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红利
搜索文档
刚刚,蚂蚁投了一位字节前员工
36氪· 2025-10-23 12:13
投资界获悉,AI应用公司LiblibAI宣布完成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超9亿元)B轮融资,由红杉中国、CMC资本及一战略投资方联合领投,老股东顺为资 本、源码资本、明势创投、渶策资本均超额增持。另据多位知情人士透露,本轮战略投资方即为蚂蚁集团,同时包括联想创投在内等机构也参与了此次投 资。 LiblibAI的身后是一支90后团队,他们大多来自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微软等等,其中公司创始人,为字节跳动前员工 这是一抹缩影。梳理国内AI创业潮,不难发现大厂牛人几乎成了最抢手的创业群体。 离开字节,一位90后投身创业 提起LiblibAI,投资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90后。 陈冕,出生于1992年,本科则毕业于东南大学。在过往的职业生涯中,他曾先后在摩拜单车、滴滴、每日优鲜工作过。后来他加入字节跳动,成为剪映全 球商业化负责人,28岁就达到了4-1的职级,是当时字节跳动史上最年轻的产品4-1。 2023年,大模型浪潮席卷,陈冕决定离开字节,投身创业。 谈及字节跳动的履历,他认为过往的经验更多在于,能不能从中学习到思维方式、竞争方式、战略判断,而不是刻舟求剑式地把过往的经验套上去,这在 AI时代一点用都没有。 放眼望去 ...
刚刚,蚂蚁投了一位字节前员工
投资界· 2025-10-23 11:15
公司融资与背景 - AI应用公司Li bli bAI完成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超9亿元)B轮融资,由红杉中国、CMC资本及一战略投资方联合领投,老股东顺为资本、源码资本、明势创投、渶策资本均超额增持 [3] - 本轮战略投资方为蚂蚁集团,联想创投等机构也参与了投资 [4] - 公司团队大多来自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微软等企业,创始人为字节跳动前员工 [4] - 公司创始人陈冕为90后,曾担任字节跳动剪映全球商业化负责人,是字节跳动史上最年轻的产品4-1级员工 [6] - 公司在一年内完成三轮融资,总金额达数亿元人民币,并于今年2月再次获得数亿元资金 [10] 公司战略与产品 - 公司成立于2023年5月,定位于以专业市场、生产端切入,为设计师及内容创作者提供创作素材与工具 [8] - 公司判断新技术革命初期,工具端变革最快,专业生产端的效率提升显著,而To C产品的普及周期更长 [8] - 公司已成长为一个多模态模型与创作社区,整合了图像、视频、3D、LoRA训练等多模态能力,覆盖从灵感生成到视频制作的完整AI工作流 [10] - 平台孵化了超过2000万AI创作者,覆盖插画、摄影、电商、海报、IP等专业视觉场景 [10] 行业人才趋势 - 国内AI创业潮中,大厂牛人成为最抢手的创业群体,字节跳动出身的创业者尤为突出 [4][15] - 字节系创业者近期密集宣布融资,例如具身智能公司星际光年、AI视频企业爱诗科技、Pure blueAI清蓝、人形机器人公司加速进化等 [12][14] - 这些创业者大多曾在字节商业化或技术部门担任重要角色,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 [15] - 近两年来自华为、阿里、腾讯、字节、百度、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大厂的高管出走,形成AI创业主力军 [17] 行业格局与驱动因素 - 这一波AI创业者多为名校出身,例如清华系、上海交大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大系等 [17][18] - 投资人偏好有大厂光环的操盘手,认为这降低了投资风险,是站得住脚的逻辑 [17] - 高端科技行业正进入“中国时间”,得益于中国完整的工业门类、基础设施和庞大的工程师红利 [19] - 中国在人口红利消退后,正享受20-30年的工程师红利,为华为、比亚迪、宁德、大疆等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 [19]
“中国智造”让“科幻场景”加速落地(国际论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0 06:11
中国科技创新现状 - 科幻装备如外骨骼机甲、新材料隐身衣等在中国正逐渐成为现实 [2] - 工业机器人应用广泛,包括智能打磨、无人配送和汽车整车装配等场景 [3] - 外国企业高管参观中国黑灯工厂,对其高度自动化程度感到震撼,生产线旁几乎没有工人 [4] 具体技术应用领域 - 外骨骼设备已在旅游和工业领域实现应用,例如辅助登山及用于航空、采矿等行业 [4] - 中国科研人员研制出可使微波和可见光弯曲的超材料衣物,如可避开红外监测的迷彩服 [5] - 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领域取得进步,5G网络大规模部署支撑了智慧城市、数字医疗等发展 [5] 制造业转型与机器人产业 - 中国工厂中运行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在2024年达到约200万台,应用规模和制造能力均居前列 [6] - 公司正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人形机器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提升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6] - 已有超过4500家企业布局人工智能领域,推动其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6] 人才支撑与教育基础 - 全球近半数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来自中国,形成了显著的人才优势 [7] - 中国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的约520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约1770万人,人才队伍规模庞大且年轻 [7] - 2020年中国在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领域的毕业生人数超过350万,居世界首位 [7] 国际影响与形象提升 - 外国游客对中国移动支付、无人机外卖、无人驾驶出租车等科技场景表现出浓厚兴趣 [8][9] - 中国制造业形象正从代工转型为高科技创新的代名词,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领域 [10] - 根据品牌金融公司报告,中国全球软实力排名从2021年的第八位跃升至2025年的第二位 [10]
对话愉悦资本刘二海:工程师红利是全球化进阶的重要基础
新浪财经· 2025-10-17 18:16
专题: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首届绿色产业与可持续消费博览会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世博园区召开。会议期间,愉悦资本创始 及执行合伙人刘二海与新浪财经等进行对话。 刘二海深入阐释了当前全球化的新特征与中国企业的关键角色。他指出,全球化已从过去由大型跨国公 司主导、强调股东利益优先的模式,转向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生而全球化"新阶段。这一转变的核心动 力在于中国研发能力的显著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如AI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对本地利益相关者利 益的重视。 刘二海以实际案例说明"生而全球化"企业的运作模式:例如愉悦资本投资的智能短途出行品牌 LEMMO,其设计研发在中国完成,生产环节分布在匈牙利和波兰,销售市场则聚焦欧洲,展现了从创 立之初就进行全球资源整合的能力。此外,在拉美布局的智能物流仓储、美国的快递公司等投资,也体 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供应链与市场策略的新思路。 他强调,中国持续的工程师红利是支撑全球化进阶的重要基础。"回顾一下中国的工程师,中国每年毕 业的学生,1000万到1500万大学毕业生。这个数可能大家不一定有印象,北欧四国加在一起也就3000万 ...
以“智”取胜 快速“出圈” 中国割草机器人圈粉欧美中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10-14 10:23
行业整体表现 - 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出货量达1535.2万台,同比增长33% [1] - 割草机器人出货234.3万台,同比大幅增长327.2%,成为增速最快品类 [1] - 智能割草机器人海外销售成为拉动国内企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1] 技术发展与创新 - 中国企业通过激光雷达、RTK定位、AI算法等技术解决传统埋线式割草机器人痛点 [2] - 卫星定位(RTK)与环境感知(3D视觉/激光雷达)融合成为主流方案,实现厘米级定位与路径规划 [2] - 九号公司、石头科技、科沃斯等企业2024年割草机器人合计销量超30万台,同比增速均超200% [2] - 九号公司成为全球首个拥有17万个家庭用户的无边界割草机器人品牌 [2] - 石头科技RockMow Z1搭载自研环境感知系统和双摄像头避障功能 [2] - 科沃斯GOAT系列以视觉感知为核心持续迭代产品 [2] 市场渠道与定位 - 石头科技业务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2000万家庭用户和300余家线下门店 [3] - 科沃斯、追觅等企业依托扫地机积累的渠道体系使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 [3] - 安克借助消费电子领域分销网络迅速切入割草品类 [3] - 中国产品已在欧美市场站稳高端定位,产品价格超过欧美同类企业 [3] 市场潜力与规模 - 2024年全球智能割草机器人销量约为38.35万台,市场规模达61亿元 [4] - 智能割草机器人在全球草坪修剪机械市场渗透率不到2% [4] - 潜在渗透率有望提升至17%,潜在市场总规模有望超过3000亿元 [4] - 全球约有2.5亿块庭院,家庭平均每月需修剪草坪2~3次 [4] - 全球现有2.5亿个私人花园,美国占1亿个,欧洲占8000余万个,两地合计占全球总量72% [5] - 割草机应用场景从传统政府与商业领域延伸至私人花园家用场景 [5]
中国经济的内外反差!老百姓喊穷与国际机构看好,到底谁在说谎?
搜狐财经· 2025-10-10 01:47
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48% [1] - 央行通过专项工具释放流动性,国企增持以稳定市场,并与港股形成联动防御机制 [3] - 国家层面推进“两重两新”政策,包括首批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投向高铁、能源等重大工程,以及家电汽车以旧换新行动在上半年带动消费额11万亿元 [3]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保持高度协同,形成快速反应能力 [3] 制造业与产业升级 - 装备制造业增速达9%,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50% [5] - 新能源汽车产量在前4个月实现39%的同比增长,比亚迪海外销量逼近特斯拉 [5] - 光伏组件出口覆盖全球180个国家 [5] - 人工智能领域,中美技术差距从2024年初的926%缩小至2025年的17% [5] - 全国工程师总数占全球四分之一,每年新增数量超过美日欧总和,形成工程师红利 [5] 消费市场动态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数达488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稳定在4亿人以上 [7] - 2025年一季度县乡消费增速快于城镇,占社会零售总额394% [7] - 三四线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至28% [7] 对外贸易与供应链 - 面对外部关税变化,浙江义乌外贸企业通过东盟中转出口比例提升至43% [8] - 中欧班列货运量逆势增长17% [8] - 人民币跨境结算在东盟贸易中占比突破30%,部分大宗商品开始尝试人民币计价结算 [8] 结构调整与资源再配置 - 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52%,地方政府主动削减土地出让规模20%,资源转向保障性住房建设 [10] - 2025年上半年制造业贷款增速达12%,远超房地产贷款的3% [10] - 传统制造业岗位减少120万个,但人工智能训练师、碳中和顾问等新兴职业需求增长80% [10] - 城镇调查失业率维持在53%的同时,工业园区技术岗位薪资涨幅达8% [11] 增长质量与评估分歧 - 国家层面GDP增速为5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但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为28%,存在时差 [11] - 国际机构关注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完整工业体系作为经济缓冲垫 [13]
中国正成为“世界脑厂”
中国新闻网· 2025-10-09 18:09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最近,一则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中国成功研发出可弯折2万次的柔性电池,在固态锂电池领域实现新突 破。 当我们为中国的创新实力欢欣鼓舞时,一场发展动能的深刻转变正在悄然上演。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的标签遍布全球。中国凭借庞大的劳动力群体和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成为名副 其实的"世界工厂",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 然而,当我们迈入以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为主导的新时代,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正从依靠劳动 力的规模优势,转向依靠脑力劳动者的创新优势。 如今,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均居 世界第一;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持续保持全球领先。 另据国际智库此前统计,中国高校培养的顶尖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在全球占比排名世界第一。 这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工程科技人才队伍,为"世界脑厂"提供了充足的"智力燃料"。 一方面,在高强度的科技投入下,他们产出了丰硕的创新成果。 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 ...
2025年三季报业绩前瞻报告:周期向上,重估持续
浙商证券· 2025-10-09 13:23
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看好”(维持)[7] 报告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医药行业多个子板块周期向上,基本面持续复苏或改善,具备重估潜力 [1][2][3][4][5][6][7] 创新药板块 - 中国本土创新药进入“工程师红利”兑现期,其高效临床效率和优异临床数据优势得到MNC充分认可,强化了国际化/BD及估值突破前景 [1] - 具体公司业绩预测:恒瑞医药2025Q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0%-30%,2025E增长13.95%;荣昌生物2025Q3收入同比增长90%-100% [9] CXO板块 - 从财务数据和订单分析,CXO产业基本面拐点已现并持续复苏 [2] - 看好小分子/大分子CDMO商业化订单兑现,以及多肽、寡核苷酸、ADC CDMO等业务发展 [2] - 具体公司业绩预测:药明康德2025Q3经调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0%-30%;凯莱英2025Q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5%-25% [9] 科研上游板块 - 看好降息周期开启和全球新药研发需求修复下,业绩弹性更大的上游标的 [3] - 推荐皓元医药、毕得医药、纳微科技等 [3] - 具体公司业绩预测:皓元医药2025Q3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预计增长20%;毕得医药2025Q3收入预计增长20-30% [9] 医疗器械板块 - 看好三类企业:①国产空间大、集采风险出清的高值耗材企业,如骨科、电生理等;②招投标恢复及出海拉动的医用设备和家用医疗公司;③技术壁垒高/新品拉动的IVD及低值耗材企业 [4] - 推荐联影医疗、迈瑞医疗、微电生理等公司 [4] - 具体公司业绩预测:联影医疗2025Q3收入预计增长30%-40%,2025E归母净利润预计增长43%;微电生理2025Q3收入预计增长20%-30% [9] 中药板块 - 中药行业具备现金充裕、分红高、利润增长波动少的属性 [5] - 2025Q2相比Q1行业净利润增速已有好转,在中药材降价成本压力减轻下,2025H2净利润增速有望环比H1进一步提速 [5] - 截至2025Q2,申万中药行业机构持仓比例低至0.37%,动态市盈率处于2021年以来低位 [5] - 具体公司业绩预测:东阿阿胶2025E归母净利润预计增长21.7%;云南白药2025Q3归母净利润预计增长10%-15% [9][10] 药店板块 - 看好管理能力更优、能通过品类快速调整对冲行业影响的药店龙头 [6] - 推荐大参林、益丰药房、老百姓等 [6] - 具体公司业绩预测:大参林2025Q3归母净利润预计增长25%-35%;老百姓2025E归母净利润预计增长45% [9][10] 医药流通板块 - 看好板块基本面触底后,在医保监管影响出清及“十五五”规划下整合提速、经营改善带来的低位配置价值 [7] - 同时看好部分流通公司创新业务拓展带来的价值重估机遇 [7] - 推荐上海医药、九州通、重药控股等 [7] - 具体公司业绩预测:重药控股2025E归母净利润预计增长69%;九州通2025E归母净利润预计增长14% [9][10]
医药专场-2025研究框架线上培训
2025-10-09 10:00
行业与公司 * 涉及的行业为医药行业,包括创新药、医疗器械、CRO、消费医疗、中药、血液制品、药店等多个细分板块[1][2][5] * 提及的公司包括创新药领域的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信达、康方生物、三生制药、特宝生物、艾力斯、康诺亚等[2][7][15][19][20],CRO领域的药明康德、凯莱英、泰格医药、昭衍新药等[1][13][25],消费医疗领域的爱尔眼科、通策医疗、时代天使、艾美克、长春高新等[7][26][31][32],以及医疗器械领域的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微创医疗等[12][23][28] 核心观点与论据:行业趋势与驱动力 * 2025年医药板块由创新药驱动,特别是具备BD和TS能力的公司,形成BD驱动的医药创新药牛市[1][2][10] * 中国医药行业具备工程师红利、临床推进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在双抗、三抗、减肥药等领域具备竞争力,吸引跨国公司采购医药资产[1][4][6][17] * 创新药从研发、支付到商业化均获政策支持,是二十大唯一支持的细分子行业,未来将有全产业链条政策鼓励创新[10][11] * 创新药在医保支出中占比约5%~11%(约800~1,300亿元),未来预计占比可达20%,仿制药占比70%长期看亮点不多[21] * 药品未来发展以PD-1升级技术平台(如IO双抗、TCE双抗、ADC)为主流,肿瘤、糖尿病、自免疾病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神经系统疾病及MASH领域是潜在重磅大药方向[3][15][20] * 全球医药市场肿瘤、减重、自免是创新热点,中国企业通过勤奋改构和临床进度加急实现产业升级[3][17][18] 核心观点与论据:细分板块分析 创新药 * 投资热点集中在研发管线丰富度及临床进展,关注数据读出时间点、能否成为best in class以及BD到海外市场的能力[10] * 国内研究需关注集采预期和风险是否出清,以及新品放量逻辑,例如特宝生物明年有新品放量逻辑[16] * 中国企业通过BD方式进入全球市场,以销售分成模式合作,例如康方生物AK112三期临床成功点燃全球对IO双抗的热情,三生制药BD首付款大超预期[19] CRO * CRO行业受益于BD资金回流,企业收到资金后大量投入创新药研发,资金最终流入CRO板块[1][13] * 今年部分GLP减肥药订单超预期,药明康德、凯莱英等公司表现优异,泰格医药等股价涨幅显著[1][13] * 尽管融资环境未见明显改善,但通过BD资金回流,各家公司订单恢复情况有所起色,尤其在早期研发端优于临床端[25] 医疗器械 * 传统器械国产替代率高(如国产替代率超过40%),竞争激烈,属于红海市场[12] * 创新器械如机器人、内镜等处于进口替代阶段,行情轮动使得具有新产品的创新器械板块有所上涨[1][12] * 国产器械颠覆式创新相对匮乏,优势在于工程师红利、成本优势和强大的本土市场,IVD高端设备出口增长迅速但内需以旧换新政策低于预期[22] * 全球化是医疗器械行业的必经之路,国产化程度较高的领域如超声、监护仪进展显著,电生理、介入通路和核磁共振等领域仍有提升空间[23][24][28] 消费医疗 * 消费医疗领域(如眼科、牙科、医美、生长激素)目前压力较大,受消费降级或医保控费等影响,业绩较低迷[5][14][26] * 该板块能够穿越牛熊周期,应选择市占率稳定的企业,如爱尔眼科通过内生增长与并购双轮驱动,曾实现十年每年复合增长30%[7][26][27] * 国家出台消费刺激政策但效果有限,需要进一步观察,应关注新品类及品牌渠道壁垒突出的企业[27][30] 其他细分领域 * 中药行业受集采压力和医保控费影响,整体业绩低迷,未来可能通过收购整合实现反内卷,转型创新药的公司具有潜力[14][35] * 血液制品行业需求稳定,每年增长10-15%,寡头垄断前五大公司占据约70%市场份额,研究框架主要关注供给端集中度提升[36] * 药店行业面临疫情后消费习惯变化、医保控费、线上购买趋势及门店数量激增带来的挑战,业绩表现一般[34] 其他重要内容 * 当前研究重点包括关注需求扩大与供给紧平衡的领域、研究全球国别竞争力、以及关注代表未来趋势的创新药板块[5] * 建议多关注创新型企业及刚需医疗产品,通过全球视角进行估值比较,特别是港股通标的值得关注[8][9] * 医疗服务行业主要依靠内生增速和并购双轮驱动,但近年来并购活动减少,更多依赖内生增长,拥有稳定现金流和医生资源的公司前景看好[33] * 全球投融资环境复苏趋势明确,但国内尚未见到明显改善,通过BD资金回流及政策托底,中国创新药及CRO行业有望实现中长期发展[29]
含“科”量空前提升,如何捕获科技股行情?
虎嗅· 2025-09-25 17:09
题图|AI生成 2023年7月,农冰立开始管理他在景顺长城的第一个产品景顺长城品质长青混合A,对成长股有敏锐嗅觉和广阔视野的他, 在2023年四季度开始重仓了受益AI产业爆发的PCB、光模块龙头,在科技成长行情中一路走高。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 年9月19日,该基金近一年收益141.88%(同期业绩基准37.43%)。 这是今年科技成长风格表现优异的缩影。 今年以来A股表现可谓惊艳,其中科技成长板块是上涨的主力。包括人形机器人、创新药、AI算力、新能源电池、军工等 板块轮番表现,市场充满了赚钱效应。甚至可以说,今年的市场本质上是科技成长行情推动的。主动权益基金也迎来了明 显的业绩改善,中证主动偏股型基金指数年内收益已经达到31.47%。(数据来源:Wind,截至9月19日,下同) 证监会主席吴清最近也表示,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含"科"量上升,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 已明显高于银行、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 展望接下来的行情,投资者最关心的是,这轮科技股行情能否持续,以及如何更好地把握这轮投资机会?选择通过 ...