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格局
搜索文档
美国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与走向研判
金融时报· 2025-07-07 11:23
美国关税政策的特征 - 关税覆盖范围广泛 自2025年4月5日起对几乎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基础关税 涉及电子 机械 化工 纺织等多个行业 [2] - 税率设定差异化 依据贸易逆差规模 产业竞争关系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税率 对钢制家用电器加征50%关税使洗衣机价格上涨约90美元 [2][3] - 政策高度不确定性 频繁调整关税税率 豁免申请程序复杂且结果难以预测 严重扰乱国际贸易秩序 [3] 美国关税政策对美国自身的影响 - 通胀压力上升 2025年核心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预期上调至3.1% GDP增速预期下调至1.4% [4] - 企业成本飙升 小家具制造商利润压缩濒临破产 农产品滞销导致农民财务困境 每年增加6600亿美元税收负担 [5] - 国际信誉受损 政策反复无常导致美国国债吸引力减弱 [6] 美国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 冲击全球贸易 2025年全球贸易量增速下调至1.8% 日本对美出口同比下降11.1% 汽车出口下降24.7% [7] - 拖累经济增长 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从2.7%降至2.3% 消费需求抑制 投资项目搁置 [8] - 重塑经贸规则 打破WTO多边贸易规则 推动区域贸易协定如中国-东盟合作深化 [8] 美国关税政策对中国产业链的挑战 - 成本攀升 2024年中国对美汽车零部件出口额达171.5亿美元 占该品类总出口15.6% 关税上升挤压利润空间 [9] - 订单流失 机电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 纺织品服装出口额预计下降20%-30% [10] - 供应链外迁 部分跨国企业将生产环节转移至东南亚 墨西哥等地 [11] 美国关税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 国产替代加速 半导体 医药等行业加大研发投入 国产创新药竞争力提升 [11] - 内需市场拓展 2025年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6.4% 机电产品出口增长9.3% 集成电路出口增长18.9% [12] - 市场多元化 对美出口依赖度从19.2%降至12% 对东盟出口占比升至16.8% 与东盟欧盟进出口分别增长9.1% 2.9% [12] 中国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的措施 - 坚定反制 迅速发布同等税率反制措施 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首次会谈 [13] - 加强国际合作 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与东盟完成自贸区3.0版谈判 [13] - 维护多边机制 联合欧盟巴西等经济体建立临时上诉仲裁安排 [14]
李国庆结婚请柬曝光:“两个北大生跨越世纪的青春补考”
凤凰网财经· 2025-06-18 21:42
李国庆与张丹红婚礼及背景 - 李国庆与资深记者张丹红举办婚礼 婚礼请柬注明谢绝礼金 提倡宾客为贵州乡村田字格小学捐款500元 [1] - 张丹红曾为德国之声中文部副主任 2008年因维护中国利益遭反华政客打压停职 [1] - 二人共同参与田字格公益事业 李国庆担任理事 曾一起参与暴走及募捐活动 [1] 张丹红著作及李国庆评价 - 张丹红为1983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 北大才女 专攻文学后转型经济记者 [3] - 李国庆为张丹红著作《欧洲之痛》作序 称赞其条理清晰 语言风趣 能解中国读者对欧洲难民危机的疑惑 [3][4] - 张丹红2017年出版《从查理大帝到欧元》 李国庆认为该书梳理了欧洲复杂历史脉络 [3] 李国庆婚姻及当当网发展 - 李国庆与前妻俞渝2023年解除婚姻关系 财产分割已达成和解 [4] - 1999年李国庆与俞渝共同创立当当网 2010年纽交所上市 2016年私有化退市时市值5 56亿美元 不足上市时四分之一 [6] - 2018年李国庆公开指责俞渝"逼宫" 后续爆发夺公章事件 双方矛盾持续数年 [6] 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 - 凤凰网"2025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将于6月28-29日在深圳举办 聚焦双循环格局下的产业升级 [10][11] - 论坛汇聚政商学界领袖 包括潘基文 龙永图 李书福等 涵盖出海标杆企业经验分享与新锐力量方法论解构 [11][12] - 活动构建政策-资本-项目三位一体合作枢纽 针对合规壁垒 本土化运营等核心挑战提供全链条资源整合 [12]
5月出口增6.3%!前5个月进出口延续增长
证券时报· 2025-06-09 16:25
总体外贸表现 - 今年前5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7.9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 [1] - 前5个月出口10.67万亿元,增长7.2%,进口7.27万亿元,下降3.8% [1] - 5月份进出口在同比少2个工作日的情况下,分别实现2.7%和6.3%的同比增长 [1] 主要贸易伙伴分析 - 前5个月东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总值3.02万亿元,增长9.1%,占外贸总值比重16.8% [2] - 前5个月与欧盟进出口总值2.3万亿元,增长2.9%,5月单月对欧盟出口增长13.58% [2] - 5月我国与美国进出口总值2855.1亿美元,环比下降12.67%,但环比降幅较4月收窄0.58个百分点 [3] - 前5个月与非洲进出口总值9632.1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出口增长20.2% [4] - 前5个月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9.24万亿元,增长4.2%,其中出口增长10.4% [5] 重点出口产品表现 - 前5个月出口机电产品6.4万亿元,增长9.3%,占出口总值的60% [7] - 集成电路、船舶、液晶平板显示模组出口保持“量、价高增”态势 [7] - 前5个月汽车(包括底盘)累计出口285.3万辆,同比增长16.8%,增速较前4个月加快1.6个百分点 [7] - 出口劳密产品1.66万亿元,下降1.5%,但纺织品出口4201.4亿元,增长3.7% [7] 政策影响与未来展望 - 中美双方就关税问题达成调整,美方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关税,修改34%的对等关税 [2] - 中美关税政策阶段性调整可能刺激补货动力,其积极效应有集中大规模显现的可能 [3] - 6月“对美抢出口”效应会进一步发酵,外贸企业积极开拓其他海外市场,6月出口有望继续保持同比增长 [7] - 宏观政策再次加码发力节奏可能后移,需跟踪中美谈判进程及7月底、9月底的政策出台情况 [8]
蓝色光标拟发行H股 近3年中2年亏损2022年亏21.75亿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6-09 11:38
公司战略与上市计划 - 公司计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以推进"发展全球化"战略,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 [1] - 该计划已通过第六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相关议案包括发行方案及聘请审计机构等 [1][2] - 上市需在股东会决议有效期内(24个月)完成,并需获得中国证监会、香港联交所等监管机构批准 [1] 财务数据表现 - 2022-2025年Q1营业收入分别为366 83亿元、526 16亿元、607 97亿元和142 58亿元,呈增长趋势 [2] - 同期归母净利润波动较大,分别为-21 75亿元、1 17亿元、-2 91亿元和0 96亿元 [2]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从2022年的10 80亿元降至2025年Q1的-12 99亿元,流动性压力显现 [2] - 截至2025年3月末货币资金为29 89亿元,较上年末的41 92亿元显著下降 [3] 上市进展与不确定性 - 目前仅通过董事会审议,具体发行细节(如规模、定价等)尚未确定 [2] - 上市仍需股东会审议及境内外监管机构审批,最终实施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2] - 公司已聘请天职香港会计师事务所作为H股发行审计机构 [2]
东西问丨谢宝剑:广交会证明开放公平的自由贸易是大势所趋
中国新闻网· 2025-05-26 10:58
广交会的历史意义与作用 - 广交会创办初期档案是新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主动融入世界的"破冰"见证,承担"展示新中国形象、发展对外贸易"的双重使命 [2] - 周恩来总理亲自将展会简称定为"广交会",并推动从临时展览到固定展馆的跨越,体现国家层面开拓对外贸易的坚定决心 [2] - 档案中多次提到"重合同、守信用""重质先于重量"等原则,成为新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树立信誉的核心 [2] 中国外贸环境的演变 - 从首届广交会到1978年改革开放为计划经济主导下的"窗口型贸易",广交会承担"出口创汇"核心任务,1957-1965年广交会出口成交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7.81% [4] - 1979年到2012年为市场化改革驱动的"规模扩张期",民营企业占比从不足5%提升至80%,机电产品出口占比突破50% [4] - 2013年至今为高质量发展导向的"结构优化期",高新技术企业在广交会参展企业中占比已超30% [5] 广交会对大湾区建设的助益 - 广交会每年吸引大量采购商和企业参与,为大湾区带来海量资金、技术和人才,有助于构建更完善的产业生态 [7] - 广交会以"展贸+文旅"的创新融合模式,显著提升"黄金内湾"的辐射能级 [7] - 广交会通过"展会+制度"联动机制,将临时政策固化为长效制度,如"展品通关便利化""跨境支付创新"等 [7] 广交会与自由贸易的必然性 - 广交会发展史是中国从"被动应对封锁"到"主动引领开放"的制度演进史,首届广交会在西方封锁的夹缝中诞生 [9] - 广交会从"出口创汇"的单一使命转向"进出口平衡",标志着中国从"赚取外汇"迈向"全球资源配置" [9] - 广交会以技术迭代不可逆、市场融合不可逆、规则演进不可逆等三个"不可逆"印证自由贸易的必然性 [9] 当前全球贸易战背景下的广交会价值 - 广交会为全球企业提供绕过保护主义壁垒的替代性交易通道,本届吸引219个国家和地区、超28万名境外采购商注册 [10] - 广交会整合3.1万家参展企业供应链资源,构建"中国研发+区域制造"的抗风险网络 [10] - 广交会首创"线上匹配+线下成交"模式,区块链技术实现展品全生命周期溯源,与欧盟数字市场法案形成规则互认 [10]
关税问题加剧国际经贸不确定性,如何寻求破局之道?
第一财经· 2025-05-23 16:11
全球经贸环境变革 - 全球经贸环境正经历深刻变革,不确定性加剧,保护主义抬头延缓经济活动并抑制企业投资决策 [4] - 全球处于"低增长、高债务、弱投资、贸易受到威胁"状态,多边主义贸易失序且发展碎片化 [4] - 项目融资下降严重,对基础设施领域新建项目和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培育产生负面影响 [4] 国际贸易与投资新机遇 - 国际贸易投资体系重构为全球南方国家创造新发展空间,新兴市场国家在成本、关税方面具备优势 [4][5] - 贸易投资决策要素从人力、土地扩展至创新、制度环境、绿色标准,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成为关键变量 [5] - 制造业回流美国难度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不足,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贸易投资流向 [5] 中国应对策略 - 需加大财政支出促进内需,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以实现经济再平衡 [7] - 建议增加社保网络、减少不确定性、避免过度依赖产业政策以提升中长期生产力 [8] - "双循环"战略具前瞻性,推进国内大循环可应对当前不确定性 [8] 国内大循环建设 - 需打破地方主义,建设统一大市场,促进人员、资本、数据等要素流动 [8] - 应及时评估宏观政策有效性,必要时在三季度至四季度加码以提振内需和市场活力 [8] -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8] 企业应对与货币体系多元化 - 企业需强化合规管理(免疫力)、供应链韧性及外部资源链接能力以应对不确定性 [9] - 世界货币体系趋向多元化,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本币清算增多,大宗商品定价出现其他货币参与 [9] - 加密数字货币在跨境贸易、投资中的应用探索增加,SDR功能可能进一步提升 [9]
融通无界·开放共赢 “兴融汇”首期跨境金融业务沙龙举办
新京报· 2025-05-21 12:53
大兴区金融党建品牌"兴融汇" - 大兴区推出金融党建品牌"兴融汇",首期活动为跨境金融业务沙龙,主题为"融通无界·开放共赢",吸引政府、学界、企业代表参与,旨在搭建政企资源对接平台并探索双循环下的跨境业务路径 [1] - 活动由大兴区政府主办,包含签约仪式,区内企业清航空天与中国银行北京大兴支行达成跨境金融领域合作 [1] 大兴区战略定位与发展规划 - 大兴区定位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依托临空经济区、自贸试验区、数字贸易试验区叠加优势,构建"国际消费枢纽+全球资源链接"开放型经济高地 [1] - 目标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展示窗口,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一带一路"服务 [2] 沙龙专题内容 - 专题分享涵盖北京市稳外贸政策、出口信用保险、关税调整下的外汇趋势、企业避险策略及香港上市政策,为企业国际化提供政策支持 [2] 后续计划 - 大兴区将成立金融行业功能性党委,持续通过"兴融汇"品牌打造金融开放服务聚集区,联合金融机构与企业搭建跨境"金融桥" [2]
全球金融论坛|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制度性开放与内需提振须“双轮驱动”
中国经营报· 2025-05-18 13:56
中国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策略 - 中国正以制度性开放对冲外部不确定性,同时通过"双循环"战略破解内需不足难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 外资吸引力与外贸企业应对策略 - 尽管中美关税摩擦加剧了外贸企业压力,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并未减弱,资本永远流向高回报之地 [2] - 当前中国企业估值处于低位,经济基本面稳健,叠加庞大的高素质人口和全球最大工程师群体,形成了独特优势 [2] - 国家经贸、金融等制度持续开放,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市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2] - 近期中美关税战对外贸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当下对这些企业的政策支持非常重要,如税收减免、贷款减息等 [2] - 中长期来说,企业能否应对外来冲击,本质上还是要靠其自身的韧性 [2] - 外贸企业要做好两手准备:对内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降低供应链成本,同时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对外"走出去",这是应对贸易壁垒的必然选择 [2] - 贸易摩擦起伏将成为常态,企业需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通过"出海"投资构建多元化"朋友圈" [2] - 当前一些头部企业正在通过全球布局分散风险,而中小企业则需"苦练内功",提升供应链效率与科技竞争力 [2] "双循环"战略与提振内需 - "双循环"格局和战略非常具有前瞻性,特别是推进国内大循环对于应对当下不确定性显得尤为重要 [3] - 当前构建国内大循环仍面临内需不足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居民消费意愿不振等方面 [3] - 建议进一步建设统一大市场,打通区域间人员、资本、数据等流动要素的壁垒,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让生产要素高效流动 [3] - 动态评估现有"促消费"政策的有效性,若实际效果未达预期,后续支持政策可能需要进一步加码 [3] - 继续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对国内大循环体系建设起到了很重要作用 [3] - 《民营经济促进法》从草案到表决通过速度很快,体现了中央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高度重视,这对于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非常重要 [3]
“协同联动·物贸交融”京津冀物流与贸易融合发展交流会在北京举办
科技日报· 2025-05-12 11:01
京津冀物流与贸易融合发展交流会 - 活动由京津冀三地贸促会及商会联合主办 主题为"协同联动·物贸交融" 在北京大兴区营商服务中心举办 [1] - 开幕式强调物流与贸易融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 [3] 专家观点与理论支撑 - 国家发改委专家提出物流现代化是京津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的必答题 [3] -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专家分享物流与贸易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3] -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专家聚焦国际贸易供应链优化对策 [3] - 中国铁路物资股份公司专家展望新铁物助力京津冀贸易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前景 [3] 重点项目发布 - 会上发布5个重点项目 合作金额达3亿元 [5] - 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与京南物流基地合作推进低碳园区与绿色物流基地建设 未来推广新能源车辆及绿色仓储技术 [5][6] - 天宫院街道与北京路桥建材集团签约大兴园区项目 优化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6] 圆桌对话与企业实践 - 圆桌对话围绕"做强物流枢纽功能、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展开 探讨未来物流产业与京南物流基地转型升级路径 [8] - 京南物流基地通过绿色化、智慧化、国际化三大路径提升能级 [8] - 绿色化联动氢能示范区打造零碳物流标杆 [8] - 智慧化应用物联网、AI技术建设自动化分拣与智能调度系统 [8] - 国际化借力科博会等平台拓展跨境物流合作服务"双循环"格局 [8] 实地调研 - 与会嘉宾调研京南物流基地企业 了解公铁联运、应急保供、智慧仓储等标杆实践 [8]
“中概股回流”推演,机遇还是挑战?!港股市场如何“来得了、接得住、发展得好”
证券时报· 2025-04-18 20:00
中概股回流背景与现状 - 截至4月18日,在美上市中概股总计390家,合计总市值超过9200亿美元 [1][2] - 前20家中概股公司市值超过7800亿美元,占比约85%,包括阿里巴巴、拼多多等 [2] - 美国政府可能对在美上市中国公司采取行动,若不允许检查会计底稿将面临退市风险 [1] - 香港特区政府已指示证监会和港交所做好准备,旨在使香港成为中概股回流首选上市地 [1] 符合回流条件的公司分析 - 高盛测算显示,当前符合回流香港条件的中概股有27家,总市值为1.4万亿港元 [2] - 覆盖电商、金融科技、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包括拼多多、满帮、富途等公司 [2] - 阿里巴巴、网易、京东等头部公司多数已在香港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 [2] - 目前仅在美股市场上市的公司包括拼多多、亚玛芬体育、富途控股、满帮、唯品会等少数企业 [2] 适合回流的行业与企业特征 - 适合回流港股上市的行业包括互联网与科技、新能源与电动车、零售与消费 [3] - 市值在百亿美元以上的行业龙头企业适合回流 [3] - 在细分领域具备特色和竞争优势且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中等市值公司也适合回流 [3] 香港市场的准备与制度优化 - 香港自2018年推行上市制度改革,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开放同股不同权限制、接受第二上市 [4] - 2025年2月香港表示将改善审批流程,优化双重主要上市及第二上市门槛,研究设立退市后场外交易机制 [4] - 优化后的制度将放宽对企业市值、行业属性及合规年限的限制 [4] - 多家中概股在港二次上市和双重上市为香港积累了经验 [7] 中概股回流对香港市场的影响 - 中概股回流将活跃市场,长期有助于吸引全球投资者关注和境内外资金流入,提升市场流动性 [5] - 回流将优化港股市场结构,提升新经济板块比重,使指数更能反映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实际情况 [5] - 2025年以来港股日均交易额超过2400亿港元,远超历史峰值 [5] - 截至4月17日,港股通累计净买入4.30万亿港元,年内成交净买入6044.61亿港元,达2024年全年的74.82% [5] 香港市场当前表现与未来定位 - 截至目前港股上市公司超过2600家,总市值接近40万亿港元 [6] - 截至4月18日,恒生指数年内上涨6.66%,恒生科技指数上涨9.38% [6] - 成功承接中概股回流将加速香港融入"双循环"格局,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跳板并吸引海外资金配置中国资产 [6] - 这一过程或将重塑全球金融权力结构 [6] 市场面临的挑战与专家建议 - 美国市场采用"披露制"而香港更接近"核准制",需衔接好两个市场不同的监管制度 [7] - 若大批量中概股回流,港股市场资金可能承压,导致部分股票交易活跃度不足或出现供大于求局面 [8] - 专家建议设立"跨境监管沙盒",允许在特定试点范围内豁免部分规则,探索与内地及国际监管机构的互认机制 [7] - 建议推动做市商为回流中概股提供双向报价,开发挂钩中概股的期权、期货产品以提升市场深度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