] - 当前美国单边主义与历史霸权更迭相似,修昔底德陷阱风险上升 [23] - 全球80年和平期后分化加剧,社会与经济结构扭曲可能引发冲突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