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实数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省数据局:聚焦实数融合,开展数据要素价值全周期探索
中国经济网· 2025-09-28 15:19
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 广东省建立全省公共数据目录“一本账”并通过“一网共享”平台累计服务2342个部门的26万个数据需求 [2] - “开放广东”平台向社会开放公共数据超过270亿条以支撑政务服务 [2] - 国家数据局首批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共63个其中广东省占有6席 [2] 政策法规支持 - 广东省先后出台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政务服务数字化条例公共数据管理办法及“数据二十条”等政策文件 [2] - 目前正在加快《广东省数据条例》立法进程以为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 数据要素市场培育与应用 - 通过广州数据交易所等平台在陶瓷能源海洋渔业等领域以数据要素破解传统产业难题 [3] - 广东省全力开展全省标杆数据企业培育并加大高素质数字人才供给 [3] - 已出台大数据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标准并将多个数据相关职业纳入培训补贴范围目前已有1416人获得大数据专业职称证书 [3]
武汉:规上工业总值突破1.67万亿 培育6个千亿产业
第一财经· 2025-09-10 21:35
经济总量与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每年跃升一个千亿台阶 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10和中部城市第1 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 202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 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规模与增速均排名第5位[1] - "十四五"前四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67万亿元 年均增速达7.1%[1] 工业发展指标 - 全部工业增加值达5070亿元 位居副省级城市第4位[1] - 制造业和软件对全市税收贡献超过40%[1] - 工业投资总量突破2000亿元 占全市投资比重接近25%[1] - 2024年1-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4% 工业投资增速11.1%且连续1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1] 科技创新体系 - 建成2家国家级和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 - 打造21家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 其中7家入选国家级培育名单[2] - 培育11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2] - 在高端芯片、工业母机、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形成世界领先创新成果[2] 产业集群建设 - 光电子信息与汽车两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及4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进入"国家队"[2] - 6个主导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2] - 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65万家 较三年前实现翻倍增长[2] 产业转型升级 - 传统产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50%[2] - 软件业务收入增速近三年在全国14座软件名城中稳居第一[2]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 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突破90%[2] - 在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13个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加快布局[2]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 5G基站数量达5.65万个 较"十三五"末增长4.5倍[3] - 算力总规模突破5300P 运载力指数居全国前3[3] - 建成300条数字化生产线、122个智能化车间、30个标杆智能工厂和3个数字领航企业[3] 人工智能应用 - 培育垂直行业模型超40个[3] -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制造、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3] 民营经济发展 - 民营企业总数突破117万户 较"十三五"末实现翻倍[3] -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4% 较"十三五"末提升8.1个百分点[3] - "十四五"期间累计培育规上工业企业3701家 较"十三五"末净增752家[3] - 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8家 国家级单项冠军22家 分别净增336家和12家[3] - 新增首批"未来之鹰"企业30家[3]
武汉:规上工业总值突破1.67万亿,培育6个千亿产业
第一财经· 2025-09-10 21:04
宏观经济表现 -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跨越2万亿,每年跃上一个千亿台阶,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10、中部城市第1 [1] - 2025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规模与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排名第5位 [1] - "十四五"前四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67万亿元,年均增速7.1% [1] 工业与投资 - 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5070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4位 [1] - 制造业和软件对全市税收贡献超四成 [1] - 工业投资总量突破两千亿元,占全市投资比重接近1/4 [1] - 2024年1~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4%,工业投资增速11.1%,连续1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1]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建成2家国家级、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21家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7家入选国家级培育名单,培育11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 [5] - 在高端芯片、工业母机、医工交叉等前沿领域形成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 [5] - 光电子信息、汽车两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4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跻身"国家队",6个主导产业产值过千亿元 [5] 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 - 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65万家,实现三年翻番 [5] - 软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软件业务收入增速近三年在全国14座软件名城中稳居第一 [5]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实现年均16%高速增长,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突破90% [5] - 在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13个未来产业的细分领域加快布局 [5] 数字化转型与基础设施 - 5G基站达到5.65万个,较"十三五"末增长4.5倍 [6] - 算力总规模突破5300P,运载力指数居全国前3 [6] - 建成300条数字化生产线、122个智能化车间、30个标杆智能工厂、3个数字领航企业 [6] - 培育垂直行业模型超40个,人工智能加速渗透到制造、交通、医疗等众多领域 [6] 民营经济与企业培育 - 民营企业总数突破117万户,较"十三五"末翻倍 [6] -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4%,较"十三五"末提高8.1个百分点 [6] - "十四五"期间累计培育规上工业企业370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8家、国家级单项冠军22家 [6] - 新增首批"未来之鹰"企业30家 [6]
湖北聚焦产业倍增战略“三线并进” 五大支柱产业2025年有望全部迈入万亿级
长江商报· 2025-09-03 07:55
产业规模与结构 - 2024年湖北省规上工业企业营收达4.7万亿元 居中部第二 制造业增加值达1.76万亿元 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37.7% [1] - 12个市州营收过千亿 其中武汉超1.5万亿元 襄阳 宜昌 荆门 孝感等市超3000亿元 [1] - 千亿级产业达到19个 2024年五大支柱产业有望全部迈入万亿级 6个优势产业有望突破五千亿级 [2] - 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总量从"十三五"末的15769家增至20179家 净增4410家 [4] 产业集群与体系 - 做大做强"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14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 [2] - 光电子信息 汽车制造与服务 大健康三大产业突破万亿规模 节能环保 高端装备 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过五千亿级 [8] - 五大优势产业营收达3.3万亿 12个新兴特色产业达到2.3万亿 [8] - 集成电路 信息网络 新型显示 生物医药等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显著 [8] 科技创新与研发 - 湖北入选"国家激发产业创新活力专项行动"5个省份之一 累计建成2个国家级 1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3] - 2021年以来实施121项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 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增长28.9% 增幅全国第3 [3]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2.2% 增幅全国第三 研发投入强度2.7% 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增幅全国第一 [8] -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2024年有望达50% 累计选派1476名"科技副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789项 [3] 数字经济与智能化 - 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743亿元 是2020年的2.4倍 [4] - 5G基站从"十三五"末的3.1万个增至17.6万个 增长4.6倍 算力规模达到1.58万P 算力运载力指数居全国前3 [4] - 全省上云工业企业超5.8万家 占比近六成 较"十三五"末增长81% [4] - 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101家 居全国第三 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3家 居全国第四 [4] 企业培育与绩效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51家增至722家 增长13.2倍 13家企业入围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4] - 2025年1-7月软件业务收入达2071亿元 占中部六省比重接近50% [4] - 2025年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3.2% 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 利润总额中部第一 [4] - 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企业由2020年的1家增长至9家 过百亿元企业由2020年23家增长至100家 [7] 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 - 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9.7% 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年均超过30% [7] - 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7% 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5.1% [7] -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超过50% 中部领先 [7] -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五年增长2.9倍 2024年突破3万家 居中部第一 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万家 连续4年保持20%以上增长 [7]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1.8% [5] - 提前半年完成478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 全省化工企业入园率76.8% 高于全国16.8个百分点 [5] - 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68家 建成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0家 绿色工厂产值占工业总产值24.72% [5] 未来产业与创新布局 - 大力实施未来产业八大工程 认定5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9家企业入选全国独角兽榜单 [2] - 人形机器人 人工智能等产业保持20%以上增速 [2] - 设立政府主导的7000亿投资基金群 为每个重点产业配套一只100亿投资基金 [8]
聊城|“新20条”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大众日报· 2025-09-02 09:19
政策内容 - 聊城市出台《聊城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共20条 整合原政策14条并新增16条内容 形成全新政策支持体系[1] - 政策重点聚焦制造业发展六大核心环节 包括推动创新能力提升 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加快智改数转步伐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提升绿色制造水平[1] - 新增支持未来产业发展政策 首次列入支持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业企业 中国消费名品区域品牌 企业品牌 "聊城优品" 产业链促进机构奖励 资源综合利用引导政策[2] 产业发展现状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从2022年30.2%提高至2024年32.5%[3] - 有色金属及深加工 农副产品加工两大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级 绿色化工 绿色建材 黑色金属加工三个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3] - 近三年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幅达17.5% 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6个[3] 企业培育成果 - 拥有省级以上单项冠军 专精特新 瞪羚等优质企业1166家 数量为2021年底的近10倍[3] - 培育省级"产业大脑"5个 省级DCMM贯标试点106个[3] - 建成卓越级智能工厂1家 先进级智能工厂20家[3] - 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连续两年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连续三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3]
湖北数字经济综合实力 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证券时报· 2025-08-27 06:24
数字经济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湖北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742.93亿元 是2020年的2.4倍 占GDP比重年内突破10% [1] - 武汉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2024年达3087亿元 [1] - 2024年上半年武汉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开票额3542亿元 同比增长14.7% [1] 企业生态与资本市场表现 - 湖北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四上"企业总量超6000家 包括9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48家A股上市企业 6家全球独角兽榜单企业 [1] - 武汉涌现5个全国上市"第一股":黑芝麻智能(智能汽车AI芯片) 达梦数据(国产数据库) 声通科技(交互式AI) 星竞威武(电竞) 元光科技(智能时序数据) [1] 产业集群发展 - 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2023年突破万亿元 软件业务收入占中部六省总和近一半 [2] - 人工智能 算力与大数据产业加速发展 集成电路 北斗及应用 元宇宙等数字产业新集群加速形成 [2] 算力基础设施 - 算力总规模突破1.5万P 其中智算占比超70% 建成武汉超算中心 智算中心 十堰武当云谷 东岳庙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 [2] - 基础电信企业通算规模达320万核 智算规模达5100P 边缘算力覆盖所有市州 [2] 网络与算力协同 - 建成武汉-宜昌 武汉-襄阳-十堰400G算力大通道 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1-5-7-10"超低时延圈(同城1毫秒 省内5毫秒 长江经济带7毫秒 全国八大枢纽10毫秒) [2] - 武汉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2] 数据要素体系建设 - 推动可信数据空间"建、用、管、服"体系化发展 首批公布15个省级试点项目 [3] - "十五五"期间规划建设中部算力和数据要素双枢纽 打造全国实数融合发展示范区与数智经济发展先导区 [3]
湖北数字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证券时报网· 2025-08-26 20:10
数字经济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湖北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742.93亿元 是2020年的2.4倍 占GDP比重年内突破10% [1] - 武汉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2024年达3087亿元 [1] - 2024年上半年武汉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开票额3542亿元 同比增长14.7% [1] 企业生态与资本市场表现 - 湖北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四上"企业总量超6000家 包括9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48家A股上市企业和6家全球独角兽榜单企业 [1] - 武汉涌现5个全国上市"第一股" 包括黑芝麻智能(智能汽车AI芯片) 达梦数据(国产数据库) 声通科技(交互式AI) 星竞威武(电竞)和元光科技(智能时序数据) [1]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2023年突破万亿元 软件业务收入占中部六省总和近一半 [2] - 人工智能 算力与大数据产业加速发展 集成电路 北斗及应用 元宇宙等数字产业新集群加速形成 [2] 算力基础设施布局 - 建成武汉超算中心 智算中心 十堰武当云谷 岳庙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 算力总规模突破1.5万P 其中智算占比超七成 [2] - 武汉算力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 基础电信企业通算规模达320万核 智算规模达5100P 边缘算力覆盖所有市州 [2] 网络传输能力建设 - 建成武汉-宜昌 武汉-襄阳-十堰400G算力大通道 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1-5-7-10"超低时延圈(同城1毫秒 省内5毫秒 长江经济带7毫秒 全国枢纽节点10毫秒) [2] 数据要素创新实践 - 推动可信数据空间"建、用、管、服"体系化发展 近期启动创新试点工作 首批公布15个省级试点项目 [3] 未来发展规划 - "十五五"期间加快建设中部算力和数据要素双枢纽 打造全国实数融合发展示范区 数智经济发展先导区 [3]
海珠:首创线上“增值包”助推“政策找企业”
广州日报· 2025-08-14 09:50
核心观点 - 广州市海珠区首创“产业政务增值包”服务模式,通过主动精准的政策匹配和全流程政务辅导,支持区域内企业发展,特别是在泛人工智能和数据产业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1] 政策服务创新 - 将文化、服务、科技等73项跨界政策进行结构化整合,构建“财税激励+人才支撑+资金扶持”的三维政策矩阵 [1][4] - 针对大模型、微短剧等10类产业,实现单类产业平均精准匹配45项政策事项,从“企业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企业” [1][4] - “产业政务增值包”在“穗@i企”平台、政府网站、政务服务中心及园区等渠道推广应用,已触达企业近4000家次 [4][5] 企业精准支持 - 政务专员提供全流程“手把手”指导,例如帮助和元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算法备案,实现从审批后台到企业前台的主动服务转变 [2] - 通过广州数据交易所(海珠)服务专区、琶洲数据流通交易生态服务联盟等载体,搭建政企互动平台,精准捕捉企业需求 [3] - 助力企业获得“数据经纪人”等创新身份,例如帮助和元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2024年获得广东省数据经纪人身份 [5] 产业发展成效 - 海珠区已为超7000家泛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政策服务支持 [1][2] - 成功助力9家企业成为广东省数据经纪人,6家企业入选广州市首批产业“实数融合”创新示范平台名单 [5] - 企业数据产品业务增长显著,以和元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其年营收同比增长超85%、突破1.2亿元 [5]
中国互联网协会黄澄清:数智技术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广州日报· 2025-07-26 20:41
中国互联网大会主题与数智化发展 - 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主题为"数驱新质·智创未来",强调数字化与智能化融合推动产业升级 [1] - 数智技术被定义为数字化与智能化有机融合的新形态,是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1] 数智化发展政策建议 - 建议以政策引领数智化发展,完善人工智能、6G等前沿技术领域的专项扶持政策 [1] - 政策需引导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抢占技术制高点 [1] - 战略布局应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目标深度契合,把握政策红利 [1] 数智化技术创新路径 - 核心技术是数智化发展的关键,需加大研发投入,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2] - 需集中攻关"卡脖子"技术领域,同时完善技术伦理框架以防范风险 [2] - 技术创新需与国家战略、社会伦理、法治文明同步发展 [2] 数智化赋能实体经济 - 数智化赋能是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 [2] - 行业应聚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优化产业链并提升竞争力 [2] - 数智融合可完善生产流程、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产业链韧性,实现提质增效和降本降耗 [2]
双融日报-20250725
华鑫证券· 2025-07-25 09:34
核心观点 - 华鑫市场情绪温度指标显示市场情绪综合评分为91分,处于“过热”状态,当情绪值低于或接近30分时市场获支撑,高于90分时出现阻力 [5][9] 热点主题追踪 - 机器人主题:7月15日有民营企业家见面会,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金额达1.24亿元,相关标的有卧龙电驱、长盛轴承 [6] - RDA主题:上海数交所首提RDA新范式,强调与实体资产融合,相关标的有通行宝、万达信息 [6] - 水电主题: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将建5座梯级电站,总投资约1.2万亿元,相关标的有东方电气、西藏天路 [6] 资金流向 个股 - 主力净流入前十个股:东方财富、天齐锂业、智飞生物等 [10] - 主力净流出前十个股:中国电建、高争民爆、中国能建等 [12] - 融资净买入前十个股:中国电建、中金黄金、北方稀土等 [12] - 融券净卖出前十个股:中国电建、太平洋、东吴证券等 [13] 行业 - 主力资金净流入前十行业:有色金属、非银金融、银行等 [16] - 主力资金净流出前十行业:轻工制造、环保、计算机等 [17] - 融资净买入前十行业:有色金属、医药生物、电子等 [18] 市场情绪指标 - 华鑫市场情绪温度指标从6大维度搭建,属于摆荡指标,适用于区间震荡行情,出现趋势时可能钝化 [20] - 市场情绪综合评分分为过冷、较冷、中性、较热、过热五个区间 [20] 行业组介绍 - 万蓉为华鑫证券分析师,商业管理硕士,2007年7月加入华鑫证券研发部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