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资产策略
搜索文档
桥水创始人达利欧给中国投资者的超实用投资建议
雪球· 2025-10-20 21:01
核心观点 - 达利欧为中国投资者提出在低利率环境下构建风险可控、能持续跑赢通胀的投资组合的建议,核心策略包括资产类别与地域的多元化、放弃择时并坚持定期再平衡 [8][13][43] 投资环境与挑战 - 过去30年中国年平均通货膨胀率约2.5%,现金持有或银行存款无法跑赢通胀 [8][12] - 通胀分布不均,食品、房屋租金等类别价格上涨更为明显 [10][11] - 在低利率环境下,仅持有现金是不够的,必须构建能跑赢通胀的投资组合 [13] 多元化资产配置策略 - 资产配置需在两个维度上实现多样化:资产类别多样和资产地域多样 [15] - 资产类别多元化要求拥有10个或更多无关联性的资产,引入2个无相关性资产可降低风险1/3,拥有10-15个资产可降低风险60%-80% [16][18] - 黄金作为"硬通货"具有独特优势,不依赖国家信用且储量有限,在通胀严重时表现突出,今年已上涨50%,配置黄金是作为组合的稳定器而非博取高收益 [20][22][23] - 地域分散要求同时配置国内和海外资产,避免押注单一国家经济命运,例如2022年美股大跌时配置日股可起到对冲效果 [25][27][29] 投资操作原则 - 择时是短期零和博弈,长期投资是正和游戏,更明智的做法是承认无法预测市场并放弃择时 [31][33] - 科学持有需要通过定期再平衡来维持目标资产比例,即强制性的"高卖低买",当组合中资产比例偏离一定程度后,需卖出占比增长的资产并买入占比下降的资产 [35][37] - 再平衡原则极度考验投资者纪律性,例如在A股和黄金上涨后需逆人性操作,适当减持并买入债券以调回比例 [39]
百亿元级私募阵营持续扩大
证券日报· 2025-10-20 01:44
百亿元级私募行业规模与格局 - 截至2025年9月底国内百亿元级私募机构数量达到96家较上月新增5家 [1] - 新增机构中上海正瀛资产、开思私募和太保致远私募为首次迈入百亿元阵营红筹投资与源峰基金为规模重新回归 [1] - 量化策略私募机构数量最多达45家占比46.88%主观策略机构为42家混合策略机构为7家 [1] - 9月份新增的5家百亿元级私募中主观策略占据主导包括红筹投资、开思私募与源峰基金在内的3家机构均属此类 [1] 百亿元级私募核心策略与业绩 - 股票策略在百亿元级私募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共有74家机构将其作为核心策略占比77.08% [2] - 2025年前三季度有业绩展示的62家百亿元级私募机构平均收益率达到28.80%其中61家机构实现浮盈占比高达98.39% [2] - 前三季度百亿元级量化私募机构表现尤为抢眼38家有业绩展示的此类机构平均收益率为31.90%高于19家百亿元级主观私募机构24.56%的平均收益率 [2] - 在前三季度平均收益率超过30%的32家百亿元级私募机构中量化机构占据24席占比达75% [3] 百亿元级私募全球化布局与量化策略优势 - 行业竞争加剧下百亿元级私募寻求全球化布局96家机构中已有65家获得香港9号牌照占比为67.71% [1] - 量化私募优异表现得益于市场风格与量化策略高度契合中小盘股票活跃为因子挖掘提供机会系统化运作规避情绪干扰以及策略迭代与风控升级 [3]
私募备案量暴增近九成!前三季度,私募交出亮眼成绩单
券商中国· 2025-10-19 13:51
私募行业整体表现 - 前三季度全市场私募证券产品备案数量达8935只,同比大幅增长89.38% [2][3] - 同期全市场9363只私募基金平均收益率为25%,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正收益产品占比达91.48% [2][5] - 市场环境改善、监管导向规范以及机构积极扩张是推动备案量增长的核心因素 [3] 各策略产品备案情况 - 股票策略产品备案5849只,占比65.46%,同比增长99.35%,是绝对的备案主力 [3] - 量化策略备案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共备案产品3958只,占全部备案量的44.30%,同比暴增102.66% [4] - 多资产策略备案1278只,占比14.3%,期货及衍生品策略备案913只,占比10.22%,债券策略与组合基金备案量增长均超75% [3][4] 各策略业绩表现 - 股票策略基金平均收益率高达31.19%,在五大策略中领跑,其正收益产品占比达93.52% [5] - 量化多头子策略表现尤为突出,平均收益率达35.95%,大幅跑赢主观多头32.57%的平均收益率 [6] - 纳入统计的62家百亿私募平均收益率达到28.80%,其中98.39%的机构实现正收益,14家收益率超过40% [7] 行业格局与集中度 - 行业头部效应显著,备案产品数量不少于40只的26家私募中,百亿级机构占比88.46%,其中量化私募占到21家 [8] - 截至2025年9月底,百亿私募数量增至96家,其中量化私募有45家,占比46.88%,主观私募有42家,占比43.75% [8][9] - 头部量化私募如宽德私募、黑翼资产、明汯投资等几乎包揽备案量前列,同时部分中型私募也通过积极备案谋求突破 [8]
前三季度备案私募产品同比增长近90% 股票策略备案量占据主导地位
证券时报网· 2025-10-17 17:45
私募证券产品备案总体情况 - 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场共备案私募证券产品8935只,较去年同期的4718只大幅增长89.38% [1] - 在赚钱效应带动下,量化私募产品备案表现尤为亮眼,共备案产品3958只,占全部私募证券产品备案量的44.30% [2] - 量化私募产品备案量较去年同期的1953只同比暴增102.66%,成为推动私募产品备案数量增长的重要引擎 [2] 各策略类型备案情况 - 股票策略产品备案5849只,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占比高达65.46%,同比增幅达到99.35% [1] - 多资产策略备案产品1278只,占比14.30%,同比增长84.68%,为仅次于股票策略的第二大备案策略 [1] - 期货及衍生品策略备案产品913只,占比10.22%,同比增长66.00% [2] - 债券策略与组合基金备案数量旗鼓相当,分别为363只和362只,占比分别为4.06%和4.05%,同比增幅分别为75.36%和79.21% [2] - 其他策略备案数量170只,占比为1.90% [2] 量化策略产品细分情况 - 股票策略量化产品占据绝对核心,备案总量达2865只,占量化产品总备案量的72.39% [2] - 在股票量化策略中,量化多头以1843只的备案量居首,占比46.56% [2] - 股票市场中性策略备案863只,占比21.80% [2] - 股票多空策略备案159只,占比4.02% [2] - 期货及衍生品策略中,量化产品备案543只,占比13.72% [3] - 量化CTA策略备案产品509只,占比12.86%,成为量化衍生品策略的主力 [3] - 期权及其他衍生品策略备案量合计占比不足1%,仍处于发展初期 [3] 市场驱动因素分析 - 股票策略产品备案量激增主要源于A股市场持续走强以及结构性行情带来的投资机会,科技、新能源、消费等板块交替上涨 [1] - 量化股票策略的快速迭代与普及,进一步放大了股票策略的备案热情,吸引了大量追求高收益的投资者 [1] - 在市场风格轮动加快的背景下,多资产策略凭借跨资产类别配置的优势,能够有效分散风险,受到求稳投资者的青睐 [1] - 商品市场波动加剧以及衍生品工具的不断丰富,使量化CTA、期权策略等细分领域展现出良好的风险对冲效果 [2] - 商品市场的趋势性行情为量化CTA策略提供了良好的盈利土壤 [3]
13家理财公司,9月规模回落8700亿!“含权”产品逆势增长
券商中国· 2025-10-17 15:20
银行理财总规模变动 - 14家主要理财公司9月末合计管理规模为24.19万亿元,较8月末下降约8300亿元 [2][5] - 14家公司中有13家规模下降,合计减少约8700亿元,仅华夏理财当月录得375亿元增长 [2][5] - 这是继二季度末回落约9500亿元后,三季度末再次出现规模回落 [5] 不同类型理财公司规模变动 - 6家国有行理财公司9月末规模合计下降约6540亿元,占13家规模下降公司总降幅的75% [4][5] - 单月下降规模超1000亿元的公司有3家,分别为农银理财、工银理财和建信理财,中银理财降幅也近1000亿元 [5] - 股份行理财公司中,兴银理财、招银理财和华夏理财在含权产品领域增幅明显 [6] 不同类型产品规模变动 - 固定收益类中的纯债型产品规模降幅显著,14家理财公司环比减少约6700亿元,其中国有行理财公司降幅约4400亿元 [2][5] - 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持续收缩,14家理财公司9月末余额为5.67万亿元,较上月末减少约2800亿元,较年初减少约5700亿元 [6] - 含权益资产的"固收+"和混合型理财规模逆势增长,12家理财公司的权益增强型固收产品9月合计增长约1100亿元 [2][6] - 14家公司混合类产品规模接近7300亿元,较年初增长约2200亿元 [6] 销售渠道结构变化 - 理财公司持续发力母行以外代销渠道,截至9月末,14家理财公司行外代销规模合计超6.94万亿元 [8] - 行外代销规模占比接近或超过50%的理财公司已达4家,其中交银理财占比高达78%,光大理财占比68% [8] - 部分国有行理财公司对行外代销依赖度较低,工银理财、建信理财和农银理财的行外代销占比均低于10%,而中银理财占比提升至27% [8] 含权产品发行与投资动态 - 含权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呈"放量式"增长,截至10月16日,存续权益产品达49只,远超去年全年的2只,混合类产品达1056只,去年全年为169只 [11] - 理财公司积极参与上市公司调研,9月以来23家理财公司总调研次数达168次,对创业板和科创板个股关注度超过半数 [12] - 理财公司开始参与港股IPO基石投资,例如中邮理财在奇瑞汽车港股IPO中获配2000万美元份额 [12] - 打新主题理财产品发行提速,今年新发7款名称含"打新"的产品,其中9月以来推出4款 [13] 行业策略方向 - 在股票市场上行周期中,行业策略核心是在坚守稳健根基前提下,积极优化策略,适当增加权益等风险资产预算 [14] - 多资产策略被视为核心解决方案,后续探索将包括商品、量化策略、衍生品工具、跨境资产等,以构建收益来源更多元的产品线 [14] - 含权理财或股票型基金已成为商业银行做大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抓手 [3][9]
幻方、明汯、世纪前沿、蒙玺等66家私募全部产品新高!30只“双十基金”创历史新高!
私募排排网· 2025-10-16 11:46
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9月A股三大股指续创年内新高,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表现强势,月度涨幅分别为6.54%和12.04% [2] - 当月有2993只成立满1年的私募产品净值创历史新高,占符合条件产品总数的约62.22% [2] - 从产品策略看,股票策略产品数量最多,达1931只,占比约64.52%,其次为多资产策略443只、期货及衍生品策略339只 [2] 创新高私募公司特征 - 66家私募旗下有5只以上成立满1年的产品且全部在9月创历史新高,其中主观私募40家,量化私募19家,“主观+量化”类私募7家 [4][5] - 按核心策略划分,股票策略私募占47家;按规模看,百亿私募有8家,50-100亿规模私募有6家 [5] - 百亿量化私募世纪前沿旗下8只产品全部创新高,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产品线覆盖指数增强、市场中性等多种策略 [11][12] 双十基金产品表现 - 创新高产品中,“双十基金”(成立满10年且年化收益超10%)共有30只,其中主观多头产品占22只 [13] - 百亿私募产品占6只,涉及但斌、王一平、梁宏等基金经理;进化论资产创始人王一平管理的“进化论复合策略一号”成立以来年化收益最高 [13][15] 各策略产品业绩领先者 - 股票-量化多头策略中,来自5亿以上规模私募的创新高产品有476只,近一年收益20强上榜门槛超一定百分比,百亿私募黑翼资产、灵均投资等有产品上榜 [16][17] - 股票-主观多头策略中,创新高产品有606只,近一年收益前5名产品依次来自上海歌汝私募、北京禧悦私募等公司;远信投资旗下王傲野管理的产品看好AI产业机会 [19][26][27] - 多资产策略创新高产品有268只,国源信达旗下产品表现突出,公司共有9只产品全部创新高,基金经理章耿源对黄金等资产持乐观态度 [28][31][32] - 期货及衍生品策略创新高产品有149只,老牌私募双隆投资旗下有11只产品全部创新高,其量化CTA产品“双隆-隆云1号”也是一只双十基金 [33][36] - 债券策略创新高产品有128只,可转债策略产品占12只,近一年收益前5名产品来自澜成私募、喜世润投资等公司 [37][38]
震荡市不想躺平又怕回撤?博时资本红利增强策略&波动增利策略:一边收息一边薅波动
私募排排网· 2025-10-14 17:04
公司概况 - 博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2月,注册资本为8.5亿元,是业内首批公募基金子公司 [2][8] - 公司母公司为博时基金,其第一大控股股东为招商证券(持股49%),最终控制方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招商局集团 [2] - 依托博时基金27年投研积淀及招商局集团战略协同,公司累计发行产品超1500只,累计管理规模逾2.24万亿元 [2] - 公司在风控体系上与母公司使用相同标准,进行自上而下的合规风控管理;在投资策略上与母公司形成互补,提供差异化产品 [2][10][12] 多资产策略产品体系 - 公司遵循多策略投资框架,产品体系涵盖固收策略、固收+策略、量化选股策略、量化衍生品策略、ETF轮动策略、波动增利策略、境外主题FOF策略等多个策略 [3][11] - 产品类型覆盖固定收益类产品、混合类产品、权益类产品、期货和衍生品类产品等 [3] 波动增利策略详解 - 波动增利策略是一种通过非线性网格交易实现指数投资增强的量化工具,核心是通过捕捉市场波动、利用期货折价和期权对冲来增厚收益,适合在震荡市、慢牛行情及下跌空间有限的结构市中替代传统雪球产品 [14][15] - 策略收益主要来自四个维度:通过日内高抛低吸操作获取波动收益;持有股指期货利用基差贴水获取收益;保留多头底仓获取指数长期上涨收益;闲置资金投资货币基金或债券基金获取现金收益 [16] - 策略运行基于量化技术驱动,使用奇异期权定价模型生成交易信号,并实现每日自动调仓和风险对冲,无人工干预 [17][18][19][20] - 策略历史回测(2016年1月4日至2024年12月31日)显示其具有收益增强和回撤控制优势,在2018年单边下跌行情中最大回撤远低于中证500指数的43.13% [22][24] - 与传统雪球产品相比,该策略优势在于超额收益全归投资者、最大回撤相对可控、产品成立后定期开放申赎支持补仓、以及至少每周披露产品实际净值的高透明度 [28] - 该策略主要适合能承受一定回撤、追求指数增强收益、并拥有6个月以上闲置资金的平衡型或进取型投资者 [30][31][32] 红利增强策略详解 - 红利增强策略为典型的固收+策略,债券类资产占比超80%,股票资产仓位在20%以内,必要时灵活运用衍生品,具备稳定低波特点 [34] - 策略债券部分采用信用精选策略并合理运用杠杆;股票部分采用量化选股红利增强策略,精选高股息、低波动标的进行收益增强 [34] - 策略选股模型注重持续分红行为(要求企业连续三年以上正常分红)、基本面因子运用(跟踪企业盈利、ROE等质量指标)以及股价低波上涨特征,以避免"价值陷阱" [39][40][41] - 历史回测(2014年5月19日至2025年10月10日)显示,在市场震荡或下行区间,该策略相比中证全指收益更高、波动和回撤更小;在市场上行区间,虽收益略低于指数,但仍提供可观绝对收益 [44][46] - 策略适合于投资风格偏保守、审慎、长期的投资者,在当前政策鼓励分红及债券收益率下行环境下,配置价值凸显 [37][46]
诺贝尔奖金124年没花完,反而增值200倍!怎么做到的?
雪球· 2025-10-10 21:00
文章核心观点 - 诺贝尔基金会通过实施多资产配置策略,在124年间将初始资产从3100万瑞典克朗增值至61亿瑞典克朗,实现了超过200倍的增长 [5][12] - 多资产策略通过分散投资于股票、另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有效降低了组合波动性并实现了稳健的长期回报,这一模式被全球主流机构广泛采用 [13][14] -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该策略提供了降低投资波动、简化投资决策的可行路径,核心在于避免过度保守、坚持长期主义并控制支出以享受复利 [20][21][22][23] 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策略演变 - **保守起步阶段**:基金会成立初期受遗嘱限制,仅能投资于国债和定期存款等安全资产,前50年年化收益率仅为2%-3%,无法跑赢通胀,导致1945年诺奖单项奖金实际购买力相比1901年缩水超过70% [6] - **历史性转折阶段**:1953年瑞典政府解除投资限制后,基金会开始配置股票和房地产,并在20世纪80年代美股长牛中实现收益大幅上涨,但21世纪全球股市波动加大导致奖金金额随之波动,例如2011年单项奖金从1000万瑞典克朗降至800万,2017年又随市场好转增至900万 [7][8][9] - **现代化配置阶段**:为降低股市波动,基金会增加大宗商品、对冲基金等另类资产,这些资产与股票相关性低,能在股市大跌时提供正收益,2020年投资回报率接近9%,推动单项奖金在2023年增至1100万瑞典克朗 [10][11][12] 多资产策略的优势与机构应用 - **收益稳健性**:该策略通过资产多元化降低波动,确保机构定期固定支出的稳定性,诺贝尔基金会每年仅提取不超过4%的资产作为奖金,剩余资产通过低波动实现复利增值 [14][15][16] - **易于传承性**:策略核心依赖于确定的投资规则和比例再平衡,而非稀缺的投资人才,使机构能够长期稳定运行,无需依赖不可控的人为因素 [17][18][19] - **全球机构实践**:除诺贝尔基金会外,国家主权基金、慈善基金会和高校捐赠基金等主流机构均采用类似的多资产策略,组合比例通常围绕股票、另类资产/地产、固收类资产的5:3:2波动 [13][14] 对普通投资者的启示 - **警惕安全陷阱**:过度保守策略如仅投资债券或银行存款无法抵御通胀侵蚀,在低利率环境下需配置进攻性资产 [20] - **拥抱长期主义**:股票资产是财富增值的关键,需忽略短期波动并坚持长期持有 [21] - **多元配置控风险**:股票、债券和商品等资产不同步涨跌,多元化方案在降低波动的同时不影响收益 [21] - **控制支出享复利**:支出需低于资产增值速度,保持稳定正收益才能发挥复利效应 [21] - **策略实际好处**:多资产策略减小波动,避免在熊市被迫抛售资产,同时通过明确规则降低投资难度,使普通投资者无需依赖天赋或人性控制即可获得市场回报 [22][23]
银行理财 2025 年 10 月月报:销售新规冲击可控,股债均衡下产品转型-20251010
国信证券· 2025-10-10 10:26
行业投资评级 - 银行理财行业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 [1][5] 核心观点 - 市场可能高估了基金销售新规对银行理财的影响,判断执行时点晚于预期,预计2026年下半年执行可能性较大,且潜在赎回规模低于预期 [1] - 在股票市场上行周期中,银行理财产品的机遇在于坚守稳健根基前提下,积极优化策略,适当增加权益等风险资产预算 [2] - 通过构建以债券等固收资产为“压舱石”、以权益资产为收益增强器的组合,可以在追求收益的同时有效管理回撤 [2] - 多资产策略是核心解决方案,后续探索和布局多资产、多策略产品是必然方向,可纳入商品、量化策略、衍生品工具、跨境资产等 [3] - 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的合作后续将提升,理财子公司可借助公募基金在权益研究、主动管理和组合构建上的专业优势 [3] 收益率表现 - 2025年9月份银行理财规模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68%,较上月回落35个基点 [11] - 其中现金管理类产品年化收益率为1.27%,纯债类产品年化收益率为1.88%,“固收+”产品年化收益率为1.48% [11] 存量规模 - 9月末理财产品存量规模为30.8万亿元,环比上月下降约0.4万亿元 [1][12] - 现金管理类和固收类产品仍是理财产品的绝对主力 [12][17] 新发产品 - 9月份新发产品初始募集规模为3422亿元 [18] - 从产品投资性质看基本都是固收类产品,从运作模式看大部分是封闭式产品 [18] - 新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持续回落,9月份新发产品业绩平均比较基准为2.42% [18] 到期产品表现 - 9月份到期的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共计2141只 [27] - 从兑付情况来看,大部分产品达到了业绩比较基准 [27] 资产配置与表现 - 银行理财产品基础资产包括债券(以配置高等级信用债为主,利率债交易为辅)、权益(以通过委外投资为主)、非标资产等 [30]
银行理财2025年10月月报:销售新规冲击可控,股债均衡下产品转型-20251010
国信证券· 2025-10-10 09:17
行业投资评级 - 银行理财行业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 [1][5] 核心观点 - 市场可能高估了基金销售新规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冲击,实际影响可控 [1] - 基金销售新规执行时点预计晚于预期,大概率年底正式稿落地,考虑过渡期因素,预计2026年下半年执行可能性较大 [1] - 银行理财赎公募基金体量显著低于市场预期,因理财大量通过ETF参与基金配置,同时更多使用基金专户工具,相关产品均针对政策有所豁免 [1] - 把握股票市场上行周期机遇的核心在于坚守稳健根基前提下,积极优化策略,适当增加权益等风险资产预算 [2] - 持续优化股债均衡配置框架是控制产品净值波动的关键,通过构建以债券等固收资产为“压舱石”、以权益资产为收益增强器的组合,可在追求收益的同时有效管理回撤 [2] - 多资产、多策略产品是未来必然方向,机构可逐步纳入商品、量化策略、衍生品工具、跨境资产乃至另类资产等,构建收益来源更多元的产品线 [3] - 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的合作后续将提升,理财子可借助公募基金在权益研究、主动管理和组合构建上的专业优势,通过委托投资或ETF轮动等模式引入风险资产定价能力 [3] 收益率表现 - 2025年9月份银行理财规模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68%,较上月回落35个基点 [11] - 现金管理类产品年化收益率为1.27% [11] - 纯债类产品年化收益率为1.88% [11] - “固收+”产品年化收益率为1.48% [11] 存量规模 - 9月末理财产品存量规模为30.8万亿元,环比上月下降约0.4万亿元 [1][12] - 现金管理类和固收类产品仍是理财产品的绝对主力 [12][17] 新发产品 - 9月份新发产品初始募集规模为3422亿元 [18] - 从产品投资性质看,新发产品基本均为固收类产品 [18] - 从运作模式看,新发产品大部分是封闭式产品 [18] - 9月份新发产品业绩平均比较基准为2.42%,持续回落 [18] 到期兑付 - 9月份到期的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共计2141只 [27] - 大部分到期产品达到了业绩比较基准 [27] 资产配置与表现 - 银行理财产品基础资产包括债券(以配置高等级信用债为主,利率债交易为辅)、权益(以通过委外投资为主)、非标资产等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