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础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阴和俊: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财联社· 2025-10-24 12:10
核心政策导向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 -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 [1] - 突出国家战略需求,部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1] 重点发展领域 - 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1] 基础研究布局 - 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加大长期稳定支持 [1] - 强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原始创新导向,产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 [1]
科学家中的科学家,杨振宁影响了什么
经济观察报· 2025-10-18 13:06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与历史地位 - 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也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12] - 科学界公认其最具突破性的成就包括宇称不守恒与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贡献覆盖场论、粒子物理、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四大领域共13项重要贡献[18] - 被物理学家费曼·戴森评价为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多位顶尖科学家称其为"百年不遇的天才"[6][8] 成长背景与教育经历 -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接受7年扎实物理训练,1945年赴美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和"氢弹之父"泰勒[12] - 幼年受父亲杨武之教育影响,背诵唐诗古籍,儒家传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理念终身受益[11] -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停留17年,该院由奥本海默担任院长[12] 对中国科学界的贡献与影响 - 1971年在中美关系解冻后率先访问新中国,会见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中国应重视基础研究,促进政府恢复对基础科学的投入[20][21] - 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让中国人意识到也能做最前沿科学,对亚裔群体产生深远影响[17][18] - 1999年退休后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帮助引进一批原本不可能回国的大师级科学家,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定海神针角色[22] 个人特质与领导力 - 具备神奇的直觉和简洁优美的表达能力,被评价为"最正常的天才",在科学争论中敢于坚持己见,不畏得罪他人[12][13][14] - 热衷提携后辈,主动引用并推介年轻学者的作品,在不同场合介绍小人物[18] - 晚年保持童心未泯,热爱美食与生活,将新居命名为"归根居",体现其落叶归根的情怀[23] 纪录片与历史资料 - 2024年1月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在北京首映,展示未公开珍贵史料包括1957年诺贝尔奖授奖画面及与费米等物理学家的通信[5][6] - 影片由潘建伟、饶毅、施一公发起制作,得到杨振宁本人首肯,首映式聚集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顶尖科学家[5][6] - 纪录片结尾引用杨振宁自喻为在海滩捡到几个美丽贝壳的幸运者,强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23]
满屏都在羡慕日本,中国的爆发期即将到来
虎嗅APP· 2025-10-16 21:23
日本诺贝尔奖成就分析 - 日本在最近25年里已诞生22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获奖者(包括三名美籍)[9] - 2025年日本学者在医学奖和化学奖梅开二度斩获殊荣[8] 日本基础研究成功因素 - 日本学术自由是基础研究突破最重要的条件 允许研究者自主决定工作计划和项目方向[22] - 日本1995年制定《科学技术基本法》后每五年制定规划 重点加强基础研究 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纳米技术等领域为重点[25] - 日本全社会研发投入中基础研发比例达14.6%(2023年数据)显著高于中国的6.9%[26] - 日本大学高度自治 京都大学实行自由转换院系和自主选择导师的培养体系[30][31] -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基础研究经费比重高达30% 以"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为核心定位[32] 中国基础研究现状与挑战 - 中国研发总支出超过6000亿美元(2024年)在绝对值上追平美国[14] - 中国基础研究支出占研发总经费比例仅为6.9%(2024年)距离2035年8%的目标仍有差距[26] - 中国重大原创性成果偏少 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期刊的论文占比仅为6.7%[38] - 中国从事原创研究的人员比例均值为16.3% 距离24.4%的理想值差距较大[38] 中国基础研究改革措施 - 政府推出"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和"破五唯"(加唯分数)政策优化评价机制[39] - 自然科学基金委职责拓展为资助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 并组织凝练基础研究领域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选题[39][40] - 2025年基础研发经费目标比例设定为8%以上[38] 诺贝尔奖产出预测模型 - 首创证券模型显示诺奖批量产出需同时满足总量GDP门槛2100亿美元和人均GDP门槛32000美元[42][43] - 根据该模型预测 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迎来诺贝尔奖爆发期 2035年后诺奖数量会越来越多 2050年可能超过日本[45]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将于10月24日至26日在上海举办
新浪财经· 2025-10-16 11:11
论坛概况 -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主题为"未来科学:上海与世界" [1] - 论坛将于10月24日至26日在上海临港中心举办 [1] - 活动形式为"1场主论坛+6场分论坛+10余场衍生活动"的立体矩阵 [1] 与会嘉宾 - 论坛将汇聚25位诺贝尔奖、图灵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等国际顶级奖项得主 [1] - 其中包括4位诺贝尔奖得主和4位图灵奖得主 [1] - 众多国内外院士、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青年科学家代表将参会 [1] 讨论议题 - 论坛将聚焦全球科技前沿 [1] - 主要探讨基于未来科学的基础研究、技术突破、融合创新、国际合作、科技治理等重大课题 [1] 相关活动 - 论坛开幕式上将现场颁发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 [1] - 奖项包括"智能科学或数学奖"与"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两大奖项 [1]
满屏都在羡慕日本,中国的爆发期即将到来
虎嗅· 2025-10-15 16:21
日本政治局势 - 日本首相职位更迭频繁,石破茂任职仅一年后卸任 [1][2] - 高市早苗有望成为日本首位女首相,但因公明党结束与自民党长达二十多年的合作而受阻 [3][4] - 在野党立宪民主党、日本维新会与国民民主党计划联合推出首相候选人,三党议席总数超过自民党 [5][6] - 自民党内部提出由石破茂重新担任首相、高市早苗出任自民党总裁的“党政分离”方案 [7] 日本诺贝尔奖成就与分析 - 2025年日本学者在医学奖和化学奖上获奖,近25年内日本共诞生22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含3名美籍) [9][10] - 日本学术成就归因于1995年制定实施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该法每五年制定一期规划,重点加强基础研究 [35][36][37] - 日本全社会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占比达14.6%(2023年数据) [38] - 日本政府调整府学关系,赋予大学高度自治权,如京都大学奉行“自由的学风”,学生可自由转换院系学科 [42][44][46][47] -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高达30%,其座右铭为“真正重要的发现,往往需要等待” [49][50] - 2010年后日本科技政策转向“问题解决型”思路,2025年版《科学技术创新白皮书》承认基础研究能力下降与科研人才不足问题突出 [52][54] 中国科技研发现状与挑战 - 2024年中国研发总支出超过6000亿美元,绝对值追平美国 [16] - 2024年中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75.6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和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量均为全球第一 [18] - 中国基础研究支出占研发总经费比例为6.9%(2024年数据),低于日本14.6% [38][39] - 中国基础研究存在四大短板:投入力度不足、重大原创性成果偏少、科研环境有待优化、基础研究人员比例不足(均值16.3%,理想值24.4%) [59][60][61][62] - 中国已推出“破四唯”“破五唯”政策,并改组科技部,将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等划入自然科学基金委以优化顶层设计 [64][66][67] - 2025年中国基础研发经费目标比例为8%以上 [63] 未来诺贝尔奖展望 - 诺贝尔奖评委邹晓冬指出当前科研评审标准过于注重文章和影响因子,建议科学家探索空白区域进行原创性工作 [56] - 根据“诺贝尔科学奖产出双门槛模型”,中国可能在2030年左右迎来诺贝尔奖爆发期,2035年后获奖数量将增多,2050年或超过日本 [71][72][73]
网聚新动能向“新”而行 更多科技创新从“0”到“1”加速突破
央视网· 2025-10-15 16:00
浙江数字经济发展 - 浙江数字经济发展稳居全国第一梯队,产业数字化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级人才数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1] - 涌现出杭州“六小龙”等一批创新领军企业 [1] 机器人产品与技术进展 - A2机器狗通过优化电机算法和增加激光雷达等感知模块,运动控制能力显著提升,能在崎岖地形中移动,且体积较B2更小,适合狭窄场景的巡检或救援工作 [5] - G1机器人通过算法迭代升级,输入成千上万套真人武术动作进行自主学习训练,运动控制能力达到新高度,动作丝滑流畅,旨在更好地服务生产生活 [8] 浙江机器人产业规模 - 浙江省机器人产业总产值从2020年的240多亿元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360多亿元 [11] - 工业机器人年产量从2020年的1万多台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5万多台,实现能级倍增 [11] - 产业依托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数字经济优势蓬勃发展 [11] 基础研究与大科学装置 - 机器人产业的突破依托基础研究的深厚支撑,广东近年来布局建设了一大批国家实验室和研究机构 [12] - 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位于地下700米,使用超过4.5万个具备世界最高探测效率的光电倍增管追踪中微子,用于探索宇宙起源与演化,未来将在通信、地质探测等领域应用 [14] - 广东拥有或建设中的多个大科学装置,包括散列中子源、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和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14] - 安徽在“十四五”期间布局了13个已建、在建及预研的大科学装置 [16] 前沿科技应用与能源技术 - 广东琶洲实验室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开发多模态脑机头环,可实现通过目视和眨眼控制病床等设备 [15] - “人造太阳”是复制核聚变反应的装置,下一代“人造太阳”的核心部件“1/8真空室”重295吨、高19.5米,整个装置计划于2025年年底全面建成 [17][18] - “人造太阳”旨在利用海水中提取的氘、氚元素进行聚变反应产生清洁能源,一升海水的聚变反应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 [16]
国考近八年来首次“缩招”,报考年龄门槛放宽;国产小客车新车上牌不用再跑车管所;“停摆”继续,美参议院未能推进共和党提出的临时拨款法案丨早报
第一财经· 2025-10-15 08:15
国内政策与宏观经济 - 202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计划招生3.81万人,较去年减少约1600人,为近八年来首次“缩招”,同时报考年龄上限放宽至38周岁,应届硕博放宽至43周岁 [2] - 11月1日起全国全面推行国产小客车新车上牌“一件事”服务,实现全业务数字化办理,群众购置新车后无需再到车管所验车 [3] - 今年三季度特别是9月份税收收入增幅较高,除经济向好因素外,PPI降幅收窄及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亦带来增长 [6] - 财政部完成全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最后一只发行规模为400亿元,期限20年,票面利率1.92% [7] - 相关主管部门或将近日出台加强光伏产能调控文件,内容涉及对全产业链现有产能开工率限制,并严禁新增产能 [8] 行业动态与公司信息 - 京东汽车将联合宁德时代旗下时代电服和广汽集团推出一款新车,该车型为广汽埃安UT的换电版本,将于京东11.11期间发布并独家销售 [22] - 闻泰科技半导体资产被荷兰政府冻结,公司正积极应诉并寻求多方救济,包括对抗行政令、应对企业法庭及使用双边投资协定保护投资权益 [23] - 懂车帝数据显示,9月中国车市有338款车型月销量不足千辆,销量TOP10车型中仅特斯拉Model Y单价超过20万元 [31] - 国庆节后国内品牌金饰价格突破1210元/克,较九月末的1100元/克左右上涨约100元/克 [32] - 国庆期间青岛新房日均成交面积同比提升10%,南宁同比提升19%,当地人士称主要因开发商推出折扣优惠带动成交 [11] 金融市场与交易 - A股两融余额处于历史高位,超2.4万亿元,近期有个别券商上调融资保证金比例以“降杠杆” [25] - 10月14日龙虎榜显示,机构净买入前三的股票为凯美特气(1.93亿元)、上海港湾(1.43亿元)、奥瑞金(1.20亿元) [26][27] - 10月14日机构净卖出前三的股票为至纯科技(3.77亿元)、通富微电(2.76亿元)、兴业银锡(2.57亿元) [26][30] - 美股三大指数收盘涨跌不一,道指涨0.44%,标普500跌0.16%,纳指跌0.76%,科技股承压,英伟达跌4.41% [24] 国际贸易与地缘政治 - 商务部就美方对华加征关税等限制措施表示,中方立场一贯,打则奉陪到底,谈则大门敞开,敦促美方纠正错误做法 [5] - 自今年5月以来中国已停止购买美国大豆,市场预测若11月中旬前仍未重返市场,美国可能损失对华大豆订单1400万至1600万吨 [16] - 韩国经济副总理称美方不再坚持要求将贸易协议中承诺的3500亿美元投资全部以直接投资形式落实 [21]
京沪粤领衔中国基础研究十强省市
第一财经· 2025-10-14 15:43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格局 - 2024年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前三名为美国、中国、英国,世界城市前三名为旧金山、北京、纽约 [5] -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热点聚焦于算力基础设施、AI大模型和智能制造,中美两国在TOP500超算中心和AI大模型数量上全球领先,中国全球灯塔工厂数量居世界第一 [5] -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数字基础设施增强、数字创新驱动显著、新兴产业技术加速迭代、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四大特征 [5] 中国及湖北数字经济表现 - 2024年湖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达9.6%,较2018年的5.0%显著提升 [5] - 湖北正全力构筑中部崛起的"数字引擎" [5] 武汉科技创新能力 - 武汉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得分较上年度增长14%,知识创造力增长最快,辐射引领力和产业驱动力进步明显 [6] - 武汉正成为创新资源的"聚能场"、高水平科技成果的"策源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辐射源 [6] 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 - 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前十强省市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湖北、山东、四川、安徽和陕西 [8] - 十强省市拥有全国84.62%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87.50%的国家实验室、67.1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贡献了89.97%的高水平论文和77.09%的发明专利申请 [8] - 2024年湖北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为71.70,排名全国第6,在遥感、地球化学、病毒学等学科优势突出 [8] 全球未来产业创新格局 - 全球未来产业百强企业分布于23个国家及地区,日本(143个)和美国(140个)入围企业数量领先,中国有67个企业入围 [8] - 中国未来产业创新资源高度集聚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区域,呈现"多点引领、集群共进"格局 [9] - 华为与京东方在全部五个未来产业中均跻身全球五十强 [9] 区域创新合作 - 浙江省科技厅与湖北省科技厅签署协议,将推进两省创新网络跨区域互动合作 [10]
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陆续举行140余场交流活动
新京报· 2025-10-11 19:48
活动概况 - 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于10月11日开幕,将陆续举行140余场学术交流活动 [1] - 该学术月是北京市科协举办的品牌学术交流活动,自1998年创办以来已成为首都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交流盛会 [1] 活动内容与焦点 - 本届学术月突出前沿性,围绕医药健康、能源环保、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等热点前沿问题举办活动 [1] - 活动包括12场首都前沿学术成果报告会和71场专题活动,例如“北京数学会学术年会”和“原创设计与知识产权专家论坛” [1] - 学术月专门设置青年活动板块,纳入了59场青年活动,包括“人形机器人的机遇与挑战”和“青年创新引领智慧低碳绿色植保学术交流活动” [1] 国际交流与合作 - 作为开幕活动,第五届工程中的数据驱动计算与机器学习国际会议于10月10日-12日举行 [1] - 该国际会议邀请全球67位计算力学与人工智能领域权威学者作大会报告,并设置13个研讨专题,为全球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 [1] - 国际学术交流被视为传递、获取科技信息的关键途径,对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和应对共同挑战具有重要作用 [1]
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跑出加速度—— 江苏“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之二
新华日报· 2025-10-11 07:35
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 -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21年的2.95%逐步提升至2023年的3.22%和去年的3.36% [1] - 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二,且与榜首差距缩小 [1] - "十四五"期间,江苏跑出令人瞩目的创新"加速度" [1] 基础研究布局 - "十四五"立项支持的省基础研究项目累计超9000项 [2] - 2023年出台行动方案,启动"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去年首设的省基础研究专项资金规模达24.8亿元,今年增至26.8亿元 [2] - 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研发计划共254个项目 [2] 战略科技力量与平台 - 获批牵头建设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布局4家省实验室 [3] - 紫金山实验室建成全球首个6G综合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 [3] - 2021年以来,江苏3批6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3]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全省科创板上市企业从"十三五"末的42家增至目前的114家,数量全国第一,也是全国唯一科创板上市企业超百家的省份 [5] - 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十三五"末的4万家增到去年底的8.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由3.2万家增至5.7万家 [6] - 全国独角兽企业中,江苏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19家增至2024年的49家,占比由7.6%增至13.2% [6] 创新生态与体制机制 -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例如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从4个国家试点起步,2023年在14家单位开始省级改革试点 [8] - 实行高层次人才多元化薪酬分配制度,赋予科研人员科研自主权 [8] - 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建设研发载体85家,孵化企业1500余家,通过"拨投结合"模式实施重大技术项目120余项 [9] 金融支持与未来规划 - 江苏省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对接会连续3年举办,两年来新增科技领域专项贷款6400亿元 [9] - 首批32家标杆孵化器构建的基金总规模超140亿元 [9] - "十五五"时期将锚定"2035年建成高水平科技强省"的目标,紧扣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使命任务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